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為什麼德國向英國宣戰

為什麼德國向英國宣戰

發布時間:2023-08-23 20:40:19

A.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不列顛空戰被擊落的德軍戰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40年7月10日,德國空軍空襲英國,不列顛空戰爆發。 這不是英德兩國第一次爆發戰爭,在一戰,德國就曾與英國在歐洲大陸和海上大打出手。 從兩次世界大戰英德實力對比來看,德國勝算都不大:一戰爆發前,英國擁有7.5倍於德國的人口,12倍於德國的殖民地,2倍於德國的海軍;二戰爆發前,英國亂正局擁有5.25倍於德國的人口,70倍於德國的殖民地,30倍於德國的海軍。論綜合國力和政治影響力,英國更占據絕對優勢。 而且英國擁有包括第一工業強國美國、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法國等強力盟友,對德國形成海陸合圍的態勢;而德國的盟友卻只有偏科的奧匈帝國、義大利、日本以及一眾貧弱的仆從國,日本遠水解不了近渴,義大利更是在一戰開始後倒戈協約國,二戰則不停拖後腿。 既然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勝算都不大,為什麼還是選擇跟英國開戰呢? 七年戰爭中的腓特烈二世 七年戰爭結怨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英國與普魯士結盟,結果到了七年戰爭期間,英國發現幾乎整個歐洲都在與普魯士為敵,試圖拋棄普魯士這個盟友,但是隨著法國對英國的威脅越來越大,英國又決定支援普魯士。 1757年1月,英國與普魯士簽訂第二次盟約,但是老皮特不久就在4月5日因為惹惱國王被解職,對普魯士的援助斷絕。 好在單挑歐洲的普魯士扛住了攻擊,並且在羅斯巴赫戰役中以169死430傷的代價,重創法奧聯軍,聯軍死傷4500人,超過5000人被俘,因此再度得到了英國的援助。 1761年,喬治三世終止戰爭,老皮特被迫辭職,英國要求腓特烈承認失敗並割讓西里西亞遭到拒絕,英國再次停止援助。 如果不是俄國繼位的沙皇彼得三世和繼任者葉卡捷琳娜二世逆轉聯盟並且退出戰爭,普魯士已經不復存在。 大英帝國 戰爭結束後,普魯士損失慘重,14歲以上的孩子統統征調參軍,有1.3萬住家被摧毀,上百個城鎮成為廢墟,數千家庭滅門,據腓特烈二世自己估計,18萬普魯士軍人戰死在戰場上,50萬平民死於醫葯和食物嘩讓匱乏,占當時國家總人口的1/9。 倒是英國自己在戰爭中獲利頗豐,1763年,英國驕傲地自稱「 」日不落帝國」。 正如後來俾斯麥所指出的:「 」英國的政策從來就在於在歐洲尋找肯用自己的身軀維護英國利益的傻瓜。」而在七年戰爭中,普魯士成了被利用的傻瓜。 英國損人利己的舉動令普魯士大為不滿,兩國自此結怨。 普奧戰爭 普魯士吞並漢諾威,兩國結為世仇 漢諾威位於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處,很好地卡住了普魯士本土與萊茵蘭;又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國,在眾多邦國中擁有話語權和強大號召力。 隨著漢諾威選帝侯路德維希被英國議會迎為英國國王,漢諾威升級為王國,歷屆英國國王又是漢諾威王國國王,英國得以成功插手德意志地區,執行「 」大陸均勢政策」,與奧地利結盟阻止普魯士壯大、又與普魯士結盟試圖阻止德意志邦聯統一繼續分裂德意志。 而且如果此時與英國開戰,只要漢諾威登高一呼,很容易就能在德意志地區召集一群老清燃舊貴族與普魯士作對,那麼普魯士將面臨兩線作戰的窘境。 漢諾威國徽 而普魯士正在尋求崛起與統一,因此他們不希望英國干預德意志地區事務,阻礙普魯士統一德意志邦聯,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更令普魯士深惡痛絕。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普魯士以閃電般的速度吞並漢諾威王國,自此漢諾威成為普魯士的一個行省。 普魯士吞並了英國的祖產,英國自然不可能善罷甘休,英德兩國自此結為世仇,為兩次世界大戰的對立埋下伏筆。 威廉一世登基 德國崛起,同英國爭奪海外利益,關系持續惡化 19世紀中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德意志各邦國的資本主義得到不斷發展,邦國之間來往日漸密切,但分裂的局面嚴重阻礙了邦國之間的貿易來往,促使德國不斷走向統一。 最終在普魯士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等人的領導下,統一德國,建立德意志帝國,促成德國工業化的第二個 *** 。 德國起步晚,但是通過引進英美等國先進技術和設備,吸引外資,再加上普法戰爭中從法國得到的50億法郎戰爭賠款以及阿爾薩斯和洛林這兩個重要礦產地,德國走上了一條以重工業為主的資本主義道路。 阿爾薩斯和洛林 1870-1913年,德國煤炭開采量從3400萬噸增至2.77億噸,鋼產量從17萬噸增至1832萬噸,鐵產量從139萬噸增至1931萬噸。整個1850年至1913年,德國重工業的發展速度一直快於輕工業,到一戰前夕,德國已建立起完善的工業體系,重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鐵路建設方面,從1835年德國修築第一條鐵路開始,德在鐵路方面的投資就呈上升趨勢。鐵路資本佔全部資本的比重從1850年的2.8%提高到1870年的10.4%。 德國高速發展的經濟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資進入,德投資率保持在20%左右,是英國的2倍多。 19世紀末的漢堡港 1870-1913年,德國GDP年均增長率、人均GDP年均增長率和人均單位小時GDP年均增長率均高於同一時期的英、法兩國。 這個時期德國工業從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貿易額和對外投資隨之大增。1913年德國佔世界貿易比重的13%,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也是英國第二大貿易國。1914年,德國資本輸出高達440億,德國開始踏足列強爭霸,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德國外交大臣皮洛夫說:讓別的國家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1884年開始,德國陸續佔領德屬新幾內亞群島、德屬索羅門群島、布干維爾島、馬里亞納群島等;在中國也佔領了膠州灣保護領地、天津德租界、漢口德租界等。 威廉一世 同時,德國深知在海上對不是英國的對手,開始籌建一條從柏林—拜占庭—巴格達的鐵路,加大貿易來往,同時德國勢力可以伸入亞洲直達波斯灣畔,威脅英國以印度為基地的勢力圈,也就是「 」3B計劃」。 作為應對,1884年,列強瓜分殖民地的柏林會議後,在羅得斯「 」2C計劃」上升級的建設連通開羅—開普敦—加爾各答的「 」3C計劃」成為英國爭奪霸權的官方侵略計劃,抓緊對非洲尤其是南非金礦和鑽石的控制和開發。 德國也眼饞非洲的利益,想沿赤道向兩邊擴張,在西南非和東非建立一個殖民帝國,切斷英國南北殖民地之間的聯絡。 1884年,德國佔領德屬喀麥隆,1885年佔領盧安達和蒲隆地。1890年德國搶占坦噶尼喀,擋住英國去路。當英國企圖經過比屬剛果修築鐵路時,德國又壓迫比利時拒絕讓英國鐵路過境,破壞了英國修建縱貫非洲鐵路線計劃。 威廉二世 德國還極力破壞英國在非洲南部的擴張。1896年,德蘭士瓦粉碎詹森遠征,德皇威廉二世特地發出賀電,並援助布爾人以軍事物資,英國對德國的做法感到極為憤怒,下定決心用軍事手段處理德蘭士瓦問題。 但為了避免德國捲入英布戰爭,英國提出瓜分葡萄牙殖民地的誘餌,與德國在1898年9月26日簽訂條約。 但即便如此,雙方在這場殖民地爭奪中的矛盾已經爆發。英國一改對德國的妥協姿態,轉而在全球各地採取對抗措施,而德國也針鋒相對。 德國公海艦隊 英德海軍爭霸 英德爭霸的重點,除了經濟與殖民地,最重要的便是海軍。 1890年-1905年期間,馬漢著名的海權論三部曲出版,論述了制海權對一國力量的重要性,這三本書也為競爭中的德國提供了理論依據。 從1890年5月起,德國先後開工四艘「 」勃蘭登堡」級戰列艦,該艦突出公海作戰的需求,將艦隊海上思想放在了首位,與英國劃時代的無畏級戰列艦「 」皇權」號相似,是海軍發展史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鐵甲戰艦。 而通過1897年與1900年的新海軍方案,德國實行提爾皮茨計劃,加快海軍擴張,希望建立一支排名世界第二的海軍。 左起:威廉二世,提爾皮茨海軍元帥,馮赫岑多夫海軍元帥 在計劃中,英國是德國頭號敵人,德國艦隊主要目的是戰略防禦,利用英國廣闊海外殖民地需要分散軍隊進行維持的劣勢,形成優勢兵力,逐一擊敗英國艦隊,威脅或脅迫英國出讓海外利益。 1898年,德國提出了《艦隊法》,以每年建設3艘主力艦的方式,使德國艦隊在達到60艘之後實現以戰列艦為核心、新老自動更替。威廉二世曾經說:「 」我不把我的海軍建立到和我的陸軍同等水平,我絕不停歇。」 隨著軍備競賽進入狂熱階段,1905年英國開始建造無畏艦,1907年德國也開始建造無畏艦。為了保持優勢,英國執行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 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英國更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 不過在1913年,英國曾建議雙方在一年內停止建造軍艦,但德國拒絕該建議。 德國在海洋方面躍躍欲試,英國必然傾盡全力剪除德國這個威脅。 俾斯麥 德國失敗的外交,將英國推向對立面 在俾斯麥擔任首相期間,德國實施了「 」大陸政策」和「 」均勢外交」。 「 」大陸政策」確定歐洲才是德國的舞台,而「 」均勢外交」則是制衡:削弱並孤立法國;同俄、奧結盟,阻止法俄接近;拉攏中、南歐諸國,阻止俄向中、南歐發展;挑撥英俄關系,促使英俄對立;鼓勵法國對外擴張,與英國對立,最終形成英、法、俄、奧、意相互制約,德國得利的局面。 19世紀70年代,俾斯麥試圖進一步削弱乃至摧毀法國,為了防止俄法聯盟,東西作戰,1873年,德國促成締結俄國、奧匈、德國三皇協定。而在1874年,俾斯麥又寫道:「 」誰也不應抱有幻想,法國再次強大之日,就是和平結束之時。」 1887年,德俄簽訂《再保險條約》,德俄關系保持穩定。 從左至右,沙皇尼古拉斯二世、英皇喬治五世、德皇威廉二世,三人互為表兄弟。 但在1888年,性情沖動魯莽的威廉二世上台之後,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1890年,威廉二世辭退俾斯麥,積極推行具有強烈軍國主義色彩的「 」世界政策」,參與列強爭霸,企圖重新瓜分世界。 1890年,德國 *** 不再續訂《再保險條約》,德俄關系開始惡化,法俄兩國達成協約,俾斯麥制定的「 」大陸政策」和「 」均勢外交」宣告破產,「 」世界政策」成為德國主要外交政策,與法俄不斷交惡。 德國又在同年積極同英國修好,簽訂《黑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解決東非邊界爭端,德英兩個關系緩和。 但是德國又十分矛盾,一方面希望迫使英國加入德意奧三國同盟,一方面又希望組織一個「 」大陸同盟」來孤立英國。 這種矛盾心理使得英德雙方都不想誠心結盟,最終在「 」克魯格電報」事件之後,英國與德國的矛盾開始激化。 日俄戰爭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由於英國支持日本,又發生俄國波羅的海艦隊誤傷英國漁船事件,德國試圖與俄國結盟,但遭到俄國拒絕。 此時法國為了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選擇與英國締結協約,又侵犯了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爆發。 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俄國國內爆發革命戰爭,原本德國已同俄國成功結盟,但是沙皇在俄國國內勸說下又拒絕締約。 1906年,為了解決第一次摩洛哥危機,阿爾赫西拉斯會議召開,由於英俄共同支持法國反對德國,1907年英俄又締結協議,至此三國協約集團成型。 可以這么說,威廉二世的一系列外交政策不僅沒有同英國結盟,拆散協約國集團,反而將英國推向自己的對立面,最終導致一戰爆發,德國戰敗。 一戰結束凡爾賽條約簽訂現場 英國想利用德國,結果大陸均勢和綏靖政策破產,與德國撕破臉 一戰結束後,多國簽訂《凡爾賽條約》,但德國在條約簽署過程中飽受歧視,不僅在條約確定之後才通知德國簽署,而且在簽署前一天還以武力相威脅,更重要的是,法國主導、英美不斷妥協的苛刻條約幾乎榨幹了德國最後一滴血,對英法復仇的種子在德國民眾心中生根發芽。 英國清楚條約帶來的後果,為了防止法國乘勢崛起,繼續在歐洲大陸採取「 」大陸均勢政策」,並扶持德國。 德國對英國的伎倆十分清楚,在納粹黨利用國內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上台後,利用對民眾對英法復仇的心裡,以軍事工業為主導,在英美等國幫助下復甦經濟,擴軍備戰。 1936年,德國工業生產恢復到了1929年的水平;1937一1938年仍持續上升。德國工業的發展速度令美、英、法等國望塵莫及。 納粹閱兵 德國在1938年佔世界製造業產量的14.3%,超過法國和英國生產的總和。到1938年,德國的鋼產量達2330萬噸,居歐洲第一位。到1939年,德國的鋁產量為19.9萬噸,占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位。在30年代,德國控制了全世界鉀輸出額的70%,當時德國是世界上人均擁有收音機數量最多的國家。 1933年一1939年,德國全部備戰支出在400億馬克以上,約占同一時期國家預算總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國民收入的10.6%,軍工生產增加了7倍,大批的機場、國防公路和防禦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運行。 眼看著德國壯大,英國又出台「 」綏靖政策」讓德國成功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禍水東引,利用德國來攻打蘇聯。 即便德國與蘇聯瓜分波蘭,英國連同法國依然是宣而不戰。 不列顛空戰倫敦遭到轟炸 但隨著法國投降,英法聯軍灰溜溜得跑回英國,英國的大陸均勢和綏靖政策均告破產,對德國的政策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乾脆與德國撕破臉。 在法國投降後,希特勒為了避免與英國對立,兩線作戰,便通過瑞典國王及其他特使帶消息給英國希望求和,並且提出了包括瓜分法國殖民地在內的對英國十分有利和寬厚的條件,但被英國直接拒絕。 英國主動佔到了德國的對立面,英德兩國不得不戰,也必須要戰。 德國向盟軍投降 正是基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盡管英國比德國和他的盟友更強大,但德國依然選擇向英國開戰。 只不過德國不僅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沒有打敗英國,實現自己崛起於世界、稱霸於世界的野心,反而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將世界拖入災難的深淵,德國自己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幸運的是,德國在二戰後真誠地懺悔自己的侵略罪行,承認二戰中的民族責任,進行了深刻徹底的反省,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原諒,使得德國從戰爭瓦礫中重新站了起來。

B. 一戰中德國被重創,到二戰為什麼能夠同時對英法兩國宣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國,法國,德國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數的著的強國,英國號稱海軍第一,各國號稱陸軍第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卻遭到了英、法、美三國的集中打擊,可以說德國的實力被打擊了不少,那麼,在一戰時遭到重創的德國為什麼敢對英國和法國同時宣戰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雖然德國受到重創,經濟倒退不少,但在後期,美國和英國都對德國的經濟進行了幫助,這對於德國來說,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刺激了德國工業的發展,使德國的經濟水平超過了一戰的經濟水平。而且德國與蘇聯展開了貿易關系,使得德國的經濟更上一層樓。

在當時二戰爆發時,德國的軍事裝備也是不錯的,在二戰爆發以前,德國的軍事就已經遠超歐洲的任何一個國家了,並且在戰術上,德國也有了新的創意,尤其是「閃電戰」,在很長時間都是德國研究的經典戰役。由於一戰的時候,英國和法國都對德國索要了巨額賠款,並且法國還佔領了德國的工業重地,使得很多德國人對他們懷有恨意。所以才會同時對這兩個國家進行開戰。

朋友們,你們對於這件事情是怎麼看的呢?

(圖為網傳,聯系立刪)

C. 1914年,德國對英國宣戰。指出其決策機構(決策者)說明理由

從網路復制了一段!希望樓主有空開電腦到 http://ke..com/view/26747.htm看下1戰的內容! 戰爭的過程【西面戰線】
施里芬計劃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6�1馮�6�1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並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德軍進攻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至8月9日,德軍成功攻佔比利時全境,並且驅逐在比利時境內的法軍回法國境內。8月21日,德軍分兵五路攻向法國北部,法軍失守,被迫後撤。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迫撤退至波爾多。9月5日—9月12日,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巴黎近郊馬恩河至凡爾登一線爆發馬恩河戰役,結果兩敗俱傷,德軍只得轉入戰略防禦,固守安納河一線,戰斗開變演變為陣地戰。接著,雙方爆發了奔向海邊的運動戰,結果英法聯軍被大敗。德軍成功奪取法國東北部的廣闊領土,但始終不能截斷英法兩國的運輸線。隨後雙方再爆發佛蘭德會戰,但雙方均無重大成果,結果戰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
戰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百萬人,德軍亦死傷 61萬人,但戰事仍然膠著。
1916年2月,東面戰線的壓力稍為降低,德軍主力再次移師西線,與法軍爆發凡爾登會戰。結果在激戰7個多月後,德軍仍不能攻取凡爾登。而英法聯軍為了制衡德軍,在該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線與德軍爆發索姆河戰役,戰況更為慘烈。英軍雖然在這場戰爭里首次使用坦克,但雙方在傷亡共約 120萬人後,戰事仍未有重大突破,並持續至該年11月,西線再次變為膠著對峙狀態,不過協約國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D. 1914年,德國對英法宣戰。。。理由是: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E. 德國為什麼挑起和發動二次世界大戰

我來幫您回答吧,本人對二戰史十分了解---非常不喜歡抄襲教科書的見解,而強調綜合分析各種學派的看法----尤其是修正主義學派和後現代學派

首先----德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說法就有問題
希特勒挑起的是歐洲大戰----他僅僅下達了進攻波蘭的命令而已----英法兩國的不切實際的干涉才引發了歐洲的全面戰爭---而羅斯福為了轉嫁經濟危機來發行戰爭債券----而破壞中立地位---不斷的支援英國,甚至在宣戰前就開始為英國反潛提供幫助---導致德國在1941年不得不對美宣戰

注意---羅斯福的新政根本不像教科書上說的那般靈丹妙葯----美國1938年的經濟危機鬧得很厲害---只有戰爭是解決方法

而德國在1939年前的一系列外交舉措一直到39年對波蘭宣戰----實際上都是為了統一和恢復德意志人的傳統領地,以及擺脫凡爾賽體系,使得德國重新成為歐洲大國

(您必須了解1939年以前的大多數時間,希特勒的擴張是局限在德意志人口集中的區域,類似於新加坡和中國的關系) ,歷史上這些地區也在長時間屬於德意志人統治的各種國家
希特勒是1933年成為總理的,1934年在興登堡總統去世後成為元首,在這之後,他的權力大增,開始大德意志的計劃

首先,第一步,就是進軍萊茵蘭(1936年)
這一地區一戰後曾被法國佔領,但是公民表決回歸德國(但是不能駐軍,是非軍事區),希特勒正式派遣軍隊進入這一地區,以應對1935年的法蘇條約,轉移外交實線(趁著義大利入侵東非的機會)
第二步,希特勒在1936年積極干涉西班牙的內戰,支持佛朗哥,主要為空軍。這樣德國與義大利的關系開始走近---之前義大利甚至勾結英國試圖打擊德國(這也是為什麼英國不幹涉義大利在東非的入侵的原因,這是對義大利對付德國的交換條件)
第三步,德奧合並
希特勒認為所有日耳曼民族應於共同一個國家的統治之下,然而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要求德國必須要使奧地利保持獨立。(原因很簡單,不能出現強大的德國)
奧地利總理庫爾特·許士尼格迫於德國的壓力,在1937年2月12日與希特勒會面,許士尼格被迫讓奧地利納粹黨領袖阿圖爾·賽斯-英誇特等人加入內閣。此時許士尼格只剩以公民投票挽救危局,該公投投票年齡門檻設定為24歲以排除較贊同納粹的年輕人。希特勒稱這是一場騙局且德國不會承認。3月12日,德國軍隊跨越德奧邊界,同月14日成功進入維也納。隔日,希特勒進入維也納受到奧地利人的歡迎,宣布「這個日耳曼人的古老土地成為德國最新的一部份」。

第四步
希特勒吞並奧地利之後,下一個目標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德台地區----這里有大約300萬德意志人,由於一戰德國戰敗的原因,協約國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這么一個奇怪的國家----有著德意志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波蘭人甚至烏克蘭人的結合體----建立這個國家的主要目的就是牽制德國。希特勒在1938年開始支持蘇德台的家鄉前線黨,希望蘇德台自治,並且開始制定入侵計劃。當戰爭似乎一觸即發之時,英國首相張伯倫採取綏靖政策,希望墨索里尼能夠調停---直接產物就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協定,允許德國獲得蘇德台地區
隨後,德軍入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讓斯洛伐克人獨立建國,而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

第五步
梅梅爾城曾經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最東北部的城市,但是德國一戰戰敗後,該地被法國佔領,成為自治區,1923年後被立陶宛吞並。1939年3月,在德國的要求下,立陶宛歸還了梅梅爾

第六步---但澤問題----戰爭---(問題的關鍵)
實際上二戰是否由於希特勒而爆發在歷史學術界存在著巨大的爭論(這在大家平時能看到的非學術資料里往往不提及),最有名的AJP Taylor所作的〈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中,他指出,二戰的爆發主要大國的領導人均有責任,而且我們通常了解的所謂希特勒策劃統一全世界的那個「備忘錄」是否存在值得懷疑---至今沒有原件公開,卻在所謂的紐倫堡審判中作為關鍵證據來判別人死刑。。。

二戰主要爆發的原因在於英國與法國對波蘭不切實際的安全保證----以及希特勒的政治壓力---他必須獲得但澤----這一德意志最後的失地。但澤本是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但是在一戰後被波蘭獲得,將東普魯士隔離在德國本土之外。希特勒試圖對波蘭施加壓力,進而發動入侵----因為他不認為英法會真的執行他們的不符合實際的保證(因為俄國沒有直接和波蘭簽軍事通行協議)
結果,希特勒的冒進計劃和英法外交家的搖擺政策(先綏靖,然後又不符合實際的強硬),導致了歐洲大戰的爆發

而羅斯福為了挽救美國經濟,在1940年開始大力施行非中立政策---使得德國的潛艇戰無法進行
您可以查查鄧尼茨的回憶錄----希特勒三令五申,不許同美國有沖突,但是美國的各種行為已經幾乎與英國的盟國無異

所以從外交角度上來講,二戰爆發的原因,各國的領導人均具有責任
談不上德國挑起世界大戰----如果說,德國為什麼發動歐洲大戰----原因很簡單,奪回但澤

本人對德國歷史尤其是外交史十分了解
實際上,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同其本身的內部屬性,地緣政治原因聯系很深,可以說是其宿命
我寫過一篇長文,就在我的空間,1萬5千餘字
崛起後的彷徨----德意志帝國的外交政策1871-1914

該文詳細的分析了德國在第二帝國時代的外交走向和困局----並且解釋了一戰乃至二戰爆發的背後因素,一定會對您有幫助的

以上均為本人的觀點,打字好累啊
希望您能滿意,有歷史,物理,數學天文學均可問我

參考資料: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AJP Taylor,1961

F.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什麼德國要對英國作出挑釁行為

眾所周知,一戰導火索是塞爾維亞人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大公夫婦,於是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但是,塞爾維亞與俄國、法國、英國、等國是盟友(協約國),當時俄國最先投入戰爭,西方那時候還有濃重的騎士精神,在這種精神的誘導下,法國不情願地參戰了。英國也是同樣,再加上當時德國的軍力十分強大,協約國必須團結起來再能共同生存,恰好當時德國想借道比利時進攻法國,於是英國以保持比利時中立國地位的名義向德國施壓,在德國斷然拒絕後,英國正式向德國宣戰,同時登陸歐洲大陸,在西線與法國形成英法聯軍。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英國女王與德國國王威廉二世是親戚,威廉二世桀驁不馴,處處向英國挑釁,甚至大力發展海軍挑戰英國引以為豪的海上霸主地位,因此,英國參戰對英國來說不失為一個遏制德國發展的好機會。
不是德國向應高挑釁 是最高位的兩個人

G.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對英國開戰

1940年4~6月,德軍橫掃北歐和西歐,迫使英軍撤出歐洲大陸。從此,德國控制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六國,與英國隔海相望。英國面臨德軍直接入侵的嚴重威脅。

但是,英國政府並沒有屈服。法國投降後,英國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強本國的防禦能力。1940年6月24日,丘吉爾致電加拿大首相麥肯齊•金,表示不與希特勒進行任何和平談判。6月底,丘吉爾拒絕了羅馬教皇和瑞典國王關於德英和解的建議。對於希特勒7月19日的「和平呼籲」,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於7月22日,通過廣播斷然予以拒絕。

德國的「和平呼籲」遭到英國拒絕後,希特勒轉而准備訴諸武力。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德國向英國宣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