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的技術型工人在一家公司能幹一輩子,為何我國工人就做不到
現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工作機會逐漸變多,尤其是技術型工人。很多優秀的技術型工人如今成為了香餑餑,因為技術型工人如果有過硬的技術,那他無論到哪家公司,都能有口飯吃。但同樣是因為技術型工人到哪裡都能找到工作,所以技術型工人反而是跳槽最多的人群,畢竟有了本事,哪裡待遇好去哪裡,這個現象可以說很正常,畢竟技術型工人也都有自己的家庭,現在生活壓力這么大,幾乎每個家庭都會覺得錢不夠用。做同樣的工作,拿到更好的待遇,能夠更好地補貼家用,何樂而不為呢?但這種現象讓很多老闆看不懂,他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德國的技術型工人在一家公司能幹一輩子,為啥咱們國家的工人就做不到這一點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筆者以為,不是咱們國家工人做不到這一點,是因為現實不允許咱們國家的工人這么做。接下來,筆者就給大家好好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❷ 德國質量管理和日本質量管理的區別
德國企業管理模式是:核心技術+嚴謹質量
先從德國人的性格說起,筆者的同事出差去德國,回來是這樣和我說的:德國人講求踏實,萬事都從誠實可靠著眼,拿他們的房屋建築為例,雖然在式樣上並不美觀,但朴實無華,整齊大方。每一種材料,如玻璃、鎖、鉸鏈、搭鈕、開關、燈罩、窗簾、衣架等等,縱然是極微末的,也都堅牢穩固,毫不馬虎。
他們寧可失之笨重,極不願敷衍潦草。德國的公園、車站以及其他公共場所用以裝飾的銅像,多半是獅子、馬和肌肉結實的男人,很少用女性作宣傳的。這都是德國民族性格的寫照。
嚴謹的質量:其實可以看出德國人把民族的文化轉嫁到企業管理上面來,德國企業管理,員工的工作態度是非常嚴謹的,在國際市場上,德國製造和德國標准通常代表著高品質,是消費者可以完全信賴的。在這方面,就連一向以高品質取勝的日本人都不得不甘拜下風。
德國企業非常重視產品質量,強烈的質量意識已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深深植根於廣大員工心目之中。
大眾公司在職工中樹立了嚴格的質量意識,強調對職工進行職業道德熏陶,在企業中樹立精益求精的質量理念。
西門子公司以「以新取勝,以質取勝」為理念,使西門子立於不敗之地。就注重產品質量而言,他們認為高質量意識與員工的高素質是分不開的,十分注意培養具有專門技能和知識的職工隊伍,千方百計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
就拿西門子來說,他們有自己培訓學校,據筆者所知蘇州西門子是每年會選擇5個人去德國培訓,培訓期是2年,培訓回來發相當於中國大專文憑證書,費用是全是公司出,回來以後工資升50%,在公司服務8年才可以離開。培訓回來也就是德國技師。
德國的技術:德國特有的技師制度。其實德國的技術對我國嚴重缺少專業技術人員的國家,我認為是非常有必要的,與其花這么大的錢去培訓出來什麼也不會的大學生,不如大力推廣技師知道。
德國的技術具體體現在研究開發上,就是集中優勢力量,深入研究有限領域,從而產生非凡的獨創性和獨特性。
技師制度和研究開發中的獨創性是德國企業通常採用的兩種方法,這也是德國經濟持久強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日本與德國經歷相當。但是,日本真正的趕超與崛起是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1971年,日本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佔的比重為5%,首次超過英國與法國。
日本人企業管理模式是:日本人的團隊+培訓
因為筆者在日資企業做過幾年,對日資企業的管理模式相對來說比較了解:
日本的團隊精神:在日本雖說目前來說,企業已經改變以前那種終身制度,但是日本人一般的話,都會在企業做完終身的,這是他們企業文化所致。
日本企業是以整體取勝,他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將企業的整體帶入了組織發展的第二階段,企業組織進入了一種整體默契配合的階段,在整個企業中形成了一種員工之間無意識的默契配合,從而使整個組織的效率最高。也可以這么說日本人不一定比我們中國人優秀,做事情也沒有中國人靈活,但是他絕對是團隊合作的魔幻組合。
日本的全面質量管理,就是讓每個員工都參與到企業的各方面活動中,參與到所有企業工作環節的改進和提高之中,通過這種方式,讓每個員工都加入到組織中來,形成一種整體的配合和協作!
日本的企業非常講究整體,不突出個人的作用。他們講求團隊與組織整體的成功,講究為了組織整體而犧牲個體,這既是日本社會的風氣,也是日本企業的最核心的企業文化。正是這種對組織整體的認同,使日本企業在戰後能夠快速崛起和成功。
日資企業的培訓制度
在日資企業做過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這一點,在日本企業裡面,你一進去(當然是級別相當於工程師級別)都會有出國的培訓機會,一般在他們企業一到公司,就會和你簽訂3年合同,下面我還是說個實例給大家:
日本島津儀器,在中國有工廠,他們對員工是這樣的:
重視員工培訓
一般在面試的時候不看重個人的具體技能,而是強調基本素質。進企業後一般會和你簽訂3年合同,盈飛無限實時車間生產質量管理體系(www.infinityqs.cn)在第二年的時候給據你各個的表現,一般會送到日本培訓,一般以2-5周,這就給員工一個發展的機會,這也是留住員工的重要一點。
日本公司一般還會從學校裡面直接進實習的學生,日本企業非常注重與學校的合作。在不同學校之間,企業認為好學校的學生比較好,更加願意優先錄用。他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比較高。
2.注重內部提拔
在日本企業裡面,一般當有一個新的工作崗位的時候,會盡量培訓已有的員工,通過內部調節來滿足需要。
在日本企業中,外部招聘來的管理人員,無論其能力多強,沒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熟悉企業內部的制度和體系,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密切的工作和個人關系,都是很難開展工作的。這一點我估計在日企企業呆過的人應該是深有體會。
❸ 德國工人終身都不換東家,他們的公司是如何管理員工的
眾所周知,德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所以在德國,各種企業也非常多,而其中甚至有非常多的員工在一家企業工作20年以上,所以除去工業工藝的精湛和嚴謹之外。德國企業最強大的名片就是員工的忠誠度非常高。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德國企業文化中老闆對員工是非常尊重的。其次就是國家的勞工政策非常強大,甚至可以說德國勞工的制度是世界上最高的。最後就是工資非常高,基本上所有的德國企業對工人的工資出手都非常大方。
最後就是德國企業對工人的工資非常重視,往往出手非常闊綽。這樣一來就導致了德國企業往往以給員工高工資為榮。比如寶馬工廠的工人薪資按照小時進行計算,一個小時工資為40歐元,一周工作40個小時,這樣一來,一個熟練的工人的月薪基本上為6400歐元左右。
❹ 為啥德國工人從不跳槽,看看人家是怎樣做到的
說起德國,立馬讓人想到德國的數控機床,德國的數控機床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而且加工精度非常的精確,除了技術方面,還存在一些管理上的優勢。在德國一名普通的員工在一家企業裡面工作20多年的很常見,工人的流動量很小,有的甚至終身不換東家,這就意味著很多的工作經驗被積累下來了。德國的寶媽工廠的工人幾乎所有的人幹了40年左右可以說一一直做到了退休,在德國員工的高度忠誠度是德國企業的特色之一,對於企業的管理也是相對成功的。他們究竟用什麼樣的方式留住他們的心?
首先是,老闆對待員工的態度,德國的企業老闆懂得尊重工人,關心工人,主要是身心健康問題。同時尊重是相互的,只有老闆對員工充分的尊重才能提高員工對工作的熱情和公司的感情。這也是德國企業用人制度的一大特色。其次,政策好,工人的的薪資有充分的保障。2015年德國規定的工人最低工資是1.1萬元,各項福利和工資比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還要高出百分之六十六。假如你的薪資待遇好能夠滿足你日常的生活需求,在企業能夠得到尊重,還有什麼理由走呢?
例如說你來公司上班,而你的家離公司很遠,你不想兩地分居,公司可以為你支付行李運輸費用;假如有小孩了,夫妻雙方中可以一人可以申請帶薪休假薪水是原工資的百分之六十,再或者夫妻雙方有一方失業,可以向公司申請每月300歐元的生活補貼。假如是你你會辭職嗎?
還有,對員工的關懷文化,企業不僅僅對你的工作,還對你的健康狀況進行照顧。對於企業內部有專門的醫療護理部門。拿德國的寶馬公司為了防止站立時間久了出現疲倦的情況,盡可能的配備舒適的板凳;為了工人工作工作扭了腰,可以調整工作台的高度;對於視力不好的人,會加強工作車間的照亮度等等。
最後想說的是,當你進去企業後,會對你不斷的進行充電,秉承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的進行培訓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注重長久的用人制度,可以在工作中不斷的提升自己。逐漸的使得工人對企業有了很深厚的感情,逐漸在工作中找到自我。
再這樣的工作環境和企業管理制度裡面,相信大部分人不會選擇離開,而是留下來。
❺ 為何德國工人都在一家工廠干到老,而不願意換工作
因為德國的這些工廠都是非常的善解人意的,也讓這些工人願意為他們幹活,他們給出的工資也是非常高的,這些工人也都很滿意自己的薪資問題。並且這些工廠也是不能隨意開除別人的,所以這些工人都願意在一家工廠干到老的。
在德國的工廠裡面,絕對不會出現拚命壓榨員工的這種情況,反而他們還非常注重員工的身體健康。這些老闆非常的通情達理,這種關心也非常的吸引人,是絕對讓人不想走的。並且這些工廠也是不能隨便裁員的,因為這些工人都是跟工廠簽了勞動合同的,如果隨意裁員的話,這些工廠要賠付給工人一大筆錢財。並且工作了五年以上的員工,如果被裁員了的話,還可以去找律師為他辯護,這樣還可以跟工廠一下子索要好幾年的工資。
❻ 親臨德國工廠,體驗工業4.0究竟有多神奇,全面備戰工業4.0
【4.0精彩回顧】德國漢諾威工業展與工業4.0標桿學習之旅系列報道(二)
系列二:德國工業4.0標桿企業參訪與交流
各位學員在盡享漢諾威工業展盛宴之後,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工業4.0的實際應用與技術創新,並尋找合作機會。在科理咨詢全球標桿事業部安排下,對寶馬工廠、西門子工廠、庫卡機器人、大陸汽車電子、Festo等德國工業4.0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了現場參訪與深入交流。參觀全程由專家來做指導、翻譯,答疑解惑,獲得了學員的一致稱贊。
第一站:寶馬工廠
亮點:該寶馬工廠對於寶馬集團而言,扮演著進化和革命兩個領域的角色,一個是傳統車型進化,一個是i車型的革命。
該寶馬工廠共有4100人,80%藍領,8%女性,擁有來自35個國籍的員工。有電動馬達和特殊馬達、面板車間、注塑車間、碳纖維車間和澆鑄車間。在美國有一個碳纖維的研發中心。
每年生產外飾90萬件、面板27萬個、電動馬達88000、澆鑄曲軸180萬件,其中馬達超過一千個種類,1962年以後的馬達都可以來維修更換,具有很強的產品生命周期追溯、跟進、維護能力。
該工廠作為寶馬全球29個生產基地之一,已經有了50年歷史,其中碳纖維生產已經有12年歷史。既是寶馬輕型車身和電動車的研發和生產基地,又是寶馬全球的重要零部件生產基地。扮演著進化和革命兩個領域的角色,一個是傳統車型進化,一個是i車型的革命。
第二站:西門子工廠
亮點:二十年前的一條生產線就已經達到了3.5的水平。整個工廠的現場管理完全非常完善,車間走廊里到處可見改善看板。
他們的主要產品是斷路器和保護器。這里的生產線基本上是二十多年前的,不算工業4.0,介於2.0和3.0之間,不過其中一條建於二十年前的全自動生產線還是蠻震撼的!立體化設計的Buffer工位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每個機器的產能,物料傳送帶的設計簡單巧妙,用了大量Festo的電機實現X-Y升降、平移,跨過過道、機器等障礙物實現物料傳送,高度延伸至天花板,幾乎沒有看到高大上的六軸機器人,只有兩三個Scara機械手。總體特點是大而緊湊。導電銅片製作更是利用一台大型沖壓機自動實現沖壓、彎折和精密裝配,一分鍾生產50個銅結構件!
西門子和寶馬車間有一個共同特點是車間走廊到處是改善看板,六西格瑪、精益改善PDCA等工具圖貼在牆上供工程師現場解決問題。客觀來說,六西格瑪、精益改善等工具的應用是實現工業4.0的基礎。科理咨詢作為精益生產、六西格瑪等領域的佼佼者,擁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幫助客戶實現工業4.0的轉型升級。
第三站:Kuka機器人
亮點:了解如何實現人機協同,機器與機器的協同,從六軸機器人到七軸機器人的過渡,以及自動化的升級與智能化的實現。
Kuka機器人於1898年建廠,一開始是照明行業,後來專注做機器人。庫卡以今天預知明天客戶需求為作為企業理念,以創新和技術領先佔據機器人行業前列。早在1973年, Kuka已經研發生產第一代六軸機器人,1966年因為研製成功全球第一台以pc控制系統為基礎的機器人,從而開啟了機電一體化時代。至今,工業機器人涉及電子、塑料、澆鑄、食品、汽車等各行各業。
在現場我們看到,切削加工車間用一台機器人服務一台數控機床,機床加工40分鍾,然後由一台負載500公斤的Kuka機器人完成鑽孔等20分鍾的後期加工並放在部件架上。在機器人上加一個線性軸實現了同時服務兩台數控機床、並完成四種部件的後期加工。這樣就不會浪費機器人的產能。
一款叫巨人的巨型機器人,自重4.6噸,抓力1.3噸,人手摸到會感應到壓力會自動停止,實現人機協同和機器與機器的協同。Kuka工廠里基本上是Kuka機器人在造Kuka機器人!為了保證機器人15年的壽命建議三年半連續運轉後要檢修一次。新產品阿吉羅斯小型六軸高速機器人可以在非常狹窄的空間操作。
而展會上在奧巴馬和默克爾面前出盡風頭的iiwa輕型七軸機器人就是最新款,可見Kuka也在朝小型化轉變。帶有iiwa機器人的AGV拋棄了磁軌,採用光線感測器自動學習運輸路線並感知障礙,根據物料編碼在車間里自由傳送物料,相當性感,惹得路人都想調戲她,顏值簡直要爆表啦!
第四站:Continental大陸電子:
亮點:立體化的倉儲與立體化的物流,完全自動化的物料配送。自動供料無人操作,從下單到開始生產僅需15分鍾。
公司成立於1871年,總部在漢諾威,主業是汽車電子,原本在西門子旗下,幾年前剝離出來。該工廠約有700員工,年產值13億歐元。全集團700億歐元年產值,150個工廠,共18萬員工。一半以上是電子產品,工廠24小時生產,共生產250種不同的電子產品。每輛車有超過五十個電子部件,這里生產電子鎖、汽車電腦、測尾氣的感測器,壓力感測器、加速感測器等,還有一些新技術在應用比如換檔器採用1400度低溫處理的陶瓷技術。這里有22條清一色的SiPlace SMT線,可見雖與西門子分家,但淵源關系還牢固。
這里的生產線最接近工業4.0,基本達到3.5的水平。所有部件都有二維碼,由10萬個料箱組成的36米高的立體倉庫通過循環穿梭的軌道車實現在車間中央自動供料無人操作,利用車間天花板到樓板的空間運送物料,從下單到開始生產僅需15分鍾,一個車間六個自動料梯。智能工廠系統能提醒所有物料的消耗狀況。因為產量巨大,不需要換線,物料在工廠僅停留8小時,4小時完成SMT生產,另外4小時提供柔性等出貨安排。
處於試用展示階段的AGV實現自動送料並提醒收料。這是4.0的必要組成部分,但要更加智能更加柔,還需要不斷升級。
第五站:Fseto工廠
亮點:數字化創新在廠房布局、工件加工、高效物流、精密裝配和能效管理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應用。精益生產、高效節能和環境友好三方面同時達到了卓越典範。
本工廠為Festo在全球最大的工廠,以科技工廠為名,為全球客戶提供氣缸、氣缸島嶼和電子部件,於2015年擴建完成。廠區總面積66 000平方米,員工1200餘人。Festo累計投資七千萬歐元用於廠區擴建,立足滿足今後5~10年的市場需求。工廠將全球競爭力作為核心價值,著重於智能產品和智能設備、誇領域緊密合作、精益生產、有效節能以及學習工廠五方面。作為標桿企業於2016年接待德國總理默克爾。
工廠基於製造價值鏈的整體優化貫穿工廠建設和生產全過程,數字化創新在廠房布局、工件加工、高效物流、精密裝配和能效管理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應用。並通過各種模塊將氣缸控制與電缸控制整合在一起,實現氣電共融,構建工業4.0橋梁。
經過以上五個德國工業4.0代表性企業的參觀與交流,各位學員相當震撼,深知自身的差距,並產生緊迫感與危機感,希望回到國內後對自我轉型升級能夠加快速度,完善在智能物流、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等全方位的革新。在場的所有學員非常感謝科理咨詢的專業精神與細致態度,安排了如此周詳的路線行程。並一致約定,三年後同樣的時間與路線,再次參訪以上五家企業,對比德國工業4.0與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速度,以及自身的發展進程。
科理咨詢願意為中德企業搭建橋梁,促進雙方的合作與交流。並希望能在國內企業的後續發展過程中,立足於中國製造2025,貢獻自己的力量,幫助企業實現跨越與發展。
科理咨詢全球事業標桿部可以根據您的需求,進行線路定製,如果您有想參訪的企業,請聯系我們!
❼ 為何德國工人每天工作六小時,製造業卻很成功
在貿易戰下,整個歐洲經濟並不十分繁榮,並且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低迷。然而,有一個國家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仍然強大,那就是德國,它被稱為歐洲經濟的領導者。為什麼德國人的工作時間如此之短,卻能如此成功?工作時間短?這怎麼可能?但這是事實。這是經合組織調查的36個成員國的工作時間表。德國的工作時間是所有國家中最短的,一年1371小時。平均而言,德國人一天工作6小時。這是什麼概念?
與我在中國每天無休止的被迫加班相比,我再高興不過了。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經過六輪談判,德國最大的工業工會德國金屬工會與西南金屬和電氣僱主協會達成協議。雙方同意從4月起給工人加薪4.3%,允許工人每周工作時間從標準的35小時減少到28小時,即每天工作5.6小時,同時保留重返全職工作的權利。
原因有三:1 .德國人的工作時間可以靈活安排,員工有很大的自主權。2.德國人工作時專注於工作,效率極高。當你和公司里的同事聊天、喝咖啡時,他們也在專心工作。3.與前一篇文章相比,德國人非常重視個人生活,一旦離開公司,他們不會讓工作侵蝕休息時間。此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德國人工作非常認真,但生活也非常嚴肅,這與我們的文化大不相同。在德國人眼裡,加班並不意味著你有多努力、多認真。相反,你的工作效率很低,所以德國人討厭加班。事實上,這種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值得學習。我們不禁會想,有時候我們真的有必要加班嗎?是為了加班嗎?
❽ 為什麼德國的工業如此強大
現在,提起德國的工業實力,在地球上絕對是響當當的,「德國製造」更是頂級的技術和質量的代名詞。德國工業並非天生牛逼,「德國製造」也並非天生高貴。德國開展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英、法兩國晚了30多年。由於長期分裂,德工業化進程充滿坎坷。1871年統一後,德國內百廢待興,世界市場也基本被瓜分完畢。
在這樣的環境下,德國工業是如何成長到今天這個樣子的?今天,小編就邀請了幾位網友各抒己見,分析分析德國工業強大的原因,大家若有其他觀點,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討論。
1
網友幸福地帶2:
德國的工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因為德國的管理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世界新工業的起源在英國,法國緊隨之。當德國發展自己落後於英法時,心理十分著急,於是發展本國新工業。由於新工業需要技術與技術研發,而德國一無所有。他們為了走捷徑,派出了許多人出去偷取英法技術,這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間諜。
在同時也開始學習科技研究開發,重視人才陪養,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很快就有了快速發展,並在許多管理等方面領先於世界。所以在一二次世界大戰前都已經有很先進的工業了,這樣的工業大國發展了上百年的,其許多方面都是世界性的,強國就再自然不過了!
2
網友YF永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作為戰敗國,首先被趕出了資本主義市場。根據「四化」方針,即非軍事化,非納粹化,非中央集權化和非工業化方針,德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面臨著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滅的計劃。根據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業計劃」,即所謂摩根索計劃,德國工業生產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鋼產量為1938年的1/4,即從2200萬噸降到580萬噸,化學工業和重型機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車床降到1/10,汽車降到1/5,紡織工業降到l/2,只有傢具、玻璃、自行車等民用工業不受限制。但是從1948年下半年開始,聯邦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過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業生產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夠在短短十幾年間一躍而起,卻是有著別的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原因何在?
一、西德雖經過戰爭的破壞,但是強大的工業基礎保留下來,這是戰後西德工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
首先,在二戰時期,盟軍對於西德的轟炸目標主要集中在了軍事工業上,對於盟軍來說這是對他們的一次更新技術的機遇。削弱軍事力量遠比削弱工業力量對他們來得有利。而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因此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因此,魯爾薩爾兩大工業區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還是可以恢復生產。亨利·摩根索在《德國是我們的問題》一書中指出,科倫的福特工廠和科倫大教堂一樣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魯塞海姆汽車廠、霍斯特聯合化工廠、下薩克森州薩爾茨吉克冶金聯合工廠都沒有遭到破壞。魯爾和薩爾兩地的化學工業雖遭到破壞,但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都可以恢復生產。據美軍轟炸司令部的估計,轟炸的結果全德國鋼鐵生產能力遭到破壞的只有6%,西德達12%。煤礦減產2%,焦炭4%,機器製造15%。金屬加工機床被破壞達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一個小組上報告說:「德國工業75%安然無惹,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很容易恢復的。」
第二點在於英美法將西德分成了三個佔領區,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通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東德西德就像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斗爭的各自領地。根據「非工業化」方針,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067號政策指令,規定要拆除德國所有軍工廠以及用於賠償的重工業工廠,規定拆除的清單涉及1600家企業及其設備。但是這項政策指令並沒有認真執行。1946年6月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斯圖加特演說中公開表示:「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他聲明,「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有著巨大的工業的德國變成貧民窟,歐洲的重建,特別是德國鄰國的重建將會是十分緩慢的。」1947年7月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779號政策指令,代替1067號政策指令,提出「一個有秩序的、繁榮的歐洲需要一個穩定的生產效率高的德國在經濟上作出貢獻。」1947年8月英美雙占區修改了對西德工業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國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訂六國協定,宣市國際管制魯爾區。德國參加歐洲重建計劃。
西方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據哈姆森教授的估計,高妒、平爐、軋鋼設備被拆除的占整個設條的及10—25%,精密機器和光學儀器生產能力減少20%,合成燃料生產能力減少20%,化學工業因拆遷而喪失的生產能力為6%,運輸機器被拆走8%,其他工業部門損失不大。戰前德國三大工業區,魯爾和薩爾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亞在民主德國。據1946年估計,西德佔1944年全德工業產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產資料的62%,消費資料的60%。因此,戰後西德保留了強大的工業基礎。
二、馬歇爾計劃對西德的影響
戰後初期,西德經濟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缺乏。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啟動資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談。而當時,人民的生計也是一大問題。吃不飽飯,幹活就不會有勁。這種情況下,想要復興更是難上加難。而馬歇爾計劃對於西德來說,就是雪中送炭。當時馬歇爾認為消除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只有盡快的回復歐洲的經濟。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億美元的資金以貸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於重建。這些資金幫助恢復了工農業的生產,穩定了金融,擴大了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化工、工程、鋼鐵工業設備的更新。該計劃還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這筆基金投資大100億馬克,大大緩解了資金缺乏的狀況。據估計,聯邦德國由於從1949年參加馬歇爾計劃,人均獲得了140馬克的補助。據1952年華盛頓出版的《美國政府的對外援助》一書的估計,到1948年美國共花掉214億美元,英國支出9億美元。這筆錢主要用於購買食品,很少用於生產。這些食品出售後所得款項大部分用於軍事當局的支出;一部分貸給德國工業家用於恢復生產的資金。
據統計,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國給西德的援助為44億美元,其中美國17億,英國8億,馬歇爾計劃提出的援助9億。另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國給西德的敗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38.68億美元。1945—1947年英國給予的政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9億美元。這些錢主要用於恢復工業生產。我們看到的另個統計數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從軍事佔領當局和馬歇爾計劃得到的資金共72.98億美元,其中38.52億用於投資。這些錢以物資形式運到西德,所得錢款存入聯邦銀行,稱為「等值基金」,再作為資金投入工礦企業。
在西德經濟恢復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還是很大的。當然這種作用隨著西德本身經濟的恢復而逐漸減少。1948和1949年外援佔西德國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進口貨物的57%是靠美國的援助。外國貨款在西德長期投資中所佔比例1949年為2.8%,1950華為10.3%;1951年為5%,以後逐年減少。
三、「軟實力」:人力資源的使用
在二戰後,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練的工人隊伍,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沒有因為戰爭而耗盡,這對於西德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智力支持。這是戰後西德保留的最珍貴的財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擁有在校大學生10萬人,也就是說每1萬居民中就有21個大學生。到1970年大學生達到了41萬人,也就是每1萬居民中有68名大學生。這同樣是西德復興的「非物質資本」。為迅速恢復經濟,西德政府極為重視科技投資和發展教育。而且教育為本一直都是德國的傳統,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沒有一個繁榮的德國。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從東德大量湧入的難民,數量達到了100萬左右。在最初可能給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們就成為西德恢復經濟的勞動力。其一,這些難民都是廉價的勞動力。他們工資低。因而企業的生產成本低,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其二,依靠他們的知識和技術恢復生產。不久他們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廠,主要生產出口產品,有利於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其三,他們的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有利於經濟的恢復。
四、地理環境上的先天優勢
西德在地理上佔了相當大的優勢,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製造產品都出產自西德。二戰前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數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國整個工業產值中佔61%,原料和基礎材料生產佔66%,基礎設施生產佔61%。而東部相對寥寥無幾。同時,西德擁有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而他們對於西德工業來說就是左臂右膀。相對的,西德擁有的原有工業基礎雄厚,是經濟的重建至於高水平起點上。
五、「自由市場經濟」及幣制改革
在這個問題上,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當時擔任西佔區經濟管理局長的路德維希-艾哈德。他是國民經濟學的新自由派代表,極力推崇自由的市場經濟。他認為,真正的貨幣只有在真正的市場上才能發揮作用,而真正的市場不應該有價格控制和配給制。取消物價規定,取消產品配給制,實行真正的市場經濟。相對於整個德國的經濟史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戰役。盡管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面臨了物價上漲、失業率增加、通貨膨脹等等的問題,但是很快市場經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物價日趨穩定,甚至其增長的幅度遠小於其它資本主義國家,而生產力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有力的發展。
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在美國的支持下,西德還實行了幣制改革。在二戰前,舊帝國馬克約為170億,二戰之後卻變為了700億。因此在二戰的後期,舊帝國馬克一文不值,在德國市場上充當貨幣作用的是美國的幸福牌香煙。1948年6月20日,美國佔領軍當局對西德進行了貨幣改革。用10個舊帝國馬克換一個1個新德國馬克。在短短的幾周之內,舊帝國馬克的所有有價證券,儲蓄金,銀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兌換完畢。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剝削行為,但是卻挽救了德國。德國馬克相對美元的兌換率逐漸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滿了各種商品,人們的生活也開始走上了正軌。
由於推行自由市場經濟,西德面臨許多的問題。貧富差距逐漸增大,底層勞動人民怨聲載道。但是,艾哈德引進了競爭的機制,誰工作的時間長,誰工作的效率高,誰就有工作,否則就是能面臨下崗。這樣的競爭機制就是依靠剝削廣大勞動人民來積累最原始的資本。由於競爭機制,資本家們一味的壓低工資,從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潤。然而盡管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西德的整體社會環境還是處於穩定的狀態。由於戰爭的破壞,人民擁有最迫切的願望去修復自己的家園,去重建一個有生機的新的德國,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懇懇的工作著,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西德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發展外向型的經濟。西德利用自身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出價格遠低於其他國家的產品。這使得西德的外貿市場發展很快,進出口貿易增長迅速。1950年時還是貿易逆差7.21億美元,到了1960年時已經變成了順差。
六、朝鮮戰爭
此外,還需提到的就是朝鮮戰爭。這是對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機遇。盡管艾哈德竭力否認,但朝鮮戰爭確實挽救了西德經濟。(艾哈德:《來自競爭的繁榮》商務1983年,第41頁)。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及其盟國需要西德供應武器和彈葯,也需要西德參加所謂的「歐洲防務」。因而美國不得不修改對西德工業和技術的「裁減政策」。1950年5月紐約外長會議決定,把禁止生產射擊、砍殺和刺殺武器改為限制生產,取消對造船業的限制。鋼產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鋼產量為1210萬噸,1953年達1350萬噸。1954年制定「有關監督工業的決議」,進一步放寬了限制西德工業生產的條件。以前禁止生產合成橡膠和合成燃料,限制生產軸承,現在只管制其生產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機床、鋁、合成氨、氯生產的規定,不再對化學科研進行限制。
朝鮮戰爭爆發後,大批船舶定貨單飛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輪和新貨輪達200萬噸。漢堡港是德國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漢堡港遭到嚴重破壞,到1953年已有70%修復使用。到本世紀60年代,德國商胎隊已有貨輪2700艘,總噸數達65萬噸。朝鮮戰爭改變了西德的貿易逆差。1950年外貿逆差為30億美元,1951年為1億美元,1952年則為順差7億美元。觀察家西奧多·H.懷特說:「朝鮮戰爭僅僅給德國人迅速地無條件地帶來了好處。」《經濟學家》雜志指出;「1950年6月,朝鮮戰爭結整個貿易界帶來了繁榮。」
綜上所述,是戰後西德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等。
最後還應指出,50年代西德經濟發展速度高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是由於西德起點低,這是戰爭破壞和戰後盟國推行「非工業化」政策的結果。大體到本世紀60年代中期,西德「經濟奇跡」已經結束,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定向同步發展,發展速度降到5%的歐洲平均發展水平。
3
網友袁飛2:
工業化的國家很多,而德國特別強大,原因有二,一是國家層面的科技水平發達;二是國民特性自覺到刻版的程度。德國不準隨意砍伐樹木,二戰末,德國戰敗,無人管理,人們仍然只會撿拾掉地的枯枝;而薩達姆死後的伊拉克,博物館都被搶劫,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4
網友佛緣之Y佛緣:
國家如果發展的強大是和國民的道德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的,並不是說你有錢了國家就強大了,德國就非常注重這些在道德修養教育的同時發展經濟,讓德國的整體發展進入到一個良性的循環,在這個國家你乾的任何工作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尤其是工業發展,並不是說你能設計幾個數據工業就強大了,這裡麵包括的技術人員的工作成績甚至是比設計者的成績都要大,這是一個國家整體性的東西一句話兩句話說不明白,大家把德國和我們的國家在各個方面對比一下尤其是在尊重人這一個問題上看看兩個國家的態度就能的到一個比較。
5
網友真誠地看著你:
趕上了三次工業革命,擁有雄厚的技術積累,當年的列強工業都很強,不僅僅是德國。要說強,殖民地比德國多很多的英法依靠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資本比德國雄厚,工業也比德國強一些,而沒有受到兩次世界大戰破壞的美國才是最強。
6
網友縹緲孤鴻影45:
問題太多,簡略回答,德國是個專注力很強的民族,有很強的紀律性,這兩樣結合起來正適合興辦工廠,法國散,英國懶,俄羅斯比較落後,在辦工業方面皆不及德國,無論技術之精,管理,鑽研創新皆冠於歐洲,又是歐洲最認真做事的民族,故工業強大,缺點是過於專注於點,而失於研究面,因而缺少戰略觀,故才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導致失敗。
7
網友漢陽老王:
這是相對而言的。二戰前德國被制裁,?怨?宋?松?嬡?Ψ⒄埂6?戰期間德國人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二戰後德國人迅速取得了歐美的諒解,接助戰後經濟發展期發展狀大了自己。當前世界范圍內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十分強大。門類齊全,體系完整,這是十分難得的。德國再強,他只是一個中等國家。
8
網友趙曉路1:
一、德國的科技發達,從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德國的工業迅速崛起,超過英法,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19世紀末~一戰前)。
二、資本雄厚,負債少。
三、德國的教育發達,重視人才培養,國民素質高(這一點是關鍵)。
四、基礎設施完善,交通運輸高度發達(重工業發展的基礎)。
五、歐盟整體的促進。
六、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
9
小編:
聽完以上各位網友的觀點,您心目中德國工業強大的原因是什麼呢?歡迎留言討論!
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小編,立即處理。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資料來源:今日頭條,知乎,機床商務網小編整理)
❾ 已經火了兩年,德國工業4.0智能工廠到底是什麼究竟有多智能
到底是什麼,其實仍然是個概念。沒錯現在是有一些概念工廠作為展示樣本給人看,推行實施起來也稱得上智能,但距離願景中的概念,仍然是有差距的。
至於你的疑問,為什麼火了兩年,是因為這是個必然趨勢啊,所有的努力都是往未來的方向。你問究竟有多智能,可以直接去往德國工業4.0發源地一探究竟。
智能工廠是什麼,這里有些概念,可以做個參考。
智能工廠常見的幾種建設模式
2016-09-18戳藍字→科理資訊
由於各個行業生產流程不同,加上各個行業智能化情況不同,智能工廠有以下幾個不同的建設模式。
從生產過程數字化到智能工廠
在石化、鋼鐵、冶金、建材、紡織、造紙、醫葯、食品等流程製造領域,企業發展智能製造的內在動力在於產品品質可控,側重從生產數字化建設起步,基於品控需求從產品末端控制向全流程式控制制轉變。因此其智能工廠建設模式為:
一是推進生產過程數字化,在生產製造、過程管理等單個環節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基礎上,構建覆蓋全流程的動態透明可追溯體系,基於統一的可視化平台實現產品生產全過程跨部門協同控制。
二是推進生產管理一體化,搭建企業CPS系統,深化生產製造與運營管理、采購銷售等核心業務系統集成,促進企業內部資源和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三是推進供應鏈協同化,基於原材料采購和配送需求,將CPS系統拓展至供應商和物流企業,橫向集成供應商和物料配送協同資源和網路,實現外部原材料供應和內部生產配送的系統化、流程化,提高工廠內外供應鏈運行效率。
四是整體打造大數據化智能工廠,推進端到端集成,開展個性化定製業務。
2.從智能製造生產單元(裝備和產品)到智能工廠
在機械、汽車、航空、船舶、輕工、家用電器和電子信息等離散製造領域,企業發展智能製造的核心目的是拓展產品價值空間,側重從單台設備自動化和產品智能化入手,基於生產效率和產品效能提升實現價值增長。因此其智能工廠建設模式為:
一是推進生產設備(生產線)智能化,通過引進各類符合生產所需的智能裝備,建立基於CPS系統的車間級智能生產單元,提高精準製造、敏捷製造能力。
二是拓展基於產品智能化的增值服務,利用產品的智能裝置實現與CPS系統的互聯互通,支持產品的遠程故障診斷和實時診斷等服務。
三是推進車間級與企業級系統集成,實現生產和經營的無縫集成和上下游企業間的信息共享,開展基於橫向價值網路的協同創新。
四是推進生產與服務的集成,基於智能工廠實現服務化轉型,提高產業效率和核心競爭力。
3.從個性化定製到互聯工廠
在家電、服裝、家居等距離用戶最近的消費品製造領域,企業發展智能製造的重點在於充分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的同時實現規模經濟生產,側重通過互聯網平台開展大規模個性定製模式創新。因此其智能工廠建設模式為:
一是推進個性化定製生產,引入柔性化生產線,搭建互聯網平台,促進企業與用戶深度交互、廣泛徵集需求,基於需求數據模型開展精益生產。
二是推進設計虛擬化,依託互聯網逆向整合設計環節,打通設計、生產、服務數據鏈,採用虛擬模擬技術優化生產工藝。
三是推進製造網路協同化,變革傳統垂直組織模式,以扁平化、虛擬化新型製造平台為紐帶集聚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發展遠程定製、異地設計、當地生產的網路協同製造新模式。
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建設模式,不同的企業也會各自的特點;在升級智能製造之前,需要對企業進行診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