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導語: 德國民族的守紀律講規矩舉世聞名,無疑這和德國孩子從小就接受系統、正規的「規則教育」息息相關。而實際上在德國人看來, 「規則教育」既是對孩子「意志力"的訓練,又是德國式的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正灶分。那麼,德國孩子又是如何在家長的引導下學「規則」的呢?
方法/步驟
早早開始。
德國大文豪歌德在一篇回憶錄中就提到,在他開始蹣跚學步之前,曾在床上違反了媽媽的「不準將小腦袋伸進床柵欄」的規矩,導致小腦殼尷尬地進退兩難——他還動情地聲稱,這可是他接受的由不守規矩引發的第一個教訓,實在是「永世難忘」啊!
深入淺出。
要求抽象思維尚不發達的`幼兒來正確「解讀」種種抽象的「教條」自然有相當的難度,由此家長輔以圖片、故事、演示、肢體語言等種種方式來加強孩子對「裂清模規則」的理解。如在引導孩子學「不能貪吃」這一「規則」時,就講講「貪吃麥苗最後被撐死的小馬駒」的童話故事。
從生活瑣事做起。
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有關各種生活肆緩瑣事的「規則」,其中包括定時起床和上床,堅持早鍛煉、吃早餐和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用餐定量,看電視每天不超過2小時,見到老人要有禮貌等等,其中強調的原則包括:按時起居、規律生活和自我控制。
❷ 寧可少工作也要帶娃,德國人究竟有多重視育兒
我有兩個學生在德國留學,對德國人的重視教育的情節非常佩服,經常給我講,我現整理如下:
我的學生說,有了小孩的家庭,父母把陪伴孩子就放在了第一位,工作僅限於上班時間,下班時間絕不再工作,他們和孩子一起的教育有玩游戲、整理房間、冬天在公共區域鏟雪等。
在學校里,小孩學習的功課都是以實踐為主的,都需要上述精神。
❸ 德國人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教育問題是他們最頭疼的。而令我國家長最頭疼的就是讓孩子適應我國的應試教育,能夠看到各種試卷時都能精準作答,並且在這種選拔方式中脫穎而出。
而在這種教育觀念當中,所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只是考試的工具,他們並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所以,我們才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很多孩子在大學畢業之後,步入社會,卻什麼都不會,甚至連照顧自己的能力都沒有。
其實,我國父母的這種教育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歷史的文化所導致的。而我國的教育體制也在一方面強迫著父母這樣做,雖然這種教育觀念有很多弊端,但是他還是適用於我國社會發展的情況。只是我們要充分了解到我們固有的教育觀念對孩子的成長所帶來的影響,在注重成績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在其它方面的發展。
所以,家長們不要再一味地只看孩子成績了,我們可以借鑒德國父母的這種教育觀念,讓孩子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❹ 德國媽媽如何教育孩子
1.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a、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b、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c、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其實,歐洲有關國家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2.德國麻麻說了: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3.德國的「辣媽」:殘酷教育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因此,「殘酷教育」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驅勢。某學者為了深入了解現在德國流行的「殘酷教育」,走進了幼稚園。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不怎麼干涉。
我發現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頂多穿一件絨衣,也有隻穿半截袖上衣、短褲或短裙。看著我大驚小怪的模樣,陪同我的雅娜老師解釋說:「幼兒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他們精力旺盛幾乎可以用來發電。活動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腫的服裝還會影響他們的活泛性。」
❺ 德國在幼兒教育方面遠遠出色,那麼這些德國家長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中國,只要孩子進入學校,面對的就是整整齊齊的課桌、成摞的厚重書本,和排得滿滿當當的課程表。可即便如此,大多數家長還會在課余及校外時間為孩子安排大量課程。這擠壓了孩子的放鬆時間,也抑制了孩子的天性。
相較而言,作為全世界產生最多科學家和科創人才,包攬了一半諾貝爾獎的國家,德國在幼兒教育方面遠遠出色。
那麼這些德國家長又是如何做的呢?
自然教育法則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在孩子的探索中給予充分的自由度,找到孩子的敏感之地,讓他自己在舒適區找到感興趣的科學探索的方向與方式,這比大人生硬的將知識灌進孩子大腦中強得多。
❻ 德國如何教育孩子
首先想說一下關於網路上經常看到的「德國禁止學前教育」這種說法。德國的孩子並不是在上學前天天傻不啦嘰的就是玩,而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我特地為大家整理了德國人如何教育孩子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
比如幼兒園時:
老師會教孩子們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果遵守交通規則,在公共場合不可大聲說話,甚至是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等遵守社會秩序的教育。
而如果孩子對某類學科,比如音樂、藝術或體育感興趣,他們是有權利在一些學校或機構進行學習的,甚至有些是免費的。
在德國有一本有關兒童教育的書,十分流行,叫Struwwelpeter蓬頭彼得,以很多荒誕詼諧的故事,來告訴孩子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們最注重孩子的性格、品德培養,很多好習慣也是因為從小家庭教育的結果。
比如自理能力:
如飲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訓練。
比如規則意識:
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必須先吃完飯菜,才能吃零食。
比如愛心:
很多家庭會在家中養小動物、如小狗、小貓,讓孩子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懂得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生命。
比如堅強:
孩子摔倒後,只要不是很嚴重,父母不會馬上去幫忙,而是讓他們學會自己站起來。高質量生活知識,來源:gzlshzs
比如尊重:
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的隱私。德國父母很多不會在未經過孩子同意時去翻閱孩子的東西。
比如禮貌:
德國父母在尋求孩子幫忙時會說bitte(請),之後會說danke(謝謝)。
比如理財:
德國父母會非常嚴格的控制零用錢數量,會讓孩子做些簡單的'家務以獲得零用錢,避免不勞而獲。
比如承擔後果:
有一個德國母親對自己總是起晚的兒子說「很遺憾,我不能開車送你去學校。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選擇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比如承擔責任:
有嚴厲的德國家庭,如果孩子忘了把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他還得繼續穿臟衣服。
比如誠信:
德國家長首先會以身作則,並經常會告訴孩子,要遵守約定,不能輕易誓言,答應過的事情,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
比如自信:
德國家長非常重視自己孩子的自信培養,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家長都會給與更多的鼓勵和贊賞,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從小的自信來源是父母。他們也絕不以成績的好壞去否認自己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優秀。
比如合作:
在德國無論是家裡還是學校,都會有意的去為孩子們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因為在德國有這么一句話叫做 「Wer alleine arbeitet , addiert. Wer zusammen arbeitet, multipliziert.」(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
來看看他們長大後的好習慣
看書:
德國人經常手裡拿著一本書,在地鐵上,玩手機的人少,看書的人多。在德國如果你留心能看到各種大小的書店,而書店裡永遠都有不少的讀者。紙質的書籍在這個電子社會當中,似乎在德國仍然流行。德國人有91%在過去一年中至少讀過一本書,23%年閱讀量在9到18本之間;25%年閱讀量超過18本。
禮貌和謙讓:
禮貌和謙讓其實是一種寬廣的心態。有一次在德國高速上遇到事故,兩排車並為一道,因為有急事,一個在我左方的車主動放慢讓我先過。如果你在人多的時候坐地鐵,你也會發現,站在門口的人會主動先下車,讓後面需要下車的人下車後在重新上車。
准時:
大多數德國人都能遵守規定好的時間,這里說的准時並不單單只德國人,還指德國的公共交通,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每輛地鐵、公交車都能按照時刻表的時間准時到達車站。
注重家庭:
德國人與注重工作相比更注重家庭,他們會在下班後回家與家庭團聚,很少因為應酬而不回家,在節假日更是會把時間花在自己家庭身上。
記事本:
幾乎每一個准時的德國人都會有一本記事本,這個記事本不一定是要與工作相關,但一定與自己的生活相關,比如記錄重要的事情或預約時間。
遵守交通規則:
德國人十分遵守交通規則(不是全部,當然也有闖紅燈的行人),尤其是司機,因為這關乎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德國開車基本都會打開日間行車燈,而他們在變道時不僅要看後視鏡,還要扭頭去看盲點區是否有車(考駕照時必學的)。
注重生活質量:
德國人絕對不是一個愛慕虛榮的民族,他們寧可把錢花在正在品質生活上去享受,盡管他們能造出世界頂級汽車。比如他們會花200歐去買一個保溫壺,而不是一個Gucci錢包,他們會花500歐去買一個廚房用具,而不是一個LV包,他們會花上千歐去維護自己的花園,而不是一件Burberry大衣。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奢侈品是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不是一個包或一件大衣。
注重環保:
德國人很少亂扔垃圾,因為他們知道環境的重要性,即便身在外國,他們也多數如此。我和一個德國人在中國爬山,由於沒找到垃圾箱,這個德國人拿著自己的冰糕棍一路走下山,找到了一個垃圾桶後才扔掉。
嚴謹:
他們的嚴謹源自對細節的考慮,比如在德國超市裡買到的每一個雞蛋,上面都會有一個標號,而你可以通過這個標號,了解到下這個雞蛋的母雞的生長環境。高質量生活知識,來源weixin號:gzlshzs
契約精神:
在我們看來很多德國人非常死板,甚至是不會變通,但這是因為文化和從小養成的一種「契約精神」造成的,他們輕易不作出承諾,但承諾過的事情一定會做到。有了保證,才有了德國品牌質量的承諾。
不屈不撓:
為什麼德國汽車比普通汽車貴出許多?為什麼德國的鍋比普通鍋貴出幾十甚至幾百倍?為什麼德國的米勒洗衣機要幾萬甚至幾十萬?為什麼MadeinGermany是高品質象徵?其實百年前的德國產品是被英國人嘲笑的疵品,但就是因為專注和堅持,才有了今天質量上的保證。
遵守社會秩序:
每一個德國人幾乎都會遵守社會秩序,比如排隊,無論是人在排隊,還是汽車堵車排隊,很少有過插隊現象。
公共道德:
如果你留心,你會發現大多數時候德國的公共場所(除了球賽期間)十分的安靜,幾乎大家都是竊竊私語的狀態,很少有大聲喧嘩的。(除了球迷和醉鬼)。
同情心:
多數德國人會主動幫助弱者、殘疾人或老人。老人摔倒這種事也會在德國發生,但一定會有人上來幫忙,而且不只一個。當遇到殘疾人時,也會有人主動上前幫忙。
尊重生命:
當遇到特殊車輛時(拉著警報的警車、救火車、救護車等),民用車會主動靠邊讓特殊車輛通行。
❼ 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德國有哪些育兒方式呢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後的德裔)獲得諾貝爾將的人數接近諾貝爾獎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全球60多億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另一半。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育兒教育,看看德國的育兒方式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幼兒園重視實踐
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將在幼兒園中度過4000個小時,一般來說孩子會做很多與社會實踐相關的活動,比如說參觀警察局,了解如何報警,警察是做什麼的,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寄到全球各地的,去市場,拿著錢學習如何買東西,去花圃,圖書館,去商場,去採摘。
一個孩子長到了6歲,就能自己去商場,自己整理東西,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找警察,生活能力已經非常強了。
對於德國人來說,過早的開發智力是並不提倡的,提早學到的書本知識其實並不一定能用得上,很多時候,贏的意識是家長的虛榮心在起作用。
德國甚至禁止對孩子提早開發智力,留給孩子更多成長和想像的空間,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在幼兒園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畫畫,拼圖,讀書,老師會幫正在工作的同學完成自己的項目,然後讓其他小朋友學會安靜等待。
3. 父母敢放手
當孩子會走路了之後,父母就會放手讓孩子去體會周圍的環境,不會頻繁對孩子說“no”,因為每一次說不都是對孩子的打擾,做父母要敢於放手。
規矩要提前做好,預防提前做到,孩子要做的就是遵守規矩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在安全的范圍內,只要孩子沒有安全危險發生,家長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孩子好好玩耍。
4.培養專注力,正常環境即可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專注力,會特意給他們創造一個沒有聲音沒有打擾的環境,其實大可不必,正常的生活環境就可以了。
不管是孩子寫作業還是睡覺,父母該做什麼做什麼,只要不特別大聲就行。德國父母一般就是不打擾孩子,讓他們專注就夠了。
有的時候越從形式上強調,越對孩子的專注是一種打擾和限制。
孩子在幼年階段,家庭和幼兒園教會他們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獨處,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承擔責任,獨立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