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日本軍國主義有什麼異同
納粹主義的基本理論包括:宣揚種族優秀論,認為「優等種族」有權奴役甚至消滅「劣等種族」;強調一切領域的「領袖」原則,宣稱「領袖」是國家整體意志的代表,國家權力應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會達爾文主義,力主以戰爭為手段奪取生存空間,建立世界霸權;反對共產主義思想體系和社會主義制度,惡毒攻擊馬克思主義理論。納粹主義強調國家的目的是為了達成那些於根其民族和種族的理念,尤其是在社會工程的文化上,納粹主義強調以犧牲其它所有種族來達成德國民族的繁榮。
法西斯主義則認為文化因素應該替國家服務,國家不需替某些特定的種族服務。法西斯主義的政府目標是為了將國家的地位置於所有其它事物之上,因此法西斯主義可以說是一種強調政府中央集權至上的理論。
國民經濟運作以軍事優先,保證戰爭所需。
私權、人權、言論自由受到壓抑。
政治上實行極權主義和獨裁製。
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表現為:
實行軍閥獨裁和侵略擴張的思想和政策來統治全國。
對內鎮壓反戰革命運動,宣傳極端的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強行徵兵參戰
對外則窮兵黷武,進行國土擴張
⑵ 二戰中,德國與日本的侵略性質有什麼區別
德國和日本以及義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西斯同盟國。戰敗都以反人類罪將其戰犯判刑!
下面得從這個方面來分析德國:
德國是個戰爭大國,自從俾斯曼統一德國後,德國走向軍事化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是主要戰爭國。但由於俄國的撤退,以及義大利的叛變,德國戰敗,戰敗後的德國欠下巨額貸款,英法美等國家瘋狂瓜分德國資源,德國的萊茵河都被劃分為非軍事區。德國人民過上非人類的生活,生活極其窮苦,國家負債累累,國內階級矛盾惡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為了彌補一戰中的經濟損失,瘋狂瓜分戰敗國,而義大利由於開始與德國同盟,最後反戈倒伐,英法主持的凡爾賽會議,剝奪了義大利該戰勝國的權利,(中國也是一戰中的戰勝國,當時中國派代表參加凡爾賽會議,也遭到主辦國英法的拒絕)義大利國內不滿,崇尚黑社會組織的法西斯上台,他們發展軍事,反對不平等的凡爾賽會議,遭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義大利法西斯上台後,法西斯主義迅速傳到了戰敗國的德國,由於德國戰敗,國內幾乎空無體膚,加上巨額經濟賠款,矛盾激烈,希特勒當時看中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上台後,與德國的國情十分相似,把法西斯主義引進入德國,剛開始,德國國內並不支持法西斯主義的流行。在1929年到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遭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內矛盾惡化,希特勒主持的法西斯趁機上台,把握國家政權,並把責任推給當時的德國共產黨,焚燒議會大廈。1933年,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上台,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德國迅速擴建海軍,空軍,陸軍,加快科技研究,撕毀凡爾賽合約,走向軍事化法西斯道路。
德國的性質是:法西斯化的性質,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瓜分,掀起了德國國內的矛盾,導致法西斯主義上台,之後德國的戰爭之所以稱為法西斯戰爭,因為他們仇恨人類,是反人類的戰爭。掀起歐洲戰火浪潮。
日本:
日本至今還存在天皇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向德國宣戰,但戰爭卻發生在亞洲戰場,日本趁機打劫,為了國內的擴張,侵佔德國駐中國的山東省膠州半島。但一戰過後,美國發起華盛頓會議,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強調了各國海軍勢力的平分,當時美國與日本的海軍勢力平分相差太大,日本國內不同意遵守《五國海軍條約》,國內矛盾激烈。而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遠遠不夠,國內經濟局勢緊張,天皇統治的日本太過於黑暗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日本也在1929年至1933年經歷了世界資本主義危機,國內矛盾迅速上升,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想繼續擴展,國內軍部『炙熱』分子發動軍變。雖然當時失敗了,但由於軍部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軍部迅速掌控了國家政權,向外擴張,於1931年9月18日,發動侵華事變。以大東亞共榮圈為名,向外擴張。日本對亞洲的侵略也是反人類的,他是國內軍事人員掌權,天皇只是傀儡,走向了軍國主義色彩。所以我們也稱之為反法西斯戰爭。
日本和德國兩個國家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角色,法西斯主義的主要人物,都是因為國內主要矛盾的刺激,加上1929年-1933年那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觸發,給了法西斯主義者可趁之機。同時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國內國民不滿,英法美的獨斷專行,也是導致兩國走向法西斯主義性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