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怎麼評價明朝

德國人怎麼評價明朝

發布時間:2023-08-23 08:11:41

⑴ 歐洲人怎麼看明朝科學水平

1,軍火業各有看法
明末軍事一個大事,就是引進仿造歐洲火器。
葡萄牙荷蘭等國的先進火炮,先後被引入明軍,大量改裝生產,出現了「佛郎機」「紅夷炮」等品種。那在歐洲人眼裡,這些中國改裝版火器的殺傷力如何?
貶過明朝天文又贊過明朝手工業的拉達,對明朝的軍火水平,也是很不屑,他出使福建時,見過明朝衛所軍隊的火炮,認為這些大炮製作粗劣,款式也太老,好些大炮只能發射石頭。

?明朝紅夷大炮之佛郎機大型款
但真正和明軍打過仗的一些西班牙軍官,卻不這樣看。以艦長Artreda寫給西班牙國王信里的說法,明軍的精銳部隊,大炮的性能都非常出色。西班牙歷史學家門多薩,曾經登上過明朝戰船,見過明軍戰船上的弗朗機,評價也中肯:「比我們的造得好,更有威力。」

2, 印刷術各有千秋
明末時,歐洲人介紹中國極多的,正是「四大發明」中的一大絕活:印刷術。

雖說當時歐洲也有了造紙和印刷,但明朝這事上的獨家優勢,歐洲人也認賬。
以利瑪竇的說法,中國的印刷術比起歐洲人至少早五百年,技術更十分巧妙,出錯易修改,速度更是快,一塊木版一天能印一千五百多份,看看中國的印刷術,就知道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書,價格還比歐洲便宜得多。
但這么強大的技術,也叫歐洲人找了毛病:中國的紙不如歐洲耐用,還不能正反面都印。而且尤其令歐洲人受打擊的是:一開始明朝人堅決不信歐洲人會印刷,氣的歐洲人送一大堆印好的聖經過來——看看我們印的。
照明末學者王肯堂的贊嘆說:歐洲聖經兩面都有字,而且還能防水,真是「甚異之」。
3,農業最令人拜服
比起讓歐洲人挑出毛病的印刷術,明朝的農業,卻叫歐洲傳教士似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看啥都新鮮。整體農業水平,以利瑪竇的總結:「遠比歐洲富裕得多」。

?利瑪竇和中國士大夫
一些農民生產場面,都叫歐洲人開眼,水稻一年三熟,稻田裡還養魚防瘧疾,門多薩的《大中華帝國志》里還詳細記錄:明朝農民用竹料包好鴨蛋,點稻草加熱,嚴冬竟也能孵蛋。
好些常見農具,歐洲人更是稱奇:福建地區能灌溉到山坡的大型水車,曾被西班牙人拉達稱贊。而真在歐洲引起熱潮的,卻是東南農村揚谷常用的農具:揚谷扇車。

?旋轉式揚谷扇車
這種老農具出現在西漢時期,發展到明代,技術已極成熟:改成閉合式,還有輪軸和搖手,兩個人就能快速操縱,輕松給穀粒脫殼。
強大生產效率,引來歐洲人哄搶:荷蘭和瑞典的船員,多次購買走私到歐洲,每次都賣高價,還引來紛紛仿製,十八世紀的歐洲農村,出來多種改裝版,結束了揚谷只能靠簸箕的苦力史。
以一些歐洲學者的看法,這種東方傳來的農具,可以被看做離心壓縮機的鼻祖。
4,中醫引發大熱潮
歐洲人開始重視中醫,是讀了利瑪竇的著作後。利瑪竇告訴歐洲人,中醫不但能治療多種疾病,而且中國人看病比歐洲方便廉價,醫院很多,「(在中國)只要一角錢,在歐洲卻需要化六七倍之多的金塊」。

?利瑪竇畫像
從此之後,好些中醫典籍都被翻譯到歐洲,而且不同國家,版本也不同。比如晉朝王叔和的《脈經》,波蘭版叫《中醫津要》,荷蘭版叫《中醫臨床》,十七十八世紀在歐洲很火。諸如《本草綱目》等醫學典籍,更都能在歐洲找到摘錄翻譯。
影響歐洲極大的,還有明代時成熟的種痘防治天花技術。歐洲叫「輕型接種天花」,明代先傳到土耳其,又治好了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夫人,從此廣為流傳。這個了不起成就,以伏爾泰贊嘆:「一個被視為世上最明智最文明的民族的這種榜樣,便是一個偉大的先例。」
5,天文工作太混亂
要說明朝哪樣科學,最叫歐洲人看不上眼?當屬天文學。
葡萄牙人克魯茲就曾嘲笑,說中國沒有天文知識。稱贊過明朝高科技農具的西班牙人拉達,吐槽明朝人幾何知識爛,計算水平差,錯到慘不忍睹。
中國傳統天文設備,更被踩得狠。康熙年間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對元明兩朝傳下來的天文儀器,更變著花樣批評:簡直是「笨拙的繆斯」,也就是只能當擺設。
同樣給清朝欽天監任職的傳教士紀理安,乾脆給清政府提議:元明兩朝留下的天文設備,包括元朝科學家郭守敬開發的簡儀,都當廢銅爛鐵處理了算了。
對這公認落後,說「好話」的還是利瑪竇:其實明代的天文設備很強,但明朝知識分子都鑽科舉,少有人研究這個。所以在天文學上,「他們的工作多少有些混亂」。

?明代鑄造的簡儀,工藝至今無人知曉,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天文儀器。
6,中國製造很強大
但嘲笑明朝天文水平的歐洲人,尤其是克魯茲,對於大明朝的手工業水平,都是心悅誠服的贊。他在廣州住了兩個月,看遍廣州手工業,給出一個至高評價:「精湛技藝,巧奪天工」。
明代的廣州,俗稱「廣州匠」,手工業公認強,錫器鐵器陶器,號稱「冠絕天下」。廣州工匠更名聲在外,還有人漂洋過海去南洋發展,克魯茲能有這震撼,一點不奇怪。
大明手工業的兩個絕活:絲綢和瓷器。更在歐洲受追捧,歐洲人也學會了仿造中國絲綢,可上流社會還是只認中國品牌。比如法國,貴族圈誰穿法國仿造版絲綢衣,一定會被笑話土。

歐洲人曾挖空心思,打聽中國瓷器的製造過程。以一些傳教士介紹說:要把土敲碎了,用水攪勻了燒就行。這方法傳到歐洲,好些人學著造,卻都造出來易碎殘次品。直到法國人殷弘緒,在康熙年間偷運景德鎮高嶺土回國,又經過五十年研究,才終於燒出硬質瓷器。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瓷器
明朝人宋應星的手工業巨著《天工開物》,並沒有收錄在清代《四庫全書》里,但巴黎皇家文庫十八世紀就將其收藏,被贊為「技術網路全書」,以法國漢學家儒蓮的贊嘆:這本書中的好些技術,比如野生樹皮造紙,制墨,制銅,活塞風箱,提花機,都要遠強於當時歐洲。
明末引來歐洲人興趣的,還有一種獨輪小帆車。
這種小帆車上面裝有風帆,藉助風力操縱運輸,在農村田間地頭使用,十分方便快捷。中國農民輕松操縱的場景,也引來歐洲人驚訝。以至於當時歐洲介紹中國的地圖畫冊,必然會畫上這小帆車。
從此以後,這種中國小車,一度火熱歐洲,好些歐洲人都開動腦筋,嘗試改裝發明。1600年,荷蘭學者史蒂文改裝成功了風帆馬車,命名為「中國式風帆馬車」,測速竟高達順風四十英里。從此以後,乘風帆馬車飆車,一度是歐洲青年貴族們喜聞樂見的游戲。
就連歐洲名著《失樂園》里,也留下了與這小帆車有關的句子:中國人利用風帆駕駛藤製的輕車。
7,造船業並不落後
明朝造船業,一直出名強大,但葡萄牙殖民者初來中國時,最不屑的就是明朝戰船。以正德年間葡萄牙東方艦隊司令皮雷斯的看法:一艘葡萄牙戰艦至少能打掉二十艘中國船。
如此不屑,只因他來的「不巧」:這是明朝海防廢弛的時候。比如廣東,洪武年間七百多船,當時就剩一百多,還盡是小船。
但嘉靖中期後,明朝為消滅倭寇,全力重建海軍後,歐洲人的看法,也就不一樣。門多薩的書,詳細記錄了明朝戰船的式樣和性能,盛贊明朝船的結實耐用:「他們船隻的使用期,一艘相當於我們兩艘」。

萬曆中期以後,明朝越發缺錢,強大了沒多久的海軍,也是連年裁軍,比如廣東六大水寨,到天啟年間裁撤了九成,著名的南澳水寨,到崇禎年間只剩下八艘船。明末荷蘭殖民者橫行東南,鄭芝龍等海盜崛起,這才是根由。
但歐洲特別是西班牙人,學習明朝造船的熱情一直高。特別是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連年都主持學造中國船。
8,建築業極為震撼
金庸小說《鹿鼎記》里曾有情節:打完了雅克薩大戰的沙俄攝政女王,談判時還附加條件:請清王朝派工匠到俄國,教俄國人怎麼修橋。
這個差距,還真不是金老先生吹牛。
門多薩就給歐洲人介紹過明朝的造橋技術:泉州用花崗岩建造的橋梁,不但外觀精美,而且用的是巨型長石板,簡直難以想像怎麼靠人力弄上去。一直到清代,俄國彼得大帝還專門派使團到北京,求教造橋技術。
除了贊造橋,門多薩還贊過明朝的道路:城市的公路整潔平整,驛路更四通八達,簡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公路」。明朝特有的牌樓建築,門多薩也十分喜歡,認為這是可以和古羅馬凱旋門媲美的建築精品。
門多薩的總結說:「在這個王國(明朝)的各地,都有了不起的建築家,他們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建築來。」

英王建築師錢伯斯爵士的一句話,更歐洲人對中國建築藝術的崇拜:「歐洲人在藝術方面無法和東方燦爛的成就相提並論,只能像對太陽一樣盡量吸收它的光輝而已。」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怎麼評價明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