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的著名防線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德法邊境有一道著名的防線,叫馬奇諾防線。
在二戰前不久,法國迫於形勢,不得不在德法邊境修建了一條令後世蔽大驚嘆的馬奇諾防線。從1929年起開始建造,到1940年建成,防線主體長700公里,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澆注。
當時共耗資50億法郎,相當於當時法國好幾年的財政預算。防線內部擁有各式機槍大炮、壕溝、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
可是,德軍一次從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發起進攻,讓馬奇諾防線成為了世人的笑柄。
(1)德國穿越馬奇諾防線跨的是哪個海擴展閱讀:
1940年,閃擊戰之父海因茨·古德里安將軍的坦克把比利時和法國邊界打開一個大洞,德國部隊如洪水般穿過阿登森林,包抄法國部隊,並孤立了馬其諾防線。
緊跟在古德里安的坦克後面的44個德國師僅憑借民用公路就直接穿插大森林。比利時人根本沒有執行抵抗方案,如貝當所預言的那樣,設路障、挖陷阱、破壞公路。
面對飛速挺進的游羨入侵者,約有40個法國師被禁錮在馬其諾防線內,他們「有防卻無可防」,就像他們的存在是為了保衛這條防線本身一樣。而另外30個左右的師則分散在從神並拍馬其諾防線終點蒙梅迪到英吉利海峽的防線上。
2. 二戰中,德軍通過哪裡繞過了馬奇諾防線
1940
年
5~6月,德軍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第防線,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防線喪失了作用。
3. 鋼鐵雄心2德國攻略
攻略說明
這篇攻略詳細介紹了德國從1936年開始到1941年為止這六年時間的方方面面,是寫給了解歷史,喜歡在游戲中重溫第三帝國擴張史,彌補德意志的戰略失誤,對游戲玩法有初步了解的玩家的。那些喜歡追求游戲難度,並不遵守歷史的超級玩家們就不必看了。
既然要遵守歷史,那就一定要觸發所有的史實事件,比如全力備戰、慕尼黑協定、閃擊波蘭等等。同時游戲難度和敵人進攻性都設為中等好了。
個人認為第三帝國的戰略失誤有三。一是兩線作戰,在沒有滅亡英國的基礎上貿然進攻蘇聯;二是與日本結盟對抗中美;三是認錯了海軍的發展方向,放棄航母,主攻戰列艦和潛艇。
二、德國的戰略
1.總戰略。德國的總戰略方向可以定為統一整個歐洲和北非,這需要通過領土佔領、建傀儡政府和結盟三種手段來逐步蠶食歐洲各國,征服順序可以定為波蘭-法比荷丹-英國-北歐-巴爾干半島-伊比里亞半島-蘇聯,要把蘇聯定位為終極目標,在1941年之前不開戰,同時雙中等難度的蘇聯也是不會輕易宣德國的。
2.情報方面。金錢寶貴,不宜在情報上多做文章,只要先在德法英美四國派滿10個間諜,然後德國國內不斷反諜,直到德國國內沒有外國間諜就可以了。蘇聯方面只要維持1936年伊始的那幾個間諜就可以了,不要再派新間諜,那會損失兩國關系的,得不償失。注意對一國的情報工作每十天左右才能進行一次。
3.國內政策方面。國內政策每年才能調整一次,一定要珍惜機會。主要調整方向是由「自由市場」向「中央計劃」方向,以獲得最為寶貴的產能值(IC),最多可以加25%的產能,產能是德意志戰爭機器的根本。
4.部長任命方面。一定要任命那位IC+10%的部長,安全部長人選方面,初期可以定為「消費品需求-20%」,以減少消費品對IC的佔有率;佔領了英法後可以改為「外國IC+15%,消費品需求+10%」的那位,以獲取更多的國外IC值。其他部長不必更換了。注意每更換一次部長,國內不滿度會提高1個百分點。
5.外交方面。必須保持和蘇聯的關系。把大量的剩餘金錢用於迅速提高蘇德兩國關繫上來,不斷影響蘇聯的政治傾向,直到上限200為止。這么做一舉兩得,一可以減少蘇聯宣德的概率,二可以降低與蘇聯貿易的價格。不向蘇聯加派間諜也是這個目的。
6.產能分配方面。可以設為自動分配,優先考慮升級和補充。
7.貿易方面。德國是嚴重的資源瘸腿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體現在游戲中就是能源一項十分富裕,但是鋼鐵、稀有金屬和石油卻總是入不敷出,尤其是石油資源基本沒有。今後隨著IC的增長和戰爭的深入,資源消耗量將會不斷增加,貿易的效率同時會降低,那時這些貧乏資源將更為棘手,因此必須從一開始就早作儲備。一定不要自動發起貿易,要手動進行。初期選擇保加利亞和丹麥兩國作為交易對象,用能源換取金屬、稀金、石油和少量金錢,這兩國的價格相對較低,資源實在緊缺也可以賣一些補給,但僅限於1936年,因為之後再賣補給會佔用大量的IC,從而抑制了生產和升級。有了這點富裕的金錢就可以影響蘇聯的政治傾向,迅速把蘇德關系提升至200,交易價格就到了最低點,這時蘇聯就成為了德意志戰爭機器的資源倉庫。把所有的富裕能源都用來和蘇聯交易,換取稀金、石油和金屬,最好把蘇聯的所有供交易的稀有金屬全部買下,這么做即滿足了自己的稀缺資源儲備,同時也能減少後期最大的敵人--蘇聯的一項重要戰略儲備,使之發生資源偏科的現象,從而抑制其生產。總之從1937年開始至1939年9月戰爭打響這段時間里,必須時刻保持金屬、稀金、石油三項貧乏資源的正增長,為戰爭做好儲備,同時控制蘇聯的稀有金屬儲備,使之無法出現正增長。
8.科研方面。影響科研時間的因素有四:一是科研小組特長與項目要求的吻合程度,二是科研項目的歷史出現時間(最好不要提前一年以上進行研究),三是是否有藍圖,四是科學家的能力高低。德國的科研能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國內匯集了各方面世界級的科學家和科研單位。如何合理調配他們的科研進程?這真是一項既復雜又享受的事。首先必須保證在任何的時間段里都沒有閑置的科研位置,五個科研位置隨時都在工作,這很需要玩家的細心。其次是科研順序問題,按照工業研究-兵種-學說的順序比較有利。再次是科研重點問題。在科研方向上要突出重點,不可以全線殺入,1941年以前的重點科研項目是:農業生產系列,機器裝配工藝系列(可以減少武器的生產時間),步兵系列(包括步兵、摩步、山地、陸戰隊、炮兵),坦克系列(重點在中型),航母和戰列艦及相關學說(不包括早期航母),飛機系列(重點依次為戰術、截擊、支援、護航、空運及相關學說)後勤補給學說。下面簡要剖析這樣選擇的原因:
(1)農業生產系列。兵源是德國的絕對弱勢,必須優先發展,我傾向於在1936年就開始研究那個發明於1945年的「先進農業」,雖然花費了三年的時間,但是反正前三年的科研位置不緊張,而且在1939年就實現了「兵源+5%」目標,對今後的戰爭大有裨益。
(2)機器裝配工藝系列。該系列發明於1940年左右,但是由於優勢太明顯,我傾向於在1939年就開始研究,這樣時間損失不大。
(3)步兵和坦克。這是必備技術,也是德軍賴以成名的根本。鑒於英法陸軍以步兵師為主,我傾向於加強炮兵的研究,而放棄反坦克系列,以獲得對步兵的更大殺傷力。至於防空,我認為應該以動態防禦代替靜態防禦,即使用截擊機,而不用防空旅和地面防空炮。
(4)航母和戰艦。開始我就說過,放棄航母主攻潛艇是德國的歷史失誤,幸好游戲中有了這樣的彌補機會。有人說航母很垃圾,這我不能贊同。舉個實例來說,我曾經在1840年6月與英國在北海西部展開了一場空前大海戰,英國的實力是3航母-13戰列-3戰巡-15重巡共70艘艦艇加一定量的空軍,我只有4航母-2戰列-2戰巡-4重巡共27艘艦艇加上6戰術-2截擊-2支援的強大空軍,海戰持續了20多天,戰果是我損失2航母1戰列2戰巡,還剩15艘,空軍無損;而英軍基本上損失殆盡,所有主力艦全部沉沒,只剩下19艘小型艦倉皇逃命。我方剩餘的兩艘航母全部升至五星,擊沉記錄上寫滿了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的名字,那個爽啊!這種航母+戰術+支援的組合在海戰中是可以創造奇跡的。
(5)飛機系列。戰術轟炸機是最好的選擇,可以轟炸可以制空,作戰距離遠,用途廣泛。比較有爭議的是支援和截擊。有人覺得這兩種飛機的作戰距離短因此放棄了它們,改為發展海轟和通用機,這個觀點我不贊同。武器賴以成名的基礎是殺傷力,AK-47、B-52的長久不衰極好的說明了這點。英倫空戰中不斷擊落皇家空軍飛機的德軍飛機是什麼?就是梅賽施密特(Me-109)截擊機;蘇德戰場上令蘇軍聞風喪膽,趴伏地面不敢動的轟炸機是什麼?沒錯,就是斯圖卡,學名叫作容克87(Ju-87)系列近距支援俯沖轟炸機。他們是德意志空軍的驕傲,在游戲中也是如此,攻擊力大,通用性好,唯一缺點就是作戰距離短,但這點在機場密布的歐洲戰場上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把截擊和支援作為僅次於戰術的空軍科研重點,個人認為既符合歷史,又有很好的價值。
(6)後勤補給學說。越到後期戰線越長,補給就成了大問題,應當未雨綢繆,才不至於發生莫斯科城下的悲劇。
有些費時費力又效果很小的科研項目是應該放棄的,比如原子彈系列、戰略轟炸機系列等。
9.生產方面。生產的秘訣在於前瞻性,就是今年生產明年要用的東西,近期用不著的東西就暫不生產。有那麼多東西可以生產,可是供生產用的IC就只有區區100多點,這是1936年的德國遇到的一大障礙。由於戰爭要到1939年下半年才會打響,我們有充足的准備時間,那麼大量造工廠迅速提升IC值就成了最有長遠眼光的做法,要知道每個工廠代表1點IC值,如果算上部長和政策的加成,將獲得1.3以上的IC值!下面是1936年至1941年的生產簡述:
1936年----在所有已有工廠的省份興建新的工廠,興建數目是:已有1-5個的地區建1個,已有6-10個的地區建2個,已有11-15個的地區建4個,柏林建10個。這么做既增加了工廠數目,又使工業區更加集中,便於防守。全年下來就會新建20來個工廠,同時也不會有剩餘的IC值干別的了。
1937年----隨著新建工廠步伐的減慢和IC的增加,已經有了用於擴軍的IC值了,這時擴軍的最好選擇是海軍主力艦。因為它們耗時最長,就同時造4航母2俾斯麥吧,剩餘的IC都用來造戰術轟炸機。
1938年----對奧地利和捷克的吞並進一步擴大了IC,現在應該有300多點了吧,終於到了擴充陸空軍的黃金時節。大量出裝甲師、步兵師和飛機。
1939年----進入了升級的密集年份,可用於生產的IC變少了很多,但是生產任務依然繁重。主要集中到衛戍師、炮兵旅、憲兵旅、陸戰隊、運輸船的建設上來,積極准備佔領波蘭、法比荷後的維持工作和登陸英倫。
1940年----在進行吞並英法和北歐的作戰同時,要開始積極准備對蘇作戰的陸空軍了,要知道蘇聯有190多個師啊。
1941年----又是一個升級的密集年份,但我們的IC值已經達到了500多點,超出蘇聯一倍以上,但這時我們的兵力被大量牽制於英倫的反游擊戰中,實力不足以和蘇聯抗衡。因此這一年的生產目標還是陸空軍。考慮到一旦和蘇聯開戰,蘇聯一下子從資源倉庫變成了對手,我們的石油會嚴重告急,因此先拿下羅馬尼亞的那個日產37石油的省份是個不錯的選擇。
三、主要戰役攻略
1.閃擊波蘭。1939年8月末發生了德國與盟國開戰的事件,世界大戰打響了。東線的首要目標就是迅速滅亡波蘭,騰出實力支援西線戰場。閃擊波蘭非常簡單,只要有兩個裝甲軍團加少量空軍採取鉗形攻勢,步兵師及時跟進的戰術,將波蘭的邊境守軍20個師合圍在邊境地區並加以殲滅就可以了,勿使他們撤回華沙。殲滅了波軍主力,華沙唾手可得。吞並波蘭,1個月足夠了。兩個裝甲軍團的編制,建議北集團為2指揮部-5裝甲-5摩步,南集團為1指揮部-6裝甲-5山地,別忘了帶上工兵旅,以加快渡河速度。
2.吞並法國。根據歷史,德國在閃擊波蘭、攻略北歐期間,英法雖然對德宣戰,但在「綏靖政策」的引導下,西線發生了「靜坐戰爭」的現象,法國戰役直到1940年4月德國繞過馬奇諾防線,進軍色當才正式開始。但在游戲中似乎不是這樣,從1939年9月開始,西線戰爭就沒有停止過,法軍趁著我們的主力在東線閃擊波蘭期間從馬奇諾防線大舉出擊,進攻德國的西部工業區。然而這時我們在西線的兵力比較少,只有20-30個步兵師和少數坦克師,不妨仿效主席的「集中兵力、誘敵深入、包圍殲滅」的戰術,集結重兵在斯圖加特、薩爾布呂肯工業區,而放空工廠稀少、防禦薄弱的的弗萊堡至慕尼黑一線,法軍就會脫離馬奇諾防線而大舉湧入這些地區,這等於放棄堅城,鑽進了我們的口袋,南面的瑞士由於沒有參戰,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我們包圍入侵法軍的南路軍。當大量法軍進入了德國南部後,我們就可以集中斯圖加特軍團這一西線最強生力軍搶占弗萊堡,切斷法軍退路,隨即派大量空軍襲擊失去補給的入侵法軍,往來兩三次,法軍在馬奇諾的有生力量就所剩無幾了。運氣好的話可以直接突入佔領馬奇諾,但我更傾向於尊重歷史,用殲滅完波蘭主力的兩個裝甲兵團回師西線,繞過馬奇諾滅亡法國。
3.登陸英倫。這是歷史上沒有發生的事情,但在游戲中我們就可以讓它發生。歷史上德國未能登陸英倫,主要原因在於沒有與英國抗衡的艦隊,沒有制海權,登陸也就無從談起,只好把空軍投入到不列顛空戰這一無底洞中去。游戲給了我們翻盤的機會,就是早早開始海軍的建設,把戰略目標首先放在奪取制海權上來,通過海戰消滅皇家海軍主力,空軍放棄對倫敦的戰略轟炸,轉為全力協助海軍作戰。消滅了皇家海軍主力,登陸英倫才順理成章。早早下手組建以航母為首的海軍和以戰術轟炸機為主的空軍,在法國戰役期間海軍成型,吞並法國後馬上把所有海空軍集中起來在德國近海與英國決戰,前面的實例也充分說明了這一戰略的可行性。滅掉了海軍主力,空軍進入休整,海軍開始炮擊距離倫敦最近的諾維奇登陸場。選擇諾維奇作為登陸場有四大好處。一是離德國近航程短;二是緊挨著倫敦、謝菲爾德、伯明翰、利物浦四大工業區,而且與倫敦之間並無河流阻隔;三是從中部斬斷英倫,可以使南北失去聯系和補給;四是該地區有一個倉庫,可以使登陸部隊迅速得到補給。因此諾維奇省是英國的真正軟肋,是不折不扣的最佳登陸點。等到空軍恢復完畢,登陸戰開始。空軍全力攻擊諾維奇守軍,隨即派出第一登陸梯隊,以陸戰師為主,另外配有裝甲師和炮兵,以加強登陸場的防守,防止被其他幾面的英軍趕回大海,很順利拿下諾維奇登陸場。登陸艇馬上運來第二波陸軍,海軍轉為炮擊謝菲爾德省,空軍開始轟炸四大工業區。第二波登陸成功,馬上進攻工業區。攻擊工業區的順序,有人建議先打倫敦外圍,而後包圍倫敦以取得圍攻效率,在我看來這不是好選擇,只要我方登陸兵力是倫敦的4倍以上,就可以全力進攻,損失在所不惜。如果把倫敦周圍的兵力都趕到城裡,讓他們聚攏成團防守堅城,時間勢必拉長,補給會出問題的。由於英倫本土陸軍不多,加上諾維奇的倉庫儲備不充足,因此上島的部隊數量只夠突擊倫敦就可以了。佔領區的游擊隊活動十分猖獗,因此後期上島的步兵最好是帶憲兵旅的衛戍師。佔領了四大工業區,英國就被攔腰斬斷了,這時再派陸戰隊從愛登堡登陸,截斷英軍主力從謝菲爾德的北上退路,隨即殲滅英國中部的英軍主力,這時諾維奇的補給就基本告罄了,英倫戰役也基本進入了打掃戰場的階段。要注意英倫的每個省都必須有部隊佔領,這樣既可以反游擊,還能夠防止英國從加拿大和非洲調援兵重新登陸。英國本土淪陷後,英法兩國的IC加起來都不到100點了,後續戰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了。
4. 二戰時德軍是如何突破馬奇諾防線的
1940年5月13日德軍裝甲部隊出其不意地穿過法國西部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森林(Ardennes被法國最高指揮部認定不適合裝甲部隊大規模推進)就這樣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進入了法國.
5. 德軍是如何突破馬其諾防線的
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從比利時突襲法國,迫使法國與德國在馬恩河一帶決戰,二戰前法國在法德邊境修建了著名的馬奇諾要塞,並在比利時部署重兵,德國就採取了新的戰法,西路突襲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低地三國,繞過馬其諾防線,東路使用大量裝甲部隊從法國邊境部署的重兵的縫隙德法邊界的阿登山區穿插至法軍背後進行戰略大迂迴,繞到了馬其諾防線之後,包圍了法軍。
6. 1940年阿登戰役:德國坦克翻山讓法國防線成擺設
繼1939年侵佔波蘭之後,1940年5月,納粹德國啟動入侵西歐的「黃色方案」,德軍在波蘭戰場嘗試過的「閃電戰」又用到英法聯軍身上。德軍裝甲部隊繞開法軍重兵雲集的馬奇諾防線正面,轉而穿越地勢險峻的阿登山區,然後沖過馬斯河,兵鋒直指法軍防線的結合部和薄弱點,法軍經營多年的馬奇諾防線一下子變成了無用的擺設。
戰前部署
當時,德軍在西線展開了B、A、C三個集團軍群,共計115個師,約300萬官兵,2700輛坦克和突擊炮,約7500門火炮、1815架作戰飛機。其中,A集團軍群是進攻西歐的主力,將在德國、比利時、法國、盧森堡四國交界處進行主要突擊,該集團軍群下轄第4、12、16集團軍以及克萊斯特指揮的裝甲集群(下轄第19、15、41裝甲軍)。
由於法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修築了針對德國的馬奇諾防線,使法德邊界「要塞化」,德軍若正面突擊,肯定遭受慘重傷亡,因此德國人決心「另闢蹊徑」。按照「黃色方案」,A集團軍群中的第4集團軍負責右翼進攻,首先突入比利時境內的阿登山區,爾後掩護在其南面進攻的友軍推進至法國馬斯河,霍特指揮的第15裝甲軍(轄第5、7裝甲師)在突破比利時邊境防禦後,立即在第4集團軍突破的戰線缺口上渡過馬斯河。中路的第12集團軍和配置在後方的第41裝甲軍(由萊茵哈特指揮)、第19裝甲軍(由古德里安指揮)將協同作戰,第一步是佔領兵微將寡的盧森堡,接著粉碎比利時軍隊在比盧邊境的抵抗,擊退可能來援的法軍,然後在日韋和色當之間強渡馬斯河,向法軍馬奇諾防線的後方實施穿插。至於左翼的第16集團軍,則穿過盧森堡南部,隨後向南展開所屬兵團,掩護友軍側翼
反觀英國、法國、比利時和盧森堡軍隊,他們共有135個師,約330萬人,3469輛坦克、2000架飛機。聯軍以為有馬奇諾防線作為依託,坐等德軍前來「自投羅網」,誰都沒有想到德軍會把主攻方向放在阿登。當時,負責阿登方向防務的只有比軍兩個師和法軍三個師,全是二線部隊,不少部隊連反坦克炮都沒有,工事也比較簡陋,一旦遭到猛攻,這些部隊很容易一鬨而散。
戰役經過
5月10日凌晨,龍德施泰特指揮的德國A集團軍群開始行動,規模空前的坦克裝甲縱隊集中在德、比、盧邊境的阿登山區,其中在德比邊境上是霍特的第15裝甲軍,德盧邊境上是第41、19裝甲軍。在這兩股裝甲突擊力量後方,緊跟著德國第4、12、16集團軍。德軍進攻首日非常順利,古德里安指揮的第19裝甲軍橫穿盧森堡,進入比利時國境,並在10日晚突破比軍邊境防禦。第15裝甲軍遇到比軍一個師的抵抗,但很快將其粉碎,第15裝甲軍離馬斯河只有一步之遙。
起初,法軍認為德軍在阿登的進攻不過是佯動,只派出第2、5騎兵師前去增援比利時納鋒森友軍。10日下午,法軍第2騎兵師遭遇德軍第10裝甲師,因武器低劣,被打得落花流水。11日,法軍第5騎兵師被德軍第1、2裝甲師打垮。嚇破膽的法軍指揮官居然把所有呆在馬斯河東岸的部隊全都撤到西岸,放棄既設陣地,主動為德國人讓開了道路。12日下午,德軍第19裝甲軍陸續進至馬斯河東岸,比計劃提前了一天。
同樣在比利時境內橫沖直撞的德國第15裝甲軍以第7裝甲師(師長隆美爾)為先導,繼續向西突擊,他們的目標是迪南。當時,德國第15裝甲軍和友鄰的第41、19裝洞畝甲軍之間有長達30多千米的空當,如果法軍或比軍來個反突擊,保不齊能扭轉戰局,但法比軍隊已被德軍的「閃電戰」打得驚慌失措,根本沒想過組織反擊。12日下午,德國第15裝甲軍也到達馬斯河東岸。
12日晚,法國第9集團軍司令科拉發現馬斯河對面已布滿德軍,頓時感到情況不妙,他立刻向法軍總部求援,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先後調動10個師增援,但這些部隊分布在法國內陸各地,最快也要到17日才能抵達前線,實在是「緩不濟急」。
5月13日上午,德國第19裝甲軍率先強渡馬斯河。10時起,德軍以有限的火炮轟擊對岸,德國空軍也同步展開空襲,Ju-87俯沖轟炸機持續在法軍陣地上空盤旋,該機俯沖時發出的嘯叫聲讓法國士兵心驚膽戰。德軍的炮擊和空襲摧毀了法軍士氣,到了下午,許多法國士兵連敵人都沒看見就扔掉武器逃之夭夭。入夜時分,德軍已登上馬斯河西岸,並架起浮橋。
幾乎與此同時,德國第41裝甲軍也在梅濟耶爾附近的紐松維、蒙丹梅渡口橫渡馬斯河。德國第15裝甲軍則向馬斯河西岸的迪南發動猛攻,該軍基櫻第7裝甲師遭到對岸法軍的猛烈抵抗,師長隆美爾命令坦克沿河岸展開,以直瞄火力壓制對岸的法軍,掩護步兵乘橡皮艇搶渡,他自己親自乘橡皮艇指揮渡河。盡管法軍火力很兇猛,但到了13日中午,德國步兵終於奪下了布維涅,並前出至格朗熱和絮蘭沃森林。至此,A集團軍群的3個裝甲軍都已突破馬斯河,德軍的計劃已成功了一半。
德軍突破馬斯河的消息傳到法軍總部,甘末林慌忙投入自己的戰略預備隊實施反擊。5月14日,法軍對德軍在馬斯河西岸的橋頭堡展開總攻擊,令人遺憾的是,法軍的所有反擊都顯得虎頭蛇尾,許多部隊稍遇德軍空襲或坦克沖擊即告潰散,還有一個法國師剛取得反擊效果,沒想到指揮官害怕孤軍深入,竟然命令部隊撤回,等待友軍跟上來。
德軍充分利用對手的失誤,第1裝甲師向西快速前進,於14日黃昏渡過阿登運河,切斷法軍第2、9集團軍之間的聯系。至15日晚,德軍大部隊均已開過馬斯河,向著英吉利海峽猛撲過去,法國及英國、比利時的重兵集團被合圍在敦刻爾克至麥茨之間的狹長地帶,他們與法國南方的聯系被完全切斷,這意味著整個法國戰局已無可挽回。
戰役結果
此次戰役中,德軍正確選擇了主攻方向,在空軍掩護下,數以百計的坦克穿行於阿登密林之中,然後橫渡馬斯河,抄襲英法比盧聯軍後路,這樣一來,德軍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峽的道路敞開了,而增援比利時的英法部隊一下子掉入「戰略陷阱」里,隨時面臨被殲的風險,而陳兵馬奇諾防線的法國大軍也將腹背受敵。5月14日,英法曾試圖通過空襲來扭轉危局,當天下午,馬斯河上空爆發了規模空前的空戰,英法轟炸機在戰斗機的掩護下,直撲馬斯河渡口,德軍則出動約5個聯隊的戰斗機升空攔截,雙方投入的飛機各有500餘架。戰至夜幕降臨,損失慘重的英法空軍不得不撤出戰斗,德軍浮橋全都完好無損。
德軍長驅直入,令法國陷入恐慌之中。1940年5月15日,法國總理雷諾給英國首相丘吉爾打電話:「這一仗我們恐怕要輸了。」丘吉爾驚得目瞪口呆:「我真沒想到,德國『閃電戰』竟會如此厲害。」為了探明戰局真相,並為感到絕望的法國盟友打氣,5月16日,丘吉爾從倫敦急飛巴黎,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我一見到法國總理雷諾和法軍總司令甘末林,我就意識到局勢比想像的還要糟糕,他們每個人臉上都是灰溜溜的。」甘末林承認自己手裡已經沒有戰略預備隊了,現在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軍隊擋在德國裝甲集群與英吉利海峽之間了,德國人可以毫不費力地「向著大海進軍」,「法國輸掉了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