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歌德的一生是怎麼樣的
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作為戲劇家、詩人、自然科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
總結
歌德的一生就是這樣的,,與權貴交往,與貝多芬的友誼,他對外部世界是接受、感知的,無條件獻身給自然,接納外部世界所發生的,並純粹地投入其中。
Ⅱ 歌德是個怎樣的人
歌德(1749-1832),德國詩人,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1749年8月28日生於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他的父親是法學博士,得到皇家參議的頭銜,母親是市議會會長的女兒。1765年他去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1768年因病輟學。1770年進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攻讀,次年獲法學博士學位。他在1773年寫了_部戲劇《鐵手騎士葛茲•封•伯里欣根》,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聲名大噪。1775年他應邀到魏瑪,次年被任命為魏瑪公國的樞密顧問。在隨後直到1786年這段時期,』他成了魏瑪公國的重臣,曽在一段時間里主持公國大政,力圖進行一些改革。然而隨著各方面阻力的增強,加i[他對科學研究與文學創作的愛好,他陷入一種矛盾的痛苦之中,這導致他在1786年秋不辭而別,化名潛往意大_,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瑪。回到魏瑪之後,他辭去重要的政治職務,只負責文化藝術方面的工作。此後直到1794年這段時間,他先後完成了戲劇《哀格蒙特》、《托誇多•塔索》,並著手寫第一部《浮士德》;他還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1790年發現了人的胯間骨。1794年歌德開始與席勒合作,他倆以各自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推向歷史上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後創作了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敘事詩《赫爾曼與竇綠苔》M797),重新寫《浮士德》第一部。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標志著從1786年開始的德國古典文學時夫的結束。此後的近30年,是歌德創作上的鼎盛時期。他完成了小說《親和力》《1809),詩集《西東合集》《:1819),《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1829),自傳性著作《詩與真》《1831》,《義大利游記》以及耗盡他畢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瑪逝世。
Ⅲ 如何評價歌德
歌德,德國著名的思想家,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自然科學家,博物學家,畫家,是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歌德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自然科學,博物學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
總結
歌德如此高出於其他所有較平凡的人物的,是他不僅希望自由,而且完全掌握了自由。從這種已經達到的自由出發,他可以允許自己甚至促成與自己相悖的東西,成為生活在整體上的代言人,既是其顯明的真理的代言人,也是其真正的顯現的代言人。
Ⅳ 歌德學院怎麼樣
是一個語言的學習地方,國內只有北京有的,但是需要提前預約位置,你如果想去德國留學,建議可以考慮下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的德國項目部,可以在山大學習語言,完了直接參加德國高校教授在山大的考試就行了。
Ⅳ 歌德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歌德(1749~1832),原名約翰·沃爾夫岡·歌德,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的偉大詩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並對歐洲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歐洲文學史上一個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歌德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市一個富裕市民的家庭。祖父本是一手工業者,經商致富。父親從事法律事業,但一生不得志,曾買得宮廷顧問的職務。母親是當地市長的女兒。少年時期的歌德曾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愛好文藝。
1765年,歌德按照父親的意願到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但是,他對法律不感興趣,徑自學習文學、繪畫、自然科學,在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文學的影響下,學習寫詩和劇本。1768年因病輟學。
1770年,歌德病癒,到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上學。斯特拉斯堡地處德法邊境,較多接受法國革命思想的影響。斯特拉斯堡也是「狂飆突進」運動的策源地。歌德在這里接受了盧梭的影響,接受了斯賓諾莎的哲學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結識了「狂飆突進」運動的領袖赫爾德和一批青年作家。赫爾德引導他學習荷馬和莎士比亞的作品,引導他收集和學習民歌,從而使他擺脫了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影響。在這時期,歌德寫出了一批感情真摯、旋律優美的抒情詩,如《歡會與離別》、《五月之歌》、《野玫瑰》等,這些作品至今仍被人們認為是德國詩歌史上膾炙人口的名篇。
1771,歌德獲得斯特拉斯堡大學法學博士的學位,結束了自己的學業。回到故鄉後,做了一名律師。但是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學創作上,寫出了一批體現「狂飆突進」精神的優秀作品,成為他青年時期的創作高潮。
為了塑造具有反叛精神的形象,歌德曾從歷史著作和古代神話中汲取題材。1773年他完成了一部歷史劇《鐵手騎士葛茲》。這部作品取材於16世紀宗教改革、農民戰爭時期的德國史實。
劇中主人公葛茲原是當時的一個騎士,他反對大封建主,參加過農民起義,後來背棄農民,因失敗而被囚。歌德懷著極其興奮的心情讀了有關葛茲的史料,稱他是「最高貴的德國人」。經過六周的努力,歌德便用葛茲的事跡寫成了一部劇本。在劇中,歌德以生動的戲劇場面,再現了宗教改革時期復雜的社會圖景。劇中所描寫的那個分崩離析、充滿著暴力壓迫和陰謀詭計,因而矛盾重重、動盪混亂的社會,也使人聯想到十八世紀的德國,激起人們對於封建統治的仇恨。
在歌德筆下,葛茲是一個善良、正直、勇敢、堅毅的人,一個爭取自由的英雄。他反抗大封建主和大主教,擁護皇帝,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德國,直到臨死仍在呼喚著「天國里的空氣呀!——自由!自由!」他的反封建爭自由的傾向體現了「狂飆突進」運動的精神。所以恩格斯稱贊這個劇本是「向一個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葛茲形象也有沒落騎士的局限性。他以個人力量反抗封建主,實際是維護騎士的獨立地位。他被迫參加農民起義,力圖把起義限制在溫和的范圍之內。
在藝術上,這個劇本有意學習莎士比亞而不遵守「三一律」。劇中場面豐富,情節復雜,人物眾多,語言生動,但不注意舞台技巧,難於上演。劇本發表後,轟動了整個德國,一時間仿效之作蜂起,形成了一個寫歷史劇、寫「騎士劇」的熱潮。歌德因而獲得全國的聲譽,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
這一時期,歌德還著手寫詩劇《普羅米修斯》。這部作品的思想傾向與《鐵手騎士葛茲》一脈相承,不過它不是運用民族歷史題材,而是古希臘神話的題材,為的是更便於創造理想化的人物。劇本只寫了前兩幕和第3幕的片斷,但普羅米修斯形象的反叛精神已相當突出。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領導人類反對宙斯的神權統治。他蔑視神威,譴責神的不義。這些都表達了德國先進分子的覺醒。
青年時期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是一部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是他根據自己1772年在魏茨拉實習時的一段生活經歷,又綜合了其他的一些見聞而寫成的作品。小說不是取材於歷史和神話,而是取材於現實。主人公是德國青年維特,他與綠蒂的一段愛情悲劇構成了作品的情節基礎。
維特是18世紀德國進步青年的典型形象。他思想敏銳,才華出眾,熱情奔放,渴望自由。他崇拜大自然,熱愛淳樸的村民和天真的兒童,嚮往著人的自然天性能得到解放。但是,圍繞著他的環境卻是一個腐朽、頑固、庸俗、鄙陋的社會。公使館里的繁文縟節,上司的無理挑剔,使他陷於無所作為的境地。森嚴的等級,貴族的傲慢無禮,更使他怒不可遏,他的才能招來市民的妒恨,他的美好理想招來人們的非議。維特與周圍的現實格格不入,孤獨而愁悶。當他看到賢淑、善良、勤勉的綠蒂時,他彷彿在丑惡的現實中發現了美好的人。在維特看來,綠蒂是質朴純真的人的自然本性的體現,便寄以全部的熱情和無限的崇拜。然而,綠蒂也跳不出平庸生活的圈子,她寧肯服從禮俗而犧牲愛情。這就使維特陷入絕望的境地。維特的性格過於軟弱。他憎恨周圍暮氣沉沉的現實,但只是停留在孤獨的感傷和憤慨,或者想到用刀子捅進自己的心坎,割破自己的血管,並不去改變現實。最後以自殺了此一生。維特的自殺是他對那個令人窒息的社會所進行的孤獨而消極的反抗,也是他憎恨社會又找不到出路的必然結果。
小說通過維特這個叛逆者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矛盾,對於當時德國的丑惡現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於封建的德國社會進行了公開的挑戰。
小說採用維特致友人與致綠蒂的書信以及他的日記片斷的方式寫成,分為兩編。這種文學形式把敘事、抒情、描寫、議論自然地融為一爐,既便於直抒胸臆,使全書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又便於對素材進行自由靈活的裁剪,通過主人公的主觀感受,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
這部作品突出地表達了德國進步青年的情緒,所以它一出版就受到了青年們的狂熱的歡迎,許多人從中找到共鳴,不少人模仿維特的服飾,一時形成了「維特熱」,甚至有人學維特而自殺。為了使小說不再產生不良後果,歌德在小說1775年再版時,在第二編之前加上一節序詩,勸導青年們「做個堂堂男子而不步維特的後塵」。這部小說不僅在德國風行一時,而且很快就被譯成歐洲各國的文字,在國際上引起轟動。
1775年11月,歌德生活史上發生一件具有轉折意義的事情。他接受卡爾·奧古斯都公爵的邀請,來到了魏瑪,後來就定居在這里。當時的魏瑪公國不過是一個面積僅僅36平方英里,人口僅有10萬的封建小邦。歌德卻以為魏瑪的統治者比較開明,自己可以在這里從事實際工作,施展才能,實現抱負。因此,不久他便在魏瑪的朝廷中做官。先任樞密顧問、樞密大臣,後升任內閣大臣,主持魏瑪公國的政務。整整10年間,歌德很少進行文學創作而忙於行政事務。他熱心地實行社會改良,如整頓財政,精簡軍隊,恢復礦山,修築公路,減輕農民賦稅,發展文化教育等等,有時還要侍奉公爵出遊狩獵。
歌德從一個反叛作家變成了一個封建小朝廷的官吏和宮廷文人,但是,他的內心是充滿著矛盾的。由於行政工作,他接觸現實,了解社會,克服了狂飆突進的幻想,增添了腳踏實地進行改革的動力。但是他的改革遭遇重重阻力,很少奏效。是繼續這樣為魏瑪公國勤勉工作呢,還是超脫世俗,用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為人類譜出理想的高歌?是克制自己,向環境妥協呢,還是任憑自己詩人的感情與想像向遠方馳騁?這樣的矛盾糾纏著歌德。然而為了行政工作,他不得不在許多方面對外妥協,對己克制。為此他常常感到痛苦。他曾一度對政務厭倦,埋頭於自然科學研究,發現了人的顎間骨。1786年9月,他再也不能忍受這種令人窒息的環境,改名換姓,獨自一人乘驛車逃離魏瑪,來到了他早已嚮往的義大利,希望在另一個環境中求得新生。
在義大利,他游遍了各個城市和西西里島。宏偉的大自然,豐富的文化遺產,淳樸的民間生活,都使他心曠神怡。他彷彿重新「找到了自己」,成為一個充滿著活力和創作激情的人。他對古代藝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接受美術史家溫克曼的觀點,認為古代藝術體現了一種淳樸、寧靜、和諧的理想的美。他在義大利生活了兩年。1788年4月返回魏瑪,但不再參與政務。
義大利之行使歌德轉入「古典」主義。歌德用新的觀點批判地回顧了自己的過去,放棄了「狂飆」式的幻想而追求寧靜、和諧的人道主義理想。與此同時,歌德恢復了創作熱情,完成了一些他早已動手的作品,其中重要的如《埃格蒙特》、《伊菲格尼亞在陶里斯》、《托誇多·塔索》以及《浮士德》的部分場景。
歷史劇《埃格蒙特》(1789年)寫16世紀尼德蘭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劇中描寫了許多群眾場面,描寫了起義前夕緊張的社會矛盾。主人公埃格蒙特是一個同情人民的貴族,他在對敵斗爭中態度游移不定,一方面希望人民得到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對起義,要求人們在暴政面前保持平靜,「勤懇工作,安分守己」。他的被囚激起了人們的怒潮。全劇在他關於自由的幻想和為自由而斗爭的呼籲中結束。歌德從1775年就開始寫作這部劇本,因此劇中保留著「狂飆突進」的反叛精神,但這種精神已明顯降低。
《伊菲格尼亞在陶里斯》標志著歌德從「狂飆突進」到「古典」主義的轉變。歌德在1779年寫成該劇的散文本。1786年從義大利回來後,又把它改成劇本。這個劇本採用古代的題材,但是主人公伊菲格尼亞不是古代神話和悲劇中那個以智取勝的姑娘,而是一個體現了人性感化力量的理想的女性。她來到陶里斯後,說服國王廢除了當地屠殺外來人的陋習。當國王因自己的求婚要求不能滿足而欲恢復這一陋習並處死她弟弟的時候,她能用自己高貴的德行和真誠的感情打動國王,啟發國王內心的善,終於放走了他們。劇本表現了歌德以純潔人性消除邪惡,以道德感化打動統治者完成社會改良的思想,體現了他的人道主義理想。劇本用古代戲劇的風格寫成,形式完整,語言簡練。
1790年完成的劇本《托誇多·塔索》以16世紀著名義大利詩人塔索的身世為題材,寫他從一個敢於揭露宮廷腐敗的反抗者變成一個自我剋制、安於現狀的庸人。塔索在菲拉拉宮廷的遭遇頗似歌德自己在魏瑪的處境。塔索形象中也包含著作家本人的體驗。因此歌德曾說「這個劇本是我的骨頭中的一根骨頭,我心中的一塊肉」。
歌德的思想矛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表現得更加明顯。革命爆發時,他熱情歡呼,也能認識到這次革命將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但是,隨著革命的深入,他卻轉為憎惡革命,抵製革命,甚至寫作品嘲笑革命群眾(如《威尼斯銘語》的某些部分、劇本《大科普塔》、《市民將軍》和《受鼓動的人》)。歌德贊成「合乎自然,和平的發展進化」,不贊成革命的暴力。
在這時期,歌德對自然科學有極大的興趣,研究過植物學、昆蟲學、解剖學、光學和顏色學。他把自然界看成一個互相聯系的不斷進化的整體,努力尋找所謂「原形態」。但是他只承認量變,不承認質變。
1794年,歌德與席勒訂交,開始了這兩位偉大作家互相合作的10年。他們倆在魏瑪共同主辦劇院,主編文藝雜志,合作寫成了一批詩歌作品。1796年他們合作所寫的400多首警句詩,無情地諷刺了當時文化界的不良現象。1797年。他們又一起寫了一系列謠曲,其中著名的《掘寶者》、《魔術學徒》、《科林斯的未婚妻》等就是歌德此時創作的詩篇。與此同時,他倆還各自完成了自己的一些重要作品。歌德寫出了《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1796)、《赫爾曼與竇綠苔》(1797年)和《浮士德》第一部(1808年出版)等,成為他一生中又一個新的創作豐收時期。
《赫爾曼與竇綠苔》是一部古典牧歌式的敘事詩,描寫法國大革命時期,德國某小鎮上一個家境寬裕的青年與萊茵河左岸逃難過來的姑娘的愛情故事。歌德反對大革命帶來的混亂,而贊美封建宗法式的田園生活。
進入19世紀以後,歐洲與世界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歐洲人民與封建勢力的斗爭仍在進行;資本主義工業化促進了科學技術的大發展,也使得歐洲一些國家的勞資矛盾日益顯露;與此同時,世界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東方文化大量傳入歐洲。歌德以極大的興趣來接受新事物,對於當時興起的許多自然科學學科和許多工程建設計劃,諸如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的開鑿計劃,他都很熱心。他還研究了傅立葉、聖西門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著作。這種好學不倦,積極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態度,表現歌德寬闊的胸懷和不斷追求更高理想的進取精神,雖不能使他克服內心的矛盾,擺脫庸人習氣,卻能幫助他保持不斷前進的內在動力,了解時代的先進思潮。
歌德曾以極大的興趣研究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國的文學與哲學,神遊於東方世界,寫出大量詩歌,後來收集在《西東合集》(1819年)中。他在看到了《好逑傳》、《玉嬌梨》、《花箋記》等中國小說和中國詩歌作品的譯本之後,大為贊嘆,甚至模仿中國詩歌的風格寫了14首抒情詩,題名《中德四季晨昏吟詠》。文化交流大大擴充了歌德的文學視野,使他預見到從民族文學向世界文學發展的前景,從而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的著名論斷。
歌德的晚年是在隱居生活中度過的。他以驚人的毅力埋頭寫作,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如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1820~1829)、《親和力》、自傳《詩與真》、(1811~1830年間完成,共4卷)《義大利游記》(1816~1829)、《出征法國記》(1822年)等,當然,最重要的是完成了他「畢生的主要事業」——詩劇《浮士德》。
《威廉·邁斯特》(包括《學習年代》和《漫遊年代》)是在歌德全部創作中地位僅次於《浮士德》的重要作品。歌德從1776年著手寫作,1796年完成上部《學習年代》,1829年完成下部《漫遊年代》。它的創作過程貫穿歌德一生的幾個重要時期。這是一部描寫一個人的成長發展過程的教育小說。主人公威廉·邁斯特是富商之子,他不滿於周圍平庸狹隘的市民生活,希望從事有益的工作,實現遠大的抱負。他離開家庭後,一度迷戀過女演員,從事過商業,後來參加流浪劇團,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開明貴族羅塔利奧,此人從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回來即解放了自己的農奴,組織了以服務人類為宗旨的秘密團體。威廉從這里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標,於是脫離劇團,加入了這個團體。威廉渴求個性的協調發展。在他的個性形成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他與周圍現實的矛盾,但是歌德並不想改變現有的秩序,只是寄希望通過開明貴族之手來改革現實。
小說的下部,在思想內容和結構上與上部都沒有緊密的聯系,描寫威廉與他兒子費利克斯的漫遊,但主人公只起情節線索的作用。威廉曾把他兒子放在「教育區」培養,那裡的人過著集體生活,人人勤奮勞動,互敬互愛。這是歌德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種種社會弊病而提出的空想。但是那裡的集體勞動是以手工業為基礎的。威廉後來從漫遊中認識到人應該對社會有益,決定當醫生。小說在威廉與兒子的團聚中結束。
威廉·邁斯特是德國資產階級進步青年的形象,他的漫長的生活經歷反映了德國進步人士對社會理想的探索過程。小說的最後結論是:為集體勞動,為人類造福才是真正的生活理想。這里反映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但是上部所寫的理想由開明貴族提出,下部提出的社會改革方案是一個逃避現實、迴避革命、妥協容忍的烏托邦。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的一生是漫長的,也是不平凡的。他為德國人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遺產。1919年編纂竣工的《歌德全集》達143冊。他的思想是那樣廣闊,他的著作涉及到那麼多的領域,真可謂博大精深。歌德的一生中也充滿著矛盾。他生活在封建制度崩潰,資本主義欣欣向榮,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大變革年代,當時的德國雖然落後,缺乏革命的條件,但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對於這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不能沒有反應。歌德自己說過:「我出生的時代對我是個大便利。當時發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大事,我活得很長,看到這類大事一直在接二連三地發生。對於七年戰爭、美國脫離英國獨立、法國革命、整個拿破崙時代、拿破崙的覆滅以及後來的一些事件,我都是一個活著的見證人。因此,我們得到的經驗教訓和看法,是凡是現在才出生的人都不可能得到的。」
歌德總是積極關心現實,孜孜不倦地學習和探求,努力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但是,作為一個德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又無法擺脫這個階級與生俱來的鄙俗和妥協性,再加上德國現實的限制,使他的思想和創作都充滿著復雜的矛盾。
Ⅵ 歌德的簡介是怎樣的
歌德,德國著名的思想家,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自然科學家,畫家。歌德生於法蘭克福一個富裕市民家庭。父親是法學博士,曾任皇家參議,母親是市長女兒,精明活潑,善講故事。歌德1765年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770年進入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學習法律,次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771年在法蘭克福任律師。1772至1775年之間,寫出了大量的作品。有歷史劇,有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長詩《普羅米修斯》,詩劇《浮士德》初稿等。這些作品表現作者對封建社會的不滿和反抗。其中《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後使作者名聲大噪,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1775年,歌德積極進行地質學、礦物學、人體解剖學、植物學的研究,撰寫出多種關於自然科學的著作。
從1794年起,歌德同席勒交往,密切合作,促進了德國古典文學的繁榮。兩人合寫《贈辭》,譏笑了當時文壇的市儈作風。隨後競賽似地創作敘事謠曲,寫出了《掘寶者》、《神和舞妓》等一批優美歌謠。歌德晚年過著隱居生活,孜孜不倦地進行創作。在生命最後幾年裡,終於完成歷時數十年之久的兩部名著:《浮士德》和《威廉·邁斯特》。在歌德的心目中,父親是嚴厲的,嚴肅的。歌德的母親用不同於父親的那種溫柔體貼的母愛安撫、保護、激勵著歌德,促使他愉快地、始終如一地對學習懷有濃厚的興趣,並竭力培養歌德掌握對於文學的正確理解能力。歌德小時候,母親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頭,講述各種各樣有趣的故事給他聽。母親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語匯也十分豐富。歌德常常聽得如醉如痴。
Ⅶ 歌德耳機性價比怎麼樣,中低端
歌德耳機有美國版的和德國版,美國版的比較出名,就說說美國的歌德耳機吧,美國歌德耳機中低端產品比較適合聽流行音樂,節奏感很強低音好高音也很好,就是少一點細膩感人的地方,性價比很高值得買,而德國歌德耳機適合聽古典音樂,性價比一般,還是建議你買美國歌德耳機。
Ⅷ 為什麼歌德在德國那麼重要
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歌德
歌德(1749-1832),著有詩劇《浮士德》和二千五百餘首詩歌。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詩人,他一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於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優秀的作品。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於法蘭克福鎮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他的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1775--1786年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1786年6月他0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任劇院監督。
歌德是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葛茲·馮·伯里欣根》是德國第一部現實主義歷史劇。葛茲原是16世紀德國的一個沒落騎士,他曾一度參加農民起義,後來背叛了農民。葛茲作為一個騎士、作為一個垂死階級的代表,起來反對現存制度的行動,是騎士階級對皇帝和封建領主的悲劇性的對抗。但是,在歌德的筆下,葛茲被寫成一個反對封建暴政、爭取自由和統一的英雄,他深切的同情人民的苦難,斥責爭取權利、禍國殃民的諸侯,因而受到人民的愛戴。劇中對於當時黑暗社會的譴責,對於自由和統一的熱烈嚮往,對於個人反抗的英雄的歌頌,都表現了狂飆突進運動的精神。在藝術上,劇中採用了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方法。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部書信體小說。主人公維特是一個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嚮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從事有益的實際工作。但是,圍繞他的社會卻充滿著等級的偏見和鄙陋的習氣。保守腐敗的官場,庸俗屈從的市民,趨勢傲慢的貴族使他和周圍的現實不斷發生沖突,他自己又陷入毫無希望的愛情之中,最後走上了自殺的道路。維特與社會的沖突,具有反封建的意義,通過維特的悲劇,小說揭露和批判了當時德國社會許多不合理的現實,表達了覺醒的德國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緒,因此,它一發表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形成了一陣維特熱,而且很快就流傳到歐洲各國,成為第一部發生重大國際影響的各國文學作品。
《普羅米修斯》是歌德取材於古代希臘神話的一部詩劇,劇本雖然沒有寫完,但流傳下來的片段已表達出歌德年輕時代的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劇中的普羅米修斯否認宙斯的權利,反對宙斯的專橫跋扈,並且要創造和他一樣蔑視宙斯的新的人類。維特身上所缺乏的那種堅韌的性格,在這個神話人物身上得到了體現。
歌德在魏瑪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頭事務,很少創作。到義大利後,他陸續完成了早已開始的一些作品,寫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寫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節。
劇本《哀格蒙特》取材於16世紀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爭歷史。哀格蒙特在歷史上是一個動搖不定的貴族反對派,歌德把他寫成一個為民族的自由和統一而斗爭的、受到人民愛戴的英雄。但是他缺乏積極的行動,主張採取溫和的手段,最後被處死。劇中仍然保留著狂飆突進運動的革命情緒,但人物的反抗精神已經降低。
《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取材於希臘神話,主人公伊菲格尼亞身處異國,卻能以完美的品行、博愛的胸懷感動國王,改變了那裡野蠻的風俗,建立人道和公正的准則。
歌德晚年的創作極其豐富,重要的如自傳性作品《詩與真》、《義大利游記》、長篇小說《親和力》和《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抒情詩集《西方和東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這些作品表現了歌德重視實踐、肯定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思想,說明他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比前一時期有所增長。
《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雖然不如《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那樣引人,然而它以探求理想的社會制度為中心,認為人們只有在為集體福利而積極勞動中才能獲得人生的意義,思想比較開闊、積極。歌德晚年的許多抒情詩中閃爍著唯物主義、樂觀主義思想的光芒,在當時消極浪漫主義文學風行一時的德國文壇上獨放異彩。《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現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新發展。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傑出的代表,他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提高到全歐的先進水平,並對歐洲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的長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粒小珍珠,曾為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青年人而喜愛。明白這部小說的創作緣由,會使人更加喜愛這部作品和他的作者。
24歲的歌德因公去維茲拉,在出席一次舞會的途中、偶然認識了一個叫夏綠蒂的少女,一見鍾情。夏綠蒂是歌德的朋友凱士特南的未婚妻,時年15歲,而凱士特南卻31歲。歌德對夏綠蒂十分傾倒,便不顧一切地向她表白了愛情。這使夏綠蒂驚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訴了未婚夫,凱士特南對此表現的無所謂。歌德知道這個情況,感到十分震驚,為了自己,也為了夏綠蒂,他立即逃回法蘭克福,斬斷了這不合適的情絲。幾個月以後,他的另一個朋友葉爾查林,因為愛上別人的妻子,受不了社會輿論的指責自殺了。歌德知道這件事後,感觸很深,使用葉爾查林作原型寫了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說,使他名噪一時。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寫這部巨著,前後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於1808年法軍入侵的時候,第二部則完成於1831年8月31日,是時他已83歲高齡。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歌德出生於1749年8月28日,逝世於1832年3月22日,他對世界文學寶庫的巨大貢獻,使他成為世界文化名人,每年逢他的生日,各國文藝界都舉行紀念活動。
Ⅸ 我覺得歌德是個怎樣的人
看《歌德談話錄》,裡面對歌德的形象有很好的塑造。不過,尼采說歌德是現實的超人。而當代美國傳播學教授尼爾波茨曼則認為歌德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全才。對於歌德,這兩者的評價都很客觀。如果單純我個人對於歌德長期的閱讀和了解來看,歌德是個涉獵極廣而又十分多情的人,其實他的一生就是一句話:天馬行空,宏大氣象
Ⅹ 關於歌德耳機與德國歌德耳機
您好,美國歌德GRADO和德國歌德MB QUART,這兩個都是非常著名的耳機品牌,只不過翻譯過來都為歌德。
美國歌德主要以生產耳機,唱頭唱針著稱,是家族式企業,生產線仍然保持了較多的手工工序,而德國的歌德是以生產專業監聽設備為主的,比如監聽音箱,汽車音響等。
目前從影響力來說,顯然是美國歌德更為人所知,更出名,它的發燒耳機產品豐富,從低端的幾百元到高端的近萬元級別都有,外形是粗獷的風格,聲音也是典型的美國奔放熱情的風格。
而德國的歌德因為主要用途是專業監聽,所以他生產的耳機聲音都是很純正的監聽風格,聲音很平衡,染色很少,整體聲音偏薄,順滑,銜接流暢,細節豐富,各頻段解析力都很不錯。值得一提的是聲場,它的全系列的耳機無論高端還是低端,聲場都很開闊,如果聽古典大編制音樂,真的是無人能及的,可以說連拜亞和森海的都沒什麼優勢。
其實德國歌德在雖然產品型號較少,而且價格比較高端的也才兩千元不到,但是他的聲音真的是很獨特的,如果聽大編制的交響樂是很出色的,聽發燒女聲也很有特色,在耳機發燒友中口碑很好,而且德國歌德的耳機就連最低的型號QP160都是德國原產,而且佩戴舒適度也是出了名的好。
大家通常說的歌德應該都是指美國歌德,但是德國歌德同樣是很不錯的品牌,只不過宣傳力度不夠,而且產品線還不太豐富,都是比較專業的頭戴式耳機,目前國內安潤代理這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