1.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為何選擇跟德國開戰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無非就是利益之爭,英國這么做肯定也是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這絕對是沒錯的。
讓我們把目光轉向百年前的歐洲,在當時的歐洲大陸,稱得上是強國的只有英法俄德四個國家,但是由於俄國離得比較遠,而且實力不濟,所以實際上是以英法德三個國家為主,他們之間時而是朋友,時而是敵人,關系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
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後,德國率先發動了戰爭,開始了搶地盤的行動,而這種行動勢必會影響到英國的利益,因為英國是一個靠殖民地維護強大地位的國家。
我們都知道,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從這個綽號可以看出,英國的地盤有多大,但即使擁有這么大的地盤,在各方面的實力依然和德國相差無幾,假如德國再發展了海外殖民地,那嗎英國的日子肯定就不好過了,所以為了遏制德國的崛起,英國不得不加入戰爭。
2. 一戰期間 英國為什麼對德國宣戰 俄羅斯為什麼投降
因為英德矛盾逐漸升級成為主要矛盾 德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德國的前進步伐 已經有了與日不落帝國一較高下的資本 而且他不滿足於自己的海外殖民地面積 它的發展需要更大的海外市場 所以就一定要爭奪殖民地 。這就觸犯了英國人的脈門 於是兩國的矛盾到了前所未有的尖銳程度 這就是英德開戰的根本原因沙俄以為十月革命的爆發而推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3. 英國為什麼為了保護比利時而向德國宣戰
首先分析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德關系的情況。 自十七世紀以來英國的外交政策其實好簡單,就是盡量不涉及歐洲大陸大國的糾紛,只防止歐陸一國獨大威脅英國安全,故除了歐陸出現一個想獨霸歐陸的強國外羨旁,英國都會盡量不幹涉歐洲事務。 但隨著德國統一後國力突飛猛進,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主政後,德國更一改之前睦鄰的外交政策,積極發展海軍及海外殖民地,欲與各大國爭一日之長短,英國人開始憂慮德國漸成為破壞歐洲勢力平衡,威脅英國安全的國家,後來便與法俄兩國和解,於1907年三國締結協約聯盟,矛頭直指德國,這一年,也是英德關系轉向敵對的一年。 其實英國不像法國對德國有普法戰爭的舊仇,也不像德俄關系般實在是泛日耳曼及泛斯拉夫兩大民族主義的對碰,英國與德國可說是沒有太多新仇舊恨,英國與俄法結盟,都想利用法俄兩國抗衡德國,維持歐洲勢力平衡已而,所以英國不是很想與德國開戰。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在波斯尼亞被塞爾維亞裔民族份子刺殺,奧匈帝國執意要向塞爾維亞開戰,當時英國外相格雷仍認為聯同德國一同作出調停,是有希望達成和平協議,故英國當時仍不願與德國開戰。至七月底,塞爾維亞拒絕接受奧匈帝國的最後通牒,戰爭一觸即發,但英國外相格雷仍表現出為和平而努力,建議由英國召開一個國際會議來調解糾紛,亦表示就算戰爭爆發,英國應處中立。當時的英國外相格雷指也英國普遍民意都不贊成英國參戰。 但後來和平會議的建議被德奧拒絕,英國感到大戰一觸即發。在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前一天,英國外相格雷向英國內閣表達英國應就參戰與否作出決定,但內閣仍然猶豫未決。但當時較為主戰的丘吉爾已指出在同盟制度下,英國被捲入盟國的戰爭是在所難免。 但後來奧匈帝國於7月28日 向塞爾維亞宣戰,戰爭已經無可避免。當時英國仍希望戰爭只限止奧塞兩國之間,並警告如果德國攻擊法國,英國會考慮向德國開戰。但德國的態度是與法俄兩國開戰是無可避免,但盡可能令英國保持中立。當時德國為避免英國加入戰爭,曾承諾不會佔有法國任何在歐洲的領土,以及不並吞比利時,但這反而令英國更明白德國是期望戰爭多於和平,反而憂慮德國攻打法國及比利時會影響歐陸勢力均衡,故加強對德作戰的決心。 2009-10-13 00:30:38 補充: 此時,英國內閣已分成由保守黨為主的主戰派及以自由黨為主的非戰派,尚未對如派源開戰與否達成共識。後來德國先向俄羅斯宣戰,英國高調表達會協助法國,希望德國有所顧慮不向法國宣戰,但德國已計劃取道比利時攻打法國,並先攻下盧森堡。英國外相格雷此時已向德國警告,德國若攻入比利時英國會向德國開戰,並下令英國皇家海軍協助法國海軍防衛法國海岸。但德國人認為確保比利時中立的倫敦條約早在1839年簽署,精於計算的英國人不會因為一份七十五年前的歷史文件向德國宣戰,故不顧英國的警告向法國宣戰及進兵比利時,並譏笑倫敦條約是一堆廢紙。 2009-10-13 00:32:58 補充: 德國人估不到英國人除了精於計算外,無論是保守黨及自由黨,也有保護弱小國家免受侵略的信念傳統。而且德國入侵比利時,就算是不是即時威脅英國南方海岸,也令英國認為德國已大大破壞歐陸勢力均衡,再加上德國人的『廢紙論』大大激怒英國民情,令本來對參戰意見紛紜的民意走向支持開戰,而且英國人最初都認為這一場只是一場有限度的戰爭(其他絕大部份參戰國都認為此戰爭會在同年聖誕之前結束,當時沒有人認為戰爭會延續四年之久),故英國人以為此戰只會動用海軍及有限的陸軍,故很快就加入戰爭。 2009-10-14 00:24:48 補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對比法國,無論在軍事力量及生產力上,德國都有壓倒性的勢力,詳見我以前一個相關的回答: .knowledge.yahoo/question/question?qid=7007102502742 故法國根本無力獨力應付德國的渣態攻擊
參考: 英文維基
系任何情形之下,只要比利時被德國攻擊,英國系理論上必須全力保護比利時。原因好簡單,因為成功保護比利時即系成功保護法國,兩次世界大戰都系德國先攻克法國北部既三個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然後再大舉入侵法國。第一次成功左一半,第二次徹底成功,令法國亡國。呢個由低地國家入侵法國既就系著名既希利芬成劃,系由1905年既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希利芬提出,之後幾十年全歐都知德國一定會咁打法國,所以英國從來都極為緊張比利時系唔系比德國侵略。
歐洲歷史悠長
因拼音文字的同異而建立文化
不同種族萌芽
其後
哥倫布等航海家發現新大陸
列強崛起
其中中歐有法蘭西
普魯士及奧地利
法國大革命使歐洲出現第一個共和國
其他封建君王多番侵略法國;其後拿破崙.波拿帕特以軍事天才擊敗除英國外之歐洲君權
雄霸歐洲
傳播啟蒙思想; 至1815年
維也納會議先定瑞士為中立國
其後在1830年7月革命後比利時亦因民族主義而與荷蘭同成為中立國. 這些中立國為歐洲大陸列強緩沖區
受佔領會使英國回憶拿破崙鎖國之苦
不利英國利益
此其一;最佳史實為日後納粹德軍發動閃電戰
繞比利時破法軍馬奇諾防線
法國淪陷. 英國於歐洲陷於德軍空襲及海岸線受封鎖
使英人過著悠長的苦戰! 而荷比兩國為英國南方
受占便可渡海攻英
戰略重要性
此其二. 二十世紀時歐洲有兩大對立軍事陣營
一為由普魯士統一的德國
奧匈帝國及義大利的三國同盟
另一為英國
法國及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 1914年7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引發奧匈
德向俄
法宣戰
至同年8月7日德軍從齊格菲防線繞荷比攻法
英國除上兩項原因外
亦要履行三國協約
故向德宣戰
此其三. 故德攻比後
英國向德宣戰
絕非借題發揮! 2009-10-14 20:57:38 補充: 我同意2樓補充; 另外我提醒樓主
英法兩國皆為歐洲強國
以1337-1453年的英法百年戰爭為例
可見兩國的軍力是多麼強大; 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起
兩國關系日益改善
可以說是互為犄角. 故此若法國受襲
英國必不會坐視不理的.
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什麼英國要向德國宣戰
英國自詡為「光榮孤立」。卻一直在歐洲大陸搞「制衡外交」。說白了就是利用歐洲各國之間的固有矛盾,煽風點火製造事端。是歐洲各國互相制約,從而保證英倫三島的安全。
英國的底線是不允許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足以威脅英國的強權國家。可是隨著德國的崛起。強大的德國陸軍已經擊敗過法國,是名副其實的歐陸第一強國。這已經嚴重威脅到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
最讓英國不可容忍的是,德國對於海洋也表現出極為濃厚的興趣。德國的公海艦隊規模迅速膨脹,一戰前已經是世界第二位。不僅對英國本土威脅巨大,而且很有可能加入到對世界的瓜分,從而打亂英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以上種種,英國必須要想盡辦法打敗德國,維護自己對於世界的統治。當然想法是一回事,實際就是另一回事了。
5.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英國為何選擇跟德國開戰
當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在一次訪問中被塞爾維亞人槍殺後,整個世界,忽然陷入到一種極為短暫的沉默中。
緊接著,德國率先打破了沉默,在它慫恿下,戰爭拉開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圖為薩拉熱窩事件
這場戰爭的爆發,很快讓那些參戰國自動劃分為兩個陣營。英國的選擇,倒是挺有意思的。英國王室跟德國王室之間,其實是有密切的血緣關系。而且在戰爭爆發以前,德國跟英國,還曾經讀過一段非常好的蜜月期。當時這個兩個國家,好得你儂我儂,恨不得穿同一條褲子。但在戰爭來臨的時候,英國卻毫不猶豫的選擇站在德國的相反面,對德國開戰,這又是為什麼呢?
很大程度上,這跟當時歐洲大陸的格局有很大關系。在一戰爆發以前,歐洲主要是以德國、法國、英國、俄國,這四個國家的說話最有分量。不過,俄國離因為得比較遠,再加上一戰時期的俄國,實力已經衰減了很多。所以,真正唱戲打鼓的,還是英國、德國、法國這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的關系,更像是鬥地主。有時候是英國、德國聯手起來鬥法國。有時候是法國、英國連起手來斗德國。而這三個國家關系的轉換,主要取決於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那段日子裡,曾經過一段英國、德國聯手起來打壓法國的日子。那個時候是因為法國在不斷崛起,而英國不願意看到法國實力強大威脅到自己。所以,就跟德國聯起手來。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德國當時還沒有進行海外擴張搞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真正原因,就在於這些國家因為爭奪殖民地時,無法更好的劃分而導致的。
但到了一戰爆發的時候,德國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海外殖民地。而英國本身,就是一個殖民地大國。這是一個非常依賴殖民地給自己輸血的國家。德國進入到殖民地市場後,就等於跟英國產生了競爭關系。甚至,很有可能會直接搶奪英國的殖民地。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國家,英國倒也不放在心上。畢竟一戰時候的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換句話說,只要英國原因,在大海上,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橫著走。即使是海軍實力第二的美國,都跟英國有著一段非常大的差距。
可德國不一樣,德國的海軍雖然比不上英國。但德國的陸軍,卻是非常強大。當年普魯士王國的軍隊,把數量遠勝於自己的法國軍隊揍得嗷嗷叫。這在全體歐洲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圖為普魯士時期德國軍隊
而且,德國不止陸軍強大,他們還非常有錢。一戰爆發之前的德國,經濟實力位於全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要知道,英國有那麼大片的海外殖民地,都沒能趕上德國。可想而知,這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如果再讓德國多佔一些殖民地,那英國人的日子,八成是沒法過了。而支撐德國這種經濟實力的,絕大一部分來自於他們的工業。英國雖然是以最先開始工業革命而聞名於世。但比起德國人以嚴謹鑄就的工業,又略有一些差距。
而正是這些原因,英國才選擇跟德國開戰。不過,英國也不傻。它知道光靠自己肯定玩不轉,更何況德國還拉了一大幫小兄弟。英國自然不能輸陣營,所以,他們把法國拉上,最後甚至拉上了美國、中國,一起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