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施羅德是什麼黨

德國施羅德是什麼黨

發布時間:2023-08-24 00:02:42

Ⅰ 格哈德·施羅德的成長經歷

施羅德從一名學徒開始一路奮鬥成為德國總理,被贊譽為德國社民黨中繼勃蘭特之後第一位充滿個人魅力的總理。 1944年4月7日,施羅德出生於德國北威州一個名叫莫森貝格的小鎮里。施羅德出世時,他的父親正在二戰前線參戰,幾天後陣亡羅馬尼亞。作為二戰遺孤,施羅德從未見過自己的生父。直到2001年,他才得到一張父親身著戎裝的黑白照片,施羅德才第一次見到父親的模樣。
戰後的飢荒時期,施羅德的母親獨自一人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施羅德從小就在放學後到田裡勞動。家境的艱辛使施羅德早熟,小小年紀就開始擔起家中重擔。 施羅德於1963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並於1978年成為社民黨的青年組織,青年社會主義者的聯合會主席。1980年,施羅德作為社民黨於下薩克森州首府漢諾威選區的代表,當選德國聯邦議院議員,作為一名年輕議員,他沒有穿傳統的西裝領帶而用便裝出席在議會上。
這個年輕的社民黨議員在此期間又有了這樣一個經典的傳說:有一天晚上施羅德和一些議員同事喝啤酒回來經過總理府,他隔著鐵門向裡面大聲叫道:「總有一天,我要成為這里的主人!」1998年的德國大選中,施羅德將已連任16年總理的德國老牌政治家科爾擊敗,出任總理。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夢想。 1998年4月17日,在德國社民黨特別代表大會上被正式推舉為該黨聯邦總理候選人。
1998年9月27日,在德國第14屆聯邦議院選舉中,擊敗連續執政16年之久的科爾總理,成為德國新總理,同年10月27日宣誓就職。1999年4月12日正式當選為社民黨戰後第八位黨主席。
2002年9月22日舉行的2002年德國聯邦選舉中,紅綠聯盟再次勝利,也為施羅德贏得了又一個四年的任期。1999年3月,社民黨主席奧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離職,施羅德接掌了他的辦公室。

Ⅱ 德國二戰後誰是第一任元首

二戰後的德國國家元首是總統。但它並沒有實際的行政權力。
二戰後,聯邦德國及統一後的歷任總統:
特奧多爾•豪伊斯,1949年至1959年;
海因里希•呂布克,1959年至1969年;
古斯塔夫•海涅曼,1969年至1974年;
瓦爾特•謝爾,1974年至1979年;
卡爾•卡斯滕斯,1979年至1984年;
里夏德•馮•魏茨澤克,1984年至1994年;
羅曼•赫爾佐克,1994年至1999年;
約翰內斯•勞,1999年至2004年;
霍斯特•克勒,2004年——

二戰後,在德國真正掌握行政權力是總理。
聯邦德國及統一後的歷任德國總理:
康納德·阿登納—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任職時間:1949年9月12日—1963年10月11日;
路德維希·艾哈德—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任職時間:1963年10月—1966年11月30日;
庫爾特·喬治·基辛格—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任職時間:1966年12月1日—1969年10月;
維利·勃蘭特—德國社會民主黨,任職時間:1969年10月21日—1974年5月6日;
赫爾穆特·施密特—德國社會民主黨,任職時間:1974年5月16日—1982年10月1日
赫爾穆特·科爾—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任職時間:1982年10月27日—1998年
格哈特·施羅德—德國社會民主黨,任職時間:1998年—2005年
安格拉·多蘿西婭·默克爾—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任職時間:2005年——

Ⅲ 德國大選結束,朔爾茨將出任德國新總理,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德國這次大選,來自德國社民黨的朔爾茨獲得了25.7%的得票率,超過默克爾所在聯盟黨的24.2%。朔爾茨出任德國總理已經沒有懸念了。至於朔爾茨與哪個政黨組合,大概率是與綠黨結盟。

朔爾茨可是老牌政客了,只是此人一直很低調,很少被外界關注。目前他是默克爾的副總理,今年63歲,但他與默克爾分屬不同政黨。朔爾茨來自社民黨。此前朔爾茨並不是德國總理熱門人選。默克爾一直想提攜同一政黨的拉舍特。而且拉舍特也被認為是默克爾理想的接班人,此前德國的防長還一度成為默克爾接班人,最後被默克爾放棄了。

朔爾茨參選後,也一度落後於拉舍特,還落後於來自綠黨的候選人貝爾伯克。但在今年下半年,朔爾茨成為德國人心中的總理,支持率不斷上升。因為他主打的是民眾與社會的公平,這個口號得到選民的支持。

2018年,朔爾茨出任默克爾的副總理,還曾擔任財政部長。2011年至2018年,他曾在漢堡市任市長。2009年至2019年,朔爾茨任社民黨副主席。

朔爾茨出生於德國西北部城市奧斯納布呂克,他在漢堡成長,此城市是德國第二大城市。朔爾茨畢業於漢堡大學法律系。因為漢堡是德國左派的聚居地,朔爾茨17歲時就加入社民黨。1998年,40歲的朔爾茨當選為德國聯邦議員。正好這一年是社民黨的施羅德與綠黨聯盟,施羅德出任德國總理。

朔爾茨來自社民黨,這是一個中間偏左的政黨,很多策略並不符合美國胃口。默克爾的政黨是中間偏右,美國也不太喜歡。

據外媒資料,朔爾茨當總理後,他將繼續默克爾對華政策,也就是說他將對華友好。作為施羅德帶出來的政客,施羅德在任期間就對華友好,朔爾茨對華不可能強硬。因此,這才是美國擔心的。

Ⅳ 格哈德·施羅德的介紹

德國兩個同名人物,一個基督教民主聯盟副主席,在50-60年代擔任西德內政、外交和國防部長,一個在世紀之交擔任德國總理,人們熟悉的一般是後一個。1944年4月7日出身於德國北威州德特莫爾德市莫森貝格鎮的一個工人家庭,自幼家境貧寒。生活的艱辛磨煉了施羅德自立、自強的性格。身高174cm,1998年至2005年德國總理。他的政治生涯從左派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展開——他一度作為黨主席。他領導了SPD和德國綠黨組成的聯盟。在成為專職政治家之前,他也是一個成功的律師。

Ⅳ 德國政黨的社民黨

德文: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寫為SPD;簡稱社民黨。是德國現存的最古老政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政黨之一。始建於1863年,是德國兩大社會政黨之一。社民黨來源於工人運動, 起初更加明確社會主義性質 (現在依然是社會黨國際的成員黨);最近,在格哈特·施羅德的領導下,在保持致力於社會福利的前提下,它接受了一些新自由主義的思想。社民黨現在(2006年)仍然佔有8個聯邦部長席位及梅科爾內閣副總理的席位。
黨內35歲以下成員組織到社會民主黨青年團(Jusos:Arbeitsgemeinschaft der Jungsozialistinnen und Jungsozialisten in der SPD)。
社會民主黨
主席西格瑪爾·加布里爾
建立年期 1863年5月23日
總部 Willy-Brandt-Haus D-10911 Berlin
政治思想 中間路線,社會民主主義
國際組織 社會黨國際 SPD在歷史上的整和,曾受到德國哲學家馬克思的協助,SPD至今仍奉馬克思為精神領袖,以馬克思的思想主張作為政黨政策的藍本。
在1989年,因為SPD已經從一個工人黨派(德文:Arbeiterpartei)轉向人民黨派(德文:Volkspartei),SPD告別了從1959年一直延用的古特斯貝格宣言(Godersberger Programm),取而代之為柏林宣言。入今,SPD為了能更好的強調黨派觀點,清晰黨派政見(特別是和CDU),將於2007年新發布的黨派宣言。
至2006年,SPD是德國大聯合政府(SPD,CDU,CSU)的一員,三個政黨根據聯合組閣協議,社民黨旗取得8個內閣席。總理施羅德的辦公廳主任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將出任外交部長,財政部長一職則屬於頗受愛戴的前州長皮爾·施泰因布呂克。
SPD把社會正義作為它的一個主要政見。經濟應該發展,利益應該公平分配,因此公民才能更好的享受社會福利。同時,SPD認為一個強大而重視社會福利的國家才能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一個充分滿足下一代需要的財政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標,為了不同的人群能夠獲利,SPD提出了新改革議題,如新的富人稅政策等。
在社會政治上,SPD致力於民法,開放式社會和公民參政上,它們是自由,正義和團結的基石。
國際政策上,SPD採取了比較積極的歐洲一體化和對外政策。 反社會主義法建立
1863-1914:建立,反社會主義法,SPD沒有準確的建黨時間,一般認為全德工人聯合會(ADAV:德語:Allgemeinen Deutschen Arbeitervereins,建立於1863年5月23日,萊比錫)的建立是SPD成立的標志。有時,1875年5月22日到27日,全德工人協會(ADAV)和社會民主工黨(SDAP,Sozialdemokratischen Arbeiterpartei,由奧古斯特·倍倍爾和威廉·李卜克內西(愛森納赫派)於1869年建立於愛森納赫)合並成德國社會工人黨(SAP,Sozialistischen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也被認為是SPD成立的標志。由於1890年秋天開始實施的反社會主義法,德國社會工人黨改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SPD)。一年後,在艾爾福特通過了艾爾福特宣言(德文:Parteitag in Erfurt)。由卡爾·考茨基(Karl Kautsky)和愛德華·伯恩斯坦(Eard Bernstein)撰寫的黨綱拒絕了改革主義,並且向馬克思主義傾斜。
早期的SDP經常站在工會一邊,並且和19世紀歐洲大多數社會主義黨派和社會主義民主黨派一樣,墨守成規的引導著馬克思主義革命。19世紀末20世紀初,愛德華·伯恩斯坦發表了他的修正主義理論,以反對SPD內部佔主流的革命理論。他的修正主義理論一直在SPD內部貫徹,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本質上,他的理論認為:在德國可以通過一次民主的,合法的選舉,進行一次政府更替,從而實現德國的社會主義變革。
這個歷史性的社會民主主義變革(遭到帝國總理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s)強烈反對和鎮壓,見反社會主義法(德文: Sozialistengesetze))導致的了SPD黨派結構的高速發展,並擁有極高的工作效率。在此期間,被認為是國家力量帶言人的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多次要求對社會民主人士進行暴力鎮壓。但是,龐大的工人階級在最緊要的關頭覺醒,並且使SPD很快成為了德國最大的黨派。
雖然在俾斯麥時代SPD被殘酷鎮壓,由於工會的支持,SPD總是能夠在帝國議會(德文:Reichstag)內外擴大它們在工人中的影響。1890年,SPD已經占據了27.2%的席位,1912年,提高到了34.8%。1913年倍倍爾死後,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和胡戈·哈澤(Hugo Haase)共同領導SDP。 1914-1919: 第一次世界大戰,十一月革命,SPD的分裂,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SPD支持 戰爭公債(德文:Kriegskrediten)的發行。只有卡爾·利布克那西特(Karl Liebknecht,威廉·利布克那西特之子)和奧托·魯爾(Otto Rühle)兩位SPD議員反對1915年的戰爭公債。在一次反戰遊行之後,卡爾·利布克那西特在1916年被捕,並判處監禁。但出於不明原因,他在戰爭結束前被釋放。在戰爭中,很多議員不贊同SPD越來越低賤的姿態,他們在SPD之外另外組建了一個和SPD沒有關系的黨派USPD。
1916年卡爾·利布克那西特出獄後,他和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一同組織了左派的斯巴達克同盟,他們又稱為「國際派「。由於對戰爭的不安,他們又停止的USPD的活動,建立了SPD左翼。
加入USPD的不但有左派的反修正主義者羅薩·盧森堡,還有《新時代》(Die Neue Zeit)的發行人,卡爾·考茨基,以及修正主義之父,理論家愛德華·伯恩斯坦。從1915年起,一個叫Lensch-Cunow-Hänisch-Gruppe的,和德國-俄國政治評論家亞歷山大·巴伏斯(Alexander Parvus)很親近的組織,取代卡爾·考茨基和愛德華·伯恩斯坦,開始影響反修正主義聯盟。他們期待德國能在一戰獲勝,能夠在歐洲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解放在沙皇統治下的人民。海恩里希·庫諾(Heinrich Cunow,人種學家,SPD黨校講師)在1917年取代了卡爾·考茨基,成為《新時代》的發行人,也成為了後來的《Gölitzer宣言》 和《Heidelberger宣言》的撰寫人之一。從1917年開始,當大多社會民主黨人開始覺得,戰爭將以失敗告終,該組織的影響力也開始隨之開始衰退。
1918年,戰爭的失敗的結局已經註定,在維爾赫爾姆斯哈芬和基爾的水兵開始起義,也就是歷史上的德國革命,又稱十一月革命。革命使德國皇帝退位,最後逃到了荷蘭。在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領導下的MSPD( Mehrheits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為政府更替做好了准備,同時馬克思·馮·巴登王子也將政權移交給了社會民主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斯巴達克聯盟和部分USPD支持仿照年前在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在德國建立一個蘇維埃政權(德語:Räterepublik)。但是革命的士兵和工人並沒有過多把俄國的十月革命做為榜樣,他們大多都在為結束戰爭和推翻軍政奔走。在此目標下MSPD和USPD再度合並。這個在艾伯特和哈擇領導下的,由MSPD和USPD平等組成的革命政府只是一個過渡性的政府,它只是作為不久後舉行全民大選最終產生國民議會做准備。
在1918年末,多數社會明主黨人和少數時候民主黨人開始在聯合政府中為軍事鎮壓起義的水兵爭論不休。MSPD覺得沒有授權的行動是違背工人運動民主原則的,他們嘗試建立義務警察系統(德語:Volkswehr)和多數社會民主的自由團體。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發動第二股革命浪潮,讓它橫掃德國。社民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軍團鎮壓起義。
由古斯塔夫·諾斯克(Gustav Noske)徵召的右派民族主義自由軍團在多數社會民主黨的支持下,對斯巴達克同盟起義(德文:Spartakusaufstand)和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德文:Münchner Räterepublik)進行了血腥的鎮壓。由此,古斯塔夫·諾斯克也成了魏瑪共和的第一任國防部長,同時他也被冠以了「血手「的稱號。他應該為眾多的,知名的或不知名的,自由軍團對革命者的謀殺負責。羅薩·盧森堡和卡爾·利布克那西特在1919年1月15日也未倖免於難。 艾伯特和諾斯克在十一月革命,以及對其的鎮壓中的覺色,被當時的議會內外的左翼團體和政黨的攻擊,被職責未「革命的叛徒「。斯巴達克聯盟和其他左派革命者聯盟在1919年1月1日建立了德國共產黨(德語: 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這也是革命社會民主和改革社會民主分道揚鑣的標志。 從1919年到1925年,SPD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一直擔任年輕的魏瑪共和國總理,SPD也主導政府的各個部門。1922年,左派開始崛起,SPD和殘余的USPD再一次合並,從那以後,SPD和他們分擔了政府部門的主導權,最後在1928年到1930年組成了以海爾曼·米勒(Hermann müller)為首的米勒II內閣大聯合政府。奧托·布朗(Otto Braun)在普魯士從1920到1932也一直擔任普魯士總理。
由於一些工人階級選民投向了德國共產黨,SPD一直試圖作為反對黨來保持在帝國內部政治的影響以減少選票的流失。SPD的社會基礎在魏瑪共和國期間以工會組織的專業工人隊伍為主。
雖然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納粹黨,NSDAP)開始逐漸崛起,SPD還是保持了它的選民群體。納粹黨依靠年輕選民甚至非選民贏得了選舉,但是SPD並沒有太多的反對。由於SPD結構上的症結,它不願意和被SPD稱為社會法西斯的德國共產黨(KPD)合作,同時其他邊緣化的公民黨也不是對抗納粹的好夥伴。
SPD議會議員採取的妥協政策導致了在布呂寧政府(Regierung Brüning 1930-1932)中一部分年輕黨員和SPD左派越來越多的責備。1931年一部分SPD左派再度組成了SAP(Sozialis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 在一場被稱為普魯士政變(Preußenschlag)的運動,SPD最後的堡壘也被攻破。SPD在其他所有黨派對授權法投了贊成票的的情況下,毅然投出了反對票,捍衛了它作為一個強調民主的黨派的榮譽。
在SPD的所有黨產被沒收以後,相當一部分的黨派領袖移居它國。在1933年5月17日SPD的一些SPD議會主要成員在生命威脅下通過了希特勒的外交解釋。同年6月21日,SPD收到了希特勒的禁令,7月14日,SPD被禁止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 社民黨和新成立的德國共產黨(由大部分SPD脫離者組成)成了新的激烈競爭對手, 相當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德國革命 (參看魏瑪共和國)的余熱。柏林的普魯士政府領導人,社會主義者布勞恩,1932年7月20日在軍事政變中被驅逐,1933年納粹黨禁止了社民黨。社民黨引以為豪的是他們是1933年唯一一個在投票中反對授權法的政黨。
二戰以後社民黨重建。在西德, 社民黨起初處於在野位置, 但是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和赫爾穆特·施密特從1969年直到1982年領導了聯邦政府。在1959年的哥德斯堡計劃中社民黨摒棄了階級政黨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概念,繼續推行社會福利計劃。雖然起初社民黨反對西德於1955年加入北約, 不過現在十分強烈的支持德國加強與聯盟的關系。
在蘇軍佔領區也就是後來的東德,社民黨強迫與德國共產黨合並成德國統一社會黨。1989年東歐巨變以後,東德的社民黨重新回到獨立政黨狀態,兩德統一後與西德社民黨合並。 在格哈特·施羅德領導下社民黨宣稱建立一個更好的平台減少失業。SPD以40.9%的支持率成為1998年德國聯邦選舉最有力的政黨。社民黨獲勝至關重要的力量在於大城市和擁有傳統產業的聯邦州。通過與綠黨組成的聯合政府,SPD在1982年選舉失利之後16年重新回到執政位置。
1995年11月奧斯卡·拉方丹經過選舉成為社民黨主席,同時他也是政府內閣成員出任財政部長,1999年3月因與總理理念不合,辭去黨內和政府職務。施羅德繼拉方丹之後成為黨主席。
在2002年9月選舉,SPD得到了全國選票的38.5%,以很小的優勢戰勝CDU/CSU,在綠黨的幫助下組成新一屆聯合政府。2004年歐洲選舉對社民黨是一場災難,在全國范圍的選舉中取得了最壞的成績:二戰以後的最低點21.5%。這一年早期,社民黨領導權從總理格哈特·施羅德移交給了弗朗茨·明特菲林,這被廣泛認為是要解決黨內對聯邦政府推行的經濟改革的反對。
SPD的成員從很多年前就開始減少。1976年SPD擁有一百萬成員,到1998年選舉勝利只有77萬5千,2003年9月降到了66萬3千, 2005年11月只剩下59萬1千人。
2005年4月,黨主席明特菲林公開反對在德國自由市場經濟中的過於牟利,並且要求聯邦政府在推進經濟正義方面更多干涉。這引起了一場主導全國新聞幾個禮拜的辯論,成為了幾乎所有主要期刊頭版文章的主題,也得到了主要電視新聞幾乎每天報道。明特菲林的建議已遭到一些雇員組織和經濟學家批評,但是仍然得到公眾支持(某些民意測驗有75%支持)。
2005年1月,一些SPD成員離開該黨成立了勞動和社會公平黨 (WASG) 反對SPD的新自由主義傾向。2005年5月,前SPD主席奧斯卡·拉方丹 加入新黨。
2005年,一向有「社民黨家鄉」之稱的北威州舉行大選,5月22日公布的第一輪選舉結果顯示,SPD落後主要對手CDU/CSU 7個百分點,失去了長達39年的執政黨地位。從而導致施羅德政府建議2005年秋季提前舉行聯邦國會大選。
2006年4月10日,社民黨主席馬蒂亞斯·普拉策克因聽力嚴重下降辭職。[1]五月起由臨時黨大會選出的前副主席庫特·貝克繼任。 奧古斯特·倍倍爾(August Bebel)
威廉·李卜克內西(Wilhelm Liebknecht)
卡爾·考茨基(Karl Kautsky)
愛德華·伯恩斯坦(Eard Bernstein)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
[編輯] 兩次大戰間的社民黨領袖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菲利普·謝德曼
Gustav Bauer
赫爾曼·米勒(Hermann Müller)
[編輯] 社民黨主席
奧古斯特·倍倍爾和Paul Singer 1892-1911
奧古斯特·倍倍爾和Hugo Haase 1911-1913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Hugo Haase 1913-1916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1916-1917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菲利普·謝德曼1917-1919
歐托·維爾斯和赫爾曼·米勒1919-1922
Arthur Crispien,歐托·維爾斯和赫爾曼·米勒 1922-1928
Arthur Crispien和歐托·維爾斯 1928-1931
Arthur Crispien,歐托·維爾斯和漢斯·福格爾1931-1933
歐托·維爾斯和Hans Vogel流亡 1933-1939
漢斯·福格爾(Hans Vogel) 流亡 1939-1945
庫爾特·舒馬赫(Kurt Schumacher) 1946-1952
Erich Ollenhauer 1952-1963
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 1964-1987
Hans-Jochen Vogel 1987-1991
Björn Engholm 1991-1993
約翰內斯·勞(Johannes Rau) (代理) 1993
魯道夫·沙爾平(Rudolf Scharping) 1993-1995
奧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 1995-1999
格哈特·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 1999-2004
弗朗茨·明特費林(Franz Müntefering) 2004.3.21-2005.11.15
馬蒂亞斯·普拉策克(Matthias Platzeck) 2005.11.15-2006.4.10
庫特·貝克(Kurt Beck) 2006.4.10-2008.9.7
弗朗茨·明特費林(Franz Müntefering) 2008.10.18-(現任)
西格瑪爾·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2009.11.13-至今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1918
Philipp Scheidemann 1919
Gustav Bauer 1919-1920
赫爾曼·米勒1920 og 1928-1930
維利·勃蘭特1969-1974
赫爾莫特·施密特1974-1982
格哈特·施羅德開始1998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1919-1925
古斯塔夫·海涅曼 1969-1974
約翰內斯·勞 1999-2004

Ⅵ 德國歷屆領導人

德國歷屆總理
魏瑪共和國總理
菲利浦·謝德曼
古斯塔夫·鮑威爾
赫爾曼·米勒
康斯坦丁·費倫巴赫
約瑟夫·維爾特
維爾海姆·古諾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維爾海姆·馬克思
漢斯·路德
海因里希·布呂寧
弗朗茲·帕本
庫特·施萊歇爾
德國國家工人社會主義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戰後聯邦德國及統一後的德國康納德·阿登納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1949年9月12日—1963年10月11日 路德維希·艾哈德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1963年10月—1966年11月30日 庫爾特·喬治·基辛格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1966年12月1日—1969年10月 維利·勃蘭特
德國社會民主黨 1969年10月21日—1974年5月6日 赫爾穆特·施密特
德國社會民主黨 1974年5月16日—1982年10月1日赫爾穆特·科爾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1982年10月27日—1998年 格哈特·施羅德
德國社會民主黨
1998年—2005年安格拉·多蘿西婭·默克爾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Ⅶ 德國的政黨制度

此答案由投票選出 揪錯 ┆ 評論 ┆ 舉報
孤星_zgcf
[新手] 兩票制:選民可以在大選中投兩張票:第一票投給所在選區的代表,獲得簡單多數的候選人獲勝。第二票投給某個政黨,這一政黨將從黨內比例代表名單中選擇人選擔任議會議員。

德國有16個州,選區代表議席和政黨議席相互平衡,以便使聯邦議會的組成能夠反映各政黨得票多少。如果某一政黨在單一選區獲勝數少於其應得席次,則以該黨在比例代表

名單的人選遞補。相反,如果某黨單一選區勝選人數超過政黨比例席次,則必須以增加國會總席次的方式來解決。因此,德國聯邦議會的實際議員數量通常略多於法律規定的598個席位。

2002年德國聯邦議會共有603名議員,其中總理施羅德領導的社會民主黨擁有4個所謂「懸掛議席」,反對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擁有1個「懸掛議席」。

5%條款:只有在政黨投票(即第二票)中獲得至少5%選票,獲至少3個選區議席的政黨才能正式進入議會。如果某個政黨獲得了2個選區議席,則該黨可獲得2個議會議席,但該黨代表只能以獨立人士身份出任議員。

這一規定是為了防止一些小黨進入議會,保證大黨執政。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魏瑪共和國時期,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希特勒正是在這個混亂時期獲得權力上台。

執政聯盟組成:德國的選舉制度決定了德國政壇聯合執政幾乎不可避免。通常,執政聯盟由一個大黨和一個小黨組成。通常,執政聯盟於10月中旬經議會通過後組成。

Ⅷ 施羅德是那國總統

德國總統

1969年當選為社民黨格丁根地區青年社會主義者聯合會主席,1970年落選。
1978年當選為青年社會民主黨主席。
1978至1980年任社民黨青年社會主義者聯合會主席。
1980至1986年任聯邦議院議員。
1984年起任社民黨下薩克森州主席。1986至1990年任下薩克森州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1990年再次競選成功,當選為下薩克森州州長直至1998年。曾任德國聯邦參議院議長。
1998年4月17日,在德國社民黨特別代表大會上被正式推舉為該黨聯邦總理候選人。
1998年9月27日,在德國第14屆聯邦議院選舉中,擊敗連續執政16年之久的科爾總理,成為德國新總理,同年10月27日宣誓就職。1999年4月12日正式當選為社民黨戰後第八位黨主席。
2017年9月29日,當選俄羅斯石油公司董事會主席[1]。

閱讀全文

與德國施羅德是什麼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