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納粹德國和現在德國的國歌是不是同一個
是同一個,《德意志高於一切》
1841年,盡管統一的德國還沒有形成,一位名叫法勒斯雷本(HoffmannvonFallers-leben)的大學教授卻已在當時還屬於英國的北海小島赫爾果蘭島上寫下了一首題為《Deutsch landlied》(德國之歌)的詩。它有三段,從1922年起被選作魏瑪共和國國歌的歌詞。二戰以後德國一分為二,聯邦德國從1952年起選它作為國歌,不過只用了它的第三段,樂曲則選自奧地利作曲家海頓(JosephHaydn,1732-1809)的《皇帝四重奏》。
而當時第三帝國的國歌卻包括《德國之歌》的全部歌詞。之所以現在只留第三段,是因為前兩段中曾有:「德國,德國超越一切,超越世界上的一切」的歌詞,當然是不被二戰的戰勝國所接受的。
B. 二戰納粹國歌
《德意志高於一切》是納粹德國的正式國歌,非正式國歌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納粹黨黨歌《豪斯特維塞爾之歌》
C. 現在的德國國歌和加勒比海盜的什麼納粹德國國歌什麼區別 是不是同一首
現在的民主德國國歌名為「德意志高於一切」原曲為海頓的「皇帝四重奏」
納粹時期的國歌也是這首歌 包括之前的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以及一戰前的德意志聯邦國歌皆是這首
不過由於歷代的政府變更,以及二戰後對於納粹文化的抵觸,這首國歌是經過修改的,現在的民主德國的國歌是這首歌曲的前兩段,而納粹時期的是包含第三段的。
歌詞:
德意志,德意志,高於一切,
高於世間所有萬物 ;
無論何時,為了保護和捍衛,
兄弟們永遠站在一起。
從馬斯到默默爾,
從埃施到貝爾特,
德意志,德意志,高於一切,
高於世間所有萬物 。
德意志的婦女,德意志的忠誠,
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
遍及世界,卻永遠保持
他們古老而高貴的名聲;
激勵我們從事高尚的事業,
即便要用去我們的一生。
德意志的婦女,德意志的忠誠,
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
統一、正義和自由,
為了德意志祖國;
讓我們一起為了這個目標而奮斗,
像兄弟那樣團結起來,手拉手,心連心。
統一、正義和自由,
是我們幸福的保證。
在繁榮昌盛的光芒中綻放,
綻放,我們的德意志祖國!
德文的: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
Wenn es stets zu Schutz und Trutze
Brüderlich zusammenh?lt!
Von der Maas bis an die Memel,
Von der Etsch bis an den Belt: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
Deutsche Frauen, deutsche Treue,
Deutscher Wein und deutscher Sang
Sollen in der Welt behalten
Ihren alten sernen Klang,
Uns zu edler Tat begeistern
Unser ganzes Leben lang:
Deutsche Frauen, deutsche Treue,
Deutscher Wein und deutscher Sang!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Für das deutsche Vaterland!
Danach lasst uns alle streben
Brüderlich mit Herz und Hand!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Sind des Glückes Unterpfand;
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
Blühe, deutsches Vaterland.
D. 德國的國歌!
德國國歌的由來
德國國歌名稱為【德意志之歌】,或【德國人之歌】。
作曲【弗朗茨·約瑟夫·海頓】,創作時間【1797年1月】。
作詞【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創作時間【1841年8月26日晚】。
詳細資料:
作曲【弗朗茨·約瑟夫·海頓】
創作時間【1797年1月】
原曲名【上帝保佑弗朗茲皇帝】
最初曾被定為奧地利帝國國歌
首次演奏時間是【1797年2月12日】
作詞【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
創作時間【1841年8月26日晚】
歌詞共3段
1922年,全部歌詞、曲調被首次定為德國國歌。
二戰結束後,德國分為西德、東德。東德的國歌是《從廢墟中崛起 》。
1952年,西德政府定此曲為國歌,但只採用第3段歌詞【統一、正義和自由】部分,其餘2段歌詞因可能引起爭議而不被採用。
1991年8月19日,被正式確認為統一後的德國國歌。
E. 當今德國國歌和第三帝國國歌有什麼不同啊
由海頓譜曲的德國國歌——《德意志之歌》深受德國人民喜愛,在德國民眾中具有強烈的感召力。曾在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德國革命中起了巨大作用。1922年德意志共和國正式宣布《德意志之歌》為德國國歌.
1848年籌建聯邦德國時,首任總統與首任總理就《德意志之歌》和《德意志頌歌》何者定為國歌發生了重大分岐,直至1952年才批准仍由海頓譜曲的《德意志之歌》中的第三段定為聯邦德國的國歌。
第三帝國時期,這首歌被那些鼓唇弄舌之輩利用。納粹黨發覺這首歌很能配合他們的政治觀點——第一段的四條河成了德意志領土擴張的最低標准,尤其是在默默爾河已經成為立陶宛共和國的一條內河的情況下;第二段——內容上最平淡的一段——由於贊美了「德國的婦女」、「德國的忠誠」、「德國的美酒」、「德國的歌曲」,也能被納粹黨徒接受;第三段由於表達了自由主義的觀點,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在整個第三帝國時期,這段歌詞都被忽略乃至忘記。
F. 各國的國歌
我來提供德國的吧:國歌: http://www.china-a.de/cn/dgyd/bild/Nationalhymne.mp3 ,歌詞:德國國歌歌詞(解析)
Deutschland Ueber Alles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ueber alles,*
Ueber alles in der Welt,*
Wenn es stets zu Schutz und Trutze
Bruederlich zusammenhaelt,
Von der Maas bis an die Memel,
Von der Etsch bis an den Belt -
│: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ueber alles,
Ueber alles in der Welt. :│
Deutsche Frauen, deutsche Treue,
Deutscher Wein und deutscher Sang
Sollen in der Welt behalten
Ihren alten schoenen Klang,
Uns zu edler Tat begeistern
Unser ganzes Leben lang.
│: Deutsche Frauen, deutsche Treue,
Deutscher Wein und deutscher Sang. :│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Fuer das deutsche Vaterland!
Danach lasst uns alle streben
Bruederlich mit Herz und Hand!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Sind des Glueckes Unterpfand.
│: Blueh\' im Glanze dieses Glueckes,
Bluehe, deutsches Vaterland. :│
(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ueber alles,
Und im Unglueck nun erst recht.
Nur im Unglueck kann die Liebe
Zeigen, ob sie stark und echt.
Und so soll es weiterklingen
Von Geschlechte zu Geschlecht:
│: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ueber alles,
Und im Unglueck nun erst recht. :│ )**
歌詞大意:
德意志,德意志,高於一切,*
高於世間所有萬物 ;*
無論何時,為了保護和捍衛,
兄弟們永遠站在一起。
從馬斯(Maas)到默默爾(Memel),
從埃施(Etsch)到貝爾特(Belt),
│: 德意志,德意志,高於一切,
高於世間所有萬物 。:│
德意志的婦女,德意志的忠誠,
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
遍及世界,卻永遠保持
他們古老而高貴的名聲;
激勵我們從事高尚的事業,
即便要用去我們的一生。
│: 德意志的婦女,德意志的忠誠,
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
統一、主權和自由,
為了德意志祖國;
讓我們一起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
象兄弟那樣團結起來,獻出我們的雙手和真心。
統一、主權和自由,
是我們千秋萬代的誓言。
│: 為了實現這使命的榮譽,
為了德意志祖國永遠的繁榮昌盛!:│
*第三段歌詞的英語譯文*
Unity and right and freedom
For the German fatherland,
Let us all pursue this purpose,
Fraternally with heart and hand.
Unity and right and freedom
Are the pledge of happiness.
Flourish in this blessing\'s glory,
Flourish, German fatherland.
*:原文注釋——第一和第二句話的感情含義是:「比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更值得尊敬」(與世界上大多數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感情一樣),並不是要體現單一的偉大。在作者寫作這首歌曲的時候,這是為了召喚各個獨立邦國的人民站到統一的德國旗下。
**:第四段是由另一位作者所寫的,只存在了不長的時間,現在很少見,此處沒有翻譯。
第1-3小節歌詞的作者是詩人奧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馮·弗勒塞本(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1798-1844),作者出生於西里西亞的布雷斯勞(今屬波蘭),「馮·弗勒塞本」是他自己加上的貴族封號。他因自由主義的觀點而被任教的布雷斯勞大學開除,並且被驅逐出保守專制的普魯士,定居在赫爾戈蘭島——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從丹麥手中奪取,當時是英國領地——期間,於1841年創作了這首詩。當時德國尚未統一,境內38個邦國和自由市林立,只有一個鬆散的「德意志邦聯」存在。然而自從拿破崙戰爭之後,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熱烈上升。作者用這首詩來抒發自己的大德意志感情。但是他不象當時其他「愛國者」,他不是一個狂熱主張擴張領土的沙文主義者,在第一段提到的四條大德意志疆域在西、東、南、北四個方向的界河(馬斯、默默爾、埃施、貝爾特),也沒有領土擴張的意味,而是德意志民族當時在歐洲聚居的天然界限。
1841年10月5日,這首詩(名字叫德意志之歌)在漢堡首次發表。1871年,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廊成立。當時德皇選取一首贊美詩為國歌歌詞,"Heil dir im Siegekranz, Herrscher des Vaterlands!"(Hail to thee, garlanded in victory, conqueror from the Fatherland!)。直到1890年,已經去世的霍夫曼的願望才得到實現,他的作品被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選定為德國國歌歌詞——因為歌詞中「德意志高於一切」很符合當時第二帝國那些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的胃口,盡管作者寫下這段話的原意被歪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士兵唱著「德意志,德意志高於一切」的歌曲奔赴戰場,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對這種場面也有過描寫。
盡管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愛國精神被德皇威廉二世那種好戰的軍國主義分子歪曲了,但是1922年8月11日,魏瑪共和國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還是再次將其定為德國國歌,原因是「它是聯系德國人民團結在一起的一個紐帶」。
第三帝國時期,這首歌再次被那些鼓唇弄舌之輩利用。納粹黨發覺這首歌很能配合他們的政治觀點——第一段的四條河成了德意志領土擴張的最低標准,尤其是在默默爾河已經成為立陶宛共和國的一條內河的情況下;第二段——內容上最平淡的一段——由於贊美了「德國的婦女」、「德國的忠誠」、「德國的美酒」、「德國的歌曲」,也能被納粹黨徒接受;第三段由於表達了自由主義的觀點,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在整個第三帝國時期,這段歌詞都被忽略乃至忘記。
魏瑪共和國殘存的民主精神被戰後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繼承。1949年9月29日,德國國會投票要求恢復這首歌的國歌地位,之後在聯邦德國境內,對這首歌是否能夠被接受作為國歌,展開了熱烈的爭論。德國總理阿登納和社會民主黨領袖舒馬赫都支持這首歌,但是聯邦德國總統西奧多·胡斯(Theodor Heuss)對它是否能被接受表示懷疑。作家魯道夫·施羅德創造了一首新的國歌,但是沒有被接受。經過長時間辯論,胡斯總統在1952年宣布,只有第三段歌詞的歌曲為聯邦德國國歌,名字為「德意志之歌」(Deutschland-Lied)。
「德意志之歌」的曲調由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tz Joseph Haydn,1732- 1809)在1797年創作,最初是奧地利國歌Kaiserhymn (Imperial Anthem),首次演奏時間是1797年2月12日。
國旗是
國徽是
看這個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27/content_333436.htm
G. 關於德國國歌
歷史上德國曾經很長時間沒有國歌,通常簡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全名「HeilligesR觟mischesReichdeutscherNation」)其實只是眾多諸侯國的鬆散聯合體,沒有固定的首都,也沒有中央政府,自然也就談不上國歌。德國國歌的出現,與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有關;而後者又直接導源於拿破崙大軍橫掃歐陸,使包括德意志民族在內的許多歐洲民族備受屈辱。
在歐洲民族主義發展進程中,法國大革命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那以前,代表國家的就是國王,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1638-1715)的名言「L』Etat,c』estmoi.」正是其真實寫照。這句話中國通常翻譯為「朕即國家」,其實嚴格按法語詞序譯作「國家即朕」也許更合適。法國大革命才使人們有了忠於「祖國」(法語「patrie」)的概念,在大革命中誕生、後來成為法國國歌的《馬賽曲》,起始便唱道:「Allonsenfantsdelapatrie!」(前進,祖國的孩子們!)
在德國,稍遲一點也出現了與法國類似,不與君王相聯系的「祖國」概念,而且與法語表示這一概念的詞「patrie」類似,德語作「Vaterland」,二者直譯成英語都是「fatherland」。值得注意的是這也與拿破崙有關。1806年7月12日由他策劃並由他當「保護者」的「萊茵邦聯」(Rheinbund)成立,8月1日退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同一天原來的德國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zII)宣布自己改稱奧地利皇帝,德意志第一帝國壽終正寢。這年10月14日,普魯士軍隊在德國中部的耶拿和它北邊不遠處的奧爾斯泰德同時被法軍打敗。11月,法軍進入柏林,在普魯士腓德烈大帝(FriedrichderGroβe,1712-86)作為「凱旋門」修建的勃蘭登堡門下耀武揚威地舉行了慶祝勝利的盛大閱兵式,這不能不讓德國人感到屈辱。更讓德國人痛心的是,法國軍隊在擄掠大量珍寶、藝術品的同時,還把腓德烈大帝的佩劍以及勃蘭登堡門上的戰車當作戰利品運回了巴黎。
第二年6月25日,在東普魯士麥梅爾河一條木筏上,拿破崙和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АлександрI,1777-1825)商討了處置普魯士的問題,作為當事人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卻只能在岸邊來回踱步,焦急地等待著他們決定自己的命運,接著便不得不在那個不允許他參與討論的條約上簽字。條約規定普魯士把易北河以西的所有土地割讓給法國,拿破崙用它建立了威斯特法倫王國(West鄄phalen),封他的一個兄弟熱諾莫(Jérome)為國王。普魯士還被迫退出1793年和1795年兩次瓜分波蘭所得到的土地,拿破崙用那些土地重建了華沙公國。重要海港城市但澤(現在叫格但斯克)則被規定為「自由市」。所有這些加在一起,普魯士失去了將近一半領土,當然這些土地的相當一部分是它以前通過征戰從「鄰居」那裡掠奪來的。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高漲。普魯士改革家斯泰因(H.F.K.Stein,1757-1831)聘請威廉·洪堡(K.W.Humboldt,1767-1835)來內政部主持教育司。洪堡於1810年創辦柏林大學,擔任首任校長的費希特(J.G.Fichte,1762-1814)便是那時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代表人物。在拿破崙大軍佔領德國期間,費希特發表了《致德意志民族》(RedenandiedeutscheNation),號召德國人民奮起反抗。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心目中的「民族」,是普魯士人僅僅作為其中一個組成部分的德意志民族,即費希特所說的「deutscheNation」;他們所愛之「國」,是那時還只具有抽象意義的「Deutschland」(德國)。斯泰因的一段名言集中表達了這個思想:「我只有一個祖國,它的名字叫德國。只有它,而不是它的一個部分,才值得我把整個身心獻出。……我希望德國強大起來,重新獲得獨立與自主。」
拿破崙侵俄失敗後,歐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1841年,盡管統一的德國還沒有形成,一位名叫法勒斯雷本(HoffmannvonFallers-leben)的大學教授卻已在當時還屬於英國的北海小島赫爾果蘭島上寫下了一首題為《Deutsch鄄landlied》(德國之歌)的詩。它有三段,從1922年起被選作魏瑪共和國國歌的歌詞。二戰以後德國一分為二,聯邦德國從1952年起選它作為國歌,不過只用了它的第三段,樂曲則選自奧地利作曲家海頓(JosephHaydn,1732-1809)的《皇帝四重奏》。下面是《德國之歌》第三段。我想它應該有中譯文,遺憾的是我手邊資料不足,沒能找到,這里試譯成中文,供讀者參考。
為了德意志祖國的統一、主權和自由,
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手,兄弟般地去奮斗!
統一、主權和自由是幸福的保證,
在這幸福的光芒中繁榮昌盛吧,德意志祖國!
附帶說說,當年民主德國有另外一首國歌,由JohannesR.Becher作詞,HannsEisler作曲。不久前(5月21-23日)德國女總理默克爾首次來華訪問,她是唱著那首國歌長大的,然而現在伴著她出訪的卻是這首《德國之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