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在德國對曾經服役東德人民軍退伍老兵,相比現在的聯邦國防軍待遇如何
以前是分開,後來合並以後,都是一個德國的軍人,應該是一視同仁的待遇。
B. 二戰德國老兵為什麼處境都很悲慘
悲慘談不上。不過更多的是那一代人以及後一代人之間產生了對生活的茫然。
1、希總上台後,並非單純靠戰爭轉移大眾視野(這是天國的歷史課本說的)。實際上,希總大刀闊斧的改革還是有了些成效。特別是最大程度上減少了當時飽受凡爾賽條約影響下的人員失業,政 府賠款問題。
2、那一代人第一次見到一個天天吶喊重 振 德 國口號的人,所以他們為之瘋狂。也將對他的個人崇拜上升到信仰高度。
3、隨著戰斗失敗,他們的信仰丟失了。要知道,失去信仰的人,失去的不止是基本的人生觀,連目標都會喪失。就好比電影《兄弟連》裡面,德國軍官投降前問溫特斯中尉的那句話——像你我這種只為戰爭而生的人,戰後我們會面對什麼?
4、經歷過戰爭的人普遍長壽,因為很多問題想的都很開,對社 會沒什麼太多索求。這一特點也在《兄弟連》第一集結尾中,溫特斯第一天諾曼底空降的回憶中有表述。現在有一些當年德國比較優秀的戰斗軍官,生活還算可以。比如虎王奧托卡爾尤斯,就回家經營著一家葯店。漫畫大師宮崎駿曾經拜訪過他。
C. 有個德國老兵開獵虎坦克殲擊車參加過柏林保衛戰,現在還活著
你所問的應該是:奧托·卡利歐斯
他是德國國防頌春軍2號坦克王牌,擊毀敵方坦克128輛,至今仍舊健在
最開始是開虎式坦克的,後來去開獵虎坦克殲擊車了,沖櫻首但要更正一點,他沒有參加過柏林保衛戰。他開著獵虎和美國人在雷馬根大橋上交過手
獵虎沒有參加過柏林戰役
奧托·卡利歐斯在戰後寫了書《泥濘中的老虎》,國內有散數書
D. 二戰德國老兵都出回憶錄了,算是在位自己的罪行做狡辯嗎
本來士兵就是戰爭的犧牲品。確實是受害者,這沒什麼錯的。軍官叫你殺人,你敢不殺?不殺槍斃的就是你了。這就是為什麼戰後審判,判的都是那些決策層的高級軍官,因為是他們下達的命令。而士兵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而且納粹和一般士兵確實不能等同,一般只有黨衛軍士兵可以被認為是納粹,因為黨衛軍在戰後被審判為犯罪組織。包括對猶太人的罪行,大部分都是黨衛軍執行的。而一般的士兵都是通過國家的徵兵系統徵召的,只是服兵役履行自己的國家職責而已。
我真的覺得那個老兵說的毫無問題,本來就是軍令如山,換成你,你敢於拒絕開槍,然後上軍事法庭坐牢甚至被自己人槍斃么。。更何況如果你被游擊隊俘虜,也是被腦後一槍的事情,這沒有什麼不正常的,這就是戰爭。不要用和平時期的人們的想法去理解戰爭年代的人們。成吉思汗橫掃歐洲,屠了N個城市,不一樣是大英雄。英法美殖民主義時期,印第安人,黑人殺了無數,但卻被國家的人民視為拓荒英雄。這是不同歷史時期人的價值觀的區別。不要用現在的觀念強行往歷史上的人腦子里套用。
E. 有知道現在還健在的二戰德國老兵嗎
應該有吧,返法西斯戰爭勝利才73年,肯定有活著的二戰老兵
F. 現在還有沒有活著的二戰德國士兵
二戰期間,德國老兵海因茨·奧托·浮士德目睹了種種慘狀,他不願回想。
但這不是他生命中最難熬的時光。
戰後,這位高中教師寄希望於未來,兒子卻開始追問,他的手上是否沾滿罪惡和鮮血。
那聲慘叫在他腦海中回盪了72年
「啊!」可怕的慘叫又響起來了。過去的72年裡,它始終在海因茨·奧托·浮士德的腦海里回盪,只有他自己能聽到。
每當浮士德在窄巷深處安靜的小房子里獨處,無論坐在餐桌前,還是花瓶里插著鬱金香的客廳,這聲尖叫都像不期而至的訪客,打破他難得的平靜。
它將浮士德送回72年前,送回2240公里之外蘇聯卡里基諾的一條戰壕里。恍惚間,他又成了那個年輕的小戰士,在充滿暴力的世界中奮力掙扎,尋找可供生存的夾縫,苟延殘喘。
整個連隊蜷縮在戰壕里,戰士們緊緊地互相靠著,浮士德旁邊是好友埃克哈德。戰壕是他們惟一的庇護。
突然,連長沖著身後的戰士們吼道:「浮士德這隊,到前面來!」
浮士德沒有動。這時候聽從指揮,只會讓自己變成死人。
「別說話,埃克哈德。」他悄悄對身邊的朋友說。但埃克哈德大聲答道:「我們來了!」
這個8人小隊的目標是攻下前方的村莊,在他們之前,已經有無數戰士倒在路上,每一步前行,都要從屍體殘軀上爬過。
蘇聯人的炮彈像雨點般攻過來,3位戰友哼都沒哼一聲,當即死亡。特里茨勒朝浮士德跌滾過來,左手跟胳膊之間只剩一條肌腱連著,他一咬牙,將肌腱扯斷。
埃克哈德被擊中,浮士德試圖去救朋友。到處都是蘇聯人和德國人,每個人都一邊奔逃一邊開槍,努力活下來。浮士德沒子彈了,被迫撤回。
「啊!」埃克哈德的慘叫不斷傳來,一聲比一聲弱,帶著無尺稿比復雜的含義:乞求、希望、絕望。這聲音縈繞在浮士德耳邊,他卻束手無策,直到它戛然而止。
最後的戰斗,竟是為沉默而戰
浮士德在萊茵河畔的辛齊希鎮安度晚年。這個晚上,他眼裡浸滿淚水。來勢洶洶的記憶碎片打破了他在現實與過去之間築起的高牆。
盡管已經92歲,浮士德依舊清楚地記得發生了什麼。談起那場戰爭,他總會帶著一種奇異的使命感,就像所有親身經歷過的人一樣。
「都過去了。」浮士德告訴德國《明鏡》周刊。還活著,讓他感到「難以置信的幸福」。他沒有時間回顧過去。這個「正常」的世界裡,沒有撕裂的腹部和掉落的人頭。
戰爭過後,浮士德回到德國,完成學業,建立家庭,然後在辛齊希鎮高中做校長兼美術老師。他很少與妻子談及自己的過去,盡可能地模洞朝前走。
在兒子彼得的童年記憶中,家庭聚會是惟一一個會喚起父親回顧過往的場合。西奧叔叔和尤普叔叔坐在父親身邊,講起當年在蘇聯的戰斗。彼得守在一旁,不厭其煩地傾聽:「你還記得嗎,那時候……」
彼得16歲時,這些老套的故事不再能滿足他。他意識到,父輩的談話中從未有過質疑,質疑曾經發生的一切和他們自己。
之後的幾年,德國ZDF網路電視的二戰紀錄片《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父親》,讓這些問題被一再提出:父輩在戰爭中究竟做了什麼,他們是否是納粹、殺人犯或大屠殺的兇手,他們是否願意公開自己的罪孽。
許多父親保持沉默。他們沒想到,自己最後的戰斗,竟是為沉默而戰。
在浮士德家,父親沒有諱莫如深,兒子也並不想毀掉父親。幾十年來,他們一次次交談。
浮士德總是告訴兒子,德國人發動的戰爭是古往今來世間最大的犯罪。60歲的彼得想知道,為什麼父親會參與那場戰爭,在蘇聯的那些年裡,他是否像失去了右腿那樣,也丟掉了自己的良旦困枯知。
「如果不是他,我肯定無法活到戰後」
害怕嗎?「不,我沒有。」
想過死亡嗎?「我意識到了這種可能性。」
有沒有期待成為狙擊手?「當然希望如此。」
在那個和平只是下次戰爭喘息之機的時代,浮士德相信,他是為了家庭和祖國而戰,這是他的責任。在一生中經歷至少一次戰爭,太過平常。
1921年,浮士德出生在一個信仰天主教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電氣工程師。全家加入納粹黨看起來沒有什麼壞處。
1939年高中畢業後,浮士德工作過一段時間,在大學里讀了幾個月書,學習德語和地理。
1941年6月21日,浮士德參軍,到了蘇聯邊境。他曾向德國《圖片報》這樣描述戰爭:「大炮的怒吼震耳欲聾,撕心裂肺,蘇聯人的陣地瞬間變成一片火海。無數炮彈奪膛而出,從我們頭頂呼嘯而過,水銀瀉地般傾瀉在蘇聯人的陣地上。天空中到處都是轟炸機。爆炸和火焰將地平線燒成了紅色。」
兵臨列寧格勒城下時,浮士德的部隊對著蘇聯人不間斷地掃射一個小時,消耗了18000發子彈和手榴彈。只要他們的槍聲一停,蘇聯步兵就震天動地地吼著「萬歲」,潮水般地涌來。
在一個被遺棄的蘇軍陣地,浮士德擊斃了第一個敵人,那是個歲數跟他差不多的小夥子。他開車經過一輛幾乎被炸毀的蘇聯坦克,能聞到皮肉燒焦的味道。一個戰友的內臟從腹部流了出來,高喊著「殺了我」,死在浮士德的懷里。
目睹過無數悲慘的死亡,浮士德「習慣了戰爭的恐怖」。
1943年,一枚炸彈的碎片讓他丟掉一條腿,在美軍戰俘營中一直待到1945年年底。
回想起這一刻,浮士德心中只有感激。他告訴《圖片報》:「那個向我射擊的蘇聯士兵,如果他還活著,我會請他到家裡做客。他救了我的命,如果不是他,我肯定無法活到戰後。」
「我們無法選擇時代」
回想往事,浮士德覺得,他沒做過任何值得懺悔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罪惡從未發生。
列寧格勒路旁,一個穿黑色制服的德國兵站在一個蘇聯老農面前,指了指他腳上的靴子。老人搖了搖頭,德國士兵於是掏出槍將他打死,然後把他的靴子據為己有。
「一些朋友覺得,知道父親開過槍就夠了,因此將他們視為罪人或兇手。」彼得告訴《明鏡》周刊。他已經能夠設身處地地為父親著想——他被丟進角斗場,不開槍就活不下來。
這是真的嗎?如果父親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他能否原諒?
彼得怎麼也擺脫不了這種不確定的感覺。他害怕得知真相,更怕父親因為這種恐懼而向他隱瞞真相。
戰後,浮士德參加過一個老兵會議,試圖將失敗的戰爭描述為德國英雄主義的勝利,不過只參加過一次。上世紀70年代末,他拒絕接受德國人對希特勒的爭議和批評,今天,他的態度有所改變。
彼得在幫父親寫一本戰爭回憶錄,其中有一個標題是「我們無法選擇時代」,這並不是借口。
「我是一名優秀的士兵。」這是浮士德最喜歡用的開場白,直到今天他依然堅信這一點。但他也承認:「我只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罪惡政體中,一個不錯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