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工業如何成功轉型

德國工業如何成功轉型

發布時間:2022-02-25 17:40:44

『壹』 為什麼德國的工業如此強大

現在,提起德國的工業實力,在地球上絕對是響當當的,「德國製造」更是頂級的技術和質量的代名詞。德國工業並非天生牛逼,「德國製造」也並非天生高貴。德國開展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英、法兩國晚了30多年。由於長期分裂,德工業化進程充滿坎坷。1871年統一後,德國內百廢待興,世界市場也基本被瓜分完畢。

在這樣的環境下,德國工業是如何成長到今天這個樣子的?今天,小編就邀請了幾位網友各抒己見,分析分析德國工業強大的原因,大家若有其他觀點,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討論。

1

網友幸福地帶2:

德國的工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因為德國的管理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世界新工業的起源在英國,法國緊隨之。當德國發展自己落後於英法時,心理十分著急,於是發展本國新工業。由於新工業需要技術與技術研發,而德國一無所有。他們為了走捷徑,派出了許多人出去偷取英法技術,這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間諜。

在同時也開始學習科技研究開發,重視人才陪養,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很快就有了快速發展,並在許多管理等方面領先於世界。所以在一二次世界大戰前都已經有很先進的工業了,這樣的工業大國發展了上百年的,其許多方面都是世界性的,強國就再自然不過了!

2

網友YF永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作為戰敗國,首先被趕出了資本主義市場。根據「四化」方針,即非軍事化,非納粹化,非中央集權化和非工業化方針,德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面臨著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滅的計劃。根據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業計劃」,即所謂摩根索計劃,德國工業生產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鋼產量為1938年的1/4,即從2200萬噸降到580萬噸,化學工業和重型機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車床降到1/10,汽車降到1/5,紡織工業降到l/2,只有傢具、玻璃、自行車等民用工業不受限制。但是從1948年下半年開始,聯邦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過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業生產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夠在短短十幾年間一躍而起,卻是有著別的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原因何在?

一、西德雖經過戰爭的破壞,但是強大的工業基礎保留下來,這是戰後西德工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

首先,在二戰時期,盟軍對於西德的轟炸目標主要集中在了軍事工業上,對於盟軍來說這是對他們的一次更新技術的機遇。削弱軍事力量遠比削弱工業力量對他們來得有利。而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因此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因此,魯爾薩爾兩大工業區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還是可以恢復生產。亨利·摩根索在《德國是我們的問題》一書中指出,科倫的福特工廠和科倫大教堂一樣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魯塞海姆汽車廠、霍斯特聯合化工廠、下薩克森州薩爾茨吉克冶金聯合工廠都沒有遭到破壞。魯爾和薩爾兩地的化學工業雖遭到破壞,但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都可以恢復生產。據美軍轟炸司令部的估計,轟炸的結果全德國鋼鐵生產能力遭到破壞的只有6%,西德達12%。煤礦減產2%,焦炭4%,機器製造15%。金屬加工機床被破壞達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一個小組上報告說:「德國工業75%安然無惹,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很容易恢復的。」

第二點在於英美法將西德分成了三個佔領區,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通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東德西德就像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斗爭的各自領地。根據「非工業化」方針,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067號政策指令,規定要拆除德國所有軍工廠以及用於賠償的重工業工廠,規定拆除的清單涉及1600家企業及其設備。但是這項政策指令並沒有認真執行。1946年6月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斯圖加特演說中公開表示:「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他聲明,「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有著巨大的工業的德國變成貧民窟,歐洲的重建,特別是德國鄰國的重建將會是十分緩慢的。」1947年7月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779號政策指令,代替1067號政策指令,提出「一個有秩序的、繁榮的歐洲需要一個穩定的生產效率高的德國在經濟上作出貢獻。」1947年8月英美雙占區修改了對西德工業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國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訂六國協定,宣市國際管制魯爾區。德國參加歐洲重建計劃。

西方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據哈姆森教授的估計,高妒、平爐、軋鋼設備被拆除的占整個設條的及10—25%,精密機器和光學儀器生產能力減少20%,合成燃料生產能力減少20%,化學工業因拆遷而喪失的生產能力為6%,運輸機器被拆走8%,其他工業部門損失不大。戰前德國三大工業區,魯爾和薩爾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亞在民主德國。據1946年估計,西德佔1944年全德工業產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產資料的62%,消費資料的60%。因此,戰後西德保留了強大的工業基礎。

二、馬歇爾計劃對西德的影響

戰後初期,西德經濟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缺乏。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啟動資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談。而當時,人民的生計也是一大問題。吃不飽飯,幹活就不會有勁。這種情況下,想要復興更是難上加難。而馬歇爾計劃對於西德來說,就是雪中送炭。當時馬歇爾認為消除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只有盡快的回復歐洲的經濟。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億美元的資金以貸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於重建。這些資金幫助恢復了工農業的生產,穩定了金融,擴大了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化工、工程、鋼鐵工業設備的更新。該計劃還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這筆基金投資大100億馬克,大大緩解了資金缺乏的狀況。據估計,聯邦德國由於從1949年參加馬歇爾計劃,人均獲得了140馬克的補助。據1952年華盛頓出版的《美國政府的對外援助》一書的估計,到1948年美國共花掉214億美元,英國支出9億美元。這筆錢主要用於購買食品,很少用於生產。這些食品出售後所得款項大部分用於軍事當局的支出;一部分貸給德國工業家用於恢復生產的資金。

據統計,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國給西德的援助為44億美元,其中美國17億,英國8億,馬歇爾計劃提出的援助9億。另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國給西德的敗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38.68億美元。1945—1947年英國給予的政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9億美元。這些錢主要用於恢復工業生產。我們看到的另個統計數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從軍事佔領當局和馬歇爾計劃得到的資金共72.98億美元,其中38.52億用於投資。這些錢以物資形式運到西德,所得錢款存入聯邦銀行,稱為「等值基金」,再作為資金投入工礦企業。

在西德經濟恢復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還是很大的。當然這種作用隨著西德本身經濟的恢復而逐漸減少。1948和1949年外援佔西德國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進口貨物的57%是靠美國的援助。外國貨款在西德長期投資中所佔比例1949年為2.8%,1950華為10.3%;1951年為5%,以後逐年減少。

三、「軟實力」:人力資源的使用

在二戰後,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練的工人隊伍,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沒有因為戰爭而耗盡,這對於西德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智力支持。這是戰後西德保留的最珍貴的財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擁有在校大學生10萬人,也就是說每1萬居民中就有21個大學生。到1970年大學生達到了41萬人,也就是每1萬居民中有68名大學生。這同樣是西德復興的「非物質資本」。為迅速恢復經濟,西德政府極為重視科技投資和發展教育。而且教育為本一直都是德國的傳統,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沒有一個繁榮的德國。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從東德大量湧入的難民,數量達到了100萬左右。在最初可能給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們就成為西德恢復經濟的勞動力。其一,這些難民都是廉價的勞動力。他們工資低。因而企業的生產成本低,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其二,依靠他們的知識和技術恢復生產。不久他們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廠,主要生產出口產品,有利於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其三,他們的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有利於經濟的恢復。

四、地理環境上的先天優勢

西德在地理上佔了相當大的優勢,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製造產品都出產自西德。二戰前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數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國整個工業產值中佔61%,原料和基礎材料生產佔66%,基礎設施生產佔61%。而東部相對寥寥無幾。同時,西德擁有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而他們對於西德工業來說就是左臂右膀。相對的,西德擁有的原有工業基礎雄厚,是經濟的重建至於高水平起點上。

五、「自由市場經濟」及幣制改革

在這個問題上,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當時擔任西佔區經濟管理局長的路德維希-艾哈德。他是國民經濟學的新自由派代表,極力推崇自由的市場經濟。他認為,真正的貨幣只有在真正的市場上才能發揮作用,而真正的市場不應該有價格控制和配給制。取消物價規定,取消產品配給制,實行真正的市場經濟。相對於整個德國的經濟史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戰役。盡管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面臨了物價上漲、失業率增加、通貨膨脹等等的問題,但是很快市場經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物價日趨穩定,甚至其增長的幅度遠小於其它資本主義國家,而生產力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有力的發展。

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在美國的支持下,西德還實行了幣制改革。在二戰前,舊帝國馬克約為170億,二戰之後卻變為了700億。因此在二戰的後期,舊帝國馬克一文不值,在德國市場上充當貨幣作用的是美國的幸福牌香煙。1948年6月20日,美國佔領軍當局對西德進行了貨幣改革。用10個舊帝國馬克換一個1個新德國馬克。在短短的幾周之內,舊帝國馬克的所有有價證券,儲蓄金,銀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兌換完畢。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剝削行為,但是卻挽救了德國。德國馬克相對美元的兌換率逐漸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滿了各種商品,人們的生活也開始走上了正軌。

由於推行自由市場經濟,西德面臨許多的問題。貧富差距逐漸增大,底層勞動人民怨聲載道。但是,艾哈德引進了競爭的機制,誰工作的時間長,誰工作的效率高,誰就有工作,否則就是能面臨下崗。這樣的競爭機制就是依靠剝削廣大勞動人民來積累最原始的資本。由於競爭機制,資本家們一味的壓低工資,從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潤。然而盡管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西德的整體社會環境還是處於穩定的狀態。由於戰爭的破壞,人民擁有最迫切的願望去修復自己的家園,去重建一個有生機的新的德國,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懇懇的工作著,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西德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發展外向型的經濟。西德利用自身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出價格遠低於其他國家的產品。這使得西德的外貿市場發展很快,進出口貿易增長迅速。1950年時還是貿易逆差7.21億美元,到了1960年時已經變成了順差。

六、朝鮮戰爭

此外,還需提到的就是朝鮮戰爭。這是對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機遇。盡管艾哈德竭力否認,但朝鮮戰爭確實挽救了西德經濟。(艾哈德:《來自競爭的繁榮》商務1983年,第41頁)。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及其盟國需要西德供應武器和彈葯,也需要西德參加所謂的「歐洲防務」。因而美國不得不修改對西德工業和技術的「裁減政策」。1950年5月紐約外長會議決定,把禁止生產射擊、砍殺和刺殺武器改為限制生產,取消對造船業的限制。鋼產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鋼產量為1210萬噸,1953年達1350萬噸。1954年制定「有關監督工業的決議」,進一步放寬了限制西德工業生產的條件。以前禁止生產合成橡膠和合成燃料,限制生產軸承,現在只管制其生產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機床、鋁、合成氨、氯生產的規定,不再對化學科研進行限制。

朝鮮戰爭爆發後,大批船舶定貨單飛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輪和新貨輪達200萬噸。漢堡港是德國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漢堡港遭到嚴重破壞,到1953年已有70%修復使用。到本世紀60年代,德國商胎隊已有貨輪2700艘,總噸數達65萬噸。朝鮮戰爭改變了西德的貿易逆差。1950年外貿逆差為30億美元,1951年為1億美元,1952年則為順差7億美元。觀察家西奧多·H.懷特說:「朝鮮戰爭僅僅給德國人迅速地無條件地帶來了好處。」《經濟學家》雜志指出;「1950年6月,朝鮮戰爭結整個貿易界帶來了繁榮。」

綜上所述,是戰後西德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等。

最後還應指出,50年代西德經濟發展速度高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是由於西德起點低,這是戰爭破壞和戰後盟國推行「非工業化」政策的結果。大體到本世紀60年代中期,西德「經濟奇跡」已經結束,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定向同步發展,發展速度降到5%的歐洲平均發展水平。

3

網友袁飛2:

工業化的國家很多,而德國特別強大,原因有二,一是國家層面的科技水平發達;二是國民特性自覺到刻版的程度。德國不準隨意砍伐樹木,二戰末,德國戰敗,無人管理,人們仍然只會撿拾掉地的枯枝;而薩達姆死後的伊拉克,博物館都被搶劫,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4

網友佛緣之Y佛緣:

國家如果發展的強大是和國民的道德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的,並不是說你有錢了國家就強大了,德國就非常注重這些在道德修養教育的同時發展經濟,讓德國的整體發展進入到一個良性的循環,在這個國家你乾的任何工作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尤其是工業發展,並不是說你能設計幾個數據工業就強大了,這裡麵包括的技術人員的工作成績甚至是比設計者的成績都要大,這是一個國家整體性的東西一句話兩句話說不明白,大家把德國和我們的國家在各個方面對比一下尤其是在尊重人這一個問題上看看兩個國家的態度就能的到一個比較。

5

網友真誠地看著你:

趕上了三次工業革命,擁有雄厚的技術積累,當年的列強工業都很強,不僅僅是德國。要說強,殖民地比德國多很多的英法依靠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資本比德國雄厚,工業也比德國強一些,而沒有受到兩次世界大戰破壞的美國才是最強。

6

網友縹緲孤鴻影45:

問題太多,簡略回答,德國是個專注力很強的民族,有很強的紀律性,這兩樣結合起來正適合興辦工廠,法國散,英國懶,俄羅斯比較落後,在辦工業方面皆不及德國,無論技術之精,管理,鑽研創新皆冠於歐洲,又是歐洲最認真做事的民族,故工業強大,缺點是過於專注於點,而失於研究面,因而缺少戰略觀,故才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導致失敗。

7

網友漢陽老王:

這是相對而言的。二戰前德國被制裁,?怨?宋?松?嬡?Ψ⒄埂6?戰期間德國人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二戰後德國人迅速取得了歐美的諒解,接助戰後經濟發展期發展狀大了自己。當前世界范圍內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十分強大。門類齊全,體系完整,這是十分難得的。德國再強,他只是一個中等國家。

8

網友趙曉路1:

一、德國的科技發達,從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德國的工業迅速崛起,超過英法,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19世紀末~一戰前)。

二、資本雄厚,負債少。

三、德國的教育發達,重視人才培養,國民素質高(這一點是關鍵)。

四、基礎設施完善,交通運輸高度發達(重工業發展的基礎)。

五、歐盟整體的促進。

六、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

9

小編:

聽完以上各位網友的觀點,您心目中德國工業強大的原因是什麼呢?歡迎留言討論!

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小編,立即處理。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資料來源:今日頭條,知乎,機床商務網小編整理)

『貳』 德國在近代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分條

德國其實是一直被欺負的,一直被欺負她就想著崛起崛起,然後又被打敗,打敗之後我心超的又想著。

『叄』 德國工業興起的原因衰落的原因再次興起的原因

工業革命後帶動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希特勒的對外擴張消耗了德國大量的經濟,但是對外擴張所得到的殖民地以及財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德國的經濟。

『肆』 德國工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德國迅速發展的原因:

國家統一的完成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普法戰爭法國的賠款增加了資本;來自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礦藏補充了資源;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易於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

統治階級改革措施:
1、鐵路建設和全德鐵路網的形成成為德國工業化強大拉力。
2、關稅同盟的建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經濟上的統一。

從19世紀40年代起,關稅同盟為保護自己年輕的工業,對內部採取自由貿易,對外部和外國採取一定的關稅保護,這種政策受到大部分資產階級的歡迎,也使普魯士容克階級大受其利。在資本主義強有力 的影響、滲入下,容克階級也被捲入現代化——工業化的浪潮,並不自覺地參加了德國民族統一運動。

簡單答述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伍』 德國工業有向什麼的發展趨勢

德國的工業化過程: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遲於英國約半個多世紀。由於封建割據和農奴制(見普魯士農奴制改革)的長期統治,直到19世紀30~40年代,德國還是一個農業國,產業工人僅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98%。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後,機器大工業才逐步地確立起來。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依靠對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對國外的軍事侵略及戰爭賠款,實現了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經過很短的時間,在70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工業化程度達到了足以與英、法匹敵的地位。
德國統一後,德國造船工業除了繼續受到世界性經濟不景氣的困擾和來自遠東等造船國的強烈競爭外,原東德造船工業的調整和私有化也帶來了大量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德國海軍的戰略方針和使命任務

在蘇聯解體以前,德國乃至整個北約組織的假想敵人是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隨著蘇聯的解體和華約組織的解散,德國海軍的戰略方針和作戰使命自然也作了新的相應變化。

1992年11月26日,聯邦國防部長批准了《國防政策方針》,把海軍在和平、危機和沖突時期的作戰方針和作戰使命歸納為"捍衛、支援和顯威"三句話。

1.捍衛

所謂捍衛是指為了本國和盟國的利益,在主要海域經常部署一定的海上兵力,必要時遵照北約組織統一部署的作戰方案,參加對敵的海上作戰行動,其重點是保衛沿海和前沿海域,並確保海上交通線的暢通。

此外,德海軍還應參與對付盟國范圍內,尤其是北約集團乃至國際安全體系內出現的危機軍事行動。為此,遵照北約的統一部署,德國須將其海軍兵力的40%用於參與「危機反應兵力」,這支兵力須擁有護衛艦及艦載直升機、潛艇、快艇、水雷戰艦艇、支援艦船、遠程偵察機/反潛機和海軍殲擊轟炸機。

2.支援

在支援方面,德海軍應為履行國際主義義務而提供技術和後勤方面的援助;為聯合國和其它組織提供人道主義的支援;為維護環境保護條例實施監督,並對由於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惡果進行搶救。此外,德海軍還須對海上搜索和救援提供經常性的空中支援等。

3.顯威

在顯威方面,德海軍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派遣艦艇出國訪問,與友邦海軍交換士兵以加強平時的訓練及其它方式的合作。德海軍艦隊還參加北約組織在大西洋、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峽經常舉行的作戰編隊演習,以顯示盟國的實力和團結,同時也是顯示德國海軍參與國際危機控制能力和戰備實力。

在新的形勢下,為適應海軍的戰略方針和使命任務,德國艦船行業發展所採取的方針政策大致有以下幾點:

立足本國現實,大力發展中小型艦艇

由於歷史、地理和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原因,德國主要建造中小型艦艇,如護衛艦、快艇、潛艇和水雷戰艦艇。它不追求艦艇噸位,而是著眼於性能的改進和裝備的現代化上。它建造的中小型艦艇具有裝備精良、技術先進的特點。眾所周知,德國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國家,這也為本國的艦艇和艦用設備的研製奠定了雄厚的技術基礎,某些領域已居世界領先的地位,例如,AIP動力系統,不久將裝備新研製的212級新型潛艇。

根據海軍使命,均衡發展艦艇

根據本國海軍的作戰任務以及北約的統一部署,德國須將40%的海軍兵力投入到"危機反應兵力"中去。因此,為完成上述作戰使命,德海軍必須擁有攜帶直升機的護衛艦、潛艇、快艇、水雷戰艦艇、支援艦船以及海軍航空兵。近些年來,德海軍正是遵循這一思想規劃和發展海軍裝備的。

配套齊全,軍民結合

德國在發展艦船工業時,重視發展有關的艦船配套工業,以形成獨立完整的艦船工業體系。在艦艇及其裝備的研製方面,採取軍民結合的辦法,軍內不設專門的造艦廠設計部門,充分利用地方上的技術力量和造艦能力,艦艇的設計與建造任務全部委託給民間造船廠承擔。各造船廠做到軍民品兼顧,開展多種經營。

研製本國裝備,同時兼顧出口

為維護和發展國內艦船工業,德國艦船工業除了為本國海軍服務外,在軍品出口控制較為嚴格的情況下,還大力發展出口型艦艇,以保持造艦能力,降低研製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眾所周知,209型潛艇和MEKO型護衛艦,在國際艦艇市場上極為暢銷,深受引進國的歡迎。

加強國際合作,共享技術成果、降低研製費用

在艦艇研製過程中,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特別是北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以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取長補短,既縮短研製周期、降低研製成本,又提高研製水平和裝備水平。例如,與荷蘭、西班牙制定了「三邊護衛艦合作計劃」;與義大利、荷蘭共同研製NH90直升機;以及與美國、挪威合作研製反潛魚雷等。

規模布局:

1. 行業規模及企業分布

東西德統一後,經過近十年的調整和改組,德國目前船廠的數目在100家以內,且大都分布在德國北部沿海地區。其中主要艦艇建造廠僅有少數幾家,包括:布洛姆·福斯公司、霍瓦茲·德意志造船廠、不來梅·富坎造船廠、蒂森公司北海造船廠、呂爾森船廠、阿伯金·拉斯姆森公司、克律格造船廠等。

2. 從業人員數量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造船成本,德國造船工業伴隨著企業的重組對造船工業的職工隊伍規模進行了大規模的削減。據德國造船協會報道,1997年德國造船工業的年平均職工人數由1996年的31,868人減少到26,000人,下降了18.4%。另據德國金屬製造業工會的一項調查研究,1998年德國造船工業的職工人數將進一步減少。

3. 艦船生產規模

德國每年造艦工時約占整個造船工業建造工時的1/10。兩德統一前,西德造船工業總營業額中有15%來自海軍訂貨,統一後基本維持原來水平。

德國造船業在1997年基本保持了良好態勢。盡管1996年不來梅·富坎造船集團破產,1997年德國幾家船廠又進行了調整,但據德國造船界公布的統計數字,1997年全德造船產量81艘、122.2萬載重噸、109.5總噸,產值約50億德國馬克,與1996年處於同一水平。同期承接新船較1996年明顯回升,全年承接新船總值約46億馬克,年底時累計手持訂單約170億馬克。德國造船業重心東移的局面在1997年中又有進一步發展。

在德國的主要造船企業中,1997年造船產量居於德首位的是霍瓦茲·德意志造船廠(HDW),交船5艘,計21萬總噸(23萬載重噸),排名第二的是克瓦爾納·瓦爾諾夫造船廠,交船4艘,計11.4萬總噸(14.5萬載重噸),第3位是海洋技術造船廠(MTW,原東德瑪梯阿斯-台資恩造船廠),交船8艘,計11萬總噸(13.3萬載重噸)。
不知道這個能行嗎???是否是你想要的...?

『陸』 專家解析寶馬2019財報:德國工業如何應對轉型中的危與機

3月18日,寶馬集團召開業績發布會,2019年,寶馬集團面對多種內外波動的影響,通過及時調整長期與短期規劃,利用德國穩健的金融體系等外部政策,積極挖掘企業技術儲備能力,通過優勢產品抹平非正常損益,實現歷史最高收益,並取得不錯的現金流與股東分紅,有效保障企業在轉型發展中的資金與戰略穩定性。

作為具有德國工業典型基因的企業代表,寶馬集團從誕生到壯大,一直是全球輿論研究德國的案例之一。不誇張地說,這家企業的一舉一動背後,都隱含著德國經濟對未來的思考。

汽車預言家通過采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原副主任連玉如、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副院長厲克奧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殷承良、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專家李萬里六位跨界專家,嘗試解讀寶馬集團2019年財報數據之外引人深思的內容。在他們看來,作為依靠製造業發展的國家,德國形成了一套長期有利於工業體系發展的政策,這有效保證寶馬等企業在發展中免受外界不穩定因素沖擊。同時,寶馬集團圍繞全球化快速發展作出的調整,展現了德國工業企業面對機遇和挑戰時的發展智慧

1

梅新育:寶馬2019年表現反映了德國工業在轉型升級中的韌性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委員會專家、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原副巡視員李萬里

德國汽車工業是「縱向深入、橫向協同」發展的代表,寶馬就是一個最大的典型。寶馬在傳統汽車領域已經走到了最前沿,後續的投入都是圍繞新技術來布局,累計投入很多,研究得也很深入。但現在汽車動力與電子技術路線在調整,對於德國車企而言,這是重資本的投入,展現到業績上,波動是可以理解的。

對於像寶馬來說,能夠快速恢復階段性財務壓力,說明他們一方面具備深厚的技術儲備,通過推出新車型抹平盈利風險;另一方面是來自橫向的企業協同作用。另外,德國企業在轉型期利潤交割時都會進行充分的論證,這也是德國車企穩健發展的特點之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柒』 德國工業為什麼那麼強大

我覺得魯爾區功不可沒
魯爾的煤很優質,而且便於開采(我記得高中課本上有說魯爾區的煤在地表直接可以挖到,甚至裸露。。印象很深應該是有這種說法,你可以再網路一下)
優質的問題不重要,關鍵是便於開采。在開采技術不成熟的時候,能有這么一個礦區,使得德國能更早地獲得資源,其以能源為基礎的工業能力自然也能更早發展。
而且德國人的性格突出一個嚴謹,本身這種性格對於自然科學就是比較有利的,可能也是一個小因素吧。。。

『捌』 德國的工業如何走向振興的

(一)以傳統工業為基礎,充實、調整區域產業結構。魯爾區是德國許多大企業總部的所在地,區域產業結構的特點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業產業結構的性質和變動的影響。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煤、鋼兩大部門一直是魯爾區發展的兩大支柱,因此這兩大部門陷於危機便直接導致魯爾區經濟結構的老化,並使魯爾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國家的資助下,魯爾區首先採取了對企業實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過程。煤炭生產就集中在7個大煤礦中。鋼鐵工業也同期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關閉和合並老廠,擴建新廠,進行企業內外調整,加強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和協作化。聯邦、州政府及魯爾區煤管協會都想方設法改善魯爾區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工業遷入魯爾區,這類企業已遍及全區,大多是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現在,魯爾區正朝著一個既有強大傳統工業做基礎,又有日漸壯大的新興產業為增長點的多部門的綜合工業區方向發展。
(二)合理讕整區內生產力布局。魯爾區早先的產業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為原則。在20世紀60年代區域總體規劃中提出了劃分三個不同地帶,平衡全區生產力布局的設想,並規定在布局新企業時首先考慮安排在邊緣發展地帶,同時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發展,有計劃的從核心地區向外緣遷廠。同時,對傳統產業依據不同的情況實行關、停、並、轉。
魯爾區區域結構的變化同樣集中體現在其城市的職能演變上。魯爾區是一個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區,城市的發展經歷了單一的煤礦城市——鋼鐵城市——化工城市——綜合性城市的發展道路;城市規劃也從早期的雜亂無章的無規劃狀態向全面規劃的現代化城市發展。在區域更新過程中,許多城市從原先的單一職能演變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萬以上,構成了一個多中心的萊茵——魯爾城市集聚區,人口超過1000萬,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區之一。
(三)科研與實踐相結合,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國的工業技術佔有重要的一席,而魯爾區就是德國許多技術發明誕生地,因此科研基礎十分雄厚。面對新的形勢,魯爾區採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創新,加強科研界與經濟界的合作,把區內的經濟中心和科研中心聯系起來,以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其次,改革傳統教育,創立新興學科,並把高等院校的教育與本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州政府試圖將魯爾區建成「歐洲高等院校區」。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對傳統工業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學技術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幫助企業,優化向中小企業轉讓技術等,大大加快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
(四)開發工業傳統資源,拓展區域產業新功能。在逆工業化的過程中,魯爾區開始對自身積淀的區域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視對工業遺產旅遊資源的開發。借鑒英國、瑞典等一些國家的經驗,魯爾區從1989年提出「IBA」計劃,經過長達10年的摸索,走過了一條從零星景點的獨立開發到區域性統一開發的模式,工業旅遊已成為魯爾區的新時尚。從景點開發模式來看,大致有四種具體模式:(1)博物館開發模式。(2)休閑、景觀公園開發模式。(3)購物旅遊相結合的開發模式。(4)傳統的工業區轉換成現代科學園區、工商發展園區、服務產業園區。1998年,區域規劃機構制定了一條連接全區旅遊景點的區域性旅遊路線,這條被稱為「工業遺產之路」的線路,幾乎覆蓋整個魯爾區。
(五)完善環境管理和建議,重塑田園都市風光。長期以來。魯爾區企業各自為政,公害嚴重,環境污染大於國內任何一地。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污染,州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第一個行動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設立微生物凈水站。另外,全區的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已經全部建起,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現在,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擁有了1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上述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全區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左右,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全國的GDP。魯爾區區域整治的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才能充滿活力,走上重新振興之路。

閱讀全文

與德國工業如何成功轉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1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6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0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