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如何從山寨模仿變成製造強國

德國如何從山寨模仿變成製造強國

發布時間:2022-04-18 14:53:04

1. "德國製造"竟曾是個恥辱標記,100年發生了什麼

如今,很多產品都喜歡和「德國製造」「德國品牌」「德國技術」沾邊,並不想過度誇捧,但事實如此。

看到過網上流傳過很多德國黑科技的狂拽酷炫吊模式,比如說:

織布一樣的鋪路

伐木

割草

葡萄採摘

亦或是各種舒適生活的創新工藝

形影不離的嬰兒車科技

「德國製造」,很多人會將這個詞聯繫到品牌、品質、精工……等等,看到這個對比軸承的視頻,簡明扼要的說明體現了德國工藝的水平。

100年前,「Made in Germany」卻是個恥辱標記

德國並不是最早進行工業化的國家。18世紀,英國最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技術領先的工業化國家。

還在用手工紡織的德國人發現,英國的紡織紗線粗細均勻,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當時還是農業國家的德國,為了擺脫貧窮,開啟了學(qie)習(qu)英國的模式。

從十八世紀末,德國工程師、機械建造師和企業主秘密去往英國做工業間諜,到後來普魯士官方資助和促成工程師代表「考察旅行」。

1851年,全世界第一個工業博覽會——「萬國工業博覽會」,在倫敦海德公園的水晶宮舉辦,各國企業在這里交流介紹產品生產。德國結束了以「考察旅行」為目的的工業間諜活動。

德國人將剽竊和帶回來的核心技術、製造機械,進行仿製 ,山寨了各式各樣的商品。但有一點,直到19世紀末,德國產品都還是殘次低廉的商品,並且這些商品被銷售到英國和它的殖民地。

作為一種帶有侮辱性質的律令 ,1887年,英國國會通過《商品法》明確規定,出售到英國和其殖民地的產品必須標注「Made in Germany」。

「Made in Germany」的標志,在1887年開始首次應用。這個帶著侮辱性質的商標,卻成了日後令人稱贊的民族標志。

除了山寨、模仿,「德國製造」也成了青出於藍的代表。德國人帶著技術回來研究,還加大創新,實現了機械製造、化學、制葯……的行業領先。

如今,德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就有百位。像賓士、寶馬、奧迪、拜耳、阿迪達斯、西門子……這樣的世界頂尖企業分布各行各業。上千傢具備專業技術的中小型企業,處於業內領先,是名副其實的「隱形冠軍」。

一個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兩個軸承轉動時長的視頻(本文開頭那個視頻),有網友評論里炸了鍋:「你把幾百塊和幾十塊的價格拿在一起比,大丈夫?」

雖然反駁句看著很燃。但正是沒有核心的競爭力和自主產權,有人已經成為領先行業,有人還在做沒有前途的低價和仿造。

德國廚房用具的使用者應該有所體會:中高端的刀具和鍋子,不管是看著還是用起來,都有種藝術品的感覺。這些嚴格鋼種,對熱處理、冶煉達標一絲不苟的德國品牌,並非貪圖一時之利。

大部分廚師,會在做「硬菜」時,拿出最好的鍋來搭配

當你在廚房愉快的切菜、煮東西,用著祖傳下來的精品廚具時。廚具品牌看似只賺了一口鍋錢。其實,它已經贏得了用戶的贊譽口碑。

能撬動的,或許已是其他70億人的荷包。

堅持百年運轉的工程

德國城市伍珀塔爾,是哲學家恩格斯的故鄉。但很多遊客慕名而去的原因,卻是一條空中懸掛式鐵路——伍珀塔爾空鐵。

伍珀塔爾空鐵是世界上最老的電氣高架懸掛式鐵路,從1901年開通以來,一直運營到現在。

1900年試運行期間,威廉二世還曾經乘坐過這個獨特的鐵路線。Kaiserwagen 皇帝專用車車廂,在節日或特殊場合還會運行。

伍珀塔爾空鐵全程有13.3千米,30分鍾的路程中,跨越伍泊河、峽穀道路和高速路上方。

在百年的運行中,只出現過一次嚴重的人員傷亡。由於維修車站的工人,沒有檢查,就提前離開。導致列車撞上未去掉的鐵爪,脫軌墜河。

不是系統故障,而是由於工人的疏忽,導致了悲劇。

不相信人

為了避免人為上的疏漏,德國人將自動化做到了極致。

西門子公司的安貝格電子製造工廠(EWA),就是智能工廠中的代表。

從1989年投廠建立開始,這個外表簡單低調的的三座廠房,就佇立在這里。范主看著一點都不炫酷。

在廠房面積、員工人數維持原狀的情況下,EWA卻在為寶馬、拜耳、戴姆勒以及他們遍布全球的眾多競爭對手生產零件。

EWA工廠的最大目標就是保證質量。它們有一個叫做百萬出錯率的數據指標(dpm-A)。

1989年,EWA的自動化過程中,每百萬次電子產品,出錯560次。

2014年,這個程度的出錯率只有11.5次,生產質量提高40倍。

投產26年以來,EWA每年可生產1200萬件Simatic系列產品,將近30億個零部件。幾乎每秒鍾就要生產一個產品。

從訂單到生產、配送至中央倉庫,可以實現24小時完成生產交貨。較26年前,EWA的產能提升了8倍。

二十多年時間,EWA始終是1200人左右的員工數量。她們在自動化智能工廠背後,擔任著分析管理、科學監控的作用。這個自動化程度達到75%的工廠,被評價為最接近工業4.0的智能工廠。

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共廁所

一般的公共廁所都是公益的,但范主要告訴你:德國人實在太厲害了,公廁也能有上億的收入!從一個小小的廁所,我們也能看到德國製造的牛逼之處…

德國的公共廁所很多,繁華街區每隔500米就會有city toilet。很多遊客會專門體驗一下這里的「廁所文化」。

因為,德國人創新、創造了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廁。

1990年,企業家漢斯·瓦爾從柏林政府那裡,競得到柏林市公共廁所的經營權。

瓦爾的公司主要是經營公共設施,如電話亭、垃圾桶、公共座椅、公交站的生產。

瓦爾公司向柏林市免費提供公廁設施,還要搭上管理廁所需要的維護、清潔、管理費用。

但作為回報,瓦爾得到了公廁外牆的廣告經營權。

要知道,在最繁華的地段 ,一個顯著的廣告位是多麼緊俏。

更何況,是位置閃耀、人人必去的公廁。香奈兒、蘋果、歐萊雅……都會在公廁外牆做廣告。

瓦爾公司每天都會有員工定時維護公廁。公廁也有非常人性化創新的服務。除了提供母嬰室,還有休憩、個人護理、後背按摩、聽音樂……

公廁內的衛生紙還印有文學作品,方便喜歡如廁閱讀的人。公廁的附加服務,還讓瓦爾公司得到一定費用的提成。

當初有商人幫瓦爾算過一筆賬,如果每人每次0.5歐的廁所費用。瓦爾在柏林市,一年就會虧掉100萬歐元。

但如今,這個超越寶馬賓士,贏得2003年最具創新獎的公司。一年的盈利,就高達3億人民幣。

雖然「德國製造」被捧的有想上天的feel。但沒有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和創新血液。它或許還是一個靠山寨、廉價存活的「歐洲病人」。

2. 德國前後經歷過六次浩劫,是如何走向強大的呢

談到德國,我們首先想到是一戰和二戰,想到的是納粹和集中營,以及死去的600萬猶太人。但即便今天,很多國人都不知道,在二戰中我國死亡了2000多萬人,傷亡數字遠遠大於同時期的猶太人,而南京大屠殺更是人間地獄。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我們都沒有猶太人更受關注。

戰爭的本質是什麼?極端主義者定義為是人類有計劃地掠奪和屠殺,是動物本性里弱肉強食的原始體現。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德國崛起之前,這個苦難的國家曾經遭遇過幾百年的浩劫。當然,這不能作為他後來傷害別人的借口。即便這樣,德國在國家主權長時間消失的情況下是如何實現崛起的呢?



對於德國崛起,除了德國的教育、德國的工匠精神,以及戰後德國的自我反思,讀者您認為還有那些因素促使德國快速崛起了呢?

3. "德國製造" 背後的故事:什麼是德國工匠精神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
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4. 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德國製造』曾經是帶有侮辱性的符號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初,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與生產領域完全脫節的。盡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國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後,不是一味地跑到大專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里去辦企業。

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這才明確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並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展。由於德國有基礎科學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之間的聯系,從而在半個世紀時間里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展。

此後,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德國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5. 一戰過後,希特勒上台,他做了些什麼使得德國從一個爛攤子變成強國

首先,德國擁有大量的人才,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德國都是展現了自己強大的一面.
1.他們對英法的仇恨讓他們不斷的努力,而且他們有著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相關人才,勞動者素質高,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個原因是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都戰敗後仍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2.二戰後的西歐國家大都接受了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3.二戰後的德國推行政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穩定.
4.同時國內實行非軍事化,集中精力發展經濟.
5.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結合的經濟政策.
6.注意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 一、面對經濟危機,希特勒上台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經濟的發展。

1.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國家稅收收入由65.6億馬克驟增到177億馬克,六年中實收稅款共增加了600億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國國債由115億馬克上升到371億馬克。帝國銀行和幾家最大的私人銀行是國債的主要持有者。勞動者的小額儲蓄存款也被強迫投入公債。帝國銀行以國債為擔保大量增發銀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銀行券由26億馬克驟增為110億馬克。這些積極的財政政策使德國國家有能力進行有規模的投資和軍事訂貨。

2.大規模的軍事采購和訂貨

1932年,德國的軍費支出為6.7億馬克,約占當年國家總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國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備戰期間,德國全部備戰支出在400億馬克以上,約占同一時期國家預算總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國民收入的10.6%。巨額的軍事訂貨使德國壟斷資本集團獲得了高額利潤。以軍火工業康采恩克虜伯公司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從國家接受的軍事訂貨總值由930萬馬克猛升到1.45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時期,公司的純利潤額則由650萬馬克上升到1.22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剝奪猶太人資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後,大量開展「排猶運動」,幫助「雅利安」財團剝奪猶太人的財產。由於這一「運動」,共計約60-80億馬克的德國猶太資本,通過強力沒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轉到了「雅利安」財閥和納粹黨魁手中。

4.強制卡特爾化

強制卡特爾化是希特勒政府擴大壟斷組織統治及加速生產與資本集中的重要措施,並且比歷屆德國政府實施得更徹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頒布所謂的「卡特爾條例」,規定帝國經濟部有權建立新卡特爾,而一切卡特爾則有許可權令局外企業合並起來。任何反對這種規定的局外企業,有關的卡特爾可以拒絕承認它們,從而剝奪它們得到原料和商品供應等權利。這實際上是在經濟上宣布了它們的死刑。在這種威脅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並如壟斷組織,受壟斷資本的直接統治。卡特爾的數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國已登記的卡特爾總數,由2100個增加到2500個。

5. 淘汰中小企業,擴大壟斷組織

1937年,希特勒頒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規定凡是資本不組10萬馬克的小股份公司應予淘汰;而新設立的股份公司,資本不得少於50萬馬克。結果,據德國官方統計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資本不足10萬馬克的公司絕大部分遭到淘汰,資本為10-50萬馬克的公司減少一半,而資本在500萬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資產階級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還強迫封閉大量手工企業和小型零售商號。從1937年起,由於局勢工業的勞動力供應問題日益尖銳,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業和小商號為由,連續頒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謂「負擔過剩」及「經濟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業和小商號停業,把數十萬手工業者及小商人騙入軍事工廠服苦役。據統計,到戰爭爆發時止,被迫停業的手工企業近20萬家,小商店約10萬家。 通過這種方式,德國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大大加速了,壟斷資本的勢力空前加強起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各部門生產的壟斷化達到驚人的程度。壟斷組織控制生產的比重在鉀鹽、煉鐵、金屬加工、人造氮、水泥、製糖、化學及葯品、電力等部門為95-100%,在機器及運輸工具製造、人造絲、麻織業、制紙業等部門為80-95%,在優等鋼生產中為60-70%資本進一步集中於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們已經控制了了全國股份資本總額的85%,為數眾多的小業主淪於破產。

6.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化經濟調節機關,1933-1936年秋,帝國經濟部是最高中央調節機關。它下面設有各種專業管理局,分管各工業部門、農業、時常、對外貿易、物價等等。同時,根據1934年的「德國經濟有機結構條例」,在原有企業主聯合會及各壟斷組織基礎上,新設立了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交由壟斷寡頭及其親信直接掌握。部門調節機構的組織形式是經濟集團,共有四級。最上級為工業、商業、銀行、保險業、動力和手工業等6個最高集團;下屬44個經濟集團;它們下面又分350個部門集團;最下一級則為640個專業集團。地區調節機構採取了省經濟廳(下屬市、區分支機構)的形式,全德共有18個。這兩類調節機關都具有政府機構的權力,它們統一歸帝國經濟部下設的全德經濟院管轄,同時,兩者的地方基層組織有是同一的東西。通過各級經濟集團和省經濟廳系統,在有關中央專業管理局的協同之下,壟斷資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圖自上而下地實現對國民經濟的雙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國經濟部下面還設立了「德國經濟總委員會」,它是由壟斷寡頭直接把持的備戰經濟總參謀部,擁有很大權力,負責指導國家經濟政策和法令的制訂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經濟調節機構已形成為一個自中央到地方的龐大體系,按軍事化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1936年秋,「四年計劃全權督辦」戈林又設立了一個調節機構「四年計劃全權機關」,引起了兩大機關職能的重復。 有計劃的經濟使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3年-1939年,德國軍火生產增長11.5倍。但同時,德國的部門經濟卻出現了不平衡。在軍火工廠加緊製造武器的同時,德國的紡織及製鞋工業的半數設備被閑置起來。在農業方面,帝國糧食局及其下屬的數萬個基層機構,是希特勒政府幹預農業活動的基本工具。不過全部的農業事務,包括播種面積及作物類別、農業就業人數、化肥的分配、飼料的購買、農產品義務上繳數量、農產品價格、經營農產品貿易的利用額、農戶的收入,甚至農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運送給城市親友的蛋品數量等,都受到國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時期的德國糧食產量基本停滯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糧食進口量與20年代差不多,約在400萬噸上下。

7.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國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將國有財產轉到私人壟斷資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時期,德國國家所掌握的股份資本絕對和相對額都增長。1932-1939年,「國有的」股份資本額,由29億馬克提高到36億馬克,它在全國股份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國國家壟斷資本共計248億馬克,佔全國總資本的五分之一。 在擴大國有化的同時,希特勒政府還執行了國有財產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當時的德國政府為挽救一系列壟斷資本集團,以優惠價格收購了柏林各大銀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業公司的部分股票。隨著這些企業的扭虧為盈,希特勒政府把國家持有的巨額股票廉價賣給有關的私人壟斷資本集團。在德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壟斷企業同政府的結合也加強了。企業主職能與國家官僚職能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8.擴大對外貿易

1932-1938年,德國在保加利亞、希臘、匈牙利、羅馬尼亞及南斯拉夫等國的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分別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國對外投資急劇上升,由12億美元增加到40億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盧等國鋼鐵壟斷組織又聯合成立國際粗鋼輸出協會,從而恢復了國際鋼鐵卡特爾。在國際鋼鐵卡特爾和國際鋁卡特爾中,德國壟斷組織也分別擁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額或股份額。

9.興辦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頭兩年(1933-1934年)用於興辦公共工程的開支共約50億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築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億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築物與住宅(後來不少成為兵營)約7億馬克,開墾荒地與改良土壤等約7億馬克,整治河道、開鑿運河和架設橋梁等3.5 億馬克,修復和更新鐵路設備約5億馬克;對參加公共工程的私人發放補助金和減免稅金約6-7億馬克。

二、貨幣新經濟政策

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
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
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

三、社會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
2.擴大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使工人享有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
3.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以上措施對於起動處於危機最低點的德國經濟,減少龐大的失業人數,起了很大作用。客觀評價希特勒,不能抹殺他對德國經濟的貢獻,就經濟發展而言,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國民生產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納粹創造了德國經濟恢復的奇跡。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使得二十年前慘敗的德國,又重新崛起成為歐洲大國。

6. 從被歧視到被認可,「德國製造」是怎樣成功逆襲的

德國製造最開始也是靠「模仿」起家的,但是後來德國的製造反而讓很多人發現可以用得比英國貨更久,德國的貨物很快的就受到了追捧,但是原因也不僅僅這么簡單而已,這其實是有時代的加成,工業時代的發展,各家技術哪家強? 那時候技術不像現如今那麼透明,可以做的選擇很少,人們如果發現了物美價廉的好東西,自然就會在群眾之間炙手可熱。

德國人天性就不信任人,什麼小零件都要親力親為,生產出自己覺得滿意的商品才肯罷休,所以德國人都是謹慎追去完美的代名詞,德國製造越來越受追捧也不奇怪了。

7. 德國成為世界的製造大國,是否有其歷史文化淵源

現在,「德國製造」彷彿與「品質保障」完美地劃上了等號,小到手錶、廚房用具,大到傢具家電、汽車,件件精品,德國製造在全球製造業中毫無疑問地處於領先地位。

但從歷史角度考量,英國的工業製造反而比德國的開始得更早。18世紀工業革命結束後,當英國工業順勢達到難以企及的高度時,德國還處於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地步,製造業的技術相差得可不止一星半點兒。

這幾乎是羞辱的做法徹底激發了德國對於製造業逆轉的堅定決心,打造出完美的產品質量。德國的工廠紛紛學習西方強國的製造業,改造傳統產業的生產技術,對產品質量提出嚴格的審查,大力發展鋼鐵、機械、電氣等製造行業,推動實體經濟的不斷發展,這才有了現在市場上寶馬、西門子等一批全球知名企業,讓德國穩穩站在了世界工業強國之林。

這就是「德國製造」的歷史淵源,苦盡甘來,現時美滿。

8. 德國人的工匠精神為什麼舉世聞名

在德國,一座王家閣劇場在二戰中被美軍飛機徹底炸毀,給德國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歌劇院建於過去200年,但它被摧毀了。怎麼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在廢墟周圍盤旋,僱傭了一群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和技術工人,約有數百人。花了35年才把這堆破磚瓦又放了回來。如果你現在看這個王家閣劇場,你看不到它是炸彈爆炸後重新裝彈的。這座建築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士表示,「這一行動本身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正是因為德國如此熱愛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被稱為「不變的德國」。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之後,也經歷了「山寨階段」:學英法,偷別人的技術,模仿別人的產品。為此,英國議會於1887年8月23日專門通過了對《商標法》的修正案,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商品都必須標注「德國製造」。「德國製造」在當時其實是一個侮辱性的符號。

9.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10.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制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制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學改革,更是成就顯著。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學扭轉了大學發展的方向,推行教學和研究結合的原則,創立了德國式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也開啟了現代大學的先河。在洪堡大學精神的滋養下,德國大學很快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專精的知識,而且富有科學研究的精神。大學教授更是以學術研究為天職,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做出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成就。

德國的大學得到普遍的贊揚和肯定。英國歷史學家梅爾茨在20世紀20年代說:「在現代,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那麼多的思想學校和學術學校,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誇開創並進行了這么多巨大的事業,而他們需要大量訓練有素人員的合作和集體努力」。

可以說,在近現代歷史上,德國的學者和專家為德國帶來的榮譽和關注要遠遠超過其他群體。而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德國大學的成果,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將大學與學術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大學也許是觀察德國人最好的窗口。梅爾茨認為德國大學「比任何別的東西都表徵出德國的心智,德國心智在這種機構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現」。

德國人重視教育,但不盲目重視。在19世紀中,德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多樣的學校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所謂「雙元制」,就是把手工業中徒工的訓練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結合起來,政府和企業共同培養合格技工。在培訓期間,學員按規定到企業學徒一定的天數,同時也必須到職業學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蘭曾對德國的教育有一個概括,說德國的教育體制的特點為無地無學,無時非學,無人不學」,此說甚為精當。直到今天,這三條應當仍然有效。「無地無學」是說教育的普及程度,「無時非學」是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都有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無人不學」則是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機會。這種多軌、多類型的教育制度,雖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則,但從效果和功能上看,這一體制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培養了特殊的人才,這倒是體現了人盡其才的思想。

從反面看,當教育不受到重視或受到破壞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就會減弱,強國可以變弱。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和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大批猶太學人被迫離開大學、離開德國,德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創,從19世紀以來所積累的學術基礎面臨瓦解。經過這次浩劫,德國作為學術中心的時期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段慘痛的歷史為教育強國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證。

縱觀近代德國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把德國看作一個教育興國或教育強國的範例。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蒙森曾把大學、軍隊和關稅同時並列,認為這三者是德國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夠把大學列在首位,想必不會反對教育強國、學術強國的說法。(作者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閱讀全文

與德國如何從山寨模仿變成製造強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2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2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4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3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6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2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19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1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2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6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8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2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