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冷戰時期德國人是怎麼生活的

冷戰時期德國人是怎麼生活的

發布時間:2023-08-11 20:05:27

❶ 納粹時期的德國,國內經濟、人民生活水平怎麼樣

納粹統治下的德國人,物質生活並不是很好,但是他們精神向上。就像新中國剛成立時在搞各大運動之前的我國人民和列寧統治下的蘇聯人民。總體還算是比較快樂的。(至少不是渾渾噩噩的生活),他們全部奉行國家社會主義價值觀,講究人要積極向上的活著,干一件事就要干到最好,一掃舊德國時期紮根於人民群眾中的各種腐朽沒落思想。當時全德國收入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但是社會貧富差距小,人人有工作,人民不必為教育,醫療等事煩心。德國當時的GDP位居世界第三,在美國和蘇聯之後。

希特勒上台後,政治方面,實行全面的一黨專政,將德國政府由原來的資本家,職業政客,軍人,無政府主義者組成的一個混亂的集合體,在很短的時間內改造成了一個大部分由納粹黨員組成,秉持國家社會主義思想為執政方針的黨員政府。是德國變得和蘇聯一樣,黨的最高領袖就是國家的最高元首(但是他33年上台時,最高元首並不是軍隊最高指揮官,當希特勒把勃姆羅堡整下台後,就完完全全和蘇聯一樣了,元首是德國黨政軍三方最高領袖)。把整個德國日耳曼化(驅逐猶太人),把日耳曼人納粹化(奧地利回歸就是他納粹化擴大的一個結果)。

希特勒上台後的經濟,並沒有完全學習蘇聯採用絕對的計劃經濟體制,他的政策像是更激進一點的羅斯福新政。他奉行軍事經濟政策,即為滿足國家各項需求,經濟大部分為計劃經濟。但在滿足國家要求前提下,允許市場經濟和私營企業的存在(其表現為,在戰爭中,德國所有裝備的獲得幾乎都是以向軍火商下訂單的方式進行,表面上是和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一樣的,實際上這些軍火商都受到納粹的嚴密控制,沒有多少自由。比如福克武爾夫公司本來想在維持現有戰斗機生產線情況下,自行研製轟炸機與噴氣機。納粹得知這一決定後,立刻叫停。原因是他們認為這會干擾到這公司的戰斗機生產。並且,在戰爭末期,斯佩爾接管德國經濟後,乾脆就取消這一做法,變得完全和計劃經濟一樣,下指標給各廠)

❷ 德國人在最困難的時候是怎麼生活的,吃的什麼喝的什麼

歐洲人吃什麼穿什麼呢?今天的我們,尤其是前幾年,因為歐美經濟發達,所以代表著先進的標志,各種生活習慣都往歐美人身上靠,吃西餐,穿西式禮服,感覺其實也一般而且還很貴,前幾年吃一頓西餐肯定是要比中餐貴很多的,這幾年隨著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西餐還便宜了一些。筠蛋倒是對西餐感覺一般,我還是喜歡經濟實惠的中國小吃,我想如果真的來一場美食較量,中國菜估計只派出四川代表隊就可以完勝,因為西方的餐飲文化實在是和經濟斷層太大了。

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德國人喝啤酒的習慣還是沒有摒棄。在德國啤酒好像是一種儀式性的習俗,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在啤酒館進行,很多輕松的事情也可以在啤酒館慢慢消遣。德國的酒館常常人滿為患,他們站著喝下一紮一紮的啤酒,就著腌漬酸菜或者豬火腿作為下酒菜。估計這味道。。我覺得不行。當然,柏林也有高檔餐廳招待那些上層社會的有錢人,裡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奇饌佳餚,義大利的蘆筍,法國的芥蘭、波蘭的鵝肉……但那和普通人就沒有多大關系了。普通人奢侈一點,可以在小酒館上一些豬蹄髈,還有豌豆或者四季豆,有時候只有一盆渾濁的菜湯,盆底垂頭喪氣地沉著幾片肥肉。有一本小說講到了當時一個年輕的女秘書多麗絲,她的夢想是吃上一份蘿卜牛腿排,再配上一些蘋果丁,當然只是想想罷了……

不過和吃的對比起來,對於女秘書來說,穿的似乎更加重要。還是多麗絲,她寧願放棄夢寐以求的牛排,給自己買一頂最新的時尚的帽子。和今天瘋狂的筠蛋一樣,當時的女孩對奢侈的衣服和化妝品沒有任何抵抗力,漂亮的女秘書喜歡穿一件橙紅色的連衣裙,裙子上有花點,戴一雙麂皮手套,毛皮大衣是偷來的不過也很美麗,腳上是蜥蜴皮鞋。更奢侈一點的女性,會身穿經洗的巴黎絲襯衣,上面有手工刺綉的花紋,真絲的睡衣,還有鴕鳥皮的鞋子。當然,這樣的衣服只有身份高一點或者像多麗絲這樣傍上情人的女秘書可以穿得上,大部分普通工人都是穿著制服,顏色灰暗,質量平平。工業文明影響之下城市的花樣很少,鄉村倒是相比較之下保存了很多地方特色,女子有綉花上衣,花邊裙子,絲綢披肩,不過年輕人很少穿,也就是在紀念性的節日場合之下能看到這樣的服飾了。

吃的不是那麼重要的時候,打扮和衣服就是最絞盡腦汁的事情。看著琳琅滿目的商品挑出來自己最喜歡的那麼一件(一車),真是美好生活的最大標志。說到這里,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雙十一購物車里都有點什麼?

❸ 德國靠什麼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是什麼支撐著他的國民經濟那時候德國人生活的如何

二戰爆發前德國民眾的生活是比較糟糕的,因為一戰戰敗,德國被戰後賠款壓得抬不起頭,民眾生活自然不好。如果生活好,希特勒也不可能上台。。。民眾生活不好,才會期待國家對外擴張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所以宣揚對外擴張和德國種族最優論的希特勒才會受到民眾的大力支持。。但是德國畢竟是老牌的西歐強國,工業底子還在,但海軍被一戰戰敗條款限制,非常弱,陸軍和空軍都還有相當不錯的實力。
德國人殺猶太人,有希特勒的個人因素,也有民眾的因素。首先,猶太人在德國不受歡迎是肯定的。猶太人常年沒有自己的國家,但其較好的經濟頭腦使其在各個國家都混的不錯。外來而且富裕的人肯定會受到本地人的討厭的。。。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德國人抓猶太人,波蘭本地人都一個個的在路邊向猶太人扔垃圾,可見猶太人不受歡迎是肯定的。。。另外希特勒的個人意願也占很大因素,首先希特勒上台的一個對國民宣傳的承諾就是日耳曼人是最高等的種族。這種承諾得到國民的強烈支持,其殺猶太人就肯定不會受到反對。雖然德國民眾不是全體知情,但至少執行其決定的德國軍人都是支持的。

❹ 德國人為什麼要發動二戰他們當時的生活水平怎麼樣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標志著二戰正式爆發。關於二戰爆發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德國的原因,有的是英法等國的願意,還有的是希特勒的原因。當然,不管是哪一種,德國都是發動戰爭的國家,對人類帶來重大災難,德國都要對這場戰爭負責。不過如果我們能知道當時的德國人生活狀況,就知道德國人為何要發動戰爭了。

一戰結束後,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需要償還巨額貸款。這筆貸款給德國帶來沉重的災難。不僅如此,之後由於德國馬克的大幅度貶值,導致有一半的人失業。再加上1929年的經濟危機,可以說德國人真的生活雜民不聊生的狀態下,不夠當希特勒當選為德國總理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希特勒上台後,通過一些列的政策,德國失業率迅速下降,為1.6%,還低於當時美國的1.9%。且不管後來如何,希特勒當時的政策可以說真的是拯救了德國。


正是這樣的原因,才導致有大量的德國人支持戰爭。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這種循環就是惡性循環。發動戰爭未必能夠勝利,即使勝利了,他們也需要發動更大的戰爭。到時候遲早會滅亡。雖然希特勒解決失業的方法成效很快,但最終效果還是不如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對於美國來說,羅斯福的出現真的是拯救了當時的美國。

❺ 冷戰時期的柏林的生活狀況

柏林危機(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發生於1948年,又稱「柏林封鎖(Berlin Blockade)」,是冷戰開始後其中一個最早發生的危機,其導火線為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後,危機緩和。
第二次發生於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後來以蘇聯讓步完結。
第三次發生於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築起柏林牆作結,美蘇關系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產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四國因對西柏林法律地位的爭執而引起的三次國際危機。根據1945年《蘇英美三國雅爾塔會議公報》《蘇美英三國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 》及其他有關文件規定 ,在德國投降後,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德國和柏林。上述文件還規定了處置戰後德國政治、經濟的基本原則,以防止其再發動戰爭,危害世界和平。

一次危機
隨著德國重建的開始,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加深,蘇聯遲遲不願讓德國各佔領區合並,並拒絕西方的經濟政策。為此美國計劃將德國西部佔領區三合為一。為了使法國在合並佔領區問題上與英美方向一致,美國用戰後馬歇爾計劃的巨額援助安撫法國,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過《薩爾憲法》,從法律上給予法國甜頭,保證薩爾並入法國,促使法國同意法佔德區與美

歷史圖片 (17張)
英佔德區合並。

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盧六國召開倫敦外長會議,提出的「倫敦建議」,內容為法佔區與英美雙占區協調經濟政策,共同管制對外貿易,並共同制憲,成立聯邦德國,將聯邦德國納入歐洲復興計劃。1948年5月18日,蘇聯政府通過了《關於在德國蘇占區實行貨幣改革的決定》。決定責成蘇聯駐德軍事當局在西佔區單獨進行貨幣改革時立即在蘇占區實行貨幣改革。要求「蘇聯軍事當局爭取在整個大柏林地區發行蘇占區[1] 新貨幣」。6月18日,美英法三國宣布由6月21日起西佔區實行單方的新貨幣改革,即發行有B記號之馬克。
蘇聯得知該計劃後,於1948年6月19日提出抗議,佔領軍長官索洛科夫斯基發布「告德國民眾書」,書中稱英美法三國欲分解德國。6月22日,蘇占區也實行貨幣改革,發行新的D記號馬克,並於6月24日,全面切斷西佔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及貨運,只保留從西德往柏林三條走廊通道,史稱第一次柏林危機,形成第一次美蘇冷戰高潮。
為西柏林空運物資的C-47運輸機
1948年6月29日,美國實行空運,派出大批飛機向柏林250萬居民大規模空運糧食及各種日用品,在一年間飛行次數277,728次,空運貨物211萬噸,同時對蘇占區所缺的鋼、焦煤及電力等實行反封鎖。
1948年9月,西佔區以阿登納為首的65名州代表開始擬定新憲。1949年5月8日,德國議委會通過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批准新法,同時公布佔領法,標志著西德政府結構基本確立。
蘇聯於封鎖中蒙受道義損失,它深知此時封鎖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國家的進程,於1949年5月12日宣布撤銷封鎖,延續324日的柏林危機結束。5月23日,英美法三國代表參加下,西德通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9月20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納總理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9月21日,佔領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權,英美法三國保留管制聯邦德國之外交、外貿、國防特權力。
同一時間下,蘇聯亦在德國東部籌措成立共產黨控制的德意志國家,蘇占區在1949年5月30日通過憲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生效,東德建立,定都東柏林,皮克為總統,格羅提渥為總理,取代蘇聯管制委員會對民主德國的外交及外貿監督,德國徹底分裂為東西德。[2]

二次危機
柏林於1949年分裂後,西柏林由於重建順利,經濟逐漸繁榮,令蘇聯決意解除問題。1958年11月27日,蘇聯單方面向英美法三國發出照會,要求它們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的駐軍,使西柏林成為自由市,否則,蘇聯會把西柏林的過境檢查改由東德負責。蘇聯自知統一無望,故迫使西方承認東德。
英美法三國拒絕了蘇聯的要求,並且宣稱如果蘇聯封鎖進入西柏林的通道,它們將不惜訴諸武力,蘇聯對回應作出強烈抗議,史稱第二次柏林危機。
蘇聯對西方國家的強硬態度放低了調子,表明六個月的期限非最後通牒,並希望透過國家領導人會晤改善東西方關系。美國表明如果蘇聯能先收回六個月的最後通牒及由蘇聯先舉行外長會議,美國將同意召開新一輪四國首腦會議,討論柏林問題,蘇聯接受,第二次柏林危機稍稍緩和。[3]

三次危機
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國總統肯尼迪與蘇共領導赫魯曉夫於維也納舉行兩天會談,討論焦點集中於柏林問題,赫魯曉夫舊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則西方國家進入西柏林都需先得東德同意,肯尼迪斷然拒絕。
柏林牆
1961年7月初,蘇聯宣布暫停復員,並將軍費增加三分之一,肯尼迪作出強硬反應,因他認為西柏林是抗蘇焦點,絕不容重演綏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國會增加32.5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徵召部份後備役人員及國民警衛隊入伍,擴大民防及修築防空措施,頓時美蘇關系再次緊張,史稱第三次柏林危機。
1961年8月13日,蘇聯及東德封鎖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從15日起沿東西柏林分解線在東柏林境內築起柏林牆,西柏林人進入東柏林都需經過邊境站的檢查,還需辦理入境手續.這一舉動令西方國家措手不及。但除發出警告外,不得不把柏林牆的事實加以接受。柏林牆既已築起,赫魯曉夫便在同年10月10日蘇共22大正式取消英美法於12月底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後來,蘇聯凍結了德國和西柏林的問題,美蘇關系再度緩和。
柏林牆築起兩個星期後,赫魯曉夫單方面撕毀美蘇兩國為期三年的禁止核試驗協議,恢復一系列試驗。肯尼迪雖看出蘇聯虛張聲勢,但也不甘示弱,在九月恢復地下核試驗,美蘇軍備競賽又進入新高潮。

空中運輸
世人矚目的空中補給線——柏林危機中的空中運輸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的1945年2月,蘇、美、英在雅爾塔會議上即決定戰後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政策,並邀請法國作為第四個佔領國。同樣,柏林市也實行四國共管。按照雅爾塔會議的協議規定,柏林西部由美、英、法三國佔領,東部則由蘇聯佔領。

危機經過
1947年6月,馬歇爾計劃出籠後,美國加強了對歐洲的攻勢。它乘西歐各國政治上、經濟上困難之際,迫使西歐國家接受條件苛刻的「美援」。它還以「美援」為誘餌,對東歐各國施
轟炸
加影響,企圖拆散東歐與蘇聯的聯系,達到「遏制」蘇聯的目的。在這場激烈、尖銳的冷戰抗爭中,美國的主攻方向是西歐,特別是位於歐洲心臟地區的德國。1947年底,蘇、美、英、法四國倫敦外長會議破裂後,美國決定加速從經濟上和政治上分裂德國。1948年2月,美國不顧蘇聯政府的堅決反對和警告,拉住英、法,拖上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在倫敦舉行所謂六國會議,商談成立獨立的西德政府。美國還和英國、加拿大秘密商議建立北大西洋政治軍事集團。
從1947年6月到1948年初僅半年時間內,美國以咄咄逼人之勢,先後建立了西德國家和新的軍事同盟,企圖一舉奪取歐洲。
針對美國在歐洲發動的這一系列冷戰攻勢,蘇聯採取了相應的反擊措施。1947年9月,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成立,逮捕和清洗了一批反動政客和反蘇分子。1948年4月6日,蘇芬條約正式簽訂,條約規定兩國在軍事上合作,抵抗外來武裝侵略。1948年2月,為抗議西方六國倫敦會議,蘇聯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蘇管區出席德國人的政治集會。
1948年3月30日,蘇聯駐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國軍事長官,從4月1日起,蘇方將檢查所有通過蘇占區的美國人證件,並檢查所有貨運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蘇聯開始對柏林實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
1948年6月18日,美國不顧蘇聯4月間在柏林斷斷續續採取的限制地
美國1962年4月27日進行的核試驗
面交通運輸等警告性措施,仍與英、法宣布在其佔領區內實行貨幣制度的改革。這是在西德實現馬歇爾計劃,嚴重分裂德國的重大舉措。1948年6月19日,蘇聯政府隨即發表聲明,「大柏林在蘇聯佔領區內,經濟上為蘇占區的一部分,為了保護蘇占區居民和該區經濟利益, 防止對蘇占區貨幣流通的破壞」,決定對西方國家進入柏林的通路實施下列「交通管制」:1停止火車客運交通;2禁止西佔區汽車和馬匹進入蘇占區;3水路運輸須經允許並徹底檢查後始能放行;4個人通行證無效;5貨運列車須經徹底檢查後始能通行等等。
1948年6月24日,蘇聯關閉了從漢諾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爾姆施泰特檢查站(位於佔領區邊界),同時,封閉了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鐵路和水路的交通運輸,並停止向西柏林供應電力和煤炭。
西柏林位於大片蘇占區(東德)的腹地。這座城市當時還是一片廢墟,但它卻居住著250萬居民以及盟國的管制委員會和西方國家的佔領軍。然而這座城市根本不生產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它的生存完全依賴陸路、水路運輸。蘇聯對西柏林實行了「交通管制」後,曾提出向西柏林居民供應糧食和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但遭西方國家的拒絕。
與此同時,美、英等國也對蘇占區採取了反封鎖措施。1948年6月24日,英國中斷了運往蘇占區的煤、鋼。1948年6月25日,英、美對取道美管區來往於東柏林與波茨坦之間的蘇聯人故意刁難,以示報復。柏林危機加劇。

空中補給
美國決定對西柏林實施空中補給。1948年6月24日晚上,美駐德軍事長官克萊的部下和顧問們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怎樣對付蘇聯政策。會議上各種意見分歧很大。最後克萊決
西方盟國對柏林空中運輸的行動計劃表
定對西柏林實施空中補給。
駐西德美空軍司令李梅將軍接到克萊的命令後,立即調動他所掌握的飛機,第二天向柏林開始了空運。李梅在調集歐洲可供使用的美國運輸機的同時,又急電華盛頓派出更多的運輸機以供空運。
1948年6月26日,在美國的內閣會議上,杜魯門下令,「空運應在全面組織的基礎上進行」,同時命令美國駐歐洲部隊將能夠獲得的一切飛機都投入空運。也就在這一天,美國空軍的1架運輸機從法蘭克福將一批急需的物資運入柏林,代號為「運糧行動」的空運作業正式開始。世界航空史上罕見的特大規模的空中運輸——柏林空運,拉開了序幕。
從1948年6月26日期,美國加強了柏林空運,但是,杜魯門和他的許多高級官員們,並不相信依靠空中運輸能夠長期滿足柏林的需要,他們認為空中運輸只是為了贏得更多時間來打開「外交僵局」罷了。 此外,他們也擔心因為「一個偶然事件而燃起戰火」。 為此,杜魯門下令克萊和墨菲回國匯報。1948年7月23日,在美國召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上,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極力反對把飛機集中起來給柏林搞空運,理由是集中美國運輸機進行柏林空中運輸,意味著削弱美國在其他地方的空中力量, 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就會使美國「暴露在無法收拾的形勢之下」。 杜魯門權衡利弊之後,認為,要想繼續留在柏林,而又不致冒全面戰爭的危險,「空中運輸比陸路武裝護送危險性要小」,因此他命令空軍「對柏林空中運輸給予充分支持」。 於是,舉世矚目的第一次柏林危機中的「空中走廊」,在美國朝野上下激烈的紛爭中,在杜魯門的精心籌劃下架設起來了。

❻ 希特勒執政時期德國百姓的生活怎麼樣

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小鬍子剛上台,走出經濟危機的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二戰爆發後的階段

在第一階段,小鬍子運用的實際上是凱恩斯的宏觀調控理論,政府宣布貨幣貶值,然後採用政府訂單的方式拉動內需,促使工廠生產,自然就業問題就能解決
當時德國普通人的生活水準較之此前的經濟危機時期有了很大的好轉,通過勞工組織的組織,普通工人每年可以去度假,平時也能得到比較基本的生活保障
而且小鬍子當時搞了兩個政策
1、對高收入人群(佔德國總人數的4%)徵收重稅,而且對大企業採用打白條的形式,獲取財富,補貼給普通人(每年的副食品補貼額在100億帝國馬克以上)
2、強制贖買猶太人財產,在1937年所謂贖買來的財產就足以拉動德國GDP6個百分點

在這種情況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準比其他歐洲國家的人要略高一點

第二階段也就是二戰爆發後
德國入侵大量國家,抓來了大量勞工,他們承擔了繁重的勞動;而且德國通過要求這些國家繳納佔領軍軍費、發行軍票等方式無償或廉價獲得了大量資源

而且希特勒考慮到一戰的教訓(當時德國國內因生活水準下降太多而不穩定),在國內供應方面始終保障地很得力
按照朱世巍的文章中列舉的數字,除了1945年最後兩個月,因為運輸等問題的影響外,在二戰期間,德國平民的卡路里攝入量遠遠大於其他歐洲國家的國民,比毛子高了快2倍

德國直到1944年都沒有動員女性進入工廠工作,和毛子形成鮮明對照
普通德國人即便在二戰期間還可以欣賞歌劇、去旅遊
所以說,二戰期間,普通德國人的日子還是很不錯的

❼ 冷戰局面下,1.德國之前的、當時的社會局面是怎樣的2.為什麼要統一 3.德國分裂又是怎麼一回事

德國自卑斯麥統一了德國之後,德國就成為了一個工業化強國,但卻有著很大的發展局限。

自身實力強,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已經被英法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俄國等國瓜分殆盡,已經沒多少殖民地可以佔了。而那個時候,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需要殖民地來提供原材料和市場。再加上德國正處於歐洲中央,周圍強國環侍。使得德國無法得罪周圍任何一個國家。原來有個軍事家曾經對德國做過這樣的評價:兩線作戰永遠是懸在德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德國一旦陷入東西兩線作戰,則必敗無疑。

一戰就是在德國想要直接擊敗英法來獲取殖民地的矛盾中開始的。很不幸,德國在兩線作戰中耗盡了國力,飲恨投降。而德國不得不面對巨額戰爭賠款和各種不平等條約,以及國防軍不得超過十萬,永遠喪失海外殖民地的懲罰。德國經濟每況愈下。希特勒以其鷹派的姿態在1929年世界金融危機中獲得了大部分德國人的支持。希特勒認為,世界上分為2種人,一種是精英,一種是廢物。精英少,廢物多。精英應該來管理大部分事物,因為有足夠的能力來管好。廢物就該接受管理。而德國日耳曼人和遠東的中國人則是站在人類頂端的精英中的精英。(主要是因為希特勒年輕時受過華僑的救助,對華人印象特好)而英法加在德國頭上的限制就應該廢除。於是成功引導民眾熱情的希特勒,對國家資源、經濟、金融進行嚴格管理,果然使德國迅速振興。之後挑起了二戰。德國再次在兩線作戰中失敗。(插一句,希特勒原本想拉老蔣入軸心國的,那時候軸心國不叫軸心國,叫返共饞國際聯盟,所以對老蔣很有誘惑力,但壞事壞在日本身上,日本先入了軸心國,結果日本堅持要吞並中國,希特勒曾親自為中日調停未果,這才使老蔣放棄進入軸心國)

二戰結束時,美國的部隊最先到達柏林腳下。但盟軍西線總指揮艾森豪威爾一聽說柏林守軍有100萬,就果斷後退,讓蘇聯來啃硬骨頭。結果蘇聯攻佔柏林,俘虜了德國最高元首(這時候希特勒已經自殺了,傳位給海軍元帥什麼茨)的時候,美軍佔領了3/4的德國領土,蘇軍佔1/4。於是,德國的國家完整性就要讓位給美蘇兩國劃分勢力范圍了。畢竟誰都不願意自己站下來的地方讓給對方,於是德國就被分割成東西德。

東西德只是社會制度不同,但兩邊的人還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隨著蘇聯實力的衰退,德國也開始了統一的運動。最終推到了兩國的邊境牆——柏林牆。實現了統一。

閱讀全文

與冷戰時期德國人是怎麼生活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