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人現在怎樣看待外國人,特別是中國人日本人對待中國人又怎樣
德國人看待中國人,應該沒什麼特別的吧 。就像看待許多其他黃種人一樣,畢竟中德歷史淵源不深
至於日本人對待中國人怎樣,我想是由一定隔閡和間隙的。至少有良知有血性的中國人對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鄙視
2. 二戰期間,在德國的華人遭遇如何
在二戰期間,其實在德國的華人並沒有一個非常幸福的生活。因為在當時德國人本身就對華人有著非常大的歧視,當地那些德國法西斯也開始大面積抓捕唐人街的華人。要知道被那些納粹抓捕之後,這些華人的生活肯定會非常悲慘。
通過研究當時的法律法規,其實發現這些法規對中國華人並不友好並且還帶著一些歧視。比如有一條規定,就是不允許中國和德國兩國人民進行通婚。在二戰爆發之後,在德國居住的華人更是彷彿深陷到地獄當中。說到當時納粹人處置求翻的手段是非常殘忍的,所以一旦被納粹人關押的話,那麼這些華人也將面臨著這些非常悲慘的刑罰。
3. 現在德國普通民眾對中國人的真實態度是怎麼樣的 希望在德國生活過的人能夠給與客觀的真實的資料。
多數人表面上不會說什麼,還是表現得很友善。但心裡其實是看不起你的,提防你的。你去西歐,他們的語言可能沒有中國話說起來勁大(沖),聽起來溫和點,禮貌點(你自認為是)。但是不要以為那些人就是溫和的人!他們很多人的思想不比中國那些沒素質的人善良到哪去。說實話,在外邊呆了這么長時間,還是覺得中國好。這是實話,起碼是自己的祖國,自己的地盤。雖然政治陰暗,但是跟自己人交往還是舒服。你可以去試試。奉勸你:be careful
4. 德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是不是很嚴重
我在德國。沒覺得有這個問題。雖然大部分德國人看上去都比較冷淡嚴肅。但是你問一般都會很熱心地回答。也有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會特別友好。當然也有不太願意理睬你的人。我想任何一個國家對外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反應。相對來說,這還是一個很友好的國家。我在這感受到的善意遠大於歧視。比如很多德國人見到你會嘗試用英語和你交流 ,但是義大利人就會對著你說一大堆義大利語= =
他們中的一部分也許會對中國有一些偏見或者誤解,有文化和理解上的很多原因。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了解中國真正的樣子。雖然他們說的一些諸如假冒偽劣產品的問題是確實存在啦= =!
ps,不要以偏概全。不過如果你遇到的這兩個確實比較惡意的過分的話。。。也要強硬點嘛-。-
5. 近些年去過德國的朋友請告訴我一下,中國人在德國受歧視嗎受歡迎嗎
中國人在德國這些年,就象非洲人在中國的待遇差不多,但通過奧運,中國國力提升.基本上消除了歧視.
1:
在德國這個非移民國家,許多城鎮幾乎還是清一色的白種人,即使在柏林這個所謂「歐洲最多元化」的大都市,亞裔也並不是那麼常見。在街上和地鐵車廂里,我經常見到金發碧眼的女士先生,暗暗地或毫不掩飾地打量我的東方面孔。
聖誕節假期里,我去德國南方看望我姑姑。她在德國已經定居十多年,在以保守著稱的巴伐利亞州一個小鎮上當醫生。談起在德國的感受,她說她一直未能感到被德國白人社會所接受——盡管他們一家都已入德國籍,兩個孩子都是班上的好學生,夫妻兩人各自有收入不錯的高技術職業。他們在德國算是相當不錯的中產階級了,但他們在與德國人的交往中,總感到自己被當成外國人。
我姑姑工作所在的那個巴伐利亞小鎮,只有她一個亞洲人。時不時就有病人在走廊里追上她,問她從哪裡來,更有一些德國人,看見亞洲面孔就認為他們從事的一定是「掃地」或「洗碗」這類不需要高文憑的服務性工作,他們大都難以置信,一名亞裔中年女性竟然能在德國當醫生。
有一次我姑父買東西的時候,碰見一個他們孩子同學的家長,拉起家常來。她問:「怎麼最近沒見到你太太?」姑父告訴她,她最近剛剛找到一份工作,但那家醫院離家較遠,所以一般周末才回家。
那位太太很驚訝:「她要去那麼遠的地方工作?為什麼不在本鎮的醫院工作呢?那裡有許多空缺的職位呀。」這一下把姑父也說糊塗了:「她去問過,別人說沒有呀!」那位太太搖頭:「不,我知道,他們那裡需要很多清潔工!」
我姑父哭笑不得:「您誤會了,我的夫人是位醫生。」聽到這話,那位太太臉上露出驚異的表情。
「這種事已經發生過多次了。」姑姑講起這事時有一絲憤慨,也有一絲無奈,「我剛到巴伐利亞那個小鎮時,在鎮上找住處,去一家德國人家裡看房子,是間地下室。那位太太說,租她的房子可以,但條件是一定要每個月把他們家所有的窗戶都擦一遍。我說,哪有這種事,我工作忙得要死,連自己家裡的窗戶都沒時間擦,哪有時間來擦你們家裡的窗戶?她就說:『你總有下班的時間吧,而且還有周末呀!』我說:『我每天早上從7點工作到深夜,周末回家和家人團聚,怎麼可能有時間?』」
這位夫人疑惑地問:「那你到底是在醫院做什麼工作?」姑姑說:「我在醫院做醫生呀!」這位夫人聽罷後退幾步,吃驚而抱歉地說:「哎呀,醫生女士,太對不起了,我還以為你的工作就是擦窗戶呢!」
聽到這些小故事,我也哭笑不得。這些事都不大,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也會帶給人很多煩惱。高歌
2:
德國有多少中國人?不知道。因為我沒有統計過,也沒有打聽過。反正生活在德國的中國人越來越多,這感覺不會錯。
街上見到一位黃皮膚的路人,友好地笑一笑,說聲「您好!」如果對方回答「您好!」那他就是中國人。接下去便是相互提出的一連串問題:「哪裡來?」「住哪裡?」「干什麼?」這是中國獨有的問候方式,同德國人迥然不同。因為在他們看來,剛見面怎能這樣刨根究底地問呢?�
但中國人之間這樣一問,兩人的距離立即拉近了許多,頓時顯得親近起來。這也許同大家都是遊子有關。對於每一個生活在德國的中國人來說,都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見到同胞,一種親近感便油然而生。那些解放前到德國的、中間又極少有機會回家的人,這種親近感更加強烈。
在德國,我去過的中國飯店不少。經常會遇到店主得知我來自中國後親自來伴餐的。尤其在60年代的西德,幾乎沒有大陸派去的人,所以店主特別有興趣同我們攀談,了解祖國的變化情況。他們提起中國,喜歡用「祖國」這個詞,頗有神聖感。談得投機,飯後就堅決不肯收錢,弄得我十分狼狽。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德國的中國人也是有群的,粗略來分可以這樣說:第一群是解放前後到德國經商的,大部分開飯店,全家老小齊上陣。第二群是留學生,靠公費、獎學金或完全自費。第三群是官派人員,完全吃「皇糧」。
第一群人相對來說最富有,經過幾十年的經營,都小有家底,有的人飯店已開到好幾家。但他們的財產也是汗珠換來的,從牙縫中摳出來的。許多飯店老闆都向我談過他們當初幾塊或幾十塊美金闖德國的經歷,他們一年365天沒有一天休息,每天都要忙到半夜飯店關門。德國社會風行度假,但他們中許多人不知度假是何味。這群人在德國居住時間最長,因而對國內情況最隔膜,也最希望了解。
第二群人年紀最輕,但文化層次高,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他們既了解中國的國情,又了解德國的社會。德國官方對他們十分重視,因為他們學成回國,必將在國內重要崗位上工作。如果說德國要在中國培養「親德派」的話,那麼就在他們身上。他們尚處於學習創業階段,所以經濟狀態不十分好。
第三群人是臨時在德國工作,但循環重復,加起來在德國也呆了大半輩子,遠離家庭親人,生活上有苦衷,而且經濟條件是三群人中最差的。一名一級大使的月工資還不及留學生每月的打工收入,遠遠夠不上美國大使館最低一級外交官的待遇。但是他們兢兢業業,處處以國家利益為重,時刻記住自己是新中國的代表。
這三群人的社會背景、歷史淵源、文化層次、年齡狀況迥然不同。但是有一個十分明顯的共同點,即他們都有一顆永遠的中國心。中國,對他們有磁鐵般的吸引力。他們漂泊海外,成家立業,甚至度過了自己生命的大部時間,但他們的根始終在中國,始終想著中國。在國內生活,這種感受也許並不強烈,但在國外呆得愈久,這種感受就愈強烈。這方面有許多例子。
60年代,中蘇邊境發生珍寶島事件,形勢十分緊張。一名經商的華僑千里迢迢趕到使館,從懷中取出一架他自己珍藏多年的德國蔡司廠出品的10倍望遠鏡,要捐獻給前方將士,以盡自己一份微薄的保衛祖國之力。一名看似整天只忙碌自己生意的華人,原來也時刻關心著祖國的安危。
70年代,我去西柏林康德大街的一家中國飯館用餐,年已古稀的店主得知我來自北京,主動過來攀談,說出了他的一番心事:他1949年前就來到德國,開飯店事業有成,娶了德國妻子,生有兩子,分別攻讀醫學和法律,現在已成家立業,生活富裕。在這樣一個看來十分滿意的環境中,他竟然越來越不滿意,已經生活了幾十年的德國,對他來說仍然是異國他鄉。他懷念自己的家鄉,很希望回大陸去度過自己的晚年。看來,中華民族確是一個十分難於同化的民族。
80年代,我參加了幾次中國留德學生座談會。與會者有公派的、自費的、拿德國獎學金的,其中不管被認為是「滯留不歸」或是在德國「賺錢」的,但會上共同的心聲是:讓中國強盛起來。他們的發言,令我感動不已。有人獲悉了一項新技術,他馬上就會想到:中國有沒有?有人在研究一個新課題,他也會想到:不知道國內是否也在研究?一位女學生甚至頗為天真地設想:他們可利用當地的設備和知識進行研究,然後把一系列數據帶回國去供國內使用。總之,大家都覺得在國外學了那麼多,只有起了報效祖國的作用,心裡才算是落到了實處。
此後的一次談話更加深了我這種印象。那已是90年代的事了。對方是亞琛工大的博士生,應聘於大眾汽車公司工作,月薪約一萬馬克,開著一輛寶馬車。他深情地告訴我想回國去。他在德國幹了幾年的體會是:想賺錢容易,想幹事業難,還是回國去有施展餘地。我確實能理解他那種懷才不遇的心情。
我羅羅嗦嗦地舉出那麼多例子,只是想說明一種感受,一種接觸了許多生活在德國的華人之後得來的感受: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胸膛里都有一顆永不泯滅的中國心。
6. 德國對中國怎麼樣對中國人好嗎
中德關系一直維系的不錯。
兩國有著相當長的友好睦鄰關系。從歷史上看至少可以追溯到清王朝時代。
自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建立。德國對中國的侵害相對當時的列強是比較小的。
客觀分析,有幾個點可以探討。
一、德國作為歐洲的純大陸國家,海洋擴張路線一直不是他的主導思維,所以德國的海外侵略一直不是他的強項---所以,他對中國的傷害是比較小的;
二、自一戰後,德國被當時的戰勝國列強定位為,制衡東歐蘇俄的屏障,當時的列強即想利用他,又對德國有著強烈的設防心理----尋求國際聲援與朋友的訴求,也促進德國交好中國;
三、基於上述二點,德國自身就有強烈的海外市場、政治拓展的訴求,而當時落後的,與自己又無潛在戰略競爭關系,且有產品需求的中國,無疑是最佳合作者-----當時的德國,「爭做歐洲強國」是其政治目標;當時的中國,「維新自強」是其政治目標,雙方無根本矛盾;
四、過硬的工業製造技術,直到現在一直是中國對德國的訴求基準;而廣闊的市場,一直是德國對中國的訴求基準;雙方各需所需;
五、傳統的合作關系。自清洋務運動時,中國就與「毛瑟、克虜伯、西門子」.......這些廠商有著良好合作,到現在「大眾、西門子」.......一直在合作,從未被超越~~~
六、未來,中國崛起於世界,做世界強國---是中國夢的政治理想;德國,領導歐洲---是其政治願景----------還是沒有根本的矛盾,所以,還是會良好合作下去。
七、說白了,「遠交近攻」我們會,他們也會。中德這兩個國家目前都沒有什麼政治野心,誰也夠不到誰,就必然是合作大於矛盾。
7. 德國人對中國人怎麼樣
作為西方國家,歐盟的重要國家。德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與其他歐盟國家沒什麼不同。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取得經濟利益。
2.在中國經濟利益與本國利益沖突的情況下堅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例如反傾銷。
3.配合西方,歐盟,在國際社會上打壓中國,妖魔化中國。
4.在受到其他西方國家,排擠時。利用中國平衡俄國的力量,平衡美國,法國,英國的力量。
至於說民族感情,反映的是歷史,傳統,的問題。大部分德國人比法國人還瞧不起中國人。(不是仇華,而是不屑的意思)
主要是認為中國的民族性虛偽,敷衍,內斗,驕傲的緣故。還有就是中國的暴發戶形象。
所以如果留學的話,德國不是個好的選擇。
(以上並不是我個人杜撰的,因為讀的是德國哲學,懂些德文,經常上些德文網站,看到你的問題,故回答)
8. 德國人對華人友好么
普通百姓對華人還是很友好的,前提是不要做出一些讓人生惡的事情,有些中國人垃圾亂倒,不分類,大聲喧嘩。做菜油煙過大不清洗等等都有可能惹人反感。正常交往來說還是很好打交道的,普通老百姓都是很善良的。。。官方就不好說了。。。尤其是簽證官。。。那也是讓人表示很無語的存在
9. 德國人對中國人印象如何
參考上海人對外地人的看法。
10. 納粹德國對中國人的態度怎樣
從1928到1938年,民國政府同德國關系的密切程度超過了與列強中的任何一個。當時蔣介石的嫡系主力部隊基本是以德國裝備來武裝的,所以從抗戰初期的電影中,大家可以看到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頭盔居然和德國人一樣,而他們用的火炮也是德國克虜伯製造的。蔣介石圍剿中共根據地也得到德國參謀的指導,有趣的是第五次圍剿時,國共雙方的參謀其實都是德國人。希特勒和蔣介石都崇尚法西斯制度,都反共。有趣的是當時日本也是法西斯,而中日對立明顯,當德國不斷援助蔣介石時,日本為了他們不可告人的目標,通過外交手段阻止德國援助中國,德國在權衡之後最後決定還是以日本為重,放棄了援助中國。從一定意義上說,日本的侵華讓中國成為了二戰的戰勝國。否則如果中日不戰,而民國政府又與德國簽訂了反共條約,那麼二戰的法西斯陣營很可能會是德意日中,那中國的歷史可就要徹底改寫了,不知道又有多少土地要被割讓了。
另外,當時中國是分成民國的中央政府和中共的割據政權的,紅櫻桃的故事發生在中共要員在蘇聯的子女身上。法西斯德國支持反共的中華民國政府與他們在蘇聯佔領區對中共要員在蘇聯的子女採取不良行為,從反共的角度看是一致,並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