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G43主要配備給二戰德軍什麼兵種
G43步槍1943年開始大量生產並裝備部隊。到戰爭結束時G43以及其Kar 43共生產了40萬支。根據到德軍1945年3月最後的統計數字顯示,此時部隊還有221047支G-43半自動步槍,其中27549支為帶瞄準鏡的狙擊型號,其餘有1056支不帶瞄準鏡和3177支帶瞄準鏡的G43存放在器材局。據統計,總共有349278支普通的G43和53433支帶瞄準鏡的G43步槍進入到了德國軍隊中服役。 在1944年初的蘇德戰場上,蘇軍發現前線德軍半自動武器數量開始增加,德軍利用G43半自動步槍武器配合上MG-34/42機槍已對蘇軍構成了相當強大阻擊火力,在步槍有效射程上的自動/半自動武器密度上已超過了蘇軍。在西線戰場上,1944年6月盟軍登陸諾曼底時就遇到德軍的G43。由於德軍的G43裝備數量少。而美軍從軍官到士兵普遍裝備了M1式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因此在對射中,德軍占不到任何的便宜。G43步槍
由於產量難以滿足前線需求,G43沒有大規模配發前線普通士兵替換Kar 98k。盡管它在數量上沒有全部裝備前線軍隊,但是它被認為是一種質量不錯的半自動步槍。雖然G43比手動裝填子彈的步槍射擊速度更快,德軍士兵對G43褒貶不一,一方面它遠射程精度比不過Kar 98k,一方面它射速比不過使用了短葯筒槍彈的StG44突擊步槍。 G43步槍也被賦予了更廣泛的用途。G43以及Kar 43裝備瞄準具還可以作為狙擊步槍來使用,並且非常出色。例如當加裝ZF41或ZF42瞄準鏡之後,G-43半自動步槍就可以作為狙擊步槍使用並頗受好評。 戰爭後期的德國由於原料的不足,加之時間緊迫以及技術缺乏,同其他大多數德軍裝備一樣,G43在製作工藝上越來越簡陋,昂貴的木製槍托以及其他木料部分被非常薄的木頭代替,槍托底部改為罩杯式沖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點焊,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了鋼制沖壓件。戰爭畢竟也是生產力的較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真正的大量裝備半自動步槍的只有美國,蘇聯軍裝備的STV-40,德國裝備的G43,都沒有大規模裝備成為步兵主要的步槍。
『貳』 誰能告訴我德國在二戰末期曾經使用過的幾款輕武器它們的詳細情況嗎 謝謝了
K98 MP43 MG34 魯格手槍 前期 後期新出來的 MP44就是 STG44 我最喜歡 還有 基弗43 一款半自動步槍 中途可以換彈 重量很輕 「鐵錘」反坦克火箭炮 MG43 等等 德國高科技武器太多了 自己去查吧
『叄』 關於二戰中的半 自 動 步 槍
你好!!這不是主要的問題:
1、歸納幾個問題:
德國:是希特勒發動二戰准備不足,而且希特勒從一戰時期過來的更痴迷於威力強大的毛瑟式步槍,1935年大擴軍的時候德國沒有任何一款性能可靠的半自動步槍,98K是成熟的選擇。
日本:日本資源匱乏,半自動步槍玩不起,而且當時日本的主要目標是中國,對於制式話的日本來說手拉步槍對付中國雜牌軍足夠了,其作戰思想作怪!
中國:這就不用說了,當年測試過半自動步槍,但是造價高、彈葯消耗量大,中國軍隊根本無法大規模裝備,所以無奈之下選擇了德械。
英國:英國裝備的恩菲爾德步槍是世界上射速最快的手拉步槍,可以達到38發一分鍾,而且精度不錯,所以英國人對半自動步槍沒什麼興趣。
美國:M1半自動步槍最早也只是給美國陸軍優先換裝,美國海軍陸戰隊太平洋戰爭初期用的是M1903春田手動步槍《太平洋戰爭》描述的很詳細。一是美國資源多戰爭潛力大,二是美軍單兵素質相對另外幾個國家相對訓練不足,所以只能火力制勝了,說白了就是有錢。
蘇聯:前蘇聯的半自動步槍在蘇芬戰爭中就用了,但是保養非常麻煩,對於單兵素質較低的蘇軍士兵來說故障頻發,反而二戰時期德軍更喜歡蘇式步槍。
二戰末開始:
蘇軍首先列裝了可發射中間威力槍彈的SKS半自動步槍,並於1947年開始裝備AK47步槍。
二戰後期,德軍明顯的資源匱乏普遍換裝是不可能的,再加上STG44的出現直接改過了G43半自動該步槍。
美軍就不說了,全世界第一家列裝半自動步槍的,到了二戰後期,美軍只有狙擊手用M1903,其他單兵都是M1半自動步槍。直到朝鮮戰爭結束,1958年M14列裝之前。
明國時期測試的半自動步槍
『肆』 二戰期間,除美國外還有那個國家步兵均使用半自動步槍的
額..........
好好查查歷史在來問
什麼叫前蘇聯半自動步槍SVT-40
結構特點
SVT步槍是一種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彈匣供彈的自動裝填步槍。短行程導氣活塞位於槍管上方,後坐行程約36mm。導氣室連同準星座、刺刀卡筍和槍口制退器,構成一個完整的槍口延長段。這樣的設計簡化了槍管,但槍口延長段頗為復雜。導氣室前面凸出的是一個五角形的氣體調節器,有5個不同的位置,分別標記為1.1、1.2、1.3,1.5和1.7,可根據天氣條件、彈葯狀況或污垢的積聚程度選擇合適的導氣量。有一個專用扳鉗用於調整調節器。
SVT採用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雙閉鎖凸耳。槍機框底部的開/閉鎖斜面與槍機頂部的開/閉鎖斜面貼合,在自動循環過程中相互作用,使槍機後端上抬或下落,完成開、閉鎖動作。FN公司的FAL步槍的槍機就與SVT的非常相似,區別在於SVT的閉鎖支承面在機匣前方,而FAL的在機匣後方。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的優點是剛度好,結構簡單、便於生產,勤務性也比較好,但由於槍機單面受力以及開、閉鎖時的碰撞,對連發射擊精度會有一定的影響。不過,SVT作為半自動步槍,這方面的影響並不大。
SVT採用擊錘式擊發機構,手動保險位於扳機後面,將其向下扳動時能阻止扳機扣動:向左上方扳起後,就能正常射擊。
槍口制退器兩側各有6個泄氣孔,使部分火葯燃氣導向側後方,從而起到降低後坐力和槍口消焰的作用。據說一些早期的槍口制退器有8個泄氣孔。
SVT的機械瞄具由位於槍口延長段後端的準星和安裝在槍管尾部上方的缺口式照門組成。準星為柱形,可調高低和風偏,準星護罩頂端有一個透光孔,調整工具可通過該孔調整準星高低。表尺最大射程為1500m,最小射程為100m,每100m設一個分劃。
彈匣由鋼板製成,可裝10發槍彈。SVT-38的彈匣比SVT-40的彈匣稍長,生產工藝也不同,SVT-40的彈匣生產起來更簡單。這兩種彈匣的識別特徵是:SVT-38的彈匣在靠近底部的兩側各有一個圓形小孔,用於固定彈匣底板,彈匣卡筍用鍛壓件製成,而SVT-40的則改用沖壓件,因此SVT-40的彈匣卡筍顯得較「薄」,不使用時可以向上折疊,避免意外扳動。
SVT機匣上蓋的拋殼窗尾端還加工了一個橋夾導槽,可以直接用莫辛—納甘的5發橋夾往槍上的空彈匣內壓彈。設有空倉掛機裝置,當彈匣打空時,槍機滯留在後方,提示射手再裝填,在使用橋夾往槍內壓彈時也需要掛起槍機。
SVT-38和SVT-40都採用木製槍托,但SVT-38槍托的前護手部位比較長,有一小塊沖壓鋼板在槍口延長段後面,蓋著導氣活塞和活塞連桿。鋼板上蓋兩側各排列著4個圓孔,用於冷卻槍管和導氣系統排氣,另外有5個長形孔沿著木製上護手兩側排列,便於空氣對流,防止槍管過熱。而SVT-40槍托的前護手部位則較短,縮短的部位由上、下兩塊沖壓成形的鋼制護蓋組成,完全包住槍管和導氣裝置,上、下鋼護蓋上都開有多個圓孔。由於SVT-40的護木縮短,因此原來的護箍也從兩個改為一個,並在前托上增加了手指凹槽。這些特徵都是SVT-38與SVT-40的明顯區別。
SVT-38的通條插在槍托右側的凹槽中,而SVT40的則改為插在槍管下方,所以通條位置也是識別SVT-38與SVT-40的標志。兩槍的後背帶環均位於槍托後下方,但由於通條位置的影響,前背帶環位置不同。SVT-38的前背帶環在槍口延長段底部,而SVT-40的在槍口延長段的左側。
SVT-38和SVT-40的標准配件基本相同。維護工具裝在一個帆布袋中,方便攜帶。每套工具包括槍刷和幾個多用途工具,例如調整氣體調節器的扳鉗也可以用於拆卸槍口制退器和導氣活塞,而調整準星高度的T形鑰匙也可用於拆卸槍托螺栓和擊針。SVT-38的背帶最初採用全皮結構,後來改為帆布和皮革的組合;SVT-40的背帶最初採用帆布和皮革製成,後來改為全帆布背帶。每支步槍都配一把刺刀,SVT-38和SVT-40的刺刀長度不同,SVT38刺刀刃長355mm,SVT-40刺刀刃長241mm。
無論是SVT-38還是SVT-40,每支步槍出廠時僅配3個彈匣。每個彈匣的底部都印有配對步槍的槍號,並在槍號後面分別跟有1~3的序號,3個彈匣與步槍一起配發給士兵。彈匣袋可放兩個彈匣,剩下的彈匣隨槍攜帶。最初的彈匣袋由帆布和皮革構成,後來改為全皮。彈匣袋中間有一塊厚皮隔開成前後兩個間隔,使兩個彈匣分開放,避免相互碰撞發出聲響。由於每名使用SVT的士兵只能得到3個彈匣,因此在戰斗時,需要同時攜帶一堆預先裝滿槍彈的橋夾。射擊遠距離目標時,可以用橋夾慢慢裝彈,但在近戰中緊迫的情況下,只有通過更換另一個滿載的彈匣才能加快裝填時間。當時蘇聯人認為這樣的可拆卸彈匣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把不必要的重量加入到原本已經很重的裝備里,正是基於這種落後的戰術觀念,後來設計SKS步槍時乾脆採用固定彈倉。
德國G43半自動步槍
G43式半自動步槍是希特勒國防軍中作為狙擊武器大量裝備的另一種步槍。從1942年8月開始沃爾特公司承擔了批量生產G41(W)半自動步槍的任務。到12月底,向部隊提供了6000多支。但部隊拒絕接受,因為它像98k一樣,必須用彈夾從上面將彈匣裝滿。部隊要求從下面裝彈。公司按照部隊要求加以改進推出了G43型,帶10發下裝彈匣,1944年改稱為GK43,供給了部隊。到1945年3月,部隊還有221047支,其中27549支帶瞄準鏡,其餘有1056支不帶瞄準鏡和3177支帶瞄準鏡的GK43存放在器材局。據統計,總共有349278支普通G43和53433支帶瞄準鏡的G43。因為該槍精度沒有98k卡賓槍高,並容易積垢,不大受士兵們歡迎。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4倍,質量1.3kg,長220mm,50m一個分劃,作用距離100~1200m。瞄準鏡的訂貨量為15萬具,1943年生產了12941具,1944年生產了98608具,分別稱為ZF43和ZF43/1。
德國是在蘇聯戰場上開始使用的G43,由於希特勒醉心於火力強大的武器如而並不重視G43這種火力比不上沖鋒槍,射程和精度比不上毛瑟98K的半自動步槍因此G43在德軍部隊得不到重用,而當德軍開始重視G43的時候已經是帝國落日了,因而G43裝備德軍數量不多,用慣了98k的德軍士兵對G43褒貶不一,有人說它不錯,有人說它很糟,論精度、射程它比不過98k,論速度和火力散布它趕不上STG44,但是如果單單就製作工藝和產品質量的話,我覺得G43絕對是比M1要遠勝一籌。美軍對G43的看法是:「對用慣了粗糙的M1的美國大兵來說,G43簡直就是精美的工藝品。」在二次大戰中,真正的大量裝備半自動步槍的只有美國,蘇德兩國雖一個擁有stv40,一個擁有G43,但都沒有大規模裝備上述兩支優秀的半自動步槍。
1944年上半年有5萬枝C43阻擊型半自動步槍投入前線.由於產量一時難以滿足前線需求.G43一般只配發經驗豐富的士官.而普通的士兵卻很少有資格配備的.蘇軍在1944年突然發現前線德軍半自動武器數量增加.而且阻擊火力加強.隨著MP44突擊步槍投入使用,德軍在步槍有效射程上的自動武器密度已遠遠超過蘇軍,但當時的德軍已經全線頹勢.步兵的自動武器難以抵擋蘇軍撲天改地的炮火.
在西線戰場上.盟軍登陸諾曼底當天就遇到了德軍的G43.由於德軍的G43隻裝備了少量的士官.而美軍從軍官到士兵都裝備了M1枷蘭德半自動步槍後M1自動卡賓槍.因此在對射中.德軍占不到任何的便宜.但相比之下德軍的G43精美勻稱,使美國的M1相比之下顯得十分笨拙。
在使用G43參加戰斗的德軍狙擊手中,一些人認為這種槍不好,因為它的有效射程只有400米,精度也不高,並且太重了。有的狙擊手則認為G43不錯,因為它性能可*,射擊時的感覺和毛瑟Kar 98K差不多。最主要的是,採用10發彈匣的G43半自動步槍射擊速度比手動的毛瑟Kar 98K快多了,適合在敵人進攻時進行狙擊。有些德國狙擊手在盟軍後方活動時,則為G43裝上曳光彈,從遠處連續射擊盟軍的油料車,直到目標成為一團火焰。
盡管德國人對G43褒貶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使用毛瑟步槍彈的G43威力太大了!雖然我們不清楚其威力到底有多大,但戰後至今美國聯邦法律仍禁止生產或進口G43步槍足以說明問題。有意思的是,G43步槍的槍栓位於槍機左側,似乎是為左撇子射手而設計的。
德國二戰時生產的G43半自動步槍在設計上並不比M1差,它採用的導氣系統是長行程活塞式導氣系統,該系統久經實戰檢驗。閉鎖系統的可靠性也很高,可以說在設計上它是完全不會輸給M1的,只是德國的生產能力和原料跟不上才造成G43產量較低。
這些就夠了.....哈美是不實際的....
『伍』 二戰中大量裝備半自動步槍的國家有哪些
全面裝備的:美國,M1半自動步槍在二戰後期基本是人手一隻,成了美國的標志
部分裝備,前蘇聯,屬於典型的起個大早、趕個晚集,二戰前列裝了100多萬支SVT40,但後來覺得這玩意保養不方便,撤裝了
德國,二戰後期推出了G40,性能非常出色,縱裝備數量在60萬枝左右
『陸』 G43和M1兩款步槍那個好一點
M1和G43都是二戰中兩款著名的半自動步槍,M1口徑7.62mm,G43口徑7.92mm。 它們共有的優點是精度高(G43更甚之)。 G43的優勢是因為它採用彈夾供彈且容彈量大(10發,M1為8發)所以它裝彈速度快,M1採用彈倉式彈夾供彈,換彈時要麼打完所有子彈要麼退出步槍內所有子彈,相對與G43而言十分麻煩,而且由於M1步槍在換彈時彈夾與槍機摩擦會產生十分特殊的聲響,所以在近戰時會給使用者帶來一定危險(因為敵人聽到這聲音就知道你的槍里已經沒有子彈了,你的安全也由你身邊的友軍火力掩護狀況決定)。 G43的缺點也很大,主要是它的重量大(德軍使用者當年可沒少抱怨),而且此槍故障率較高(因為太過於精細而對惡劣使用環境適應能力差)。和M1相比G43的最致命缺點是生產成本太高,只能當做狙擊步槍來用,而M1步槍的設計理念則是作為步兵制式武器以大規模生產,在這一點上G43無論如何也無法與M1步槍相提並論。 所以它們是各有千秋——作為步兵制式武器M1最好,作為狙擊武器G43最好。
『柒』 56式半自動步槍的生產與裝備
56式半自動步槍的瞄準基線長480mm,與56式沖鋒槍的378mm相比高27%,同時該槍槍管比56式沖鋒槍的長105mm,彈頭初速相應提高了25m/s,達到735m/s,並且彈道更加低伸,因此射擊精度更加優良,特別適合射擊400m距離內的有生目標,彈頭在1500m距離處仍有殺傷力。後來的63式自動步槍,設計初衷就是將56式半自動步槍的精度與56式沖鋒槍的火力相結合,其槍管諸元與56式半自動步槍基本相同,因此單發射擊精度也很好。
56式半自動步槍的原型SKS在蘇聯只是一種過渡性武器,很快就被AK47所取代。這與其設計思想的局限有關,因為SKS的設計初衷只是提供一種與德國G43以及美國MI半自動步槍相抗衡的武器。不過,SKS相對於二戰結束後各國採用的半自動步槍,如比利時的FN49、法國MAS49/56、捷克斯洛伐克的Vz52/57等來說,都具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FN49和MAS49/56仍在沿用大威力步槍彈,而SKS開始使用中間威力型M1943槍彈,在體積、質量和後坐力上具有明顯優勢;而與Vz52/57相比,sKs的結構更簡單、可靠性更高。還可以通過在槍口加裝附件,發射槍榴彈或拋擲手榴彈,使該槍具備一定的反裝甲和面殺傷能力。 雖然SKS在原產國的境遇只能用「生不逢時」來形容,但其仿製品56式半自動步槍卻因為適合中國國情而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在倡導「全民性游擊戰爭」的時代大背景下,格外強調步槍手以及民兵的作用,他們一般以遠距離的狙擊、伏擊和襲擾為主要作戰模式,同時彈葯攜帶量有限,在這種前提下,56式半自動步槍是最合適的選擇。
56式半自動步槍是中國槍械發展史上的一個特例,在此之前,還沒有哪種武器能夠因過時而停產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又重新投入大批量生產。國內最早生產該槍的廠家為296廠,起初由蘇聯提供零部件與設備,在國內進行組裝,並配套生產一些小零件。這一時期的產品在機匣左前方列印的槍號帶有俄文字母。後來隨著國內生產技術的逐步提高,實現了該槍的完全國產化,生產廠家也逐漸增多,不過各廠家的標記都還是按最初296廠那樣,在三角形中填充廠家代號數字的模式,廠號後面刻印有「五六式」3個漢字以及槍號。除了296等大廠外,許多三線廠家也相繼加入了生產行列。據統計,到停產為止,中國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僅機匣標記就多達80餘種,足見其產量之大。
1960年代,國內自行研製出兼具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沖鋒槍優點的63式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開始顯得有些過時,並於1960年代末期一度停產。但63式自動步槍的生產高峰恰好趕上文革時期,質量問題相當突出,而當時國內又沒有能力重新研製一種新槍來取代它。在部隊「還我56半」的呼籲下,只得撤裝63式,重新生產56式半自動步槍,這在國產槍械中是絕無僅有的。
56式半自動步槍生產定型後,開始逐步取代部隊原先裝備的53式等舊雜式步槍,但裝備的速度並不快,有些二線部隊到1970~1972年才開始換裝,主力部隊則在1968年前後換裝完畢。以1970年的一個甲種師步兵連為例,全連138人,其中9個步兵班除正、副班長使用56式沖鋒槍外,其餘7人全部配備56式半自動步槍,另外,連部2名通信員、炊事班班長各配1支,全連共配該槍66支。在當時「全民皆兵」的時代背景下,民兵中56式半自動步槍的裝備也很普及,特別是1969年以後中蘇關系惡化,國內大力加強民兵武裝建設,常有民兵先於正規軍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的情況發生,但他們裝備的多是三線小廠和臨時轉產該槍的軍工廠生產的。
56式半自動步槍在中國軍戰士手中,創造了無數神槍手的傳奇。1960年代聞名全軍的「神槍手四連」有百名以上神槍手,其中特等射手佔一半以上,理發員、衛生員、給養員都是特等射手,炊事員也全都達到神槍手標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孤膽英雄」岩龍,曾以該槍創造過125發槍彈連續斃敵56人的戰績。但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56式自動步槍遠距離射擊精度好的特點得不到發揮,扣一下打一發的半自動模式與10發的容彈量在越軍廣泛使用的AK47步槍面前常常顯得力不從心。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國內最終設計定型了81式班用槍族,並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期投入使用。
81式槍族定型並列裝部隊後,56式半自動步槍才完成其歷史使命,逐步退出中國軍裝備序列。在一些武警部隊和公安特警中,56式半自動步槍和81式步槍一直混裝到1990年代末期,至今仍有少量留用。有的甚至將該槍裝上瞄準鏡,用作狙擊步槍。例如:1991年9月11日,犯罪嫌疑人丁某攜帶炸葯,在西安市某廠家屬區劫持10餘名人質與警方對峙,現場指揮部決定派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的兩個狙擊小組與之抗衡。次日凌晨2時左右,特等射手乘案犯和人質走出大門的瞬間,首發命中丁某頭部,第2槍擊中其腹部,歹徒被當場擊斃,人質無一傷亡。
由於56式半自動步槍長短適中、外形美觀,其帶劍形鍍鉻刺刀的型號始終是三軍儀仗隊的禮儀用槍。對56式半自動步槍來說,路,仍在延伸。
『捌』 二戰中唯一一種半自動步槍是什麼
美國1936年生產的M1式加蘭德步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Gew 43步槍,蘇軍裝備的SVT-40步槍、前蘇聯1946年定型的SKS半自動步槍和中國仿製的56式半自動步槍都是其中典型代表。
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支半自動步槍是由墨西哥將軍蒙德拉貢設計發明的,並於1907年首先正式裝備了墨西哥軍隊。半自動步槍誕生後,曾在本世紀中期的各國軍隊中普遍裝備使用,60年代後逐漸被淘汰。美國1936年生產的「伽德蘭」M1式半自動步槍,中國的56式半自動步槍,蘇聯的托卡列夫SVT-40型半自動步槍,納粹德國的G41和G43半自動步槍,法國MAS49式7.5mm半自動步槍都是其中典型代表。
『玖』 關於二戰時期槍械
德軍
Kar 98k毛瑟步槍,由Gew 98毛瑟步槍改進而來,Kar 98k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制式步槍。Kar.98k成為二戰期間產量最多的輕武器之一,從1935年開始服役,直到二戰結束前都是納粹德軍的制式步槍。
1898年,毛瑟7.92毫米口徑1898年式步槍成為德國陸軍制式步槍,德國陸軍命名為Gewehr 98(簡稱:Gew 98)。從此開始了98系列毛瑟步槍近50年的時間里作為德軍的制式裝備的歷史。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配發給大部分德國步兵,在兩次大戰中證明了它的高可靠性。槍械歷史上的經典之作。世界各國仿造的更是不計其數,大部分手動步槍幾乎都是根據它的閉鎖機構設計改進而來。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Gew 98步槍進行了多次改進,包括在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特許生產長度縮短的多種變型槍。 1924年毛瑟公司推出了一種標准型毛瑟步槍,在Gew 98步槍的基礎上將槍管縮短為600毫米,全槍長度由Gew 98的1.25米縮短為1.11米,採用新的瞄準具,事實上這種標准型步槍采購數量有限,鮮為人知。中國在30年代采購了一批該型步槍,並進行仿造,稱為「中正式步槍」。後來,在Gew 98步槍的改進型Kar 98b(98b雖被稱為卡賓槍,但長度與Gew 98步槍相同)的基礎上,改進的標准型毛瑟步槍被德國郵政部、海關、鐵路局等准軍事組織採用。這種改進的標准型毛瑟步槍與後來定型的Kar 98k式步槍基本相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嚴格限制了德國軍用武器的研製和生產,但是德國人在1920年代以後就秘密地發展軍用武器,Kar.98k就是那個時候開始研製的。20世紀1930年代,納粹德國重整軍備,在Kar 98b的基礎上結合標准型毛瑟步槍經過改進的步槍被命名為Karabiner 98k(簡稱:Kar 98k或者98k),被德國國防軍選作為制式步槍,於1935年正式投產。k為「Kurz」的縮寫,德文意為「短」,表示它比98b式卡賓槍縮短了(這就是將其稱為所謂「短卡賓槍」的原因),相對卡賓槍其長度還是過長了。大量原有的Kar 98b和Gew 98步槍被送到工廠改裝成Kar 98k。
Kar 98k步槍繼承了98系列毛瑟步槍經典的毛瑟式旋轉後拉槍機,槍機尾部是保險裝置。子彈呈雙排交錯排列的內置式彈倉,使用5發彈夾裝填子彈,子彈通過機匣上方壓入彈倉,也可以單發裝填。採用了下彎式的拉機柄,便於攜行和安裝瞄準鏡,採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門,倒「V」形準星,準星帶有圓形護罩。Kar 98k步槍成為納粹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間使用最廣泛的步槍。是一種可靠而精準的步槍。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所生產的Kar.98k的質量是最好的,隨著戰爭的進程,98k式卡賓槍在加速生產後,生產工藝和質量都下降了。戰爭期間為了滿足軍隊裝備步槍數量的需求,縮減成本,經過了多次簡化生產工藝的設計更改,例如簡化木製槍托,採用層板代替整塊木材,槍托底部在1944年改為罩杯式沖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沖壓件點焊;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沖壓鋼板。後期製造的一些步槍,連槍管下方的刺刀座都省略了。1944年當年製造了200多萬支Kar 98k,年產量達到歷史高峰。戰爭後期納粹德國面臨戰敗物資匱乏,一些步槍的製作越發簡陋,質量也每況愈下。Kar 98k步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產量最多的輕武器之一。
Kar 98k步槍射擊精度高,經加裝4倍、6倍光學瞄準鏡後,作為一種優秀的狙擊步槍投入使用。共生產了近13萬支Kar 98k狙擊步槍裝備部隊,還有相當多的精度較好的Kar 98k步槍被挑選出來改造成狙擊步槍。Kar 98k步槍還可以加裝榴彈發射裝置發射槍榴彈。多功能性是Kar 98k步槍服役如此之廣泛的原因之一。
盡管Kar 98k步槍性能優異,但是隨著戰場上的對手裝備半自動步槍(蘇軍SVT-40步槍、美軍M1式加蘭德步槍),德國人認識到這種手動步槍已經過時了,相繼推出了Gew43步槍、StG44突擊步槍,但是它們的出現,無法替代Kar 98k,Kar 98k步槍一直生產到納粹德國戰敗投降。
Kar 98k步槍在戰後被一些國家翻修和繼續使用,Kar 98k作為一種經典的武器,仍然受到槍械愛好者的歡迎,並用於收藏、射擊運動或狩獵。
Karabiner 98k步槍 規格
類型:手動步槍 手動,單發
生產期間:1935年-1945年
製造數量:1,450萬支
口徑:7.92毫米
彈葯:7.92×57mm毛瑟步槍彈
彈倉容量:5發,內置錯列式彈倉
槍機:手動,栓式槍機
全長:1107 毫米
槍管長度:600 毫米
重量:3.9 公斤
射速:約15發/分
初速:755 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準具: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門
日本
三八式步槍(三八式歩兵銃 Sanpati-shiki hoheijyuu)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是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簡介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日俄戰爭中,在中國東北使用,由於大陸特有的一種細小的沙塵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三八式步槍通過簡化操作機關和隨槍機動作防塵蓋的改良而成。早一些年,三十年式步槍也同三八式步槍一同服役。這兩種步槍也因其發明者有坂成章而被命名為有坂步槍。
1905年,三八式步槍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八式步槍結構簡單,採用改進的毛瑟步槍的毛瑟式旋轉後拉式槍機,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發射6.5mm口徑槍彈,射擊時後座力小、易於控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准確度。但是6.5×50毫米槍彈殺傷威力不足,彈頭飛行穩定,雖然侵徹效果好,但是高穩定特性,使得殺傷力反而不高。雖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它的槍機閉鎖時極為牢固,發生膛炸時幾乎都是槍管爆裂,少有槍栓突耳斷裂的情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幾乎不會產生槍口熾焰,在太平洋島嶼戰斗時使用這步槍的日軍狙擊手對美軍造成很大困擾,非常難以從槍口火光發現狙擊手潛伏的位置。三八式步槍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可裝在槍上用於拼刺,也可握持刀柄進行劈殺。
三八式步槍也曾大量裝備中國軍隊,尤其是抗日戰爭結束,侵華日軍投降後,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在中國國共內戰期間廣泛使用。朝鮮戰爭初期三八式步槍是中國志願軍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變形槍
三八式步槍的槍身較長,三八式馬槍是三八式步槍中短槍管的型號。在日本,它也被稱為三十八年式騎銃(卡賓槍)。它不僅用於騎兵,也同樣用於工兵,後勤部隊和其他非前線部隊。三八式馬槍是同時投入軍隊使用的,它的槍管縮短為487毫米,槍全長966毫米,重量3.3公斤。
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殺傷威力不足的缺點,改用7.7毫米口徑槍彈,1939年(神武紀元2599年)定型,命名為九九式步槍。
從三八式步槍發展出的其他變種有四四式馬槍(三十八年式騎槍的改進型,於1911年(明治44年)定型),九七式狙擊步槍(1937年(日本神武紀元2597年)定型),TERA傘兵步槍以及最終發展出五式步槍。
規格參數
類別: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供彈
口徑:6.5 毫米
彈葯:6.5×50 mm 步槍彈
彈倉容量:5 發
全長:1,280 毫米
槍管長度:797 毫米
重量:3.95 公斤
初速:765 米/秒
有效射程:460 米
半自動步槍是一種子彈自動裝填上膛的步槍。也稱為自動裝彈步槍。不需象非自動步槍(後拉式槍機步槍,手動裝填子彈)那樣打一槍拉一次槍栓。半自動步槍槍彈擊發後,利用部分火葯氣體,後座力進行退彈殼、子彈自動裝填上膛,並准備再次射擊。但每扣壓一次扳機只能發射一發子彈。
半自動步槍運用的是H·S·馬克沁所發明的導氣式自動原理。步槍射擊時,產生的火葯氣體除了將子彈射出槍管外,同時還使槍產生後坐力。馬克沁就是利用部分火葯氣體的動力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和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由墨西哥將軍蒙德拉貢設計發明的6.5毫米半自動步槍於1907年首先正式裝備了墨西哥軍隊。半自動步槍誕生後,曾在本世紀中期的各國軍隊中普遍裝備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美國軍隊的主流裝備。60年代後半自動步槍逐漸被淘汰。現在軍事用途上多用作狙擊步槍。
美國1936年生產的M1式加蘭德步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Gew 43步槍,蘇軍裝備的SVT-40步槍、前蘇聯1946年定型的SKS半自動步槍和中國仿製的56式半自動步槍都是其中典型代表。
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支半自動步槍是由墨西哥將軍蒙德拉貢設計發明的,並於1907年首先正式裝備了墨西哥軍隊。半自動步槍誕生後,曾在本世紀中期的各國軍隊中普遍裝備使用,60年代後逐漸被淘汰。美國1936年生產的「伽德蘭」M1式半自動步槍,中國的56式半自動步槍,蘇聯的托卡列夫SVT-40型半自動步槍,納粹德國的G41和G43半自動步槍,法國MAS49式7.5mm半自動步槍都是其中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