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一次工業革命使德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另一個中心在哪裡,分別舉例說明
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總有一個國家成為世界科學中心。
第一次工業革命 法國是世界科學中心
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
邁克爾·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導體在磁場中運動產生電流。
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德國)-發電機、格拉姆(比利時)-電動機、愛迪生(美國)—電
燈;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德國)-內燃機及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美國)-飛機;
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美國,原籍英國)-電話、莫爾斯(美國)—有線電報、尼古拉·特斯拉(1897年獲得無線電技術專利)註:(1943年撤消了馬可尼的專利); 亞歷山大·貝爾伽利爾摩·馬可尼
化學工業的建立:諾貝爾(瑞典)-炸葯 (塑料、人造纖維)。
『貳』 科學的世紀的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
義大利
近代科學技術在競相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三次大轉移。17世紀中期科學家技術中心從義大利轉移到英國;18世紀後半期科學技術中心從英國轉移到法國;19世紀末科學技術中心從法國轉移到德國。這三次轉移揭示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呈現出後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的發展趨勢。
從15世紀下半葉到17世紀初,資本主義關系首先在義大利萌生並得到迅速發展,工商業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繁榮,文藝復興運動也首先在義大利興起,從而為義大利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6世紀以後歐洲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新航線的開通,貿易中心已經從地中海沿岸移向大西洋沿岸,義大利外貿經濟急劇下降。又由於戰爭的破壞,義大利的國土四分五裂,經濟上遭到破壞,政治上受西班牙控制,義大利的文化的科學技術收到嚴重摧殘,科技人員流落他鄉。從此,義大利失去科學技術中心繼續存在、發展的條件。 英國曾是近代科學的主要策源地,牛頓的故鄉。道爾頓對化學,戴維對電化學,托馬斯,楊對波動光學,賴爾對地質學,焦耳,法拉第,麥克斯韋對電學,達爾文對生物學。
17世紀中葉英國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確立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掃清了道路,這是英國科學技術得以興起的根本原因。勝利了的英國資產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經濟地位,加強自己的實力,獲取更大利潤,迫切需要藉助科學技術的力量,科學技術作為資產階級的寵兒,備受鼓勵和提倡,英國政府採取了獎勵科技發展的政策,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引進技術,廣招人才
英國十分注意提高技術水平,國家採取了有利於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政策,大批由於政治動亂和宗教迫害而逃到英國來的工匠壯大了英國的技術力量。為了加快技術引進的消化吸收,英國採取了許多措施,如為鼓勵造船業吸收外國先進技術,國家決定給造船工業以財政補貼,並歡迎外國工匠、航海家和學者到英國工作,並給予優厚的待遇和更多的關照。
(2)興辦教育,創立學會
12-13世紀英國就建立起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早期它們受教會控制,為教會培養人才,算術、幾何、天文等科目仍在沿襲中世紀經院學派的傳統。到17世紀中葉,這些大學除了數學又陸續開設了物理學、植物學、天文學等科學講座,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
(3)注重科研,獎勵發明
加速科技發展,最重要的是增強本國的科研實力。為此英國政府積極支持科研活動,獎勵發明創造,給予科學家和發明家以極高的榮譽和社會地位。 法國幾乎與英國同時開始了工業化進程。法國在技術創新方面、資金運用方面和工業化模式上都最大限度地借鑒了英國的經驗,並有所創新,這就使法國從18世紀後半葉到19世紀前期成為繼英國之後的近代科學技術中心。
啟蒙運動與法國的革命為法國科學發展開辟了道路。大革命帶來了法國科學院的改組,廢除名譽院士制度,統一度量衡,創立了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巴黎綜合工科學校。18世紀法國分析力學首屈一指,數學方面也有很多傑出人才,大革命後法國科學轉向了實用性,技術性,卡諾關於熱力學研究是這一時期最出色的物理研究19世紀科學衰落,首先是法國政局的動盪多變,拿破崙四處征戰。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科學活動的高度集中性制約了科技大發展。科學管理集中也出現了軍閥統治的現象
其次,法國大革命後,資產階級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可續技術事業,包括: 重大科技成果 英國 法國 1751~1800(年) 37 54 1801~1850(年) 92 144 (1)對科學家委以重任,使各項事業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
大革命期間和拿破崙時代,也即18世紀90年代和19世紀早期,一大批科學家被任命為革命政府的重要官員。如數學家蒙日擔任過海軍部長,數學家拉扎爾-卡諾擔任過陸軍部長,化學家克魯阿擔任過火葯局長和教育部長。
(2)強化科研組織,發展科學教育
1794年法國國民議會決定實現國家工業化,並且改造舊的皇家科學機構,使之從宮廷走向整個社會。
科學的職業化使科學在社會中獲得重要地位,也是法國在科學建制方面的一項創舉,巴黎科學院的院士成了真正的職業科學家,享有豐厚的薪金和待遇,初步確立了一些制度,如科學教授職位、某些科學系科的設置等。法國人認為自由是每個公民的神聖權利,而改革後的科學和教育機構更為這種自由提供了充分的保證,如教師、科學家可以自由聽課,同時擁有進行科學研究的自由權利。
(3)大力引進技術,推行拿來主義
法國科學家技術發展起步較晚,特別是和英國相比有很大差距。為了迅速趕超英國,法國派出許多留學生出國深造,引進吸收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同時主義引進機器,大量招聘外國技工。大革命以後,盡管英國政府禁止機器、圖紙和熟練技工出國,但法國政府仍然採取種種辦法將英國的新技術偷運回國。法國政府為了大量引進,還運用國家的力量來獎勵機器入口和資助來法開業的英國人,為他們開業、辦廠礦提供有利的條件,以優厚的條件招聘熟練的技術工人,充實和提高國內各個工業部門的技術水平。這使得法國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工業化進程。 1830年以後,法國由於政局的動盪多變及其他社會原因,作為科學中心的地位開始喪失,法國科學出現了相對停滯的局面。而這時的德國科學後來居上,出現了科學技術革命的高潮,涌現出一批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在19世紀40年代之前,德國還遠比法國、英國落後,可是經過了19世紀前50年的基礎科學發展之後,特別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技術科學的興盛之後,德國已在理論科學、技術科學、工業生產以及社會經濟方面迅速崛起,1875年前後世界科學中心轉移到德國。在德國的自然哲學中,包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這對於自然科學是有益的。
德國自然哲學在社會政治領域里主張「國家主義」,要求強化國家的權威,在公共事物領域實行政府管制,這一主張十分符合當時德國當局的立場。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德國政府動員國家資源支持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並採取了一系列發展額開學和教育的制度和措施。
(1)大力實行教育體質創新
1809年洪堡和其他人發起建立了柏林大學。大約19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德國大學真正開始改革;1870年左後,德國科學研究和科學人才培訓已取得卓越成就。德國的科學和教育中心分散在許多大小城鎮,如薩克森弗萊堡的礦業學院、波恩大學、萊比錫大學、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圖賓根大學等,德國的實驗室和研究所都由政府資助,德國科學與教育模式超過法、英和其他國家,被公認為19世紀最優越的制度。
(2)結合生產實踐進行科學研究
德國為了深入持久地進行自主科學研究,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陸續建立了各種研究。1873年建立了國立物理研究所,1877年建立了各種研究所,1879年建立了國立機械研究所。在科學研究上,提倡科學家之間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重大科技成果 美國 法國 英國 德國 1851~1900(年) 33 75 106 209 (3)有選擇地引進國外先進科技
德國在發展自己科學技術的道路上十分注意吸取了英國、法國起飛的經驗教訓。為迅速縮短差距、迎頭趕上,德國採取抓住主要成果、最新成果有選擇地引進的方法。選派留學生也是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這樣有利於調動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方面,也是有組織地進行的。德國還派人到英國學習鋼鐵技術,帶回本國消化吸收,使鋼鐵工業在技術與產量上獲得了飛速發展。德國在向外國學習時不墨守成規、生搬硬套,而是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吸收最好的適用的成果,促進本國的科研和生產。同時又根據本國的特點,建立自己的生產體系和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發揮科學技術的效能。 19世紀,俄國的工業已有長足的發展:制約科學發展的教育事業有了新的起色。1804年,莫斯科大學進行改組和重建,在原來的哲學,法律和醫學戰歌記得基礎上增設了數學物理系。此外還有新的大學,如彼得堡大學,喀山大學,敖德薩大學,基輔大學。這些新興的大學對於俄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俄國數個世紀的學習引進工作,終於在19世紀解出來果實。1826年,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獨立穿見了北歐幾何。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率。這是俄國人第一次在科學史上寫下的壯麗篇章。
『叄』 世界科技中心是怎樣建立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會轉移轉移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科學發展史揭示了這樣一條基本規律: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總有一個國家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經過大約近一個世紀後轉移他國。科學史家的研究還表明,如果某個國家的科學成果數占同期世界總數的25%以上,這個國家就可以稱為「世界科學中心」。按照這一規律和標准,從16世紀的義大利到20世紀的美國,世界科學中心先後進行了四次大轉移。
16世紀的義大利是第一個世界科學中心。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文藝復興運動掀起了歐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終結了長達近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時代。這一時期的義大利,不僅產生了像但丁、達·芬奇這樣的偉大詩人和藝術家,還出現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為代表的著名科學家,誕生了《天體運行論》、《星空信使》和天文望遠鏡等一大批科學名著和科學發明。這些科學技術成果的誕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開創了嶄新的實驗科學新時代,近代科學第一個中心在義大利形成。但隨著1600年布魯諾被教會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義大利科學中心開始向北歐轉移。
17世紀的英國是第二個世界科學中心。17世紀初,在弗蘭西斯·培根科學思想的影響下,英國政府和社會普遍重視知識的價值,提倡科學實驗,成立皇家學會,研究自然科學。學會周圍雲集了牛頓、虎克、波義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學家,先後誕生了牛頓力學、電磁場理論、進化論等一批科學理論。特別是1687年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頓力學的誕生,這是近代科學發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為英國科學革命理論的頂峰。科學上的成就成為了技術革命的先導,瓦特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機,蒸汽機技術和紡織機械技術的完美結合,引起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而改變了整個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1727年隨著牛頓的去世,英國科學技術開始急劇衰落。
18世紀的法國是第三個世界科學中心。18世紀初,法國經歷了一場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羅為代表的一批啟蒙運動哲學家形成了法國網路全書派。他們竭力提倡科學和民主,進行了一次以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解放運動。同時,在牛頓科學理論的影響下,出現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錫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學家,取得了《分析力學》、《概率論的解析理論》和《化學綱要》等一批重要科學著作,使法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到19世紀初進入高峰。但法國過分學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視科學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日益動搖了法國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
19世紀的德國成為第四個世界科學中心。德國科學的興起始於19世紀初,首先進行了大學改革,把教學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創立導師制的國家。德國全新的科研教育體制,吸引了許多世界最優秀的科學人才,成為科學研究的樂園,德國科學家不僅創立了細胞學說、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重大科學理論和學說,還為世界貢獻了愛因斯坦、玻爾、歐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頂尖科學家。德國還特別注重科技成果的應用,使德國在19世紀7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德國先進的電氣工業和光學工業,為德國科學家提供了世界最先進的科學儀器,使德國科學家在電磁學領域做出一連串驚人的發現。但兩次世界大戰使德國經濟受到重創,人才和資金大量流失,德國科學從此走向衰落。
20世紀的美國是第五個世界科學中心。美國科學的興起一開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但繼承了英國科學的傳統和德國科學的體制,而且特別重視科學人才的引進。在優越的科研環境下,造就了發明家貝爾、愛迪生,二次大戰後又吸引了愛因斯坦、費米、弗蘭克、威格納、西拉德等一大批世界頂尖科學家,為美國科學技術發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世界各國優秀科學家的雲集,使美國在整個20世紀引領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包括原子能、計算機、空間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等,使近70%的諾貝爾獎被美國科學家領走,至今仍保持著世界科學界領袖的地位。
按照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一般規律,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科學中心,首先,人們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學發展具備濃厚的思想文化基礎,如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法國的啟蒙運動等;其次,要有促使本國人才迅速成長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國人才最優的科研環境;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積累雄厚的物質基礎,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全面發展;第四,要制定獨創的科學發展戰略和鼓勵原始創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導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
科學發展永無止境,科學理論不可能窮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真理,科學中心也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某一個國家。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存在越來越大的慣性,目前還沒有明顯的跡象表明世界科學中心將轉移出美國,並轉向哪一個國家,但隨著新興國家和地區經濟、科技迅速發展的勢頭,世界科學中心可能呈現多中心的局面。因此,對中國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我們應按照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規律,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制定積極的應對政策,憑借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期待在21世紀或者更長遠的未來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
『肆』 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德國製造』曾經是帶有侮辱性的符號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初,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與生產領域完全脫節的。盡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國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後,不是一味地跑到大專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里去辦企業。
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這才明確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並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展。由於德國有基礎科學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之間的聯系,從而在半個世紀時間里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展。
此後,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德國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伍』 世界的科學中心總在不斷轉移,曾經的德國有多強大
當時的德國出現了很多非常有名的科學家,其中最偉大的一個就是愛因斯坦,他提出的相對論直到今天還是物理學界的重要的理論基礎。除了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界影響很大的量子概念的提出者普朗克也是德國的科學家。當然還有其他的科學家,比如發現X射線的倫琴、創立了細胞學說的施萊登和施旺、合成尿素的維勒等等。他們很多都是各門學科的奠基人。
總的來說,德國作為曾經的世界的科學中心,為現代的科學創造了許多的優秀成果。但是再怎麼發達的國家也敵不過歷史的進程。德國原本可以借科學家的力量發展,卻也因為當時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失去了科學中心的地位。這也說明了科學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息息相關,要發展好科學,政治經濟等外界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