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解密德國是怎麼戰敗的

解密德國是怎麼戰敗的

發布時間:2023-08-13 00:40:49

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勝利,同盟國戰敗而告終,戰後初期, 資本主義 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的原因,希望你喜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的原因
德國在戰爭中是具有侵略性,因此沒有什麼人願意站在同盟國的一方,德國缺少助力。一開始的盟友奧匈帝國, 軍事 實力實在是太弱,被英、法、俄的人一打,基本上就沒什麼用了。另外義大利,那就更厲害了,直接打到一半,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來攻打奧匈帝國。而協約國的數量還在不斷上升,德國孤軍奮戰,註定是要失敗的。

第二點,德國一開始是想要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的,這確實是對德國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德國的目的並沒有實現,戰爭進入了膠著的狀態,最終演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協約國人多勢眾,資源豐富,物資儲備什麼的比德國好上很多。因此德國最基本的物資都無法保證,這場戰爭肯定是要失敗的。

最後一點,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美國加入了一戰。美國的參戰對整個一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的加入徹底改變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美國自身深厚的經濟實力和豐富人力資源,讓美國變成了協約國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美國的存在讓協約國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因此德國才會徹底失敗。
茜茜公主與一戰的關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茜茜公主被暗殺後的第十六年裡,這使得人們不能把茜茜公主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直接聯系起來,於是便只剩下間接地關系。茜茜公主是一個喜歡自由的女人,所以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後,這其中最主要的是她的性格原因,敏感又任性,其次她並沒有那個能力承擔皇後應有的責任。

茜茜公主是一位母親,在生孩子的時候經受了很多的痛苦,雖然沒有得到孩子的最終撫養權,但是她也沒有盡到作為一個母親的責任,尤其是對她的兒子魯道夫。在受不了宮廷生活之後,茜茜公主帶著仆從環游世界,幾乎不回維也納皇宮,也不理會自己國家的 政治 形勢。當她的兒子魯道夫因為感情受挫時,茜茜公主並沒有給與他正確的引導,以至於奧匈帝國的太子魯道夫自殺身亡了。

魯道夫自殺後,其王位的繼承人變空缺了下來,加之茜茜公主的其他孩子都是女孩,並沒有繼承王位的資格。使得後來弗蘭茨·斐迪南大公被任命為弗蘭茨·約瑟夫的繼承人,他野心勃勃的政治主張使許多人不滿,最後在塞爾維亞被人刺殺,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果茜茜公主對魯道夫多一點關心,魯道夫就不會自殺,就沒有後面的事情了,就以上內容來說,茜茜公主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有很大的關系。
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中國執政者一致認為,參加一戰,有利於中國改善 國際 地位

對於中國參戰的好處,早在戰爭爆發之初,梁士詒即有所預見,他對袁世凱說:“德奧以小敵大,戰之結果,必難悻勝。在我見,正不妨明白對德絕交宣戰,將來與和議中取得地位,與國家前途,深有裨補。”

1915年5月,中國政府被迫簽下“二十一條”。袁世凱問陸徵祥有什麼補救 辦法 ,陸回答:“只有參戰,到和會時再提出,請各國修改。”

袁世凱死後,主政的段祺瑞亦相信,“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參加,日本對青島勢必染指掠奪”,而“德國雖系當今之強國,但眾怒難犯。料其難以取勝。將來協約國取得勝利,中國將成局外之人,而我國參加,那將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時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和會上有我一席之地, 必將提高中國之國際聲譽。”

除了爭取國際地位外,段祺瑞還有一個動機,那就是藉此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

中國參戰後,即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同時獲得協約國許諾:庚子賠款自1917年12月起暫緩五年償還(俄國僅同意緩還1/3),免加利息;德奧賠款永遠撤銷(占庚子賠款總數的20.91%,其中德國9000餘萬兩,奧匈400萬兩);改變《南京條約》“協定關稅”條款規定的5%固定稅率,允許中國提高5%關稅;天津周圍20里內允許中國暫時駐軍,以防範德奧僑民。

2、中國收益巨大,除收回各種政治特權外,另可摺合現金2.5億元

中國沒有出兵歐洲,但也實際援助了協約國。宣戰以前,北洋政府即採取“明守中立,暗事參加”的“以工代兵”辦法,派遣華工 出國 。“一戰”期間,英法俄 三國 共招募華工30萬人,為他們從事建築、修路等體力工作。

還有為數不少的華工被違約送上戰場,在戰火中修工事、運彈葯、抬擔架,沙俄甚至將華工“編為軍隊,作前線沖鋒之用”。戰爭期間,有約5萬華工死亡。

因有以上作為,中國在戰後得以戰勝國資格,參加巴黎和會。在和會上,中國代表據理力爭,終沒能使日本在和約上聲明歸還青島。山東問題外,和約上還確認了廢除德國領事裁判權、取消德國庚子賠款、賠償中國戰爭損失等內容。一旦中國拒簽,未來就要同德國單獨媾和,到那時,中國未必還能獲得這么多的權益。

在這種情況下,北洋政府傾向於簽約,而保留山東條款。但是國內民意已然沸騰,爆發了五四運動,中國代表只得拒簽了《凡爾賽和約》。不過,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成為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

讓人慶幸的是,學生們的遊行活動並沒有使中國外交陷於絕境。通過華盛頓會議,中日兩國先後簽訂《解決山東懸案 條例 》《魯案細目協定》,中國有條件地收回青島。

1924年《中德協約》、1926年《中奧通商條約》簽訂,北洋政府不僅獲得《凡爾賽和約》中有利於中國的條件,還從德國獲得約8400萬元的戰爭賠款。加上中國戰時所獲的德國船隻,以及被免去的庚子賠款,中國總收益達2.5億元。

總的來說,中國參加“一戰”,不僅 成功 地融入世界格局,還以較小付出,收獲了豐厚的回報,堪稱是一次輝煌的外交勝利。唯“五四運動”之事,迄今仍有待後人深思。

⑵ 德國二戰為什麼會戰敗

主要原因:

1、德國的短板天下皆知:絕不能兩線作戰(一戰的教訓已經足夠深刻了)。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深諳此道,為避免兩線接敵,從一開戰就全力猛攻英法,企圖在與蘇俄動手前先解決西線,但他們的努力沒能成功,只能在西線轉攻為守,靜候盟軍登陸。

2、海軍沒有做好准備,開戰後德國海軍既沒有能取得制海權,也沒能切斷英國的運輸線,導致1944年6月盟軍從英國出發攻打諾曼底,德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兩線作戰變成了現實。

3、日本襲擊美國並拖著德國與美國開戰,這等於是替德國樹了個大敵,大大加速了德國的敗亡。

4、對蘇作戰時過於自信,准備不充分,如果先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另外兩路德軍負責牽制住紅軍主力),再調頭攻擊莫斯科,或者先力攻莫斯科,迫使斯大林同志簽下城下之盟,再北上攻打列寧格勒與芬蘭連成一體,東方戰場就算大局已定!

5、派隆美爾去非洲支援義大利也是敗筆,北非之戰對德國意義不大,卻使大量物資和軍隊填到了非洲這個無底洞中,實在是得不償失。

以上幾條主要是從戰略上來分析德國的敗因,其實技術上和物資上的短板也是導致失敗的原因之一,比如原子彈研發的滯後,人少國小,缺乏戰略縱深,石油,橡膠,有色金屬等戰略物資匱乏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德國納粹的敗亡。

⑶ 在二戰時期,德國輸給了蘇聯,它輸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二戰期間德國輸給了蘇聯,他輸的真正原因是在於他對蘇聯的估計不足。之前的閃電戰帶來的巨大勝利,讓希特勒對自身的軍事實力估計不足,對蘇聯的軍事實力估計不足導致的輕視蘇聯。再加上希特勒自大的戰略錯誤。導致了德國軍隊後方補給跟不上,再加上漫長的持久戰,導致德國輸給了蘇聯。

由於希特勒的自大再加上出現的戰略錯誤,導致低估了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戰斗決心,更沒想到美國等國家對蘇聯的援助,要知道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打仗正酣之時,仍實施的是八小時工作制,甚至還有軍人在休息,直到兩年後才全員出擊,如果早些全軍出擊,結果是什麼樣子還真不好幫手。正是因為這種草草的進攻,才導致德國的戰敗。

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的原因,希望能幫到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的原因
持續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德國的戰敗而告終。那麼一戰德國戰敗原因是什麼呢?仔細分析,我們發現德國戰敗主要是有3個原因。首先,一戰本身就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發起的一場非正義性的戰爭。

德國在戰爭中是具有侵略性,因此沒有什麼人願意站在同盟國的一方,德國缺少助力。一開始的盟友奧匈帝國, 軍事 實力實在是太弱,被英、法、俄的人一打,基本上就沒什麼用了。另外義大利,那就更厲害了,直接打到一半,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來攻打奧匈帝國。而協約國的數量還在不斷上升,德國孤軍奮戰,註定是要失敗的。

第二點,德國一開始是想要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的,這確實是對德國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德國的目的並沒有實現,戰爭進入了膠著的狀態,最終演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協約國人多勢眾,資源豐富,物資儲備什麼的比德國好上很多。因此德國最基本的物資都無法保證,這場戰爭肯定是要失敗的。

最後一點,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美國加入了一戰。美國的參戰對整個一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的加入徹底改變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美國自身深厚的經濟實力和豐富人力資源,讓美國變成了協約國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美國的存在讓協約國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因此德國才會徹底失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時間
一戰起始時間是1914年7月28日,一戰結束時間是1918年11月11日。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塞爾維亞被當地青年刺殺,於是在7月28日的時候,奧匈帝國以這個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緊接著德國、英國、法國等趁機加入了戰爭,一戰正式爆發。

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想要趁機吞並塞爾維亞。俄國和法國則公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英國也在暗中支持俄、法。隨著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開戰,整個歐洲大陸都陷入了戰爭之中。德國在8月份率先發動進攻,佔領了比利時、盧森堡,還對法國發起了進攻。於是9月初,德軍與法軍就發生了馬恩河戰役。

隨後,俄國在東線發動戰爭,於是德國只能抽調一部分兵力去東線。日本看到戰爭爆發後,趁機強佔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也對德宣戰,佔領了屬於同盟國的太平洋島嶼。10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與俄軍在高加索附近進行激戰,俄軍戰敗。同時英軍在阿拉伯人的配合下, 成功 奪取了敘利亞的土耳其領地。

奧匈帝國被塞爾維亞擊敗後,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幫助奧匈攻打塞爾維亞。塞爾維亞不敵奧保聯軍,被同盟國佔領。1915年5月,義大利開始對奧匈帝國宣戰,但是全部被擊敗。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退出一戰。同年,羅馬尼亞、希臘、美國等加入協約國參戰。終於在1918年,德國全線潰退,奧匈帝國解體,戰爭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
一戰是歐洲 歷史 上破壞力極強的一場戰爭,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一戰死亡人數。一戰共有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參戰,軍事行動涉及的土地面積達到了400萬平方公里,戰線長度達到2500-4000公里。

1914年,也就是一戰開始的那一年,那個時候英、法、俄 三國 本土加上各個殖民地的總人口大概是7.045億。到一戰爆發前夕,這三國共動員總兵力達到977.7萬人。德奧兩國本土加上德國的殖民地總人口是1.3億,戰爭前集結到了兵力為634萬人。從1914年到1918年這四年的戰爭期間,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動員了軍隊4218萬人左右,最後傷亡2210萬人左右,其中死亡515萬人左右。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共出動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人左右,其中死亡338萬人左右。

然而,這只是戰爭雙方士兵的死亡數量,還有將近700萬的平民,也因戰爭而慘死。因此一戰的總死亡人數達到了1600萬左右,死亡率是非常高的,甚至一戰的死亡人數超越了持續了六年的二戰。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話:“少數人的瘋狂,數不清的死亡。”這一句話用來形容一戰是最合適不過了。

一戰本來就是因為帝國主義之間分贓不均引起的,幾個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深,從而爆發了這一場戰爭,但是最後被戰火侵襲的卻是全世界的人民。這場由少數幾個帝國主義瘋子挑起的戰事,卻將全世界的人拖入了一場疼痛的幻覺里。

猜你喜歡:

1. 文化綜合(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概述

2. 二戰時期經典戰役

3. 英國歷史上被入侵過幾次

4. 《第一次世界大戰》練習題及答案

5. 第一次世界大戰重大戰役

⑸ 二戰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的失敗而告終,糾其原因有很多,以下簡單分析下:

第四點,那就是德國軍事上的失誤了。二戰開始的時候,德軍的閃電戰威力巨大,很快席捲世界,但是閃電戰在與蘇聯的戰爭中變成了持久戰,德國的強大部隊在蘇聯國土上被不斷的分割包圍殲滅。可以說,在戰術思想被研究透後,那就很難有所發揮了。另外,二戰開始時,德軍坦克飛機優勢較為明顯,到了後期,在蘇聯美國巨大產能的優勢下,德軍武器方面已經不佔優勢了。1942年前後的德國基本是兩個不同的時代,前期很厲害,後期被研究趕超的差不多了。(不否認德國的軍官是二戰這么多國家中最優秀的)

第五點,希特勒個人因素也有。他過於自信,時不時想去干預前線的軍事行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拖垮著德國。

⑹ 德國為何在一戰中戰敗

德國一戰的失敗原因也算是老生常談了,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歷史話題,以下就從制度層面來分析一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聲中,德意志第二帝國宣告崩潰。

從第二帝國到魏瑪共和國,德國始終不能建立起有效的制度性權力,更糟糕的是大蕭條把德國中產階級變成了激進分子,上層非常小的、精英化的軍官團難以穩定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和他的最極端團體才有機會上台。

⑺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

二戰中德國戰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下面就由我告訴大家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吧!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一、屍骨堆出的勝利

俄羅斯國防部已於近日把蘇軍在二次大戰中的絕大多數檔案資料解密,斯大林時代公布的蘇聯在二次大戰中的死亡人數是1000萬人,但到了戈爾巴喬夫時代,這個數字已經改為2700萬人。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蘇聯當時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4200萬人。

許多蘇軍士兵死亡後,被蘇方專門派人摘去軍牌軍徽。還有許多是沒入軍籍就死亡了的。連德國人也不理解蘇聯人的沖鋒為什麼會如此愚蠢,拿人群迎接子彈的沖鋒,但是還是給德國人製造了麻煩。其實德意志士兵的戰鬥力和戰斗勇氣非常高,遠在蘇軍之上,但實在是蘇聯政府把大量的平民半強迫地變成士兵送上戰場,用人海和血肉擋住了德國強大的戰爭機器。1億人口的蘇聯卻擁有幾千萬士兵,這相當與現在我國有6億軍隊一樣,蘇聯的動員程度和傾力程度可見一斑。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二、戰爭成敗的根源是工業

德國的人口和工業原本均不如蘇聯,但在進攻蘇聯之前,隨著擴張,德國占據了歐洲大量的土地和工業區,也招納了很多盟國,此時工業能力已經略在蘇聯之上,武器和軍隊的戰鬥力則佔有一定優勢。但由於德國參謀部低估了蘇聯的預備役體制(上千萬預備役士兵和較為完善的機制)和共產主義集權國家所能煽惑起的民眾的抵抗意志,所以在初期的巨大勝利後產生輕敵,希特勒和部分將軍因此戰略決策失誤,分兵三路去打高加索油田和列寧格勒,造成力量分散,三路(尤其是進攻莫斯科的中路)都未能形成迅速突進,讓蘇聯失去將一批批百姓變為士兵的大後方,並及時奪取蘇聯的武器工廠、礦山等戰爭資源。

日本拒絕立即夾擊蘇聯後,遠東地區的五十萬精銳軍隊被調回西線,加上瘋狂徵召的幾千萬士兵用人海戰術,終於擋住了分兵後的中路德軍。由於蘇聯得到了美國和英國的巨量經濟和武器援助,相當於武器製造工業能力翻了幾番,加上蘇聯大部分工業東撤及時,武器製造能力已經遠遠強於第三帝國,兵力總數也遠勝。雖然即使是戰前在役的正規士兵也遠不如德軍精銳,新征的士兵更是遠遜,但憑借十倍的傷亡,不僅能頂住德軍的進攻,還折耗了德軍大量的精銳士兵和戰略儲備。隨著新兵在戰火中淘汰練習,戰鬥力逐漸與德軍拉近,武器也越換越好,後期雖然蘇軍仍然不及德軍精銳,但二打一已經可操勝券。雖然戰斗素質優秀很多的德軍用較少的兵力和坦克也能擊敗蘇軍,但每當擊毀三輛蘇軍坦克,自己也會折損一輛,而在德軍得到100台坦克補充的同時,蘇軍卻能得到英美援助的一千台,甚至更多坦克的補充。當蘇軍武器的優勢達到一定程度後,德軍擁有再高明的戰斗能力和戰斗意志,也已經無力回天,差距被越拉越大。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三、歷史真相的 總結 與剖析

1、德軍曾經有機會取勝,什麼“正義必勝”的說法不過是勝利者對自己的美化罷了,世界遵循的是叢林法則,狼吃掉羊沒有什麼正義地, 愛好 和平的正義的羊也並非必勝。如果德軍取勝,希特勒就將是與亞歷山大、凱撒齊名的大帝國的開創者,德意志也將成為能與羅馬帝國一爭短長的強大帝國,就如主流輿論不會去譴責羅馬帝國的擴張一樣,大部分人也會對德國的擴張表示寬容,甚至是欽佩和贊嘆。然而希特勒失敗了,所以他成了第二個拿破崙。由於他屠殺猶太人,所以他的口碑還不如拿破崙。

2、德國優秀的統帥曼施坦因曾寫過一本叫做《失去的勝利》的書,也認為如果當初如果德軍不分兵,有很大機會徹底擊垮蘇聯,失去後方的蘇聯將無法把大批平民變為士兵送上戰場,流亡政府和國際援助的效果也將微不足道,屆時德國將建立起牢固的統治。既然五十萬人的滿清都能穩穩統治有九千萬人口的漢族人,那三千萬人口的德國為何就不能成功統治一億蘇聯人?

3、如果蘇聯垮了,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能在陸地上阻擋幾百萬精銳德軍的腳步?除了美國能靠海軍自保外,全世界恐怕都會落入軸心國之手。而海軍的關鍵是制空權,德國的空軍本就非常強大,軸心國再擁有了全世界的資源,美國的淪陷也只是時間問題,整個世界的格局將會改寫。也許到最後德日內哄,德國一統全球,早一步形成全球大融合,消除國界也未可知,如此倒是像秦統六國般,徹底消弭了戰亂、國與國之間的無謂競爭,反倒有了積極意義了。

4、都說“歷史是不能假設地”,其實這純粹是一句屁話。只能說歷史不能由事後假設而改變,但不表示我們不可以去假設歷史,不表示假設歷史就是蠢人愚行,毫無意義。以史為鏡而明得失,說得本來就是一種對歷史的假設:如果不那麼干,那就不會像某昏君一樣亡國。於是我們在假設歷史,並將真正的歷史與假設後的歷史對比後,總結了有指導意義的 經驗 教訓,這便是假設歷史的正面價值。於是,讓我們大膽地去假設歷史吧。

5、很多人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作為蘇德戰爭,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其實沒有捕捉到歷史的本質。早在1941年底,德軍分兵三路,中路集群在莫斯科前無法繼續形成勢如破竹的優勢,從而讓蘇聯得到喘息時間後,德國的戰敗就已經成為註定的事實了。畢竟在英美兩個工業大國的支援下,同盟國的工業能力遠遠勝過軸心國,而蘇聯的人口又能輕易產生足夠的兵源。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其實是莫斯科保衛戰前德軍兵分三路的那一刻,是希特勒的戰略決策錯誤造就了同盟國的勝利與輝煌。

6、我國的歷史書在提到蘇德戰爭時,不僅竭力鼓吹什麼“正義必勝”之類的荒誕言論,更對美英等國對蘇聯龐大的武器和財政援助隻字不提,將勝利一味歸結於紅軍保家衛國的戰斗熱忱,這是不公正地。外因未必不如內因重要,現代戰爭打的不是勇氣和人口,而是工業製造能力。美英的武器援助是蘇聯能頂住壓力的重要因素,說重要性占據四五成也不為過。

7、蘇聯紅軍與德國軍隊合作滅亡波蘭後,在卡廷進行大屠殺,處死了兩萬多名波蘭戰俘。在攻佔柏林,德國投降前後,蘇聯紅軍共強奸了兩百萬德國婦女。二戰後蘇聯統治的東德人口失蹤近千萬,很多人至今懷疑是蘇聯進行了報復性人口滅殺。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四、尾聲

寫這篇 文章 ,並不是要為軸心國翻案。只是看不慣很多不客觀的歷史學家和主流媒體所用的那種,用“正義”、“民心”這些飄渺東西去牽強解釋歷史的做法,把一切都泛政治化,好像主觀意志可以超越客觀現實占據主導地位一樣。筆者希望能夠盡量客觀持正地去分析這場戰爭勝敗的真正原因,讓更多的人能了解那場戰爭的真相,能從偏頗的政治誤導中掙脫出來,形成一種踏實秉正的歷史觀。誠然,這種說法對宣揚反戰,倡導和平有一定負面的效果,可卻同時又對一個社會形成務實、客觀、誠信、實事求是的作風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筆者水平有限,見識難免有局限偏頗之處,若有錯謬,還望方家看在筆者秉心公正,有勇氣去用客觀的態度分析問題的份上,加以寬宥,且能不吝指正。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五、蘇聯人力優勢體現的關鍵

這段是轉引來地,思路側重與筆者有所不同,卻又有異曲同工之處。結合起來看,能對蘇德戰爭的勝負本質有更深入的認知。

蘇聯在人力方面真正的優勢,其實不是總量優勢,而是效率優勢。在總量方面,蘇聯確實對德國佔到2:1以上的優勢,但是加上仆從國的抵消和戰損比的劣勢,蘇聯在42年下半年的時候,實際在人力總量方面的優勢,實際曾一度消失但實際不是這樣算的,問題沒那麼簡單當時蘇聯人力—被佔領土人力乘以戰損比,實際小於德國+仆從國人力。但這時蘇聯的另一個人力優勢顯現了出來——效率。由於蘇聯在人力動員效率上占優,使他可以比德國先一步達到人力利用的峰值。簡單來看,這就好比兩支等長的蠟燭,蘇聯這支燒的旺,一時之間會佔得明亮,而德國那支旺起來比較的慢,一段時間內會顯得暗淡,但卻可以燒的更久。

但問題比這略微復雜一些:此時的蘇聯的一部分人力就像被鎖進了箱子,但總量尚在。而一旦另一部分人力(尚存的大部分)一旦率先旺盛起來,就應該努力去解放被鎖住的那部分人力,使旺盛期延長,甚至增長。反之,一旦旺盛的燃燒達不到解放被困人力的作用,那麼蘇聯的人力就會盛極而衰,在綻放出一抹燦爛的輝煌之後,最終黯淡下去。

看來,在動員率上處於劣勢的德國,只要能夠阻止住蘇聯的這一抹輝煌,就可以將蘇聯的人力優勢耗盡。可惜,德國原本曾有機會做到這一點,卻沒有這么去做。他在明知自身的動員速率低於對手的情況下,在自身尚未達到峰值之前,迫於西線形勢的壓力,草率的發動了庫爾斯克會戰。這就為蘇聯發揮其效率優勢提供了變利,這一戰,是在德軍尚未達到動員峰值的情況下發動的(德國的動員峰值是43年下-44年中,此時尚未完成後備軍的編練,只是在東線達到了歷史最高點而已);而蘇軍則憑借效率優勢,達到了戰爭期間的峰值(這個峰值一直到戰爭結束前,才被佔領了整個歐洲東部的蘇軍所超於,即使是44-45年初大獲全勝的蘇軍,也無法在規模上和43年中的蘇軍相比)。

於是,一個尚處在動員途中的德軍就被一個已達到動員峰值的蘇軍大敗了,雖然蘇軍在會戰中付出了遠比德軍更大的代價,但他隨即就獲得了解放領土上龐大人力的補充——蘇聯龐大的人力優勢終於被松綁了。至43年末,這個數字達到430萬,略等於同期蘇軍的損失總數,使其可以繼續維持其強大(加上其中的可恢復損失,優勢還將擴大)——現在,蘇軍這支蠟燭不僅可以明亮的燃燒,而且可以持續的燃燒了。

而反觀德軍,雖然他的人力尚未徹底利用,卻已經喪失了徹底利用的機會了——他將來不及達到自己的動員峰值,更不可能和可持續獲得補充的蘇軍相比較,只能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添油,來盡可能的維持軍隊實力。這時候,唯一可以支撐德國的,是他尚有數百萬人力可供利用,尚有龐大的軍工潛力可供開發——但是,這一切都來不及了。盟軍的登陸徹底斷送了德國細水長流式的人力模式,現在,德國這支蠟燭不僅沒有對手明亮,而且也不可能比對手燒的長久了,因為他將被迫在另一頭再點起一個火苗。這兩團火苗將同時燃燒這支並不明亮的蠟燭,並將其徹底耗盡。

雪上加霜的是,在西邊另點燃一頭之後,原先東線一頭的蠟燭開始被蘇軍一截一截的大塊剪掉,一進步縮短了蠟燭的壽命,如此往復,不足一年——這支新點起一頭的蠟燭,就被徹底熬幹了。假如說,德國這支蠟燭曾有過一次比東線那個對手燃燒更久的機會的話,那隻能是在42年-43年之間這段時間,可是,這兩次機會最終被德國人自己給斷送了,一次是在冬季的伏爾加河畔,另一次是在夏季的俄羅斯西部草原。

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是怎麼失敗的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A. 首先,從大的方面講,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戰後期德國盡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C. 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盡管美國對參戰所作的准備很不充分。美軍對於1917 年的戰局還不能立即產生明顯的影響,但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到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

下面回顧一下1918年的一戰進程: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經過3年多的戰爭,交戰各國的戰爭資源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但是,雙方都不願意在於己不利的情況下停止戰爭,於是加緊准備,企圖給對方以最後的致命打擊。

1918年初,德國利用暫時的有利形勢在西線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德軍第一次進攻是3月21日開始的,到7月17日為止,德軍一共在西線連續發動了5次進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戰局計劃。盡管德軍的進攻使英法軍隊遭到很大損失,數度在寬大正面上突破英法軍隊的戰術防禦地幅,但戰術的勝利反而拉長了德軍戰線,使德軍態勢進一步惡化。5次進攻並使德軍損失了100萬人,德軍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於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軍隊與源源開到的美軍一起,發起了對德軍的反攻。協約國的總攻給了德軍以最後的致命打擊。9月29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須立即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德國組成新內閣,向美國請求停戰。11月3日,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並隨即陷入崩潰,從而又使德國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國。在此之前,保加利亞、土耳其也已經向協約國投降。德軍本身已經無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爾海軍起義,11月7日巴伐利亞爆發革命。11月8日,德國停戰委員會首次同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接觸。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規定:
德國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火炮、2.5萬挺機槍;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全部潛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閱讀全文

與解密德國是怎麼戰敗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