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時期,德日兩個國家相比誰的軍工科技更發達
軍工技術上德國無疑是更強的。
二戰開始於德國閃電入侵波蘭,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德國作為反法西斯的目標國家,同時和多個國家作戰,對抗英,法,美,蘇的聯合軍。可想德國裝備的強大,和軍工技術的先進。
如果比較日德軍工技術,最有意思的就是核彈的研發,德國已經先一步在研發,但卻慢於美國一步,然後美國的核彈直接轟炸日本,結束了二戰。也可從側面說明日德技術的巨大差距,並且日本的體量相比德國就有先天缺陷。
㈡ 一戰中,日德青島戰爭中,日本與德國就白刃戰而言,誰厲害
一戰的時候,就白刃戰而言個人覺得日本人厲害。因為那時的日本人思想上已經扭曲了,「瘋狂」不怕死,滿腦子都是帝國利益,生死都無所謂了。相對的雖然德國人身體素質很有優勢但是意志上沒有日本人那麼瘋狂,一個精神上相對正常的人對上一個瘋子結果可想而知。
㈢ 如果已二戰的實力 德國和日本打起來誰厲害一些
一、二戰時期的德國一個地處歐洲,一個地處亞洲,都是工業化強國,但是工業實力,德國更加強大,綜合科技更先進。但是從軍力建設方面,他們也是各有優劣。
1、德軍陸軍、空軍較強,而日本海軍強大。海軍和空軍屬於高端戰力,特別是海軍對於一個工業化國家來說更加重要。
2、因此日本軍隊優勢是遠洋作戰能力比德國強大。德軍優勢是在歐洲范圍周邊可以發揮其地面部隊和戰術空軍的優勢,德國最大的短板是缺乏遠洋作戰能力。
3、德國的軍事科技和工業實力更加具有潛力。
4、德國地處世界經濟和技術發動歐洲,因此對於世界影響力更大。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戰略是先歐洲,後亞洲的原因。
二、1、工業化時代戰爭,維持一支作戰能力最最重要的就是後勤補給,一個裝甲師,可能需要十幾個小時就需要燃油補給,否則就是一堆廢鐵。還有彈葯,補充人員,食物等等補充同樣至關重要,這些決定了這支部隊的戰鬥力和生存。另外就是防禦相對而言,可以依託環境增強戰力,因此進攻一方必須有足夠多的兵力。
2、因此作戰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和德國分別在亞歐大陸,因此在亞洲,日本優勢明顯,在歐洲德國優勢明顯。由於日本擁有強大海上力量,因此距離本土越遠,日本對於後勤和兵力投射補給的能力,也就越強於德國。
3、因此核心是後勤,就像一挺可以每分鍾發射數千發加特林機槍,結果後勤只能提供10發子彈,其作戰能力,還不如別人的突擊步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德國軍隊在當時也是非常強的,特別是在歐洲。但是在亞洲德軍在青島戰役中,被日本打了一個全軍覆沒,根本守不住青島。德國距離青島太遙遠了,裝備,兵力補給需要數月才能到達。
三、結論總之德國和日本各有優劣,由於他們由於都不具備全球打擊力量,因此作戰區域距離本土的范圍,就直接影響了,作戰能力的發揮。日本是遠洋作戰和海上力量占據優勢,德國是地面部隊和戰術空軍占據優勢,海軍是潛艇部隊優勢。國力和科技方面,德國潛力更大。但是日本和德國都缺乏戰略空中力量建設。
㈣ 全球的機床行業中,哪個國家最強
美、德、日三國是當今世上在數控機床科研、設計、製造和使用上,技術最先進、經驗最多的國家。因其社會條件不同,各有特點。
1.美國的數控發展史
美國政府重視機床工業,美國國防部等部門因其軍事方面的需求而不斷提出機床的發展方向、科研任務,並且提供充足的經費,且網羅世界人才,特別講究「效率」和「創新」,注重基礎科研。因而在機床技術上不斷創新,如1952年研製出世界第一台數控機床、1958年創制出加工中心、70年代初研製成FMS、1987年首創開放式數控系統等。由於美國首先結合汽車、軸承生產需求,充分發展了大量大批生產自動化所需的自動線,而且電子、計算機技術在世界上領先,因此其數控機床的主機設計、製造及數控系統基礎扎實,且一貫重視科研和創新,故其高性能數控機床技術在世界也一直領先。當今美國生產宇航等使用的高性能數控機床,其存在的教訓是,偏重於基礎科研,忽視應用技術,且在上世紀80代政府一度放鬆了引導,致使數控機床產量增加緩慢,於1982年被後進的日本超過,並大量進口。從90年代起,糾正過去偏向,數控機床技術上轉向實用,產量又逐漸上升。
2.德國的數控發展史
德國政府一貫重視機床工業的重要戰略地位,在多方面大力扶植。,於1956年研製出第一台數控機床後,德國特別注重科學試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基礎科研與應用技術科研並重。企業與大學科研部門緊密合作,對數控機床的共性和特性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在質量上精益求精。德國的數控機床質量及性能良好、先進實用、貨真價實,出口遍及世界。尤其是大型、重型、精密數控機床。德國特別重視數控機床主機及配套件之先進實用,其機、電、液、氣、光、刀具、測量、數控系統、各種功能部件,在質量、性能上居世界前列。如西門子公司之數控系統,均為世界聞名,競相採用。
3.日本的數控發展史
日本政府對機床工業之發展異常重視,通過規劃、法規(如「機振法」、「機電法」、「機信法」等)引導發展。在重視人才及機床元部件配套上學習德國,在質量管理及數控機床技術上學習美國,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自1958年研製出第一台數控機床後,1978年產量(7,342台)超過美國(5,688台),至今產量、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1年產量46,604台,出口27,409台,佔59%)。戰略上先仿後創,先生產量大而廣的中檔數控機床,大量出口,佔去世界廣大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一步加強科研,向高性能數控機床發展。日本FANUC公司戰略正確,仿創結合,針對性地發展市場所需各種低中高檔數控系統,在技術上領先,在產量上居世界第一。該公司現有職工3,674人,科研人員超過600人,月產能力7,000套,銷售額在世界市場上佔50%,在國內約佔70%,對加速日本和世界數控機床的發展起了重大促進作用。
至於牌子嗎,沒有最好的,要看你的具體用途了,各家有各家的特點
㈤ 二戰時日本德國經濟世界排名
日本:1937年,GDP:283億美元,世界排名:第6位。
德國:1940年,GDP:51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
德國商業銀行存款由1933年的69.53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82.98億馬克;政府歲入及主要稅收由1933年68.50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235.75億馬克;而物價指數如以1913年為100,1933年到1939僅由68變為了78。
城鎮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德國在1933一1939年的城市人口由占人口總數的67.2%上升為69.9%,據估計,從1933到1939年有100多萬德國農民搬遷到城裡。
尤其能充分展示德國成就的是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成功舉辦,希特勒以一種王者之風在耗資7700萬馬克壯麗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宣布開幕,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
(5)日德和德國哪個厲害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
德國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個主要參戰國。二戰爆發後,德國和日本都發動了瘋狂的侵略,一個席捲歐洲,一個橫掃亞洲,盟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制服他們。
在經濟方面,德國的經濟總量遠遠超過日本。1938年,德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為523美元,而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07美元,由於兩國人口差不多,所以德國的經濟總量大體是日本的五倍。
1940年,德國的GDP為561億美元,而日本約100億美元,日本的經濟總量仍然保持在德國的五分之一左右。經濟的差距自然造成了財政收入的差距,也造成了軍事開支的差距。盡管日本窮兵黷武的不斷增加軍費比重,但軍費開支仍然不能和德國相比。
1942-1945年四年裡,日本的軍費開支約為695億美元,德國的軍費開支超過2000億美元。從經濟總量和軍事開支就能直接反映出德國和日本的明顯差距。
在工業方面,德國對日本佔有壓倒性優勢。德國的工業產值在戰前就已經佔到了世界總產值的13.2%,二戰中巔峰時期的德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總份額接近30%,而日本僅僅佔世界的3.8%,巔峰時期也不過只有4.8%。
以鋼鐵為例,1941年,德國的鋼鐵產量為3180萬噸,而日本的鋼鐵產量為685萬噸,日本的鋼鐵產量不到德國的四分之一。如果考慮到鋼鐵質量的差距,兩國的差距還要大。在工業品生產方面,日本就差得更遠了。
以火炮為例,二戰中德國生產了37毫米以上火炮159147門,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3350門,日本的火炮產量不及德國的十分之一。德國的汽車、飛機、坦克等各方面武器產量都全面碾壓日本,即使在日本最強的船舶製造方面,德國在戰時下水的船舶總噸位同樣超過了日本。
二戰時德國的工業產能至少是日本的四倍以上。
在軍事方面,德國同樣遠遠超過日本。二戰中,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總兵力高達1700多萬,加上偽軍超過2000萬,不管是軍隊戰鬥力還是戰略戰術都是世界首屈一指。
美蘇英三大強國聯合圍攻德國四年才把德國打趴下,美國70%的精力和物資都消耗在西線,蘇聯在東線累計動用了3000多萬軍隊和德國打了四年,而英國幾乎把90%的精力和資源都用於對於德國。
而在德國戰敗後,美蘇英三國開始出手收拾日本,蘇聯僅僅用了150萬軍隊就橫掃東北,英澳和英印部隊在東南亞打的日軍抱頭鼠竄,美軍更是在太平洋把日軍按在地上摩擦,連中國都進行了戰略反攻。
但正當美蘇英三國准備發力的時候,日本就投降了,和德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美蘇英拿出對付德國一半的勁頭,估計一年就把日本收拾了。只能說,二戰時的德國是真厲害。
㈥ 二戰時,德軍與日軍在陸軍戰力方面誰更強
二戰時,德軍與日軍在陸軍戰力方面誰更強?
今天看到這個,我覺得我還是又必須說一下,我本身也是非常抵制和討厭法西斯的,回答這個只是從歷史的角度上看問題,先上圖。
日軍戰術厲害……豬突也叫戰術?阿圖島之戰,上千日軍豬突被美軍100多看汽車的工程兵打成了屍山血海,從瓜島到沖繩,日軍一旦陷入不利,就喪失理智開始「板載」,爭相被美軍火力網收割。這種只能打順風仗,一旦不利就只求死不求勝比起後來在朝鮮險中求勝,死中求生的志願軍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最後說結論吧,1937年是二戰日德陸軍實力差距最小的時候,如果三七年的日德陸軍在平行世界對上的話,日軍可以一戰,但不保證能勝。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軍會越打越艱難。進入40年代,基本上就是一邊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