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的教育制度有哪些

德國的教育制度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3-02 12:34:33

A. 德國的教育制度是怎麼的

德國小學有1-4年級,小學生10歲時畢業,家長、老師決定上哪類中學
德國中學種類很多,我知道的就有5種。我上過其中的Hauptschule和Gymnasium。
Hauptschule是最簡單的,學生16歲(10年級)就畢業,可以工作(前提是有人聘用你)如果沒被聘用可以上技校繼續學習。當然理論上Hauptschule畢業生是可以考進Gymnasium的,但由於Gymnasium課程比Hauptschule難許多,所以基本沒人會去想這條路。
Gymnasium是最難的,只有這兒的畢業生才可以申請大學(18歲畢業,13年級)當然上什麼大學,什麼系是得看你的畢業考成績的(相當於國內的高考),Gymnasium有很多AG,就是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下午上課(因為德國中學是半天值的,下午基本是選修)。至於3外(正常學校有德語、英語)基本屬於選修,一般從7年級開始,學生必須選一門3外,一般有西、法、拉(因學校而異)到11年級之後就可以不再學3外了。

B. 德國的教育體系是怎樣的

德國的教育體制是其以人為本、終生學習。德國教育體制不屬於英美所謂的精英教育,更像是全民通識教育。只要完成12年或者13年中學教育,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就可以選擇進入應用科學大學(Fachhochschule,Hochschule,簡稱FH)或者大學(Universität,簡稱Uni)繼續學習。

德國作為一個由16個州(邦)組成的聯邦制的國家,每個聯邦州都享有所謂的「文化主權」(Kulturhoheit),負責各自的教育政策。盡管存在差異,但所有的聯邦州的教育體系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結構。

Primarstufe基礎教育

德國基礎教育的第一階段為小學Grundschule,凡是滿6歲的兒童就必須入學,這是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德國多數地區實行四年制,柏林與勃蘭登堡是六年制。

大部分州的德國小學生在四年級以後就要面臨人生的第一個拐點,分流到不同中學,能上哪種中學很大程度要看老師的推薦信,而老師的推薦信則會依據學生的成績。所以可以說,德國的競爭從小學就開始了。

SekundarbereichI中學初級

小學畢業後的教育階段,主要分為四個類別:

職業預校(Hauptschule)這個方向以職業教育為主,強調實務性與方法操作;

實科中學(Realschule)此方向以高等的職業需求為主,可選擇繼續升學;

文理中學(Gymnasium)通過高中畢業Abitur,可以直接進入所有高等教育學校類型,不論是職業教育體系、技術學院或是大學。

綜合中學(Gesamtschule)在一些州也有綜合中學,將以上三種形式歸集在一起,畢業後通過獲得不同的文憑進行升學。



SekundarbereichII中學進階

這部分主要包括文理中學高年級和雙元制的職業教育。在文理中學高年級中,除了升入高等院校的要求的Abitur文憑,也因應社會工作需求,提供各種相關於職業的重點科目培養。

如:以科技教育為主軸的高中Technischesgymnasium、以經濟領域為主的高中Wirtschaftsgymnasium、還有高級專業學校Berufsoberschule等,由此畢業的高中生領取高中畢業文憑Hochschulreife。

Tertiar bereich高等教育

德國高等教育我們的中國家長就比較熟悉了,即便在國內,也有不少學生在高中就准備到德國留學。這些大學主要分三類:

綜合性大學(Universitet)這類大學以教學和科研為主,強調系統的理論知識。此類院校可授予本科、碩士以及博士學位。

高等專業學院(Fachhoch schule)這類大學偏重於實踐應用教育,學生通過4至5年的專業學習,可取得高等專業學院畢業文憑。

藝術院校(Kunsthoch schule)這類大學專門針對藝術類學生,其中包括音樂學院、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等。

德國教育體系嚴謹且多樣化,盡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機會均等也是德國教育的重要理念,德國完善的社會保障和嚴格的稅收制度使得受教育的機會遍及德國社會各個階層。無論是一名工廠員工,還是大型企業高管,子女都可以在德國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權利。

另一方面的平等體現在德國教學的均質化,在各類高校排名中,德國高校雖說不在前列,但集中扎堆在前500名。將教育資源進行平均分配,在中小學也是如此,在同類型的學校間沒有巨大的優劣差別。

高質量的學術水平、均質化的教育理念、先進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等特點讓德國的教育體系為世界所承認,也是使德國成為目前全球的第三大留學目的地國家的重要原因。

C. 德國的教育體系如何

風靡全球的諾貝爾獎已經揭曉,但留給了我們很深刻的思考,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德國教育的快樂天性教育。德國教育學家支持兒童學前教育。他們認為,兒童到7歲之前的教育極為重要。但是不同於中國的學前班,德國學前教育的重點在於創造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孩子能力。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那麼到底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里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在這期間,德國孩子都學到了些什麼呢?

一位旅居德國的媽媽告訴我們,她兒子在幼兒園里受到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個是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使用暴力、不大聲說話等。另外一個是語言能力的培養,但主要通過游戲的方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諸如傳話游戲、角色扮演之類的游戲卓有成效。

充滿趣味的情景藝術教室利用環境、情感、藝術等因素來調動寶寶無意識的心裡活動,以協調有意識的心裡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掘人的生理和心裡潛能,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拓展思維空間。

為2-6歲的孩子量身定製情景劇場與混齡語言開發場景,BBunion獨家引入韓國PDM情景藝術課程將認知、品德、藝術與探索完美融合在課程體驗過程中,在游戲中鍛煉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提高對周邊事物的認知水平。在BBunion,孩子們永遠會在課程體驗中「發現」知識獲得知識,原本無聊的概念性學習變得令人充滿期待。下一堂課,又有什麼樣的驚喜在等著我呢?

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BBunion汲取國際前沿幼兒教育實踐精髓,按照適齡發展原則,引進全球超39個國家1000多種品牌教具,源自德國、韓國、西班牙、英國、奧地利、荷蘭、法國、瑞士、美國等各地品牌教研團隊的成效,並結合BBunion專業課程體系,解鎖每個孩子的無限潛能。

BBunion全新概念店的設計理念完整的詮釋了我們對孩子的愛與責任,我們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讓孩子出生後不能錯過的一堂課。諾貝爾獎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BBunion立志培養創造世界的人。

D. 德國近代教育制度

17、18世紀的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遠遠落後於英、法兩國。由於封建割據,教派爭斗,資本主義發展相當緩慢。德國的資產階級勢單力薄,不敢像英、法兩國的資產階級那樣起來革命,而是屈從於封建勢力。18世紀70年代,受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德國教育界出現了泛愛主義,擁護盧梭的思想,注重兒童的自由發展,並開展了廣泛的教育活動。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新人文主義運動在德國興起,古希臘文化和一切有用的東西受到推崇,促進了德國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19世紀初的普魯士與法國戰爭對德國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教育開始經歷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德意志終於完成了統一,德國的經濟、教育等開始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到20世紀初,德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資本主義強國。 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期,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要落後於英國和法國。德國境內小邦林立,長期的封建割據使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相當緩慢,資產階級具有很大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隨著工人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德國資產階級更是不敢進行反對封建貴族的革命斗爭。這是德國國內形勢的顯著特點。當然,整個歐洲政局的發展和變化,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德國教育的發展過程。
一、強迫義務教育
德國最初的學校教育和宗教改革運動密切相關。首先從德國開始的宗教改革使新教教派在德國(特別是在其北部)占絕對優勢。從路德派到虔信派,基於對新教勢力擴展的需要,都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受路德(1483-1546)思想的影響,得意志境內各邦從16世紀中期開始先後頒布普及義務教育的法令,使德國成為近代西方國家中最早進行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
1559年,威丁堡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規定國家在每個村莊設立初等學校,強制家長送子女上學;1580年,薩克森也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1619年,魏瑪頒布的教育法令規定,8到12歲的兒童都要到學校讀書。在眾多頒布強迫教育法令的公國中,普魯士的教育法令最為突出。普魯士於1794年頒布的《民法》中列有學校教育條款,明確規定:各級學校(包括大學)均系國家機構,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國家的職責,學校要給學生以有用的知識;學校的設立必須經國家允許;所有公立學校都要受政府的監督,政府隨時可以派人對學校進行視察、督導。《民法》還規定:即使仍由教會辦理管轄的學校,或由政府和教會共同管轄的學校,也必須按照國家即定的立法行事,如遇爭執,決定權在政府。《民法》雖然不是專門的教育法規,但在德國,一般把它視為普魯士世俗教育的"大憲章"。此外,普魯士的幾任國王先後多次頒布教育法令,詳細規定了國家辦學、強迫義務教育、學校課程、辦學經費、教師、家長責任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和措施。雖然其中的許多法令並沒有被很好地執行,但它們表明了德國近代教育的世俗化特點。
二、文科中學和實科學校
在17-18世紀,德國中學的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學,它相當於英國的文法學校或公學,17-18世紀是文科中學古典色彩最濃的時期。文科中學是完全反映貴族要求的一種學校,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這種學校,其主要任務是為升學做准備,使貴族子弟以後成為社會上層職業者,如醫生、律師、牧師和官吏等。文科中學與初等學校無直接關系,早在17世紀以前就形成了這樣一種不成文的法規,到初等學校受教育,是勞動者子弟的義務,而上文科中學學習則是王公貴族們的專權。只有文科中學的學生才有權升入大學,所以文科中學和大學有著直接的聯系,文科中學的任務就是為大學輸送新生和為政府培養訓練一般的官員。
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和近代科學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在18世紀初德國就已經出現了與文科中學相對的實科中學,並逐漸得到發展。實科中學的發展是因為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雖然比較緩慢,資產階級也較軟弱,但工商業仍有所發展,貴族獨享中等教育的現象對資產階級的成長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都極為不利,而且專門訓練貴族子弟的文科中學,也根本不能適應和滿足工商業對教育發展的要求,而實科中學正是適應這種社會需要而產生的,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的性質,是一種新型的學校,因而發展較快。1659年,虔信派教徒弗蘭克(1663-1727)在哈勒開辦了一所國民學校,以實科內容和直觀方法進行教學,以後又創辦了科學學校。1708年,虔敬派的席姆勒(Christopher,1669-1740)創辦了"數學、機械學、經濟學實科學校",教育內容除宗教外,還有數學、物理學、機械、天文、地理、法律和制圖等。在這些科目的教學中採用直觀教學法,利用繪畫、圖表、標本和模型等直觀教具,以求增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1747年,赫克(1707-1790)在柏林開辦了"經濟學、數學實科學校",是德國第一所正式的實科中學。在這所學校里,學生先在預備班裡學習,然後各按志願選擇一項專科,如幾何、建築、物理、商品製造、貿易或經濟等。該校著有成績,還附設了工藝學習班和師訓班。此後,德國實科學校一直延續下來,到19世紀逐漸成為德國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科學校的出現,揭開了文科中學與實科中學斗爭的序幕,也體現了新的自然學科與舊的古典學科的較量,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封建的生產方式的斗爭,加強了科學與教育的聯系,對文科中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在整個18世紀,實科中學的力量較之文科中學要弱小得多,它的社會地位比文科中學也要低得多。
三、泛愛主義教育
18世紀70年代,德國出現了以泛愛主義為宗旨、創辦"泛愛學校"的教育運動。"泛愛派"的創始人巴西多(1724-1790)根據法國教育家盧梭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應培養學生博愛、節制、勤勞等美德,教育過程中應該注重實用性和兒童興趣,反對壓抑兒童發展的經院主義和古典主義教育,強調教育的最主要任務在於增進人類現世的幸福,培養掌握實際知識的健康、樂觀的人。和盧梭一樣,泛愛主義者認為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們要求教育者熱愛兒童,讓兒童自由地發展,他們還重視體育,認為健康的身體是兒童心智發展 的必要基礎。因此,在泛愛主義者所辦的學校中,戶外活動佔有重要地位。巴西多還提出寓教育於游戲中的進步教育主張,並呼籲社會捐資助學。在教學上,泛愛主義者重視發展理性,重視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1774年,巴西多在德騷創辦了一所"泛愛學校",實踐他的教育主張,泛愛學校招收6到18歲的學生,對其中准備培養成師資的那部分學生免收學費。這所學校雖然只存在19年,但在改變德國封建教育方面產生了良好的作用。在它的影下,當時德國還開辦了另外一些泛愛學校,這些學校主要教授實科知識、本國語、外語、體育、音樂、舞蹈等科目,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適應自然"的方法,以直觀性原則為依據,通過對話、游戲和參觀等方式,培養兒童的智力,讓兒童主動地學習。
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泛愛主義教育家們還寫作、出版了一些教育著作。1770-1774年間,巴西多出版了小冊子《初等讀物》。這是與誇美紐斯的《世界圖解》相類似的帶有插圖的兒童讀物,在當時很受贊揚和歡迎。在此期間,他還編寫了《教育方法手冊》。另外,後來開辦泛愛學校的薩爾斯曼在1774-1881年也著有三部通俗教育書籍,分別批評當時教育的弊病,闡述了新教育的要求及師資培養等問題。這對推動泛愛學校的發展以及資產階級進步教育思想的傳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19世紀是德國社會和教育進行重大變革的發展時期。1806年,普魯士戰敗,促使德國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新人文主義的推動下,德國調整、改組了教育領導機構,接著對各級學校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德(1767-1835),他是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當時任德國教育部的部長。他依據新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學制、課程、考試、教法、學校管理和師資培訓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19世紀是德國社會和教育進行重大變革的發展時期。1806年,普魯士戰敗,促使德國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新人文主義的推動下,德國調整、改組了教育領導機構,接著對各級學校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德(1767-1835),他是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當時任德國教育部的部長。他依據新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學制、課程、考試、教法、學校管理和師資培訓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在初等教育上,他認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理性,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宗教情感,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准備。在學科內容上,他減少了宗教神學課,增設了實用知識的學科,如博物、史地、自然常識,使學生能學到廣泛的、有用的文化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廢除體罰和死記硬背,採用實物直觀教學,這樣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洪堡德還特別注意小學師資的數量和質量,改進和提高了師資培訓工作。他一方面從瑞士邀請了裴斯泰洛齊的學生席勒(1774-1847)到普魯士辦師范學校,另一方面還派譴18名教師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齊本人學習,以便在德國發展師范教育,培養小學師資。在此期間,先後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齊學習的赫爾巴特、福祿倍爾等人,他們都從不同角度尋找改進教育的途徑。18世紀初,德國就已經建立了師范學校,去瑞士學習的人回國後,按照裴斯泰洛齊的辦法又開辦了許多師范學校,到19世紀20 年代至30年代期間,德國的師范教育因受裴斯泰洛齊的影響有了較大的發展。第斯多惠就是直接接受裴斯泰洛齊的思想在德國辦師范教育的一個著名的教育家。此間,德國師范學校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師范生的學習科目范圍較廣,包括德語及文學、數學、地理、歷史、自然、物理、教育學科(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也包括神學課,在教學上也採用了一些積極的方法。師范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較多具有一定基礎的小學師資,促進了小學教育的發展和提高。
在中等教育上,洪堡德的改革使文科中學的辦學方向、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至教師的質量,都有了較大的起色。1810年制定的中學教育計劃削減了古典學科的內容,把語文、數學作為基礎課程,還增加了地理、歷史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這樣,教學內容由單純的古典主義變為具有多方面的性質,古典中學比較接近於實際生活。此外,洪堡德在改革中規定,凡是要擔任中學教師的人必須通過國家考試,合格的給以中學教師稱號。這項考試由國家委託大學辦理,考試科目和要求都以大學為訓練中學教師所開設的課程作為依據和標准。這改變了文科中學教師只能由神學家、牧師擔任的現象,打破了文科中學對僧侶依賴的局面,因為在此以前,文科中學的教師一般都是由大學神學科畢業和准備從事牧師職務的神學者擔任的。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提出了學術自由的原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原則。 1810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幫助下創建了柏林大學,採用新的辦學思路和計劃,把著眼點放在高深的專業研究和科學學術水平的提高上。在教學方法上,設講座,不用死記硬背,重視教授的演講,提倡師生的獨立研究和對學術方面的建樹及貢獻。在此基礎上,很多新大學都仿照柏林大學的模式先後建立起來,如波恩大學、慕尼黑大學等等。原來留存下來的大學也盡力仿照新大學進行一定的改變。洪堡德提倡的大學辦學方向,對美國高等教育的改進和提高,有很大的影響。

E. 德國採取的教育制度是什麼

德國基本法賦予每個人受教育的權利。 德國的教育政策是鼓勵學生自由發展個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與能力自由選擇學校、培訓場所和受教育的方式。

F. 李工真所說的德國採取的教育制度是

一、普通中等教育改革
20世紀末,德國在普通中等教育方面主要採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縮短取得高中畢業文憑所需要的時間,將文理中學的學制由9年減為8年。
2、為保證高校生源的質量,改變大多數州由文理中學自己命題考試的狀況,在州一級實施統一的中學畢業考試。
3、對全國文理中學畢業文憑考試所包括的必修科目做出統一規定,至少應該包括德語、一門外語、數學以及一門自然科學科目(即生物、物理或化學)。
4、在課程方面,增加開設科目的寬廣性,更加重視普通內容的教學和基礎性關鍵技能的培養;適應歐洲統一趨勢,加強有關歐洲的教育;改進勞動技術課程,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把信息與通訊技術教育滲透進各門課程。
二、職業教育改革
德國聯邦教育和科學部於1994年推出了強化職業教育的重點措施,其要點如下:
1、經濟界必須在德國所有的地區提供良好的職業培訓位置。
2、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使受過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具有更多職務升遷的機會。
3、增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通融性與互補性,承認兩種教育證書的等值性。
4、提高青年人職業培訓的比例,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使學習困難的年輕人有機會參加那些就業前景有保障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
三、高等教育改革
德國社會充分認識到高等教育在一個國家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在不斷削減財政預算的情況下,德國政府卻數次大幅度提高教育和科研經費,並對高等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1、針對人才流失嚴重的情況,改革僵化的教授晉升體制,設置「青年教授」席位。這項新計劃使得那些有才華的青年在獲得博士學位後有可能直接晉升教授而無須參加教授備選資格考試。「青年教授」擁有獨立科研、教學和帶博士生的權利,有自己的預算,可以成為終身教授。
2、改革學習和學位制度,加強與其他歐洲國家的交流。為加強大學生對歐洲一體化趨勢的適應意識和適應能力,提高國家的競爭能力,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簡稱DAAD)在2000年決定,今後將把五分之一的德國大學生派送到國外大學學習一個月。同時,德國高等教育界自身也開始加強歐洲課程開發。歐洲課程的特點是課程的國際性和一段時間的國外學習。此外,德國正准備參加擴展中的歐洲學分轉換制度(ECTS),從而有利於各高校間的學習和學生流動。
3、吸引國外人才,使德國成為「國際教育之地,國際科研之地」。基於人才戰略的考慮,德國正設法大量吸引外國留學生和科技人員。2001年7月,德國教科研部通過了一項使德國盡快成為「國際教育之地,國際科研之地」的聯合行動。德國工會、企業主協會、大學校長聯席會議、德國工商大會、洪堡基金會、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等有關教育和科研基金會都是聯合行動的成員。這次聯合行動主要集中於改善外國人在德國居留的框架條件,加強德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國際化。
4、搶占國際教育市場,加強高等教育出口。德國不僅要爭取國外的學生來德學習,還要促進高等教育積極走出去,到國外進行合作或獨立辦學。教育部長布爾曼最近與DAAD簽署了資助德國高等教育出口的計劃。
5、加強高等教育與經濟界科研聯系,促進科研成果轉化。2001年3月,德國聯邦政府提出「知識創造市場」的行動綱領,該行動綱領的出台體現了德國從市場和經濟的角度來理解知識和科研成果,也體現了教育與市場聯合的傾向。
6、提高高等學校生源的質量,考慮進行大學入學考試。針對德國大學和經濟界所抱怨的高中畢業生質量下降的情況,德國聯邦工業協會呼籲高校實行入學考試制度,作為對高中畢業證書質量監督的一種措施。一些學校已經開始對大學入學申請者進行測試。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表示,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高校必然會採取水平測試的做法。
四、學費改革
北歐大學從2010年起結束免費教育,收費後的德國大學依然是工薪家庭負擔得起的,一般收取注冊費500歐元/學期,一年兩個學期,以目前8.7的匯率來算,每年僅需人民幣8700元,其餘的生活開支約7萬元。
五、學制改革
自2010年起,德國的高等院校將全面實行統一的學制、學分制以及學士、碩士和博士三段式的高等教育學位體制。
總的來看,改革後的德國高等教育學制呈現出幾大優勢:
一是獲得學位時間的縮短。據統計,2009年夏季學期攻讀學士學位的學生多數僅需6個學期即可獲得學位,碩士學位一般用4個學期,總時間比原來一步到位平均少了近4個學期。
二是學業相對量化。所有在校學生畢業時均可獲得文憑的補充說明,對其學習內容、專業特色、文憑層次和所在高校體制等進行詳細介紹,便於文憑在歐洲境內互認。
三是英語課程逐步增多,許多大學開設了國際課程,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聘請海外教師來校參與教學。

G. 德國在一、二戰時的教育制度是什麼

帝國時期(1871~1918)
1871年普法戰爭後,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網迅速擴大,確立了三種類型的普通學校:古典文科中學、文實中學、高級文科中學。在這種普通「補習教育學校」基礎上創立了職業學校,並在各地迅速推廣。職業學校師資的培訓工作逐漸得到重視,有關的培訓學校也相繼建立起來,這有力地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3.魏瑪共和國時期(1919~1933)
魏瑪共和國於1920年4月28日通過具有重要意義的《基礎學校法》,廢除了貴族化的預備學校,建立了劃一的初等教育機構--四年制的基礎學校,增設了一種新型的九年制中學,名為德意志中學。在師范教育方面,《魏瑪憲法》規定,所有國民學校教師都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這時期也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型的高等專科學校隨之出現。 4.納粹統治時期(1933~1945)
1933年以後,德國陷入納粹統治時期,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學校管理制度,各類學校進行所謂的「種族教育」,這個時期的學校教育受到嚴重破壞,中學幾乎減少一半,高等學校的發展處於停頓狀態。

H. 美國和德國的教育制度

美國
請參考http://teacher.zjnu.cn/learn/course/bjjy/images/052.htm

德國
http://www.fusc-ba.org/wlkc/bjjy/images/072.htm

I. 德國的教育體系和中國有什麼區別

德國管家提醒您:
德國教育制度下的大學學歷一直是全世界公認的含金量高的教育代表。德國的許多大學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德國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近年來,去德國留學日益受中國學生青睞,據統計,近兩年,共有22828名中國學生在德國高校注冊入學,這一注冊人數還正呈上升趨勢。
下面我們來簡單的了解一下中德教育的不同。
德國長期以來所實行的學位德國教育體制不同於中國和其他歐美國家。德國高校的學位沒有學士和碩士之分,學生們經過長期的學習獲得名為Diplom的學位,在國際上通常被人們認證為碩士學位。這樣本碩連讀的學制極大保證了學生的學術水平和動手能力,讓德國的畢業生在全世界都有著很強的競爭力。

J. 德國的學校教育制度

一、教育體制——實行12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雙向分流。
由於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各個邦、州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體制復雜,各種情況並存,但都實行12年義務教育。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不但免去學費,連書費也不要交。學生用的教材不是自己買的,而是學校發的。一套教材,上一屆學生用完後,學校收回,再發給下一屆學生用,依次類推。
在德國,國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家長更有責任讓自己的孩子讀完12年書。其中,小學上6年,前4年相當於我國的初小,後2年相當於我國的高小,德國人稱之為「預備性學習」或「方向性階段」。因為在此階段,家長和學校都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考慮他們今後向哪個方向發展——是升大學,還是上職業學校。...

閱讀全文

與德國的教育制度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2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09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87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1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4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3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6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1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187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59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1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2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26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3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6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3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8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2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