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和法國交界的地方是否有個叫什麼德(得)堡的地方
叫什麼德(得)堡的地方在德國多得是。估計你說的是海德堡,不過並不是在德法交界處,離邊境還有點遠呢。但這是唯一離德法邊境最近的一個叫什麼德(得)堡的大城市了。
你要租房子的話你會德語嗎?你要不會德語只能先在華人網上搜搜。給你個網站。
http://www.dolc.de/forum/forumdisplay.php?
Ⅱ 德國十大城市有哪些
德國十大城市有:柏林,慕尼黑,漢堡,不來梅,科隆,法蘭克福,斯圖加特,杜塞爾多夫,多特蒙德,埃森。
1、柏林
柏林是德國的首府,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350萬人口,來到柏林一定要參觀一下柏林大教堂,國會大廈,勃蘭登堡門等歷史建築,可以領略歐洲建築風情以及巴洛克時期的魅力。
5、慕尼黑
活力無限兼具古老內斂——民間歌舞、古老習俗、精緻的寶馬汽車、設計師精品店和獨一無二的巴伐利亞生活方式相得益彰。慕尼黑永不沉寂,盡管它已成長為一個座國際大都市,卻仍然保持著小城一般的閑適安逸。啤酒節是當地旅遊一大亮點,值得一去。
Ⅲ 為什麼德國建築都是叫什麼堡
很多建築是叫城堡。城堡在古代有防禦功能,這可是能救命的,還能讓人睡個安穩覺,隨著時間的遷移,有些城堡被廢棄了,有些被戰火摧毀了。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因為所處地形便利,而以其為中心產生了城市。
Ⅳ 想知道: 德國地圖 愛倫堡 在哪
Eilenburg 在薩克森州,離萊比錫20公里。
Ⅳ 德國wurzburg(伍茲堡)大概在什麼地方
伍茲堡(Wurzburg)處於德國中南部巴伐利亞,是羅曼蒂克大道(Romantische Strasse)的起點。現今,它是名號響亮的大學城;若追溯過去,從第八世紀起,聖波尼費斯(St. Boniface)在此建立的主教境地之尊,則突顯了這城市的歷史光芒。
其附近的大城市有慕尼黑,距法蘭克福兩個多小時的車程。
Ⅵ 德國有什麼標志性建築
新天鵝堡:(英語:New Swan Stone Castle、德語: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鵝石城堡,是19世紀晚期的建築,位於德國巴伐利亞西南方,鄰近年代較早的高天鵝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稱舊天鵝堡),距離菲森(Fussen)鎮約4公里,離德國與奧地利邊界不遠。
(6)德國愛什麼堡擴展閱讀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Ⅶ 請問德國地名Amorbanch用中文怎麼說
其實都沒有準確的中文翻譯的,都是音譯過來的,讀音大概是,拼音,a,mo,er,ba,he.那個R的音帶到MOR里發也可以。如上面說的,阿莫巴赫也可以,或者愛默爾巴赫也可以。
其實這個名字挺好聽的。
Amor是拉丁語系裡,就是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里的(愛)的意思。下面那個人說什麼比較隱晦簡直是胡扯,人家說我愛你,就是TE AMOR或者TU AMOR。裡面的AMOR 就是這個。
Bach是德語里的小溪,河流的意思。
所以,如果意譯的話,可以翻作愛的溪流,挺好聽的名字。
哲學家費爾巴哈的名字是FEUERBACH,意譯就是火的溪流的意思。
我覺得讀的時候用音譯,體會這個地名的時候用意譯更好一點。
補充下:通過查找,我找到了關於AMORBACH的來源。與愛和性都無關。
Amorbach zum Beispiel: Der Name der Stadt im Landkreis Miltenberg hat nicht etwa mit Liebe zu tun, sondern war ursprünglich ein Gewässername. Das althochdeutsche amar heißt Sommerdinkel, eine Pflanze, die in der Umgebung nachgewiesen wurde. Dass aus amar später amor wurde, liegt wohl daran, dass dort im 15. Jahrhundert der heilige Amor verehrt wurde.
我在南德意志報網站上查到,意思大概是這樣:這個小城750多年前建立,起名很簡單,就是因為一條河流。amor源來自古標准德語amar,意思是以前河流周圍大量種植的一種夏季麥農作物。後來amar變成amor,是因為在15世紀的時候對愛神的敬愛。因為amor在拉丁語系裡代表愛的意思。
bach就是河流小溪的意思。
Ⅷ 德國十大著名景點簡介
德國有著眾多各具特色的城市,有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也有不同的風俗文化,還有多樣的美食風格……尤其不同的遊客會有不同的興趣,面對多姿多彩的德國,很難用一篇文字來完整地介紹德國旅遊必去的地方。這里先從不同的興趣角度做個初步介紹。
Ⅸ 德國愛堡啤酒是黑啤好喝還是白啤好喝
每個人喜歡的口味不同,個人很喜歡白啤,因為口感接近平時喝的國產啤酒,但是有很濃的麥芽香,黑啤突出麥芽香和焦香味,焦香味比較符合西方人的味覺
Ⅹ 愛倫堡的一生是怎樣的
愛倫堡,1891年1月27日生於基輔一個工程師的家庭。1907就讀於莫斯科第一中學,因參加布爾什維克地下組織被開除學籍。1908年被捕,遂即脫離組織關系。不久獲釋,於同年12月流亡巴黎,1910年開始發表詩作,都是模仿象徵派詩歌的習作性質的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1917年間,愛倫堡擔任莫斯科《俄國晨報》和彼得格勒《市場報》軍事記者,到法德前線采訪。戰爭使他產生了懷疑、悲觀情緒。這在詩集《前夜之歌》中有所反映。這個時期他還寫有軍事通訊,後來編輯成集,以《戰爭的外貌》(1920)為名出版。1917年7月回國。十月革命後,曾參加蘇維埃政府部門工作。1918~1923年間還出版了詩集《火》(1919)、《前夜》(1921)、《隨想》(1921)、《國外隨想》、《毀滅性的愛》(1922)、《獸性的溫暖》(1923)等,表示歡迎「另一個偉大的世紀」的誕生,同時對此感到「既狂喜又恐懼」。
1921年春開始,愛倫堡以蘇聯報紙記者身份長期駐在國外。20年代初,發表一些評論俄羅斯當代藝術和詩歌的論文,宣傳結構主義的藝術思想。1922年發表哲理性諷刺長篇小說《胡里奧·胡倫尼多及其門徒奇遇記》,受到列寧的注意。小說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革命時期歐洲和俄國的生活,對資本主義世界作了尖銳的諷刺和批判,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矛盾復雜的思想。這個時期發表的其他小說,如《尼古拉·庫爾波夫的一生和毀滅》(1923)、《讓娜·涅依的愛情》(1924)等,則以個人與社會的對立為主題。在有些小說中,如《十三個煙袋》(1923)和《德·葉·托拉斯》(1923),加強了對於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道德的批判,以及對資產階級文化內在矛盾的分析。
1931年他周遊歐洲各國,目睹了法西斯主義的猖狂活動;回國後參觀訪問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建設的工地,受到了鼓舞,增強了對蘇維埃國家前途的信心。這個時期寫出反映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新人成長的長篇小說《第二天》(1933)。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時期,他作為《消息報》記者幾次去西班牙,寫出一些詩歌和短篇小說集《停戰以外》、長篇小說《人需要什麼》(1937),表現他的反法西斯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在法國,他目擊法國的淪陷,以此為題材創作了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1941),獲1942年度斯大林獎金。衛國戰爭時期,在《消息報》、《紅星報》及前線報紙上發表了許多政論,揭露法西斯主義的政策和道德,呼籲世界各國人民奮起斗爭,並鼓舞他們必勝的信心。這些政論使他贏得了世界的聲譽,後來收集出版了3卷政論集《戰爭》(1942~1944)。
二戰結束後,他完成2部長篇小說:寫戰時生活的《暴風雨》(1948年度斯大林獎金)和寫戰後生活的《九級浪》(1951~1952)。50年代中期發表的中篇小說《解凍》(第1、2部;1954~1956)和各種形式的文藝論文,60年代發表的內容龐雜的回憶錄《人、歲月、生活》(6卷,1961~1965),在蘇聯文藝界都引起激烈的爭論。
1967年,愛倫堡因病醫治無效在莫斯科逝世。
費定費定,1892年2月24日生於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1914年畢業於莫斯科商業學院經濟系,後赴德國深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國,費定歸途中被德國當局作為敵僑扣留;十月革命勝利後受聘擔任蘇維埃政府駐德使館翻譯。1918年回國,先後參加過反擊尤登尼奇的斗爭,擔任過紅軍和地方報刊編輯。
國內戰爭期間,他創作了許多政論、特寫和短篇小說,其中小說《基謝爾叔叔》(1919)和《果園》(1920)曾獲得當時文學界的徵文獎。1920年在彼得格勒同高爾基相識,後來寫了長篇回憶錄《高爾基在我們中間》(1937~1942),詳細記述了兩人長期親密的友誼。
1921年,費定參加「同路人」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20年代的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一個早晨的故事》(1921)和《安娜·季莫菲耶芙娜》(1922),中短篇小說集《脫蘭士瓦》(1926),長篇小說《城與年》(1924)和《兄弟們》(1928)等。其中,兩個短篇寫革命前外省小市民及地方官吏的愚昧、自私和冷酷;中篇小說《脫蘭士瓦》反映了新經濟政策時期農村富農勢力的囂張;兩部長篇小說都以十月革命引起的社會大變動為主題,一方面揭露歐洲資本主義及舊俄地主資產階級統治的腐朽、沒落,肯定革命的必要性和布爾什維克黨人的堅強意志,同時指責革命者缺乏人性和善良,宣揚藝術家只有同革命保持一定距離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好作品。這說明作者雖擁護革命,卻未能真正理解革命的性質。在藝術上則反映了他多方面的探索。
20年代末和30年代,費定曾多次到德、法、意、瑞士等國訪問。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盜竊歐洲》(1933~1936)和《「阿爾克圖爾」療養院》(1940)。前者主要寫荷蘭一個林業大王的家世及其在蘇聯的經歷;後者寫瑞士一個肺結核病療養院里的各種人物。兩部作品對處於經濟危機時期的歐洲資本主義社會作了廣泛深刻的揭露,但對當時蘇聯社會主義生活和蘇維埃新人的描寫比較簡單。
1941~1945年參加衛國戰爭。這期間創作的劇本《感情的考驗》(1942)和大量短篇、特寫,充滿愛國主義熱忱。戰爭結束後,他以《消息報》記者的身份出席1945~1946年在德國紐倫堡舉行的審判戰爭罪犯的國際軍事法庭,寫了特寫集《紐倫堡的審判》(1946)。
費定最重要的作品是戰後初年發表的兩部曲《早年的歡樂》(1945)和《不平凡的夏天》(1947~1948)。這兩部長篇小說主要寫一個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事,表現個人和革命事業的關系,藝術在社會主義革命中的命運等,塑造了伊茲維柯夫和臘高靜兩個血肉豐滿的布爾什維克形象,畫面廣闊,情節曲折,描寫細膩,語言優美,被認為是當代蘇聯文學中優秀的長篇小說,獲1949年度斯大林獎金。1961年開始發表的《篝火》原計劃是兩部曲的續篇,敘述主人公在30年代及衛國戰爭時期的遭遇,但未完成。
費定晚年發表過許多演說和文章,批評戰後蘇聯文學創作中某些故步自封、狹隘簡單、粗製濫造的傾向。他強調「打開窗戶」,提高創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費定於195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59年起擔任蘇聯作家協會書記處第一書記,1967年為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71年起任蘇聯作家協會主席團主席,1977年逝世。在我國,魯迅曾於1928年翻譯介紹他的《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