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德國的4號H型坦克和美軍的M4坦克以及蘇軍T-34/76比,到底在什麼檔次。
作為最後幾種4號,他的戰力其實還是不錯的,他的75炮已經接近了黑豹坦克和豹坦克的火力,同樣擁有在T34有效射程外摧毀T34的能力,因為德國火炮性能較好,即使口徑比蘇聯的小,但火力反而更大,斯大林2的122炮就不如虎式的88炮,至於被T34虐,得看什麼情況,T34有76,,85,122,等多個口徑的改型車,76不用考慮,被4號打死定了,85平手,再大就下風了,M4不用考慮,也死定了,因為射程和穿甲能力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跟豹式相比,4號的75炮稍微粗製濫造點,但不影響他對盟軍中型坦克造成的有力威脅,
後期換裝長管75炮的4號已經可以擊穿T34-85,而34也確實有122型號,但不是坦克,是炮車,
巴巴羅薩行動,德軍遭遇了蘇軍T-34坦克和KV-1重型坦克,三號坦克E型、F型所裝備的Kwk 38 L/42 50mm炮根本無法有效對付前兩者,而即使換裝穿甲能力更強大的Kwk 39 L/60火炮,也只能在近距離對付他們。而三號底盤以及不允許再換裝更大的火炮了。因此軍方才想到四號坦克,四號F2型坦克就換裝了75mm L/43長炮,使得德軍終於有了一種能抗衡T-34的坦克,隨後四號坦克的作戰用途徹底發生改變,G型之後漸漸成為了德軍坦克主力(後來與黑豹一同為主力,但從未被黑豹坦克取代)而原本四號支援步兵的任務交給了配備短炮的三號坦克N型。,H型進一步升級,34已經開始吃力了
Ⅱ 蘇聯T34/76坦克對抗德國四號坦克H型
不好說
理論上來說T34-76由於傾斜裝甲所以防護略勝一籌
但是實際情況是,蘇聯在生產T34的時候根本沒想過這玩意能從戰場上活著回來
所以做工非常粗糙
相比之下德國坦克的製造工藝簡直奢侈
個人認為綜合性能四號H應該略勝,這裡面還有乘員舒適性等間接影響戰鬥力的因素
但是戰果如何就不好評價了
Ⅲ 二戰德國四號坦克G型與H型有什麼區別
上邊說的是四號G型 我把H型的發出來 PzKpfw IV.H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戰斗全重 26000kg
車長 7.02m
車寬 2.88/3.33m
車高 2.68m
引擎 Maybach HL120TRM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8/n.a.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10/130 km
乘員 5人
火力裝備 75mm KwK 40 L/48 ; 2x7.92mm MG34
彈葯 75mm:87發 ; 7.92mm MG34:3150發
裝甲 10-80mm
爬坡度 30度
通過垂直牆高 0.6m
越壕寬 2.2m
涉水深 1.2m
Ⅳ 二戰德國的四號H型和蘇聯的T34-85與美國裝備76MM炮的謝爾曼坦克哪個更好
IV H最落後,都不是同一年份了,不過75毫米L48火炮其實正常交戰距離擊穿T34-85和螢火蟲的車身裝甲都夠了,精度也很高,但自身防禦力和老舊的結構是個硬傷。機動還是不錯的(車體輕,轉向什麼的很靈活)T34-85,的確是戰略上最劃算的,在火力機動防禦方面的平衡都很優秀,但單項性能來講四號和M4都有壓過他的地方,但產量才是王道,76MM的謝爾曼是螢火蟲了,分類是重型坦克,速度也比一般的謝爾曼慢了很多,還不到40,加掛了很多裝甲,火力也和V號有一拼。應該是這三種中最強的。
Ⅳ 坦克世界裡德國的四號坦克,和升級版本後的四號H型坦克有什麼不同
早期四號被t3476,3485完虐,後期的H型還不錯,跟3485有的一拼
Ⅵ 二戰日本的四式戰車和德國的四號坦克哪個更厲害
首先聲明我是哈德派,不過我會在盡量客觀的角度說。
先羅列一下數據,日本四式中戰車我並不了解,資料是我從其他地方摘錄的,如下
四式中型坦克
戰斗全重為30.8噸,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噸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質的飛躍。
四式坦克車全長6.343米,車全寬2.865米,車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來要大一圈。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員。其整車的內部布置如圖所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斗室,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種總體布置方式,在二戰中的坦克上相當普遍。其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來是准備用於五式中型坦克的,並准備採用自動裝彈機。由於研製時間緊急,被迫去掉了自動裝彈機裝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說明,在二戰期間日本已經開始研製了用於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
採用的彈種有:一式穿甲彈和試制四式榴彈。發射一式穿甲彈時,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75毫米厚的鋼裝甲。為提高穿甲威力,在強化彈體材料的同時,還在彈頭內加裝65克高猛炸葯。彈葯基數為77發。
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5400發。
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412馬力(303千瓦)。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為二戰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外,還具有啟動性好、保養容易等優點。行動裝置採用混合平衡式懸掛裝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第5負重輪為獨立的。每側有7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其實,區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單看負重輪數量即可,分別為6個、7個和8個。由於車重增加,履帶板的寬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為43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米。
車體為焊接結構,炮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分三部分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防盾部分又採用了螺接方式。這種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但比起整體鑄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術上要相對容易些。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
插入了圖片,從圖片角度看,感覺其火炮身管長度和德國4號後期型的75mm/48L半斤八兩,有區別也不算大。
下面是德國4號坦克。德系四號的數據滿街都是,不多贅述,4號型號很多,早期型性能應該弱於日本四式戰車,不過日本四式戰車研發很晚,比4號最後期的H型和J型都玩,可對比的應該是4號最後期型號。(我個人感覺J其實性能跟H差不多,就說產量更大的H型了,有大大不同意可以告訴我)
火力來看4號用的75mm/L48(樓上有說75mm/L56的,根本沒這個炮,只有88mm/L56,75mm只有L24,L43,L48,L70和L100),數字前面的L是身管長度與口徑倍數,越大初速越快,對裝甲目標威力就更大。威力500m時154mm,1000m時我記得是109mm,略勝四式戰車。
機動性4號40千米/小時,四式戰車43千米/小時,四式戰車稍好。
裝甲厚度四式戰車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4號坦克車體最厚為50mm,炮塔最厚處80mm,還有些安裝附加裝甲(當然這個日本也可以做)。同時考慮到德國對厚裝甲的加工經驗(相對日本多製造了多少坦克啊)以及精工傳統,質量肯定勝於日本,日本坦克工業經驗就少,還都是薄皮,30mm在二戰日系裡算很厚的主裝甲了。其實日本船裝甲水平很高,可是陸海工廠一通,關系也不是非常好,不好借鑒。
綜上,火力4號稍勝,機動性四式戰車略好,防護兩者不是一個級別,4號完勝,不過二者單車對抗基本不是不可比,四式戰車戰術運用如果好運氣也好可能擊毀對手。但是再考慮到二戰時雙方的坦克兵經驗四式戰車就。。。。
不過從技術角度來說,四式戰車是日系坦克的一個飛躍,五式戰車性能更好一些(跟當時主流比也差得遠了),但技術上可以說是一大進步了。實戰來說,不考慮就生產那麼幾輛,就算大規模生產,面對對手也沒有優勢,不過至少對4號後期,T34-76和M4前期型號是具備對抗能力的,不會像二戰日本實際使用的哪些戰車一樣也就欺負欺負咱們中國和其他國家坦克更少的部隊(比如馬來西亞和菲律賓)
希望你能滿意
Ⅶ 二戰德軍的四號坦克G型和四號坦克H型。有啥區別
4號G型安裝了75mm KwK 40 L/43型火炮,後期的G型安裝了75mm KwK 40 L/48型火炮,並有新型的炮口制退器
H型是生產量最大的型號,與G型相比H型開始裝備5mm厚的裝甲側裙板,採用了新設計的主動輪、防空MG34型機槍和天線裝置。
Ⅷ 四號G和四號H哪個好使
首先3號是4級mt,四號h是5級mt 3號各方面還不錯,但炮的穿深太爛(不過由於3號噸位不錯,可以用連打帶撞的戰術);一般說的是指四號h,四號h在5級mt中是相當不錯的一輛,用105噴子還是很強勢的。四號h出場率也挺高的。至於四號a和四號d,貌似一個略坑,一個還不錯。 總體來說,四號h比三號好用
Ⅸ 到底是4號坦克H型厲害還是T34/76厲害
參考實際狀況,還是4號H型更好
假設一下交戰情景
雙方先要相互搜尋對方,在光學儀器,無論是精度還是視野寬度,德國的蔡司秒殺毛貨
德國人先發現對方
隨後德國可以提前瞄準,大家的穿甲力相差不大,都能互穿,但德國的車內設計更合理,速度更快
疊加光學儀器優勢後,更是如虎添翼
在機動方面,實際上T34也是偷工減料的貨,盡量使用直紋齒輪,換擋累得要死,實際上和4號相差不大
在防護方面,T34的鑄造炮塔沙眼多,防護並不好
參考普羅霍夫卡的實戰,4號吊打T34
Ⅹ 4號坦克型號的問題
1937年開始生產A型
1938年開始生產B型
1939年開始生產C型
ABC是早期型號,邊設計改良邊試生產,產量都不大。
1939年末,根據波蘭戰役的使用經驗,定型為D,開始大量生產。
然後是1940年E,1941年F型,都是漸進改良型號。(德國人做事多認真,一年一改進,不想蘇聯人,不再戰場上吃過苦頭,就想不起改良)
1941年下半年時,因為遭遇了蘇聯的T34坦克,德國開始意識到四號坦克裝的短管炮並不是坦克戰的有效工具,F型開始緊急改換裝為43倍口徑的長管炮,被稱為F2型。
1942年,生產G型,加厚了裝甲,火炮為48倍口徑。
1943年,開始生產H型,在主裝甲外增加了甲裙和炮塔的圍圈,用來防禦開始大量出現在戰場上的反坦克火箭筒,(作用類似於間隔裝甲)
1943年下半年,生產最後一個改進型J,甲裙由薄鋼板改為鋼絲網。
H型和J型應該是火力和防護上最強大的,發動機和齒輪箱也相同,但是J型鋼絲網的重量應該比H型更輕,而且不影響側向射擊時的視線,應該比H型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