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外交大臣皮洛夫的話表明了德國怎樣的外交傾向
參考答案:
(1)這句話表明了德國要加緊殖民擴張,爭奪霸權,強占殖民地。
(2)為『爭取陽光下的底盤』,德國幹了些什麼?產生了什麼影響?
答:強租中國的膠州灣,把山東變成德國的勢力范圍。
影響是:西方列強競相效仿,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⑵ 一戰時期德國的外交策略的變化及其原因
對外政策是侵略~~因為英,法,奧匈帝國,等等列強瓜分世界出現矛盾~這桶火葯被「薩拉熱窩」事件徹底引爆~
⑶ 普法戰爭前後德國外交
其一,不得罪法國,普魯士不可能統一德意志聯邦
當時,德意志聯邦內,除了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外,還有很多加盟邦國,而其中一部分德意志的土地,被法國吞並。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三步走戰略之一就是奪回被法國侵佔的德意志土地(後來義大利統一也是如此,當時法國占據了德意志和義大利部分領土)。另外,當時的拿破崙三世一直幻想著建立其叔叔拿破崙那樣的法蘭西帝國,德國也要建立霸權,兩強之間必然會導致一場戰爭。
其二,法國和奧地利不同。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時爆發三次戰爭,第二次對奧和第三次對法中,普魯士擊敗奧地利後,只是趕奧地利出德意志聯邦而沒有過分削弱它,因為普魯士明白,一方面,之後要和法國作戰,沒必要過分刺激奧地利。事實證明,之後普法戰爭,奧地利嚴守中立。另一方面,奧地利和普魯士目的不同,其無意建立歐洲霸權,只是要維護其地區利益。而法國和德國都打算建立歐洲霸權,矛盾尖銳,雙方都要極力削弱對手(一戰後法國極力肢解德國意在重新建立大陸霸權)。
其三,奧地利和普魯士原都屬德意志內邦國,友誼深厚,而法國是外人,關系不同。而且上面所說,利益沖突問題是德法之間的根本矛盾。
其四,西班牙和法國當時有仇(拿破崙入侵西班牙),但是當時西班牙無意捲入德法糾紛,即使二戰西班牙獨裁政府也一直奉行中立,而且,德西同盟,西班牙無意也無力對法作戰,不能夠成對法國威脅(二戰時期,西班牙獨裁政府親近德國,法國也未加強防衛,不過西班牙也沒有入侵法國),德西同盟對德國沒有實際好處。
⑷ 一戰前德國推行什麼樣的對外政策
統一後德國經濟飛速發展.1870—1890年,德國的工業發展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德國安全戰略選擇有所改變.影響國家安全戰略選擇的因素有:1.國家所處的安全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實力對比、相關國家的政策取向等;2.國家對威脅的主觀判斷;3.國家對自身安全利益目標的界定.
德國崛起於舊的歐洲體系的中心,它的建立沖擊著周邊國家的利益,並改變著各大國之間的相對地位.德意志人居住的空間,恰好位於歐洲的中心地帶,在歐洲是鄰國最多的國家.歐洲的主要國家大都有其天然疆界,俄國則得益於其地理位置偏遠.而德國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北海和波羅的海雖可做天然屏障,但其東、西部幾乎是完全開放的.兼並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給德國采礦業帶來巨大的變化,洛林的褐鐵礦蘊藏量估計為7億噸,而德國其他地方的總蘊藏量不過3億噸.這就使德國保護這一地區成為維護其安全利益的主要內容之一.法國的威脅並沒有因為法國在普法戰爭的失敗而減弱.而德國的東鄰俄國,經過1859年的農奴改革後,實力有所上升,它向東南擴張,蠶食中國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它的擴張本性對德國的威脅仍然是巨大的.德國東西邊界上弱小國家很少,很難獲得新的領土,而且容易造成東西兩線作戰的局勢.
統一後,促成德國工業化的第二個高潮.這個時期德國正處於工業化時期,經濟發展迅猛.到一戰前,德國經濟已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了.德國工業結合高技術的發展,已經控制了大部分歐洲的工業力量.到1903年時,德國已是個潛在的霸主了.這個時期德國工業從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貿易額隨之大增.1913年德國佔世界貿易比重的13%,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德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要求與之匹配的是更為豐富的原料產地和更加廣闊的市場,工業化時期積儲起來的巨大工業生產力(物力、財力),本國市場已遠遠不能容納.歐洲對於德國來說,擴展空間極小,要維護並擴大其經濟安全利益,保護德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發展,只有把目標瞄向海外.1914年德國資本輸出高達440億,德國工業開始插足於世界市場的競爭.
隨著自身實力的不斷壯大,德國對安全利益的要求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康恩的「逐步升級戰略」理論認為,利益強度的認定與一個國家的實力程度相關.當德國統一後實力與日俱增,對利益等級的認定就會升級,利益的范圍更廣,受威脅的程度更高.所以德國統一後,先是選擇了建立制約性的同盟體系來維護帝國的安全,後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又選擇了進攻性的外交政策,爭取世界霸權.前者是謀求力量的平衡,後者是謀求支配那些反對它或是可能威脅它的國家.進行這樣兩種戰略選擇,其實質都是想通過減損他國的實力來增大自身的安全.
德國實施了「大陸政策」和「均勢外交」,其重點是削弱和孤立法國,阻止法俄接近,避免東西作戰,阻止俄向中歐和南歐發展,形成英、法、俄、奧、意在歐洲的相互制約.19世紀70年代,俾斯麥試圖進一步削弱乃至摧毀法國.俾斯麥於1874年寫道:「誰也不應抱有幻想.法國再次強大之日,就是和平結束之時.」為了防止俄法聯盟,東西作戰,1873年,德國促成締結俄國、奧匈、德國三皇協定.1887年,德俄簽訂「再保險條約」,德俄關系保持著穩定.1890年,德國政府不再續訂再保險條約,認為它已不能阻止法俄聯盟的形成.德俄關系開始公開走向惡化.德國由於爭奪海外殖民地,同英國的關系開始由冷淡走向惡化.爭取建立一個幅員遼闊的殖民帝國並在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中奪取「勢力范圍」,已成為德國對外政策一項新的戰略任務.德國在亞洲、中近東、遠東都進行了殖民擴張.1897年,武力強佔了中國膠州灣.德國在瓜分中國的活動中扮演了急先鋒的角色.
最後,以德國為主的歐洲列強間的緊張局勢繼續惡化.國家間利益擴張空間的接近,資源稀缺與利益增長之間的矛盾是沖突成為現實,並且不斷加劇的原因.一戰終於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