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人學習漢語該如何
我覺的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漢語環境,對在上海的德國人學漢語可以在早安 漢語時多和自己的漢語老師、同學進行緊密漢語互動,這樣時間長了,自然就會學好漢語了
Ⅱ 德國人為什麼很聰明。美國許多技術都從德國學的
德國在二戰以前拿了三分之一還多的諾貝爾獎,當那是因為猶太人,到希特勒趕走猶太人之後德國就走下坡路了,5~60年代德國還保留了一定科技實力幾乎年年拿一次諾貝爾獎,到7~80年代就3年才拿一次,到90年代之後30年幾乎10年才拿一個了。而美國在二戰前沒拿過幾次諾貝爾獎,但是以愛因斯坦為首的猶太科學家到了美國後結合美國強大的國力,美國拿了二戰後一半多的諾貝爾獎,近30年別說美國了日本和英國拿的諾貝爾獎都比德國多得多。還德國人聰明?這些年你們誰能數出幾項德國開發的世界級的新技術?基本沒有,德國一直在吃老本。中國老百姓大多不懂科技,真以為德國有多少新科技?諾貝爾獎委員會不比你們了解世界先進科技?
Ⅲ 德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首先想說一下關於網路上經常看到的「德國禁止學前教育」這種說法。德國的孩子並不是在上學前天天傻不啦嘰的就是玩,而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孩子們也會學一些東西。他們的書包不比我們的小。
Ⅳ 德國人是怎樣培養「工匠精神」的
德國人稱「工匠精神」為「職業性」
「工匠精神」這個詞最近很熱,很多新聞媒體對工匠精神作了解讀。比如說新華網上有篇文章寫道:怎麼理解工匠精神?在個人層面上是認真的精神、敬業的精神,在企業家層面上就是企業家精神。也有報紙說,工匠精神就是要像過去那些老匠人一樣,專注自己的領域,精益求精。
德國人做什麼事情都精益求精,德國肯定也有「工匠精神」這個詞。那麼,「工匠精神」在德文中是怎麼翻譯的呢?
我查了很多資料,發現這真是一個糾結的問題——德國沒有合適的詞語對應「工匠精神」,可能「職業性」這個詞比較接近。因為除了技能培訓外,它還包括了道德標准、規范、知識、經驗等內容。
做飯人人都會,廚師可是需要經過培訓的。廚師也許能把一頓飯做得很好吃,但他們未必職業化。德國人經常說「職業性」,就是做事情能不能職業一點、專業一點。
最大的特點,是有標准可循
談到德國教育的「職業性」,就要來了解一下德國雙元制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德國一般是指中等職業教育。所謂「雙元制」,簡單來說,就是學校與企業共同構成的完整職業教育體系。具體實施上,通常是企業根據需要先向社會招聘學徒工,再與該學徒工簽訂培訓協議,幫學徒工在職業學校報名注冊。學生有雙重身份,在企業里是學徒,在學校里是學員,一半時間在企業里實習、工作,一半時間在學校里學習。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最大的特點,是有標准可循。我們現在很多的職業教育學校,像是在踢一場混亂的足球比賽,球門不止有兩個,每個學校抱著一個球,你只要踢進球門,就可以說我進了球,並沒有標准可循。而德國的職業教育透明度很高,是2年的培訓還是3年半的培訓,傳授的知識、能力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等等,都是透明的。學生們知道自己參加這幾年的培訓後會得到什麼,企業也知道這個接受過職業教育的人能幹些什麼,這一點非常厲害。
為了做到這一點,德國在全國范圍內先制訂統一的標准。他們有一個全國性的企業培訓框架指導計劃,質量監控則由行業協會來執行,最後由行業協會來發放證書。
把學生當工具,還是當作一個「人」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讓學生喜歡做這個事情,要想辦法讓學生來積極主動地配合。把學生當工具,還是把學生當作一個「人」,這是兩個概念。德國教育非常強調學生的主動性。
現在的職業學校比較糟糕的一點是,因為考了這點分數而被分配進了這所職業學校,不管你喜不喜歡。在德國,讀職業學校的孩子也大多學習成績不太理想,很多人對自己的未來職業並不確定。所以,在就讀之前,德國教育機構會提供以下幾個步驟:一、職業指導;二、對那些能力不具備的孩子,可以有一個「預備年」;三、提供小范圍的預備課程;四、進行校外培訓。通過這幾種方式,為職業教育作準備。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預備年」。這一年的學費都是國家承租的。現在企業對職工的要求更高了,一些孩子比較差一點,就到「預備年」去,上一些公共課、實踐課、專業理論課等選修補習課,把孩子至少補到一定水平。
20%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承擔大多數費用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大部分由企業完成,小部分由學校完成的。
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學生會獲得兩張證書:由行業協會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那是有關學生一輩子飯碗的,有了這張證書很少會失業;還有學校頒發的證書。德國人說那是貼在牆上的,用處不大,只是表明你完成了一個學業而已。
在雙元制中,學校和企業這兩個元素是融合在一起的,是有很多內在聯系的。德國人認為,職業教育離不開企業真實的環境,而學校提供了系統的知識體系,也必不可少。
據統計,德國大約有20%的企業參與了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的大多數費用都是企業承擔的。企業為什麼願意這樣做?這來源於德國企業出於人力資源方面的考慮,也來源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教育不是學校的事,而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
首先,德國職業教育的導向預備教育,很值得我們借鑒。德國人認為,職業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而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德國的小學生很早就開始動手能力、生活能力的培養,孩子們很小就有去企業實習的經歷,他們的導向教育介入得很早,促使孩子較早對某個領域產生興趣。到了中學階段的導向教育,更有針對性。比如說,德國文理中學的孩子很早就開始到企業實習,11年級的孩子就基本明確自己以後要讀什麼專業。中學里還有一個學期是叫「社會認識」,鼓勵孩子去一些社會服務部門,比如養老院、敬老院,讓他們進一步了解社會。
在德國,除了像西門子、大眾這樣的大企業有自己的培訓中心,其他很多中小企業買不起用於培訓的大型設備。於是,就由行業協會建立公共實訓平台,一些企業提供不了的東西,由公共實訓平台來滿足。
要成就楷模,也要守住底線
「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避不開的話題,尤其在今天更是如此。
我們談到「工匠精神」,往往會想到大國工匠。中央電視台《大國工匠》節目中,都是一些國寶級的人物,對我們一般老百姓來講是可望不可即的。現在有一種導向,就是培養工匠就要培養大國工匠,於是,職業學校紛紛搞競賽、爭獎牌。
搞競賽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普通職業教育來講,拿了幾塊獎牌就代表職業教育水平高嗎?並不是。再回到「工匠精神」的本意,就是要踏踏實實、精益求精。成就一個楷模很重要,但是千萬不能以這來取代大范圍的技能要求。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要守住底線。德國的職業教育始終守住這樣一條線——最低標准不能動搖。西門子可以有高標准高要求,但是你只要搞機電就一定要拿到證書,至少證明你這個人是符合最低標準的,這也是我們講的職業資格和職業規范。談「工匠精神」,就是要讓所有工匠都守住他們的行業標准,有最起碼的職業道德和素養,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追求「大國工匠」的頂尖工匠。
把職業教育往「高大上」引導當然不錯,職業教育可以辦本科班,甚至辦研究生班。但事實上,很多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都承載著家庭的重負,將來要靠這門手藝養家糊口。我們的教育要讓這些孩子有一個飯碗,能養活自己,甚至養活一個家,不給社會帶來負能量,這是職業教育功德無量的事情。從這個角度出發,職業教育是一種讓生活更美好的教育。
Ⅳ 北洋新軍是如何訓練的,是效仿德國人的訓練方法嗎
北洋新軍就是按照德國人的訓練方法進行訓練,首先是招收非常的嚴格,而且訓練的科目非常的多,不再是以前那種只知道耍刀弄槍,而是學會用新式武器,為新的戰爭做好准備。
這個軍隊的創立者就是袁世凱,為了能夠讓這個軍隊變得更加強大,袁世凱是總是用了很大的力氣。他要求這個軍隊里全都是漢人,一點富家子弟和滿人都不能有,而且要求身高都是達到1米5以上,身體素質要非常的強大,否則都不可能進來的。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袁世凱是下了很大的決心,一定要把這只軍隊變成一個鋼鐵雄獅。
世界上任何國家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軍隊,則在國際的舞台上,說話都沒有什麼底氣。軍隊雖然不是國家的根本,但是沒有軍隊是萬萬不可能的。
Ⅵ 德國的教育和德國人一樣嚴謹,那沒能畢業的同學怎麼辦呢
怎麼說呢,是很嚴謹,同時也很歡樂,國內一些傳言稍有誇張。分享一個坑爹的親身經歷:~~~去年德國啟用電子居留證,信用卡大小,包含指紋信息,各種高科技。算是比較早拿新證的。提交材料,采指紋,一切順利。好像因為有專門機構統一製作,所以要等不少時間才能拿到。拿到居留證,出門坐車時檢查了一下居留證上的文字,發現護照號碼多印了一位!猶豫了一會,趕緊下車,折回外國人管理局詢問。他們還挺忙,等了一陣才和一個大媽說上話,確認的確是弄錯了。那怎麼辦呢?她說原來的指紋銷毀了,要重新采指紋。不過當天不行,幫忙約了一個星期後處理這事。一個星期後再去,另一個大媽了解情況後,認為重新采指紋不可能。然後她非常仔細地檢查了居留證上的電子信息,然後非常仔細地列印出一張說明頁,上面寫著:對應 XXX 號居留證的護照號碼應為 GXXX,以證上的電子信息為准。然後簽字蓋章確認。滴汗,因為從此過海關什麼的,要隨時帶著這張說明頁,以防萬一了。出門,再檢查一遍,發現坑爹了,他的居留證號碼又寫錯了!直接沖回去找同一個大媽,她看後也很無語,默默的拿了把尺子,用直線把寫錯的號碼劃掉,再非常仔細的用手寫上:居留證號碼應該是 XXX,簽字蓋章確認。我現在每次出入境都會擔驚受怕!
Ⅶ 中國人應向德國人學習那種對未知事物的強硬探索精神
非常贊同。
老實說,德國人是我最欣賞的。
還有,說句實話,某種程度上,個人還特喜崇拜希特,並不是喜歡他對戰爭的狂熱,而是他的專制。某種意義上,由於這種專制,使得整個國家機器的工作效率被極度拉高。
老實說,我實在不喜歡我們自己這個民族。我們這個民族有太多太多的毛病。
好空言的人多,而做實事的人少。註定對人類永無建樹。
智商雖高卻是十足的投機分子,從來不認真地從最基礎做起,總想偷用別人的果實,然後自己一步登天。註定要失敗。
好安樂而不刻苦。活在這個世上註定,空虛而碌碌無為。
看看人家德國人,活著就是為了創造,為了征服。你看他們吃的,都是灌頭。
再看看咱們,活著就是為了吃喝拉撒,整天挖空心思就是研究如何吃得巧,吃得好。自古至今都是在干這個事。中國人沒有一個東西拿得出門的,唯有吃是世界第一。
此外就是玩,整天沉迷於歌舞昇平。看看現在那些電視台,整天都在放那些該死庸俗無聊的娛樂綜合節目。我們這一代都給這些節目給毀了。
現在的年輕人,個個都是無所事事,不務正業,整天醉生夢死。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Ⅷ 讀《德國人怎樣教育孩子》有感
在寒假期間閱讀了李寬寬著寫的《德國人怎樣教育孩子》一書,感受頗為深刻。書中各個章節的故事,無不透露出德國人嚴謹、認真而又不失幽默、風趣的個性特徵。現與大家共勉幾點感受。一.社會環境 眾所周知,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失敗者」,現在卻是歐洲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引領者。這其中的奧秘難道我們不應該探究一下嗎? 一個國家的發展依靠的是先進的科學技術,這就需要造就一大批科技精英,那麼德國是如何造就這么多科技精英的呢?這就是教育!說起教育,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讀書多,成績好等等表面現象。其實,我個人認為教育的真正內涵在於塑造人的品格和能力。單單的依靠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個人是非常不全面、不科學的。德國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整個德國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和深刻的理解。 在德國有各種各樣的學校,其中最有特色,也最成功的就是職業教育。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不像我們國家這么單一,可以說德國的職業教育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在德國,15歲—18歲的青少年國民中,有60%以上接受過高素質的職業訓練,政府為此還制訂了多部法律來保障這一制度的發展和順利運轉。 德國職業教育的形式包括了職業學校、職業專門學校、高級職業學校、職業文理中學、技術高中和中等專業學校等。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校來進行學習。在達到了一定學業水平後,還可以申請到高一級的技術學校繼續深造。德國的職業教育范圍也十分豐富,包括了經濟、管理、冶金、電機技術、建築、木工、紡織、服裝、化學、物理、生物、印刷、紙張、室內布置、家政等諸多行業。 除了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支持以外,支撐德國職業教育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大量的德國企業也擔負起了職業教育的職責。為了鼓勵企業興辦教育,政府專門制定的相關的優惠政策,比如對辦教育好的企業給予減免稅收等待遇,而對於辦的不好的企業就要對其招收員工實施限制等懲罰措施。二.教育理念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離不開創新,但是,現在我國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其他國家的學生比較起來真的是差之很遠。這除了和我們現行的教育制度有關之外,我覺得還和我們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聯系。 我們現在的父母總是在孩子少不經事的時候就要求孩子學這、學那。完全不顧孩子興趣的客觀發展情況,而德國人在一點上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該書中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叫丹尼爾的小學四年級學生,在他11歲即將小學畢業選擇學校的時候和父母的意見發生了矛盾(德國小學生在四年級以後就可以選擇接受不同類型的教育)。丹尼爾希望能夠到職業類學校中學習,但是他的父母卻想讓他到普通中學里繼續深造。這時,丹尼爾的父母沒有像我們中國的父母那樣剝奪孩子自己決定的權力,而是找到丹尼爾的老師來進行深入的商談,當然不是希望老師能夠勸說丹尼爾能夠如他們所願。德國的父母和老師進行的交流是非常可觀和真誠的,完全不像我們的有些家長。在進行了認真的談話以後,丹尼爾的父母終於同意了丹尼爾到職業教育學校中學習的選擇,因為德國人認為孩子能夠自己選擇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正是孩子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的表現,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這其實也是父母在培養孩子過程中所希望看到的。 德國歷史上出過很多優秀的藝術家,莫扎特、貝多芬、舒曼等等,無不是德國人值得驕傲和稱頌的。就連愛因斯坦也是一個小提琴高手,這反映了在德國人的教育思想當中,蘊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藝術的熏陶。 德國人喜歡聽音樂會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人能比的,音樂在德國人的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歷,優美的音樂讓我們的精神完全放鬆,沉浸在天籟般的音樂當中,我們的思想是那麼的開闊,像一匹脫韁的駿馬馳騁在精神的聖地上! 德國的父母除了用音樂來對孩子進行藝術的熏陶以外,還通過各種形式來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比如參觀各種博物館;參觀畫展,各種藝術展覽等來讓孩子了解人類優秀藝術的發展,德國的父母就是用音樂等形式來教會孩子一種對深刻的精神境界的執著追求,一種對高尚的精神力量的崇敬。 讀完這本書,反觀我們現行的教育制度,內心充滿了莫大的悲哀和無奈,只希望能夠通過自己作為師者這樣一種角色來為我們更多的孩子帶去快樂的成長經歷,而不是讓社會不良的風氣在他們身上繼續延續下去!
Ⅸ 德國人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教育問題是他們最頭疼的。而令我國家長最頭疼的就是讓孩子適應我國的應試教育,能夠看到各種試卷時都能精準作答,並且在這種選拔方式中脫穎而出。
而在這種教育觀念當中,所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只是考試的工具,他們並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所以,我們才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很多孩子在大學畢業之後,步入社會,卻什麼都不會,甚至連照顧自己的能力都沒有。
其實,我國父母的這種教育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歷史的文化所導致的。而我國的教育體制也在一方面強迫著父母這樣做,雖然這種教育觀念有很多弊端,但是他還是適用於我國社會發展的情況。只是我們要充分了解到我們固有的教育觀念對孩子的成長所帶來的影響,在注重成績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在其它方面的發展。
所以,家長們不要再一味地只看孩子成績了,我們可以借鑒德國父母的這種教育觀念,讓孩子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Ⅹ 誰有德國人編寫的西門子PLC的程序,想借鑒學習一下!
老外寫的好像都是用SCL寫的,然後轉成STL後把源文件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