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子彈是哪個人發明的啊2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公元1879~公元1955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永遠屬於智慧超群行列中的天才,愛因斯坦以其相對論而最為世人所知。實際上相對論包含兩種學說,即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和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人們常把後者稱為愛因斯坦引力定律。由於這兩種學說都十分復雜,在此不打算加以說明,而只是想對狹義相對論作幾點評說。
「一切都是相對的」是一句世人熟知的格言。但是愛因斯坦的學說並不是哲學上陳詞濫調的重復,而是用數學准確表述科學度量的具有相對性的道理。顯然,對時空的主觀感覺取決於觀察者,但是在愛因斯坦以前,大多數人總是認為實際的距離和絕對的時間就存在於主觀印象之中,用精密的儀器就可以把它們如實地測量出來。愛因斯坦的學說否定了絕對時間的存在,使科學思想發生了革命。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他的學說究竟是怎樣徹底改變我們的時間觀的。
設想有一架飛船X以每秒100000公里的速度飛離地球。在飛船上和地球上的觀察者都對飛船速度進行測量,兩者所測得的結果相等。與此同時,有另一架飛船Y沿著飛船X的同一方向但以大得多的速度作飛行運動。如果地球上的觀察者對飛船Y的速度進行測定,就會發現它是在以每秒180000公里的速度飛離地球。飛船Y上的觀察者也會得到同樣的結果。
由於現在兩個飛船都沿同一方向運動,兩者的速度差似乎應該是80000公里/秒,而且較快的飛船肯定會以這個速度飛離較慢的飛船。
但是愛因斯坦學說卻預言,如果觀察者是在這兩個飛船上進行的,兩個觀察者會一致認為它們之間的距離是以100000公里/秒而不是80000公里/秒的速率增加。
乍看起來,這樣的結果荒唐可笑,作者這里在措詞上耍了個花招,或者認為這個問題的某些重要的細節還沒有提及,事實決非如此。這個結果與飛船構造的詳細情況或用來推進飛船的力毫無關系;不是觀察有錯誤,不是由於測量儀有毛病,措詞上也沒有玩弄花招。根據愛因斯坦的速度合成公式很容易計算出來,上述結果只不過是時空基本性質的一個產物。
但是所有這些,在理論上似乎使人感到高深莫測,實際上許多人在長年中把相對論視為無實用價值的「象牙之塔」之類的假說,避而不談。自從1945年原子彈落在長崎、廣島以來,人們對相對論開始正目以視。從愛因斯坦相對論所得出的結論之一就是物質和能量在某種意義上來看是等同的,兩者的關系可以用公式E=MC2來描述,其中E代表能量,M代表質量,C代表光速。由於C是個很大的數字,等於186000英里/秒,那麼C2就是一個更為巨大的數字。由此可知,很小量的物質即使只發生部分轉變也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當然人們不能只根據公式E=MC2製造原子彈和建立核電站。切須記住許多其他人也對發展原子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愛因斯坦為之做出的重大貢獻是不言而喻的。愛因斯坦1939年致函羅斯福總統,指出了製造原子彈武器的可能性,強調了美國搶在德國前面造出這種武器的重要意義。就是這封信促進了曼哈頓工程的建立,導致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發射。
狹義相對論引起了人們激烈的爭執,但是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它是曾被發明的最令人感到神密莫測的學說。可是人們都錯了,因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一開始就有這樣的前提,引力效應並不是通常所說的物理力,而是空間本身彎曲的結果。一個多麼令人驚奇不已的學說啊!
怎樣才能測出空間本身的曲度呢?空間彎曲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愛因斯坦不僅提出了這一學說,而且把這一學說用清晰的數學式表達出來,他的數學表達式可以做出一些具體的預見,使他的假說得到驗證。後來所做的觀察——其中最有名的觀察是在日全食期間做的——反復證明了愛因斯坦方程的正確性。
廣義相對論與所有其他科學定律相比具有幾個獨到之處。愛因斯坦學說的提出並不是以細致的實驗為基礎,而是以對稱和精巧的數學為依據,即象希臘哲學家和中世紀學者那樣,以理性主義為依據(這樣地的學說就與基本上以實驗為依據的現代科學發生了沖突)。但是希臘哲學家在追求美和對稱過程中從來沒能提出一種經得起實驗的關鍵性檢驗的力學學說,而愛因斯坦的學說到目前為止卻經受住了各種檢驗。一般認為在所有的科學學說中,廣義相對論最美妙、最幽雅、最有效、最有說服力。這是他的研究方法帶來的一個成果。
廣義相對論還有另一個獨到之處。大多數科學定律只是近似正確,它們可以在許多情況下應用但並不是所有的情況下都能應用。但是就我們所知相對論卻根本沒有例外的情況。就所掌握的情況,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驗來看,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得出的推論都近似正確。未來的實驗可能會打破這一學說的完美紀錄,但到目前為止,它仍是最接近於科學家設想過的真理極限。
雖然愛因斯坦以其相對論最為世人所知,但是他的其它科學成就也完全足可使他進入著名科學家的行列。事實上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主要是他的光電效應論文。在此之前光電效應是使物理學家迷惑不解的一個重要現象。他在這篇論文中提出了光子(光微粒)存在的假說。由於很久以前通過干擾實驗就確立了光是由電磁波組成的,而且波和微粒是兩個對立的概念,因而愛因斯坦的假說是對經典學說的一次似非而是的徹底突破。他的光電效應定律不僅僅有重要的實際應用,而且他的光子假說對量子論的發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今天仍是量子論的一個組成部分。
把愛因斯坦和艾薩克·牛頓相比,他的重要性就會顯而易見。牛頓的學說基本上容易理解,他的傑出的才能在於首先創立了這些學說。但是即使對愛因斯坦相對論做詳細的解釋也極難理解,因此創立這樣的學說比創立牛頓學說要難多少倍啊!雖然牛頓提出的一些概念與當時流行的科學概念互相之間有尖銳的矛盾,但是他的學說看上去好象從來都不自相矛盾。而相對論看上去卻充滿了矛盾。愛因斯坦的傑出天才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在於他並沒有由於這些昭然若揭的矛盾而放棄自己的學說。當初他還是一個二十來歲的無名小卒,他提出的概念只不過是未經驗證的假說,更確切地說,他在頭腦中對這些矛盾進行了仔細的思考,直到其中的每個矛盾都可用一種微妙而正確的方法加以解決為止。
今天人們認為愛因斯坦學說從根本上來說比牛頓學說更「正確」。那麼為什麼在本書中把愛因斯坦的名次排得低一些呢?這主要是因為牛頓學說為現代科學技術奠定了基礎。如果只有牛頓的貢獻而沒有愛因斯坦的貢獻,當代多數科學技術仍會是今天的模樣。
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影響著愛因斯坦在本冊中的名次。在大多數情況下,一種重要思想的發展,傾注著許多人的心血。顯然社會主義歷史或電磁學說發展的情形就是如此。雖然不能把發明相對論的成就百分之百地歸功於愛因斯坦,但是其絕大部分當然應歸功於他。與任何其他可以相提並論的重大學說相比,相對論在更大程度上來看主要是一位舉世無雙的傑出天才創作的成果。
愛因斯坦1879年生於德國烏爾姆市。他在瑞士就讀中學,1900年加入瑞士籍。1905年他在蘇黎世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但是在當時卻謀不到一個教書職業。然而就在當年他發表了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和布朗運動等方面的論文。這些論文,特別是狹義相對論那篇,在幾年之內就使他享有世界上最傑出、最富有創造性的科學家的盛名。他的學說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除達爾文外沒有哪位現代科學家象愛因斯坦引起那麼多的爭論。盡管如此,他仍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教授,同時還擔任威廉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普魯士科學院院士。他樂於身兼數職,因為這些職務可以使他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科研中去。
德國政府沒有什麼理由為給愛因斯坦提供這些慷慨的支持而感到遺憾,因為就在兩年過後,他就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又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獎。他在後半生中舉世聞名,完全有可能算是曾出現過的最著名的科學家。
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人,希特勒上台後使他在德國處境險峻。1933年他移居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市,在該市高級研究所工作。1944年他加入美國籍,後來又取一個妻子,夫妻生活顯然過得很幸福。1955年他在普林斯頓去世。
愛因斯坦始終不渝地關心自己所處的現實社會,經常表白自己對政治問題的看法。他一向反對暴政,強烈愛好和平,堅決支持猶太復國主義。在穿著打扮和社會風俗的問題上,他有著鮮明的個性。他幽默感很強,為人和藹謙遜,有拉小提琴的天賦。若把牛頓的碑文獻給愛因斯坦可能會更加合適:
人類偉大驕傲之子
世間無窮歡樂之泉
2. 原子彈 是德國發明的么
最早是德國先有原子彈這一說的,因為屠殺猶太人,德國猶太人,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去了美國,幫美國製造了原子彈。德國最後幾乎天天被盟軍轟炸,經濟工業很落後了,所有讓美國人先搞出來了。
3. 原子彈是誰發明的
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發現了原子核裂變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一發現為製造新式炸彈提供了可能性。之後,由美國政府投資20億美元,先後動員52萬人參加,在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美國原子彈之父)的領導下,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小鎮洛斯一阿拉莫斯中秘密研製裝配,於1945年製成了「瘦子」、「胖子」、「小男孩」(為保密而起的綽號)三顆原子彈,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子彈了。後來,「瘦子」試爆成功後,另兩顆投向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造成幾十萬人的傷亡。
4. 世界上哪個國家先發明原子彈.誰發明的
世界上發明第一個原子彈是美國人。原子彈是由一群人製造出來的。
1939年8月的一天,美國總統羅斯福收到了一封愛因斯坦的信,讓美國研製原子彈。科學顧問薩克斯提醒他說,如果德國法西斯先研製出原子彈,美國就會處於被動的危險境地。1939年10月19日,羅斯福決定研製原子彈。
按羅斯福的指令,一個代號「S-11」的小組迅速成立起來,研製原子彈。原子彈研製的整個工作受到嚴格保密,連副總統杜魯門也是在1945年接任總統時才知道這一計劃。1945年,瘦子和胖子、小男孩研製成功。
瘦子原子彈,美國研究並試爆的第一顆原子彈,於新墨西哥州試爆成功,其他兩顆原子彈被命名為「胖子」和「小男孩」,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爆炸。
(4)原子彈是德國哪個發明的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誕生的經過:
1949年12月6日,新中國成立剛兩個月,毛澤東訪問蘇聯。蘇聯方面安排毛澤東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地進行了參觀游覽,並且為他放映了蘇聯在1949年8月29日引爆第一顆原子彈的紀錄片。
其實,發展自己的核力量的想法早就在毛澤東心中醞釀了。新中國成立前夕,即1949年春季,在毛澤東的同意之下,周恩來批准拿出外匯讓在巴黎參加保衛世界和平大會的中國留學生代購用於研究原子能的先進器材和書籍資料、實驗葯品等。
1950年5月19日,毛澤東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也就是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前身。所長為錢三強,副所長為王淦昌、彭桓武。此後,大批有造詣、有理想,有實干精神的原子能科學家,從美、英、法、德等國陸續回國,來到原子能所。
在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獲得博士學位的楊承宗,回國前,居里夫人的長女和女婿將親手製作的10克碳酸鋇鐳標准源送給他,作為對中國開展核科學研究的支持。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豐澤園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的參加者除了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德懷等國家領導人外,另外還有兩位科學家:物理學家錢三強和地質學家李四光。
毛澤東主席說這是個小學生向老師討教的會議。會上,錢三強用最通俗的語言,向在座的領導同志闡明了原子彈的基本原理,而李四光,則帶來了一塊鈾礦石,做了用儀器探測鈾礦石的操作演示。
會議從下午三點多一直開到晚上七點多,毛澤東主席拍板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研製原子彈的決定。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發展核武器研製的計劃,由聶榮臻,陳雲,薄一波組成三人小組,負責原子能工作。
而後在1956年11月16曰,全國一屆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機械工業部(後改名為第二機械工業部),具體領導全國核工業的設計和發展工作。當時中央對研製原子彈的指導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
外援指的當然就是蘇聯。從1955年到1957年,中國和蘇聯在原子能領域共簽署了四個協議。而後,大批的蘇聯專家開始來中國,援助中國進行原子能事業的研究和建設工作。
決心已下,緊接著就是確定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基地。因為它牽扯保密,輻射,交通物資運輸等一系列問題,選基地頗費腦筋。最終,確定在青海的金銀灘。
1958年冬季,青海高原最寒冷的季節里,二機部九局局長和核研製基地司令員李覺,乘坐朝鮮戰場上使用過的汽車,帶領著第一批基建隊伍開進了這片草原里。
金銀灘草原平均海拔3100米,氣壓低,氧氣稀薄,開水只有八十多攝氏度,煮飯半生不熟,年平均氣溫不到零攝氏度,一年裡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經常風雪交加、冰雹大作,外出人員被大風捲走、施工被流沙掩埋的事,時有發生。
基地的工程建設,是在我國處於三年自然災害的情況下進行的。飢餓同樣困擾著需付出超強體力的施工部隊。但是,嚴酷的自然環境和貧乏的物資供應並沒有摧垮建設者的意志。到了1962年底,基地建設就已經初具規模。
而另一支隊伍,早在1955年就開始悄悄地工作了—尋找鈾礦。
當時地質部門成立了三支勘探部隊,代號分別為新疆的519部隊,中南的309部隊,西南的209部隊。勘探隊員們最早在新疆伊犁找到礦床。其後,在湖南、廣西、廣東等地均發現了礦床。十幾位勘探隊員為此付出了生命。
當時,中國急於擺脫貧困落後,大躍進的浪潮充滿了全國各個角落。全民轟麻雀,煉鋼鐵,放衛星。二機部提出鈾礦勘測和開采也由全民來辦,得到中央批准。
於是,全國許多縣甚至公社都組織了地質隊,成千上萬的農民投入到了找礦煉鈾工作,短短幾個月里,湖南,廣東,遼寧等地的農民將地表層的鈾礦幾乎橫掃一空。
全民找礦,土法煉鈾,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不但浪費了原料,而且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不過,通過這個辦法,共獲得了土法冶煉的重鈾酸銨163噸,這一百多噸鈾原料,為初期的中國核燃料生產提供了珍貴的原料,更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贏得了時間。
一大批海外回國的學子們成為了研究中心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在荒涼的戈壁灘上,開始了充滿艱辛而極富挑戰的秘密歷程。鄧稼先對夫人說他要調動工作了,但去哪裡干什麼,都不能說,通信也不行。
王淦昌在去基地的時候,連名字都改了。家裡根本不知道他去了哪裡。當時所有人為了保密在相當長時間里都不與家裡聯系。研究人員們鼓足了勁准備大幹一場,但,一個變故突如其來。
1958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提出,要在中國建立由蘇聯控制的長波電台和共同艦隊。遭毛澤東拒絕後,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借口當時蘇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正在日內瓦談判關於禁止試驗核武器的協定,要中斷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有關技術資料等項目。
赫魯曉夫很清楚毛澤東需要什麼,1959年10月1日,他參加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十周年慶典後,對毛澤東說:「關於生產原子彈的事,我們是不是把專家撤回去?」不料毛澤東回答:「我們可自己試試,這對我們也是個鍛煉!」
隨後,赫魯曉夫單方面撤走了全部援華專家,終止了蘇聯與中國的一切經濟和技術合作協定。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為596,意思就是從1959年6月蘇聯那封電文開始,中國人要自力更生研究原子彈了。蘇方撤走時,已經燒毀了全部資料。我們面臨的是完全空白。沒有先進的計算機,只有幾台老式的手搖式計算機。
研究人員更多隻能依靠紙筆、計算尺等原始的工具。但隨著紙張不斷加厚,原子彈的理論設計也一步步推進。當時負責原子能工作的聶榮臻經常深入實驗基地,無論是鄧稼先,還是錢三強,心理壓力都非常大。
當年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有一顆是內爆型的。而我們要造的第一顆原子彈,也是內爆型的。內爆型原子彈如果研製成功,就表明下一步有可能造出氫彈。這是一種有發展前途的原子彈製作方式。
但是這種方式有個最大的技術難關,當炸葯起爆後,能量並不是完全向內心壓縮,而是向四周擴散,這就無法實現核裂變。
1960年夏天,陳能寬率領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的攻關隊伍,開始攻克這個難題。爆轟實驗開始時,溶炸葯用的蒸氣鍋是在護國寺買來的一個普通的茶水爐,溶葯桶是問工程兵借的,用馬糞紙做的葯膜代替金屬葯膜,用人工攪拌來代替機器攪拌。
蒸汽溶化的炸葯氣味刺鼻,毒性很大,但越是這個時候越得盡快攪拌以保證鑄造部件密度均勻。就是靠這種土辦法,澆鑄出了一批批的炸葯部件。
經過無數次的理論計算和試驗,從最早在北京長城腳下的試驗場到青海湖的金銀灘,一步一步從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從局部到整體,1962底,基本完成了啟爆元件的定型工作。
1964 年10 月16 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震驚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