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在幼兒教育方面遠遠出色,那麼這些德國家長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中國,只要孩子進入學校,面對的就是整整齊齊的課桌、成摞的厚重書本,和排得滿滿當當的課程表。可即便如此,大多數家長還會在課余及校外時間為孩子安排大量課程。這擠壓了孩子的放鬆時間,也抑制了孩子的天性。
相較而言,作為全世界產生最多科學家和科創人才,包攬了一半諾貝爾獎的國家,德國在幼兒教育方面遠遠出色。
那麼這些德國家長又是如何做的呢?
自然教育法則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在孩子的探索中給予充分的自由度,找到孩子的敏感之地,讓他自己在舒適區找到感興趣的科學探索的方向與方式,這比大人生硬的將知識灌進孩子大腦中強得多。
『貳』 要想養育一個優秀的男孩,母親需做哪三件事情
有一句這樣的話:“一個男孩比十二個女孩增添的麻煩還多。”的確如此,養育一個男孩,男孩的調皮、搗蛋、精力旺盛,讓母親費更大的心力。
『叄』 德國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德國是印發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歷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並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一、愛護動物。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幼兒園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喂養,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育並與它們游戲,有條件的還需作好「飼養記錄」;正式入學後,孩子們的作文中常常會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秀的篇章關於被教師推薦為範文的壁報發表。此外,小學生們還熱衷於利用自己積累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里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動物。第二、善待生命。柏林一個13歲的男孩為一隻小鳥醫治創傷,後來又將其放回大自然。小作者以充滿愛憐的筆調,記錄了這一充滿愛心的過程,此文榮獲了該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賽」的一等獎。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則會受到各種教育:輕則受到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懲罰。如果仍然不思悔改,就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療,因為在大人們看來,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有暴力傾向。第三、憐貧惜弱。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者比比皆是。法蘭克福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上門乞食的流浪者趕走,全家人對此事極為重視,並且鄭重其事地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認真又耐心細致地啟發孩子:流浪者盡管穿著邋遢。但同樣享有人的尊嚴。這位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第四、寬容待人。波恩一位7歲的小女孩雪麗,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好友梅芙的無端搶白而感到大丟面子,因而試圖報復以泄心頭之恨。但後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主動和梅芙談心,才了解到梅芙由於自己喂養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喪,才「出言不遜」。於是,雪麗寬容地原諒了梅芙,兩個小夥伴的友誼更深厚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時,德國人還十分重視「反面教材」的作用。對這些中小學校園里出現的恃強欺弱的所謂「小霸王」,校方持旗幟鮮明的反對態度。據悉,經兩次記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立即果斷地予以開除,送交「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管教。對於影視節目中頻頻出現的暴力鏡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十分注意引導孩子以「批評」的眼光來審視。德國製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但德國人並不贊成玩具商開發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別是男孩)與玩具槍炮坦克為伴,因為如幼時經常用玩具「模擬殺人」,難免會對其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孩子是世界的未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理所應當,尤其是在德國這個過度彰顯這一教育理念,讓人倍感欣慰。
『肆』 讀《德國人怎樣教育孩子》有感
在寒假期間閱讀了李寬寬著寫的《德國人怎樣教育孩子》一書,感受頗為深刻。書中各個章節的故事,無不透露出德國人嚴謹、認真而又不失幽默、風趣的個性特徵。現與大家共勉幾點感受。一.社會環境 眾所周知,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失敗者」,現在卻是歐洲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引領者。這其中的奧秘難道我們不應該探究一下嗎? 一個國家的發展依靠的是先進的科學技術,這就需要造就一大批科技精英,那麼德國是如何造就這么多科技精英的呢?這就是教育!說起教育,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讀書多,成績好等等表面現象。其實,我個人認為教育的真正內涵在於塑造人的品格和能力。單單的依靠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個人是非常不全面、不科學的。德國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整個德國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和深刻的理解。 在德國有各種各樣的學校,其中最有特色,也最成功的就是職業教育。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不像我們國家這么單一,可以說德國的職業教育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在德國,15歲—18歲的青少年國民中,有60%以上接受過高素質的職業訓練,政府為此還制訂了多部法律來保障這一制度的發展和順利運轉。 德國職業教育的形式包括了職業學校、職業專門學校、高級職業學校、職業文理中學、技術高中和中等專業學校等。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校來進行學習。在達到了一定學業水平後,還可以申請到高一級的技術學校繼續深造。德國的職業教育范圍也十分豐富,包括了經濟、管理、冶金、電機技術、建築、木工、紡織、服裝、化學、物理、生物、印刷、紙張、室內布置、家政等諸多行業。 除了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支持以外,支撐德國職業教育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大量的德國企業也擔負起了職業教育的職責。為了鼓勵企業興辦教育,政府專門制定的相關的優惠政策,比如對辦教育好的企業給予減免稅收等待遇,而對於辦的不好的企業就要對其招收員工實施限制等懲罰措施。二.教育理念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離不開創新,但是,現在我國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其他國家的學生比較起來真的是差之很遠。這除了和我們現行的教育制度有關之外,我覺得還和我們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聯系。 我們現在的父母總是在孩子少不經事的時候就要求孩子學這、學那。完全不顧孩子興趣的客觀發展情況,而德國人在一點上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該書中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叫丹尼爾的小學四年級學生,在他11歲即將小學畢業選擇學校的時候和父母的意見發生了矛盾(德國小學生在四年級以後就可以選擇接受不同類型的教育)。丹尼爾希望能夠到職業類學校中學習,但是他的父母卻想讓他到普通中學里繼續深造。這時,丹尼爾的父母沒有像我們中國的父母那樣剝奪孩子自己決定的權力,而是找到丹尼爾的老師來進行深入的商談,當然不是希望老師能夠勸說丹尼爾能夠如他們所願。德國的父母和老師進行的交流是非常可觀和真誠的,完全不像我們的有些家長。在進行了認真的談話以後,丹尼爾的父母終於同意了丹尼爾到職業教育學校中學習的選擇,因為德國人認為孩子能夠自己選擇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正是孩子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的表現,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這其實也是父母在培養孩子過程中所希望看到的。 德國歷史上出過很多優秀的藝術家,莫扎特、貝多芬、舒曼等等,無不是德國人值得驕傲和稱頌的。就連愛因斯坦也是一個小提琴高手,這反映了在德國人的教育思想當中,蘊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藝術的熏陶。 德國人喜歡聽音樂會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人能比的,音樂在德國人的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歷,優美的音樂讓我們的精神完全放鬆,沉浸在天籟般的音樂當中,我們的思想是那麼的開闊,像一匹脫韁的駿馬馳騁在精神的聖地上! 德國的父母除了用音樂來對孩子進行藝術的熏陶以外,還通過各種形式來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比如參觀各種博物館;參觀畫展,各種藝術展覽等來讓孩子了解人類優秀藝術的發展,德國的父母就是用音樂等形式來教會孩子一種對深刻的精神境界的執著追求,一種對高尚的精神力量的崇敬。 讀完這本書,反觀我們現行的教育制度,內心充滿了莫大的悲哀和無奈,只希望能夠通過自己作為師者這樣一種角色來為我們更多的孩子帶去快樂的成長經歷,而不是讓社會不良的風氣在他們身上繼續延續下去!
『伍』 德國人如何讓男孩變成男人
《》由方大偉編著。在很多中國人的心目中,德國為全世界貢獻了質量最好的汽車,最威猛的主戰坦克。最可口的啤酒和香腸,最優秀的足球隊,最恪盡職守的士兵,最嚴謹認真的工程師,還有思想最深刻的哲學家。歌德、貝多芬、瓦格納、莫扎特、腓特烈大帝、俾斯麥、興登堡、海涅、康德、倫琴、黑格爾、馬克思、開普勒、普朗克、西門子、勃拉姆斯、愛因斯坦等歷史巨人,構成了德意志民族完整的精神譜系,象徵著這個民族的過去、現在,還有將來。
「究竟是什麼成就了德國的男性文化,又是什麼原因使她可以培養、哺育出如此眾多的優秀男性?了解這一切對於家有男孩的中國父母教育兒子,幫助他順利實現從男孩到一名成功男性的過渡又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呢?」《》的目的就是要結合具體案例,通過對於德國這個富於男性氣質的國家在男孩教育獨特方法和理念方面的介紹,為家有男孩的中國父母提供必要的啟發和參者。
『陸』 德國父母育兒,是如何教出硬漢式暖男兒子的
隨著孩子們的逐漸長大,相信很多家長也會和我有一樣的看法,發現男孩和女孩在同年齡段的需求是大不相同的,對待人和事物的看法也是截然不同的。女兒外向,嘴很甜,兒子溫和,但不喜歡討好人。
所以很多家庭女兒會更受爸媽的關注,導致兒子討厭妹妹,會故意惹怒她,用這么方式來爭奪爸爸媽媽的注意力。
16. 給孩子更多團體生活的經歷,一定要讓他參加一個團隊的體育項目,比如籃球、足球,有機會體會到集體的榮譽和擁有紛爭的能力。
『柒』 德國父母是怎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會動手也不屑動手
一位華人朋友買了漂亮的新別墅,我們去幫忙搬家。這位建築工程師朋友用來拆卸傢具的工具只有極袖珍的小螺絲刀和小鉗子。我笑:「這就像兒童玩具,在德國,有了房子得置備像樣的工具才行。」朋友理直氣壯地說:「我又不是工人!」是的,我們都是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傳統觀念熏陶下長大的,何況他博士畢業。才高八斗的中國知識分子是不會動手也不屑動手的。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德國,男人都是工人!我的德國老公也是工程師,他帶到華人朋友家的工具箱分三層抽屜,整齊地放著38把各種型號的螺絲刀、20把各式鉗子,還有小儀表、量尺、各種膠帶線筆等,真讓朋友夫婦看傻眼了。而這只是便攜工具箱,他在家裡的工具庫里還有20台鋸鑽刨切磨等各種用途的電動機器,掛滿牆的各類大小型工具,幾十盒不同型號的釘子等。可以說,那是個小型車間。我們家房間裝修都是他自己動手。德國男人在外從事各種職業,回到家共同的愛好就是鼓搗動手。他們普遍愛逛建材商場,喜歡買各種工具,喜歡自行設計動手裝修房子,給孩子做木馬搖椅木板拉車,樂此不疲。我感覺,中國留學生和移民來德後的種種不適應,主要跟他們的動手能力、獨立生活能力欠佳有關。通過這20年的觀察,我認為,德國人的獨立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並非天生,而是來自德國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培養。
「狠心」的德國父母摔打出獨立不依賴的孩子
德國人的育兒觀念和做法與我們差異巨大。孩子從出生就獨自睡覺。晚上給寶寶吃飽奶換好尿布,父母就會關燈離開,養成孩子按時獨立睡覺的習慣。有一次去德國人家做客,他們家8個月大的小女兒看到來了這么多人很興奮,到了睡覺時間,女主人將孩子抱回房間喂好奶安置妥當後,就關上門回到客廳與客人聊天。孩子不肯睡覺,嚎啕大哭驚天動地的。朋友夫婦就像沒聽見一樣,照舊談笑風生。直到孩子哭累睡著了,這個媽媽都沒進房看一下。這是我第一次領教德國父母的「狠心」。西方孩子走路摔倒父母不扶不抱,等孩子自己站起來,在中國已經不是新聞。在德國,旁人是不能插手親子矛盾的,我有深刻教訓。剛來德國時我所住公寓樓4樓住著一對年輕夫婦,他們有個4歲的女兒,金發碧眼,洋娃娃一般。小女孩經常獨自在樓下封閉的後花園里玩兒。一天,媽媽在樓上叫她,女孩玩累了想讓媽媽抱上去,坐在一樓台階上使勁哭。娘倆僵持了30多分鍾。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彎下腰問她怎麼了,小女孩立刻就緊緊摟住我脖子不鬆手。我將洋娃娃抱上樓,本以為年輕媽媽會感謝我,不料她用暴怒的聲音說了謝謝就關上大門。我的尷尬今天還揮之不去。小孩子吃飯常不專心,邊吃邊玩,德國父母的做法是結束就收走盤碗,沒吃飽就餓一頓,絕不會像中國父母那樣端著碗追著哄著喂。在德國極少看到幾歲的孩子哭鬧不休耍脾氣的。孩子的獨立不依賴,就這樣給摔打出來了。
不論大小,自己動手整理書包、賺零花錢
德國幼兒園的教室里都有櫥櫃,上面放有瓶裝礦泉水和杯子,孩子們想喝水隨時自己倒,杯子自己洗。幼兒園混齡制,小孩子的杯子由大孩子幫助洗。放學前,孩子們會自覺將玩具收拾好,將水杯擺進廚櫃。
他們的小學教育特別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老師經常在課堂上帶領小學生們為朋友為父母製作生日卡節日禮物。德國有個傳統的兒童節日馬丁節,過節的重要方式是晚上兒童舉著燈籠跟著騎士馬丁大遊行。
每年馬丁節前,老師都會和全班同學一起製作紙燈籠,那一周的課程內容就是設計樣式尋找材料並製作出漂亮結實的燈籠。馬丁節夜晚的大遊行,簡直就是各個班級獨一無二的自製燈籠大展示。
德國孩子有自己的儲蓄罐,裡面的零花錢是他們做家務活替父母擦車為鄰居花園剪草等勞動掙來的。我兒子8歲開始洗全家的盤碗,洗得很認真很乾凈也很有成就感。他知道零花錢不是白給的,要靠自己掙。
有一次德國房東來我們家,正碰上他踩著小板凳在水池邊洗碗,房東大大地贊賞他一番,孩子好得意。他15歲那年我們家買了土地建新房,建築公司的整個建造過程他都目睹甚至參與了,看圖紙選材料,很長見識。大學假期他去建築工地打工已然得心應手。
德國小學教學還包括集體郊遊、野外宿營、大自然探險、足球比賽等等,經歷了好動童年期所神往的各種戶外野趣,他們鍛煉得更加獨立堅強。我兒子10歲時獨自乘飛機往返中國,我們沒有辦託管業務,只是託付給在機場臨時認識的一位中國留學生。兒子絲毫不膽怯,不但與留學生混成了哥們兒,還要求空姐帶著參觀了整個飛機及駕駛艙,一路開心不已。
體育課是身體發育時期的小學生很重要的學習內容。學生除了書包外還必備有體育包,整理裝好運動服和運動鞋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家長不會幫忙。孩子們還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加入當地各種民間體育協會,參加訓練和體育賽事。他們會將這些體育愛好堅持終身。
度過了4年輕鬆快樂的小學時光,孩子們已積累了一定的體能和眼界,進入中學後開始在課程的廣度和深度上逐漸加速。每周一次的工藝課,他們學會了製作較復雜的杯子陶盆及各種造型的藝術品。所以,他們掙零花錢的方式更加多樣化,比如給低年級學生做家教,照看鄰家小孩。這些工作我兒子和他的同學都做過。
德國教育還有兩點特別之處:從小學到大學,沒有班長沒有班幹部,每個班級只有個學生代言人,職責是將同學的意見向老師或校方提交。學生代言人由學生選舉產生,沒有老師或校方參與。
從小學到大學,考試成績屬於個人隱私,老師不得公開不許排名,更不能以考試成績將學生分出優劣等級。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是德國教育的重要責任。所以,他們比較能互相尊重,多具有不攀比不巴結、不嫉妒不歧視、真實坦誠的個人品質。
德國的教育宗旨是使學生成為能獨立思考的有創新能力的人
邁進以「寬進嚴出」著稱的德國大學,艱難辛苦的治學之路才剛開始。沒有班級沒有輔導員,從聯系學校選擇專業報到注冊尋找住房,到選擇課程復習考試,再到半年工作實習,各種社會實踐,畢業論文實驗課題,全靠學生自行安排籌劃。
德國大學生已經具備了這些自我管理能力。而這些,卻是剛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所欠缺的。一位留學生朋友告訴我,小組上實驗課時,德國同學思路清晰,操作有序,而她基本是茫然地看著,等著抄實驗結果。但她能拼考試。
德國教授極其嚴謹,考試不及格絕不手下留情。越是精英大學,要求越嚴格,越是理工科,創新越重要。在一路不斷淘汰中,闖過一門門嚴格的考試最終拿到學位證書的畢業生,以真才實學走進「德國製造」工程師隊伍。他們認真嚴謹,以製造出質量過硬的大到重型工程機械小到生活廚房用具為己任,回到家裡他們樂於親自動手美化生活。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在回答中國網民有關德國教育的問題時說:「德國的教育宗旨是使學生成為能獨立思考的有創新能力的人。」德國工程師,就是這樣煉成的!
『捌』 德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他們之所以走上歧途,就是因能太輕易地獲得一切,以至在他們沒有「界限」的概念,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他們的頭腦中缺乏清醒的分寸。 在這方面,德國孩子對於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國的同齡人當中顯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國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實踐,也對此予以確認。例如面對雨過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讀書學習的一位德國少女和一位美國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國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會;而德國孩子很可能就會想到: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熱愛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為什麼德國的孩子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來約束自己,是與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候甚至還需要綁縛以實行限制。德國的孩子在學校里可以有較自由充分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准則。如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臨放棄早餐、或是遲到的選擇;忘了將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便意味著得繼續穿臟衣服;人人都有記事本。 一、「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問過德國的學生關於逃學的問題,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個孩子不接受教育,社會將來就會多一個禍根。所以萬一真有孩子逃學,成年人看到後會對其嚴厲呵斥,警察會將他扣留,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此的態度非常嚴格,會令孩子馬上返校,而家長還要受到罰款或加稅的處分。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意識到,在上不上學的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德國人的教育也異常關注孩子的文明修養,他們認為孩子在行為舉止上遵守規范,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具備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石,也能為全社會創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美好的人際關系,這在德國引起了全民的重視,報名參加專門的禮儀講座、禮儀講習班的做法已經蔚然成風。 而家長從細微之處起就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個德國孩子在餐桌上都會受到嚴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意識,同時這又是一種磨練。比如德國人在午餐後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很具有誘惑力,但這時父母更不會通融,前提是必須先吃完飯菜。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復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成為無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國常可以看到人們在耐心地排隊等候,或是為他人、為公眾著想的舉動,全社會形成一種高度自覺、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風尚。 二、「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對於孩子的獎懲,賽里希先生的建議是,「盡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斗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干點什麼都能得到錢的報酬。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如果孩子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嚮往的地方。 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原則,否則懲罰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懲罰之前應該先對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錯以後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對他講清楚家長的要求和實施懲罰的原因,懲罰的開始和結束要明確,不要讓家中一整天都彌漫著怨憤的氣息。」 他們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幾次起床太晚,但隨之賽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懲罰便糾正了他的錯誤,她告訴菲力克斯,自己不能開車送他去學校,「我很遺憾,但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選擇,是放棄你的早餐,還是想遲到。」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准則。 三、很遺憾,你還得繼續穿臟衣服 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下,無論是父親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母親一絲不苟的勞動態度,還是老師和社會其他階層的高度職業道德感,這些都令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並把恪守信條、盡心盡責當作一種榮譽。德國的法律上還有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義,「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晚了半個小時,母親對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認為在生活細節上尤其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家庭教育對此採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讓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儲蓄存摺,在鍛煉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讓他們懂得了勤儉。 茨格拉夫人承認,「有時候作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於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這只能意味著他還要繼續穿臟衣服;而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麼面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只能作出很『遺憾』的決定。」 四、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 在德國同時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甚至連家庭主婦和中小學生也不例外,德國人把近期和遠期的大大小小的約會,計劃,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預先記錄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國稱作是記事本的社會,人們在作出決定之前多半會參閱一下自己的記事本。也許有的人認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過枯燥呆板,可能還有的人認為沒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國人卻認為這不僅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同時更關繫到對待生活的嚴肅態度。 德國人認為與時間形成的散亂的關系反映出其自身的雜亂無序的狀態,所以很早就會鍛煉孩子過一種有計劃的生活,孩子學習分配他的零花錢、支配他的時間,完成他的學習任務,發揮他的興趣愛好,其間形成一種井然有序的關系。而他們認定,筆記本有助於孩子更加准時、守秩序、愛清潔和准確,同時能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採取一種鑒別的態度。 孩子在周密地設計自己時間,同時也就開始了對其自身的周密設計。由此可見德國人幫助孩子確立面對生活的理智觀念,並非是要把他們限制在條條框框之中,而是要讓他們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更高境界。
『玖』 德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轉)
對待孩子的態度 要平等對待,相互尊重 孩子做錯了事,也必須讓他道歉,而大人自己做錯了,也會向孩子道歉。在孩子做對了的時候,家長會很自豪的去表揚他們,有時會給他們一些小小的獎品,比如糖或者冰淇淋之類的。 「我教了很久,才教會他們要拿東西去給父母吃,然後,那個一歲的小孩就會在吃飯的時候用手抓起東西,給一圈。這時一定要謝謝他,然後吃下去,表揚對他們很重要。」傾聽孩子孩子早上去幼兒園,中午或下午是由大人接回家的。在接回家的路中,大人就會問他,今天干什麼了,有沒有什麼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小孩在回答的時候,大人會很認真的去聽,然後會說上幾句。晚餐的時候,就會讓孩子把有意思的事情說給父母聽。 遵守規則田芳憶女士深有感觸的說,「如果在一起玩的時候小孩耍賴,也不會太縱容,而是很認真的對他說,你這樣是不對的,這不符合游戲規則,這次我可以原諒你,如果有下次,我就沒興趣和你一起玩了。 一般晚上7點就應讓孩子做睡覺准備。孩子晚上上床睡覺,都不會太聽話,大人會先說,還有五分鍾就去睡覺了,孩子說,好。五分鍾過後,當然他不會去睡,這時大人又會說,那你還可以玩一小會兒,然後就必須睡了。過了一會兒,大人就再叫一次。如果這時孩子還是不幹,那就告訴他,我已經問過你一次,你的回答是什麼,又問了一次,你的回答又是什麼,現在你必須怎麼做。這時就已經是最後的回答了。」先到原則朱珠舉例說,「如果兩個孩子在一起爭一個玩具,那大人就會問是誰先拿到的,誰先拿到就誰先玩,如果後來的那個不幹,就問先拿到的那個,能不能請你給他也先玩一會兒呢?如果小孩說可以,就可以拿走了,如果小孩不同意,那第二個就不能玩。哭,鬧都是沒用的。如果兩個人都說是自己先拿到的,那麼,在爭執不下的時候這件玩具就會被大人拿走,兩人都沒得玩了。 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吃飯朱珠說,「我剛到德國的時候,家裡的小小孩是一歲,我看到他的第一天,他已經自己做在自己的兒單木椅上,用個塑料的小盤子在自己吃東西。還不停的要這要那,我很驚訝。而那個大一點的孩子,正是三歲,他已經坐在桌邊,和大人一起用正式的餐具用餐了,而在用餐過程中,父母還不斷的告訴他,用餐的注意事項。吃晚餐的時候,必須等所有的人都吃完才能離開座位。」自己走路「一歲的小孩一般都是自己走路,要出門的時候會用兒童車來推著他,我們一起去動物園的時候,他自己會在地上走手扶著兒童車,等走累了,再讓他坐在車上推他。爬山或滑雪的時候也都是一起去的,大人都會和他一起走。 接小孩放學,小孩的小書包,一般都是自己背的,只有他在背不動的時候,他會告訴大人,能不能請你幫我拿,大人才會接過來。」 多些時間陪孩子 「下午的時候,孩子都會到公共的游戲場去玩沙子,水和玩具。或者在家裡的院子里或者玩具室里玩。父母會陪他們一起玩。星期六日一般都是陪孩子去騎自行車或者大人跑步小孩騎車。 父母會一起陪孩子去參加幼兒園的化妝舞會,和小孩們一起跳舞,化很搞笑的妝。」 參加家庭勞動 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 小孩過生日,父母會幫他一起准備生日宴會的請貼,一般都是讓孩子自己在紙上按上小手印,由父母去寫地址和日期。請一些小孩想請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當然也會准備好很多小孩愛吃的東西。大人一起聊天,小孩一起玩。 幼兒園----不以教學,而以娛樂為主: 田女士比較說,「德國的幼兒園有教會的,當地政府的,和私人的。大數時間孩子們是,一起玩,一起唱歌,一起做手工,而幼兒園也會把今天孩子做好的小餅干、圖畫之類的成品,寫上孩子的名字,給父母。在幼兒園里,小孩自己玩的玩具是要自己去收拾的,而且有一個自己專用的小櫃子來放自己的東西。德國的小孩下午比較空閑,所以他們會有一些有趣的課程,比如游泳,唱歌,跳舞,學英語,運動之類的,課程很活潑也很有意思。 而中國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和中國的競爭有關。為了孩子,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回家就要做作業。實在太可憐了。三歲之前的教育的確是最重要的,但是這種教育只會禁錮他們的想像力。」 最後,田芳憶女士呼籲到,「請給我們的孩子適當的自由,盡可能多的時間與完全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