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德國空軍十大王牌是誰戰績如何
埃里希·哈特曼——「王牌中的王牌「 20645&; 戰場軍事社區 帝國衛兵&;19578
1942.11.5 第一次戰績擊落伊爾-2 強擊機;1943.7.5,哈特曼一天出動 4 次,擊落 5 架拉-5 殲擊機;9 月底,哈特曼擊落敵機 115 架,破莫德斯創造的擊落敵機 100 架的記錄,成為新的「空軍英雄「.10.29,他擊落了第 150 架,平了克魯平斯基於 10.1 創造的 150 架的記錄;1944.3.2,達到了 202 架;1944.7.1,哈特曼已擊落 250 架;8.23 達 290 架 ;1945.5.8,擊落第 352 架飛機
在世界空戰史上只有兩個人擊落過超過 300 架的飛機,其中一個是眾所周知的空前絕後的超級王牌--埃里希·哈特曼,另一個就是 格哈爾德·巴克霍恩少校,他總共擊落了 301 架飛機,是德國的第二號王牌.1941.7.2,首次擊落敵機;11 月底,其個人戰果累計已達 10 架;12 月底 100 架;1943.11.30,累計已達 200 架;1945. 1.5,巴克霍恩的個人戰果已猛增到 301 架.
如果不是養傷期間被埃里希·哈特曼超越.排在第一的可能永遠是他.
漢斯·魯德爾(空對地的王牌)
漢斯·魯德爾並不是象米歇爾·惠特曼和厄斯特·巴克曼一樣的「裝甲王牌」。但他擊毀的蘇聯坦克超過了二者的總和。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Ju87「施圖卡」飛行員,他的特長就是從空中摧毀敵人的裝甲車輛。他擊毀的敵人裝備數量是普通人難以想像的,包括了519輛(一說530輛)蘇聯坦克(足夠組成5個完整的蘇聯裝甲軍!)和不計其數的其他目標(包括「馬拉」號戰列艦!他還擊傷了「紅色十月」號戰列艦。),這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戰績!(細節見後)。
漢斯·烏爾里希·魯德爾1916年出生於西里西亞。他是一個牧師的兒子。在學校他的成績很糟糕,只受了有限的教育。當納粹掌握政權時他還是個孩子,所以被灌輸了很多納粹理論。在他這個年紀,他體現出了對體育方面的興趣,同時在學校中表現卻很不好。1936年他參加了德國空軍,同時作為一個軍校學生繼續發展他的體育才能。在通過了飛行訓練課程,成為一名飛行員後,他遞交了學習俯沖轟炸技術的申請但被退回。作為替代,他接受了偵察機的飛行訓練並且在1939年9月的波蘭戰役中執行長距離偵察飛行任務。1939年10月11日,他被授予二級鐵十字獎章。同時他繼續申請Ju87「施圖卡」俯沖轟炸機的飛行課程並在1940年5月得到了批准。訓練結束後,魯德爾中尉被派往斯圖加特的「施圖卡」訓練學校,所以在法國戰役中他未執行戰斗任務。之後,他被調往第2俯沖轟炸聯隊第1中隊,參加了1941年5月對克里特島的空降入侵,但仍未執行戰斗任務。作為對「巴巴羅薩」作戰的准備,魯德爾的聯隊隨後被調往東線。1941年6月23日早上3點,他執行了第一次俯沖轟炸任務。在接下去的18個小時內,他一共執行了4次戰斗任務。1941年7月18日,魯德爾被授予一級鐵十字獎章。
1941年9月23日,魯德爾的聯隊(第一和第二中隊)襲擊了砢琅施塔德港灣(在列寧格勒附近)中的蘇聯艦隊。在襲擊中,魯德爾用1000公斤炸彈擊沉了蘇聯戰列艦「馬拉」號,炸彈命中了她的彈葯庫並把她炸成了兩截。「我們打中她了……你一定命中了她的彈葯庫……她爆炸了!」(引自魯德爾的後座機槍手斯哈諾夫斯基的通訊記錄)
1941年12月24日,魯德爾在聖誕前夜執行了他的的500次飛行任務。12月30日,他從里希特霍芬將軍(一戰中著名的飛行英雄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的兄弟,也是二戰中的德國空軍元帥)本人手中接過了金質德國十字勛章,然後魯德爾被派往格拉次去培訓新的「施圖卡」乘員。1942年1月15日,他被授予騎士十字勛章。在他自己的要求下,1942年6月他回到了東線。1942年9月,魯德爾接受了第2俯沖轟炸聯隊第1中隊第一分隊的指揮權,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執行戰斗任務。那時他的分隊經常被派去對付蘇聯坦克,盡管大家都已經認識到了炸彈並不是一種適當的反坦克武器。
1943年2月10日,漢斯·魯德爾執行了他的第1000次飛行任務並且成為了德國的國家英雄。隨後他被派往在布良斯克新組建的特別的空中反坦克單位,試驗改進過的Ju-87 D-3型(坦克破壞者)。新的Ju-87 D-3型在機翼下掛載了兩門37毫米反坦克炮(從高炮改進而來,裝有特殊整流罩並且每門炮配有6發彈葯),是德國空軍實驗局對東線嚴峻的坦克戰形勢作出的反應。原型機首先被用於在黑海上攻擊蘇聯登陸艇,魯德爾在三周內就摧毀了70艘。1943年3月,在貝爾格諾德的一次坦克戰中,魯德爾用他的新型Ju87擊毀了第一輛蘇聯坦克。「……我的後座機槍手告訴我他看見坦克象顆炸彈似的炸開了而且他看見有些碎片撞上了我們的飛機……」(漢斯·烏爾里希·魯德爾) 之後,更多的Ju-87 D-3被改裝成坦克破壞者,同時從1943年10月起,新設計的Ju-87 G-1(在德軍中呢稱Panzerknacker - Tank Buster or Kanonenvogel - Cannon Bird,可以理解為帶大炮的小鳥) 開始陸續抵達東線。
1943年4月14日,空軍上尉漢斯·魯德爾獲得了帶橡樹葉的騎士十字勛章。他的分隊共有9架Ju-87 G-1,被指派在「堡壘」作戰(庫爾斯克會戰)中支援第3黨衛軍裝甲師(骷髏師團)。在會戰的第一天,魯德爾在第一次出動中就擊毀了4輛蘇聯坦克,到那天結束,他的戰績達到了12輛。「我們都知道每一輛擊毀的坦克都意味著更多的德國兄弟被拯救了。」(漢斯·魯德爾)同時,魯德爾分隊的戰績也促使了新的「坦克破壞者」分隊(Panzerstaffels)的組建。根據他的經驗,魯德爾為「坦克破壞者」分隊發展出了新的攻擊戰術。他發現對付坦克的最佳途徑是從後方或側方襲擊它們(T-34的後方安裝著引擎和冷卻系統,不能安裝重型裝甲板)。有趣的是這就意味著飛機為攻擊敵坦克必須從敵方向我方飛行,不過這對在攻擊中受傷的飛機來說卻是一個巨大的優點。
1943年10月25日,漢斯·魯德爾被授予帶寶劍和橡樹葉的騎士十字勛章。在1944年3月的早些時候,他完成了第1500次戰斗任務並被晉升為少校。3月晚些時候,在一次任務中,魯德爾的分隊遭到了一個分隊的La-5戰斗機的攻擊。一架「施圖卡」被擊傷並迫降在地面上,乘員安然無恙。漢斯·魯德爾決定降落並把他的同志們從敵占區救出來。降落很順利,他把乘員們從損壞的飛機中拉了出來,但卻發現由於地面過於松軟,飛機不能起飛了。他們被迫向著德軍戰線步行前進,同時逃避著俄軍的追捕。魯德爾和他的同志們到達了德涅斯特河並在冰冷的河水中遊了600米,在即將上岸時,他的後座機槍手淹死了。最後,受了傷的魯德爾是唯一一個成功回到德軍戰線的人。隨後他返回了他的分隊,受到了他的同志們的熱烈歡迎。1944年3月29日,由於他的勇敢,少校漢斯·烏爾里希·魯德爾被授予當時德國最高軍事榮譽——帶鑽石、寶劍和橡樹葉的騎士十字勛章。
1944年11月,在布達佩斯附近的一次戰斗中,他的大腿中彈。不過幾天後,他帶著腿上的石膏回到了部隊。1945年1月1日,魯德爾被授予帶金橡樹葉、鑽石和寶劍的騎士十字勛章,成為唯一一名這個德國最高軍事榮譽的獲得者(也可以說這個榮譽是為他個人創立的)。在2月,魯德爾在法蘭克福附近的一次戰斗中飛機被地面防空火力擊中,右大腿又一次嚴重受傷,他掙扎著回到了德佔區,很快被送往野戰醫院,並被截肢。然後他被送到柏林的醫院,在那兒裝上了假肢並很快回到了部隊。在戰爭的最後日子裡,空軍上校魯德爾指揮著德國空軍的第一個也是最著名的一個「施圖卡」近距離攻擊/支援聯隊——第2俯沖轟炸聯隊「殷麥曼」(殷麥曼是德軍一戰中著名空戰英雄,「殷麥曼跟斗」由他創立,直到現在仍然是空戰基本戰術之一),他指揮著聯隊奮斗在東線直到最後的時候。戰爭結束時,他想帶著他的分隊進行一次自殺攻擊,但被他的上級阻止了,理由是:「在未來的日子裡,祖國有可能還需要他。」這也是他唯一不進行自殺攻擊的原因。1945年3月他也曾自願要求飛往被蘇軍包圍著的柏林以救出希特勒。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時,魯德爾上校在波希米亞進行了他在「施圖卡」上的最後一次飛行。他與美軍接觸以安排他和他的隊伍一起從蘇占區飛往美佔區並最終獲得了成功。後來,他先在英國接著又在法國接受了訊問,並最後被送往巴伐利亞的醫院以徹底康復。1946年,魯德爾離開了巴伐利亞的醫院,成為了一名公路運輸承包商。1948年,他去了阿根廷,為國營飛機製造廠服務,同時也參加了一個由逃脫的納粹分子組成的類似於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組織。
1951年,魯德爾出版了兩本書:《我們前線將士對德國重整軍備的看法》和《戳進夢想的匕首》。在第一本書里,魯德爾認為前線將士是為了反對布爾什維克和東方的「生存空間」而戰;在第二本書里,魯德爾不僅譴責那些企圖刺殺希特勒的人為叛徒,而且認為國防軍的高級軍官們也要和叛徒們一起承擔失敗的責任。魯德爾譴責那些企圖刺殺希特勒的人是因為他們造成的混亂使盟軍入侵歐洲成功,譴責那些國防軍的高級軍官們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希特勒的軍事天才而且總是在背後反對他。這兩本小冊子也說明了一些他對戰爭的看法(太沒眼光,為什麼人總不能適可而止呢?)漢斯·烏爾里希·魯德爾在50年代早期回到了德國並在1953年出版了他的戰爭日記 Nevertheless (意為盡管如此)。對於是否允許日記出版曾引起一場爭論,因為他是一個著名的納粹分子,1953年正是大多數人民試圖忘記過去的時候,納粹分子們成為了政治家和企業家,日益增長的工業生產和經濟活動是人們首要關注的。最後日記還是出版了,魯德爾也繼續著他的體育活動並曾擔任過一個極端保守黨的政治代表,但總的來說,他的政治生涯是不成功的。這位「施圖卡王牌」1982年死於德國。1984年他的日記再版,兩位偉大的盟軍飛行員道格拉斯·巴德和皮埃爾·克勞斯曼為之作序,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相信他們對魯德爾的政治傾向也不是很清楚把。
在魯德爾的戰斗生涯中,他一共執行了2530次戰斗任務(大約400次是在福克爾-沃爾夫190戰斗機上,同時他聲稱贏得了11次空戰勝利),他摧毀了150個炮兵陣地,519輛坦克,近1000輛其他車輛,70艘登陸艦,2架La-3戰斗機,1架IL-2強擊機,擊沉了戰列艦「馬拉」號,擊傷了「紅色十月」戰列艦,還擊沉了另外2艘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魯德爾是如此重創了蘇聯紅軍,以至於約瑟夫·斯大林本人懸賞十萬盧布要他的腦袋。他一共在戰斗中飛行了60萬公里,用掉了500萬升汽油;他一共投擲了100萬公斤的炸彈,發射了100萬發機槍子彈,超過15萬發20毫米炮彈以及超過5000發37毫米炮彈。魯德爾認為美國按租借法案提供給蘇軍的坦克比起T-34來更容易摧毀,但他討厭它們的防空機槍,因為有一次他就是被這種機槍擊落的。魯德爾是一個傑出的、有豐富經驗的飛行員,他熱愛飛行和摧毀。他討厭回家探親和因病停飛,甚至在截肢以後他仍然毫不沮喪,憑著假肢繼續他的最愛——飛行和摧毀。在他的經歷中,他顯示了令人驚訝的力量、執著和無畏,無以倫比的決心和勇氣。眾所周知,戰爭後期德軍作戰條件日趨艱苦,但從他的許多照片上你無法找到一絲一毫的畏縮和恐懼,也可以說他自大到了極點。憑借他令人難以置信的勇氣和戰績,他將永遠在世界軍事史上占據一席之地。一位美國官員稱他為『the typical Nazi Officer『.(最典型的納粹軍官),而他自己最著名的一句話是 『Verloren ist nur, wer sich selbst aufgibt『 (『Lost are only those, who abandon themselves『).意為:只由那些放棄自己的人才會失去信心
http://www.highbbs.com/topic/200510/20051020215725315.htm
『貳』 凱特爾的軍人:威廉·凱特爾
他療傷康復後,於1915年年初被派至「參謀本部」擔任參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他被留任在「新德軍」里,並且招募組建新部隊番號德軍自由軍團邊境守衛軍駐守在波蘭國界,也擔任過師級部隊軍官參謀,最後在「漢諾威騎兵學校」擔任教官兩年。
1924年底,他被調派至「國防部」,是凡爾賽條約後期掩護德軍准備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謀本部」外殼單位;沒多久他就升遷為署、處長,納粹黨執政後1933年他依舊被原職留用於「軍部」,1935年年在魏勒·馮·弗理奇推薦他出任納粹德國國防部長。 威廉·凱特爾(1882.9.22—1946.10.16),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
1882年9月22日出生於甘德斯海姆的凱特爾,性格倔強,如同下薩克森的農夫們所常有的性格一樣 。1901年。這位農場主的兒子高中畢業後即從軍於沃爾芬比特爾的野戰炮兵第四十六團。在他任該團的中尉副官時,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那慕爾與馬恩河的各次會戰,因作戰有功而獲得過二級鐵十字獎章與一級鐵十字獎章,並於1914年冬升任炮兵連長。1915年春,他晉升上尉並調到第十預備軍軍部任職,於1916年2月21日年參加了凡爾登戰役。同年,凱特爾凋任師首席參謀官,並獲霍亨索倫皇家勛章。在戰爭的最後一年,他在佛蘭德擔任海軍陸戰隊的參謀官。 很有作為!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凱特爾仍留在軍中服役。1931年10月擔任軍隊署組織處的上校處長,希特勒上台後,積極同納粹黨合作,歷任國防會議工作委員會主席,1933年晉升少將軍銜,並奉命在不來梅組建第二十二師。
1935年,凱特爾從師長直接被任命為陸軍部軍事政治管理局局長,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了一批持不同意見的陸軍高級將領的職務,以提拔年輕的高級指揮官為名,委任他為新組建的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總參謀長,使他一躍而成為希特勒最親信的軍事顧問。這個最高統帥部實際上形成了與陸軍總司令部的分庭抗禮局面,並凌駕其上。盡管凱特爾在一些重大決策問題上同希特勒有不同見解,但他無法也不敢說服魔鬼希特勒,如在希特勒決定進攻波蘭時他曾提出過勸告,可一見希特勒堅持就馬上依附過去。見義勇為 1940年1月27日,凱特爾受希特勒委託,在希特勒1939年12月14日下達的准備侵佔挪威和丹麥的命令基礎上,又下了一個命令,主要內容如下:
「元首和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希望『N』計劃在他親自直接監督下,並密切聯系戰爭總計劃加以制訂。
有鑒於此,元首委託我領導今後的准備工作。
為此,在最高統帥部設立一個工作參謀部,它同時又是負責指揮這一戰役的未來參謀部的核心。
爾後全部制訂工作,在『威悉河演習』代號下進行。」
這一命令具有很大的原則性意義,這種意義遠遠超出了計劃中的這一戰役的范圍。它與布隆貝格任國防部長、弗里奇男爵任陸軍總司令時開始產生的分歧有關。當時,無論是弗里奇,還是他的繼任者布勞希奇及總參謀長貝克和以後的哈爾德,都認為陸軍在任何未來戰爭中理所當然要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希望陸軍會對戰爭進程產生決定性影響。他們主張,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郎應該是由領導全部戰役的人組成,機構盡可能小。最高統帥部阼為國防部長(先是布隆貝格,後是希特勒)的機關,只應在總體上制訂戰略展開計劃和未來各次戰役的計劃。因此他們堅決反對擴大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部,而力圖根據陸軍的發展情況,擴大陸軍總參謀部這一作戰和組織機構,極力阻撓屬於最高統帥部系統的某種軍隊指揮機構在陸軍中出現。
陸軍總參謀部的許多爭論,就是為了防止權力落入凱特爾這樣的忠實於希特勒的軍事顧問們手中,因為這些人對希特勒的戰爭計劃可能會表現出危險的贊同態度。
以前的戰役計劃和指揮都由陸軍總司令部實施,希特勒沒有進行很大的干預,最多是積極參與制訂准備措施。如今,涉及挪威和丹麥的命令又挑起了這個爭論,並以有利於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部的方式解決,其結果是使最高統帥機構發生了危險的雙重發號施令現象,甚至使陸軍總司令部對陸上戰役的指揮權被完全剝奪。最高指揮機構編制中的這種混亂現象,這種無休止的分歧,甚至傳染到了下級中去。
總之,凱特爾的這個命令為希特勒確立在德國軍隊中的「統帥地位」鋪平了道路,並使之暢通無阻。
凱特爾的新的工作參謀部在1940年2月5日集中。到3月1日前,它的准備工作已達到可以頒發專門訓令的規模。已經晉升為上將的凱特爾,盡管知道陸軍內部對希特勒有很大的反抗潮流。但他毫不與之接觸,他相信希特勒在軍事方面天才的判斷能力。雖然希特勒的所作所為有時同他個人的意見大相徑庭,但他始終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身為德國三軍最高統帥部主管的凱特爾。其軍事素質和才能還是相當不錯的。他的「威悉河演習」訓令第一項很好地概括了德國和英國的戰略觀點:
「斯堪的納維亞事態的發展,要求做好用部分武裝力量佔領挪威和丹麥的一切准備。這就能阻止英國人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站住腳,保障我們在瑞典的礦石基地,擴大海軍和航空兵對英作戰的出發陣地。」
這一訓令還流露出給這一入侵事件打上和平佔領印記的企圖。將在戰役開始時採取相應的措施,如果需要,將通過顯示德國海空軍實力的方法,給這些措施增添必要的力量。 關於預定實施的行動,訓令包括以下規定:
「進入丹麥和在挪威登陸應該同時進行。應盡快並以盡可能大的兵力進行戰役准備。一旦敵人在挪威掌握主動權,應即刻採取對策。要使我們的措施出乎北歐國家和西方敵人的意料,這是至關重要的。在採取一切准備措施,特別是為輸送軍隊准備船隻、訓練和裝載時,應考慮到這一點。假如裝載准備不可能保守秘密,應給指揮官和軍隊指定一些假目的地,真正的目的地只能在艦艇出海後才向軍隊說明。」
關於戰役實施問題,訓令中說:
「在丹麥,最重要的是要迅速奪取陸地部分和西蘭島,攻佔波羅的海接近地;在挪威,必須以海軍和空軍實施行動。突然奪取最重要的海岸地段。」
這些規定和戰役實施問題的提出都很出色。而且從新的參謀部組成到訓令擬制完畢只有短短幾天時間。 戰役後,英國未來首相丘吉爾曾坦率承認:「德國人在計劃、指揮和堅定性方面,顯然佔了優勢。他們毫不動搖地實施自己的作戰計劃。他們充分了解如何在各個方面大規模地利用空軍。」
這是對凱特爾軍事才能的高度評價。但他的軍事素養更有糟糕的時候,當德軍正在西線大敗同盟軍順利推進時,他竟然和約德爾將軍一起支持希特勒下了一個拯救了英國遠征軍主力和同它們一起被圍的法軍的莫名其妙的命令,這個命令當然引起了指揮戰役行動的德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和以後軍事歷史的反對。
西方戰役結束之後,凱特爾於1940年7月被授予陸軍元帥軍銜。他的晉升曾引起許多將領的不滿,如德軍元帥曼斯坦因在他著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中寫道:「……這種行動毫無疑問的是足以使這種官階的威望貶值,……在波蘭戰役結束時,陸軍總司令與兩位集團軍群總司令是能夠符合這個要求的。但是希特勒卻未把他們升任元帥,以來表示對於陸軍的感謝。現在他卻一次製造了一打元帥。其中除了曾經打了兩次卓越戰役的幾位總司令以外,也還包括了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部的那個主管在內,他既不是指揮官又不是陸軍總部的參謀總長……他的組織功績固不可沒,但卻決不足以與陸軍總司令相提並論。」 當希特勒決心進攻東方時,凱特爾曾又表示了不同意見,並提出了一份不要進攻蘇聯的意見書。希特勒對此毫不理會。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凱特爾更加處處迎合希特勒。1941年7月25日,海軍元帥雷德爾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決定性勝利,按首先要在戰爭中集中基本力量去打敗英國這一方針行事,寫了一份意見書給最高統帥部,書中建議在地中海海區實施軍事掃盪行動,並加強北非的作戰力量。凱特爾知道希特勒的心思都在進攻蘇聯上,為避免引起希特勒的不快,就提請徹底修改這份意見書。在東方戰役過程中,凱特爾的指揮機構把一些戰役中個別將領成功的臨時措施當成了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葯,用希特勒只進不退的公式去代替靈活和負責任的指揮,代替利用空間和交替實施進攻和防禦的原來陸軍總參謀部充滿活力的那種巧妙行動,而且越來越信奉這一公式。幾乎完全否認軍隊退卻是為了恢復行動自由或節約兵力的一種作戰手段。凱特爾的戰略觀點簡直染上了希特勒的病態特徵,他已經漸漸習慣於元首永遠也不會犯錯誤的神話,他信奉元首的直覺,不顧一切地保持對元首的信賴,從心裡感到希特勒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統帥」,這不是一般的阿諛奉承,他已被希特勒的魔力所降伏。如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最高統帥部完全清楚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被圍後派增援兵力解圍非常困難,但卻順著希特勒不許第六集團軍突圍,嚴令其堅守。結果葬送了6個步兵師、3個摩托化師、3個坦克師、1個高射炮兵師和羅馬尼亞的一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以及克羅埃西亞軍隊的1個團,共26500人。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僵硬指揮應該對此負戰敗之責,但德國的宣傳機構卻把最高統帥部不可饒恕的錯誤說成是合理的和不可避免的過失,這在當時就使所有了解事實真相的將領們感到凱特爾等人格外可惡。
在希特勒將布勞希齊、龍德斯泰特、古德里安等戰功卓著的將領免職時,凱特爾毫無保留地表示同意和支持這種臨大戰撤換行為。他甚至助紂為虐,贊同處死許多高級軍官,而這些軍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服從希特勒關於死守的命令。1944年2月,蘇軍進抵盧茨克和羅夫諾,德軍損失慘重。凱特爾要求處死羅夫諾的德軍守備司令,遭到陸軍參謀長蔡茨勒將軍的反對。但帝國元帥戈林則支持凱特爾的意見。希特勒命令舉行軍事法庭審判。經審訊確認該守備司令有罪後,凱特爾又要求處死羅夫諾地區的一名師長,終因曼施泰因元帥的反對而未能執行。 1944年夏,西線崩潰,凱特爾的失誤已暴露無遺,他的絕對服從助長了西線的災難。希特勒於7月29日召集龍德施泰特、隆美爾和施佩勒諸元帥以及海軍上將克蘭克、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等人到貝希特斯加登舉行作戰會議。會上,龍德施泰特和隆美爾要求希特勒停止戰爭,但希特勒仍然固執地預言總體戰的「勝利」。
會後,隆美爾約凱特爾懇談,並向他說明,戰況毫無希望,戰爭必須盡快結束。凱特爾也相信戰爭勝利沒有希望。他雖然答應向希特勒陳盲,但他仍然迷信「領袖」的「天才」,並希望戰爭能獲得不分勝負的解決辦法。 1945年4月當戰爭發展到德國首都,柏林受到合圍威脅的時候,希姆萊、戈林等要員都已匆匆離開此地,異想天開地去與西方國家進行談判,充當談判的最佳人選,開始走自己的道路去了。德軍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和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長約德爾卻表現出了對希特勒的無限忠誠。他們倆當時都不在受到圍攻的柏林城內,這兩人決定對各戰場的德國軍隊保持形式上的指揮。他們完全無視現實,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從外面解救柏林和希特勒。凱特爾命令德軍第九集團軍退卻至柏林以南同仍然防守易北河和穆爾德河的由文克將軍指揮的第十二集團軍會合,他天真地認為,如果這兩個集團軍試圖從南面和東南面突擊柏林,而施泰納上將的以雜牌部隊組成的「集團軍」也能夠展開進攻的話,那麼,也許可以突破蘇軍鐵桶般的合圍圈(蘇軍已經合圍了柏林市區的三分之二左右)。
為了付諸實施這個遠遠脫離實際情況,近乎天方夜譚的計劃,凱特爾首先前往第十二集團軍,令其在4月22日夜間做好執行新任務的准備。4月24日,從大本營臨時所在地、位於波茨坦以北的克拉姆普尼茨發來了幾份最後擬定的命令。根據這些命令,第十二集團軍應向於特博相方向東進,在那裡同向西突圍的第九集團軍會合,以便隨後和它一起轉入進攻,解救柏林。文車將軍只能根據凱特爾的樂觀描述判斷柏林四周的情況,他起初確曾准備打到柏林,但很快就明白實施那種進攻是不可能的。為了擺脫因腹背受敵而被擊潰的困境,也為了保障第十二集團軍本身獲得在易北河以東行動的必要自由,文克將軍轉而向東進攻,去支援被蘇軍圍困的第九集團軍。 凱特爾代表最高統帥部緊急干預了這些行動。他命令第十二集團軍與第九集團軍協同,對柏林發動在他看來是決定性的進攻,並回到帝國辦公廳呆了些時間,由於他在那裡介紹了情況,所有人又都充滿了昔日的樂觀情緒。現在凱特爾認為自己的任務是保障整個海因里希上將的「維斯瓦」集團軍群兵力從北面配合第九、第十二集團軍發起進攻,解柏林之圍。但是在最後時刻,向前挺進的蘇軍朱可夫和科涅夫坦克部隊在哈弗爾湖區的瑙恩以南會師,並在西面將柏林的包圍圈合攏。這時,德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4月24日由克拉姆普尼茨遷到了菲爾斯滕貝格地域(參見柏林戰役)。
凱特爾和約德爾從北面向柏林進攻的企圖遭到了海因里希上將的激烈反對,因為從4月22日起,他的集團軍群正面的情況再次變得很嚴重。坦克第三集團軍尚能暫時頂住蘇軍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在奧得河以西的猛攻,隨後它為避免被蘇軍突破,不得不於4月25日退到蘭多夫河地區,接著,當再次出現蘇軍向普倫茨勞突破的威脅時,又繼續西撤。同時,該集團軍群以施泰納上將的兵力和第十二集團軍從易北河派來的一個軍,在拉特諾以北、哈弗爾河以東倉猝組織寬正面防禦,抵擋從南面進攻的蘇聯人。如果決定從這些薄弱的防禦陣地抽調兵力向柏林實施進攻,為了從後方掩護進攻部隊,坦克第三集團軍只能留在原地防止蘇軍突破而不能參加進攻。只有一個從西面調來的摩托化步兵師和一個已被擊潰的坦克師殘部可用於進攻,就這兩個師,海因里奇上將還急需用其去支援坦克第三集團軍作戰。執行凱特爾發出的這個最高統帥部命令會引起什麼樣的後果,已經一清二楚:在擁有弱小兵力的情況下向柏林突擊,沒有絲毫取勝的可能,坦克第三集團軍的正面勢必被突破。過幾天後這就會導致無法形容的混亂,從被突破正面撤下的部隊將與向西奔逃的一批批難民混在一起。海因里奇上將不願參與製造那種災禍。
4月27日,坦克第三集團軍的防禦正如海因里希所擔心的那樣,在普倫茨勞方向被蘇軍突破。這時只有馬上投入當時因德軍最高統帥部直接干預,為向柏林進攻而佔領出發地位的那兩個師,才能阻住這一被分割突破的局面。於是海因里奇決心把這兩個師北凋。已完全被希特勒潛移默化的凱特爾,又司空見慣地責難別人不去解柏林之圍是變節和怯懦,因為他在周圍看到的都不合自己的意願,他認為周圍的人即使不是變節,也是居心險惡。他不想懂得,只有通過退卻和將新銳兵力投入戰斗,坦克第三集團軍才能保全。他感到氣憤的是,為了不讓德國軍隊落入蘇聯人之手,竟放棄了斯維納明德這個「同奧得河有聯系的最後一個海軍基地」。他像中了魔法似的,眼睛只盯著柏林和元首,而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力量能夠使那位元首脫離他為自己安排的命運了。凱特爾仇恨海因里奇這位司令官,認為這位司令官在搗亂,認為他行為中全是錯誤,他沒有像某些戰線的司令官那樣,為了嚇唬所屬部隊,把逃兵一個個吊在退卻道路旁邊的樹上。 由於不服從命令,經凱特爾和約德爾提議,海因里奇上將於4月28日被解職,而被認為是「更果斷和順從」的施圖登特上將成為他的繼任者。在其到職之前,蒂佩爾斯基希將軍奉命指揮該集團軍群,後者不久以前已開始指揮編成第二十一集團軍的軍隊,這些軍隊在由東普魯士調來的集團軍司令部領導下,防守哈弗河下游與新魯平以南地域之間的正面。但由於海因里希的作用,凱特爾竭盡全力策劃的向柏林進攻的企圖已經自動告吹。在4月的最後幾天里,凱特爾這位希特勒的最頑固的支持者也承認為柏林解圍是無法實現的,因而停止了這方面的一切嘗試。他和約德爾趁坦克第三集團軍的正面還未被蘇軍徹底突破,將德軍最高統帥部遷到了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並不再干預各位司令官的行動。
4月30日,在解圍的最後希望破滅後,給人類和平帶來巨大災難的聲名狼藉的希特勒,沒敢在最後關頭為其所表演的一切丑惡行徑負責,於下午三時半自殺身死。其侍從官將他和愛娃的屍體搬至總理府的後花園里,用汽油焚毀。 凱特爾一直到希特勒自殺的這一天對其都是忠心的。
5月3日,凱特爾出席了希特勒死前任命的鄧尼茨政府召開的「波希米亞」問題會議。參與了將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德軍兵力集團有組織地撤至西線戰場向美軍投降使其避免落到俄國人手中的圖謀。
5月8日深夜,在柏林城郊的卡爾斯霍爾斯特正式舉行的德國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上,凱特爾元帥和海軍上將弗雷德堡、空軍上將施通普夫代表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宣布向蘇美英法四國無條件投降,並在《法西斯德國武裝部隊投降書》上簽字。
『叄』 德國名人有哪些越多越好
德國名人有歌德、叔本華、恩格斯、費爾巴哈、康拉德·阿登納、巴赫、貝多芬、莫扎特、俾斯麥、谷登堡、馬丁·路德、卡爾·馬克思、倫琴、尼采、高斯、西奧多·施旺、叔本華、隆美爾等。具體介紹以下幾位:
1、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2、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軍事理論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經濟支持。
3、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4、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5、倫琴
威廉·康拉德·倫琴(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國物理學家。1895年11月8日發現了X射線,為開創醫療影像技術鋪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不僅對醫學診斷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影響了20世紀許多重大科學發現。
『肆』 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的生平
申克爾1781年生於勃蘭登堡新魯平,是家中次子。父親約翰供職於教會和地區學校,是一名頗有聲望的神學家。申克爾6歲喪父,1794年舉家遷往柏林,在灰色修道院文理學校(德文:Berlinische Gymnasium zum Grauen Kloster)完成教育。隨後求學於建築師大衛·基利(David Gilly)及其子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Gilly),並同後者成為密友。波茨坦的水果女神廟是他首座建成的設計。
1803年的首次義大利之行無庸置疑的影響了他的藝術風格,草圖、日記、信件紀錄了無時不在的視覺沖擊。申克爾在沿途的重要城市寫生:德雷斯頓、布拉格、維也納、威尼斯、帕多瓦、費拉拉市、博洛尼亞、佛羅倫薩、錫耶納直到羅馬。在羅馬他結識了威廉·馮·洪堡。1804年繼續旅行到那不勒斯和維蘇威火山,而在西西里的3個月則是旅行的高潮,當地的風景和建築給他無窮的靈感。申克爾回程取道比薩、里窩那、熱那亞、米蘭、里昂,最終到達巴黎。1805年經斯特拉斯堡、法蘭克福、魏瑪返回柏林。
耶拿戰役的失敗使普魯士無力負擔大型建設項目,完成義大利游學後,申克爾一度以繪畫和裝飾設計謀生。1807年他在法軍佔領下的柏林展出了一批全景畫,有想像中的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1808年的巴勒莫獲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得到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委託創作一批新的全景畫。而當他在柏林藝展上看到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的油畫《雲海上的旅客》後(德文:Wanderer über dem Nebelmeer),深感折服並從此轉向建築設計。
拿破崙戰敗後,他管理普魯士最高建築委員會,負責柏林總體設計。
1808至1817年間以哥特復興風格重建玫瑰宮。
『伍』 如果德國超市食物出現問題下架了,奧地利也會下架嗎
你是不是這樣認為,德國的主要商品市場、經貿夥伴是奧地利呢?來看一個例子吧:
歐洲掛牛頭賣馬肉丑聞越演越烈,德國16號證實在一間食品生產商,生產的其中一款罐裝食品中內發現含有馬肉。這是德國第一家公司捲入馬肉丑聞。
涉嫌生產含有馬肉食品的的食品生產商發表書面聲明指,在一款牛肉食品內驗測到含有馬肉,為保障消費者,將會回收在新魯平廠房生產的所有同款食品,生產商又補充說,回收的食品是安全,對顧客健康是無害的。
馬肉充當牛肉的丑聞在上月被揭發後,風波牽連歐洲多個國家,自今沒有收到因進食含馬肉食品後不適的個案,不過,事件就打擊了民眾對歐盟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的信心。
這是很早時期的一個新聞,確實說明德國的食物遠銷歐盟各個國家,但不一定德國超市食物出現問題,與之相鄰且關系密切的奧地利就會出現食品下架情況。而且德國的許多食品自身消費量是很大的,可能沒有多少是出口外國,例如有機食品。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陸』 二戰德軍 霍斯(第3裝甲軍團司令)、霍普納(第4裝甲軍團司令)的介紹
赫爾曼·霍特 (Hermann "Papa" Hoth, 1885年4月12日 - 1971年1月25日),
德國陸軍軍官,1903年服役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退役。退役軍階高級上將(Colonel General,位階高於一般上將僅次於最高長官的階級);裝甲戰專家,法國戰役作戰讓他聲望崛起,於蘇德戰爭時指揮第4裝甲軍團參加德國對蘇聯全面作戰的巴巴羅薩作戰,及攻擊蘇聯首都莫斯科的「台風作戰」,及稍晚的1942年東戰場德意志國防軍戰斗及代號「藍色行動」之對蘇的夏季攻勢:並於1942年11月在斯大林格勒攻防戰隸屬於被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國第六軍團所指揮卻在代號為冬季風暴行動中拯救第六集團軍司令部失敗,但成功掩護救出在敖德薩數十萬德軍即時逃出蘇聯紅軍包圍殲滅;之後霍特於1943年夏天派至庫爾斯克戰役進行戰斗,戰役結束冬天改派至基輔作戰;他領導第4裝甲軍團(管轄兩個裝甲軍及數個機械化步兵師)在庫爾斯克戰役創下最大編制坦克部隊坦克數量之世界紀錄,可是他卻在1943年被希特勒拔除司令官職銜召回國內;這支霍特領導德軍精銳部隊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個月有休息。戰爭結束後他因「戰犯」罪名被囚禁6年,出獄後成為軍事歷史作家。
戰前生平
他出生在新魯平,是一位軍醫醫官之子;他於1903年加入德軍並參予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威瑪共和軍隊重建時留任於當時的德國國防軍,1935年德國軍備重建計劃時被希特勒賞識升遷為陸軍少將並派任德軍第18步兵師師長。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
大戰爆發他晉升中將並於1938年10月起起擔任德軍第15摩托化步兵師師長,並參與1939年波蘭戰役;在1940年法國戰役作戰中表現良好,於同年7月19日晉升上將。
在1941年對俄巴巴羅薩作戰,霍特領導第3裝甲集團佔領俄國工業重鎮明斯克及維捷布斯克,也支援進攻莫斯科(主攻作戰則是另一位德軍坦克名將海因茨·古德里安,戰敗收場被希特勒憤怒降官級調返國);同年10月,他接替卡爾-海因利希·馮·史圖爾普納格上將領導第17軍團於烏克蘭作戰;不久他與第17軍團被調返俄羅斯,參與1942年初對俄攻擊戰(參見 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
1942年6月,他接替里夏德·魯奧夫上將領導第4裝甲軍團:在代號藍色行動中,德軍攻擊南俄羅斯,霍特軍團甚至攻至頓河流域城市 沃羅涅日,接著霍特奉令轉進向南支援正在渡過頓河之第1裝甲軍團,兩大德軍裝甲軍團輔助第6軍團攻佔斯大林格勒(參見斯大林格勒攻防戰)。
1942年11月,俄紅軍發動代號為天皇星行動的冬天反攻作戰,猛攻德軍補給線並開始包圍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6軍團,霍特在代號冬季風暴行動擔起重責大任作戰救援被圍的第6軍團60萬大軍!指揮霍特上級長官是曾經於法國戰役時任參謀長、舊時長官,德國陸軍元帥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可是這次救援作戰最後仍失敗,歸咎於蘇聯紅軍大批援軍湧向斯大林格勒,而且天氣異常惡化冰冷導致德軍坦克難以發動延誤作戰,紅軍再次切斷德軍補給線,終於被紅軍奪回斯大林格勒;第6軍團投降被俘。
1943年7月,霍特達到軍事生涯的巔峰:率領第4裝甲軍團反攻作戰,與「紅軍」展開至今世界最大規模、超過萬部坦克群戰斗庫爾斯克戰役;曼施坦因及霍特由南向北進攻,瓦爾特·莫德爾上將的德國第9軍團由北向南進攻,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目的在以運動戰圍攻突出於德軍前線、蘇聯紅軍佔領的數萬平方公里梯形陣地:此時第4裝甲軍團加入生力軍助戰:有新式武器配備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因此在破壞攻破紅軍前線建立戰功!但是在先前因為在普洛霍羅夫卡戰役中因耽誤整體作戰計劃進度,曼施坦因催促霍特持續攻擊不可停止,但是在德軍第9軍團進攻庫爾斯克北方戰斗失利,且盟軍此時已經登陸義大利西西里,德軍自此戰場抽調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至義大利作戰,兵力不足導致原先德軍發動的庫爾斯克戰役草草結束,德軍自此起在俄羅斯戰事逐漸敗退不敵。
蘇聯紅軍在庫爾斯克戰役里特別是第聶伯河戰役戰勝德軍(紅軍陣亡高達305,000人!血肉捍衛俄羅斯慘勝成功[2])後宛如開啟一連串戰斗勝利,1943年紅軍終於光復基輔並且把德軍趕出烏克蘭;盡管霍特戰功彪炳而且是上將,希特勒此時卻怪罪霍特需為這一連串德軍戰敗負責部份責任,卸除霍特軍團司令官職銜調回德國,1943年11月霍特改調後備部隊訓練官。
1945年4月,霍特再度被召回戰斗崗位,擔任喀爾巴仟山脈防區司令官,愛國的霍特義無反顧赴任直到一個月後德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落幕,和平鍾聲到來。
[編輯] 戰後
戰爭結束後,霍特接受紐倫堡審判高級將帥庭「戰犯」罪名,於1948年10月27日法庭宣判15年徒刑,他服刑至1954年提早釋放出獄(可能是冷戰時代集團對抗加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需仰仗霍特軍事長才),他隱居寫作;一代坦克名將後逝並葬在戈斯拉爾這地方。
『柒』 德國有什麼名人
馬恩、歌德、俾斯麥
德國名人簡介[ZZ]
Abbe, Ernst
恩斯特•阿貝。德國物理學家,1840年元月23日出生於埃森納赫,1905年元月14日卒於耶拿。1882年和卡爾•蔡斯共同在耶拿創建玻璃廠。阿貝曾設計過很多光學儀器。
Abendroth, Wolfgang
沃爾夫崗•阿本德羅特。德國國家法學家和社會學家,1906年5月2日出生於烏珀塔爾,1985年9月15日卒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自1951年起任馬爾堡大學教授,1964年出版《德國社會民主的發展和危機》。
Achternbusch, Herbert
赫伯特•阿赫特布施。德國作家和製片人。1938年11月23日出生於慕尼黑。
Ackermann, Konrad Ernst
康拉德•恩斯特•阿克爾曼。德國演員,1712年2月1日出生於什未林,1771年11月13日卒於漢堡。他是德國戲劇藝術的奠基人之一,曾和萊辛合作工作。1765年,阿克爾曼在漢堡開辦了一劇院。其妻子索菲•莎洛特•阿克爾曼(Sophie Charlotte Ackermann,1714年5月12日生於柏林,1792年10月13日卒於漢堡)和女兒多羅特婭•阿克爾曼(Dorothea Ackermann,1752年2月12日生於格但斯克,1821年10月21日卒於漢堡)均為對德國戲劇藝術的發展起過影響作用的演員。
Adenauer, Konrad
康拉德•阿登納。政治家、法學家。1876年1月5日生於科隆,1967年4月19日卒於萊茵-勒恩多夫(Rhein-Rh?ndorf)。自1917年起任科隆市長。1933年由於反對納粹被開除一切職務,1944年被短期關押。1945年再次擔任科隆市長,但為時短暫。自1946年起任英國佔領區基民黨主席。1950-1966年任基民黨聯邦主席。1949年阿登納被推選為基民黨/基社黨、自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的聯邦總理。此時的阿登納在明確主張德國和西方靠攏的同時力求德國的獨立以及和西方的平等。1955年在莫斯科訪問時,他促成了蘇聯和德國建交,並且使蘇聯同意釋放德國戰俘回德國。阿登納致力於促進德國和法國的和解,1963年簽署的德法條約為此後西歐的統一奠定了基礎。1961年基民黨/基社黨大選失敗,阿登納於1963年10月15日辭去總理職務。其4卷回憶錄於1965-68年間出版。
Agricola, Georg
格奧爾格•阿格里柯拉。德國自然科學家。1494年3月24日出生於格勞豪,1555年11月21日卒於克姆尼茨。他是現代礦物學的奠基人。
Albertz, Heinrich
海因里希•阿爾貝茨。德國基督教神學家和政治家,社民黨員。1915年元月22日生於現波蘭的布雷斯勞(Breslau),1993年5月17日卒於不來梅。1966年至1967年間任西柏林市長。阿爾貝茨是和平運動的積極倡導人。
Alder, Kurt
庫爾特•阿爾德。化學家,1902年7月10日出生,1958年6月20日卒於科隆。1927至1928年間,阿爾德和奧托•迪爾斯共同發現迪爾斯-阿爾德反應(Diels-Alder-Synthese),於1950年因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Altdorfer, Albrecht
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費爾。畫家。約於1480年生於累根斯堡,1538年2月12日卒於同一地方。
Bach, Johann Sebastian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曲家,1685年3月21日出生於埃森納赫,1750年7月28日卒於萊比錫。
Barschel, Uwe
烏韋•巴舍爾。法學家和政治學家。1944年5月13日生於奧拉寧堡,1987年10月11日卒於日內瓦。1982-87年間任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總理。由於被控對社民黨的伯爾恩•恩霍爾姆進行誣蔑誹謗活動而辭職。
Barlach, Ernst
恩斯特•巴拉赫。雕刻家、版畫家及文學家。1870年1月2日生於韋德爾市(荷爾斯泰因),1938年10年24日卒於羅斯托克。
Barzel, Rainer
賴訥•巴澤爾。政治家。1924年6月20日生於東普魯士的布勞貝格(今屬波蘭)。1962-63任全德事務部長,1964-73任基民黨/基社黨在聯邦議會中議會黨團主席。1972年,對維利•勃蘭特提出建設性不信任案時被提名為總理候選人,但沒有成功,1972年重新競選總理。1971-1973年任基民黨主席。1983-84年任聯邦議院議長。
Beckenbauer, Franz
弗蘭茨•貝肯鮑爾。德國足球明星。1945年9月11日出生於慕尼黑,在1965-1977這段時間,貝肯鮑爾在德國足球隊出場103次。1984-1990年間任德國足球隊長。自1994年起是巴伐利亞足球俱樂部負責人。被譽為足球皇帝。
Becker, Boris
鮑里斯•貝克爾。網球明星。1967年11月22日生於海德堡附近的賴姆。於1985、1986及1989年獲溫布頓網球賽冠軍。
Beethoven, Ludwig van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德國作曲家,1770年生於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於維也納。從1784年起,他是波恩選帝侯宮廷樂隊的成員。作為海登的學生,貝多芬於1792年來到維也納,在這里,他很快成為知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是器樂,如交響樂、弦樂四重奏和奏鳴曲。貝多芬的每個作品都有其獨特性,因此,他在維也納的早期作品就因其大膽、新異而受到同行的好評。
左圖:貝多芬就是在這座位於波恩市中心的房屋中出生的,現是貝多芬紀念館。
Benz, Carl
卡爾•本茨。工程師和汽車製造先驅。1944年11月25日出生於卡爾斯魯厄,1929年4月4日卒於拉登堡。其父親是一火車司機。由於早年喪父,本茨未能完成機械製造學業。1883年在曼海姆成立汽油發動機製造公司,其1884年設計的由汽油發動機驅動的三輪汽車雖然遭到人們的諷刺和嘲笑,但於1886年獲得德國以及其它國家專利。1926年其公司和戴姆勒發動機製造公司合並為戴姆勒-苯茨股份公司。
Biedenkopf, Kurt
庫爾特•比登科普夫。1930年出生於路得維希港,中學畢業後分別在慕尼黑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攻讀政治學、法學和國民經濟學。1958年或法學博士。1964-70年間任波鴻魯爾大學教授,其間在1966-67年間任此校法學系主任,1967-69年間任校長。1971-73年間任亨克爾有限公司經理。1973-77年間任德國基民黨總秘書長。1976-80年間任聯邦議會議員。1980-83年間任北威州基民黨議會黨團主席。自1990年起任薩克森州總理。
Blücher, Gebhard Lebrecht Fürst
格布哈德•萊布雷希特•布呂歇爾•馮•瓦施塔特侯爵。普魯士陸軍元帥。1742年12月16日出生於羅斯托克,1819年9月12日卒於西里西亞。在滑鐵盧之戰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odewig, Kurt
庫爾特•博德維希。1955年4月26日出生於萊茵貝格,已婚,有一兒子。1973年加入社民黨,自1998年任聯邦議會議員,自2000年3月20日起任聯邦交通、建築和住宅部議會國務秘書。
Brahms, Johannes
約翰內斯•布拉姆斯。德國作曲家和鋼琴家,1833年5月7日生於漢堡,1897年4月3日卒於維也納。他是卡拉拉、羅伯特•舒曼夫婦是好朋友。布拉姆斯在世時,其盛譽也傳遍歐洲。
Brandt, Willy
維利•勃蘭特。原名赫伯特•恩斯特•卡爾•弗拉姆,1913年12月18日生於呂卑克,1992年10月8日卒於瓮克爾。政治家。1933年移民挪威,1940逃亡到瑞典。1945年以記者身份回到德國。1947年以筆名維利•勃蘭特重入德國籍。1949-57年以及1969年起任聯邦議院議員。1957-66年任西柏林市長。1964-87年任社民黨主席,1987年起任名譽主席。1966-69年間任聯合政府的副總理兼外交部長。1969-74任總理。1971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74年因吉永事件被迫辭去總理職務。1979-83年任歐洲議會成員。
Büchner, Georg
格奧爾格•比希訥。劇作家。1813年10月17日生於達姆施塔特,1837年2月19日卒於蘇黎士。他是現代戲劇的先驅,其手法是將無因果聯系的各個場景進行平行排列、用印象派的獨白片斷來替代傳統的對白。
Bürger, Gottfried August
戈特弗里德•奧古斯特•比格爾。文學家,1747年12月31日出生於曼斯費爾德,1794年6月8日卒於格廷根。用其敘事詩對德國文學起到了同歌德一樣的貢獻,使德國文學開始富有民族特色。他系統地整理並出版了吹牛大王明希豪森的冒險故事。
Busch, Wilhelm
威廉•布施。作家、畫家。1832年4月15日生於施塔特哈根,1908年1月9日卒於澤森。
Carstens, Karl
卡爾•卡斯滕斯。1914年12月14日出生於不萊梅,1992年5月30日卒於梅克海姆。曾分別在德國、法國和美國學習法學和政治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939-1945年服兵役, 1945-1949年在不萊梅任律師,1950-1973在科隆大學任教。1954-1955年任聯邦德國在歐洲議會的常任代表。1972-1979任聯邦議院議員。1973-1976任基民黨/基社黨聯盟的議會黨團主席及基民黨主席團成員。1976-1979任聯邦議院議長。1979-1984年任德國總統。
Christiansen, Sabine
扎比內•克里斯蒂安森。1957年9月20日出生於普雷茨,1983-85年間,在漢堡北德廣播電台接受新聞工作職業培訓,1985-87年間在漢堡作電視節目主持人,1987-97年間在聯邦德國廣播電視網作編輯和「今日要聞」節目主持人。自1998年元月主持以她自己名字作名稱的專題節目,它是目前德國電視中最成功的節目之一,觀眾超過400萬人。克里斯蒂安森因她傑出的新聞工作獲得多項大獎,如金攝像機獎、金小鹿獎,並被評為1999年德國婦女名人。
Clement, Wolfgang
沃爾夫岡•克萊門特。1940年出生於波鴻,曾在明斯特大學攻讀法學,畢業後在馬爾堡大學擔任助理。自1968年擔任《威斯特法倫評論》擔任政治專欄編輯。1970年加入社民黨。1981-86年間為社民黨主席團發言人。1987-89年間任《漢堡晨報》總編。1989-95年間任北威州州總理辦公廳廳長。1995-98年間任北威州經濟部長。自1998年起任北威州總理。自1999年12月7日起,擔任社民黨副主席。
Cornelius, Peter von
彼得•馮•科內利烏斯。畫家,1783年9月23日生於杜塞爾多夫,1867年3月6日卒於柏林。1811-19年在羅馬和拿撒勒畫派的畫家們接觸,其後在慕尼黑和柏林創作。曾嘗試革新德國濕壁畫藝術。
Cranach, Lucas
盧卡斯•克拉納赫。畫家、銅版雕刻家和木刻畫家。1472年生於克洛納赫,1553年10月16日卒於魏瑪。
Daimler, Gottlieb
戈特利布•戴姆勒。工程師和發明家。1834年3月17日出生於舍恩多夫,1900年3月6日卒於斯圖加特的巴特坎施塔特(Bad Cannstatt)。機械製造專業大學畢業後,戴姆勒曾在英國和法國深造。1872年設計出四沖程發動機;1883年和威廉•邁巴赫一道,完成一高速發動機的設計;1885年將此發動機安裝於木製雙輪車;1886年生產和馬車相似的汽車。在1900年生產的由其設計的汽車,已達34馬力,速度高達每小時74公里。自1902年起,這種汽車按照一車輛設計工程師女兒的名字Mercedes被命名為「梅塞德斯」。
Dalberg, Theodor Karl von
卡爾•特奧多爾•馮•達爾貝格。1744年2月8日生於伏姆斯,1817年2月10日卒於累根斯堡。1802-13年是美因茲選帝侯。1806年是萊茵聯盟大諸侯,1810年是法蘭克福公爵。1813年下野。
D?ubler-Gmelin, Herta
赫爾塔•多伊布勒-格麥林。1943年8月12日出生於普雷斯堡(今屬捷克),信基督教,有兩個子女。在蒂賓根和柏林上大學時,主修法學和國民經濟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965年加入社民黨,1972年擔任聯邦議院議員和巴登-符騰堡州社民黨主席團成員,1979年被選入社民黨聯邦主席團。1988年擔任社民黨副主席。自1998年10月起,任聯邦司法部部長,2002年大選後,盡管社民黨和綠黨獲勝而繼續執政,但多伊布勒-格麥林因其將美國總統布希和希特勒相比的言論而不再續職。
Diels, Otto
奧托•迪爾斯。德國化學家,1876年元月23日生於漢堡,1954年3月7日卒於基爾。他於1906年發現二氧化三碳,並發現甾族化合物的基本結構。1928年,迪爾斯和庫爾特•阿爾德一道發現迪爾斯-阿爾德反應,兩人因此在1950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Dietrich, Marlene
馬倫娜•迪特里希。1901年12月27日生於柏林,1992年5月6日卒於巴黎。電影演員和歌唱家。1930年主演電影《蘭天使》出名,後移居美國,1937年入美國籍。50和60年代她在世界各地舉行巡迴演出。德國有面值為1.1馬克的郵票紀念她。
Droste-Hülshoff, Annette von
安內特•馮•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女詩人。1797年1月10日生於明斯特附近的徽爾斯霍夫庄園,1848年5月24日卒於邁爾斯堡。德國現在通行的20馬克面值的鈔票上有其肖像。
Dürer, Albrecht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德國畫家、藝術理論家。1471年5月21日出生於紐倫堡,1528年4月6日卒於同一城市。
Ehrlich, Paul
寶羅•埃爾利希。醫學家。1854年3月14日出生於西里西亞,1915年8月20日卒於巴特霍姆堡,他是化學療法的創始人和治療梅毒用葯灑爾拂散的發明人。1908年獲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德國面值為200馬克的鈔票上印有其肖像。
Eichel, Hans
漢斯•艾歇爾。1941年12月12日生於卡塞爾市,有兩個子女。上大學時期主修的專業有日爾曼學、哲學、政治學、教育學和歷史學。1964年加入社民黨。1975-1991年任卡塞爾市長,自1984年起,任社民黨主席團成員,自1989年任黑森州社民黨主席,1991-1999任黑森州議會成員和州總理。自1999年4月起,擔任聯邦財政部長。自1999年12月起為社民黨主席團成員。
Engels, Friedrich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社會主義理論家。1820年11月28日生於烏珀塔的巴門,1895年8月5日卒於倫敦。恩格斯的一生受馬克思的影響很大,自1844年起兩人就建立了終生的友誼,《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就是這種友誼的結晶。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協作於1873-83年間,出版於1935年。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傳播、發展和恩格斯的工作分不開。
Erhard, Ludwig
路德維希•艾哈德。政治家。1897年2月4日生於菲爾特,1977年卒於波恩。大學期間主修國民經濟學和企業經濟學。1928年起在紐倫堡從事研究工作。1945-46年任巴伐利亞工商部長,自1948年起任「統一經濟區經濟管理部」部長,艾哈德在1948年6月20日即由他參與准備的貨幣改革日宣布結束統制經濟,此後他實施了社會市場經濟,被稱之為「德國經濟奇跡之父」。1949-76年任聯邦議院議員。1957-63年任副總理,1966-67任基民黨主席。1963-1966年任聯邦總理。
Eulenspiegel, Till
蒂爾•厄倫史皮格爾。諷刺家。有關他的文獻記錄很少,傳說他本人是一農民,出生於不倫瑞克,在1350年卒於莫爾恩。他的名字,在德語中成了滑稽詼諧並且愛捉弄人者的代名詞。
Fallersleben, Hoffmann von
霍夫曼•馮•法勒斯萊本。日爾曼學家和抒情詩人。1798年4月2日出生於不倫瑞克市附近的法勒斯萊本,1874年元月19日卒於科魏堡。寫作過大量政治抒情詩和兒歌。1841年在赫耳果蘭島完成《德國之歌》。
Fischer, Andrea
安德阿•菲舍爾。1960年元月14日出生於阿恩斯貝格市,1978年高中畢業後當膠印印刷學徒工,期滿後當印刷工人和清樣校對工。1985年加入綠黨,1985-1990年她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國民經濟學,獲學士學位,學習期間從事新聞工作。1990-1991年在歐洲議會工作,重點為勞工市場和社會政策方面。1991-1994年間在柏林科學中心參加「中歐及西歐勞動力的轉移」科研項目。自1994年任聯邦議院議員。自1998年10月起任聯邦衛生部長。2001年元月9日因為對德國的瘋牛症問題處理無力而辭職。
Fischer, Joschka
約施卡•菲舍爾。德國外交部長。1948年4月12日出生於巴登-符騰堡州的格拉布隆,1982年加入綠黨,1983-1985年3月29日聯邦議院議員。1985年12月12日-1987年2月9日任黑森州國務秘書和聯邦參議院代理議員,主管環保和能源。1987年4月8日-1991年4月4日任綠黨在黑森州議會黨團主席。1998年10月27日起出任德國外交部長。
Fliedner, Theodor
特奧多爾•弗利德訥。基督教神學家。1800年1月21日生於埃盆施泰因,1864年10月4日卒於杜塞爾多夫。1836年首次創建培養從事教會社會救濟工作女護士的教院。
Focke, Henrich
亨里希•福克(1890年10月8日,不萊梅-1979年2月25日,不萊梅)。飛機設計師。自1908年起開始設計飛機,1933年完成直升飛機的設計生產,1936年首航。
Fontane, Theodor
特奧多爾•馮塔訥。1819年12月30日生於諾伊魯平,1898年9月20日卒於柏林。作家、記者和文學評論家。曾任德法戰爭中的戰地記者。
Fraunhofer, Joseph von
約瑟夫•馮•弗朗霍夫。物理學家。1787年3月6日生於施特勞賓,1826年6月7日卒於慕尼黑。1814年發現用其名字命名的太陽光譜吸收曲線(弗蘭霍夫曲線)。對光的波動理論有突破性進展。
Gau?, Carl Friedrich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年4月30日生於不倫瑞克,1855年2月23日卒於格廷根。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發表過有關高等數學、微分幾何學和天體運行的重要著作。和物理學家威廉•韋貝爾一道,高斯對地球磁力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地球磁感應單位「高斯」用其名字命名。德國面值為10馬克的鈔票上印有高斯的肖像。
Genscher, Hans-Dietrich
漢斯-迪特里希•根舍。政治家、法學家,1927年3月21日出生於哈勒附近的賴德堡。1968年任自民黨副主席,1974-85任自民黨主席。1969-74內政部長,1974-92任外交部長。
Gerhardt, Wolfgang
沃爾夫岡•格哈德。1943年12月31日出生,獲哲學博士。1987-1991年間任黑森州副總理兼科學藝術部長,同期任聯邦參議院議員。自1995年6月任自民黨聯邦主席。自1998年10月任自民黨議會黨團主席。格哈德出版過多本政論書籍。
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德國作家。1749年8月28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832年3月22日卒於魏瑪。1765年歌德按照其父的願望到萊比錫學習法律,期間開始創作詩歌。歌德於1774年完成的第一部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近期小說的典範。
G?ring, Hermann
赫爾曼•戈林。1893年1月12日生於羅森海姆,1946年10月15日自殺於紐倫堡。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定戈林為其接班人。他是納粹政權時強制外國人勞動和滅絕猶太人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在紐倫堡法庭被判處死刑。
Grimm, Jacob
雅各布•格林。德國語言學家和文學研究家。1785年1月4日出生於哈瑙,1863年9月20卒於柏林。他是日爾曼語言學的先驅,他的一生和其弟弟威廉•格林密切相關。他們於1812-15年間完成的《格林童話》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在1819年再版的《德語語法》中他首次闡明了德語語音的規律性。1854年出版《德語詞典》。
Grimm, Wilhelm
威廉•格林。德國文學研究家。1786年2月24日出生於哈瑙,1859年12月16日卒於柏林。《格林童話》主要為其所完成。
Gropius, Walter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德國及美國建築學家和設計師。1883年5月18日出生於柏林,1969年7月5日卒於美國波士頓。格羅皮烏斯對20世紀建築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1919年建立寶豪絲。在1928到1933年在柏林做建築師,1933年移居倫敦,從1937年起定居美國,並建立自己的建築學校。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築學與寶豪絲》。
Gutenberg, Johannes
約翰內斯•谷騰貝格。在 1397-1400年間生於美因茲,於1468年2月3日卒於美因茲。約在1450年左右發明活版印刷。
Gysi, Gregor
格雷戈爾•吉西。1948年元月16日出生於柏林,已婚,有三個子女。1966年中學畢業後參加培訓,學習養牛。1966-1970年在柏林洪堡大學攻讀法律,1976年獲博士學位。1971年起,在柏林任律師。自1990年10月3日起任聯邦議院議員。1998-2000年10月任民主社會主義黨議會黨團主席。
『捌』 第25裝甲擲彈兵師的部隊簡介
1943年9月,德國新魯平,依照43年裝甲擲彈兵師基本編裝(Grundgliederung der Panzergrenadier-Division 43),25PGD成立一個新的第五戰車營。該營是由第五戰車補充營改編而來,而第五戰車補充營則是由原先在北非戰場被擊潰的第五戰車團殘部所改編,自營長Rettemeier上尉以下之軍官,士官及士兵都是曾經在北非戰場作戰的老兵。
該營除營部連之外有四個戰車連和一個補運連,原先是配備四號戰車及突擊炮,這個營到10月才到中央軍集團的戰區, 一直要 到10月20日才在杜布羅夫諾進入第四 軍的戰區,到十月底才和該師匯合。1942年5月,第25機車步槍營吸收第25摩拖化偵搜營的殘部並擔任偵搜任務,這時則改編為第125裝甲偵搜營。第25摩拖化炮兵團則在1942年十月接收一個防空炮連成為第十炮兵連。
陸軍直屬的防空炮營一直要到1944年底才與該師匯合。1943年7月1日,25PGD所呈報的戰斗序列包括(後勤支援單位未列出): 第五戰車營:尚未編成
第35摩拖化擲彈兵團:團部連,三個摩托化擲彈兵營,每營三個摩托化擲彈兵連和一個摩托化重裝備連,第13摩托化步兵炮連,第14摩托化戰防炮連
第119摩拖化擲彈兵團:同上
第125裝甲偵搜營:五個連,三個機車偵搜連,一個裝甲偵察車連,一個摩托化重裝備連
第25裝甲獵兵營:兩個摩拖化戰防炮連,一個自走化戰防炮連,一個自走化輕防空炮連
第25摩拖化炮兵團:團部連,兩個摩托化輕型榴彈炮營,一個摩托化重型榴彈炮營,外加兩個臨時編成使用俄軍火炮的榴彈炮連
第25摩拖化工兵營:三個摩托化工兵連,一個摩托化輕型架橋縱隊
第25摩托化通訊營:兩個摩托化通訊連,一個摩托化輕型通訊縱隊
註:43年裝甲擲彈兵師基本編裝與之前的摩步師最大的不同在於獲得一個戰車營(大多是用突擊炮當代用戰車),及將機車步槍營改編為裝甲偵搜營,另外也獲得一個陸軍直屬的防空炮營。 1943年7月第25裝甲擲彈兵師撤出奧廖爾弧形防禦帶1943年7月,庫爾斯克戰役期間25PGD防禦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陣地北翼戰線的最北端,從奧廖爾以北的基列科沃/Annina地區,主力部隊向南延伸至並集中在Bolkhov兩側。在此期間獲得第18戰車營的增援直到7月底該師撤出奧廖爾弧型防禦帶。該師經由Paramonovo向西撤退,負責固守重要的交通要點Khotynets直到8月9日,再撤退至卡拉齊夫。之後25PGD行軍250公里移防到第4軍在斯莫棱斯克東北方的Yartsevo-Dukhovshchina地區,該師在這里接受整補。8月18日至9月中,第119摩托化擲彈兵團負責Dukhovshchina東北方的水牛防線,之後該師撤往豹線,在斯莫棱斯克以西約25至30公里處。9月28日至10月28日,該師換防至Werja-Rossassenka地區。1943年10月底至1944年6月,該師移往豹二線,在Dubrovno東北,聶伯河北岸與國道之間(現今斯莫棱斯克至莫斯科之M1高速公路)。該師在斯莫棱斯克以西的第四次及第五次國道爭奪戰中曾成功地延伸其防線到聶伯河以南的豹三線。在1944年4月間曾後撤至明斯克以東的地區進行整補。
1944年6月22日,白俄羅斯,紅軍對德軍中央軍集團(Heeresgruppe Mitte)發動大攻勢。同屬德軍第27軍團(XXVII Armeekorps)的第78突擊師扼守國道防線正面,25PGD則保護第78突擊師的南翼,隸屬德軍第4軍團(IV Armeekorps)的第256步兵師則保護第78突擊師的北翼。1944年6月23日清晨五點,紅軍對德軍第78突擊師及第256步兵師正面防線展開猛烈炮擊,隨後由三個紅軍禁衛步兵師及其他裝甲部隊所組成的裝甲突擊群對德軍第78突擊正面防線師展開猛烈攻擊,到這天傍晚勉強突破德軍第78突擊師的第一道防線。同時,紅軍第1禁衛步兵師突入了德軍第78突擊師及第256步兵師防線之間的沼澤地帶,並發現一條窄軌鐵道通過這片沼澤地帶。1944年6月24日,紅軍沿著這條鐵道投入第2禁衛戰車軍團協助突破,作為預備隊的德軍第14步兵師在Orekhi湖畔南端展開反攻,然而並無法阻擋紅軍攻勢。同時,紅軍第11禁衛步兵師突破了德軍第256步兵師防線,德軍第78突擊師北翼防線洞開,岌岌可危。1944年6月25日,紅軍終於突破德軍第78突擊師防線,第2禁衛戰車軍團長驅直入,包抄重要的鐵公路交通要點奧爾沙。隨著德軍第78突擊師防線崩潰,25PGD不得不隨之撤退。1944年6月26/27日夜間,紅軍第11禁衛軍及第31軍攻克奧爾沙,第5禁衛戰車軍及第2禁衛戰車軍團沿著莫斯科-明斯克國道向明斯克挺進。1944年6月26日,希特勒和德國陸軍總部發現事態嚴重,下令德軍第5裝甲師和第505重戰車營由烏克蘭回防明斯克,派遣重兵駐守鮑里索夫東北方,希望能守住貝爾齊納河防線,讓德軍第4軍殘部能平安撤退。
在十天內該師由聶伯河河彎撤退到貝爾齊納河。1944年7月6日,25PGD於貝爾齊納河與明斯克之間的Smolevichi南方被殲滅。該師師長Paul Schürmann少將率領殘部突圍在八月中回到第四軍在格羅德諾的軍部,是唯一突圍成功的師長。這期間該師的Johannes Grimminger上尉徵召了收假兵,失散兵及輕傷兵所組成的Grimminger戰斗群隨同第5裝甲師作戰直到七月底。最後該戰斗群與該師殘部在蘇瓦烏基匯合後前往姆瓦瓦練兵場等待整編。1944年8月23日,Mielau,Johannes Grimminger上尉因功獲頒騎士十字章。
註:Khotynets位於奧廖爾以西,是奧廖爾州進入布良斯克州的鐵公路必經之路。Karachev則是布良斯克州東邊的門戶。豹線是在斯莫棱斯克以西約25至30公里處,豹二線是在Dubrovno東北,聶伯河河彎北岸與國道之間,豹三線則是在聶伯河河彎以南。Johannes Grimminger上尉後轉任至第21裝甲師第192裝甲擲彈兵團第二營營長,在1945年三月晉升少校團長,並獲橡葉騎士十字章。 1944年秋季原先在中央軍集團被擊潰各師殘部被用來作為新成立的44年裝甲旅(Panzer-Brigade 44)的核心。25PGD的殘部和年輕的補充兵在Mielau練兵場來成立一隻新的部隊:第107裝甲旅於1944年8月1日正式成軍。25PGD和該旅都轉屬到西線的B軍集團(Heeresgruppe B)直到11月底。1944年9月20日,格拉芬沃爾練兵場,該師被降編為第25裝甲擲彈兵師戰斗群,當時沒有戰車,卡車和火炮,全師的戰斗單位其人員編現比約只有20%,可說完全沒有戰斗能力。10月份開始獲得人員和裝備的補充,並轉往鮑姆霍爾德練兵場,10月底吸收第107裝甲旅殘部,該旅則於11月初解編。
1944年11月23日25PGD戰斗群所呈報的戰斗序列包括(後勤支援單位未列出):
戰斗群指揮部
第35摩托化裝甲擲彈兵團:兩個營。第一營搭乘重型運兵車和中型卡車,第三營搭乘腳踏車和中型卡車
第119裝甲化裝甲擲彈兵團:一個營。第一營為原第107裝甲旅之第2107裝甲擲彈兵營,配備步兵裝甲車
第五戰車營:一個連14輛豹式戰車。該營為原第107裝甲旅之第2107戰車營
第125裝甲偵搜營:一個連,只有一些裝甲偵搜車
第25裝甲獵兵營:三個連。第一二連各有17輛突擊炮,第三連有四門戰防炮
第25摩托化炮兵團:一個營。只有兩個輕榴彈炮連共九門炮
第25摩托化工兵營:兩個連。第一連有18輛工兵裝甲車,第二連搭乘中型卡車 1945年1月31日,25PGD沿著科斯琴東南的一號國道布防。二月到三月中則移防到科斯琴西北方之Genschmar。在這期 間曾在3月22日,23日及27日發動數次反擊以解救庫司春守軍。1945年3月27日,希特勒訓令第九軍向奧德河西岸之紅軍橋頭堡展開反擊以解救庫司春之守軍,第九軍以Müncheberg裝甲師為主力,以第20裝甲擲彈兵師,第25裝甲擲彈兵師及元首擲彈兵師一同投入救援作戰。Müncheberg裝甲師以突擊炮支援明謝貝格裝甲擲彈兵團第二營由國道向庫司春方向前進,在進擊三公里後遇到紅軍第八親衛軍的頑強抵抗,損失11輛步兵裝甲車,三輛豹式戰車及五輛突擊炮,救援作戰以失敗收場。之後25PGD在費里岑整補直到四月中。
1945年4月16日,Seelow高地,紅軍發動對柏林的大攻勢,4月17日及18日該師在費里岑周邊進行艱困的防禦戰,之後且戰且走,4月21日該師撤退至第三裝甲軍(3. Panzer-Armee)在Eberswalde/Finow運河上的Brunow-Kruge橋頭堡。4月24日該師隨著Steiner集團(Gruppe Steiner)在Leibenwalde以南發動反擊,4月25日及26日沿著Ruppiner運河南下在奧拉寧堡建立一橋頭堡。該師防禦奧拉寧堡橋頭堡直到4月27日之後撤往梅克倫堡地界,4月29日及30日到達馬爾欣湖畔的蓋沃欣,5月2日到達Schweriner湖南緣的Plate-Kladow。這時戰爭已接近尾聲,該師在Radelubbe向美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