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為什麼必須攻打蘇聯
德國必須攻打蘇聯的原因很簡單: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么做,就是利益使然。
二戰時,納粹元首希特勒下令德軍攻襲蘇聯,卻讓原本戰無不勝的德軍滿盤皆輸,事實證明攻打蘇聯是個錯誤。蘇聯與德國簽訂了不願開戰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見在未開戰之前,他們是有共同利益的。
希特勒自覺能拿下蘇聯,是天時地利人和。當時德國閃電戰戰無不勝,德軍因此士氣高漲,反觀蘇聯在1939年攻打芬蘭這樣的小國時,動員了54萬兵力,去攻打只有12萬多人能派上戰場的芬蘭,第一階段直接有四個師被全殲,戰績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雖然第二階段,蘇聯最終取勝,但是從整體上來看,蘇聯輸得很慘,蘇聯的表現如此之差,導致了希特勒的誤判,認為蘇聯就是空有大面積的領土和大量的軍隊,戰鬥力差得可憐,希特勒以為憑借德軍的戰鬥力肯定能速勝蘇軍。
然而,一切不以人的意志為左右,當一切蓋棺定論時,時間是歷史最好的證明。
Ⅱ 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如果不打蘇聯,整個歐洲就是德國的了。
不會這樣發生的。蘇聯的原計劃是等德國和歐洲諸國打的兩敗俱傷後蘇聯坐收漁翁之利入侵歐洲。沒想到德國軍隊戰力驚人歐洲大陸很快就全部落入德國手裡。反正蘇聯不會坐視一個一統歐洲大陸的德國和它一起存在的
Ⅲ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要進攻蘇聯
因不列顛空戰未能取勝,海獅計劃無限制推遲,納粹德國始終無法征服英國。希特勒在這種情況下,希望通過征服蘇聯來實現統一歐洲大陸的野心。其原因,應該有兩個方面:
其一,是要扼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眾所周知,蘇聯是共產國際的大本營,而共產國際在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裡都十分活躍,是各國政府的大敵……其間自然也包括納粹德國。
其二,出於和拿破崙同樣的考慮,二戰結束前,在歐洲人眼裡,歐洲是世界的中心,德國無法從海上征服英國,堵住英國的海上生命線,就只有通過大陸封鎖來堵住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貿易往來,以此打擊英國的經濟;而蘇聯,名義上是德國的盟友也是英國的敵人,實際上與英國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貿易往來(英國也沒得挑了),這是大陸封鎖政策的一大漏洞。
因此,納粹德國必須出兵蘇聯,這是其戰略上的選擇。當然,這個選擇並不好,我個人認為,應該選擇加強非洲軍團的力量,攻下埃及,切斷英國與其亞洲殖民地之間的聯系才是上策。
但是,根據十來年前蘇聯解體後解密的一些資料表明,斯大林同志也有大舉入侵德佔區的計劃,進攻時間大約在德國進攻後的一個月左右,部隊都部署好了,只是出於隱蔽戰略意圖而沒有公布(這也可以解釋戰爭剛爆發,蘇軍上百萬部隊在邊境附近就被殲滅和擊潰),所以,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的另一個理由,或許是出於「先發制人」吧。如果不進攻蘇聯,等待希特勒的就是蘇聯進攻德國。
Ⅳ 德國為什麼打不過蘇聯
一、德國並非敗給了蘇聯,而是敗給了盟國。二戰並非蘇德的戰爭,而是德國為首軸心國和英美蘇中等幾十個盟國的較量。作為軸心國的老大,德國一個國家硬扛美國、英國、蘇聯三大世界頂級強國的圍攻,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世界。美國出錢出武器,英國出礦出資源,蘇聯出兵出人力,三打一還花了四年才把德國打趴下,德國之強大可見一斑。
二戰中,雖然蘇聯頂著德國大部分陸軍,但德國真正輸在了英美的戰略轟炸和海量的資源供給,英美的轟炸摧毀了德國70%以上的工業產能和礦場,英美牽制了德國40%的陸軍、60%的空軍、100%的海軍。蘇聯能扛住德國也離不開美英的支援,沒有美英的武器和物資,蘇聯連1942年的冬天都撐不過。
二、蘇聯擁有龐大的戰略縱深,遼闊的國土面積讓德國的閃電戰效果大打折扣。漫長的戰線和泥濘的道路造成德國後勤補給困難,遼闊的國土讓德國不得不分兵駐守分散了戰斗兵員。蘇聯利用國土縱深將德國拖入了戰爭的泥潭。
事實上,想打贏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歐洲、亞洲、中亞、西亞全線作戰,讓蘇聯首尾不能相顧,日本沒有參加對蘇作戰是一個遺憾。
三、蘇聯擁有強大的工業和有效的動員體制。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國,蘇聯強大的工業是蘇聯能扛住德國進攻的重要因素,而蘇聯的集權體制又將蘇聯的人力資源優勢全部壓榨出來,喝伏特加的俄國人本就彪悍,加上機槍的逼迫,個個悍不畏死,連女人都上了戰場,德國想贏蘇聯真不容易。
四、蘇聯惡劣的天氣和糟糕的地形。蘇聯的嚴寒和泥濘的道路可以說是德軍最大的敵人。由於義大利拖了後腿,致使德國進攻蘇聯推遲了一個月,直接導致德國遭遇了蘇聯的嚴寒,嚴寒使得德軍後勤跟不上、傷亡慘重、戰鬥力銳減,最終輸掉了莫斯科戰爭,讓蘇聯獲得了喘息之機。
五、德國低估了蘇聯,德國又出現了戰略失誤。由於德國低估了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抵抗決心,也沒有料到美國的插足,所以非常草率的就進攻了蘇聯。1942年德國和蘇聯打的白熱化時,德國仍然在實行悠閑的八小時工作制,有的軍人還在休假,直到兩年後才進行了戰爭的總動員。假如德國開始就出全力,蘇聯恐怕會被一波推。
此外,德國屢屢出現戰略失誤,特別是德國的三線作戰,把德國坑慘了。此外,德國的盟友不給力,總給德國幫倒忙也是德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Ⅳ 二戰時,為什麼德軍要侵略蘇聯
最重要的因素是石油。
德國的石油資源一向很緊張,因此大力發展了合成石油工業,巴巴羅薩之前德國燃料來源一半是自產(主要是合成),另一半是進口。進口的主要來源是羅馬尼亞,其次是蘇聯。
因此,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德國的石油戰略很自然就是確保羅馬尼亞在自己控制之下,以及跟蘇聯搞好關系弄多一點石油回來。
然而,1940年6月蘇聯入侵羅馬尼亞,吞並了比薩拉比亞。這一行動對希特勒的沖擊非常大,蘇聯威脅到自己的石油!之後的一連串外交交鋒,希特勒意識到斯大林已將羅馬尼亞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或者直接一點,將羅馬尼亞納為傀儡國直至最終吞並,像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那樣。
因此,希特勒決心進攻蘇聯,如果達成,則除了可以保證羅馬尼亞的石油資源外,還可以奪取蘇聯豐富的石油資源。例證是法國戰役之後德國是准備縮減陸軍規模的,顯然跟一年後的巴巴羅沙矛盾,原因就在於比薩拉比亞。
1942年藍色計劃也反映了這一傾向,重點是石油資源豐富的高加索,斯大林格勒只是側翼的一個支撐點。但進攻方向的北側打的越來越不順,導致對高加索方向的放鬆。
很多人對於這個問題有誤解,源於:一、對蘇聯吞並比薩拉比亞一無所知;二、過高估計蘇聯的國力。
Ⅵ 納粹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西歐當時不產石油,中東的石油也沒有發現,德國的裝甲師急缺石油,離德國最近的油田在羅馬尼亞,在蘇聯控制中。
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的東路大軍專門沖著黑海附近的油田去的。
還有當時的蘇聯因為5年計劃,工業、軍事等方面發展及其迅速,擴軍及其迅猛。按照蘇聯當時的發展速度,肯定會在1-2年內完全超過德國,而且蘇聯人口多,資源厚,跟德國必有一戰。
德國跟蘇聯肯定要打,早打肯定比晚打好。德國也正好挑在斯大林搞清 洗的時候,蘇軍指揮能力最薄弱的時機,這是完全正確的。
就像當年的拿破崙,他入侵俄國就是因為俄國的新沙皇,正在通過外交手段組織新一輪的「反法聯盟」,如果拿破崙不去打俄國,各國的聯軍會在6個月之內再次登錄法國本土。
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打蘇聯
你不知道蘇聯也在策劃對德突然襲擊嗎?只不過是德國手快一步,先甩了第一波技能打掉蘇聯半血,不過蘇聯是大肉加大控,德國這種刺客如果第一波技能不搞死對手就會被玩死。
扯遠了,其實日耳曼和斯拉夫互瞧不順眼是個歷史話題了,日耳曼是滅亡了羅馬的種族,在歐洲民族序列里是最高貴的,斯拉夫人以前就是羅馬帝國的奴隸,自然是歐洲最低賤的民族。兩個民族互掐成癮日耳曼人每次囂張到極點時都是被斯拉夫人按下去的,當年條頓騎士團多囂張,團長被波蘭立陶宛公國(算是半個斯拉夫國家吧)炸死了,然後回老家的騎士們才建立了普魯士。當年腓特烈大帝多囂張,葉卡捷琳娜女皇把他按下去了吧。當年拿破崙帶著德意志諸侯們組建的60萬大軍多囂張,還是沙皇給滅了吧。所以啊,日耳曼人只要牛逼了一定會找東邊的鄰居過招的,你看現在德國有錢了,帶著歐盟跟俄羅斯在烏克蘭掐起來了。
好吧又扯遠了,德國入侵蘇聯其實就是很簡單的原因:老子高貴,最看不起你們東邊的屌絲了,等老子憋出神裝一定要干翻你們。用納粹官話說就是:斯拉夫這樣的劣等民族必須從地球上清除!為雅利安人騰出生存空間!
Ⅷ 二戰中德國為何偏要攻打蘇聯,而不是結盟互不攻打
在一戰中,德國損失慘重,所以想要通過戰爭來恢復經濟,英國的海島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同時英國境內還集結了大量還未撤退的法國軍隊,德國想要突破海面與領空的封鎖線無疑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即便突破了防線,但是在面對英法軍隊上,德國還是沒有勝算的。而德國之所以會進攻蘇聯,最關鍵的還是因為資源問題,蘇聯有德國需要的天然氣和石油等資源,並且蘊藏量很大,所以德國盡管最後會付出很大的代價,還是會選擇進攻蘇聯。
德國在當時雖然和蘇聯簽訂了一系列的互不侵犯政策,但是德國的目的只是暫時安撫住蘇聯。隨後德國對蘇聯實行了巴巴羅薩計劃,致使蘇聯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同時德國的軍隊直逼蘇聯的首都莫斯科。雖然蘇聯最後取得了莫斯科的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且也不能阻止其他地方的陷落。
Ⅸ 二戰時為什麼德國要進攻蘇聯
這是必定會發生的戰爭,因為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共,不打蘇聯,它推行國家社會主義的合法性何在?這兩家自從納粹打垮德國左翼聯盟上台開始,就註定是宿命之敵,其實在西班牙,兩家已經打過前哨戰了。另一方面,納粹之所以獲得政權,和它大幅降低德國失業率有關系,而擴充軍隊和軍事工業是短期內降低失業率的不二法門(美國也是這么乾的),但是不打仗的話,這招很快就會成為國家財政的毒瘤。所以從意識形態和政治實務兩方面,蘇德戰爭都非打不可。
誰都清楚是遲早的事情,更不要說蘇德戰爭前期,德國這邊利好消息極多。實際上蘇德戰爭初期進展說明德國的戰略預判是對的,第一,蘇軍在西部前線確實擺下了大量軍備,開打只是誰先動手的問題,第二,經過大清洗,蘇軍的應變能力確實很渣,軍事思想落後,裝備陳舊,指揮員嚴重不足。在預計開打了會遍地爆勛章的西線指揮員系統中充滿大量靠政治運動上來的傢伙,結果一戰而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前線坑隊友的事情層出不窮。因此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德軍的進攻確實如希特勒所言,就像往一座爛房子上再踹一腳而已。因此相比於死啃英國(一戰說明了海軍弱勢的國家啃英國是多麼困難,相比於政治孤立的蘇聯,打英國幾乎等於對抗小半個世界,太困難了),打蘇聯顯然更加合算,實際上從外交上也是這樣,如果能擊垮蘇聯扮演共產主義終結者的角色,德國和西方世界的矛盾極可能會有所緩解,從政治牌面和實力上,德國都有可能讓美英屈服,承認他獨霸歐洲大陸的事實(美國此時態度曖昧,因為德國對英法動手,應當說此時美國孤島政策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但是如果蘇聯被幹掉了,那美國就需要三思而行)。
但是戰略預判常常只能猜到開頭,沒想到德國的進攻倒是把斯大林的大清洗留下的政治大坑填滿了。蘇聯的動員能力超出了希特勒的想像,大清洗使得民間政見分子大量消失,也使預想中揭竿而起的景象不見蹤影(雖然有,但是幾乎沒有太影響戰局)。而且蘇聯的縱深工業建設也超出了德軍的預計,大量分布在烏拉爾山以及以東到西伯利亞廣大地區的勞改城市迅速成為大後方基地,無數受清洗的人乾脆在勞改營里支援起前線,比如圖波列夫。斯大林則靠著戰爭迅速把大清洗造成的政局以戰時體制又整理起來,只要等到一場勝利,搖身一變就是戰爭領袖(沒有什麼比一場抗擊入侵的戰爭更加適合獨裁體制了,斯大林和希特勒在這一點上情投意合,納粹雖然是進攻方,但在國內宣傳上卻是以抗擊共產主義\西方資本主義進攻為號召的,在這種局勢下,政治上的高壓局面會受到最大限度的容忍甚至迎合和追捧),一下子把分數賺回來了,而且還有大把才俊在勞改營里等著他點將來將功贖罪。而且希特勒好死不死先西後東,結果還給蘇聯就這么找到一大群不計前嫌的西方盟友。再加上俄羅斯大地天然的有來無回屬性,毛子軍隊天然的抗擊打和死纏爛打能力(毛子歷史上以爛泥仗著名,持久戰專業戶,很少有痛快的贏,更少有痛快的輸,和毛子對抗,無論是土耳其、普魯士還是法國還是日本,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還沒完沒了,戰事往往漫長到讓對手無語)~~~
這盤開局大好的棋,就這么莫名其妙的翻過來了。
遙想當年,假如希特勒首先一門心思東進,而非把西進擺在前面的話~~~~
當然,這么干希特勒就沒法大搞國家社會主義,必須採取更加保守的國內政策,其結果也沒有後來那些事了。
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奪取蘇聯的重工業實力,東至烏拉爾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