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為什麼要設計十項原則

德國人為什麼要設計十項原則

發布時間:2023-08-17 01:53:45

① 德國人的意志從何而來

(一)講究秩序的民族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講究秩序的民族。接觸過德國人、或是去德國觀光訪問過的人對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在德國大到空間、地、建築物,小到家庭主婦外出購物都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條。維持秩序的標志牌和禁令牌隨處可見,事無巨細都有明文規定,並要求人們嚴格遵守,等等。如商店的營業時間是有嚴格規定的,一般店員早7時左右上班,擦拭門窗、整理貨物,8時開門營業,中午不休息直到下午6時關門。從星期六下午2時起,各商店停止營業,星期天關門休息。這一營業時間各商店都要嚴格遵守,不得超時營業。

在德國有著嚴格的交通法規,路上各種各樣的路標清晰醒目。高速公路旁的藍色路標夜間在路燈的反射下,很遠就可見到。標志地鐵的藍色大型字母U(U-Bahn)的標志牌高懸空中,百米之外便一目瞭然。不誇張地說,對於一個外國人,只要識得各種交通標志牌,不用張口說一句德語,即可游遍德國各個城市。這些標志牌已成為維護德國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

德國的公共交通以守時著稱,不光是飛機,火車也以安全正點聞名於世,就是公共汽車也有自己的運行時刻表,必須按點行駛。居民只需在家查准時刻表,按時到站上車,不需提前到站候車。汽車即便提前到達,也會等到正點發車。德國汽車司機可稱得上是遵時守刻的模範,作為乘客也必須按規定購票乘車,如果違反,將受到嚴厲的罰款懲處。德國汽車都為無人售票車,乘客要按汽車交通圖上指示的票價在自動售票機上買票。買票時,你一定要弄准所乘車的票價,否則一不留心,在自動檢票機上少打一個票孔,一經查出,一律要交數十馬克的罰款。德國人對於法規執行起來說一不二,其原則性是最強的,講不得半點情面。

德國人有一樣東西總是隨身攜帶的,那就是記事本。德國人凡事都記錄在本上,他們的一個習慣性動作就是伸手掏記事本,一個習慣用語就是:請稍候,讓我看看記事本。記事本人人都有,大到公司經理,小到中學生、家庭主婦,人手一本。在德國辦事務必提前預約,方可成行。德國人做事必先制訂計劃,就是家庭主婦外出購物也都是先列張購物單。一對夫婦如打算出國旅遊,那麼他們可能早在一年前就開始制訂旅遊計劃了。他們會先打電話向各旅遊局詢問報價、服務項目、.游覽日程等情況,然後進行比較。選擇好委託的旅行社後,還要親赴該旅行社詳談,直至一切准確無誤,旅行計劃輸入電腦。接下來還要就所去.國家的人文地理、語言等做一番了解。這樣一個一年後才付諸實行的旅遊計劃早早就被安排得井井有序。由此可見德國人辦事的計劃性及嚴格認真的態度。

(二)嚴肅沉穩 不尚浮誇

和德國人初交,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顯得呆板而沉重。接觸長了,你就會覺得德國人待人接物雖嚴肅拘謹,但態度誠懇坦直。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國人問路,他會熱情地、不厭其煩地為你指點迷律。如果他也不知道,他會替你去問別人,或不辭勞苦地陪你走上一段,直至你明白為止。 在公共社交場合,德國人顯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長幽默。他們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謹慎小心,一切按規矩和制度行事。

但在私人交際圈中,德國人也會無拘無束地與朋友聚會,他們可以丟開自己經理、官員的身份,用小名稱呼朋友,與朋友坦率地談論生活中的煩惱。德國人十分喜愛歡樂場面,也利用一切機會舉行娛樂活動,但此時還是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缺少真正的放鬆。 德國人辦事認真仔細,責任心極強,對工作不能有一點兒敷衍塞責,一旦出現馬虎失職,那隻有請你另謀高就。德國有句俗話"公務是公務,燒酒歸燒酒",私下煙酒不分的朋友,辦起公事來卻公私分明,不講一點兒私情。德國人工作起來一絲不苟、不徇私情,就像一部機器,嚴格而冷峻。 德國人具有強烈的"實事求是"的意識,注重實際、不尚浮誇。德國人的住室朴實無華,整齊大方。各種生活用品,如門、鎖、開關、衣架、玻璃、燈罩等都牢固結實,注重實用,寧肯失之笨重,決不虛有其表。對一座建築、一件傢具、一套設備似乎都講究百年大計,講究內在質量,就如同德國人辦事一樣注重腳踏實地、絕不誇誇其談。

(三)、勤勞整潔的德國人

德國人具有勤勞整潔的生活習慣,一般人家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塵不染。德國的家庭主婦愛潔成癖,她們早晨送走丈夫和孩子之後,便換上工作服,開始一天最有意義的工作:清潔宅院。她們會跪在地上,將每一個旮旯角落都擦洗一新,即使請清潔工和花匠幫忙,主婦們也往往跟班勞動,直干到窗明幾凈、一塵不染,方心滿意足。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美觀、清潔的家,這是每一個德自主婦的最大願望。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走在德國的鄉村、城鎮,美麗的花園小別墅隨處可見。德國人對住房的要求極高,擁有一套單獨宅院的住房是普通德國人畢生奮斗的理想。人們平日辛勤工作,積攢錢蓋房,為自己和子孫後代營造一處寬敞、體面、舒適的住房被視為人生完美充實的標志。 德國人勤奮工作、埋頭苦乾的精神不僅體現在受雇於人的職員身上,就是高級官員和大企業家也不例外。德國式嚴格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也決定了他們和散漫作風格格不入。有一位美國教師對德國進行長期觀察後,在他的調查報告中對美德兒童作了這樣的比較:在一個雨過天晴、陽光明媚的日子,一位美國小姑娘會被明媚的陽光所吸引,在外面玩上一會兒再讀書;而一位德國小姑娘則會在做完作業之後,再出去玩。先工作,後娛樂,這就是德國教育。人們只有在辛勤勞動之後,才有權力享受生活。

(四)遵紀守法的民族

有一個笑話:在半夜12時開車,看見紅燈還停車的,全世界只有德國人。這一方面說明德國人在遵紀守法方面具有很強的自覺性,同時也說明德國是一個執法嚴格的國家。 在德國,人們視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人們普遍存在著求穩怕亂、安於現狀、自滿自足的心理。這一心理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歷史淵源的。 縱觀德國的發展歷史,歷次改革或革命可以說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從俾斯麥以"鐵血政策"統一德意志到獨裁者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極權和獨裁導致下層百姓普遍存在著一種"順從精神"或稱"臣僕意識"。盲目服從、馴服地跟隨統治者,就像德國歷史劇中描寫的"官吏們既已作出決定,皇上也已首肯,服從就是我們的天職。貫徹帝王聖旨,想必無上榮耀。"

戰後德國在西方大國的推動下,走上了資產階級議會民主的道路,德國人的民主意識得到了加強。人們主動參與政治生活,自由發表個人見解,那種順從的臣僕意識雖已被擺脫,但長期歷史沿襲下的一些心理仍存在於德國人的性格與意識中。在企業里,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一切按規章辦事,缺少靈活性和主動性;職工們以服從為天職,而領導者則以是否服從命令、遵紀守法作為衡量職工好壞的標准。這也是形成德國人拘泥、呆板性格的原因之一。 德國人受地形、氣候的影響,各個地區的人們在性格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北德人就比較開放,特別是漢堡人地處港口城市,見多識廣,但也有些排外,對外地人或外國人顯得不那麼熱情好客。相反,南德人,特別是巴伐利亞人地處內陸山區,思想較為保守,但為人朴質、熱情、樂於助人。從總體上說,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團結守紀律的民族,他們在公共場合禮讓老弱婦孺,不打鬧喧嘩,講究公共衛生,對別人也不喜歡在背後說長道短。德國人很維護國家的聲譽,盡管在大選時,各政黨間相互攻擊、揭短,但對外很少發表對本國的不滿之詞。

在德國,習慣上結婚之後丈夫的姓便成了夫妻雙方共同的姓,即妻子婚後改用夫姓。如英格·施萊爾小姐同保羅·韋貝爾先生結婚,女方便隨夫姓,被稱為英格·韋貝爾。不過德國的法律規定夫婦雙方可自行決定姓從哪方,可姓丈夫的姓,也可姓妻子的姓,而且在選用對方姓的同時,也可把自己的姓置於雙方共同姓之前,如上面提到的那對夫妻,妻子可改英格·施萊爾-韋貝爾,或丈夫改用保羅·韋貝爾-施萊爾。

② 德國風土人情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的擇偶方式
今天,德國的男女青年有各種機會進行接觸,他們或經親友、同學、同事介紹,或在舞會、旅行等文娛活動中相識,然後經過一番交往的戀愛過程,最終決定結為夫婦。他們享有充分的戀愛自由,這一點同西方現代國家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在擇偶方面,德國有一些有趣的風俗。

1.橡樹月老

在德國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有一棵遠近聞名的老橡樹,人們稱它"橡樹月老"。關於這棵老橡樹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與敵人遭遇中遇險,被一位美麗的姑娘救起,王子與姑娘一見傾心,結成良緣。為報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種下了這棵橡樹。後人羨慕王子的奇遇,紛紛到此觀賞,並希望巧識意中人。還真有一些男女通過橡樹傳遞情波,並在樹下舉行了婚禮。久而久之,老橡樹充當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的橡樹"的情書被郵遞員投進老橡樹的樹洞中。這些信是公開的,人人都可以拆閱,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過閱讀來信,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聯系,約期相會。據說通過橡樹月老已使五千多對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現在老橡樹的故事越傳越遠,以致其他國家的年輕人為尋找配偶也把情書投寄給這位橡樹月老,這種情書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2.棋藝定終身

在柏林西南有個小鎮叫希喬貝克,這里的入幾百年來都非常熱衷於國際象棋活動,並且到了痴迷的程度,連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設計成棋盤圖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裝了一個棋盤來表示風向。人們一早起來,就可以看到用棋盤夾著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員。這里的人從小學習下象棋,學校里設有"棋課",以輔導孩子們從小學習下棋。正是由於這一棋俗的緣故,姑娘們在選擇配偶時,小夥子棋藝的高低成為一個主要條件,一個小夥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須先同姑娘的父親對奔一盤。如果小夥子贏了,會受到姑娘全家的熱情款待,至於婚事也就十拿九穩了;如果小夥子輸了,那麼對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藝長進以後再說了。

3.白樺樹寄深情

在德國波恩,小夥子向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慕之情,是通過贈送白撣樹這一富有詩意的形式來實現的。每逢春暖花開的季節,小夥子要砍伐一株嫩葉滿枝的小白樺樹在4月30日或5月1日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陽台或庭院中,借翠綠的小樹來表達自己深深的愛意。每到這一季節,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陽台都可以看到綠油油的小白柳樹。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會同時放著好幾棵白樺樹。遇此情況,姑娘自會喜不自禁,而送白樺樹的小夥子們則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迴音,不能操之過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迴音,小夥子就可再贈送給姑娘一枚寶石戒指,姑娘以親吻表示謝意並接受這枚求愛戒指。過一段時間,當雙方深信彼此間情投意合時,便互贈銀戒指,表示訂婚。到結婚時再互贈金戒指,表示雙方的愛情像金子般純潔。

4.電影擇偶

在德國,婚姻管理部門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年輕人解決婚姻問題,其中有一種方法是以拍電影廣告的形式幫助一些"待字閨中"的姑娘解決婚姻大事。姑娘們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現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調、縫紉、清潔房間等家政方面的特長。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過攝影師和導演技巧高超的處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常可愛、非常完美的姑娘。這些影片被拿到由孤男寡女組成的"寂寞的心協會"去放映,單身男子可從影片中選擇自己可心的配偶。美麗的電影往往能給人們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許多人在與真人相見後,會覺得並不像電影中的人物那麼理想。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人出生的風俗習慣
德國人口的年出生率始終是世界最低的,戰後人口的增長主要靠外來移民。在這樣一個低出生率的國家,一個家庭的添丁進口真可算是一件大喜事。 其實早在婦女懷孕之時,她便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保護,有許多風俗習慣都是為了保護孕婦的身體健康及胎兒的茁壯成長。在德國符滕堡地區的農村,孕婦是倍受敬重的貴客,她可以進入別人家的果園摘果品嘗,可到鄰家就席用餐。那裡的人認為孕婦的光臨象徵著新生和豐收。此外,還有這樣一些習俗:孕婦晚上不可出門,怕黑夜裡的巫婆鬼怪傷及胎兒;孕婦不能看醜陋的東西,怕嬰兒日後長得難看;孕婦不能走十字門、不能從晾衣繩下穿行,否則會造成難產、傷害胎兒。這些風俗雖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從中也可看出人們對孕婦的關心。 在以基督教為主的德國,新生兒出生前,父母已為他找好了教父和教母;孩子一出生,家人便和教堂約定時間,由牧師或神甫為孩子施洗。

(一)教父和教母

在德國,新生兒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會在親友中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於教父教母與孩子的一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嬰兒的父母在選擇時是很審慎的。孩子的父母在為孩子選擇教父教母時不一定要選一對夫婦,但他們要由正直可靠、行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聲較好的人擔任。當然首先要取得他們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請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信任,是一種榮譽,而樂意承擔這份責任。 認教父教母的原意是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幫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責任已不僅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們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後就有多位長輩關心他的成長,在他有困難時給予照顧,萬一在孩子未成年時父母雙雙早逝,那麼教父教母還要擔負起撫養他成人的義務。

(二)新生兒洗禮

洗禮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時舉行的一個重要儀式。基督教認為:人生而有罪,須經過洗禮除去污垢,變得純潔,方能被接受為基督教的人,日後才有資格進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嬰兒,耶酥本人就是在成年後接受"施洗者約翰"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國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嬰兒時由家長抱到教堂受洗的。 嬰兒正式起名與洗禮同時進行,所以洗禮也叫"命名禮"。嬰兒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後,即發請帖邀請親友參加,一般只請至親近友,人數不會太多。 施洗禮時,嬰兒由教母抱著站在教堂內聖壇前的"聖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圍攏過來,由牧師或神甫宣讀《聖經》中的有關章節,口誦規定的禮文,並接過孩子,用手蘸聖水滴在孩子頭上,口稱:"我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給你施洗。"然後,再說幾句願孩子長大後要博愛人類、侍奉上帝之類的話,洗禮遂告完畢。 洗禮之後自然是要慶祝一番,嬰兒的父母要舉行一次午宴或茶會,邀請施禮的牧師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親朋好友參加。被邀請者要給孩子帶一些禮物,如玩具、衣服、兒童畫冊等等。教父教母的禮物照例要貴重些。在巴伐利亞地區,在洗禮日那天,教父不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還要把迷迭香放在嬰兒的搖籃里。據這說這種香氣濃郁的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一份愛心。同時,他還會在教子尿布或枕頭下塞點兒錢,作為孩子日後操辦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書和筆,希望孩子聰明勤奮。如今,時髦的禮物是送男孩一個小巧玲瓏的銀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條項鏈或一隻銀制咖啡杯,上面刻著孩子的姓名和洗禮日期。 在巴伐利亞農村,孩子的洗禮聚餐有個習慣,那就是餐後餐桌上要有剩餘的麵包,飯後要給賓客包裝點兒吃的東西帶走。給男客帶點兒香腸、烈酒,給女客帶點兒糕點、糖果,對教父則更是要厚禮相贈,以此來表示生活富裕、綽綽有餘。 在德國,洗禮用的蠟燭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對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義。據說點燃洗禮燭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國的一些農村,至今仍虔誠地遵循著這一古老的習俗。 在德國婦女生孩子可獲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雙方各休假六個月,共同擔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人的臨終慰藉和葬禮安排
在德國萊茵河地區,至今仍遵循著一個自中世紀流傳下來的古老習俗:喝臨終酒。人在臨終之時,必須喝一口陳年老酒。據說這種酒是聖酒,可喚醒死者亡靈,驅散圍繞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臨終者得到安寧。 人在臨終前,家人會將洗禮燭、聖餐燭、聖光燭點燃,並同時點燃一支紅色大蠟燭,把它們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燭光為亡靈祝福;二是為亡靈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國的民間傳說中,鏡子被視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隱蔽的場所,妖魔利用鏡子的反照能力,擾得人不得安寧。因此,人在臨終前要將鏡子用布蒙住,以使亡靈能安詳地解脫塵世罪孽,升入西方極樂世界。 在德國南部山區,人在3臨終時,家人要打開窗戶,揭開樓頂磚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死者敞開一條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通道,因為他們相信人在脫離凡塵之後,將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人們通過這些臨終慰藉,使亡者能安詳地離去。

葬禮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葬禮一般都在教堂舉行。家裡如有人去世,先要與教堂商定舉喪日期,並要用適當的方式通知親友。此外,屍體要用清水洗凈,他們認為水有著無限的神力。它能凈化人的軀體、凈化人的心靈和靈魂,並能祛邪鎮妖。人降臨塵世要洗禮,離開塵世也要洗屍,洗刷塵世間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舉行葬禮的這一天,親朋好友手持鮮花或花圈陸續來到教堂。首先由牧師或神甫主持追思禮拜,參加葬禮者按事先的安排唱聖詩贊詩、奏哀樂、禱告、宣讀由喪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禮只是整個葬禮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是在墓地舉行,只有死者的家屬、近親和親密的朋友參加,-般好友在參加完教堂葬禮後即可離去,不必去墓地。 在德國,葬禮多以土葬為主,親朋目送靈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們圍繞在墓穴周圍,為死者禱告,願他安息、靈魂升入天堂。 應邀參加親友家的葬禮,惟一可送的禮物就是鮮花。可送成束的鮮花,也可送用鮮花做成的花圈(德國人不用紙花做花圈)。在鮮花的飾帶上要寫上死者、弔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別了"之類的題詞。

在德國(以至整個西方國家)出席葬禮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盡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無花圖案的領帶,如果沒有黑衣服就穿顏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鮮麗的服裝。同時,在葬禮上要保持肅穆、安靜,切不可大聲談笑,否則就被視為對喪家的不尊重,也顯得自己缺乏教養。整個葬禮自始至終都沉浸在一種庄嚴肅穆的氣氛中,沒有捶胸頓足、嚎陶痛哭的場面。除了小聲的抽泣聲,多數人都在沉思默禱,默默地為死者送行。 與人們肅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裝相反,德目的墓地是萬紫千紅、鮮花盛開的。墓地四周是鬱郁蔥蔥的樹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蒼松翠柏。在和暖的季節,百花齊放,鮮花既代表了人們對死者的追思,也是對生者的慰藉。每當想起死者,人們會到墓地去掃墓、獻花,靜靜地呆上一會兒,以寄託自己的哀思。

葬禮舉行後,喪家還有一個喪期。雖然近些年對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麼嚴格,但作為一名新寡的婦女在丈夫剛死之後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頻繁應酬,難免不招來非議。一般要求新寡的婦女所穿衣服要以素雅的顏色為主,除小型聚會外不要參加舞會、宴會及場面熱鬧的大型應酬,親友也要注意不要邀請她參加喜慶的聚會,以一段寧靜的生活度過喪期。對增值偶的男子要求不如寡婦嚴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時期內穿著要規矩些,避免花天酒地的交際。

德國風俗,了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無所知,到時免不了會鬧出笑話,或者給自己帶來不便。所謂 入鄉隨俗 ,就是這個道理。但怎麼才能 隨 得好呢?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紀律 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③ 與德國人交流要注意點什麼

一、注意事項:

1、遵約守時。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

2、注重整潔。德國人講究清潔和整齊,隨地亂扔紙屑或隨地吐痰均被認為是不文明的行為。

3、講求秩序。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喜歡大聲喧鬧。

4、注意交往禮儀。雙方握手時,應友好注視對方,以示尊重,勿東張西望。與陌生人、長者及關系一般的人交往時,通常用尊稱「您」;對私交較深、關系密切者,如同窗好友、共事多年關系不錯的同事,往往用友稱「你」。

二、主要禁忌

1、德國人在用餐時禁忌:吃魚用的刀叉不得用來吃肉或乳酪;若同時飲用啤酒與葡萄酒,宜先飲啤酒,後飲葡萄酒,否則被視為有損健康;食盤中不宜堆積過多的食物;不得用餐巾扇風;喝湯或進食時忌發出聲響;忌在咀嚼食物時與旁人講話。

2、在德國,不宜隨意以玫瑰或薔薇送人,前者表示求愛,後者專用於悼亡。

3、德國人視數字「13」與「星期五」為不吉利。

4、德國人對於四個人交叉握手,或在交際場合進行交叉談話,也比較反感。因為這兩種作法,都被他們看作是不禮貌的行為。

5、與德國人交談時,不宜涉及納粹、宗教與黨派之爭。德國法律禁止使用和傳播各種納粹標識和行為、符號。

三、特別提示

1、德國人禮儀的一項基本原則是尊重女性,這表現在一系列「女士優先」的禮儀習慣上,如男士有義務幫女士穿、脫外衣;為女士開門並拉住門,請女士先行;下車時,男士也應主動為同行的女士開車門、並攙扶其下車等等。

2、向德國朋友贈送禮物應注意:如是商店裡買來的東西,務須撕去禮品上的價格標簽;無論送什麼東西,均應經過精心包裝;如遇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生日、訂婚、結婚紀念日等),最好附信或名片表示祝賀;如收到德國朋友贈送的禮物,應當面打開並表示感謝。

(3)德國人為什麼要設計十項原則擴展閱讀

德國國家概況

【面積】357376平方公里,居歐盟第四。

【重要節日】新年:1月1日;復活節: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周日(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五一國際勞動節:5月1日;德國統一日(國慶節):10月3日;聖誕節:12月25日。

【自然地理】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毗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

陸地邊界全長3757公里,海岸線長2389公里。位於北緯47-55度之間的北溫帶,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1月-5~1℃,7月14~19℃。

【簡史】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1871年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建立魏瑪共和國。

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被美、英、法、蘇四國佔領。1949年5月23日西部頒布《基本法》,建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90年10月3日,德國實現統一。

④ 德國是個怎樣奇特的民族

作為一個擁有八千多萬人口的德意志民族,其性格也是不可能一致的。德國人有的深沉、內向、穩重,有的開朗、豪爽、風趣……但多年來受到德國文化的不斷熏陶塑造,使德國人養成了一些較為共同的特點。
(一)講究秩序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講究秩序的民族。在德國大到空間、土地、建築物,小到家庭主婦外出購物都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條。維持秩序的標志牌和禁令牌隨處可見,事無巨細都有明文規定。如商店的營業時間是有嚴格規定的,一般店員早7時左右上班,擦拭門窗、整理貨物,8時開門營業,中午不休息直到下午6時關門。從星期六下午2時起,各商店停止營業,星期天關門休息。這一營業時間各商店都要嚴格遵守,不得超時營業。
在德國有著嚴格的交通法規,路上各種各樣的路標清晰醒目。有人說,對於一個外國人,只要識得各種交通標志牌,不用張口說一句德語,即可游遍德國各個城市。這些標志牌已成為維護德國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德國的公共交通以守時著稱,居民只需在家查准時刻表,按時到站上車,不需提前到站候車。汽車即便提前到達,也會等到正點發車。

(二)原則性強

德國人辦事認真仔細,責任心極強,對工作不能有一點兒敷衍塞責,如果出現馬虎失職,是講不得半點情面的。他們有一樣東西總是隨身攜帶的,那就是記事本。德國人凡事都記錄在本上,他們的一個習慣性動作就是伸手掏記事本,一個習慣用語就是:請稍候,讓我看看記事本。記事本人人都有,大到公司經理,小到中學生、家庭主婦,人手一本。

在德國辦事務必提前預約,方可成行。德國人做事必先制訂計劃,就是家庭主婦外出購物也都是先列張購物單。和德國人初交,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顯得呆板而沉重。尤其在公共社交場合,德國人顯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長幽默。他們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謹慎小心,一切按規矩和制度行事。德國人十分喜愛歡樂場面,也利用一切機會舉行娛樂活動,但此時還是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缺少真正的放鬆。德國有句俗話"公務是公務,燒酒歸燒酒",私下煙酒不分的朋友,辦起公事來卻公私分明,不講一點兒私情。德國人工作起來一絲不苟、不徇私情,就像一部機器,嚴格而冷峻。

(三)勤勞整潔

德國人勤奮工作、埋頭苦乾的精神不僅體現在受雇於人的職員身上,就是高級官員和大企業家也不例外。德國式嚴格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也決定了他們和散漫作風格格不入。有一位美國教師對德國進行長期觀察後,在他的調查報告中對美德兒童作了這樣的比較:在一個雨過天晴、陽光明媚的日子,一位美國小姑娘會被明媚的陽光所吸引,在外面玩上一會兒再讀書;而一位德國小姑娘則會在做完作業之後,再出去玩。先工作,後娛樂,這就是德國教育。平時馬路上難得看到閑人,就是娛樂場所,平日也都是冷清清的,只有到了周末,公園、戲院、博物館、郊外、名勝場所,才擠滿遊客。人們只有在辛勤勞動之後,才有權力享受生活。德國人具有勤勞整潔的生活習慣,一般人家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塵不染。德國的家庭主婦非常愛干凈,她們早晨送走丈夫和孩子之後,便換上工作服,開始一天最有意義的工作:清潔宅院。她們會跪在地上,將每一個旮旯角落都擦洗一新,即使請清潔工和花匠幫忙,主婦們也往往跟班勞動,直干到窗明幾凈、一塵不染,方心滿意足。每一個德國主婦的最大願望就是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美觀、清潔的家,所以,走在德國的鄉村、城鎮,美麗的花園小別墅隨處可見。德國人非常看重房子,有世界上最多的城堡,據說目前仍有14000個。
(四)遵紀守法
有一個笑話:在半夜12時開車,看見紅燈還停車的,全世界只有德國人。這一方面說明德國人在遵紀守法方面具有很強的自覺性,同時也說明德國是一個執法嚴格的國家。在德國,人們視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人們普遍存在著求穩怕亂、安於現狀、自滿自足的心理。這一心理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歷史淵源的。在德國,歷次改革或革命可以說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從俾斯麥以"鐵血政策"統一德意志到獨裁者發動兩次世界大戰,集權和獨裁導致下層百姓普遍存在著一種"順從精神"或稱"臣僕意識"。他們甚至開玩笑說,就是因為他們太守規矩,所以連希特勒這樣的大魔頭的話都聽,誰讓希特勒是國家元首呢。還有一則笑話說,世界上最令人煩惱的事情之一就是聘了一個德國人當廚師。因為德國廚師會用電子秤計算精確到克的作料烹飪出世界上最難吃的飯菜。這當然是在調侃德國人,說明他們刻板、不善於變通,既沒有法國人的浪漫,又沒有中國人的口腹之慾,因此,他們是世界上活得挺累的一群人。在歐洲生活久了的人都說,德國人是歐洲最老實的民族。其實,德國人也是充滿了藝術細胞和浪漫氣質的,不同的是,法國人善於誇張地表現自己的一切成就,而德國人則喜歡藏而不露,也就是「潤物細無聲」。

戰後德國在西方大國的推動下,民主意識得到了加強。人們主動參與政治生活,自由發表個人見解,那種順從的臣僕意識雖已被擺脫,但長期歷史沿襲下的一些心理仍存在於德國人的性格與意識中。在企業里,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一切按規章辦事,缺少靈活性和主動性;職工們以服從為天職,而領導者就以是否服從命令、遵紀守法作為衡量職工好壞的標准。這也是形成德國人拘泥、呆板性格的原因之一。德國人受地形、氣候的影響,各個地區的人們在性格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北德人就比較開放,特別是漢堡人地處港口城市,見多識廣,但也有些排外,對外地人或外國人顯得不那麼熱情好客。相反,南德人,特別是巴伐利亞人地處內陸山區,思想較為保守,但為人朴質、熱情、樂於助人。
(五)遵約守時
西方人一般都講究遵守時間,德語中有一句話"准時就是帝王的禮貌"。德國人邀請客人,往往提前一周發邀請信或打電話通知被邀請者。如果是打電話,被邀請者可以馬上口頭作出答復;如果是書面邀請,也可通過電話口頭答復。但不管接受與否,回復應盡可能早一點兒,以便主人作準備,遲遲不回復會使主人不知所措。接受邀請之後如中途有變不能如約前往,應早日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由於臨時的原因,遲到10分鍾以上,也應提前打電話通知一聲,因為在德國私人宴請的場合,等候遲到客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赴約赴宴,如遇交通高峰期,一定要提早出門,以免遲到,但早到人家,也欠考慮。德國人如遇正式邀請,往往提前出門,如果到達時間早,便開車轉一圈或在附近散散步,到時再進主人家。

例:上流社會的約會

上周某天,我們應邀到一個德國最大船舶公司總裁家裡去晚宴。請柬上寫著,晚宴時間為晚上7點15分。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是7點或7點半。最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主人要看7點鍾的新聞節目,其次是,請客人務必准時。
當晚7點10分,我們就已經提前到達主人的郊外別墅了,只見大門外停著幾部漂亮的轎車,裡面坐著人,還有車陸續不斷地到來。為什麼都不下車啊?哦!客人不敢提前入內。准7點15分,所有車門都打開了,男男女女一個個穿得時髦筆挺,但毫無珠光寶氣,說明主人所結交的朋友都有品味。我們是第一對進去的,主人夫婦還在花園里,聽到鈴聲才來到大門口迎接,客人魚貫而入。在五分鍾之內,竟然所有的客人都已到齊,比開國典禮還准時。令我驚訝的是,除我們倆以外,大部分都是主人幾十年的老朋友。這么老的朋友還需要提前兩個月下請帖,豈不太過分了。不!這就是德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禮節,要有多冷就多冷。
(六)不尚虛文
德國人講求踏實,萬事都從誠實可靠著眼,拿他們的房屋建築為例,雖然在式樣上並不美觀,但朴實無華,整齊大方。每一種材料,如玻璃、鎖、鉸鏈、開關、燈罩、窗簾、衣架等等,縱然是極微末的,也都堅牢穩固,毫不馬虎。他們寧可失之笨重,極不願敷衍潦草。在德國,任何一座建築、一件傢具、一項設備,似乎都為百年大計打算,講究內在質量。因戰爭而破壞的東西,修復的時候都要恢復原樣,這並不是為守舊,而是表示德國的東西堅牢可靠、不易損壞的優點。就如同德國人辦事一樣注重腳踏實地、絕不誇誇其談。

在待人接物方面,他們嚴肅拘謹,但態度誠實可靠。如果在路上你遇到不相識的德國人要想和他聊天,談笑風生,似乎不大可能,但你如果向他問路,那麼他便會不厭其煩地來幫助你,他自己不知道,會替你去請教別人,或者陪你走上一大段路,非讓你弄明白不可。有一個德國汽車司機,因把僱主送錯了地方,發現後就立即開回去,向僱主道歉,並重新把他送到要去的地方,而且免收後一段路程的車資。
國外流行的自助餐,也是德國人所發明的。在德國,那種自助餐小店特別多,顧客自己拿盤,拿叉;有些店根本不備刀叉碗盤,給你一張紙,就用紙裹著食品吃,或者用竹簽串著吃,沒有人來侍候你,收費也特別便宜。
德國人的旅遊方法也與別國的旅遊者不同。例如美國人,他們每到一個大都市,乘車周遊一次,就向旅館要一張「標貼」粘在皮箱外面,第二天即去另一都市。就這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地跑上十幾個城市,回到家裡指著皮箱上貼滿的標簽誇耀說:「我已環遊了世界。」但德國人則不同,德國人的旅行是選擇一個目的地,或為深山,或在海濱,然後帶著帳篷和干糧跑到那裡,住上幾天,靜靜地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或者在當地博物館里,「泡」上幾天,研究考察一番。他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旅行。

例:一張德國餐廳的罰單

06年我們有機會德國考察,到達港口城市漢堡之時,我們習慣先去餐館,公派的駐地同事免不了要為我們接風洗塵。走進餐館,我們一行穿過桌多人少的中餐館大廳,心裡犯疑惑:這樣冷清清的場面,飯店能開下去嗎?更可笑的是一對用餐情侶的桌子上,只擺有一個碟子,裡面只放著兩種菜,兩罐啤酒,如此簡單,是否影響他們的甜蜜聚會?如果是男士買單,是否太小氣,他不怕女友跑掉嗎?另外一桌是幾位白人老太太在悠閑地用餐,每道菜上桌後,服務生很快給她們分掉,然後被她們吃光。
我們不再過多注意她們,而是盼著自己的大餐快點上來。駐地的同事看到大家飢餓的樣子,就多點了些菜,大家也不推讓,大有「宰」駐地同事的意思。餐館客人不多,上菜很快,我們的桌子很快被碟碗堆滿,看來,今天我們是這里的大富豪了。狼吞虎咽之後,想到後面還有活動,就不再戀酒菜,這一餐很快就結束了。結果還有三分之一沒有吃掉,剩在桌面上。結完賬,個個剔著牙,歪歪扭扭地出了餐館大門。

出門沒走幾步,餐館里有人在叫我們。不知是怎麼回事:是否誰的東西落下了?我們都好奇,回頭去看看。原來是那幾個白人老太太,在和飯店老闆嘰哩呱啦說著什麼,好像是針對我們的。看到我們都圍來了,老太太改說英文,我們就都能聽懂了,她在說我們剩的菜太多,太浪費了。我們覺得好笑,這老太太多管閑事!「我們花錢吃飯買單,剩多少,關你老太太什麼事?」有個同事當時站出來,想和老太太練練口語。聽到同事這樣一說,老太太更生氣了,為首的老太太立馬掏出手機,撥打著什麼電話。一會兒,一個穿制服的人開車來了,稱是社會保障機構的工作人員。問完情況後,這位工作人員居然拿出罰單,開出50馬克的罰款。這下我們都不吭氣了,同事的臉不知道扭到哪裡去了,也不敢再練口語了。駐地的同事只好拿出50馬克,並一再說:「對不起!」這位工作人員收下馬克,鄭重地對我們說:「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你們不能夠也沒有理由浪費!」我們臉都紅了。但我們在心裡卻都認同這句話。一個富有的國家裡,人們還有這種意識。我們得好好反思:我們是個資源不是很豐富的國家,而且人口眾多,平時請客吃飯,剩下的總是很多,主人怕客人吃不好丟面子,擔心被客人看成小氣鬼,就點很多的菜,反正都有剩,你不會怪我不大方吧。事實上,我們真的需要改變我們的一些習慣了,並且還要樹立「大社會」的意識,再也不能「窮大方」了。那天,駐地的同事把罰單復印後,給每人一張做紀念,我們都願意接受並決心保存著。還有人要回去後再復印一些送給別人,自己的一張就貼在家裡的牆壁上,以便時常提醒自己
(七)絕對遵守條條框框

德國的法律和官方規定如麻,有的還是19世紀留下來的。有一個笑話說,德國人是靠法律活著的,如果沒有法律,他們就不知道如何活下去。在中國,每個人都有一種自律,現在國家有了法律,人們卻不知道如何工作。中國人都會自圓其說,到頭來都圓到一起,交通再亂,也能圓出一個邏輯來。而德國的馬路,如果紅綠燈失靈了,行人可以在馬路前一直等下去,等到修好了再過馬路。

例:令人哭笑不得的調查
姐夫的母親剛過一百周歲,姐夫組織了盛大的慶祝晚會,當晚他還宣讀了德國總統和漢堡市長寫給她的祝賀信。這並不意味著她有什麼功勛或者私人友誼,而是因為在德國,百歲老人已是人瑞,政府已經掌握了全德百歲老人的名單,由專人負責,到時會寄賀信給他們。這雖是輕而易舉的事,但說明對人的一種重視和尊重,與會者都很動情。
可是,可笑的事情發生了。姐夫的母親住在一個豪華的養老院,某晚她不小心從床上滾了下來,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姐夫在床邊加了一個窄木條。百歲生日過後,國家負責社會福利的官員下來關心人瑞,忽然發現這窄木條,認為這是侵犯人權和人身自由,就和百歲老人進行三小時長談。
我們都知道,她年邁有時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認識了,可是這官員回去寫了一份幾頁關於侵犯人權的報告書,准備起訴姐夫,還又派來了福利醫生檢查因這窄木條對百歲病人造成的「精神和肉體折磨」,結果又寫了七頁。姐姐姐夫為此感到哭笑不得。
一個朋友解釋說,這是可以理解的。在當前經濟情況不好的情況下,三小時談話,七頁報告,加上兩頁上訴書,都是勞務。他們都是吃國家飯的,總得有所作為。這樣吃國家飯到各地沒事找事乾的人,東德比西德還要多,怪不得國家的行政經費怎麼減也減不下去。
(八)性情固執(認真)

德國人性情固執是世界有名的。在德國常常發生汽車對撞事故。這決不是因為沒有看見迎面開來的汽車,而是雙方的司機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正確而互不相讓所造成,他們簡直頑固到了玩命的程度。不過德國人干起工作來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也是驚人的。例如在光學儀器廠做工的職工,為磨光鏡片,可以干到死而不悔的程度。另外廠長也多能根據職工的技術付給高工資。這是德國所以能培養出優秀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的原因所在。德國的產品也頗能反映這種德國人的氣質。他們進行生產時,絕對沒有那種大概或差不多的馬虎做法,一定要使產品達到其性能的極限。德國產品中最出色的是汽車、精密儀器、照相機,刃具和鋼筆等。這些產品是在全世界享有盛譽的。德國的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種下我的葡萄樹」。這句話充分顯示了德國人的埋頭苦幹、不肯苟且的精神。

⑤ 域外 | 德國62條家庭教養規則,教出自律好孩子!(建議收藏)

聽過一句話非常經典:父母是一份職業性很強的工作,可是我們很多父母都不專業。

看到了德國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總結,不得不令人驚嘆!德國人的嚴謹有目共睹,一個強大的民族,從何而來?

答案是:教育。

各位可以結合您對家庭教育的理解,學習與參考。

對德國媽媽來說: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

看看德國媽媽崗位說明書上的62條德式教養規則,教出自律好孩子吧,同時也反思一下,我們做到了多少?

德國媽媽崗位關鍵問題與對策

Q1:孩子丟三落四怎麼辦?

→德國媽媽三「不」曲:不提醒,不幫忙,不管他!

Q2:孩子花錢如流水?

→給孩子的禮物——對帳本。多花的錢,就扣回來!教會孩子,多花的每一分錢都是父母的。

Q3: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

→德國媽媽的飢餓教育:不好好吃飯,就得挨餓!

Q4:小孩搶玩具,怎麼辦?

→先到者先得,不然都別玩!教會孩子, 社會 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規則與秩序。

Q5:孩子拖拖拉拉就是不睡?

→說定時間,絕不妥協!父母破壞規則,孩子就會輕視規則。

Q6:我的孩子戀愛了?

→德國媽媽尊重孩子的愛情,因為學習愛與被愛是一種可貴的能力。

德國媽媽崗位的十條行為准則

1、不要多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

2、孩子有十個缺點,父母要為其中五個負責。

3、教養孩子,父母必須以身作則。

4、告訴孩子:跌倒了,自己站起來。

5、不要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

6、學習如何爭辯,是成長的第一步。

7、學習愛與被愛是一種可貴的能力。

8、讓孩子在碰撞中成長,而不是在呵護中長大。

9、不以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感受。

10、教育孩子: 社會 沒有絕對公平,只有規則與秩序。

德國媽媽的八大崗位任務及細則

崗位任務之一:能力大於成績。

讓孩子成為獨立、完整的個體。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夢想的接力者。

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

規則1:孩子像花也像大樹,需要呵護更要歷練!死知識和活能力,都是學習。

規則2:既要學業好,更要能力強,寵物是最好的老師──教會孩子熱愛生命、付出愛心和動物相處,就是一種學習。

規則3:從小能和動物相處,長大就能和他人相處,擁有柔軟的心,關懷弱勢,善良比金子更可貴!照顧比自己弱小的生命。

規則4:為故事設計不同的結局,訓練邏輯思辨能力,動腦筋,就能克服困難,解決難題。

規則5:從餐桌上學禮貌,隨時隨地機會教育,培養孩子的禮儀。

規則6:放手,是學習獨立的第一堂課!自己能夠完成,就不接受他人幫助。

規則7:不要多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

規則8:環保,不只是口號!就從生活做起,讓孩子從小知道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環保教育,從日常生活做起。

規則9:相信孩子的感受與判斷力,不以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感受。

崗位任務之二:身教重於言教。

關於親子教育,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

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否則就無權要求孩子這樣去做。

規則10:再怎麽富裕,都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人格養成:教育孩子:不必要的花費,就是浪費!幾塊錢也是浪費!

規則11:閱讀是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基礎。

規則12:跌倒了,自己站起來!負責的第一步──告訴孩子:這是你的責任!孩子出了問題,自己要負責。

規則13:以身作則,守規矩。從過馬路做起闖紅燈是小事嗎?再小的事都要以身作則!父母坐得直,孩子就行得正。

規則14:一分或一秒都算遲到,德國媽媽這樣教守時!遲到一分鍾,也要向孩子道歉!為了孩子,父母必須學會守時。

規則15:說到做到!對孩子守信,可不是隨便說說,媽媽,你說話不算話.……父母說話算數,孩子才會守信。

規則16:成為圖書館的常客──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為孩子打開知識的大門。

規則17:家裡彌漫美妙音樂,是讓孩子喜歡音樂最好的方式,潛移默化的音樂教育,父母喜歡,孩子就會喜歡。

規則18:家庭氣氛和諧,才能教出性格平和的孩子,不要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

崗位任務之三:尊重優於權威。

不貶抑、不縱容,讓孩子自然成長。

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願,然而許多父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不分場合地教訓孩子,全然不顧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受到傷害。

規則19:愛無敵!愛孩子就讓他知道,我不是撿來的……媽媽愛我嗎?愛要大聲說出來,讓孩子知道。

規則20:居高臨下、大聲訓斥、缺乏耐心,只會讓孩子充滿壓力,將孩子視為個體,平等對待、相互尊重。

規則21:不幹涉,多鼓勵,讓孩子自主學習。

規則22:即使孩子犯錯,也不能隨便訓斥,孩子也有尊嚴,不是孩子不成器,是教育出問題。

規則23:鼓勵孩子與大人爭辯。

規則24:尊重孩子的發言權,理解孩子的想法,對孩子說話時,要半蹲,眼睛相互對視。

規則25:應該給孩子的是愛,而不是傷害,愛與被愛是最可貴的能力。

規則26:尊重孩子的愛情。

規則27:缺少體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崗位任務之四:吃苦好過吃補。

適度磨難,是對孩子最好的鍛煉。和其他國家的孩子相比,德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出了名的強。德國的父母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呢?磨難營是他們的法寶之一──讓孩子參加一些近乎殘酷的訓練活動。或許你會覺得這么做很殘忍,德國父母卻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愛。因為,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懂得堅強。

規則28:讓孩子在碰撞中成長,而不是在呵護中長大,磨練孩子非凡的勇氣和膽量,才能保護自己。

規則29:不讓孩子做家事,是害而不是愛!讓孩子體會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規則30:讓孩子了解 社會 的黑暗面,學會自我保護。

規則31:德國人的飢餓教育:不好好吃飯,就得挨餓!

規則32:給孩子的成人禮:嘗試一個人旅行。

規則33:孩子有十個缺點,父母要為其中五個負責,肯定孩子的優點,也別忘了檢討缺點。

規則34:讓孩子多吃點苦,長大後就不會受苦。

規則35:少量的衣物能保暖,大量的衣物是負擔。

崗位任務之五:規則大於寵愛。

寬容而不縱容,建立規則比說教更有效。

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

許多父母的做法是不斷地說教,但是聰明的德國父母會為孩子立下規矩,從小讓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他們會和孩子協商,制訂一些規則,並且要求孩子遵守這些規則。

規則36:訂了規則,就要堅持下去,讓孩子按照協議行事,才是關鍵!

規則37:孩子自己能做的,家長不要幫忙。

規則38: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會遵守規則。對待孩子,有兩個原則:事先約法三章,事後毫不妥協。

規則39:建立「能與不能、可以與不可以」的概念。

規則40: 社會 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規則與秩序。

規則41:父母破壞規則,孩子就會輕視規則。

規則42:禮貌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培養的。沒有人會因為表現得有禮貌而出錯。

崗位任務之六:放養優於圈養。

這個不行、那個不準,怎麼教出好孩子?

在父母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並且必然成為一棵大樹。

而在長成大樹的過程中,園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孩子的好性格與好習慣、給予孩子鼓勵、培養孩子的自我及主動爭取表現的精神等。

規則43:教育孩子獨立,不能捨不得。

規則44:培養好習慣,就能培養好性格,從小教起,從小事入手。

規則45:告訴孩子,不要斤斤計較、鑽牛角尖。教孩子學會原諒,寬容待人,到底誰對誰錯呢?「原諒」就是解答。

規則46:十分是進步,一分也是進步,孩子,你不笨,只是還沒有學會而已。

規則47:鼓勵和肯定是成長必需的雨露和陽光,培養自我意識,教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規則48:如果孩子大聲說「不」,應該為他開心,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於拒絕大人的要求。

規則49:不要將謙虛與表現自我混為一談,讓孩子學會表現自我、傳達熱情,教孩子敢於站出來、敢於唱出來、敢於說出來。

崗位任務之七:自由大於限制。

給孩子獨立空間,發展才會無限大。

在德國父母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他們既不附屬於家長,也不依賴家長。

他們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也具備獨立的思維。

所以,德國的孩子多以自我獨立發展為成長目標。而身為父母,只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即可。

規則50:看到自己孩子的特點,也要看到別人孩子的特點,切記!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將兩個孩子的優缺點做比較,會讓孩子失去自我。

規則51:不要把孩子的缺點與其他孩子的優點相比,貶低孩子,會讓孩子的自信歸零!不要貶低孩子,而是要鼓勵孩子向他人學習。

規則52:避開父母主導的教育方式,避免比較式的教育方法,順著個性養,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案。

規則53:多給孩子自由空間,學會對自己負責,家長偷看孩子的日記,等於侵犯孩子的自由!親近大自然,放養的孩子,眼界更開闊!

規則54:孩子要放養,不要圈養。

規則55:做決定前要思考,做決定後要負責,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負責,讓孩子自己作主,培養主見。

崗位任務之八:自製甚於控制。

從小建立理財觀,教會孩子存到第一桶金。

德國人富有,但是絕對不奢侈,所以德國每年的平均消費都不會很高,這主要得益於德國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

在這樣的教育下,德國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非常好的理財習慣:

不亂花零用錢、隨時去銀行存錢,即便玩 游戲 的時候也很節省。

規則56:與其多給錢,不如學會如何用錢。

規則57:二手市集體驗,讓孩子學習交易常識,舉辦兒童舊貨市集,讓孩子體驗買賣過程。

規則58:在 游戲 時浪費,現實生活中也會浪費,「你知道一枚導彈的價格是多少嗎?」玩 游戲 也要抓機會教育!

規則59:擁有自己的帳戶,存自己的零用錢,為孩子開立銀行帳戶,從小學會金錢規劃,發紅包V.S對帳本的理財觀:教育孩子記帳力量大!

規則60:讓孩子知道,多花的錢是屬於父母的。

規則61:買東西前要想清楚,錢花完了不能再要,帶孩子去銀行存錢,感受儲蓄的氛圍,學習控制慾望,告訴孩子:花每一分錢都要考慮!告訴孩子:亂花錢是慾望的放縱!

規則62:小時候亂花錢,長大就不懂得節儉,帶孩子去銀行,關鍵不是存多少錢,而是擁有儲蓄意識。

來源 | 源創圖書、家長手冊

作者 | 小林君

編輯 | 中國網教育頻道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

我推薦

伴讀 | 自卑和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伴讀 | 同樣是在上學,不一樣的家長,不一樣的結局!

⑥ 德國現代設計藝術的發展經歷的階段

一、德國的工業設計
1、背景
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以後,德國的資本主義獲得了空前高速持續的發展,隨著技術和經濟的發展,設計不僅得到重視,而且也開始出現職業的設計師。
2、發展
1851年倫敦"水晶宮"博覽會時,德國曾派出了由建築家哥德弗萊德·謝姆別爾率領的代表團,通過參觀,謝姆別爾認識到德國設計落後的同時,認為必須改革德國的設計現狀.此後,德國的設計受到了德國政府的重視,開始了改革。1876年謝姆別爾在慕尼黑組織舉辦了一次國內范圍的工業展覽,以顯示改變德國各邦過去那種粗獷,野蠻的畸形風格,而進入普遍的文藝復興古典式樣時期的高雅設計。與此同時,德國的工業發展的發展迅速。德國在工業和技術上已超過了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1885年卡爾·本茨,發明了汽車;第二年,G·戴慕爾發明了四輪汽車,後來兩人合作成立了"本茨汽車公司",這是後來風行世界的"賓士"汽車的緣起.德國工業的快速發展,與歐洲英,法等國家一樣,存在著外觀設計醜陋的毛病.1896年,德國政府舉辦了一次博覽會顯示出這個問題,導致了後來的新藝術運動中"青年風格"設計的出現.
二、德國的青年風格運動(新藝術運動)
1、背景
德國的新藝術運動是以「青年風格」來稱謂的,藝術家、建築家以《青年》雜志為中心,希望通過手工藝的傳統恢復來挽救頹敗的當代設計,思想上也受拉斯金等人的影響。初始帶有明顯的自然主義色彩,但於1897年後逐漸擺脫以曲線裝飾為中心的法國等新藝術運動主流,開始和格拉斯哥四人相似的探索,從簡單的幾何造型和直線的運用上找尋新的形式發展方向。
2、發展
青年風格運動最重要的設計家是貝倫斯,他是德國現代設計的奠基人(德國現代設計之父),早期受新藝術運動影響,也有類似於分離派的探索。他以慕尼黑為中心進行設計試驗,其功能主義和採用簡單幾何形狀的傾向都表明他開始有意識地擺脫新藝術風格,朝現代主義的功能主義方向發展。對米斯"凡德羅和科布西耶等人影響巨大。代表作有德國電器集團的廠房建築(現代主義幕牆式建築的最早模式)。
三,德國的工業同盟(現代主義設計)
1、背景
以"青年風格"為特徵的新藝術運動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現代工業中所出現的設計問題,所以,大約從1902年開始,就有一部分德國的設計師從"青年風格"中分離出來,試圖從新的角度,新的方面去探索工業化和機械化條件下新的設計藝術形式。 1902年(有資料說是1900年),德國魏瑪大公府邀請比利時設計師凡·德·威爾德擔任藝術顧問,並籌建了魏瑪市立工藝學校(包豪斯前身)。1906年,威爾德任首任校長。威爾德認為「技術是生產新文化的重要因素」。「美一旦掌握機器的鐵臂,這些鐵臂有力地揮舞,就能創造美」。主張設計師應該採用新材料、新技術,追求理性設計。這些思想對德國工業聯盟的影響深遠。1907年成立的德國製造聯盟(也叫「德意志製造聯盟」)開始探索設計與工業的有機結合。
2、發展
德國工業聯盟是在穆特修斯的倡導下,由一群著名的工業家、藝術家、建築家、作家組成的設計聯合體,它的成立標志著德國工業設計進入新的階段同時也標志著現代設計藝術時代的來臨。。如凡·德·威爾德、貝倫斯、瑙姆、布魯諾·陶特、以及奧地利的霍夫曼、奧別列切等著名人物。穆特修斯和威爾德都在理論上有所發展,設計師貝倫斯更是在實踐中將工業與藝術完美結合,成為一代設計先驅在這種探索過程中比較突出的設計師是彼得·貝倫斯和穆特修斯。
德國工業同盟的宗旨是由弗里德利克·瑙姆起草的,作為政治家的他,對設計藝術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他在宣言中提出了六個方面的主要內容:第一明確提出藝術,工業,手工藝相結合;第二主張通過教育,宣傳提高德國設計藝術的水平,完善藝術,工業設計和手工藝;第三強調聯盟走非官方路線,保持聯盟作為藝術界行業組織的性質,以避免政治對設計工作的干擾;第四要求在德國設計藝術界大力宣傳和主張功能主義,承認並接受現代工業;第五在設計中,反對任何形式的裝飾;第六,主張標准化下的批量化,以此為設計藝術的基本要求。
彼得·貝倫斯,是在德國工業聯盟的會員中,最著名的設計師也是工業聯盟的發起者之一,常被稱為第一位工業顧問設計師。貝倫斯的早期設計深受新藝術運動的影響,常常利用圖式化的平面來製作富有節奏感的裝飾樣式。後來又受到麥金托希的影響,開始重視以直線為主的功能主義,採用理性的幾何造型來表達設計。大約就在這時,他從形形色色的設計觀念和不同風格的設計作品中,看到了正在變革中的藝術和設計趨勢,認識到設計只有與大工業的加工技術和材料工藝緊密結合才會擁有生命力.他不僅肯定大工業的機械生產方式,更找到了適應大生產設計方式的功能主義的內核,這些在他的設計中有完整的體現.如他為AEG設計的廠房整個建築外面沒有任何裝飾,表現出新技術條件下對新建築形式的大膽探索.這為建築開拓了一種新的形式,被建築界視為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建築穆特修斯。貝倫斯還是一位傑出的設計教育家,1907年開始,他指導了幾位學生。包括格羅皮烏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們後來都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除了建築設計之外,貝倫斯還為AEG做了許多產品設計,如1909年設計的電水壺、電鍾、電風扇等。這些設計在重視功能的基礎上,追求形式的簡約。沒有一點偽裝和牽強,使機器在家居環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語言來表達。貝倫斯在AEG這個實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負責公司的建築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以及產品設計,使這家龐雜的大公司樹立起一個統一完整的鮮明形象,開創了現代公司識別系統(CIS)的先河。AEG的標識經他數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歐洲最著名的標志之一。可以說,貝倫斯是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工業設計師。
穆特修斯是德國工業聯盟的奠基人和開創者。是一位教師、外交官、古董鑒賞家出身的設計運動組織者。德國現代設計運動先驅。穆特修斯主張設計藝術必須有目的性,講究功能,講究成本核算,十分重視功能主義設計原則。他認為德國設計只有採用機械化大生產方式才能有發展前途。他提出「一定把機械式樣作為20世紀設計運動的目標」;所有設計必須符合「完全純粹的使用功能」。1914年,他在德國工業聯盟在科隆舉辦工業藝術與建築展覽會上與范德維爾德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穆特修斯終於以有力的證據和理論駁倒了對方,指明了工業設計發展的立足點是標准化生產方式。這場爭論是現代設計史上的第一場大爭論,後來的事實證明,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的工業產品和零部件的標准化,成為工業化發展的歷史必然,也為德國成為理性主義的設計大國埋下了伏筆。舒密特也是聯盟的支持者。1898年創辦德國德累斯頓手工藝工場。
3、評價
德國工業聯盟發展迅速,聯盟採取舉辦講座、開年會、出版年鑒、發展會員、辦展覽等形式宣傳自己的設計主張,還在設計實踐中實現自己的設計原則。聯盟培養和影響了一代新人。如貝倫斯直接影響了格羅皮烏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們後來都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聯盟還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1915年,英國成立設計與工業聯盟;1910年。奧地利成立「奧地利製造聯盟」;1913年。瑞士成立製造聯盟。
德國工業聯盟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設計藝術時代的來臨。
四、包豪斯(現代主義設計的高峰)
1、包豪斯產生的歷史背景:
手工時代的產品,從構思、製作到銷售,全都出自藝人(工匠)之手,這些工匠的技藝包含了設計,但可以說當時沒有獨立意義上的設計師。工業革命以後,由於社會生產分工,於是,設計與製造相分離,製造與銷售相分離。設計因而獲得了獨立的地位。然而由於技術人員和工廠主一味沉醉於新技術、新材料的成功運用,他們只關注產品的生產流程、質量、銷路和利潤,並不顧及產品美學品味以及藝術家不屑關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業產品造成粗製濫造,產品審美標准失落。因此,大工業中藝術與技術對峙的矛盾十分突出。
19世紀上半葉,形形色色的復古風潮為歐洲社會和工業產品帶來了矯飾之風,例如羅可可式的紡織機、哥特式蒸汽機、以及新埃及式水壓機。產品設計中如何將藝術與技術相統一,引發了一場設計領域的革命,以19世紀後期英國人威廉·莫里斯發起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1900年前後以法國和比利時等國為中心的新藝術運動、二十世紀初的德國工業同盟三個運動作為標志,也是在包豪斯產生之前歐洲藝術設計領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革命。
2、發展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
格羅皮烏斯(理想主義)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二十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索時期(高峰時期)
包豪斯新校舍
1925年4月1日,新的包豪斯學院在小型工業城市德紹市開學。格羅皮烏斯認為,新的學校本身的建築、規劃,就是一篇無聲的「宣言」,所以他親自以包豪斯的原則設計了新校舍,這座被譽為現代建築里程碑的建築完全按照包豪斯的設計理念進行設計。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教室、實習車間、學生宿舍等被自由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類似風車形的平面。各個不同的部分外型各自不同,高低錯落。整個形體簡潔明快,沒有任何裝飾。面對主要街道的實習車間為大面積裝有機械開窗裝置的玻璃幕牆,深灰色山牆,上書「Bauhaus」七個豎排字母。其餘部分則全部為白色粉牆加黑色鋼框窗。建築內部布置著布勞耶爾(MarcelBreuer)設計的鋼管皮面傢具。鋼筋混凝土建築,所有的建築物都是立方體造型,表面白色,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依靠簡朴的體塊空間組成表面起伏和凹凸,富有節奏感。由於其簡潔,這些建築也創造了當時建築的最低造價,20美分/平方英尺。
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後,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1927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斯·邁耶(共產主義)繼任。這位共產黨員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邁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密斯·凡·德羅繼任。接任的米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被納粹黨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
密斯·凡德羅(實用主義)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於1933年正式上台的納粹政府,米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柏林時期僅有6個月的時間。
3、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包豪斯的歷史短暫,但是在現代設計史上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確立了現代主義設計思想。包豪斯打破了將「純粹藝術」與「實用藝術」截然分割的陳腐落伍教育觀念,進而提出「集體創作」的新教育理想;完成了在「藝術」與「工業」的鴻溝之間的架橋工作,使藝術與技術獲得新的統一;接受了機械作為藝術家的創造工具,並研究出大量生產的方法;認清了「技術知識」可以傳授,而「創作能力」只能啟發的事實,為現代設計教育立下良好的規范;發展了現代的設計風格,為現代設計指示出正確方向。
由於時代條件的限制,包豪斯還有許多的局限,比如只強調形式的簡約,忽視人機的情感關系。在手工藝和現代工業產品設計的關繫上還有烏托邦色彩。
四、德國現代設計
1、背景
德國是現代主義設計的發源地。德意志製造聯盟、包豪斯等設計實驗在德國的活動為現代設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戰後,德國設計在短短十幾年間就取得重大發展。1953年德國一批設計師在烏爾姆市建立烏爾姆設計學院開始重新振作自己的設計事業和設計教育事業。一方面德國人希望能夠通過嚴格的設計教育來提高德國產品設計水平,為振興德國戰後凋敝的國民經濟服務,使德國產品能夠在國際貿易中取得新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則是有感於德國發動的現代主義設計在美國的發展與初衷相違背,開始向商業主義、實用主義轉化。
2、發展
1949年,平面設計家奧托·艾舍,提出建立戰後的新設計教育中心,他的這個提議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1953年被稱為戰後包豪斯的德國烏爾姆(Ulm)藝術學院建立,地點就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誕生的小城市烏爾姆,由於准備工作的拖延,直到1955年才正式開始招生,校舍建築是由包豪斯早期畢業生、平面設計的重要人物馬克斯·比爾設計的,他同時擔任第一任校長。。在他和教員的努力下,這個學院逐步成為德國功能主義、新理性主義和構成主義設計哲學的中心,爾姆藝術學院的最大貢獻,在於它完全把現代設計--包括工業產品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從以前似是而非的藝術、技術之間的擺動立場堅決地、完全地移到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來,堅定地從科學技術方向來培養設計人員,設計在這所學院內成為單純的工科學科。通過學院的努力,一種完全嶄新的視覺系統--包括字體、圖形、色彩計劃、圖表、電子顯示終端等等被發展出來,成為世界各個國家仿效的模式。
系統設計在烏爾姆十分流行,並且逐步被引入建築設計領域。在系統設計上做出奠基作用的是漢斯·古格洛特和迪特·蘭姆斯,系統設計的觀念是由古格洛特在烏爾姆發展出來,由蘭姆斯通過布勞恩公司、扎夫公司、維索公司的設計推廣宣傳開來,成為德意志設計特徵之一。
如果從系統設計的理論根源來看,他的核心是理性主義和功能主義,加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混合;從形式上看,則採用基本單元為中心,形成高度系統化的、高度簡單化的形式,整體感非常強,但是也同時具有冷漠和非人情味的特徵。
烏爾姆的設計哲學在德國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我們從德國產品種處處可以看到這種新功能主義、新理性主義、減少主義的特徵,雖然學院在1968年因為財政問題關閉,但是它的影響卻反而越來越大。不少學生和教員都成為大企業的設計骨幹,他們把學院的哲學帶到設計具體實踐中去。德國戰後的現代設計發展,為世界各國的工業設計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觀念和理論依據,同時也影響了歐洲各國,包括荷蘭、比利時等國家。德國的著名企業都有設計部門。克魯博公司、艾科公司、西門子公司等。由於受到烏爾姆設計理念的影響,德國產品設計具有理性化、高質量、功能好、冷漠的特徵。
產品的形式問題一直在德國設計界有討論。1907年就提出「好的形式」概念。穆特修斯認為好的形式是「自動出現的形式」;密斯認為「少即多」;迪特·蘭姆斯認為「最好的設計就是最少的設計」。色彩多用黑白灰等,沒有裝飾。被稱為新功能主義。具有理性主義特徵的優良設計施德國設計追求的最高目標。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市場競爭,一些公司開始注重設計的形式因素。接受日本、美國的影響。設計沿著兩條道路前進:(1)德國理性主義設計,面向本國和歐洲市場。(2)國際主義、前衛風格、商業風格的設計,面向國際市場。
青蛙設計與布勞恩的設計一樣,是德國在信息時代工業設計的傑出代表。德國的青蛙設計公司是國際設計界最負盛名的歐洲設計公司。作為一家大型的綜合性國際設計公司,青蛙設計以其前衛,甚至未來派的風格不斷創造出新穎、奇特,充滿情趣的產品。
青蛙設計公司的創始人哈特莫特·艾斯林格, 1969年艾斯林格在德國黑森州創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這便是青蛙設計公司的前身。 1982年艾斯林格為維佳公司設計了一種亮綠色的電視機,命名為青蛙,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於是艾斯林格將「青蛙」作為自己設計公司的標志和名稱。另外,青蛙(Forg)一詞恰好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縮寫,也許這並非偶然。青蛙設計也與布勞恩的設計一樣,成了德國在信息時代工業設計的傑出代表,青蛙公司的設計既保持了烏爾姆設計學院和布勞恩的嚴謹和簡練,又帶有後現代主義的新奇、怪誕、艷麗,甚至嬉戲般的特色,在設計界獨樹一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20世紀末的設計潮流。
公司的業務遍及世界各地,包括AEG、蘋果、柯達、索尼、奧林巴斯、AT&T等跨國公司。青蛙公司的設計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傢具、交通工具、玩具、家用電器、展覽、廣告等,但90年代以來該公司最重要的領域是計算機及相關的電子產品,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特別是青蛙的美國事務所,成了美國高技術產品的設計最有影響的設計機構。艾斯林格也因此在1990年榮登商業周刊的封面,這是自羅維1947年作為《時代》周刊封面人物以來設計師僅有的殊榮。
青蛙的設計哲學是「形式追隨激情」,因此許多青蛙的設計都有一種歡快、幽默的情調,令人忍俊不已。青蛙公司設計的一款兒童滑鼠器,看上去就好象一隻真老鼠,灰諧有趣,逗人喜愛,讓小孩有一種親切感。艾斯林格曾說:"設計的目的是創造更為人性化的環境"。青蛙的設計原則是跨越技術與美學的局限,以文化、激情和實用性來定義產品。
青蛙是蘋果公司長期的合作夥伴,積極探索「界面友好」的計算機,通過採用簡潔的造型、微妙的色彩以及簡化了的操作系統,取得了極大的成功。1984年青蛙為蘋果設計的蘋果II型計算機出現在《時代》周刊的封面,被稱為「年度最佳設計」。從此以後,青蛙公司幾乎與美國所有重要的高科技公司都有成功的合作,其設計被廣為展覽、出版,並成了榮獲美國工業設計優秀獎品最多的設計公司之一。
五 、總結
德國是一個善於理性思考的國度,這種理性的思考應用在設計上就形成了德國的設計風格。無論是戰前包豪斯的探索,還是戰後烏爾姆設計學院和布勞恩公司,甚至於到了個性化消費和時尚主義設計藝術的20世紀80年代,德國始終是現代理性主義設計藝術的核心。但是德國的產品過多的強調科學性和合理性忽視了設計還涉及到多元文化、多種多種消費環境和不同消費需求等多種因素,使其無裝飾幾近冷峻的設計風格日趨受到消費者的批評。

⑦ 認真、周全、一絲不苟的德國人到底有多嚴謹呢

他們對於產品的要求是很高的,並且也會做到精益求精,非常重視產品的研發,也會重視產品的製造。

⑧ 德國人的做事原則、日常禮儀、生活習俗、日常休閑活動

德國人的日常禮儀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德國人的生活習俗

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習慣,德國雖然是個相對來說比較民主國家,可人們依舊有不少特別的習俗。作為外國人,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有助於與他們更多的交流和接觸。

德國是十分尊重女性的國家,男士如果是和一位女士初次見面,若不是女士主動伸出手,男士不要主動和女性握手。在她們看來,這是鹵莽和不禮貌的。第一印象會大打折扣。

德國人非常忌諱13這個數字。這和他們信奉基督教有著很大淵源。如果某個月的13日偏巧又是個星期五,那每個人都會過的小心翼翼,聊天辦事時也會盡量避開這個數字,和他們接觸時,尤為應該注意。

在國內,朋友生日臨近時送份禮物並祝生日快樂,友人必定興高采烈的感謝和笑納。可這在德國可不行,而且會起到相反的結果,按照這里的習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賀。

關於遲到的問題無須多說,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都討厭遲到,尤其是德國人。

德國人喜歡聚會,尤其是家庭聚會。如果你組織了一次,你會發現除了遲到的之外,你同樣不會看到任何朋友提前敲門。德國人的習慣是提前幾分鍾就把車停在樓下,在車子里等到時間正好再出來敲門。理由是:若是早去必然回打攪人家的正常准備工作。這是不禮貌的行為。

德國的一些老房子有著巨大的煙囪,所以有一類專門清理煙囪的工人。德國人認為,路上遇到煙囪工人的話一整天都會順利。若是有煙囪工人擦身而過,並且碰了自己一下,那一定會交好運氣。這是因為德國人以前的房子的爐灶,煙道都很簡陋,很容易引起火災,而煙囪工人的工作就會避免這種災難。這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吉兆。

探訪朋友時不要搞「突然式襲擊」,要事先打好招呼,定好時間,准時到達。若非主人許可,不要自行參觀,不要隨意翻動桌上的書本和物品。若是探病,除了顯而易見的外傷或者感冒發燒之類的症狀之外,不要詢問病情。

尊重他人隱私是非常重要的。年齡,職業,婚姻情況,宗教信仰,政治面貌,個人收入等等等等都是屬於個人隱私,不好隨便打聽。尤其是對女性。在這里,共事多年卻對對方一無所知的比比皆是。還有,若是看上別人買的一樣東西,就算再喜歡,也不要詢問價錢。

德國是個太注重個人隱私的國家,記得有一次,我因為半夜手機鈴聲太響被鄰居報警,六個膀大腰圓的警察敲我的門,說明來意後,非常溫和的詢問我是否方便讓他們進房間看看。離開的時候,其中一個客氣的對我說:抱歉,打攪了,請把手機改成震動。

德國人的日常休閑活動

德國人大多喜歡騎自行車。50%多的德國居民表示,騎車是他們最喜歡的休閑活動之一。ADFC是全德國最大的騎車俱樂部,擁有會員11萬。無論是騎車漫遊,還是快速騎車運動,或是騎車去郊外,甚至去更遠的地方都深受德國居民的喜歡,騎車是德國人的一大休閑活動。德國騎車俱樂部成員海克斯就多次騎車遠游。

⑨ 求問看德國人如何做計劃

摘要:計劃取向意識是德國人深層文化意識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德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控制和支配地位,深刻地影響著德國人的思維、語言和行動,表現在很多方面,具有高效性、嚴時性和程序性等特色,使他們與其他民族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不同,也給各自帶來不同的效果,充分顯示出文化在支配個體和社會發展的內在力量。德國人的計劃取向意識具有廣闊的背景,包括地理特徵、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成就不同的文化意識。
關鍵詞:計劃、取向、意識、文化
一、計劃取向意識1、綜論計劃取向意識是德意志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特徵,也是德國人非常顯著的深層文化意識之一。所謂深層文化意識,是指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的一整套價值觀念系統。這種意識是經過較長期的文化熏陶培養形成的、潛藏在人們意識深處但又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並表現出相應反應——這種反應往往是最直接的、不需要很長時間琢磨研究——的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意識表現為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德國人正是如此:做任何事情先有計劃、做好充足准備,規劃好每一步、嚴格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運行、直截了當的奔向目標,像一隻精準的針,到了什麼時候就應該在相應的位置做著預定的事。德國人的這種計劃取向意識體現在很多方面,大到國家項目,中到小的集體、社群活動,小到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在其他民族看來很多是不可理解甚至是比較可笑的,但這卻充分體現了這一民族與眾不同的文化特徵與文化的內在力量,也反映了很多問題。2、對效率的追求——高效性
有一個很著名的「找針」實驗——我姑且這么稱呼。這個實驗也許是某些人杜撰出來的供我們娛樂的笑話,說的是幾位研究人員讓一根很細小的金屬針掉在地上,當時光線不大好,研究人員分別請了一些中國學生和德國學生(當然還有其他國家的學生,在這里不再贅述)來制定方案來找著這根針。在當時的情況下,僅憑肉眼去盲目的尋找是比較困難的,但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聰明,幾位中國學生找來一塊磁鐵靠磁鐵吸引鐵質物品的特性很快找著了這根針;而德國學生拿到這個問題不是馬上投入到「找」的行動中,而是先測量再計算算出針的可能范圍,然後把這個范圍分為數個小的區域,再按照一定的順序逐個排查,經過不懈努力他們也最終找著了這根針。雖然時間久了一點,但德國學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具有相當明顯的程序性和可移植性。我想在很大程度上這個故事是在嘲笑德國人的呆板、頌贊中國人的聰明,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這種聰明並不是總能想到用到且管用,失去了這種聰明我們剩下的也許只有盲目和急躁了,這對於解決問題並不是很有效或很有效率的。而德國人採取的方法則更具一般性,從他們的視點出發,找針這並不僅僅是一個問題,而應該是一類問題,因而他們提出了通用的方案,且不管是在他們設計方案還是執行的過程中,他們思維的嚴謹性可見一斑,做過的,沒有重復也沒有遺漏,這樣的精準,對於較大的問題或是生產不能不說是一種高效率的保障。德國人正是在這種看起來比較可笑的模式下高效的運作,「組織得像一隻巨大的鍾表,各個零件各司其職,每個齒輪按預定的時間到達精準的位置與其他部件嚙合」。因而德國的科學研究出那麼多成果,生產水平那麼高,產品質量能有那樣的保證,能在兩次世界大戰後迅速的崛起……這也許就是文化產生的深層次文化意識的內在力量吧!3、對時間的控制——嚴時性
德國人講究對要做的事做好精確地計劃,這是德國人計劃取向意識的最重要表現。他們的時間觀念很強,倒不是說每天忙於上班工作,無暇顧及其它,而是對要做的事所分配的時間上很講究,不僅對自己,對他人要求也是這樣,准時、守時、嚴格的時間控制——嚴時性(我暫且這么稱呼)。人們習慣於按計劃行事,幾乎人人都有一冊記事本在手,上面詳細的記載著要做的事的時間安排,這種安排有的竟達二、三個月之久。在中國,如果一個人被問到一個月之後的某一天他會干什麼,他一定會很驚訝,會懷疑這個問題的必要性,因為我們習慣於「看情況而定」,這種「中庸」的心態,既不超前也不滯後,「量體裁衣」,「量菜吃飯」,考慮了很多不確定因素。當然,對這些不確定因素的考慮是必須的,但我們在邊考慮邊行進的過程中會費很多時間,可德國人不這樣,他們在做之前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哪些變動和哪些不確定因素,並制定了相應的應答措施,所以他們對於某個過程所要花的時間段做了充分的規劃,於是對整體時間的規劃便能很有把握了,這也許是其高效率的另一原因吧。4、對過程的控制——程序性
德國人對要做的事做好精確地計劃的另一表現是對過程的控制——程序性。這讓我想到了C語言——程序化結構設計,即對事物過程的分步分塊處理,每一步每一塊要解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都有明確的規劃,最終的效果是本來一個很復雜很浩大的工程被瓦解成許多小的部件,把每個小的部件做好並做好它們之間的協調,那麼綜合起來這個工程便會像時鍾一樣精準運行。這也許是流水線生產方式的由來吧。德國人在這方面做得尤為突出,是因為它們深層次文化意識里的計劃意識取向。舉開會為例,他們在會前有詳細的計劃:會議怎樣開、談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一有結果,立即實施。而我們中國人則有很大的不同:通知開會往往只是時間和地點,會議開始後要經過一些客套引入正題,這之中又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讓大家了解情況或了解大家的情況,然後提出問題讓大家思考、發表意見,再集體討論、表決,經過很復雜的工序後還不一定能拿出具體可行的決案來。這兩種不同的運作模式下深層次的支配力量便是計劃取向意識。
總之,德國人的計劃取向意識表現再很多方面,但其文化背景也是值得我們了解和探討的。
二、計劃取向意識的文化背景1、「中部之國」的文化特徵影響
德國位於歐洲的心臟,周邊與諸多國家毗鄰,除阿爾卑斯山脈外沒有可用來定界的河床、山系、大陸隔斷及海洋這些天然屏障,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一個沒有國界的國家。歐洲發生的一些大的事件很容易波及到德國,尤其是戰爭,這里是經常性的戰場,當然,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在這塊土地上策劃的,也許這並不能說明德國人好戰,但至少說明戰爭給這塊土地給這個民族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戰爭的過程是戰火硝煙,戰爭的結果是家毀人亡,對一個民族而言是動亂頻繁、地理變遷,這給人民帶來極大的不安全感、不確定感。為了保護好自己,人們只有謹慎小心,盡量地減少這些不安全因素和不確定因素,讓它們盡可能多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變為已知的、確定的,這便有了計劃取向意識,讓一切有計劃、按計劃行事。2、傳統文化的影響
縱觀德國歷史,沒有一座城市成為相對「可持續性」的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因而德國又被稱為「沒有文化中心」的國家,但德國歷史上長期的邦國鼎立、四分五裂的局面卻又促進了文化的豐富多彩,這種「多元性」是數個「一元性」的組合,沒有一個中心的限制,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足夠自由的發展空間,因而便形成了順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的積淀從某個角度看便是計劃取向意識的根基——有著自己的發展計劃且獨立完成。看重計劃再德國是傳統,有一句俗語是說「成就來自科學地安排時間」,這種安排就是計劃或規劃。由於地理的原因與外來文化的沖擊,德國人一直都在求「變」,不過這種「變」是「變動」,是一種個人中心意識的表現,是在外來刺激下對控制權的慾望,主要是對自己的控制,掌握主動,追求變動是為了給自己更多的自由,以自己為中心,於是便加強計劃意識,對自己所處的位置和所要做的事十分明確。於是這種計劃意識與清醒嚴謹的頭腦相輔相成。對比一下,這和中國的中庸之道里求「變」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國人的「變」是「變通」,即對所面對的情形做出合理的估測與分析,然後做出適當的選擇或折中的考慮,帶有很大的隨機性,所以很多情況下就是「就事論事」,而且中國長期的封建君主制度,人們的個人中心意識受到長期擠壓已悄然淡薄,所以計劃取向意識也不是很明顯了。
三、總括德意志民族的計劃取向意識是德意志文化的深刻內涵,是德國人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支配力量,也是德國社會運作的強大內在力量之一。這種意識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給個人和國家帶來巨大的效益,但它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文化、地理、歷史淵源,也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它也有其不可忽視一些弊端,比如呆板。但我們將會看到這個民族在不斷改進中越走越遠,文化的力量是永遠都不能忽視的。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為什麼要設計十項原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