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如何應對海洋環境問題

德國如何應對海洋環境問題

發布時間:2022-04-14 06:16:25

❶ 如何保護海洋環境

海洋自然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忽視

近幾十年來,在人類大規模向海洋進軍的同時,海洋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長此以往,海洋資源將減少,海洋自然災害更難以防治。海洋環境的惡化,已使人們認識到保護和保全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當前,海洋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海水污染

海水中存在自然污染現象,如動植物屍體的腐敗、有毒微生物的繁殖等。但是海水也有自凈的能力,污染和自凈之間保持著某種平衡。然而海水的自凈能力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污染的速度,人為的污染越來越嚴重,使海洋自然生態環境失去平衡。

航海業的發展,航船數量增多,船上大量垃圾傾入海中,這些都會造成海水污染。

石油污染是海水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海上油氣井難免要產生油氣泄漏,另外,油船在航運過程中有3%的石油漏入海中。油船卸油後要用海水壓艙,裝油前則要抽出海水,並要清洗,最後又把大量油水混合物排入海洋。據統計,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污染物多達1,000萬噸。

海水污染不容忽視

核污染也不可小視。核動力艦船排出大量放射性廢物;核動力艦艇及攜帶核武器的艦艇或者飛機失事沉入海底,都會造成可怕的核污染。有的國家在海洋珊瑚島上或水下進行核試驗,直接造成海水核污染。

最重要的污染源來自陸地,全球每年往海里傾倒的垃圾多達200億噸以上,每年僅往北大西洋東部的北海倒入的垃圾就有1億噸以上。垃圾中有玻璃製品、塑料製品、放射性廢料、化學毒品、重金屬等。瀕海國家的沿海、沿河地帶是人口密集、工業發展最快的地帶,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有的排入河中,有的直接排入海中,這些水中有酚、水銀、鉛、磷、硝酸鹽、鉻、鋅、銅等,排入河中使河流成為毒河,再流入海中又使海水受到污染。據調查,每年注入渤海的工業廢水達28億噸,各類污染雜物共70多萬噸。1997年,渤海無機氮超標66%,無機磷超標68%,油類超標63%。近來,更有學者發出呼籲:如果再不對這些污染加以治理,渤海有成為「死海」的可能性!

海岸帶環境受剄破壞

海岸帶的濕地、灘塗,由於大量的圍海造田、圍海養殖等活動,其自然景觀受到嚴重破壞,一些重要經濟魚類、蝦、蟹、貝類的生息場所消失,許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絕跡,這也大大降低了灘塗濕地調節氣候、儲水分洪、抵禦風暴潮及護岸保田等能力。

海岸環境受到破壞

由於長期的圍墾和砍伐,許多沿岸紅樹林已經退化為殘留次生林和灌木叢林。紅樹林的被破壞,不僅使一些珍貴的樹種消失,也使林地的魚、蝦、蟹、貝減少,林中候鳥絕跡,還使海岸防潮、防浪、固岸、護岸功能降低。

海中珊瑚礁是一種觀賞品,還可用來制葯、燒制石灰,因而成為沿海地區采撈的對象。過度的開采,使岸邊珊瑚礁迅速減少,其結果也使豐富多彩的珊瑚礁生物群落遭到破壞。更嚴重的後果是使岸灘抵禦台風、風暴潮的能力降低,可能引發海岸後退、樹倒房塌等災害。

目前一些入海河流因為在上游建壩蓄水,入海水量減少,造成乾旱地區的河流季節性斷流,河口三角洲退化,河口漁場消失或外移,河口洄遊生物失去通道而衰退或絕跡,導致生態環境大大地惡化。

海洋動物銳減

海洋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的大量減少主要是由海水污染和過度捕撈引起的。海水污染是一些沿岸和灘塗海洋生物的災難,污染致使一些重要的經濟魚、蝦、蟹、貝類失去生存條件,數量和種類都大為減少。例如,我國有的沿海城市,三四十年前貝類論堆賣,現在貝類在這里不僅價格暴漲而且已很少能見到。美國的切薩皮克灣的水產原來十分豐富,尤其是藍蟹最負盛名,然而,由於人們在海灣四周無休止地開發,灘塗面積減少,城市垃圾、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或通過河流入灣,毒害灣中生物,藍蟹現已近於消失。另外,流域農牧業的發展又使營養豐富的徑流進入海灣,導致浮游藻類急劇增長,阻礙了水下光照,水下植物因失去光照而逐漸消失,同時藻類死亡和分解時又消耗水中氧氣,使海洋動物生存環境日益惡化。

過度捕撈是海洋動物銳減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漁業發展迅速,1950年世界漁獲量僅2000萬噸,到1989年已達9000萬噸。掠奪性的捕撈使魚類大量減少,如美國新英格蘭沿岸的鱈魚、比目魚減少了65%,北海已有50%的魚種絕跡。有些國家在海上用流網捕魚。這種流網被稱為「死亡之牆」。一條船掛幾十個流網,而且還使用細眼的「絕戶網」,一網過去,大魚小魚一掃而光。

捕撈過度

污染加上過度捕撈,使許多海洋動物中的珍稀物種瀕臨絕種或在某些海區絕種,從而又使一些原來數量很多的物種成為了珍稀物種。

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刻不容緩

污染海洋,就是危害人類自己;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命!當前,全世界應當共同努力,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護保全人類共同依賴的海洋環境。目前應該在如下幾方面採取行動:

保護海洋環境

①對海洋環境進行調查、監測,進一步加強對海洋的管理。海洋環境調查和監測是海洋環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性工作。只有對海洋環境現狀和發展趨勢摸清楚,才能有針對性地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和有力的措施,改善、保護和保全海洋生態環境。

②制訂和執行海洋環境保護法規。我國對海洋環境保護十分重視,1982年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還相應頒布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水污染防治法》等10多個條例,10餘項部門規章和海水水質標准等,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海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執行這些法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③採取可行的海洋環境保護措施。

a.減少陸源污染物的入海量。主要措施有調整沿海大中城市工業布局,對污染嚴重的企業要定期治理或關、停、並、轉、遷,建設污水處理廠,開展三廢綜合治理利用等。

b.對港口、運輸船舶和鑽井船裝備安裝油水分離裝置和含油污水接收處理設施。

c.各油田配置圍油欄、化學消油劑和溢油回收船。

d.建立海上疏浚物傾倒區、空中放油區,建立傾倒許可制度,並加強對傾倒區的環境質量監測,逐步停止在海上傾倒工業廢物,禁止工業廢物和陰溝污泥在海上焚燒。

e.嚴格禁止在海上處理一切放射性物質。

f.實行海岸帶綜合管理,如對以煤和油為燃料的船舶的海濱砂礦開采、近海油氣開發、工業化的捕撈和養殖、海岸工程的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灘塗圍墾和圍海造地,過度抽取地下水,以及各種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活動實行綜合管理。

g.限制捕撈數量、實行休漁制度和漁船報廢制度,禁止使用各種圍網捕魚;投放人工漁礁,促進魚類繁殖,保護水產資源。

h.建立各種自然保護區,如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灘塗濕地自然保護區、海洋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珍稀瀕危物種自然保護區等。

④加強國際合作,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世界海洋是一個整體,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資源寶庫。國際上目前已經十分重視這項工作,如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一系列海洋法規的制訂,各涉海國際組織的頻繁活動,1992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21世紀議程》等。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這方面也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國相繼加入了國際海事組織等近20個涉海國際組織,參加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制訂工作,並於1996年批准了該公約。我國還參與許多國際協定的制訂工作,並與幾十個國家簽訂了大量的雙邊和多邊協定。我國在和各國海洋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❷ 世界海洋政治與中國海洋發展戰略的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節 「海權」與「海洋權益」概念辨識——關於核心概念的若干說明
一、海權:權力政治的概念
二、海洋權益:權利政治的概念
三、海權、海洋權益及其相關概念的關系
第二節 世界海洋政治研究的意義
一、現實意義:時代的發展呼喚著中國海洋發展大戰略的構建
二、學理意義:服務於海洋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的構建
第三節 世界海洋政治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海洋政治研究的概況
二、國內海洋政治研究概況之一:從近代到新中國成立期間對海權問題的研究
三、國內海洋政治研究概況之二:改革開放以來的海洋政治研究
第四節 關於本書研究構想與主要內容的若干說明
一、對國內總體研究現狀的認知和關於自身研究基礎的說明
二、本書研究的基本思路與主要內容
第一編 理論視野中的世界海洋政治研究
第一章 地緣政治理論中的海權問題研究——從馬漢的「海權論到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
一、馬漢海權理論視野中的世界政治
二、麥金德的陸權理論與海權問題研究
三、麥金德之後的地緣政治理論與海權問題研究
四、德國地緣理論中的海權問題研究
五、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中的海權問題研究
第二章 自由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海洋政治研究——評《權力與相互依賴》中的海洋政治研究
一、相互依賴的概念與復合相互依賴的特徵及其理論假設
二、「海洋問題領域」的界定和海洋政治議題的變化
三、海洋政治領域內的復合相互依賴
四、海洋國際制度變化的理論解釋
五、對復合相互依賴理論海洋政治研究的若干評價
第三章 國際法理論中的海洋政治研究——巴里·布贊的《海底政治》述評
一、《海底政治》的主要內容
二、《海底政治》的理論成就:研究國際政治與國際法互動關系的典範
三、《海底政治》一書出版後海底政治的新發展
第二編 世界海洋政治:權力政治視角的反思
第四章 關於海權發展歷史動力問題的探討
一、學術界對東西方海權發展不同歷史命運的解讀
二、資本擴張:世界海權發展最根本的動力
三、海軍實力與制度創新能力:海權存續的保障機制
第五章 關於海權發展的地緣政治條件的研討
一、陸海復合國家地緣政治的普遍性缺陷及其戰略選擇
二、地緣政治因素對海權興衰影響的實證分析
第六章 關於海權發展限度問題的探討
——以俄羅斯、蘇聯為個案的研究
一、西進大西洋的海權擴張與俄羅斯的崛起
二、南下印度洋迷夢的破滅與俄蘇的衰落
三、東進太平洋霸權戰略的得失
四、關於海權擴張與俄蘇興衰的若干思考
第七章 關於新興海權與既有海洋霸權關系問題的探討
一、西方國際關系理論關於大國崛起分析的歷史邏輯
二、對西方霸權興衰理論中海權問題的思考與質疑
三、德國處理與既有海洋霸權關系的失敗教訓
四、美國處理與既有海洋霸權關系的成功經驗
第八章 關於中國海權發展戰略問題的若干思考
一、從圍繞中國海權發展戰略的思想爭鳴談起
二、關於中國海權發展戰略地緣政治層面的討論
三、關於中國海權發展與綜合國力關系問題的討論
四、關於中國海權發展與中國和平崛起關系問題的討論
第三編 世界海洋政治:國際嗣度視角的研3
第九章 圍繞領海制度的國際關系
一、領海概念的產生與確立
二、圍繞領海寬度的早期主張
三、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圍繞領海寬度問題的國際關系斗爭
四、圍繞領海寬度問題「結盟政治」的分析:以第一、二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為例的研究
五、軍艦無害通過領海問題的國際關系斗爭
第十章 圍繞專屬經濟區制度的國際關系
一、200海裏海洋區域的提出:拉丁美洲國家率先提出的政治主張
二、「專屬經濟區」概念正式形成:發展中國家對西方海洋強國的集體行動
三、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圍繞專屬經濟區制度的國際關系博弈
四、矛盾斗爭與妥協平衡:對專屬經濟區制度政治過程的理論分析
第十一章 圍繞大陸架制度的國際關系
一、大陸架問題的產生
二、圍繞大陸架定義的國際關系斗爭
三、圍繞大陸架權利性質的國際關系
第十二章 中國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互動關系
一、中國與《公約》互動關系的簡要歷史進程
二、從領海制度與毗連區制度看中國與《公約》的互動關系
三、從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制度看中國與《公約》的互動關系
四、從國際海底區域制度看中國與《公約》的互動關系
五、從海洋環境保護制度看中國與《公約》的互動關系
第四編 當前世界海洋政治發展的特點與趨勢
第十三章 世界各主要海洋國家紛紛加強和調整海洋政策
一、關於海洋政策概念的若干理論探討
二、21世紀初美國的國家海洋政策
三、21世紀初俄羅斯的國家海洋政策
四、日本國家海洋政策發展的新動向
第十四章 以海權角逐為核心的海洋戰略爭奪加劇
一、大西洋與歐洲沿海的海洋戰略角逐
二、太平洋與東亞沿海的海洋戰略角逐
三、印度洋與南亞、西亞沿海的海洋戰略角逐
第十五章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引發的矛盾與爭端凸顯
一、《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導致國際海洋劃界爭端加劇
二、專屬經濟區內海上沖突的法律爭議加劇
三、海洋法中「剩餘權利」問題的消極影響開始顯現
第五編 中國海洋政治戰略研究
第十六章 當代中國海洋政治戰略思想的歷史回顧
一、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海洋政治戰略思想
二、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海洋政治戰略思想
三、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海洋政治戰略思想
第十七章 妥善處理中美關系中的海權問題:中國海洋政治戰略的重中之重
一、問題的緣起:研究海權問題與中美關系的重要性
二、海權問題與中美關系的歷史回顧:從近代到冷戰時期
三、海權問題與冷戰後的中美關系及當前的問題
四、中美理論界對海權問題與中美關系的矛盾認知
五、艱難的選擇:中國應理性應對中美關系中的海權問題
第十八章 應對中日海洋權益爭端:中國海洋政治戰略的當務之急
一、中日釣魚島爭端的形勢日趨嚴峻
二、中日東海海洋劃界爭端加劇
三、日本海洋擴張戰略日益凸顯的深層背景
四、中國應對釣魚島問題和東海海洋劃界爭端的若干對策思考
第十九章 妥善處理南海問題:中國海洋政治戰略的重要課題
一、南海問題的內涵
二、東南亞南海爭端方國家南海政策的走向
三、非爭端方的東南亞國家南海政策的動向
四、冷戰後東盟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立場與做法
五、關於妥善處理南海爭端的對策思考
參考文獻
後記
……

❸ 中美兩國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海洋酸化加劇氣候變暖 中美兩國責任重大綜合國外媒體報道,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近日發布了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首次在報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對全球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呼籲世界各國重視氣候變化並採取行動。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在抗擊全球變暖的過程中,中國和美國應發揮建設性作用。

IPCC新發布的這份綜合報告總結了IPCC三個工作組今年相繼發布的三份報告,內容包括氣候變化的證據、現在和將來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遏制氣候變化可以採取的措施等。報告對各國決策者具有很強的政策導向作用。在下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它將為談判2012年後新的國際減排行動框架提供科學依據,因此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

海水酸性達數千萬年最高 將加劇全球變暖

與此前幾次報告所不同的是,這份報告首次將一直被人們所忽視的海洋酸化問題提上日程,成為全球應著重關注的一個焦點。報告中指出,科學家們一致認為,人類正促使海洋的化學物質發生2000萬年以來最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將破壞海洋的整個生命系統,並使得氣候變化更加嚴重。

報告指出,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已經將海平面的酸性增加了三成,並且在本世紀末時海洋的酸性將會繼續增加兩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之後形成稀釋的碳酸,這種碳酸不斷酸化天然的鹼性海水,同時不斷吞噬海洋中原本豐富的碳酸鈣,一種珊瑚等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其中許多生物鏈底部的浮游生物因此喪失了棲息地,導致生物鏈上端的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沒有了食物供應。

隨著海水的酸性越來越高,海洋生物的生存越來越艱難,全球數十億人民的蛋白質來源也開始受限。調查顯示,海平面附近的酸性最高,而海平面正是海洋生物比較聚集的地方。

英國首要科學團體皇家學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由於污染,全球海洋目前的酸度達到了「數千萬年」以來的最高點,即便二氧化碳的釋放從現在開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數萬年才能恢復原樣」。

海水酸性致生物不斷滅絕 食物鏈遭到嚴重破壞

位於德國基爾的萊布尼茨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Ulf Riebesell說道,如果全球氣候狀況不能夠得到迅速改善的話,海洋環境將會惡化至近2000萬年來的最糟糕狀況。他聯想起了6500萬年前彗星撞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時的情形,撞擊導致大量硫酸鈣進入大氣,形成硫酸,從而致使珊瑚以及幾乎所有貝類生物的滅絕。大約200萬年過後,珊瑚才逐漸開始在地球上再次出現,而大約還需要2000萬年,那些貝類生物才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科學家發現,自從工業革命時期開始,海洋已經吸收了大約一半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約5萬億噸。這一點目前幫助減緩了全球變暖,否則如果這些二氧化碳均保留在大氣之中的話,氣候變暖將會比現在迅速的多。但這種幫助的代價也是昂貴的。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官阿基姆-施泰納表示:「該報告讓我們意識到了一直被我們忽視的海洋環境的變化。海洋氣候的變化將會改變海洋里的生命,降低海洋的產量,同時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

科學家們進一步指出,隨著海水進一步酸化,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不斷下降,因此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將會滯留在空氣之中,從而加速全球變暖。已經有調查顯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消失,酸化的海水已經無法繼續吸收更多的溫室氣體。報告預測,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物種將會滅絕,全球的糧食作物也將大大銳減。

報告同時指出,氣候變化正在進行之中,並且在不斷加速,不斷上升的大氣溫度和海洋溫度、不斷融化的冰雪以及不斷上升的海平面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報告還預測了不同的洲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並警告稱一些影響是「嚴峻的」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其中一個不可逆轉的例子便是消失的物種。即便是中等程度的全球變暖也會導致兩成至三成全球物種的滅絕,而如果大氣不斷升溫,將有超過一半的物種永遠從地球上消失。

潘基文:對抗全球變暖之戰 中美應發揮重要作用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閱讀了報告之後表示,全球變暖「不斷加速的步伐讓人非常震驚」。鑒於形勢的嚴峻性,潘基文敦促各國立即採取行動,刻不容緩。潘基文同時坦率的表示,希望中國和美國兩個大國能在下個月印度尼西亞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起到建設性作用」。

IPCC的科學家以及相關政府表示,他們更關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乾旱、熱浪以及洪水等自然災害,並表示這些災害對全球經濟所造成的影響將超出之前他們的預期,而其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窮人和老年人將受到最大的影響。

報告最後指出,盡管氣候變化的趨勢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各國政府卻可以採取一系列直接的措施來避免最糟糕的結果的出現。幾乎所有人都同意,目前在這一方面最缺少的是政府的努力。在下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政府將構建2012年後新的國際減排行動框架。綜合國外媒體報道,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近日發布了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首次在報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對全球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呼籲世界各國重視氣候變化並採取行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在抗擊全球變暖的過程中,中國和美國應發揮建設性作用。

IPCC新發布的這份綜合報告總結了IPCC三個工作組今年相繼發布的三份報告,內容包括氣候變化的證據、現在和將來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遏制氣候變化可以採取的措施等。報告對各國決策者具有很強的政策導向作用。在下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它將為談判2012年後新的國際減排行動框架提供科學依據,因此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

海水酸性達數千萬年最高 將加劇全球變暖

與此前幾次報告所不同的是,這份報告首次將一直被人們所忽視的海洋酸化問題提上日程,成為全球應著重關注的一個焦點。報告中指出,科學家們一致認為,人類正促使海洋的化學物質發生2000萬年以來最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將破壞海洋的整個生命系統,並使得氣候變化更加嚴重。

報告指出,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已經將海平面的酸性增加了三成,並且在本世紀末時海洋的酸性將會繼續增加兩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之後形成稀釋的碳酸,這種碳酸不斷酸化天然的鹼性海水,同時不斷吞噬海洋中原本豐富的碳酸鈣,一種珊瑚等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其中許多生物鏈底部的浮游生物因此喪失了棲息地,導致生物鏈上端的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沒有了食物供應。

隨著海水的酸性越來越高,海洋生物的生存越來越艱難,全球數十億人民的蛋白質來源也開始受限。調查顯示,海平面附近的酸性最高,而海平面正是海洋生物比較聚集的地方。

英國首要科學團體皇家學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由於污染,全球海洋目前的酸度達到了「數千萬年」以來的最高點,即便二氧化碳的釋放從現在開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數萬年才能恢復原樣」。

海水酸性致生物不斷滅絕 食物鏈遭到嚴重破壞

位於德國基爾的萊布尼茨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Ulf Riebesell說道,如果全球氣候狀況不能夠得到迅速改善的話,海洋環境將會惡化至近2000萬年來的最糟糕狀況。他聯想起了6500萬年前彗星撞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時的情形,撞擊導致大量硫酸鈣進入大氣,形成硫酸,從而致使珊瑚以及幾乎所有貝類生物的滅絕。大約200萬年過後,珊瑚才逐漸開始在地球上再次出現,而大約還需要2000萬年,那些貝類生物才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科學家發現,自從工業革命時期開始,海洋已經吸收了大約一半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約5萬億噸。這一點目前幫助減緩了全球變暖,否則如果這些二氧化碳均保留在大氣之中的話,氣候變暖將會比現在迅速的多。但這種幫助的代價也是昂貴的。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官阿基姆-施泰納表示:「該報告讓我們意識到了一直被我們忽視的海洋環境的變化。海洋氣候的變化將會改變海洋里的生命,降低海洋的產量,同時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

科學家們進一步指出,隨著海水進一步酸化,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不斷下降,因此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將會滯留在空氣之中,從而加速全球變暖。已經有調查顯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消失,酸化的海水已經無法繼續吸收更多的溫室氣體。報告預測,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物種將會滅絕,全球的糧食作物也將大大銳減。

報告同時指出,氣候變化正在進行之中,並且在不斷加速,不斷上升的大氣溫度和海洋溫度、不斷融化的冰雪以及不斷上升的海平面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報告還預測了不同的洲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並警告稱一些影響是「嚴峻的」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其中一個不可逆轉的例子便是消失的物種。即便是中等程度的全球變暖也會導致兩成至三成全球物種的滅絕,而如果大氣不斷升溫,將有超過一半的物種永遠從地球上消失。

潘基文:對抗全球變暖之戰 中美應發揮重要作用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閱讀了報告之後表示,全球變暖「不斷加速的步伐讓人非常震驚」。鑒於形勢的嚴峻性,潘基文敦促各國立即採取行動,刻不容緩。潘基文同時坦率的表示,希望中國和美國兩個大國能在下個月印度尼西亞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起到建設性作用」。

IPCC的科學家以及相關政府表示,他們更關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乾旱、熱浪以及洪水等自然災害,並表示這些災害對全球經濟所造成的影響將超出之前他們的預期,而其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窮人和老年人將受到最大的影響。

報告最後指出,盡管氣候變化的趨勢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各國政府卻可以採取一系列直接的措施來避免最糟糕的結果的出現。幾乎所有人都同意,目前在這一方面最缺少的是政府的努力。在下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政府將構建2012年後新的國際減排行動框架。

❹ 世界海洋環境問題有哪些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質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二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海洋污染(marine pollution)通常是指人類改變了海洋原來的狀態,使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有害物質進入海洋環境而造成的污染,會損害生物資源,危害人類健康,妨礙捕魚和人類在海上的其他活動,損壞海水質量和環境質量等。
海洋生態破壞:除海洋污染外,人類的生產活動,例如工程建設和漁業生產(圍墾和濫捕等),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目前,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

❺ 保護海洋環境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據資料表明,海上污染的80%來自陸地,陸源污染物向海洋轉移,是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根源。除此之外,來自大氣層中的煙塵和一些化學物質也源源不斷地歸入海洋,某些國家沉放在深水區的放射性物質也有增無減等等。如今的海洋再也承受不了日益加重的污染負擔,人類不能等到海洋的藍色消失後,再來控制污染、整治海洋。當務之急是制定並實施保護海洋環境的具體措施。

海洋環境保護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海洋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依據海洋生態平衡的要求制定有關法規,並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調整海洋開發和環境生態間的關系,以達到海洋資源持續利用的目的。

總之,人類應該從失誤中盡快覺悟,按自然規律辦事,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養,樹立科學發展觀,健全必要的管理法規,依法治理,還海洋一個清潔的水體,讓海洋造福人類。我們應該牢記:污染海洋,就是危害人類自己!保護海洋,就是拯救人類自己!

❻ 石油污染對海洋的影響是最大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海洋石油污染一旦發生,如能採取有效措施,損失就會小得多。一般來說,處理海洋石油污染,先要用「攔油柵」將浮油阻隔起來,防止其擴散和漂流。然後,用各種物理方法把阻隔起來的石油盡量回收。對於剩下無法回收的部分再用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處理。
經過科學家長期研究探索,現已初步解決了一些課題。希臘科學家1996年開始研究的清除海上石油污染新技術,現在已經開始投入使用。在發生海洋油污事故後,清污船向污染海域噴灑珠狀磁性化學物質。每顆珠狀物質能吸收相當於自身質量6倍的石油或汽油,並可以在各種氣候條件下飄浮在海面。這時,清污船便可輕而易舉地用網將其撈起。由於使用的清污材料是磁性物質顆粒,對海洋環境和水質均沒有影響,從而為清除海洋石油和汽油污染開辟了新途徑。
在清除海洋石油污染的過程中,解決油水合一的問題最為關鍵。近年來,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陸續開展了對清除海洋石油污染的研究和技術創新。
德國一個科研小組,日前破譯了一種能吞噬石油的單細胞細菌的基因,利用這種細菌可解決海洋石油污染問題。這種細菌在沒有油污的情況下雖能生存但不繁殖,一旦碰到油污,這種細菌就會急劇繁殖,快速吞噬油污。破譯了這種單細胞細菌基因之後,有望在人工環境下讓這種細菌繁殖,並把它們投放到海洋有石油污染的地方來清除污染。

❼ 因為德國的氣候特點,當地人是如何生活的

正常生活。
德國大多數地區受潮濕的西風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此地區氣候因墨西哥灣暖流向北延伸的北大西洋漂流而較為溫和,而該暖流較溫暖的海水影響北海周邊區域。全年皆有降水,夏季降水較多。冬季時北部較南部溫暖,而夏季時則為南部較北部溫暖。
德國東部偏向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溫暖,較常出現長時間的乾燥。德國中部及南部地區為海洋性氣候及大陸性氣候的過渡帶,最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氣溫較低,德國中部的高地屬山地氣候,氣溫較低且降雨較多。

❽ 環保工作是世界必要工作,各個國家是如何保護海洋的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面對海洋資源匱乏,各個國家都大力保護海洋生物,珍惜海資源。

保護海洋,不進行近海石油開采 建立可持續的海洋漁業, 為保持國際競爭力,保證美國能安全處理21世紀增加的海洋船舶的能力,以加深和維持航道,改善航行安全和實施其他港口項目 ,加入海洋法公約, 保護珊瑚礁 ,海洋勘探。

❾ 16億口罩或流入海洋,分解至少需450年!海洋污染到底該如何解決

法國非營利組織“清潔海洋行動”的聯合創始人隆巴爾警告說:“如果人們不隨意在街上扔口罩,他們就不會進入海洋,因為海洋中80%的廢物來自陸地。這些廢物被雨水沖入河中,最後到達海洋。最可行的解決辦法是使用可重復使用的口罩和塑料替代品。他說:“如果非要用醫用口罩,可以放在垃圾桶或者專門的回收桶里,但千萬不要扔在地上。這是常識問題。油輪事故、船舶排放的殘油和海上採油井漏油都造成海洋污染,污染的嚴重性令世界擔憂。目前世界上防止污染的措施主要有兩種:一是開展檢查,及時報告,制定應急預案,提倡相互合作;二是緊急處理污染物。為了緊急處理污染物,每個國家都想盡一切辦法讓各種“干凈”的船隻出海。

❿ 海洋污染如何治理

我國海洋污染的防治措施:

1)建立健全海洋法律體系與管理體制。自197 8年以來,我國先後制定了《中華人
民共和國領海毗連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規,國務院及國家有關部門也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些涉海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對促進我國海洋管理和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防止和控制沿海工業污染物污染海域環境。一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二是加強重點工業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過程清潔生產。三是按照「誰污染,誰負擔」的原則,進行專業處理和就地處理,禁止工業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四是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五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

3:防止、減輕和控制沿海城市污染物污染沿岸海域環境。包括調整不合理的城鎮規劃,加強城鎮綠化和城鎮沿岸海防林建設,保護濱海濕地,加快沿海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增加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提高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脫氮和脫磷能力。

4:防止、減輕和控制船舶污染物污染海域環境。在渤海海域,啟動船舶油類物質污染物「零排放」計劃,實施船舶排污設備鉛封制度。建立大型港口廢水、廢油、廢渣回收與處理系統,實現交通運輸和漁業船隻排放的污染物集中回收,岸上處理,達標排放。

5:防止、減少突發性污染事故發生。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學品泄漏應急計劃,制定港口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計劃,建立應急響應系統。目前,《中國船舶重大溢油事故應急計劃》已經完成。今後將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國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應急計劃》。

6:防止和控制海上石油平台產生石油類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做到油氣田及周邊區域的環境質量符合該類功能區環境質量控制要求,不對鄰近其他海洋功能區產生不利影響,開發過程中無重大溢油事故發生。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應制定溢油應急方案。

閱讀全文

與德國如何應對海洋環境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2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2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4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3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6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1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19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1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2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6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8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26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