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教師如何讀書

德國教師如何讀書

發布時間:2023-08-26 09:23:07

1. 德國中小學教育引發的思考

德國中小學教育引發的思考

德國中小學教育和中國存在驚人的一致性,這引發了我們對國內教師培訓的一系列深度思考。

一、德國各級教育的培養目標

1.德國教育界將學生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劃分為個人能力、社會能力、專業能力以及方法能力四個方面。

在德國的參觀考察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在中小學、職業學校,還是教師培訓機構,德國教育面對不同教育對象有著一致的培養目標,即圍繞“關鍵能力”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從小學生行為表現看其培養目標巴登- 符騰堡州的安娜弗蘭克小學分設四個年級,共12 個教學班,其中有3 個班是混齡組班,即將1~3 年級的學生混合組班。我們在觀察中發現孩子們從其他孩子,特別是比自己年齡大的孩子那裡獲取知識;而大孩子在照顧小孩子的同時,也發展了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教師並不是唯一的知識傳遞渠道。

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方式十分多元化。在四年級的課堂上,學生分小組利用海報向全班匯報關於冬季動物的一個小型探究項目,教師引導其他學生傾聽、提問並與匯報者交流。匯報結束後,學生按照任務清單上的要求自主選擇練習作業,在學校走廊里的任意區域獨立完成,教師在旁邊提供指導。小學生還不能適應長時間的集中學習,必須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幫助孩子們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

進入三樓的教學區域,我們驚訝地發現除了教室以外,包括樓道等區域都被布置成了十分舒適、溫馨的學習區。這樣學習便可以隨時隨地發生。課堂上,孩子們三三兩兩,或站或坐,在這些區域進行討論和學習。氣氛熱烈但又互不打擾,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

安娜弗蘭克小學的校園並不大,除了一座教學樓外,還有一個游戲場,裡面有鞦韆架、攀爬架以及游戲屋等,都是由木料和沙土鋪建的。游戲場旁邊還有一個小農場,裡面養著綿羊。到了秋天,學生還要幫助綿羊修剪羊毛,體驗牧民的生活。學校有意通過這些場所來模擬自然環境,為孩子創造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和體驗。

從這所小學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的表現與學校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即在認真學習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發展個人獨立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2.從中學生行為表現看其培養目標

德國的中學主要包括文理中學、實科中學和職業學校三種類型。各類中學的培養目標雖各有側重,但總體上都包含各項“關鍵能力”的培養。

開普勒中學是弗羅伊登市最大的全日制文理中學,以理科見長,不僅注重傳授知識,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完整人格及全面的社會能力。

我們分別觀摩了十年級的英語課、數學課,十一年級的德語課、音樂課、體育課和十二年級的英語課。文理中學的課堂教學時間為90 分鍾,教學內容與國內相比偏難,如十年級( 高一) 數學已經涉及“函數在某點的左右極限值”的知識。

以十年級英語會話課為例,課堂分為主題會話練習與語音強化訓練兩部分。學生先根據教師提供的主題積極進行個人准備、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接下來,學生分組強化練習字母組合的發音,遇到問題查字典解決;最後,全班集中,各組分別展示練習效果,教師輔導糾正。整堂課活潑而有序,學生與教師積極互動,共同解決問題。

除了上課之外,學校還安排了項目日、項目周等活動。項目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意識、小組合作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項目周活動一般安排在戶外,讓學生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完成各項任務,培養勇氣,發展能力,為將來的生活做好准備。

鷹隼實科中學是一所實科中學,學生從七年級開始,可以依據個性特點分別選修“人文或環境科”與“技術科”兩類“實科”。

“人文或環境科”主要學習縫紉和烹飪,縫紉課上主要學習不同服裝面料對環境的影響,手工製作玩具和衣物等;烹飪課上主要學習營養學、健康學、材料學和衛生學等方面知識。

“技術科”分為木材加工、金屬加工和電氣工程三類。我們在參觀時看到一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電路,通過不同開關控制燈光,其中有物理知識的學習,有操作技能的訓練,也滲透著學生間的溝通與合作。這里的學生都非常好學,也很懂禮貌。我們走在校園里,經常會遇到學生主動與我們打招呼。

我們還參觀了施瓦本機械公司(SW)實訓中心和那格爾德職業培訓中心,學生在這里學習機械製造、汽車修理、市場營銷、家政服務、醫葯實驗等專業,大部分時間在做實操練習。

他們或在機床上操作,或在檢查汽車的發動機,或在討論什麼,或在為“新生兒”洗澡,神情都很專注,一絲不苟。我們的到來完全沒有影響到他們,沒有人停下手中的活兒,沒有人注目觀望,大家都專心致志地忙著手裡的工作。我們特意向培訓學校的校長詢問,職業學校的教學是否只關注職業技能的培養?校長解釋說,職業學校的學習分兩部分,一是在學校的基礎知識學習,二是在企業或培訓中心的技能實操學習,其中的知識技能學習與個人獨立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是融合在一起的。

二、德國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一致性

1.德國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職業行動能力

卡爾斯魯厄教師培訓學院的德波教授向我們解讀了德國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目標;具備職業行動能力,具體包括專業能力、個人能力、社會能力。

德國各州普遍重視對教師的職前培養。在德國,成為一名教師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作為一名學生,必須在大學本科階段學習2~3 個專業的系統知識及專業的教學法、教育法。學校還安排了3 個月的見習期以及各種講座,這些講座主要幫助學生了解教師需面對的人事和社交問題。學生在結束了4~6 年的大學學習後,還須接受為期18 個月的見習培訓,並盡可能地完成實習任務以及通過見習期的各種考試。

見習期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期6 個月,主要做三件事情:第一,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聽課並撰寫課堂觀察筆記。第二,在指導教師的陪同和指導下,執教2~3 節課。每節課都要准備完整的教案和學情分析等。第三,課後與指導教師共同討論授課情況。指導教師將提供書面意見,建議見習教師繼續聽課、試教,或者參加相關內容的培訓。

6 個月的見習期結束後,指導教師或所在學校校長決定見習教師是否通過。據統計,一般會有5% ~10%的見習教師不能通過考核,必須再進行6 個月的見習;還有50% 的人無法通過第二次考核,被認為不具備教師資格,無法從事教師職業。

在第7 個月到第18 個月之間,見習教師每周要獨立授課12 節。同時要學完105課時的專業教學法和105 課時的教育學課程,並參加各種不同的模塊培訓,自然科學學科還要單獨增加培訓模塊。在此期間,州政府教育委員會的專家每3 個月會到見習教師的學校聽一次課。

見習期的考試包括畢業論文和四次口試(兩次專業教學法口試,一次教育學口試,一次學校法口試),最後由見習學校書面鑒定該見習教師是否通過考核。通過考核的見習教師可以在國家層面申請教師崗位,也可以根據具體學校的要求和自己的考試成績獲得教師職位。

2. 德國教師培訓師應具備的資質

關於培訓師的資質,指導大學生的企業培訓師需要獲取工程碩士學位,指導協會參訓人員的培訓師需要獲取行業協會頒發的師傅或工匠職業證書。

SW公司的培訓師一致認為,影響參訓人員考試成績的最主要因素是個人從事該行業的意願。如此看來,雙元制教育中的企業培訓師非常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與興趣愛好,這樣的教育觀已經成為德國社會的共同認識。

像德波教授一樣,在職業學校當教師的培訓指導教師一般都具有非常豐富的工作經歷。任何層級的教育體系之間,都有可以相互轉化和發展的空間。

要成為培訓師,需要具有相應學歷並在職業學校執教3 年(含)及以上。教育學院對應聘教師的簡歷進行篩選,簡歷中除了個人情況以外,最重要的是任職所在學校的校長的評價和推薦。

簡歷篩選通過的應聘教師要進行試講,由評委們進行評價;之後評委與應聘教師共同聽一節課,應聘教師評課並提出教學建議,評委對應聘教師的`評課表現進行評價;最後應聘教師進行一小時左右的自由發言與演講,內容可以是自我介紹、自己的教育觀點以及教學經驗等。

從職業學校的教師轉變為培訓師,職稱和工資不會有所變化,更多的是一種榮譽的體現。成為培訓師的教師,每周仍然要在實習學校上4 節課,加上在教師教育學院的授課,合計每周25 節課。這樣的課時分配比例與前面介紹的培訓師師資選拔制度,都充分體現了德國人對教育教學實踐的高度重視。

三、對我國教師培養培訓的啟示

1.加強教師入職前的培養

嚴把教師入口關,對有志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進行嚴格的職前培養,理論與實踐結合,特別要注重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改革現行的師范生培養制度,加大實踐環節的要求與培養。

對四年制的師範本科生,畢業前至少要參加6 個月有指導的教學實習;對於擁有綜合大學畢業證書並有志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在學習並通過相關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考試後,也要參加6 個月有指導的教育教學實習,考試合格後方能取得教師資格證書。

2.加強幹部教師培訓師制度建設

我們很難想像,沒有在中小學任教的經歷就能做好教師培訓;沒有在中小學任校長或中層領導的經歷就能做好高端幹部培訓。現有的培訓師應定期採取適當的方式到中小學任教,真正站到課堂上,零距離了解學生的發展需求,調查研究一線教師面臨的實際問題。對新入職的培訓師要嚴格把關,須有1 年以上的中小學任教經歷才能從事教師培訓工作;從事幹部培訓的培訓師要有相應崗位的任職經歷或掛職鍛煉。新入職培訓師要經過嚴格考核才能上崗。

3.為在職教師提供可選擇的培訓課程

在職教師的工作相對繁忙,工學矛盾較為突出,但他們也面臨一些棘手的問題,也需要學習相關的解決辦法,進行相關的專業提升。作為培訓機構,要全面系統梳理各學段各階段教師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便於教師理解和接受的課程;採用網路學習和面對面研討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問題的大小決定研修的時長;開發並公布供在職教師選擇的培訓課程,靈活安排培訓形式。

;

2. 德國留學中小學申請條件全解析

德國留學中小學申請條件全解析

德國留學中小學應該怎樣申請?申請條件是什麼?申請流程及時間又是什麼?針對這一問題,我特意為大家整理出這篇德國留學中小學申請條件全解析,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一、德國中小學教育概況

1.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德國的教育行政管理是以「合作式文化聯邦制」為特徵的教育行政管理體系,一方面學校教育仍由各州自治為主,另一方面聯邦可以通過一定的許可權和建立一些協調機構參與教育事宜的決策。

德國各州的初等教育直屬市教育局或教育局領導,小學實行校長負責制,每所學校都設有校務會議,由教師代表和家長代表組成。校務會議參與學校管理,與校長合作在關於學校教學方法、教材選擇和其他一些重大問題上發揮作用,對學校有關決議作出裁決。校長必須從教師中任命,在任職期間也必須任課,但課時可減少一半。

德國認為,孩子參加一定的家務勞動是有教育意義的。因此,他們制訂了「兒童家務勞動法」。法律規定:6 歲以前的孩子可以盡情地玩耍。滿6周歲到10 歲,要幫助家裡洗滌盤碗碟和負擔到商店購買小物品的跑腿任務。10歲到14歲,要負責整理院內的草坪和洗刷全家的鞋子、地板打蠟的工作。14歲到16歲,要參加宅院旁園地的勞動。對不願意勞動和不完成父母交給的法定家務勞動的孩子,要按違犯法規論處。而家長溺愛孩子,不讓孩子做家務勞動,也是違法的。

2.基礎學校

經過改革,合並後的德國形成了各州基本相同的學制。法定的普通義務教育9年。小學教育是在基礎學校里進行的。因此,小學又叫基礎學校。基礎學校的修業年限一般為4年(6~10歲),少數州為6年。凡年滿6歲的兒童都必須進入基礎學校,接受初等義務教育。

入學成熟檢查

兒童在當年6月30日滿6周歲時,8月1日就可開始入學,接受義務教育。入學時必須由當地衛生部門指定的學校醫生進行健康檢查,不需要考試。檢查內容包括兩方面:

(1)檢查兒童在身體成長方面是否適合上學。包括觀察兒童在體格中發育到能夠忍受每天 3~5節課而無損身體健康,確定他們是否符合合格的標准。

(2)檢查兒童的智力與心理發展程度,是否達到入學成熟標准。包括檢查兒童是否具有較長時間對教材或對 談話題目集中思想的能力;是否具有合格的語言能力 ;是否願意 同他的同學與教師進行交往。

學校幼兒園

那些已達入學年齡,經醫生檢查達不到入學要求的兒童有必要進入學校幼兒園 。它是為入基礎學校做准備的 。兒童入園要由家長陪同,同時與教師合作,共同觀察兒童的智力發展情況。學校幼兒園根據入園兒童的特殊情況提供一定的學習和活動。兒童可以在游戲室選擇自己所喜愛的活動,通過游戲啟發兒童智力的發展,使兒童接觸集體,成為集體中的一員。教師要根據各個兒童的不同特點,使他們較快地適應環境,並與家長經常交換意見,了解兒童的表現和進步。使兒童早日達到基礎學校入學要求。

入學是兒童新生活的開始,家長和教師都非常重視。開學第一天家長帶著孩子一同參加開學典禮。根據德國的傳統習慣,兒童參加開學典禮不但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而且要把家長准備的糖果點心放在一個紙袋裡,抱在懷里參加。在開學典禮上,校長和教會的牧師或神甫都要講話,祝賀兒童開始新的生活,鼓勵他們努力學習。教師、家長和學生代表也要講話,並且和兒童一起唱起大家熟悉而喜愛的歌曲。這種熱烈而活潑的形式給兒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容易激發兒童學習興趣。

基礎學校的任務

從幼兒園到基礎學校,教育環境和教育內容發生很大的變化,如何使兒童適應這個變化,從游戲的方式過渡到學習的方式,就是基礎學校所要完成的任務。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每個兒童,不論其家庭出身和社會地位如何 ,都應該進行廣泛的基礎教育,促進其身體和知識的發展;

(2)根據兒童個人不同的條件和能力,向其傳授基本知識和技能;

(3)幫助兒童逐步適應學校規章制度的要求,為其繼續學習打好基礎;

(4)始終保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基礎教育階段,一、二年級為第一教育單元,三、四年級為第二教育單元。兩個單元的教育目的是使兒童獲得感性知識和初步了解事物的能力,逐步學會讀寫算等最基本的知識,養成能夠坐下來讀書的習慣,初步培養獨立思考和分析創造的能力。逐步把孩子們引向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海洋。

課程設置

正式列入基礎學校的課程有:德語和常識、數學、宗教、自然常識、音樂、體育、藝術和勞作等。在1~2年級,一些學科進行合科教學,而且教師越來越喜歡在一堂課上分別教2門學科,如教25 分鍾數學,教20分鍾音樂。此外,還有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進度而設置的輔導課。各門課程每周的課時因年級而異,一般在19~25節之間。

各學科的主要教學內容和要求

(1)德語課。1~2年級主要學習讀說和朗誦。書寫貫穿於 1~4年級。要求1 年級結束時,學生就可以學會寫所有的字母。2 年級結束時,學生要能通讀一篇新課文 ,並理解大意 。德語課教學要求主要是:對兒童進行說話的教育,其中包括聽、理解和相互交談;正確書寫和運用詞彙;通過詞彙、句子和語法練習,訓練兒童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造句和閱讀能力;通過敘述、講解和作文,訓練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

(2)常識課。德國小學勞動教育的課程名稱不一 ,一般叫「常識課」。在1~2年級與德語課合並,3~4年級才單獨上課。巴伐利亞州小學常識課每周4節 ,其中2節為史地 ,自然常識,2節為手工勞作。手工勞作1~4年級的教學內容包括:紙工、編織、木工、陶器等。德國十分強調和重視基礎教育中的勞動技術教育,把它視為學生職業生活和社會的重要准備和基礎,是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設計,並貫穿在基礎教育的全過程。德國把勞動技術教育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對人的全面素質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術教育的目的,除了教育學生了解勞動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和掌握某項生產勞動技能外,還十分注意教育學生了解現代生產活動的過程 ,從原材料加工 、生產過程的工序到市場銷售,並使他們了解勞動與環境生態保護、勞動與社會的關系。這種勞技課並不追求學生學到多少技術操作,不要求學習木加工的一定會做個木房;而是要求學生側重了解整個生產過程和工序。

常識課的目的是使兒童認識周圍世界 ,了解人類共同 生活的形式,初步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內容相當廣泛,包括自然、社會、交通安全和家庭倫理等各方面的常識教育。一般通過游戲或實際觀察和指導兒童用一些科學方法來視察事物,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如對一年級學生講冰雪的融化。教師把雪和冰塊放在玻璃瓶內。過一會兒雪和冰都融化了。教師讓學生用手去試一下已融化和未融化的感覺。學生不但通過自己的感覺了解自然界的現象,而且用測量和比較的方法得出結論。

德國勞動技術教育的專用教室,不僅設備齊全,而且設計講究。如設有烹飪專用教室,整套的烹飪設備、器具應有盡有,而且專用教室設計了U型、Y型、塊型、條型四種不同型狀的廚房格局。這四種格局的廚房是德國廚房(包括家庭廚房)基本的四種形式。這種設計使學生今天的學習與將來的真實環境 聯系起來。據介紹,全德有五種勞動技術專用教室,即金加工、木加工、烹飪、辦公室管理、縫紉和編織。這說明德國比較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德國中小學除了在學校專用教室開展勞動技術教育外,還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實踐環節——個人到企業實習。學生分頭到工廠,和工人一樣上下班,干一些簡單的工作,目的在於了解工廠、職業。老師一周去看兩次學生,巡迴了解情況。實習結束,學生作匯報,老師作總結。學生實習的工 廠,由學生自己聯系,這也是一種鍛煉。據介紹,學生實習對工廠是個負擔,但是工廠為了物色未來的學徒,又願意接受學生實習 ,讓其了解本廠 ,希望這個學生將來成為本廠的一名學徒。

(3)數學課。一年級學生要學會從1 數到100,1~20的加減法。4年級要認識l百萬的數字;學會心算和筆算的四則運算方法 。並會解相應的數學問題。數學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會最基本的運算能力;學會計算數量大小的基本知識;學會解數學問題的能力,為將來數學能力的發展打好基礎。

(4)音樂、藝術課。兩科經常合上 。音樂課主要是唱歌,邊唱邊舞;學習樂器以演奏樂器為主。音樂課的目的是訓練兒童的音樂和節奏感,培養愛好,交流感情,豐富課外生話。德國的音樂教育有悠久的傳統,學校的文娛活動十分活躍,多數學生都會一種樂器並參加合唱。

(5)宗教課。德國的學校起源於宗教,學校至今仍保留著宗教課。宗教課有天主教的和基督教的,一個學校只有一種,兒童選擇哪一種宗教課,由家長的信仰決定。宗教課的內容由教會決定,教師由牧師和神甫擔任。宗教課一般都伴隨著音樂和歌唱。歌曲主要是唱詩。

(6)藝術和編織課。這是德國的傳統課程 。課程內容有圖畫、剪紙、拼湊玩具和手工勞作等。這些活動帶給兒童快樂,啟發兒童的創造力,使他們學會美化環境,愛護環境,學會自己製作小禮物和美麗的包裝,使兒童懂得目的性和完美性是一致的。

(7)體育課。主要內容有田徑、體操、舞蹈、游戲,球類活動有手球、羽毛球和足球,另外還有旱冰、滑雪等活動。學校的體育設施齊全,有室外運動場、球場。有條件的學校還有室內體育館、游泳池。地方上每個區都有游泳池,學生可以去上游泳課。體育課對體弱兒童另有課程安排,使他們盡量多參加體育活動。體育課在基礎學校的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學校一貫重視對兒童身體的鍛煉。通過體育課的鍛煉,增強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多種體育愛好,促進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各種業余體育運動。

(8)輔導課(促進課)。這是德國學校設置的特殊課程,目的在於使學習快慢、方法各不相同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對學習成績特優的學生布置一些高難度的練習,並允許他們跳級;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 ,並不把他們從正常班級中分出去 ,而是為他們開設每周 2——3課時的促進課,使程度好的學生不感到無聊 ,使學習慢的學生不失去信心。促進課的教學主要體現在趣味性更強,教學更直觀、更形象方面。

(9)環境課 。德國的環境保護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這也得益於他們的環境教育的深入。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特別是 80 年代以來,德國公眾的環境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在這之前只有少數人關心環境,且「環境」被認為等同於「自然」。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小學課程中雖有了環保內容,但主要集中在自然保護上。在地理課程中也只涉及環境的兩個方面:其一,自然環境決定人類的活動,如氣侯、地面起伏和自然災害。其二,人有能力征服自然,建設自己的環境。從中可見這種二元對立的環境觀將「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看得涇渭分明。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認識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破壞環境也就是危害人類自身。在德國學校中,首先意識到這一思想變化所蘊含的重要意義的是地理學科,並在德國學校地理協會的積極支持下,地理成了學校環境教育的中心學科。1980年,當時聯邦德國的「各州教育與文化部長聯席會議」的一項聲明對環境教育有下列闡述:「對於個人和全人類來說,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現在的重大事情,它也是學校的一項任務,提高學生環境意識,使他們具有對環境的責任感,使他們養成在校內外對環境負責的行為。」這次會議做出了「環境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教學計劃中的一個必修內容」的決定。

德國有16個州,每個州的課程內容各不相同。各州在教育上是獨立的,制定各自的教學大綱,規定使用各自不同的教科書,但環境教育的內容在各州有關的中、小學教學大綱中都有涉及,內容大同小異,主要集中在地理、生物、自然、社會、化學以及經濟、法律等課程,覆蓋5至13 年級。此外,在德語、常識、郊遊活動、鄉土教育等各種課程及活動中也開展環境教育。

在巴伐利亞州文化部的方針中 ,關於環境教育的方法有如下規定:

①環境教育是價值教育。「環保教育的主要任務除傳授生態學基礎知識外,還要樹立如下價值觀」:

——關於環保的意識;

——致力於負責任地處理同自然的關系;

——促進倫理態度的形成,即認識到環境保護不僅僅是關繫到人類健康,合法利益和需要,而且關繫到地球上所有生靈本身具有相互尊重和生存的權力。在價值觀教育方面,榜樣是很重要的,教師具有特別的重要意義。應根據情況,結合不同的課程,開展環境教育。

②聯系實際情況和接近現實生活,是環境教育的重要原則。環境教育應當聯系學生的具體經歷,以他們故鄉的住宅、學校和勞動環境為出發點。在學生上課、流動教學等類似活動時,讓他們直接觀察所熟悉的和使自己感到有意義的環境,領會、體驗並加以判斷。這里應當提到一系列對環境教育特別適 合的教學場所 :典型的風景區、自然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種植地區、動物園、環保中心、農業、手工業、工業企業等。

③行動方向和行動范圍。學生應當將「個人的經驗和能力變成與環境有關的行動,並盡可能變為富有意義的經歷,使之容易理解錯綜復雜的關系,並推動學生為改善存在的關系做好准備。

從事這類活動的范圍首先應當提及的是,建立對環境有利的教學基地,在保護大自然工作中,實行監督(如對林區、草地等),豎立紀念標志,採取物種保護措施,確定地區性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及共同參與解決這些問題。

④擴大教學范圍。教師可以將不同學科的內容貫徹於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或者以同其他專業的代表開展合作的途徑,通過安排不限其形式的談話、課堂教學、共同舉辦講座等形式,達到上述目的。這里也需要採取定向的課題工作形式,例如內部調節課堂教學,研究課題討論會,考察旅行,青年宿營和師生在鄉村休養所停留 ,在勞動共同體和自由工作小組以及在選修課中可以找到這種方式。

教學組織

基礎學校的教學單位是各年級的班,每班學生數為20人左右,最多不超過25人。這種班額比較適合教學,便於教師了解學生。課時一般安排在上午7點半上課,下午不上課,1點放學,學生可以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上午上課6節,每節課45分鍾,課間休息5分鍾,中間有一次15~20分鍾的大休息,學生在這時可以加餐。學校不設食堂,學生都回家吃飯。

各州允許教師靈活掌握上課時間,不要求非45分鍾不可。有一堂課上2門學科的、有講課和學生活動時間各佔比例的,如1~2 年級教師講課佔一節課的2/3,其餘1/3為物理學活動時間。3~4年級教師講解時間佔1/2,其餘為學生活動時間。

教室的黑板是活動的,可以升降,以便高矮不同的教師和學生使用。桌椅可以隨時搬動,不一定一排一排放置。根據教師教學和學生討論的需要,桌椅的擺放形式可隨時調整。

為減輕兒童學習負擔 ,各州都在學校法中規定學生家庭作業量。1~2年級作業不得超過半小時,3~4年級不得超過1小時。有些州還規定兒童的'書包重量不得超過體重的1/12~1/10 。一般學科平 時沒有作業,只有課堂練習,練習答案當堂核對,不評分,只打記號,或畫上一個五角星、一朵小花。學生多以獲得五角星和小花而自豪,樂意讓別人觀看。德語、數學、常識三門主科每學期有2~3次作業,作業卷要評分並存檔,以便家長查閱。

基礎學校的假期很多,各州假期的時間不同。除了秋、暑假外,宗教節日也放假。全年主要假期有:

秋假 7天 在10月中旬

聖誕節 14天 在12月~1月

復活節 22天 在3月~4月

基督升天節 4天 在5月~6月

暑假 45天 在6月~8月

全年各種假期有3個多月,放假時間多數與家長休假時間相一致,可以全家一起出遊。為避免交通和食宿的擁擠,各州政府把學校假日先後錯開。

教學特色

(1)創造歡樂的學習環境 。按照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教師從創造歡樂的環境和氣氛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畢竟還是孩子,好動和愛玩是他們的特性,有了適合他們心理的環境和氣氛,他們就會樂於上學,不會對上學有負擔或壓力感。為此,學校教室內外都作了精心布置。教室寬敞、明亮,玻璃窗很大,光線充足;窗上和牆上貼有字母表、學生自己畫的彩色畫、習字和照片,有反映學生學習、生活的,也有動物、人物、綠樹、花草;空間掛著綵帶、紙條、紙葉;窗檯、走廊到處是盆栽綠樹和花卉,上掛著各種木偶布娃娃和其他裝飾物,生動形象,五彩繽紛,加上學生課前課後做游戲的歡樂愉快氣氛,很象兒童游樂場所。

(2)建立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教師把學生當作朋友 ,象對待成人和朋友一樣尊重、關心、信任他們。有事與學生商量,取得他們的同意後再行動,並讓學生自己動手。學校就像一個大家庭,師生親密無間,友好親熱,學生有些事不對父母講,一到校就告訴教師。上課時,不用起立。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時可以起立,也可以坐著。學生上課時沒有拘束,可以自由離位走動,也可吃東西。1~2年級學生更為自由,每堂課只有30分鍾的講課內容,剩下時間自由讀書、寫字,或到玩具角、勞作角和休息角去活動。教師對學習上後進的學生更加愛護、關心,學生做課堂練習時 ,教師在教室巡迴 ,常坐在差生一邊,循循善誘,啟發鼓勵,從不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3)培養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教師上課多用啟發式 ,學生在課堂上提出許多問題,教師從不直接回答,而是由全班學生共同討論,教師從旁點撥引導但不給統一 的標准答案 ,允許各種回答和意見並存。這樣做有利於學生思想活躍,不壓抑不同的想法和看法,讓學生感到自己的發言受到尊重,從小就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隨便附和他人的意見。如圖畫課,教師不規定主題,由學生任意作畫。作畫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提問,教師則隨時提示 、檢查和講評 。畫到一半時,教師坐下來讀一篇童話,已畫完的學生可以專門聽老師讀童話,未畫完的學生就邊畫邊聽 ,各得其所 。而童話里的人物、鳥兒、花草、各種景物不僅可以豐富兒童作畫時的想像力,還能啟發他們和老師一起設想童話中的各種情景。在德語課上,為了讓學生掌握主語、謂語、賓語在句子中位置的變化,學生與教師圍坐成圓形,教師拿出寫好句子的紙條,按詞剪成三塊丟在地上,讓學生用這三個句子成分拼成不同類型的句子 。繼而教師又把三個句子 剪成九個單詞丟在地上,讓找出主語、謂語。全班學生人人動腦筋,個個爭著拼句子,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一節常識課上,課題是種土豆。師生圍坐成中間放著工具、黃沙和泥土,一旁放著2種土豆,一種已發芽,一種未發芽。教師採用提問和討論的方式,先讓學生區別哪一種土豆能作種籽,了解種土豆要用哪幾種工具,再討論如何種土豆。在明白方法和程序之後,分成3 個種植小組分別操作。土豆種好以後,每個種植小組進行討論,由一人執筆,寫出「種土豆」報告 ,在全班交流,比較哪個小組寫得最好。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了種植土豆的知識,還培養實際操作技能。在手工勞動課上,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可以製造出簡單的日常生活用品。學校里設有勞動車間,有各種勞動工具,有台式車床。如要求學生用一塊長方形木塊做碗、盆之類的生活用品。一年級社會課上進行交通安全教育,由警察局負責交通安全教育的人來校上課時,教室里作了布置,用布條擺成斑馬線。學生練習過馬路時,也是紅燈停,綠燈進,模仿一停二看三走四瞧的動作,然後放幻燈進行安全教育,最後到校外馬路上進行實際演習。這種訓練每學期進行兩次,第二次家長也一起參加。

(4)發展學生的個性、愛好和特長 :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創設多種條件和情景,來發展學生的不同個性。愛好和特長。在編織課上,有刺綉、貼花、縫花,可以用毛線編織,也可以在麻袋片上用粗毛線編織花邊和圖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一種或幾種編織內容。美術課的內容有寫生畫、剪貼畫,貼人像、畫背景或添畫。教師不固定范圍,也不提供范圍,只作些分解指導或講個故事,設想些情景,讓學生憑想像去畫 。如布施小學二年級教師 對學生提出的情境條件是:蘇柵娜要畫一座房子,房子是用磚頭砌的,有紅色的窗子,屋子後面有個塔樓和藍色的天空;房子位於一條小河畔,路邊有幾朵小花,太陽照耀著這座漂亮的房子,你能畫出這樣的房子嗎?他先讓學生復述這些條件,然後再動手去畫。結果學生畫得很像老師為他們創設的情景,也充分發揮了各人的想像力。有的在房子上添加了煙囪和縷縷青煙;有的添加了正從房子前面駛過的汽車;有的學生喜歡寫生畫,可以帶著畫夾,走出教室,到室外某個地方去畫。

成績評定和升學問題

基礎學校採用六級評分制,即1分為最優 、4分為及格、5分為不及格、6分為最差。

學生平時沒有考試,也沒有期中期末考試,更沒有統考。每學期做幾次課堂作業,這種作業是閉卷的,相當於課堂測驗。如一個4 年級學生一年同要完成約10次聽寫,6~8次作文,8~10 次數學作業。學生在每學期期末取得一次學業成績證書。1~2年級學生用各科的評語代替記分,3~4年級有成績 ,但評語仍占很重要的部分 。學生畢業時,根據自身能力、教師判斷和家長願望來決定升入哪種中學學習。

二、德國中小學申請條件

1. 德國小學入學申請條件

德國小學一般來說,只接受父母具備一年以上長簽家庭中同時獲得了長簽的未成年孩子。以此方式到達德國的孩子,才可以入德國的公立學校學習。這是小學入學需具備的基本條件。

2.德國中學需申請條件:

a、年齡:14-17歲中學生,簽證時候需要滿足14歲。個別學校可以招收更小年齡學生。

b、年級:國內初二必須讀完。最早申請德國9年級。初二、初三學生對接申請9、10年級。

c、成績要求:需要提供至少前兩年的中學成績。由於申請人數越來越多,學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些熱門學校,需要學生成績不低於85,甚至能達到90分。例如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的學校要求是比較高的。底線是:不能有掛科。

d、德語:入讀中學需要語言達到B2。語言不夠的學生需要先讀語言學校。語言學校同樣需要滿足寄宿、監護、資金擔保等條件。學生出國前需同時收到語言學校和中學錄取。單一的語言錄取是不可以的。

e、性格要求:開朗、活潑、喜歡和人交往的學生,比性格內斂的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寄宿學校的生活。

f、其它:自理能力強、能獨立思考等。

三、德國留學申請材料

(1)疫苗本,中文德文翻譯件。可以自己翻譯,重要的是,你要詳細的把孩子具體打過什麼疫苗,什麼時間打的,詳細的寫清楚,依次列表出來。

(2)孩子的出生證明,雙認證的那種。

(3)學齡前兒童不需要准備成績單。但如果是已經上學的孩子,三年級以上的需要准備連續兩年的。

三年級以上的需要准備連續兩年的成績單,並翻譯成德語。翻譯可以由自己完成,但原件需要有學校公章和校長簽名。各個州對於這份文件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保險期間,你最好在國內做一個普通公證。

(4)如果是小學生,為孩子買好一個質量靠得住的雙肩背書包。因為德國的小童書包最便宜的也許有100歐元。

;

3. 德國的教育體系是怎樣的

很多家庭都把孩子送去德純碧國讀書,那麼大家對野哪德國的教育體系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就讓我給各位簡單的介紹一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德國教育體系嚴謹且多樣化,盡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完善的社會保障、嚴格的稅收制度保證了無論是一名工廠員工,還是大型企業高管,子女都可以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權利。

1.德國幼兒教育

德國幼兒園分為Kita(0-3歲組)、Kindergarten(3-6歲組)等不同概念。入學沒有特定時間,每個兒童都可以單獨約定哪天開始去幼兒園,家長也可陪同。

幼兒教育以地方或幼兒園為單位,不存在統一的教學目標與方案,教學活動主要包括講故事、唱歌、勞作、會話和接觸自然等。

2.德國基礎教育第一階段

德國基礎教育的第一階段為小學,凡是滿七歲的兒童必須進入小學就讀,此為義務教育不可拒絕。德國多數地區是一年級到四年級,柏林等地是一年級到六年級。

這個階段的最大特點即是不給予兒童功利性的分數成就導向,因此在小學低年級並沒有學科成績單,而是以教師評價作為考量。

3.德國基礎教育第二階段(初級)

小學畢業後的教育階段,主要分為三個類別:

職業預校(Hauptschule)

以職業教育為主,強調實務性與方法操作。

實科中學(Realschule)

以較高等的職業需求為主,可選擇繼續升學。

文理中學(Gymnasium)

頌褲碼以上大學為主要目的,也可以轉換方向。

4.德國基礎教育第二階段(進階)

類似於國內高中,主要包含文理中學高年級以及職業學校的再深化教育。

文理中學高年級(Die gymnasiale Oberstufe)

學生依據喜好與發展方向選擇學習課程,並以此作為進入大學院校的准備。

職業學校(Berufsschule)

即職業專科學校,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貼合社會對技術人才的要求。

5.德國高等教育

即是我們熟知的大學,主要分為三個類別:

綜合性大學(Universität)

以教學和科研為主,強調系統理論知識的高等院校。此類院校可授予本科、碩士及博士學位。

高等專業學院(Fachhochschule)

偏重於實踐應用教育,學生通過4-5年的專業學習,可取得高等專業學院畢業文憑。

藝術院校(Kunsthochschule)

專門針對藝術類學生的院校,其中包括音樂學院、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等。

綜合來看,德國的教育體系相對國內更為嚴謹復雜,這也是注重因材施教的必然結果。畢竟德國學校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考試,而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生活。

4. 德國教育詳解

不少人會選擇德國移民,那麼作為家長,孩子的教育很重要,德國教育如何呢?想必是出國人士比較關心的問題,別擔心,和移民欄目一起來看看德國的教育,歡迎閱讀。

德國的教育

到了德國,你根本看不到鋪天蓋地的教育公司和補習班招生的廣告,然而德國的教育水平卻是世界頂尖的,特別是它的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更是聞名世界。

這里有條法規讓我感到很奇怪:德國的《基本法》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就是說孩子們在上小學前,任何人都不可以對兒童進行所謂的學前教育,比如跳舞、體操、讀書、繪畫、鋼琴、外語、奧數之類等等都被禁止。

那麼小學前的孩子在幼兒園學什麼呢?根據德國經濟政策研究專家楊佩昌的總結,大致是如下3點: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二、孩子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德國的小學生沒有什麼功課負擔,孩子們只上半天課,上午上課,下午主要是根據自己的愛好,非強制性的,可以學習鋼琴、繪畫、手工和體育等有關素質修養的課。德國教臘櫻育界的普遍觀點:如果太早強行教授所謂知識,小孩子各方面並不成熟,沒有思辨能力,最後變成背書和讀書機器。

德國有8800萬人口(其中600萬為常住外國人),卻有公立大學300多所。任何人在德國都可以上大學,因為德國沒有高考,只有申請和推薦制度(老師推薦),通過了申請就可以上大學了,並且德國上大學是不用交學費的,這樣的福利也惠及外國留學生。在德國,老師和家長並不會緊緊盯著名牌大學。

初三和高中階段,學校、家長和學生會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制定進一步的教育,這樣,會有一部分學生進入技工培訓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學習。這里有非常關鍵的一點:技校出來的畢業生的待遇不會比名校出來的待遇低,至少不會有歧視性的用工制度。因此,孩子們不需要上很好的大學也能找到不錯的工作,獲得很好的收入,這正是德國有最好的職業教育的根源。

另一部分學生則可能讀名校進一步深造。但是,能進入大學讀書,並不意味著誰都可以順利地拿到大學文憑,在德國混文憑是絕對不可以的,你只有老老實實並且勤奮努力才能畢業。曾經有從事出版的人想引進德國的凱者大學課本,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德國的大學根本就沒有什麼統一的大學教材。

教你的大學老師,會在開學的第一堂課里,公布很多該學科的參考書,考試內容也在其中,至於教授教什麼,那是教授的自由和權力,教授只需按照自己的專業背景和操守來做就可以了。如果你不認真讀完那些參考書籍,還真沒法完成考試,千萬別指望有什麼考試前的盯局薯復習提綱。

老師除了告訴你參考書,還教你的就是學習的思考方式,自己獨立思考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德意志民族向來以理性、務實和邏輯性強著稱,我想,大概就是通過這樣的教育理念和體系培養出來的。

5. 德國教師教育的特點及啟示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創立師范 教育 的國家之一,教師教育制度十分完善。2000年,德國教師教育委員會發布的《德國教師教育展望》 報告 認為:在培訓期限、場地和行政管理的精乾性等方面與外國相比,德國具有最高檔次的教師教育制度。目前,我國師范教育正處於向教師教育全面轉軌的關鍵時期。因此,探討和解讀德國教師教育的特點,具有啟示作用和現實意義。

一、德國教師教育的三個階段

德國教師培養的全過程包括三個階段:修業階段、實習階段和職後培訓階段。三個階段相輔相成,融為一體。

1.修業階段

修業階段,即大學的理論學習階段,重在學習作為教師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包括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

(1)課程設置。德國師范生在修業階段主要進行理論學習,必須學習兩門執教學科和相關的學科教學論,同時必須學習包括教育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其中教育科學要佔總課時的25%。

卡塞爾大學規定,擬從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學生要學習兩門學科,且兩者須為相近學科。該校師范生所學的教育類課程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論、歐洲教育史、課程開發論、教學論、執教學科的 教學 方法 、心理學等,還包括一些相關的社會科學學科,如社會學、哲學等。

(2)教育見習。教育見習一般安排在第三個學期,為期5-8周。教育見習主要是聽老師講課,看老師如何組織教學,如何批改作業,如何管理學生等,了解學校教育運行的全過程,不上講台講課(德國有關法律規定,獲得實習教師資格後才能上課)。

師范生達到相應條件後,可申請參加第一次國家教師資格考試。考試內容主要由 畢業 論文、120分鍾的書面考試、80分鍾的口試(試講)、短期見習等四方面構成。第一次考試合格者,才能轉入第二階段學習,同時取得國家見習公務員資格。

2.實習階段

教育實習階段,重在培養作為教師應具備的執教能力。第一次考試合格取得實習教師資格者,方能進入專門的教師培訓機構學習,這類機構統稱為研修班。

1990 年以前,教育實習時間各州不盡相同。最短16個月,最長2.5年,一般為1.5年。從1990年開始,聯邦政府根據州 文化 教育部長會議決定規定各州教師實習階段期限統一為2年。第一年為引導和試教階段。從實習開始4周以後,才在老師的指導下試教。通常上午見習或試教,下午在研修班學習討論。到第二學期甚至第二年,才開始獨立承擔一個班的教學。第二年的後半年,則專心准備第二次國家考試。

每年的2-5月是德國各州進行第二次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的時期。考試內容包括:①面對評委和考試委員會,上兩節公開課;②在4小時內,當場撰寫一篇有關教育理論的 文章 ;③參加包括主修專業、輔修專業以及政治法則的3次口頭考試。據德國近年來的統計,只有80%的實習教師能夠通過第二次考試。第二次考試合格者,就成為正式教師,同時成為國家正式公務員,享受良好的待遇。德國教師的報酬比雇員的平均工資高1.5-2倍。

3.職後培訓階段

職後培訓的目的是使教師擁有適應社會急劇變化的能力,負擔起教育改革和革新的任務。當前,德國教師的繼續教育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1)自主學習。在職教師培訓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師了解教育科學與專業科學的新發展、新成果;擴充教師有關教育工作的心理、社會、政治等方面的知識;使教師重新認識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所承擔的任務和角色。在德國,政府和各種教育團體經常舉辦這種在職教育。教師在周末、下午或晚上均可自主參加培訓。

(2)派出培訓。經校方許可,教師到師資培訓機構學習培訓,獲取另一種或更高級的資格。它主要包括另一種學科任教資格;另一種學校類型的任教資格;在實習教師研修班的任教資格;校長、督學任用資格等。

二、德國教師教育的主要特點

1.注重教師的全程培養

德國教師教育十分注重教師的全程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教師職業是一項教育人的工作,是一項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師范生必須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人際交往 能力和知識傳輸能力,三者缺一不可。為此,德國大部分州要求申請入學者必須參加職業性向測試,或者在入學前到中小學見習一段時間,測試申請者具不具備當老師的潛質,有沒有可塑性,這是“全程育師” 的首要環節。

第二,德國教師教育的“修業階段”和“實習階段”是“全程育師”的中間環節,目的是把熱愛教育事業的學生培育成合格的教師,包括從理論到實踐;從智力到品性;從知識到能力的全方位培育塑造。在此期間,師范生必須經過兩次嚴格的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反復煅造、磨練,才能成為正式教師。

第三,職後培訓是“全程育師”的最後一個環節,事關教師專業水平的可持續發展。在職教師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停地從時代中吸取營養,學習最新知識。

2.注重教師執教能力的培養

注重教師執教能力的培養,是德國教師教育的顯著特點。

第一,教育見習,培養師范生的感性認識。教育見習的主要任務是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聽課、評課,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接觸課堂現場的能力。帶教老師從中小學選拔,他們具有雙重身份,既是中小學的教師,又是大學的講師。

第二,教育實習時間長、內容具體,著力培養師范生的執教能力。德國各州統一規定師范生教育實習時間為2年。花2年時間培養教師的執教能力,為全世界教師教育樹立了一面旗幟,可見德國政府培養教師執教能力的堅定決心。

3.堅持四年一次的教師評價制度

德國政府規定,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四年一次的綜合評價。完全中學、實科中學教師的評價者主要是學校校長,四年一次為每個教師作出翔實的考核報告。國民小學、主體中學教師的評價以督學為主、校長參與配合。對教師的評價客觀、公正,必須與教師本人見面並簽字存檔備查。督學的任務是到校聽課,為每個教師建立一份“教師 工作報告 表”。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教師分管的班級及學生情況,所承擔的工作量等;二是教師的教學效果與工作態度等。教師的評定結果分為7個等級,1級最好。工作時間不長的教師一般為4-5級,能評上1級的教師較少,必須是教學效果好、科研成果突出者。

三、對我國教師教育的啟示

鑒於德國教師培養的特點,提出以下三點建議:①我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時機(觀念、財力、物力)成熟的時候,把各級各類教師的管理納入國家公務員序列,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真正使教師成為人人羨慕的理想職業。②引入“全程育師”的教育理念,更加註重教師的職後培訓工作。國家應盡快制定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的法律、法規,明確教師職後培訓的權利和義務。一方面,教育行政機構和學校要積極為教師提供學習進修的機會,並把職後培訓與其聘任、提薪和晉級等方面掛鉤;另一方面,教師應主動申請培訓,正確處理好教學與培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把教師的在職培訓納入法制化軌道。③凡報考師范類的學生,考前應該進行 面試 和職業性向測試,把那些真正熱愛教師職業、願意為教育事業奉獻青春和熱血的優秀學生選入師范院校或綜合大學的教育學院學習。

我國師范生的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與德國相比相差甚遠。首先,對教育見習整體重視不夠。有的僅僅將教育見習納入了教學計劃,但沒有作出具體的檢查落實;有的學校內部沒有統一要求,有的專業見習,有的專業不見習,存在著可有可無的思想。其次,教育實習的水份很大。雖然對教育實習都作了相應安排,但時間一般只有6-8周(僅僅相當於德國教育見習的時間)。有的學校派了帶隊老師專門蹲點實習中學;有的學校實行教育實習巡視制,選派相關人員選擇有代表性的實習中學巡視一圈。可見,目前我國師范院校對教育實習的檢查指導不力,教育實習的水份很大。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實習中學迫於考試或升學排名的壓力,不願意讓實習生多上課。另一方面,實習學生迫於就業壓力,實習期間往往是找工作的黃金時間,部分學生不安心教育實習。

一方面我國應盡快制定《教師教育管理條例》等 規章制度 ,對師范生的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作出明確的時間、內容規定及其目的要求,做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師范院校與實習中學進行全方位合作,在實習中學中遴選帶教老師。帶教老師既是中學教師,又是高校講師,高等院校支付相應的報酬給實習中學和帶教老師。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實習中學的積極性,才能激發帶教老師的主觀能動性。第三,師范院校應劃撥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專項經費,以保證教育實踐活動的正常開展。

我國對中小學教師的評價方法較多,沒有統一規范的評價體系,操作起來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如評選“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教育工作者”等等,評價的主要尺度是所教(管)班級年度考試排名或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升學率。為此,我國應建立健全教育評估機構,由評估機構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科學、規范的中小學教師評價體系。並委託教育評估機構每個學年度,對教師進行一次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評比。將每位教師的評價結果存入個人檔案,並與其晉職、晉級掛鉤。引入激勵機制,樹立典型,樹立正確的導向,獎勵表彰先進,促進教師隊伍的健康發展。另外,我國的督學體系健全,但其主要職責是宏觀指導和例行視察,沒有像德國督學那樣真正地深入課堂,走訪家長,對教師作出客觀翔實的綜合評價。兩相對比,差距顯而易見。我國注重教育過程的宏觀遙控,德國注重教育過程的細微環節。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德國教師教育的三個階段對教師的培養各有側重。修業階段著力培養教師的基本能力;實習階段著力培養教師的執教能力;職後培訓階段著力培養教師適應社會變化的綜合能力。三個階段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凸顯出三個主要特點:注重教師的全程培養;注重教師執教能力的培養;堅持四年一次的教師評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應積極學習德國教師教育的先進 經驗 ,引入“全程育師”的教育理念,更加註重教師的職後培訓;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努力提高教師的執教能力;建立健全教育評估機構,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唯有如此,才能推動我國教師教育的全面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祝懷新等。德國教師教育專業化發展探析。比較教育研究,2004(10).

[2]張可創。德國教師教育的改革思潮。外國教育研究,2004(5).

[3]張貴新。對德國教師教育的思考。中小學教師培訓,2004(10).

[4]牛道生。德國師范教育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3).

6. 走進德國讀書文化

德國究竟是一個書香氣息濃郁的國家還是一個無聊的國家?為什麼德國人這么喜歡讀書?德國的讀書文化是什麼?源自哪裡?德國人的讀書量有多大?下面就一起跟著的我走進德國讀書文化,一起領略一下吧!

德國是個極度無聊的國家,你看不到10點還有人在飯店裡吃的熱火朝天的,你也很難每天見到人們興高采烈的滿大街狂歡,年輕人也並不經常聚攏在一起玩耍撒歡,整個德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安靜的氛圍,在這里人們無聊的只能看書了。所以這個無聊的國家出了很多的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詩人。也因為讀書才變得民富國強,這一切都與德式閱讀息息有關。

到底什麼是德式閱讀,可以總結概括為:讀書習慣、讀書氛圍、讀書設施。或是您也可以理解成一種德國特有的讀書文化。當讀書成為一種全民文化的時候,民富國強就不再遙不可及。

先來看一些數據調查,告訴你德國人讀書狀況:有91%的德國人在過去一年中至少讀過一本書。其中,23%的人年閱讀量在9到18本之間;25%的人年閱讀量超過18本,大致相當於每三周讀完一本書。書也成為了朋友之間最受歡迎的禮品。

70%的德國人喜愛讀書,一半以上的人定期買書,三分之一的人幾乎每天讀書。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齡段的人群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讀書熱情最高。對於德國年輕人來講,讀書就和他們的啤酒一樣讓人喜愛。

14歲以上的德國人中,69%每周至少看書一次;36%以上的人認為自己「經常」看書;22%的人看「很多」書;16%的人則有每日閱讀的習慣,屬閱讀頻繁者。8000多萬的德國人擁有全球第二大圖書市場,年市場銷售總額達96億歐元。德國年出版新書9萬余種,平均每萬人11.5種。德國還是差配耐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平賣豎均每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

德國的讀書文化

讀書習慣

在德國隨處可以看到正在閱讀的人,車站、咖啡館和草坪,這不僅局限於校園,而是任何場所,似乎每個人的背包里都有一兩本書,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拿出來讀讀。

如果你在德國生活,你一定知道這里的圖書是多麼昂貴,就拿2012年的一本暢銷小說《Er ist wieder da》為例,約在19.9歐(約170元人民幣)。也正因為德國人喜歡閱讀,德國亞馬遜圖書和閱讀器kindle,一直銷量不錯。

但德國人更喜歡紙質圖書,有兩點原因:一是喜歡紙質圖書拿在手上的感覺,更為傳統和真實;二是電子圖書價格並不比紙質圖書價格便宜很多。

他們還認為真正的閱讀源自於書,而非實時消息,他們更願意閱讀有價值的,即便是長篇大論的文章,而不是閱讀那些無用的、八卦的、沒有任何營養的花邊消息。

德國人更喜歡閱讀的是一些有深度、值得思考、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學作品,以2013年最受好評的6本書為例:《波比和流浪漢:一隻改變我生命的貓》、《戰爭小孩打破沉默》、《漫漫自由路》、《病癒密碼:六分鍾病癒方法》、《百歲老人蹺家去》、《狐狸谷》。

讀書氛圍

讀書應該是除了足球之外的,幾乎全民都喜歡的一件事,無論男女老少,達到了平民閱讀,他們認為讀書可以鍛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他們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想法,促使他們不斷的閱讀。

此外,德國人認為,閱讀關乎國家未來,經常性大量的閱讀,能夠使青少年更好地掌握讀書技巧,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除了家長和學校的督促,政府也把閱讀視為一項兒童啟蒙的社會工程。5年級的學生可以獲得一張贈券,免費在圖書館領取一本書。

德國的父母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培養他們對書籍的興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個玩具就是圖書。父母還會在每天睡前為他們讀書或和他們一起閱讀。

德國的小學生每天上課時間並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點左右就放學了,而圖書館會在課余時間為他們舉辦各種朗讀活動。中學時代老師會布置主題性作業,需要學生大量閱讀材料書籍以便完成作業。

幾乎每一個德國家庭,都有書架,或設在書房,或擺放於客廳,似乎成為了家裡的一件裝飾,但很多德國人的書架上的書,他們幾乎全部都閱讀過。德國每個家庭平均藏書近300冊,人均藏書一百多冊。他們認為,「一個家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虛春戶」。

讀書設施

德國有將近7700家的書店,書店工作人員則約為31000名,到處都可以見到書店,無論是市中心的大型圖書商店,還是車站的小型圖書店或報刊亭,如果你留意觀察,會在很多社區附近找到一個像電話亭一樣的小亭子,裡面放滿了二手圖書,這就是公益免費借書亭,你可以免責在這里借到自己想要閱讀的圖書,或是可以把家裡看過的圖書放進來供他人閱讀,全憑自覺。

通常書店內部的環境都十分安靜、幽雅,很多大型書店內,或小型書店門口都有可以喝咖啡閱讀的地方,或是提供免費閱讀區,即便你沒錢購買,但只要你願意閱讀,你完全可以坐在這里看上一整天,是不會有人因為你只看不買驅趕你的。

大型書店也經常會舉辦一些讀書會或朗誦會,來提倡人們閱讀,並喜歡上閱讀。這里不會因為利潤原因只出售大量的暢銷書,也是會照顧到各個閱讀人群的需要。

如果你的讀書感興趣,同時喜歡淘一些已經不再發行的圖書,可以到當地的跳蚤市場或是一些並沒有任何名氣的二手書店淘到一些不再發行或特別意義的圖書。

除了民眾的讀書設施外,每年德國法蘭克福和萊比錫都會舉辦書展,作為一種圖書文化和商業的交流平台,每年都會吸引來自全世界各大圖書出版商到這里參展。

德國的圖書館

德國有1.4萬多個圖書館,藏書約1.29億冊。每個城市都有市立圖書館,區里也有各自的圖書館,而且一定是建設在當地最繁華的地段。許多圖書館通過組織作家演講會、舉辦文化活動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

小鎮里往往也有圖書館。沒有固定圖書館的鄉村則會定期有流動圖書館,方便居民借閱圖書。人們只要花約10歐元辦一張年卡,就可到圖書館自由借閱圖書。在公立圖書館,看書則是完全免費的。

不得不介紹的幾個德國圖書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家圖書館,屬於非借閱圖書館,成立於1946年,設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承擔著從1913年以來所有德語出版書籍的保藏工作。

柏林國家圖書館,其歷史可追溯到1659年的前身德國皇家圖書館,以大約一千萬的藏書量成為德國最大的綜合性圖書館。

德國的烏爾姆威布林根修道院圖書館,建於18世紀,是德國南部最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築。以高雅的氛圍為文化活動提供使用場所,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圖書館。

德國沃芬布托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成立於1572年,是德國典藏、修繕古籍的國家級圖書館,古籍典藏的數量以及修繕維護的技術皆是歐洲之冠。

曼海姆伊斯蘭圖書館,是歐洲最大的伊斯蘭圖書館,擁有25000冊圖書,准備將藏有量擴增到10萬冊。

海德堡大學圖書館,是德國最古老大學的圖書館,藏書260萬冊,其中擁有6000多冊珍貴的手稿和古代印刷本,和極為珍貴的14世紀手本。世界頂級名校的圖書館排第5位。

除此之外德國各個高校的圖書館也是可圈可點,比如柏林洪堡大學圖書館被視為無法打盹的圖書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圖書館,彰顯了藝術氣息,德國科特巴斯大學圖書館更像是一個現代博物館,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圖書館,則採用環保材料和自然採光系統,古典與現代相結合。如果有機會不妨把圖書館作為你旅遊途中的一道風景看一看。

讀書背後的故事

德國可以算是民富國強,背後一定是一種文化力量在推動著,那就是閱讀的力量;中國人發明了造書的紙,但喜歡閱讀的人越來越少。

我們在不斷感嘆德國製造的同時,感嘆德國強勢維持歐元區的同時,卻沒有注意到,德國的大學和圖書館一定是當地最經典的建築並建立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段,也沒有注意到德國是世界人均比例最大的普通閱讀者群,更沒有注意到德國人對知識的尊重和閱讀的態度。

今天整個社會都表現的浮躁不安,在地鐵上,大家忙著刷微博、刷消息、看八卦、瀏覽論壇,因為無法理性的篩選,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聞和消息,閱讀了太多的不良和過激的圖片,自然的在一個浮躁不安的環境中,心靈和精神世界又多了一份敏感和惶恐。

就是因為信息爆炸,我們養成了一種叫做「淺閱讀」的快餐式閱讀方式和習慣,大家的閱讀量可能是在增加,但閱讀質量卻不一定能得到保證,我們又有多少人會在這個時代,真正的願意花時間和精力放在一本能夠凈化心靈,提升精神生活的書上呢?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在坐車的時候放下手機,拿上一本書讀一讀;我們是不是也可以不再被浮躁纏身,清心寡慾的讀一本書;我們是不是也可以不再以所謂的「淺閱讀」為榮,而花時間去讀一本真正的好書?

7. 德國近代教育制度

17、18世紀的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遠遠落後於英、法兩國。由於封建割據,教派爭斗,資本主義發展相當緩慢。德國的資產階級勢單力薄,不敢像英、法兩國的資產階級那樣起來革命,而是屈從於封建勢力。18世紀70年代,受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德國教育界出現了泛愛主義,擁護盧梭的思想,注重兒童的自由發展,並開展了廣泛的教育活動。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新人文主義運動在德國興起,古希臘文化和一切有用的東西受到推崇,促進了德國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19世紀初的普魯士與法國戰爭對德國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教育開始經歷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德意志終於完成了統一,德國的經濟、教育等開始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到20世紀初,德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資本主義強國。 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期,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要落後於英國和法國。德國境內小邦林立,長期的封建割據使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相當緩慢,資產階級具有很大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隨著工人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德國資產階級更是不敢進行反對封建貴族的革命斗爭。這是德國國內形勢的顯著特點。當然,整個歐洲政局的發展和變化,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德國教育的發展過程。
一、強迫義務教育
德國最初的學校教育和宗教改革運動密切相關。首先從德國開始的宗教改革使新教教派在德國(特別是在其北部)占絕對優勢。從路德派到虔信派,基於對新教勢力擴展的需要,都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受路德(1483-1546)思想的影響,得意志境內各邦從16世紀中期開始先後頒布普及義務教育的法令,使德國成為近代西方國家中最早進行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
1559年,威丁堡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規定國家在每個村莊設立初等學校,強制家長送子女上學;1580年,薩克森也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1619年,魏瑪頒布的教育法令規定,8到12歲的兒童都要到學校讀書。在眾多頒布強迫教育法令的公國中,普魯士的教育法令最為突出。普魯士於1794年頒布的《民法》中列有學校教育條款,明確規定:各級學校(包括大學)均系國家機構,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國家的職責,學校要給學生以有用的知識;學校的設立必須經國家允許;所有公立學校都要受政府的監督,政府隨時可以派人對學校進行視察、督導。《民法》還規定:即使仍由教會辦理管轄的學校,或由政府和教會共同管轄的學校,也必須按照國家即定的立法行事,如遇爭執,決定權在政府。《民法》雖然不是專門的教育法規,但在德國,一般把它視為普魯士世俗教育的"大憲章"。此外,普魯士的幾任國王先後多次頒布教育法令,詳細規定了國家辦學、強迫義務教育、學校課程、辦學經費、教師、家長責任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和措施。雖然其中的許多法令並沒有被很好地執行,但它們表明了德國近代教育的世俗化特點。
二、文科中學和實科學校
在17-18世紀,德國中學的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學,它相當於英國的文法學校或公學,17-18世紀是文科中學古典色彩最濃的時期。文科中學是完全反映貴族要求的一種學校,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這種學校,其主要任務是為升學做准備,使貴族子弟以後成為社會上層職業者,如醫生、律師、牧師和官吏等。文科中學與初等學校無直接關系,早在17世紀以前就形成了這樣一種不成文的法規,到初等學校受教育,是勞動者子弟的義務,而上文科中學學習則是王公貴族們的專權。只有文科中學的學生才有權升入大學,所以文科中學和大學有著直接的聯系,文科中學的任務就是為大學輸送新生和為政府培養訓練一般的官員。
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和近代科學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在18世紀初德國就已經出現了與文科中學相對的實科中學,並逐漸得到發展。實科中學的發展是因為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雖然比較緩慢,資產階級也較軟弱,但工商業仍有所發展,貴族獨享中等教育的現象對資產階級的成長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都極為不利,而且專門訓練貴族子弟的文科中學,也根本不能適應和滿足工商業對教育發展的要求,而實科中學正是適應這種社會需要而產生的,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的性質,是一種新型的學校,因而發展較快。1659年,虔信派教徒弗蘭克(1663-1727)在哈勒開辦了一所國民學校,以實科內容和直觀方法進行教學,以後又創辦了科學學校。1708年,虔敬派的席姆勒(Christopher,1669-1740)創辦了"數學、機械學、經濟學實科學校",教育內容除宗教外,還有數學、物理學、機械、天文、地理、法律和制圖等。在這些科目的教學中採用直觀教學法,利用繪畫、圖表、標本和模型等直觀教具,以求增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1747年,赫克(1707-1790)在柏林開辦了"經濟學、數學實科學校",是德國第一所正式的實科中學。在這所學校里,學生先在預備班裡學習,然後各按志願選擇一項專科,如幾何、建築、物理、商品製造、貿易或經濟等。該校著有成績,還附設了工藝學習班和師訓班。此後,德國實科學校一直延續下來,到19世紀逐漸成為德國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科學校的出現,揭開了文科中學與實科中學斗爭的序幕,也體現了新的自然學科與舊的古典學科的較量,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封建的生產方式的斗爭,加強了科學與教育的聯系,對文科中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在整個18世紀,實科中學的力量較之文科中學要弱小得多,它的社會地位比文科中學也要低得多。
三、泛愛主義教育
18世紀70年代,德國出現了以泛愛主義為宗旨、創辦"泛愛學校"的教育運動。"泛愛派"的創始人巴西多(1724-1790)根據法國教育家盧梭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應培養學生博愛、節制、勤勞等美德,教育過程中應該注重實用性和兒童興趣,反對壓抑兒童發展的經院主義和古典主義教育,強調教育的最主要任務在於增進人類現世的幸福,培養掌握實際知識的健康、樂觀的人。和盧梭一樣,泛愛主義者認為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們要求教育者熱愛兒童,讓兒童自由地發展,他們還重視體育,認為健康的身體是兒童心智發展 的必要基礎。因此,在泛愛主義者所辦的學校中,戶外活動佔有重要地位。巴西多還提出寓教育於游戲中的進步教育主張,並呼籲社會捐資助學。在教學上,泛愛主義者重視發展理性,重視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1774年,巴西多在德騷創辦了一所"泛愛學校",實踐他的教育主張,泛愛學校招收6到18歲的學生,對其中准備培養成師資的那部分學生免收學費。這所學校雖然只存在19年,但在改變德國封建教育方面產生了良好的作用。在它的影下,當時德國還開辦了另外一些泛愛學校,這些學校主要教授實科知識、本國語、外語、體育、音樂、舞蹈等科目,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適應自然"的方法,以直觀性原則為依據,通過對話、游戲和參觀等方式,培養兒童的智力,讓兒童主動地學習。
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泛愛主義教育家們還寫作、出版了一些教育著作。1770-1774年間,巴西多出版了小冊子《初等讀物》。這是與誇美紐斯的《世界圖解》相類似的帶有插圖的兒童讀物,在當時很受贊揚和歡迎。在此期間,他還編寫了《教育方法手冊》。另外,後來開辦泛愛學校的薩爾斯曼在1774-1881年也著有三部通俗教育書籍,分別批評當時教育的弊病,闡述了新教育的要求及師資培養等問題。這對推動泛愛學校的發展以及資產階級進步教育思想的傳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19世紀是德國社會和教育進行重大變革的發展時期。1806年,普魯士戰敗,促使德國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新人文主義的推動下,德國調整、改組了教育領導機構,接著對各級學校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德(1767-1835),他是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當時任德國教育部的部長。他依據新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學制、課程、考試、教法、學校管理和師資培訓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19世紀是德國社會和教育進行重大變革的發展時期。1806年,普魯士戰敗,促使德國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新人文主義的推動下,德國調整、改組了教育領導機構,接著對各級學校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德(1767-1835),他是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當時任德國教育部的部長。他依據新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學制、課程、考試、教法、學校管理和師資培訓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在初等教育上,他認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理性,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宗教情感,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准備。在學科內容上,他減少了宗教神學課,增設了實用知識的學科,如博物、史地、自然常識,使學生能學到廣泛的、有用的文化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廢除體罰和死記硬背,採用實物直觀教學,這樣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洪堡德還特別注意小學師資的數量和質量,改進和提高了師資培訓工作。他一方面從瑞士邀請了裴斯泰洛齊的學生席勒(1774-1847)到普魯士辦師范學校,另一方面還派譴18名教師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齊本人學習,以便在德國發展師范教育,培養小學師資。在此期間,先後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齊學習的赫爾巴特、福祿倍爾等人,他們都從不同角度尋找改進教育的途徑。18世紀初,德國就已經建立了師范學校,去瑞士學習的人回國後,按照裴斯泰洛齊的辦法又開辦了許多師范學校,到19世紀20 年代至30年代期間,德國的師范教育因受裴斯泰洛齊的影響有了較大的發展。第斯多惠就是直接接受裴斯泰洛齊的思想在德國辦師范教育的一個著名的教育家。此間,德國師范學校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師范生的學習科目范圍較廣,包括德語及文學、數學、地理、歷史、自然、物理、教育學科(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也包括神學課,在教學上也採用了一些積極的方法。師范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較多具有一定基礎的小學師資,促進了小學教育的發展和提高。
在中等教育上,洪堡德的改革使文科中學的辦學方向、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至教師的質量,都有了較大的起色。1810年制定的中學教育計劃削減了古典學科的內容,把語文、數學作為基礎課程,還增加了地理、歷史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這樣,教學內容由單純的古典主義變為具有多方面的性質,古典中學比較接近於實際生活。此外,洪堡德在改革中規定,凡是要擔任中學教師的人必須通過國家考試,合格的給以中學教師稱號。這項考試由國家委託大學辦理,考試科目和要求都以大學為訓練中學教師所開設的課程作為依據和標准。這改變了文科中學教師只能由神學家、牧師擔任的現象,打破了文科中學對僧侶依賴的局面,因為在此以前,文科中學的教師一般都是由大學神學科畢業和准備從事牧師職務的神學者擔任的。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提出了學術自由的原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原則。 1810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幫助下創建了柏林大學,採用新的辦學思路和計劃,把著眼點放在高深的專業研究和科學學術水平的提高上。在教學方法上,設講座,不用死記硬背,重視教授的演講,提倡師生的獨立研究和對學術方面的建樹及貢獻。在此基礎上,很多新大學都仿照柏林大學的模式先後建立起來,如波恩大學、慕尼黑大學等等。原來留存下來的大學也盡力仿照新大學進行一定的改變。洪堡德提倡的大學辦學方向,對美國高等教育的改進和提高,有很大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德國教師如何讀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