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統一的根本原因
自1945年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況。由於很多德國人對東德的社會主義政權不滿,有大批東德人逃亡到西德。對此,東德實行的政策嚴格控制兩德之間的人員流動。在1961年8月13日東德開始建造柏林圍牆。東德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實際上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禁止東德人逃入西柏林。1989年3月28日,東德開始實施新的邊境管理條例,放寬了對公民出境的管制,從而直接引發了一定規模的逃亡潮,在此後的不到一年間,約有十餘萬東德公民通過各種途徑輾轉移民西歐,形成第三次東德居民出逃浪潮。1989年9月,東德進一步放寬邊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東德的領土過夜。更寬松的邊境管理反而進一步激起了東德公民的抗議浪潮,在萊比錫等城市持續爆發群眾集會和遊行,要求東德當局發揚民主,實行改革,改善供應和服務,開放出國旅行、放寬對新聞媒介的限制。
1989年9月下旬,同屬東歐陣營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局發生變化。開始民主化改革,東德遂停止了其與捷克斯洛伐克間的互免簽證交通。同時為了平息國內的抗議活動,東德政府在10月初重新收緊了一度放開的邊境管制,再次禁止西德公民進入東德。此舉不僅沒有平息抗議浪潮,反而火上加油。
1989年10月7日是東德的40周年國慶,東德各大城市包括萊比錫、德勒斯登、波茨坦、馬格德堡、耶拿等地爆發不同規模的抗議示威,在首都柏林國慶慶典會場附近,7000餘名市民聚集抗議,並與警察爆發了沖突,數百人被捕。此後群眾抗議活動不斷升級,抗爭的內容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最初的爭取旅行自由,放寬新聞控制,逐漸轉變為要求反對派組織合法化、要求多黨制和自由選舉等,這種全國性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是東德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幾乎同時,匈牙利和波蘭的政局發生巨變,兩國政府相繼宣布不再遣返出逃到該國的東德公民。
1989年10月18日,東德德國統一社會黨領袖埃里希·昂奈克宣布因為健康原因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選舉埃貢·克倫茨接替昂奈克的職位,克倫茨上台後隨即宣布實行「徹底改革」,宣布赦免所有外逃和參與遊行的人,並與西德政府正式接觸。但是昂奈克的辭職和新政策都沒有平息民眾的抗議聲浪,東德各地的遊行依舊進行。
隨著新領導人的上台,東德境內原本非法的反對派組織開始獲准公開活動,在這些反對派組織的協調下,全國各地的抗議活動不斷升級,11月4日柏林爆發50萬人參與的大遊行,6日萊比錫50萬市民上街遊行。在強大的壓力下,民主德國政府於11月7日宣布集體辭職,11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集體辭職,同日選出以克倫茨為首的新政治局。9日民主德國宣布其公民無需申報特殊理由即可辦理護照,東德居民獲得遷徙的自由,不久東德居民開始翻越柏林圍牆前往西德,此後曾經令人恐懼的柏林圍牆形同虛設,兩德居民實現了自由遷移。
11月13日東德的民主黨派德國民主農民黨主席京特·馬洛伊達當選人民議院主席,17日東德成立了聯合政府在聯合政府的26名內閣成員中,統一社會黨人只佔15位。新政府上台後提出與西德建立契約共同體的構想。12月1日東德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刪去了憲法中國家受工人階級及其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領導的條款;3日,由克倫茨繼任總書記並為首的德共政治局再次全體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特別會議決定,驅除包括昂奈克內的中央領導人出黨;7日包括統一社會黨、民主黨派、反對派在內的各東德政黨,在柏林召開圓桌會議,會議決定建立東德新憲法,遣散秘密警察部隊,於1990年5月6日舉行大選,逮捕和調查包括昂奈克在內的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人當政時的犯罪行為。
12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召開特別大會,選舉了黨的新領導人,並宣布更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在德國實行多黨制,建設民主社會主義。12月11日,東德政府宣布解散負責柏林圍牆防務的工人階級戰斗軍。12月25日聖誕節期間,數十萬西德居民湧入東德旅遊,28日,一家東德公司開始出售柏林圍牆的碎塊,而部份共產黨員亦漸漸移居至英國和法國生活。
1990年3月18日,東德大選,東德基民盟成為第一大黨,東德社民黨成為第二大黨,民主社會主義黨為第三大黨。4月12日東德基民盟和東德社民黨宣布聯合組閣,民主社會主義黨第一次成為在野黨。
5月18日東德新政府與西德簽署國家條約,條約規定了兩德將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7月1日條約生效,東德馬克退出流通(之前東德居民限量以2:1的比例將東德馬克兌換成西德馬克),自1990年7月2日開始西德馬克成為兩德統一共同的貨幣。7月6日兩德開始就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條約規定了兩德統一的原則、方式和時間,以及兩德統一後的政治制度等。最終在1990年8月31日簽署了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東德恢復1952年行政區劃調整以前的五個州,這五個州遵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23條集體加入德國聯邦共和國,加入德國聯邦共和國的五個州實行三權分立的多黨制議會民主制度。
1990年10月2日,東德政府機關停止工作,西德接收了東德的駐外使領館,10月3日,兩德統一慶典在柏林舉行,兩德正式宣布統一。東德的五個州——布蘭登堡、梅克倫堡-前波莫瑞、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特和圖林根——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當時有兩個統一方式選擇:一是純綷修改西德基本法(Grundgesetz)把其權力擴展到這五個州從而於憲制上成為同一個國家;二是把統一過程當成是東西兩個德國的正式合並,產生一個新德國並重寫憲法。的確前者是比較簡單亦是當時德國選擇了的方式,可是因為這方式沒有視東德為對等主權國,讓東德有一些被「舊聯邦共和國」佔領的情緒,或是認為自己只是西德的一個附屬。
為了讓統一更順利和讓其他國家消除疑慮,德國對基本法作了一些修改:第146條條款的修改,讓當時憲法內第23條款能用於統一。在上述5個州加入聯邦德國之後,基本法再度被修改,並說明:在已統一的領土以外,沒有任何德國領土尚未加入德國。不過,此憲法仍可在未來被修訂,它仍容許德國人接納另一部新的憲法。
1990年11月14日,德國政府與波蘭簽訂一項條約,最終確認兩國現在的奧得河-尼斯河界線。故此,德國放棄對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但澤和東普魯士的領土要求。12月,舉行了1933年以來第一次全德自由公正的選舉。結果總理赫爾穆特·科爾領導的聯合政府比上次選舉贏得更多議席以更強的大多數姿態領導新德國。
『貳』 19世紀德國為什麼要統一
統一原因
一,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德國需要一個統一的市場。就像在中國,
廣東生產的學習機進入四川不用繳稅一樣,如果這個省要繳那個省要收,這個學習機還賣得出去嗎,光價格就弄死人。
二,政治上,國土和人口是成為大國所必須的物質資源,一個民族要強大,必須要有大量的領土和人口。才能爭霸世界。中國還不是靠人多地多!!!
三,民族感情上,就像我們整天想收復taiwan一樣。
四,只有普魯士才是所有邦國中最強大的,而且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很強。
具體背景:
1,第一次工業革命使普魯士經濟高速發展,但各自為政的現象嚴重阻礙了商品的銷售和市場的保護。
2,腓特烈大帝遺留下的普魯士軍隊戰鬥力強,軍國主義色彩濃厚
3,另外一個強大的邦國奧地利資本主義發展落後,民族成分復雜,軍隊戰鬥力弱,缺乏統一決心。
4,德國周圍強敵如林,只有統一而強大的德國才能保證自身安全。
具體過程:
1,鐵血政策,帝國宰相俾斯麥一方面努力發展經濟,另一方面展開靈活的外交手段孤立敵人。如鎮壓波蘭起義換取俄國支持,宣稱永遠不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使英國沉默。
2. 老毛奇親手打造德國戰車,你現在知道為什麼一戰二戰的德軍如此厲害了吧。
3. 普丹戰爭小試牛刀,普奧戰爭鋒芒畢露,普法戰爭,德國戰車重裝出擊。(打它們是為了奪回他們控制的邦國,而不是因為普魯士好戰)
4. 從法國取得大量賠款和割地。這為一戰二戰埋下了伏筆。
『叄』 當年東德和西德為什麼能和平統一
提到德國,許多國人的印象是一個歐洲乃至世界性的大國,但是就這樣一個有著世界影響力的德國在歷史上曾經長期是分裂的,康德曾經說過:「我熱愛德國,但是請問德國在哪裡。」19世紀70年代,德國容克資產階級通過王朝戰爭的形式在歷史上首次完全統一了德國,但是二戰結束後,德國因為東西方冷戰又重新分裂為東德(民主德國)和西德(聯邦德國),1990年,兩德又重新統一,形成了現在的聯邦德國,德國結束分裂的歷史不過也才二十多年。
其次,東西德巨大的生活和經濟發展差距是東西德再度和平統一的主要推動力。東德在冷戰後受蘇聯影響,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因此國民經濟發展嚴重滯後於西德,所以西德民眾的生活水平要明顯高於東德。冷戰初期,東西德之間的人員流動還是相對自由的,因此東德民眾在看到西德民眾(特別是在柏林地區體現的比較明顯)生活質量和水平明顯高於東德的時候,大量的東德民眾逃往西德,因此才有了後來的柏林牆。
在東西德統一的過程中,美國、歐洲、蘇聯三方之間進行了復雜的博弈,不過因為蘇聯的確實力不濟,加上蘇聯國內因為反對派的崛起已經自顧不暇,所以最終敗下陣來,不得不接受兩德統一的現實。
『肆』 在冷戰時期,為何東德和西德能實現和平統一
了解過世界第二次大戰的人應該都清楚,當時德國是主要發起國,後來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而且在冷戰時期,東德和西德又實現了和平統一。我認為首先是東德和西德國家的人們本身就希望統一,而且他們的民族凝聚力比較強。又加上他們之間經常進行經濟上的往來。而且兩國的領導人也很給力,所以他們能夠實現和平統一,接下來給大傢具體說明。3.東德和西德國家的領導人非常給力。
東德和西德國家的和平統一,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某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合並,而是東德政府首先宣布解散,然後東德的各個城市向西德合並,這樣不但能夠照顧到每個民眾的情緒,而且在國際上也比較好看,更有利於兩個國家之間的和平統一。
總言之,之所以在冷戰時期,東德和西德能夠實現和平統一。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民族凝聚力比較強大,民眾本身就希望能夠同意。另一方面是因為一直進行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所以兩國關系非常好。除此之外,兩國政府也很給力,用一種巧妙的方式實現了和平統一。
『伍』 德國為什麼會走向統一之路根本原因是什麼
德國走向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其根本原因在於冷戰的結束與蘇聯的解體。
德國統一其實是一次資本主義的勝利,因為在冷戰後期,蘇聯的經濟已經被徹底拖垮,導致蘇聯的地緣政治影響不能覆蓋到中歐,蘇聯也由於內部體制和經濟的問題,最後崩潰了。
德國的統一是可以預見的,東德經濟高速發展,而西德卻十分低迷,可想而知走向統一是必然的,也是德國人所願意的。
『陸』 1990年德國為何得以統一
1990年東西德「統一」的2個必備條件
二戰開打之前,時任德國領導者希特勒叫囂著用戰爭,為德國獲得前所未有的版圖。然而隨著1945年4月30日蘇聯的坦克碾壓進柏林城時,希特勒個人在絕望中舉槍自殺之後,德國不光失去了戰爭中搶奪的版圖,戰前的既有領土也陷入被「瓜分」的命運,
戈爾巴喬夫
首先是冷戰基本進入尾聲,出於國內民生的壓力,時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於1988年,不甘心的放棄了在冷戰中時刻保持「進攻」的姿態,全心全意的解決國內問題。
對於包括東德在內的衛星國,給予一種「自生自滅」的態度,不過多干涉他們的內政,如此一來東西德統一在蘇聯方面基本過了關。
再而是德國的民眾之間,並沒有什麼血海深仇。跟德國有一樣地緣屬性的「朝鮮半島」,至今沒有統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韓國和朝鮮曾在1950年殺的昏天黑地。
而東德、西德在整個冷戰期間並沒有全面戰爭,所以在沒有互相殺戮的前提之下,不管是東德還是西德的百姓,都沒有把對方認定是一定要幹掉的敵人,更多的是認為德國的分裂,是美蘇留下的悲劇產物。
當蘇聯那邊已經基本鬆口,德國全體民眾不約而同的認為, 不要再把「悲劇」強加在德國民眾身上了。
配圖來源網路,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系我們!立馬刪除
文章來源:網頁鏈接
『柒』 德國統一的原因
1990年10月3日0時,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1990年10月3日零時,對於8000萬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伴隨著聯邦德國的國歌聲,特製的旗桿上徐徐升起了黑紅黃三色的聯邦德國國旗。這一儀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1955年又分別加入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德長期相互對峙。1989年底,民主德國政局發生激烈變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上台組閣,兩德政府正式談判統一問題。5月18日,簽署了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規定從7月1日起,兩德都使用西德馬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市場經濟,實行西德的勞動法規。8月31日,又簽署了關於兩德實行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民族恢復1952年7月行政區劃改革前的5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於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體加入聯邦德國。 9月12日,兩德外長又與美蘇英法外長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使德國的統一得到前戰勝國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12月2日,全德舉行議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科爾任統一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 背景資料: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進入70年代,東、西德雙方敵視、對峙態度有所緩和。1972年5月26日,東、西德政府在柏林簽署第一個國家間條約,即關於運輸和交通的總協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定東、西德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之間的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等。 1973年9月18日,東、西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進入80年代,隨著世界及歐洲局勢的發展變化,兩個德國的關系也發生了演變。 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民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系,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 1987年9月,昂納克首次訪問西德。 1988年9月14日,東、西德再次達成包括過境、擴建高速公路等協議,進一步發展相互交通往來。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民德人去西德旅遊的條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湧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納克總書記宣布辭職,克倫茨接任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民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 1989年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行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總理訪問民德,兩德領導人商定雙方之間將建立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內容的條約共同體。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議立即開始有關貨幣聯盟及經濟改革的談判。13日,莫德羅和科爾在波恩舉行會談,雙方表示要在歐洲范圍內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兩國還就建立貨幣聯盟專家委員會達成協議。 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商定,舉行「二加四」外長會議,討論解決有關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選揭曉,德國聯盟獲勝並組閣。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出任總理。 1990年5月18日,兩個德國簽署了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取代民德馬克,民德在貨幣、經濟和社會領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現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兩德政府草簽了選舉條約,決定於12月2日舉行全德大選。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議院特別會議通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於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 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輪「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統一後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准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 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實現統一。 1990年10月3日,吳學謙副總理在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中國大使韓培德時說:「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貫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統一的願望。我們尊重德國人民的選擇,歡迎德國最終實現和平統一」;中國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國統一將有利於歐洲和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中國過去同兩個德意志國家有著良好的關系,今後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統一的德國加強和發展中德間業已存在的友好關系。
『捌』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為什麼會被普魯士統一,他究竟有多強
德國自20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盡管接連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現在又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領頭羊,在世界舞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殊不知,一百多年前的德國處於嚴重分裂的狀態,然而到了1871年,最終由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德國從此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
那麼為什麼是普魯士而不是其他邦國來統一德意志呢?而非同樣實力強盛的奧匈帝國。
教育因素普魯士王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
一是普魯士將教育劃分為初、中、高三等。初等設制四年,中等六年,高等即為大學。進入中、高等學校必須通過入學考試,從而打破了依據門弟而獲得受敎育權利的陳規。
二是教育重在培養熱愛祖國、崇尚個人自由、自身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的人才。除此之外普魯士王國嚴厲規定只有接受過培訓的合格教師才能任教,這樣一來師資水平顯著提高了。
俾斯麥是整個德意志統一大業的真正意義上的實行者,正是他的鐵血政策與靈活的外交手腕加速了普魯士的統一大業。
然而統一後的德國民族自豪感和國家野心得到了極大的膨脹,正一步步陷入跟英法兩個歐洲強國爭奪利益的泥潭。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其國家又再次分裂,人民遭受了極大的苦難,這與其統一時期確定的軍國主義道路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