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戰的時候,為何俄國會向德國割地賠款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就要來了解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有很多,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地進行領土擴張,以及全球范圍內各資本主義國家對於世界的瓜分浪潮,都逐漸計化了哥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其中沖突最大的要屬於德國,德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完成了王朝的統一,星星的國家自然需要土地和人口來維持本國經濟的發展,再者加上領導人軍國主義的膨脹,德國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Ⅱ 一戰中為什麼沙俄打不過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由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進發時所發動的一場戰爭,本質上是一場各資本主義國家試圖瓜分世界所進行的一場私利戰爭,其中作戰陣營分為兩大派,一派是同盟國陣營,這其中有德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三巨頭,另一大陣營就是協約國陣營,其中有英國和法國以及沙俄三國為首的陣營。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有著另一種稱號,那就是屬於一場表親戚之間的戰爭,這是因為在一戰爆發前歐洲王室之間有相互通婚的傳統,其中英國喬治五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德國威廉二世之間都是表兄弟的關系,因此也得來了這樣的一場稱號。但是最終這些表兄弟卻最終打到了一起,最典型的就是德國與沙俄和英國反目成仇。
落後的軍工生產脫了沙俄後腿沙俄的軍隊人數雖然很多,但是戰爭並不僅僅靠軍隊人數,更多的還有武器裝備的質量,而沙俄在當時戰場上最有威力的大炮卻一直處於劣勢,因為沙俄落後的軍工生產能力導致其嚴重缺乏這種戰力強盛的武器,再加上沙俄的炮彈供應也跟不上趟,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1914年戰爭第一年時沙俄僅有重炮40門,而在東線戰場與沙俄交戰的德國與奧匈帝國擁有996門重炮,軍隊裝備的質量上德國對沙俄是處於碾壓態勢,自然造成沙俄打不過德國。
Ⅲ 從朋友到仇敵關系尚好的德國和沙俄為何會在一戰前反目成仇
一、歷史上,斯拉夫人和德意志民族一直在爭奪中東歐地區的主導權。
這里有很長的歷史原因,「莫斯科公國」在趕走蒙古人後,便開始對外擴張。此後沙俄更是以「羅馬第三帝國」自居,有著極強的領土野心。
而德意志民族歷史上有過「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同樣以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
德國制定的「施里芬計劃」,也是讓東線德軍部隊以其少數兵力與奧匈帝國軍隊遙相呼應,牽制俄軍,目的在於將俄國限制於東普魯士邊境。
此外,英法的外交手段,也是沙俄倒向英法,並在戰爭中死命堅持的重要原因。
Ⅳ 一戰的時候蘇聯與德國的關系
1.蘇聯在一戰前到一戰後期是沙俄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
與德國是敵對的關系。
2.德國一戰後的國際孤立
一戰德國戰敗,勝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與德國簽定了《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制裁德國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一條約下,德國被完全孤立於國際政治舞台。
以上的回答讓你知道了為什麼德國被孤立吧?成王敗寇的道理。這也是絕對導致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當時的德國大多數人不認為祖國失敗了,所以當納粹上台後就以《凡爾賽條約》和「猶太人」為由進行了戰爭准備。
2。蘇聯一戰後的國際孤立
蘇聯在一戰時是沙俄帝國,同屬協約國。因為一戰,民不僚生,導致沙俄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
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那時候資本主義是很排斥社會主義的,認為那是個邪惡的政治體系,而且一戰後國際政治舞台又是以英法美的資產階級正體系為主,理所當然蘇聯要遭到國際政治舞台的孤立。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 十月革命後蘇聯沒有經過協約國同意就單方面和德國議和停戰,使得德國擺脫了兩線做戰的困境,東線德軍得以返到西線戰爭專心對協約國聯軍(德國後來也因為戰爭民不僚生,使得國內爆發革命,從而戰敗)。從而使協約國對此耿耿以懷,戰後孤立蘇聯。
Ⅳ 俄國在一戰中做了什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大陸爆發,俄國加入英法對德奧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大戰後期,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沙皇俄國長達長達三百多年的的專制統治被推翻。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俄國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它與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同時存在。因此它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俄國臨時政府掌握著主要政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顧人民死活,繼續進行世界大戰,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
並且大肆逮捕和殺害布爾什維克黨人。布爾什維克黨被迫轉入地下狀態。由於形勢發生了變化,布爾什維克黨在8月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
1917年11月6日晚,列寧秘密來到彼得格勒的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1917年11月7日晚9時45分,隨著停泊在俄國首都彼得格勒附近的軍艦「阿芙樂爾」號的幾聲炮響,起義軍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最後據點—冬宮發起了總攻。最終,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5)沙俄為什麼打德國盟友擴展閱讀:
俄國在一戰中的重要戰役
當一戰進行到1916年時,作為協約國東線主力的俄國已經筋疲力盡,在同盟國的輪番打擊下,俄國損失大量兵力和大片國土,只是仗著人口眾多、土地遼闊勉力維持。鑒於無法在短期內擊敗俄國,同盟國盟主德國決定把兵力集中到西線,企圖先打敗法國,再來收拾孤零零的俄國。於是在同年2月,德軍發動著名的凡爾登戰役,令法軍損失慘重。
命懸一線的法國請求俄國在東線發動進攻,迫使德國分兵。由於法國是俄國最大的資金和軍火提供者,沙皇尼古拉二世同意了對方的請求,但俄國將軍們卻極力反對,因為俄軍戰鬥力低下,主動進攻總是「損失很大,收獲很小」,俄德兩軍的傷亡比基本處在5:1的水平。
為了鎮住持反對意見的將領,尼古拉二世把總參謀長布魯西洛夫派到前線,兼任實力最強的俄國西南方面軍的司令。經過一番分析,布魯西洛夫決定不向德軍進攻,而是集中兵力打擊德國盟友奧匈帝國。
布魯西洛夫改變老套的「側翼迂迴,一個主攻方向進攻」的打法,推出「多點進攻,一點主打」戰術,即在寬廣戰線上用一個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再讓其他幾批部隊在各自選好的地段同時進攻,從而迷惑敵軍,分散其兵力,達成進攻目的。
當時,俄國西南方面軍下轄第8、11、7、9集團軍,布魯西洛夫將主要突擊任務交給第8集團軍,同時命令其他集團軍自行選定多個突破地段,立即著手在這些地段上展開土工作業。這樣,整個方面軍同時在20至30處開始進攻准備,使奧軍無法判斷出其主要突擊方向。
當時,布魯西洛夫的四個集團軍擁有40個步兵師和15個騎兵師,共有步兵57萬人,騎兵6萬人,火炮1938門;對面的奧軍則擁有39個步兵師及10個騎兵師,共有步兵45萬人,騎兵3萬人,火炮1846門。雖然俄軍兵力占優,但優勢並不大,按照當時的主流觀點,俄軍根本無力突破奧匈軍隊的大縱深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