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那麼多軍隊
二戰時期德國佔領了歐洲大部分國家,戰爭期間徵收了大量的僱傭軍。
⑵ 德國為什麼那麼多哲學家
因為德國是一個傳統上基督教宗教情節很深的、傾向於嚴謹、刻板和沉思的國度。這種性格的人遇到科學思潮的影響很容易轉向以抽象刻板理論為特點的哲學、科學和數學等方面的專家和學者,而非以輕快活潑和物慾為特點的文學家、藝術家和經濟學家等
⑶ 為什麼德國那麼多哲學家,思想家
這個和中國近代出現一大批文豪和革命家,軍事家理由差不多。當然更像的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政治環境。在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後德國300餘年處於分裂當中,日耳曼民族四分五裂,公國林立。亂世出英豪,亂世能夠更好的引發讓人的思考,思考怎麼穩定社會。四分五裂的情況下每個公國都想統一整個日耳曼,那樣必須招納人才,想要人才集中,寬松的思想環境的寬松,這種情況下大思想家很容易出現。
2、經濟。整個德國經濟一直處於歐洲頂端,從他可以和傳統霸主法國發生那麼久的普法戰爭可以看出,哲學這種東西需要在閑暇時間思考。
3、民族習性,說道好學我們第一個想起大和民族,說道聰明第一個想到猶太民族,開玩笑的說一句說道開掛說道戰斗我相信大家也知道印度人和俄羅斯人,總所周知日耳曼民族是嚴謹的,哲學和思想正是需要這種嚴謹的態度
⑷ 二戰中為什麼德國會佔領那麼多國家
很簡單,靠著正確的外交策略、先進的軍事戰略思想和強大的軍事力量。
政治上,希特勒上台後,德國逐漸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並重新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當時歐洲其他列強,諸如法國、英國等都對德國採取了綏靖政策,所以德國得以在二戰開始之前先行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家,英國和法國卻沒有採取實質性的行動,坐看德國吞並了這些國家和地區,德國手中握有的力量更加強大了。
在軍事戰略思想上,德軍注重機械化部隊和進攻的突然性,法國當時是歐洲陸軍數量第一的國家,卻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德國打敗並佔領,靠的就是機械化部隊的高速度行進和進攻;蘇聯當時也是世界上有名的軍事大國,其軍事力量也很強大,可是德軍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是蘇聯衛國戰爭前期就損失了大量的兵力、武器和領土。
在軍事力量建設上,德國建設了一支強大的機械化力量,其主戰坦克、火炮等都是領先於世界先進水平的,所以德軍兵鋒所至,很少有軍隊可以擋住他們,就如戰爭初期,法軍、英軍、蘇聯軍隊,甚至美國軍隊都曾在德軍手下吃過大虧,隨著戰爭的進行,蘇軍和美軍才逐漸適應並趕超了德軍。
⑸ 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傑出的科學家
美國1901年後的諾貝爾化學物理獎遠多於德國。英國也略多於德國,1901以前德國大師級多半是猶太或者斯拉夫人,本族高手遠不如戰勝國們多。高斯恩格斯萊布尼茨等等都是標準的猶太民族,德國的特點是匠人數量遠多於大師,所以1901年後它的諾貝爾數學獎遠少於法國美國英國等等,因為猶太天才都跑光了,只能搞搞化學等實驗科學了。美國的戈達德發明火箭比布勞恩早多了。而且光看獲獎根本無法代表各國實際人力資源人才質量和數量水平,為何呢?蘇聯二戰後跟美國爭霸那麼多年,蘇聯或者俄羅斯的人才質量和數量科技水平明明跟美國不相上下,然而俄羅斯的諾貝爾獎並不多。同樣中國,日本,拉丁阿拉伯斯拉夫國家很多都是天才輩出,可惜諾貝爾獎都不多,但你能說這些國家的生活生產水平都極度低下?德國對蘇聯之所以前期有優勢,完全是因為德國准備比蘇聯充分太多倍的緣故。一個精心准備了幾年的國家處在自身的頂級戰備狀態,去偷襲一個完全沒有進入戰備狀態,國家戰爭機器還完全沒有運轉起來的國家,當然會有巨大優勢。可惜一旦對手回過神來國家機器真正開動起來,德軍優勢就盪然無存甚至面臨亡國滅種的境地。所以在雙方都准備充分的時候,德軍往往沒有任何優勢甚至還處於各種劣勢才是它納粹人種的真相。德國吹的往往都是自己巔峰狀態去偷襲別人的衰落甚至無准備狀態的情況,但它們從來不敢面對人家狀態好的時候自己的差距和潰敗。二戰前德國是被美國扶持去偷襲蘇聯的
二戰爆發前美國資本確實為納粹德國提供了大量資金技術。
1924年到1933年,通過華爾街的國際財團經手流入德國的貸款總額為330億馬克,其中的最大三筆款項,分別建立和幫助了三家大工業卡特爾(一種壟斷形式)。這三家卡特爾分別是德國通用電力(A.E.G),聯合鋼鐵,I.G.法本,它們分別控制了電力、鋼鐵和化工行業,把握了德國的工業命脈。到1937年,聯合鋼鐵和IG法本生產的爆炸物加起來佔全國總量的95%,著名的克虜伯軍火公司也在它們控制之下。這個不僅得益於美國貸款,還有美國的技術。
華爾街還通過所控制的德國寡頭企業向希特勒的競選提供了支持。希特勒上台後,1933年8月,美國銀行協會同德國就貸款問題進行談判。美國銀行同意德國延期償還以前的貸款,並且保證今後美國在德國的資本和產業的全部收入只在德國使用,並用此來興建新的軍事企業或者改建原來的軍工企業。
從1933年到1939年,在德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准備的6年時間里,杜邦財團與化學公司、洛克菲勒財團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財團及它控制的電報電話公司、福特汽車公司(亨利福特本人由於與納粹的合作還得到了十字鷹徽勛章)爭先恐後跟德國簽下了巨額的戰略原料和軍工項目的訂單。僅僅飛機一項,1934年8個月中美國對德國的出口數量就比1933年增加了不止5倍。33年到39年間,在納粹德國的軍事機構中營業的美國公司超過60家。
在技術輸出貿易上也毫不含糊,杜邦公司通過I.G.法本把氯丁橡膠和飛機防爆劑的技術賣給德國;坦克潤滑油的技術是從美孚石油公司得到的;希特勒發展空軍的重要幫助來自於美孚在德國設立的一家飛機專用汽油廠;電報電話公司參加了德國新型飛機的研製。後來在戰爭中,連美國的海軍部長都承認是美國向希特勒提供了最先進的飛機發動機。網路德吹吧歡迎大家看各種真相
⑹ 德國為什麼出了那麼多思想家哲學家
一、1、德國在沒有統一之前,一直都是動亂,三百多個諸侯國打來打去,而在戰亂時期人們最容易思考。延續千餘年的思考是多麼深厚的思想沉澱;2、善思考,嚴謹;3、在德國人的思維里,有更多的文化色彩,而不是英美的經驗主義,在德國的音樂、哲學、文學里略見一斑。德國藝術家不屑於創造繪畫這樣看得見的具象化的作品,而更願意創作音樂這樣流動的抽象化的作品,德國執著於文化,英法則更創造文明;4、古代的哲學思想用語主要是拉丁語、古希臘語,到了十八世紀為了傳播哲學思想,漸漸開始採用通俗語言,德語的嚴謹程度最接近古希臘語,發展較完善。
二、這和德國人的嚴謹、尚學以及尊重權威是分不開的。
要成為思想家,就要做學問,而且是踏踏實實地做學問。做學問靠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智慧,而是必須有一個「巨人的肩膀」——成熟的教育體制,尚學的社會風氣,對學術權威的尊重及信賴,以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任何偉人的成功都有歷史的必然性,德國能孕育出眾多偉大的思想家,絕對不是偶然的。而現在中國缺乏的,正是那些滋養百花盛開的土壤。從漢代的尊崇儒學開始,中國學術就一直處在一種霸權的陰影下,當然很難孕育出偉大的思想家。
三、地理的因素。德國位於中歐,天氣寒冷,有效的減少了戶外活動,導致德國人喜歡呆在家裡。德國人天性沉默、嚴肅,所以在家就靠看書和思考打發時間。這些有益的腦力活動,促進了德國人思辨能力的發展,寒冷的天氣有助於思維的活躍,這為哲學奠定了基礎。
經濟的因素。德國的主體是普魯士,而普魯士的經濟在中歐是非常發達的(最後統一德國的就是普魯士)。哲學是一種閑暇的享受,只有有閑暇時間的人才有精力去思考哲學。多數德國哲學家家境殷實,衣食無憂,所以能夠有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為了生存去學一門技術(德國的學徒制很完善,終身性的)。這也是一個基礎。
當然,上述因素只是表,而非體。錢學森先生在臨終前曾有一問:「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大師?」因為大師不會孤零的出現,大師的出現是有背景的。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又是德國人)說過一個世界歷史的軸心期,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人類的文明集中大爆炸,發出耀眼的光芒。其實,這可以用「國家不幸詩家幸」來概之。在哲學蓬勃發展的時候,多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這才是根本原因。
德國一直處在四分五裂之中,直到1871年才實現國家的統一。在分裂期時期,總有勢力想成就偉業,統一國家,這必然需要招延人才(所謂禮賢下士),所以政治環境相對寬松,社會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就會增強。這就為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和營養。中國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魏晉的玄學等等,都是絕好的例子。
經濟學講求供需,哲學亦是如此。只有社會有需要,才會有供給。德國社會的分裂,使得國家遭受不少的恥辱,所以他們需要一些理論來為自己指明道路,看到國家的希望(這就是為什麼納粹哲學在一戰後橫行德國的原因)。所以為了解答人們的疑惑,為了國家的統一和改造,哲學理論不斷出現。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不是單個因素所能決定的。當這所有的因素(我舉的因素可能不完整)匯集在一起時,事情的發生也就成了必然。這或許就是答案。
四、總的來說是因為日耳曼民族不夠統一所致,因此即使有許多的較小的專制地區,但一直到「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俾斯麥(十九世紀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統一德國以前,德國一直是四分五裂的。這種情況便造就了德國人憂國憂民,同時可以在較寬松的國情下自由想像,要知道,一個比較小的地區,就算專制,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束縛人民的。
⑺ 德國為什麼能出那麼多名人
因為那裡空氣好,土壤好,所以飲食也好。飲食好,人就健康,人健康了,腦細胞就發達,還有最重要的是那裡的人很勤勞,很刻苦!
例如:海涅(1797-1856年):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1815年拿破崙兵敗後,曾在銀行工作。1819年後,曾在波恩大學、格廷根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在柏林時結識法恩哈根·封·恩澤夫婦以及作家沙米索、富凱等。恩澤夫婦家的文學沙龍是柏林的文學中心。在它的影響下,海涅的第一部《詩集》於1821年在柏林出版。1823年發表《悲劇——抒情插曲》。1824年1月重返格廷根大學學習法律,並繼續寫詩,完成了《還鄉集》。1825年獲法學博士學位。《還鄉集》增訂後與《哈爾茨山游記》和《北海紀游》中的第一部分組詩,於1826年匯編為《旅行記》發表,引起強烈的反響。1827年《旅行記》第2卷出版。從英國旅行回到漢堡後,他的《歌集》出版,收入在此之前發表的大部詩歌,奠定了海涅作為傑出的抒情詩人的地位。1829年《旅行記》第3卷出版。以後海涅陸續發表了《法蘭西現狀》、《論法國的畫家》、《德國近代文學史略》、《路德維希·伯爾納,亨利希·海涅的備亡錄》、《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文章和詩歌。1848年5月完全癱瘓,他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寫作,口授完成詩集《羅曼采羅》,於1851年出版。後還寫了一些散文作品。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
歌德(1749-1832):德國詩人。生於萊茵河畔法蘭克福一個富裕市民家庭。1765年入萊比錫大學學法律,但更醉心於藝術和自然科學,1770年轉入斯特拉斯堡大學,深受盧梭等先進思想影響。次年結束學業,回到故鄉當律師,但主要精力卻在文學創作。從1775年,他在魏瑪公國從政十年,任魏瑪公國樞密院顧問,主張改革,但未實現。歌德一生勤勉寫作,確立了他作為世界大作家的地位。其作品數量之大達到驚人地步,《歌德全集最後手定本》達40冊,他逝世後的補充本《歌德遺著》達20冊。寫有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代表作詩劇《浮士德》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著作
等等!總之要肯勤奮好學!
⑻ 為什麼德國有那麼多世界知名的衛浴品牌
第一、嚴謹的態度、品質的保證
現在我們提到德國製造不少朋友的第一印象就是品質有保證,從德國製造業的汽車到電子產品,始終浸透著日耳曼民族嚴謹氣質,生產出的產品品質有保障。而衛浴產品對於質量和耐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和德國的製造精神非常契合
第四、堅持德國本土化的生產原則
對比其他國家的知名衛浴企業,德國衛浴品牌雖然在世界享譽盛名,但是在世界范圍內市場推廣的時候大多堅持德國本土化生產,這點也是德國衛浴品牌能夠在平均品質上始終領先世界的根本原因。
⑼ 為什麼德國出現了那麼多的頂級科學家
德國是一個令人欽佩的國家。一大批世界頂尖科學家,如愛因斯坦、普朗克、海森堡、高斯、萊布尼茨、希爾伯特等,已經出現在面積僅35萬多平方公里(略小於中國雲南省)的土地上。哲學家如康德、尼采、叔本華、馬克思、萊布尼茨(職業是律師,但卻是偉大的數學家和哲學家)、黑格爾、海德格爾、謝林、阿多諾、胡塞爾、費爾巴哈、弗雷格、李克特、海森堡、費希特、庫爾特·勒溫、賴欣巴哈、赫爾岑、莫里茨·施利克、文德·班等。巴赫、貝多芬、舒曼、門德爾松、勃拉姆斯等音樂家。在過去的幾百年裡,這片普魯士土地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智慧之地」之一。
這些自然地理環境給人一種「穩當老實,中規中矩」的感覺。德國既不是宗教中心,也不是文藝復興中心。北部是北歐海洋文化,它產生了許多著名的童話故事。俄羅斯是一個位於歐洲東部邊緣的大國,歷史上一直以農業為主導。西方一直是歐洲文化和藝術的中心,尤其宗教;南部多因地形山脈阻隔而形成相當獨特的文化。
⑽ 二戰德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士兵
德國的動員機構完善,
首先是成立「XTL青少年團(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為名實際上施與軍事訓練;另外於1935年成立「國家勞動奉獻團」,規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進入社會就職前均有一年以上的參加義務,名義上是為了解決經濟不景氣所成立的公路建設組織,實際上則施予軍事管理,同時相當重視體能訓練,幾乎可以說是用鏟子取代步槍來進行新兵訓練,青年們有了這樣的經歷,將來即使突然徵招入伍也很快就能進入狀況。靠著以上兩個組織,德國青年可亦以說在正式入伍時其實已經完成了新兵基礎訓練,讓軍方新訓單位能在新兵入伍後短時間內就授與更高度的軍事訓練。
德國陸軍的徵兵制及防衛區之角色
1935年3月,德國開始實施徵兵制。規定年滿20歲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須接受徵兵體檢,只要無重大身心障礙者立刻入伍服兵役。軍方更為了要達到在短期內即可培養大量預備役(即後備軍人)的目的,一開始宣布役期為一年,但是旋即延長成兩年。主要是因為當時新兵訓練時間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11月起將有半年沒有受完訓的現役軍人在部隊裡面了!!在服役期滿退伍之後即列入預備役,到45歲為止國家若有徵招就有義務再度入營。即使國家下達召集令,一時之間正規部隊沒缺的話則會編入「鄉土防衛隊」(不過東普魯士另外有由45到55歲退役軍人所組成的「鄉土突擊隊(Landsturm)」)。
有了這個制度,軍方就擁有20到22歲的現役士兵,及23到45歲的後備軍人。理論上這些年齡層的人口被徵召到枯竭為止,德軍都會有源源不絕的補充兵力。
另外後備軍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戰干過部隊主官者,或是因凡爾賽條約被迫退伍的舊軍人均被列為預備軍官,徵召時以軍官任用。
德國這個徵兵制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以「防衛區(Wehrkreis)」為單位負責召集。軍方將德國分成15個防衛區,並賦予羅馬數字1到13,17,18(I~XⅢ,XⅦ,XⅧ),其中最後兩個地區其實是兼並的奧地利。
二次大戰前由各防衛區所編成之師級部隊在部隊番號之後都會加上防衛區代號,而各防衛區司令部則設在各地大都市裡,戰時動員令下達後這些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防衛司令部下轄所屬師級部隊。
舉個例子,以柏林為防衛區司令部所在地的第III防衛區戰爭期間編成了第1師,第13師,第23師,而第III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第三軍團司令部,下轄三個步兵師。另外,跳號的第14,15,16(XⅣ,XV,XⅥ)三個防衛區則是留給即將成立的機械化部隊,戰時則計畫編為陸軍總司令部的直屬軍團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