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1931年德國在干什麼

1931年德國在干什麼

發布時間:2023-07-29 13:08:09

❶ 二戰時期的德國歷史背景

德國歷史背景:

1938年3月,德國並吞了奧地利。接著,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的利益為借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

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1938年9月,英、法、美、德、意四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

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台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成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德國更加肆無忌憚,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

蘇聯對英、法兩國更加不信任,出於自己國家的安全考慮,1939年,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1931年德國在干什麼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背景:

1、日本侵華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之後中國政府向國聯求助,卻並未得到國聯的積極回應。這場事變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二戰已經浮現。

2、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沖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領土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這次戰爭進一步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軟弱無能,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

3、西班牙內戰

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有蘇聯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終親法西斯的佛朗哥勢力獲得勝利。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的沖突和軸心國集團與共產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

4、慕尼黑陰謀

德意志第三帝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1939年,蘇聯與德意志第三帝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由此,在與蘇聯商討了瓜分波蘭和東歐勢力范圍,得到蘇聯的中立保證之後,希特勒決定放手一搏。這一條約進一步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❷ 德國怎樣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

德國 是危機的主要發源地,也是危機的主要受害者。從1929 年到1932年,德國工業設備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業生產下降了40%,對外貿易額下降60%,物價下跌30%,農業生產下降了30%大批小農破產,佃農人數迅速增加。其中,主要工業產量下降幅度更大, 鐵產量減少70%,造船業產值下跌80%。工業危機反過來又導致了金融危機。1931年7月,德國達姆斯達特銀行倒閉,引發銀行擠兌風潮,國家黃金儲備由 23.9億馬克減少到13.6億馬克,柏林九大銀行減為四個,連德國最重要的銀行之一達姆實達特國名銀行於1931年7月倒閉。失業率急劇上升,1932年高達43.8%,加上半失業者22.6%,則1932年德國全失 業和半失業人數高達工人總數的三分之二,造成了空前嚴重的社會問題。空前深刻和空前劇烈的經濟危機給德國以致命的打擊,危機高峰期時的1932年一年中,德國工業產量比1929年下降近一半,危機時期,德國失業者使用廢舊物品搭成住房,而統治階級實行徵收新稅,削減工資,削減救濟金和養老金等政策,力圖把危機轉嫁到勞動人民的肩上,致使社會矛盾激化。

希特勒上台後推行:
1.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幷脹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國家稅收收入由65.6億馬克驟增到177億馬克,六年中實收稅款共增幷加了600億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國國債由115億馬克上升到371億馬克。帝國銀行和幾家最大的私人銀行是國債的主要持有者。勞動者的小額儲蓄存款也被強迫投入公債。帝幷國銀行以國債為擔保大量增發銀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銀行券由26億馬克驟增為110億馬克。這些積極的財政政策使德國國家有能力進行有規模的投資和軍事訂貨。

2.大規模的軍事采購和訂貨

1932年,德國的軍費支出為6.7億馬克,約占當年國家總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國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備戰期間,德國全部備戰支出在400億馬克以上,約占同一時期國家預算總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國民收入的10.6%。巨額的軍事訂貨使德國壟斷資本集團獲得了高額利潤。以軍火工業康采恩克虜伯公司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從國家接受的軍事訂貨總值由930萬馬克猛升到1.45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時期,公司的純利潤額則由650萬馬克上升到1.22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剝奪猶太幷人資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後,大量開展「排猶運動」,幫助「雅利安」財團剝奪猶幷太幷人的財產。由於這一「運動」,共計約60-80億馬克的德國猶太資本,通過強力沒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轉到了「雅利安」財閥和納粹黨魁手中。

4.強制卡特爾化

強制卡特爾化是希特勒政府擴大壟斷組織統治及加速生產與資本集中的重要措施,並且比歷屆德國政府實施得更徹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頒布所謂的「卡特爾條例」,規定帝國經濟部有權建立新卡特爾,而一切卡特爾則有許可權令局外企業合並起來。任何反對這種規定的局外企業,有關的卡特爾可以拒絕承認它們,從而剝奪它們得到原料和商品供應等權利。這實際上是在經濟上宣布了它們的死刑。在這種威脅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並如壟斷組織,受壟斷資本的直接統幷治。卡特爾的數目迅速增幷加,1930-1936年,德國已登記的卡特爾總數,由2100個增幷加到2500個。

5. 淘汰中小企業,擴大壟斷組織

1937年,希特勒頒布了「股份公司改幷革法」,規定凡是資本不組10萬馬克的小股份公司應予淘汰;而新設立的股份公司,資本不得少於50萬馬克。結果,據德國官方統計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資本不足10萬馬克的公司絕大部分遭到淘汰,資本為10-50萬馬克的公司減少一半,而資本在500萬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資產階幷級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還強迫封閉大量手工企業和小型零售商號。從1937年起,由於局勢工業的勞動力供應問題日益尖銳,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業和小商號為由,連續頒布了若干法幷令,勒令所謂「負擔過剩」及「經濟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業和小商號停業,把數十萬手工業者及小商人騙入軍事工廠服苦役。據統計,到戰爭爆發時止,被迫停業的手工企業近20萬家,小商店約10萬家。 通過這種方式,德國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大大加速了,壟斷資本的勢力空前加強起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各部門生產的壟斷化達到驚人的程度。壟斷組織控制生產的比重在鉀鹽、煉鐵、金屬加工、人造氮、水泥、製糖、化學及**、電力等部門為95-100%,在機器及運輸工具製造、人造絲、麻織業、制紙業等部門為80-95%,在優等鋼生產中為60-70%資本進一步集中於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們已經控制了了全國股份資本總額的85%,為數眾多的小業主淪於破產。
6.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化經濟調節機關,1933-1936年秋,帝國經濟部是最高中央調節機關。它下面設有各種專業管理局,分管各工業部門、農業、時常、對外貿易、物價等等。同時,根據1934年的「德國經濟有機結構條例」,在原有企業主聯合會及各壟斷組織基礎上,新設立了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交由壟斷寡頭及其親信直接掌握。部門調節機構的組織形式是經濟集團,共有四級。最上級為工業、商業、銀行、保險業、動力和手工業等6個最高集團;下屬44個經濟集團;它們下面又分350個部門集團;最下一級則為640個專業集團。地區調節機構採取了省經濟廳(下屬市、區分支機幷構)的形式,全德共有18個。這兩類調節機關都具有政府機構的權力,它們統一歸帝國經濟部下設的全德經濟院管轄,同時,兩者的地方基層組織有是同一的東西。通過各級經濟集團和省經濟廳系統,在有關中央專業管理局的協同之下,壟斷資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圖自上而下地實現對國民經濟的雙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國經濟部下面還設立了「德國經濟總委幷員會」,它是由壟斷寡頭直接把持的備戰經濟總參謀部,擁有很大權力,負責指導國家經濟政策和法幷令的制訂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經濟調節機構已形成為一個自中央到地方的龐大體系,按軍事化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1936年秋,「四年計劃全權督辦」戈林又設立了一個調節機構「四年計劃全權機關」,引起了兩大機關職能的重復。 有計劃的經濟使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3年-1939年,德國軍火生產增長11.5倍。但同時,德國的部門經濟卻出現了不平衡。在軍火工廠加緊製造武器的同時,德國的紡織及製鞋工業的半數設備被閑置起來。在農業方面,帝國糧食局及其下屬的數萬個基層機構,是希特勒政府幹預農業活動的基本工具。不過全部的農業事務,包括播種面積及作物類別、農業就業人數、化肥的分配、飼料的購買、農產品義務上繳數量、農產品價格、經營農產品貿易的利用額、農戶的收入,甚至農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運送給城市親友的蛋品數量等,都受到國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時期的德國糧食產量基本停滯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糧食進口量與20幷年代差不多,約在400萬噸上下。

7.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國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將國有財產轉到私人壟斷資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時期,德國國家所掌握的股份資本絕對和相對額都增長。1932-1939年,「國有的」股份資本額,由29億馬克提高到36億馬克,它在全國股份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國國家壟斷資本共計248億馬克,佔全國總資本的五分之一。 在擴大國有化的同時,希特勒政府還執行了國有財產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當時的德國政府為挽救一系列壟斷資本集團,以優惠價格收購了柏林各大銀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業公司的部分股票。隨著這些企業的扭虧為盈,希幷特勒政府把國家持有的巨額股票廉價賣給有關的私人壟斷資本集團。在德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壟斷企業同政府的結合也加強了。企業主職能與國家官僚職能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8.擴大對外貿易

1932-1938年,德國在保加利亞、希臘、匈牙利、羅馬尼亞及南斯拉夫等國的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分別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國對外投資急劇上升,由12億美元增加到40億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盧等國鋼鐵壟斷組幷織又聯合成立國際粗鋼輸出協會,從而恢復了國際鋼鐵卡特爾。在國際鋼鐵卡特爾和國際鋁卡特爾中,德國壟斷組織也分別擁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額或股份額。

9.興辦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頭兩年(1933-1934年)用於興辦公共工程的開支共約50億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築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億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築物與住宅(後來不少成為兵營)約7億馬克,開墾荒地與改良土壤等約7億馬克,整治河道、開鑿運河和架設橋梁等3.5 億馬克,修復和更新鐵路設備約5億馬克;對參加公共工程的私人發放補助金和減免稅金約6-7億馬克。

二、貨幣新經濟政策

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
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
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

三、社幷會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幷度,增幷加和提高國幷民的社會福利。
2.擴大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幷度,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使工人享有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
3.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❸ 1913到1920德國發生了什麼

1913年,德國工業生產居歐洲第一,鋼鐵產量超過英法總和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11月,德國發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八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誕生
1919年2月,德國國民會議在魏瑪召開,民主黨人艾伯特當選總統,制定並通過《魏瑪憲法》

1919年6月巴黎簽訂《凡爾賽和約》
1920年2月24日,希特勒在慕尼黑組織納粹黨。

1920年4月19日,德國和俄羅斯決定交換一戰戰俘。
1920年6月15日,德國與丹麥簽署邊境條約,北石勒蘇益格歸丹麥。

1920年德國人史道丁格(Standinger)發表了劃時代的文獻「論聚合」。他提出了「高分子」、 「長鏈大分子」的概念。

❹ 德國三次王朝戰爭的時間、過程與最終結果是什麼

第一次王朝戰爭:對丹麥的戰爭

發生於1864年。當時,丹麥王國在其本土之外還佔領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其中,荷爾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爾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聯;

而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居民除了日爾曼人外,還有大量的丹麥人,因此沒有參加德意志邦聯。丹麥國王一直企圖把這二個公國並入本國版圖。

1863年頒布的丹麥新憲法規定把兩國歸入丹麥領土。此舉在德國引起強烈反對,俾斯麥乘機挑起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2月開戰,丹麥很快戰敗。根據當年10月簽定的維也納和約,普魯士佔有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則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他便積極籌劃對奧戰爭,因為德意志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奧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攏俄、法、意,使他們在對奧戰爭時不予干預。

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荷爾斯泰因,發動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

此後,奧軍無力再戰,只得請法國調停。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不僅吞並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而且還佔領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魯士佔有全德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戰爭:普法戰爭

普奧戰爭結束後,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這個聯邦已經具有統一國家的性質,它有統一的議會,普魯士控制著其軍政和外交大權。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還有萊茵河以南、鄰接法國的4個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特)。

這4個邦國力圖保持獨立,因而靠攏法國,抵制普魯士。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擾普魯士統一的步伐。早在調停普奧戰爭時,法國就提出,普魯士的勢力不能超越萊茵河以南。

1870年,普法兩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7月13日,法駐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證永遠不同意霍亨索倫族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辭拒絕,並將事情經過電告俾斯麥,俾斯麥乘機篡改電文,以此激怒法國。電文公布後,法國於7月19日向普宣戰。

戰爭爆發後,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番轟炸,幾小時內法軍傷亡達2.5萬名。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

普法戰爭後,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全部完成。

長期分裂的德意志地區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有利於這個地區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歐洲一個緊張源,有助於德國民族的統一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建立,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其次是改變了歐洲的格局,在統一過程中,原來在德意志地區佔有首席地位的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范圍,國力大大削弱開始走下坡路,法國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實力被削弱,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下降,目標由原先與英國爭奪歐洲霸權變為與德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

同時與德國結成世仇,直到二戰結束才化開。而相應地德國的地位大大上升。第三則是導致了新的矛盾即英德矛盾的爆發。

在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英國和普魯士成為了戰略同盟,而統一後的德國為了進一步發展竭力對外擴張,爭奪殖民地,這不可避免的與當時擁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國發生矛盾,德國開始向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發起挑戰,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4)1931年德國在干什麼擴展閱讀

奧托·馮·俾斯麥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德語:Otto E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2]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

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他對內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 殘酷鎮壓工人運動;

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台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後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1898年病逝。

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

俾斯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閱讀全文

與1931年德國在干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2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1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