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各個國家是怎樣環保的請一一舉例,謝謝
荷蘭(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政府每年會撥出4000萬美元的預算用於城市基礎設施的環保改造。在阿姆斯特丹,37%的市民都騎車出行。不久前,阿姆斯特丹市政府還公布了一項限制舊汽車進入市中心的計劃,規定從2009年底開始,所有1991年前生產的汽車都將被禁止進入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區域,以減少城市的空氣污染。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市長理查德·達利從1989年上任至今一直帶頭植樹,為芝加哥創造了50萬棵新樹的環保紀錄。2001年,芝加哥大規模推行的通過「屋頂綠化」儲存太陽能和過濾雨水,以節省能源的舉措取得很大成效,每年為芝加哥市政府節約1億美元的能源開支。市政府還將位於市中心的機場改建為公園,並在千禧公園內建造了一座可容納1萬輛自行車的「車站」。芝加哥也是全美第一座安裝氫氣燃料站的城市。風力發電也是這座「風之城」最可利用的能源之一。 巴西(庫里提巴) 巴西南部巴拉那州首府庫里提巴市,是全球第一批被聯合國列為「最適宜居住的5大城市」之一,早在1990年,就被聯合國授予「巴西生態之都」和「世界3大生活質量最佳的城市之一」的稱號。庫里提巴市長是建築師出身,擅長調整城市中的設施、布局,達到環保目標。他設計了一種獨特的公交系統,候車站猶如巨大的玻璃圓筒,兩頭分別設出入口,且入口處設有旋轉柵欄,以保證有序。公交車地盤與路面持平,使乘客上下車如履平地,以此吸引更多市民放棄私家車,乘坐同樣方便舒適的公交車。此外,庫里提巴市政府早在數十年前就禁止市區和近郊興建工廠。 德國(弗賴堡) 弗賴堡是德國黑森林地區附近的一座小城。上世紀70年代,這里的市民曾對政府要在這里建核電站的舉措進行抗議,因此,弗賴堡的市民普遍環保意識都比較高。弗賴堡是成功將太陽能轉化為能源的城市之一。無論市中心的車站、醫院、足球場、還是城市花園和當地的釀酒廠屋頂或頂篷上都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1/3的市民出行選擇騎自行車。此外,弗賴堡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注意垃圾的回收利用,至今,該地區的垃圾數量已減少2/3。 尼泊爾(加德滿都) 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依然保留了昔日原始建築風貌,但這座城市的環保措施,如「屋頂綠化」、利用太陽能發電和加熱等即使在一些歐洲主流城市也屬於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此外,為了最大限度減少能耗,加德滿都政府要求所有建築高度限制在9英尺(約2.7米)以下。 英國(倫敦) 去年2月,倫敦市長肯·利文斯通宣布,計劃在20年內將倫敦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60%,使其成為全球最環保的城市。新規劃的改革措施覆蓋家庭、企業、供電系統和交通4個領域,比如,要求倫敦居民將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換用節能燈泡,全城1/4的供電系統也將得到改造,一些發電站將被遷至居民區附近,以避免電力能源傳輸過程中的浪費。在交通領域,市政府對於排量大的汽車徵收每天25英鎊的高額「環保稅」,並在倫敦街頭推出自行車出租服務。 冰島 冰島地熱資源豐富,在冰島語中,其首都雷克雅未克的意思就是「冒煙的城市」,「煙」就是島上溫泉的水蒸氣。冰島政府在雷克雅未克大力推行地熱和水力作為取暖和電力能源的措施,此外,還推動氫燃料巴士和「百公里耗油量低於5升環保型汽車可以在市區免費停車」等環保活動。預計到2050年,雷克雅未克將徹底告別石油燃料,成為歐洲最潔凈的城市。 美國(波特蘭) 波特蘭是美國第一個將節能減排作為一項法律推行的城市。除了「綠色建築中心」,該城市還大力推行環保交通工具,輕軌、巴士和自行車是波特蘭市民主要的出行工具。為了鼓勵更多市民選擇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波特蘭市政府在城內開辟了近56萬畝的綠地以及長為120公里、供市民散步和騎腳踏車的專用道。 新加坡 作為亞洲的「花園城市」,新加坡在環保方面的努力一直有目共睹,長達12年的口香糖進口禁止令就是例證。2009年,新加坡第一座「零能耗」建築也將竣工。這座由舊樓改造的建築,能源利用率將比常規建築高60%,屋頂採用總面積達1300平方米的太陽能板供電,並與公共電力網相連,可做到電力的互相補充,內部還裝有感應器,能自動調節室內的冷氣系統。 加拿大(多倫多) 早在2002年,多倫多為解決「熱島效應」(由於城市化發展,導致城市中的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就已開始在城市建築的屋頂種上綠色植物,改善環境質量。去年,多倫多宣布將用LED照明系統取代傳統燈泡和霓虹光管,以節省用電,在維護夜景的同時,減少城市的光污染。此外,多倫多市的一些建築將利用安大略湖的湖水冷卻降溫,以緩解電力供應。
⑵ 德國怎樣保證垃圾分類的強制實施
20世紀90年代,德國出台《包裝廢棄物管理辦法》,提出包裝廢棄物管理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最終處置」的順序進行,並設定了不同包裝廢棄物的回收目標和時限,強制性要求包裝生產商、銷售商對包裝回收共同負責。該辦法還制定了包裝廢棄物從收集到最終處置的量化標准,比如規定80%的包裝廢棄物和100%的運輸包裝必須回收利用,使包裝處理的每個環節都有具體標准可依。德國還出台《包裝回收再生利用法》,要求除了包裝生產商外,從事運輸、代理、批發商、零售的企業也必須負責回收包裝物。
歐盟其他國家也制定過有關包裝回收的法律規定和策略。法國早在1994年出台的《包裝廢棄物運輸法》中明確規定,消費者有義務將廢棄的包裝物主動交給生產商或零售商回收處理。
在荷蘭的《包裝條約》中,特別要求企業支付部分費用來支持國家實行環保計劃。
針對過度包裝的問題,英國制定了針對包裝物的相關規定,要求包裝物在滿足商品的衛生、安全要求以外,不得添加過多的包裝。
內容引自:《環境與生活》雜志《快遞大國撞上包裝垃圾》一文,作者:劉國偉。
⑶ 德國在平時是怎麼保護環境
德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保法
============================================
從德國北部到南部,從工礦到鄉村,所經之處景色迷人,空氣清新。連綿不斷的森林,開闊的草地,無污染的風力發電大風車以及清澈流淌的河流,無不體現著由環境保護所帶來的祥和與恬靜。
以前的萊茵河污染嚴重
德國最大的環保非政府組織「自然保護聯盟」主席契普克告訴記者,德國人的環保意識是通過慘痛教訓而逐漸形成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急於改變戰後落後面貌,積極發展經濟,忽視了環境保護。萊茵河沿岸企業把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中,致使河流污染嚴重。有人形象地比喻,把照片底版扔到萊茵河裡都能顯影。柏林技術大學環保專家曲希勒教授談到,那時,在德國工業重地魯爾區,人們看不到蔚藍的天空,早晨穿的白汗衫到晚上就臟了。
到上世紀70年代初,德國發生了一連串環境污染的災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水域中的生物急劇減少,垃圾堆放場周圍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自然環境受到破壞,民眾深受其害。環境災難使政府和民眾都認識到,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湖泊和河流不可能無限度地向人類提供資源。因此,人們更多地關注生活質量,而不是生活水平。環境保護成了最緊迫的問題。這一切促使聯邦政府不得不耗費巨資治理環境。當時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為環境付出代價的時候到了。
德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保法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當時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和法規。《垃圾處理法》是德國的第一部環境保護法。90年代初,德國議會將保護環境的內容寫入修改後的《基本法》。在《基本法》20條A款中這樣寫道:「國家應該本著對後代負責的精神保護自然的生存基礎條件。」這一條款對德國整個政治領域產生了很大影響。目前,全德國聯邦和各州的環境法律、法規有8000部,除此之外,還實施歐盟的約400個相關法規。從1972年通過的第一部環保法至今,德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境保護法。
德國政府、16個州和各個縣政府都設有官方的環保機構,另外,德國還有很多跨地區的環保研究機構。德國政府重視環保並且作了大量的工作。聯邦政府每年的環保貸款達到近百億歐元(1歐元約合人民幣10.8元),企業每年的環保投資在30億至40億歐元之間,德國因此已形成一個有近百萬人就業的環保產業,每年環保產品的出口居世界前列。
德國還設立了環保警察。記者采訪了一位環保警察,他談到,德國環保警察隸屬聯邦內政部。每名環保警察都要經過一年半的專業訓練。環保警察的任務是:發現環境污染時,立即採取補救行動。從化學毒素外泄到不衛生食品的銷售,都在他們的管轄范圍之內。環保警察行動迅速,他們通過巡邏和使用遙測工具檢查環境的污染情況,一旦發現環境污染的現象,立即採取有效的手段,把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任何一條小溪泛起泡沫,環保警察都會前往取樣;凡是已經立法的環保事項,警察在其轄區內一概嚴格執法,比如魚類死亡、垃圾箱冒煙、廢油滲漏或廢氣聚集成霧等,都屬於禁令之列。
德國人把保護環境視為僅次於就業的國內第二大問題
據最近聯邦環保部公布的民意調查顯示,85%的人把環保問題視為僅次於就業的國內第二大問題,75%的人希望德國應該在環境政策上繼續維持在歐盟的領先地位。
2002年德國大選期間,社民黨在過去執政的幾年裡沒有搞好經濟,使德國經濟陷入困境。當時的民調顯示,社民黨再次執政的希望渺茫。這時,一場洪水襲擊了德國好幾座城市,總理施羅德抓住時機,大講環境保護的重要,並採取了很多環保措施,頗得民心,因此得以順利連任。近年來,以環境保護為綱領的德國綠黨人氣上升,在地方選舉中連連獲勝。綠黨領袖、外長菲舍爾被德國人視為最受喜愛的政治家,原因之一就是菲舍爾長期騎自行車上下班、不吃肉食的環保形象贏得人們的好感。
德國人的環保意識經歷了從被動環保轉變為個人自覺的過程。垃圾分類最能體現德國人的環保意識。接受記者采訪的曲希勒教授同時也是柏林技術大學農業系主任,他在自家小院建立了生物循環系統,自己處理垃圾,把生物垃圾製成肥料種花,用太陽能發電,用沼氣作燃料。
⑷ 請問德國有哪些關於環境保護的法律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當時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和法規。《垃圾處理法》是德國的第一部環境保護法。90年代初,德國議會將保護環境的內容寫入修改後的《基本法》。在《基本法》20條A款中這樣寫道:「國家應該本著對後代負責的精神保護自然的生存基礎條件。」這一條款對德國整個政治領域產生了很大影響。目前,全德國聯邦和各州的環境法律、法規有8000部,除此之外,還實施歐盟的約400個相關法規。從1972年通過的第一部環保法至今,德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境保護法。
⑸ 德愛威是德國的嗎他們的產品質量如何環保性怎樣
是的, 百年的品牌歷史了,
⑹ 德國人在生活中是怎樣做環保的
他們會把垃圾分類為塑膠,紙張,玻璃,和不能被循環的垃圾。還有,我們提倡購買環保物品。或者二手貨。這樣物品循環使用,才不會製造環境的負擔。我們也不亂丟垃圾。因為環境是大家的。每個人都在花園種了各類的花草樹木。令環境更青綠。這是我所體會,德國在環保方面,真的做得很全面。
⑺ 德國魯爾區治理環境污染具體措施
長期以來,魯爾區企業各自為政,公害嚴重,環境污染大於國內任何一地。魯爾區上空的6 600多個大煙囪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硫磺等約4 000 kt,其中600 kt滯留在本區上空,空氣污染嚴重到汽車無法通行,行人感覺肺疼的程度。礦區排放的污水又嚴重污染水質,使魚類曾一度絕跡。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污染,州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第一個行動就是改造河流,先在魯爾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在長達100 km的河面上先後建立起4個蓄水庫,108個澄清池,凈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設立微生物凈水站,所以至今尚未發生過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狀況。魯爾河水利工程設備之先進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除了能解決水污染問題外,還具有蓄水攔洪、發電、旅遊等多種用途。另外,全區的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已全部建起,各工廠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氣體及灰塵的裝置,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為了美化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全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昔日滿目荒涼的廢礦山披上了綠裝,塌陷的礦井成了碧波盪漾的湖泊。目前,區內共有綠地面積約75 000 hm2,平均每個居民130 m2(1968年魯爾核心地區這一指標只有18 m2),大小公園3 000多個,整個礦區綠蔭環抱,一派田園風光,往日濃煙滿天,黑塵遍地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魯爾河上空蔚藍色的天空"早已成為現實,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擁有1 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上述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全區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左右,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全國的GDP。1989年,聯邦德國慕尼黑經濟發展研究所對歐洲共同體11 000家企業和區域研究專家的調查結果表明,魯爾區是歐洲產業區位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1990年12月,美國華盛頓人口危機委員會發表了世界100個特大城市和產業和人口密集區生活質量的評估報道,按生活質量和等級排序,魯爾區列為世界第二位。魯爾區區域整治的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發展潮流,才能充滿活力,保持經久不衰,景氣長存的局面。
⑻ 德國在發展工業的同時,是如何保護環境,取得雙贏的效果呢
答案很簡單,就2個字:「立法」!
德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保法
============================================
從德國北部到南部,從工礦到鄉村,所經之處景色迷人,空氣清新。連綿不斷的森林,開闊的草地,無污染的風力發電大風車以及清澈流淌的河流,無不體現著由環境保護所帶來的祥和與恬靜。
以前的萊茵河污染嚴重
德國最大的環保非政府組織「自然保護聯盟」主席契普克告訴記者,德國人的環保意識是通過慘痛教訓而逐漸形成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急於改變戰後落後面貌,積極發展經濟,忽視了環境保護。萊茵河沿岸企業把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中,致使河流污染嚴重。有人形象地比喻,把照片底版扔到萊茵河裡都能顯影。柏林技術大學環保專家曲希勒教授談到,那時,在德國工業重地魯爾區,人們看不到蔚藍的天空,早晨穿的白汗衫到晚上就臟了。
到上世紀70年代初,德國發生了一連串環境污染的災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水域中的生物急劇減少,垃圾堆放場周圍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自然環境受到破壞,民眾深受其害。環境災難使政府和民眾都認識到,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湖泊和河流不可能無限度地向人類提供資源。因此,人們更多地關注生活質量,而不是生活水平。環境保護成了最緊迫的問題。這一切促使聯邦政府不得不耗費巨資治理環境。當時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為環境付出代價的時候到了。
德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保法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當時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和法規。《垃圾處理法》是德國的第一部環境保護法。90年代初,德國議會將保護環境的內容寫入修改後的《基本法》。在《基本法》20條A款中這樣寫道:「國家應該本著對後代負責的精神保護自然的生存基礎條件。」這一條款對德國整個政治領域產生了很大影響。目前,全德國聯邦和各州的環境法律、法規有8000部,除此之外,還實施歐盟的約400個相關法規。從1972年通過的第一部環保法至今,德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境保護法。
德國政府、16個州和各個縣政府都設有官方的環保機構,另外,德國還有很多跨地區的環保研究機構。德國政府重視環保並且作了大量的工作。聯邦政府每年的環保貸款達到近百億歐元(1歐元約合人民幣10.8元),企業每年的環保投資在30億至40億歐元之間,德國因此已形成一個有近百萬人就業的環保產業,每年環保產品的出口居世界前列。
德國還設立了環保警察。記者采訪了一位環保警察,他談到,德國環保警察隸屬聯邦內政部。每名環保警察都要經過一年半的專業訓練。環保警察的任務是:發現環境污染時,立即採取補救行動。從化學毒素外泄到不衛生食品的銷售,都在他們的管轄范圍之內。環保警察行動迅速,他們通過巡邏和使用遙測工具檢查環境的污染情況,一旦發現環境污染的現象,立即採取有效的手段,把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任何一條小溪泛起泡沫,環保警察都會前往取樣;凡是已經立法的環保事項,警察在其轄區內一概嚴格執法,比如魚類死亡、垃圾箱冒煙、廢油滲漏或廢氣聚集成霧等,都屬於禁令之列。
德國人把保護環境視為僅次於就業的國內第二大問題
據最近聯邦環保部公布的民意調查顯示,85%的人把環保問題視為僅次於就業的國內第二大問題,75%的人希望德國應該在環境政策上繼續維持在歐盟的領先地位。
2002年德國大選期間,社民黨在過去執政的幾年裡沒有搞好經濟,使德國經濟陷入困境。當時的民調顯示,社民黨再次執政的希望渺茫。這時,一場洪水襲擊了德國好幾座城市,總理施羅德抓住時機,大講環境保護的重要,並採取了很多環保措施,頗得民心,因此得以順利連任。近年來,以環境保護為綱領的德國綠黨人氣上升,在地方選舉中連連獲勝。綠黨領袖、外長菲舍爾被德國人視為最受喜愛的政治家,原因之一就是菲舍爾長期騎自行車上下班、不吃肉食的環保形象贏得人們的好感。
德國人的環保意識經歷了從被動環保轉變為個人自覺的過程。垃圾分類最能體現德國人的環保意識。接受記者采訪的曲希勒教授同時也是柏林技術大學農業系主任,他在自家小院建立了生物循環系統,自己處理垃圾,把生物垃圾製成肥料種花,用太陽能發電,用沼氣作燃料。
⑼ 德國柏林水污染做得好的措施
上個世紀中葉到本世紀初,地表水污染問題一直困擾著德國。德國及周邊的荷蘭、丹麥等國一直是畜牧業大國,牲畜的糞便和飼料給水資源帶來了嚴重污染。上世紀70年代,德國萊茵河由於重工業污水的排入,污染值達到頂峰。
2012年,歐盟就德國地表水污染問題向歐洲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德國政府整改。自此,德國走上嚴控地表水質之路,如今已有顯著成效。嚴格管理農業用肥。德國敦促境內畜牧養殖業和種植業的從業人員,必須嚴格記錄自己的肥料、飼料及牲畜糞便的利用回收過程。德國農業部會定期派出技術人員,幫助他們精確計算出所需的肥料和飼料用量,並規定回收牲畜糞便的方式(製作糞肥或丟棄)。若有人過量使用肥料,將會面臨上千歐元的罰款。出台法律保護水源地。德國農業部建立了超過2萬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既包括人工蓄水池,也包括湖泊等自然水源地。德國政府先後出台《地下水水源保護區條例》和《水庫水水源保護區條例》等法規,根據實地情況劃定好水源保護區。當地水利局、環保局等聯合行動,清除周邊可能會造成污染的住宅區、工業區等,並給遷移的個人和企業適當補償。法規規定,若無文件證明,任何人不得靠近水源保護區范圍。據悉,德國境內所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每年都要接受最少10次的水質監測。
一旦發現污染超標,聯邦環保部和水利部的工作人員就會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嚴重者可能會坐牢。環保警察嚴管污水去向。德國的《廢水收費法》、《清潔劑和洗衣店法》等法規嚴格規定了污水的去向,《聯邦水法》更是在近年來做出7次大修改,對污水傾倒地、儲存方式和處理方法嚴格規定。早在1998年,德國污水處理率就已高達97%,是僅次於荷蘭的世界第二大污水處理國。德國內政部還專設了環保警察,一旦發現有污水泄漏問題,他們就會乘坐直升機,在2小時內到達事發地點進行處理。所有污水都不能直接排放。德國全部企業都不得直接傾倒工業污水,而是用《聯邦水法》等法律規定的容器將污水收集起來,運送到專門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污水處理廠還負責自來水的生產與供應。為了保證污水處理效率及自來水質量,柏林水集團下設環境管理員,每季度都會對自己管轄的區域進行環保評估,確保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