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投降儀式上,代表德國簽字的三位將軍,結局如何
1945年5月8日,在德國柏林近郊卡爾斯霍爾特,舉行了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德國最高統帥部代表,在美、英、法、蘇四國代表面前簽署投降書,宣告了德國的失敗,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的結束。
空軍司令施通普夫將軍的結局相對要好一些,他並沒有被當做戰犯處決,而是在盟軍的戰俘營里待了兩年,於1947年被釋放,一直活到了1968年,也算是善終了。
2. 德國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是何時開始的
1945年5月8日24時,在柏林市東南的卡爾斯霍爾斯特的德國軍事工程學校大樓大廳里,正式舉行了德國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朱可夫元帥主持了簽字儀式。接著,德軍最高統帥部的代表進入簽字儀式大廳,凱特爾向各盟國代表團團長遞交了鄧尼茲授予德國代表團全權簽署投降書的證書。隨即,凱特爾、弗雷德堡和施通普夫在一式九份的投降書上簽字。簽字結束後,德國代表被建議退出簽字儀式大廳。投降書規定,從1945年5月9日1時開始生效。
3. 二戰時期德國是怎麼投降的
5月7日二戰德國投降日,德國二戰投降全過程如下:
1945年5月7日,今天早晨,整個歐洲獲得了解放。凌晨2點41分,德國按盟國的要求,在一個儀式上宣布投降。除了捷克斯洛伐克戰場之外,所有戰場都安靜了下來。
2014年二戰德國投降日
投降書是在蘭斯的一所很小的紅色教學樓里簽署的。這座不起眼的建築一直是艾森豪威爾將軍的總部。然而,艾森豪威爾卻沒有親眼看到簽字儀式,參謀長沃爾特-貝德爾-史密斯中將在場。蘇聯、法國和大不列顛都出席了簽字儀式,德國代表是約德爾-古斯塔夫將軍和漢斯-弗里德堡海軍上將。
盡管投降條件還沒有公開發表,但人們認為,必須解除所有德軍的武裝,戰犯要接受盟國政府的裁決。囚禁在盟國中的戰俘將做為勞動力重建備受蹂躪的歐洲各城市。盟國有可能分割德國,以迎合波蘭和蘇聯的要求。但這只有在具有廣泛意義的和平會議之後才能實現,而這個會議可能要在幾年之後才能召開。在此期間還可能出現一些臨時性的調整。
瑞典邊境的納粹軍隊在朝奧斯陸靠近,准備投降。挪威的納粹軍隊也同意採取同樣行動,盡管一位指揮宮抵制說:「我們並沒有被擊敗,我們仍擁有強大的力量」。布拉格的德軍在黃昏時分仍在頑抗,但最終也會放下武器。
與德國戰爭終於結束了,美國人民歡慶這一天的到來。然而,羅斯福總統的逝世又使整個美國沉浸在悲痛之中。也沒有人忘記太平洋戰爭還在繼續。
而歐洲對勝利的反響則更為壓抑。老百姓蜷縮在那曾經是他們家園的廢墟之中,疲憊不堪,無力慶祝戰爭的結束。大概只有在都柏林才能看到喧鬧的慶祝活動,三一學院的學生們爬到房頂,插上英國和其它盟國國家的國旗,他們高唱著「統治吧,大不列顛。」
4. 納粹德國投降之謎:為什麼投降儀式會舉行兩次
把頭功「讓給」蘇聯
一切應該從1945年年初說起,當德國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搏「阿登森林反擊戰」在1944年的冬天破產後,所有人都不難看出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已經行將崩潰,剩下的最大懸念變為了東線的蘇軍與西線的盟軍誰會攻克柏林,搶下歐洲戰場的頭功。在這項「競賽」中,盟軍本來有與蘇軍一較長短的可能。
當時,艾森豪威爾帶領英美盟軍成功抵達了西距柏林城幾十公里的易北河沿岸,而朱可夫帶領的百萬蘇聯紅軍也快速推動到了東距柏林城僅幾十公里的尼斯河一線,兩軍已經形成了對納粹德國首都兩面夾擊之勢,雙方一度幾乎等距。憑借著美英等國的武器裝備(尤其是空軍)優勢,是可以嘗試趕在蘇聯之前攻克柏林的。事實上,當時的英軍統帥蒙哥馬利也有此打算,其所率的第二十一集團軍在1945年的3月對柏林展開了攻擊陣型,一副要搶先摘桃子的架勢。但就在此時,蒙哥馬利收到了一份令他目瞪口呆的電報,該電報是由盟軍歐洲戰區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發出的,電文稱盟軍的作戰計劃已經變動,主攻方向由原來的柏林改為東南方向的慕尼黑和萊比錫。至於英國人念茲在茲的「攻克柏林」,艾森豪威爾在信中灑脫地說:就「讓給」蘇聯人去完成吧。
斯大林對於投降儀式的高度敏感和強硬態度,讓美英不得不放棄了艾森豪威爾精心布好的那局棋。於是,在1945年5月8日,剛剛承受過一次戰敗之辱的德國人不得不再次強打精神,在柏林郊區的卡爾斯霍斯特進行第二次「正式的」投降儀式。這一次,蘇聯派出了元帥朱可夫主持該儀式,而在蘇聯的要求下,美英等國也不得不派出高級別軍官參加儀式。投降書第1條強調:「德國控制下的一切陸、海、空軍,向紅軍最高統帥部,同時向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無條件投降。」朱可夫更是代表蘇聯在投降書上第一個簽字。蘇聯總算獲得了其想要強調的突出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與「蘭斯投降」相比,「柏林投降」在場面上對德國更不客氣,德國代表凱特爾元帥率領著德國代表團來到簽字廳時,禮節性的舉起權杖向盟國代錶行禮。但是,盟軍方面無人還禮。凱特爾元帥在尷尬而屈辱的氣氛中簽完了所有9份投降協議。兩場投降儀式截然不同的氛圍,也暗示了東西方日後對德國不同的處置態度。
這段簽訂兩次投降書的插曲,造成了東西方之間後來一個很有意思的公案。根據「蘭斯投降書」,「所有德軍在歐洲中部時間5月8日晚上11時01分起停止軍事行動」。因此,在歐美國家的觀念中,二戰歐洲戰區的最終戰日期應該是在5月7日或8日。而蘇聯所認定的柏林投降書是於5月8日深夜簽訂的,並規定從5月9日零時開始生效。由於德軍在「蘭斯投降書」簽訂後已經向戰斗部隊傳達了該命令,因此,當「柏林投降書」在9日凌晨生效時,德軍事實上已經放下武器一個小時了。這一個小時的時差剛好橫跨了一天,因此成為東西方冷戰時期「互找別扭」的爭奪點所在:西方國家往往有意在5月7日或8日紀念二戰。與之相對的,蘇聯則一定要選在每年的5月9日進行紅場閱兵,突出自己才是二戰中的中流砥柱。認定哪一天作為停戰日,成了一個嚴肅的站隊問題。蘇聯解體後,這個瑣碎的爭論曾一度沉寂,2005年5月9日,西方各國首腦出席俄羅斯的慶祝儀式,曾被看作是對於蘇聯二戰貢獻的肯定與承認。然而,今年,西方各國元首紛紛拒絕出場。在這一天之差的背後,是昔日的蘇聯和今日的俄羅斯不被西方認可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