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二戰北非戰場怎麼樣

德國二戰北非戰場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4-21 18:20:49

『壹』 北非戰場的開辟對二戰有什麼影響

北非戰場不是盟軍方面開辟的,是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最先打響在北非的第一槍。後來由於義大利頂不住英軍反攻,墨索里尼的盟友希特勒派德軍來幫忙。同時英國也得到美國的大力援助。經過兩年多的拉鋸戰,北非戰場最終成為盟軍第一個取勝的戰場。
北非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次要戰場,戰場和戰斗規模也比不上蘇德戰場和西歐戰場的那些大規模戰役。但是北非戰役意義重大。首先,盟軍在北非消滅德意聯軍,顯示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巨大力量,提振了各同盟國的士氣,讓人們對打敗軸心國取得最終勝利充滿希望。第二,北非被盟軍佔領對義大利法西斯是致命打擊,對墨索里尼獨裁政權的垮台起了重大作用。德軍也在北非損失了一部分主力部隊。最終義大利投降,納粹德國失去了南部屏障,對盡快擊敗德國起了不小的作用。第三,北非戰場位於地中海沿岸,作戰非常依賴海空軍的支援。德國和義大利在地中海戰區的海空軍尤其是空軍敵不過英國美國,導致北非德意軍後勤補給非常困難,為失敗埋下了隱患。同時也證明了現代戰爭空中力量的巨大作用。第四,盟軍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登錄作戰是二戰中首次大規模登錄作戰,可以說是以後諾曼底登陸的預演,使盟軍獲得了這方面的寶貴經驗。第五,北非戰場的勝利離不開美國對英國的大力援助。這說明經濟實力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英美盟軍本身就是反法西斯正義之師,得道多助。再加上雄厚的經濟實力做後盾,軸心國方面根本沒有任何勝算。

『貳』 要是二戰德軍佔領了直布羅陀那麼北非的結局

德軍佔領直不羅陀也決定不了北非戰局,因為實際上直布羅陀海峽是處在西班牙和英國的控制之下,而地中海航也基本處於癱瘓狀態,英德在北非大戰時,直不羅陀的基本也是處於封鎖之中,雖然西地中海航線並沒有完全終斷,但其受到德軍的威脅和打擊,運輸能力非常有限,在北非作戰中,穿越地中海的盟軍航線只為處於前沿的馬爾他提供過補給,英軍在北非的軍事力量的補紛給走的是另一條航線是大西洋-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航線,這一條航線一直暢行無阻。

北非作戰後期,美軍經西地中海在法屬北非登陸,對消滅德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此時的北非戰局已經不同以前,英軍已經取得了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並在東線大舉進攻,進展順利,而非洲軍團由於得不到有效的補給,人員、物資已經極度潰乏,無力阻止英軍的行動,也就是說美軍在北非的登陸只是起到了加速北非戰場勝利的作用,其更大的意義在於以後的義大利作戰。

『叄』 二戰時,北非戰場的意義有哪些

義大利的墨索里尼說要恢復羅馬帝國的榮光,先插手進攻了北非,希特勒開始表示願意支援他一個裝甲師,墨索里尼怕利益瓜分,就沒有同意,希特勒因此決定永不發兵北非。後來義大利擋不住盟軍在北非的進攻,被迫向希特勒求援,希特勒為了保障本土安全就派隆美爾出兵北非,隆美爾在北非首先發動了昔蘭尼加戰役,擊敗了英國的第8集團軍,一直打到了阿拉曼,使英國開始重視北非戰場並向北非增兵,同時美軍開始在摩洛哥登陸,北非戰場全面展開。

希特勒趕忙向北非支援,1941年2月12日,隆美爾率領第5輕裝甲師在北非登陸,迅速突破了英軍防線,4月15日,德軍佔領了全部義大利在北非失去的領土。而英軍雖然獲得了4個步兵師和裝甲支援後,在反攻方面仍是突破不了德軍防線,反而在第二年被德軍反攻。

但德軍的補給非常困難,而英軍離基地很近,到了1942年10月23日,英軍兵力達23萬,坦克1100輛,飛機1200架,德國和義大利加起來的兵力是8萬,坦克540輛,飛機350架,各方面處於劣勢。

『肆』 如何正確評價「二戰時期,北非裝甲戰」

在二戰的北非,盡管這是一個二戰中的次要作戰方向和戰場,可是在西方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各種媒體和人物的拚命炒做和渲染下,搞得好像這里比東線的蘇德戰場都熱鬧和重要。實際上我個人感覺,正是德國非洲軍團在這里用不過10萬多德國和義大利聯軍,牽制了以英國為首的數十萬英聯邦盟軍(後來在火炬計劃後又多了美國和法國軍隊)主力。從而延緩了歐洲戰場的開辟,也大大延長了二戰的結束時間。不過作為一場主要在沙漠地區這種特殊地形上展開的戰爭,回顧一下還是比較有意思的。因為曾經有人說沙漠地形上的戰爭是戰術軍官的天堂,是後勤軍官的地獄。

『伍』 二戰戰場的北非戰場上德軍才幾萬人,這兵力也太少了,想知道這是為什麼

初期北非原本是義大利人和英國人打仗。但義大利人被打垮了。為了給墨索里尼救場子,希特勒派出了由隆美爾率領的所謂「非洲軍」。可是「非洲軍」的兵力相當弱小。1941年中期,德軍在北非一共只有2個師:第15裝甲師和第5輕裝師。一共裝備318輛坦克。支援火力也只有2個獨立炮兵營:1個100毫米加農炮營,1個210毫米臼炮營。再算上後勤和獨立單位,總計也只有55000名陸軍人員。卻於8月15日被賦予「非洲裝甲集團軍」的嚇人稱號——這讓隆美爾覺得吃驚,甚至搞不清自己是不是真成了集團軍司令。

『陸』 二戰德軍在北非為什麼失敗

德國國防軍 1300萬左右.被蘇聯紅軍消滅1000萬
( 1 )戰爭早期德軍在西線作戰時的失誤和為後來作戰埋下的潛在威脅
其實早在德軍閃擊法國時,德國犯下的戰略敗筆和失誤已為後來的戰敗埋下了禍根.我們讓時間回到1940年5月20日,那時德軍的坦克集團軍已推進到了布倫和加來,並將英法軍隊逐漸包圍在敦刻爾克.此時英法軍隊的厄運此時看來已是命中註定的了,然而就在這時,第19裝甲軍和第41裝甲軍同時接了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發來的命令,要他們停止前進,並稱「敦克爾克之敵將全部留給戈林元帥的空軍去解決」.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後,立即向克萊斯特提出了質問和抗議,但得到的最後答復是:「這是元首親自下達的命令,必須執行.」然而,僅靠空軍去完成此項使命事實上證明卻是力不勝任的.古德里安和萊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運河一線按兵不動,而眼睜睜地看著英法比聯軍從敦刻爾克上船逃走.然而當德軍於5月26日重新收回成命並下令坦克部隊再次投入攻擊時,卻已經延誤了戰機.聯軍利用這一轉瞬即逝的喘息機會,得以實施從海上撤退的「發電機計劃」,英法軍隊扼守敦刻爾克直至六月四日,在此期間,他們利用戰艦,漁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運工具將32.4萬人,其中法軍8.5萬人撤過了海峽.撤離的英法軍隊雖然被迫棄掉了全部裝備輜重,然而卻畢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們隨時都會重新具有抵抗德軍對英國本土發起入侵的能力,甚至還可能重新越過海峽,卷土重來.然而事實上歷史也證明了:沒有1940年的盟軍在敦克爾刻的順利大撤退,就沒有後來1944年的盟軍在諾曼底順利進行的大規模登陸!
5月26日至31日墩刻爾克周邊地區形勢圖
關於德軍在敦克爾刻大撤退中所表現出來的優柔寡斷,後人紛紛進行了猜測,以至於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成了一個難解之迷.據德軍的副官提供的一種說法是德軍喜歡過藝術家那種無拘無束的生活,是德軍故意放英國人一馬,因為他對英國人情有獨鍾,他曾說過:「他們那些人是有價值的人種,是我要與之媾和的人.」他這次放走英國人,是想給英國人一情面,為日後和談留一條退路,因為德軍並不想同英國人徹底開戰,他只想讓英國保持中立!另一種說法是德軍對自己的裝甲部隊異常迅速地挺進感到不安,怕他心愛的裝甲部隊陷入敵軍南北合圍.按照他本人的解釋,他原以為英國遠征軍會像在戰爭中他表現的那樣打到最後一兵一卒;他希望將他們圍困,等他們彈盡糧絕時,大批的俘虜他們,供談判時使用.但是他的部隊並沒有俘獲多少英軍,德軍也沒有因此而發怒!但不管怎麼說,德軍在此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它影響到日後對英國的入侵,並且使英國人以後在非洲和義大利能繼續作戰.
不列顛空戰---德國空軍揮之不去的夢魘
2.jpg
征服法國之後,德國元首德軍開始實施他的「一項非常勇敢的偉業」--------「海獅計劃」,但事實上德軍並沒有打算真的想發起一場入侵不列顛的戰爭.德軍卻仍然把立足點放在英國將會屈服上面,因此他還沒有制定好對英國的作戰計劃.到了那時,一個被命名為「海獅計劃」的對英作戰方案才被臨時拼湊出來.但由於後期戰略上的失誤(8月底,重點攻擊英國空軍基地和飛機製造廠,使英軍損失慘重,精疲力竭,即將崩潰之時,但是從9月份開始卻出於報復柏林遭受空襲的思想,轉而空襲倫敦,致使英國空軍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迅速恢復戰鬥力,從而與不列顛之戰的勝利失之交臂!)使得「海獅計劃」功虧於潰.此役德軍共損失了1700多架戰機和6000多名飛行員
... ...
入侵王牌的第一個前提的空軍轟炸變成了強弩之末,從歷史上看不列顛之戰絕對是戰爭的轉折,隨著德軍飛機的紛紛墜地,就已經埋下了日後德國失敗的伏筆!然而這時,秋天的暴風雨季節開始了,「海獅計劃」被暫時推遲.直到一九四一年春天,「海獅計劃」才正式開始.但是由於後來德軍開始入侵蘇聯,所以「海獅計劃」計劃被無限期的擱置和推遲了.
由於德軍沒能在空中閃戰中徹底打垮英國,而「巴巴羅薩」計劃已是箭在弦上,因此德軍被迫修建了漫長的大西洋壁壘,處於兩線作戰,重蹈一戰覆轍,而就是因為這使得英國成為了一把高懸在北大西洋上的利劍始終威脅著德軍*.
( 2 )1942-1943年間德軍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層探討
1941-1942年的蘇聯正承受這這場戰爭的主要壓力.雖然德國的東線力量已經在逐步被削弱,但是德國仍然發動了一系列的戰役繼續對蘇聯的進攻.1941年12月25日,當日本對珍珠港進行空襲後,使得美國也加入了這場戰爭,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化.此外在北非的德國非洲軍於1942年夏天推進到了阿拉曼一線,從1942年8月開始,英軍開始逐步擊退德軍.1942年11月,美英盟軍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1942年11月19/20日,蘇軍將德第6集團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最終德軍第6集團軍於1943年一月底/2月初投降,最初的23萬德軍只有9萬人被俘虜.1943年5月13日,困守在突尼西亞的13萬德國士兵和18萬義大利士兵投降.
在1943年的最初5個月,德軍損失了超過70艘U艇.鄧尼茲命令於1943年5月24日暫停在大西洋的破交戰,封鎖英國失敗.1943年7月實施的「城堡計劃」德軍集中了超過3000輛坦克和1850架戰機卻沒能突破蘇軍在庫爾斯克的戰線,這也是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戰略進攻.1943年7月10日,盟軍在西西里登陸,用了38天的時間佔領了全島,這樣盟軍就獲得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出發基地,他們的遠程轟炸機可以威脅整個第3帝國了.1943年夏,德軍必須從本來就很緊張的東線抽調部隊投入義大利和法國南部.1943年9月3日,盟軍登陸義大利本島.1943年9月8日義大利宣布投降,並於1943年10月13日對德宣戰.至此美軍的地面作戰陷入停頓,直到44年的西線登陸開始才重新開動.因此成為了日後被稱為漁翁得利的有力證據.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各個戰場就不難發現1942-1943年間的德軍已逐漸陷入被動局面,理智的人便會看出勝利的天平已開始向同盟國方偏轉,軸心國的大廈即將頹塌.那麼就讓我們對1942-1943這段二戰最關鍵的時節各個戰場上的德軍遭遇的挫折進行一下綜合分析及深層探討.
1 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德軍的失誤
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頓河以東約60公里處,是蘇聯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的中轉站.也是來自高加索的石油轉運站和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當時德軍的設想是:奪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切斷伏爾加河的交通命脈,奪取巴庫油田,烏克蘭的小麥和頓吧斯的煤.再向東北迂迴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彎與日本會師印度洋.按照德軍的要求,德軍最高統帥部擬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戰計劃,代號「勃勞」.其主要內容是:戰役由博克元帥發動(但在其攻下沃羅涅日後,被撤職),利斯特A集團軍群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為左翼,魯夫第17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哈爾可夫南面和塔甘羅格北面向東和東南方向進攻,佔領頓河下游的羅斯托夫,向高加索進軍;博克B集團軍群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為左翼,保盧斯第6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庫爾斯克南面和哈爾可夫北面向東和東南方向突擊,佔領頓河上游的沃羅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進.但在此時德軍和他的高官們卻犯了一個關鍵性錯誤:在繼續行軍高加索的同時,再向斯大林格勒進攻,這樣使得原本已是兵力沒有富餘的德軍進一步分散了兵力(如同當年分兵同時進攻烏克蘭和列寧格勒一般)犯了兵家之大忌.
斯大林格勒戰役示意圖
3.jpg
7月17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推進到頓河中游,保盧斯第6集團軍也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渡過了頓尼茲河,向頓河下游的羅斯托夫前進,魯夫第17集團軍則佔領了伏羅希洛夫格勒.一切都進行的相當順利,但是此時德軍又犯了更為嚴重的錯誤,他突然再次改變了計劃,認為斯大林格勒無需那麼多兵力,遂於17日命令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轉隸A集團軍群,以支援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強渡頓河下游.這樣,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進攻部隊就只剩下了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而第6集團軍的力量卻又有賴於第4裝甲集團軍的合作.對此,英國軍事史學家富勒寫道:「和1941年一樣,因為分散了兵力,德軍自己毀滅了他的戰役.1941年,他因為調動古德里安的裝甲兵團去參加基輔會戰,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這一次又是因為調動了霍特的裝甲集團軍,從頓河中游到下游去,結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爾·哈特也在其《戰略論》中寫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進攻的第4裝甲集團軍,不分兵向南,以協助第1裝甲集團軍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過下頓河的企圖,那麼在7月間,德軍也許早已輕松的攻佔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裝甲集團軍再回轉過頭向北進攻的時侯,俄國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了.」
1942年9月13日,德軍開始攻城.保盧斯第6集團軍擔當主力,從城北實施猛烈突擊.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則從城南推進,策應保盧斯在城北的主攻.14日,德軍從城北突入市區,與守衛該城的蘇第62集團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15日,德軍對馬馬耶夫高地實施重點突擊.該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地勢最高的一塊地方,從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將的第62集團軍司令部即設在這里.經過一天激戰,德軍佔領了馬馬耶夫高地,當時德軍曾用迫擊炮不分晝夜封鎖伏爾加河,想可以來切斷蘇軍的援軍的後勤保障,但是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最高統帥斯大林命令蘇聯紅軍海軍的伏爾加河區艦隊出動,突破德軍的封鎖,將大批援救戰略物質和武器裝備以及援軍運送到了斯大林格勒,於是在16日,蘇近衛第13師渡過伏爾加河進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軍發起反沖擊,又奪回了該高地.9月25日,德軍佔領了市中心,27日沖進了北部工廠區,並重新佔領了馬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蘇軍奪回.最終直到1942年11月德軍仍然沒有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這為蘇軍後來的反攻創造了必備的條件!
由於德軍過於輕敵,低估了蘇軍的兵力,並數次錯估戰場形式同時命令德軍同時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結果造成德軍兵力分散,從而導至兩頭撲空和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慘敗!這一役後蘇德戰場的形式雖然開始發生變化,但由於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進行的是一場與閃電戰截然相反的「街道戰」作戰方式,因此雖然德軍遭到重創,但其留下的戰略間隙卻使得德軍養好了傷口,並於1943年中旬逐漸恢復了元氣,接著又發動了一系列對蘇聯的反擊和戰略進攻(如哈爾科夫反擊戰.庫爾斯克等戰役),因此筆者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並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而蘇聯人顯然是將他們在那裡取得的戰果誇大了,於是便有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神話.(這個結論筆者將於下文作詳細闡述)
2 庫爾斯克戰役前後的戰略、戰術分析
眾所周知,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是蘇軍與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也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集團會戰.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將這場會戰稱為蘇軍最終戰勝德國德軍的重要里程碑.而蘇聯人對庫爾斯克戰役結果的評價更是對蘇聯一方是極為有利.如《衛國戰爭簡史》這樣論述道: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聯軍隊消滅了敵軍30個師,德軍德國損失了大約500,000名官兵、1500輛坦克、超過3700架飛機……德國德軍元氣大傷.整個世界都為紅軍相對於德軍在戰斗藝術、武器和戰略指揮上的優勢而折服.戰略獨創性已經牢牢地紮根於蘇聯武裝力量之中」.
但是如果我們用相對客觀的態度去分析這場戰役,也許就會得到另一種答案.首先筆者盡可能詳細的列出當時戰役雙方兵力的對比,即1943年4月10日時,在庫爾斯克凸出部上的兵力和裝備對比已經變成了對蘇聯一方有利.根據蘇聯的統計,當時紅軍在這里總共有958,000人、11,965門大炮和迫擊炮、122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130架作戰飛機;與此相對應的是,德軍總共有大約700,000人、6000門大炮和迫擊炮、1000輛坦克和突擊火炮以及1500架作戰飛機.此外,距離庫爾斯克弧形地區不遠的蘇軍預備隊方面軍(草原軍區)還有269,000名官兵、7406門大炮和迫擊炮、12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77架作戰飛機.同時,蘇軍在蘇德戰場上所有的預備隊加起來總共有469,000名官兵、8360門大炮和迫擊炮、9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587架作戰飛機.與之相比,德軍預備隊總共有60,000名官兵、600門大炮和迫擊炮、200輛坦克和突擊火炮(作戰飛機根本沒有).一直到庫爾斯克戰役開始,德軍預備隊的數量實際上沒有什麼變化.(附:蘇德部隊總人數的比例為1.8∶1、大炮比例為3.2∶1、坦克和自行火炮之比為1.3∶1(從各方面來說對蘇方都有利).僅在空軍方面,德軍佔有優勢,但比例關系也只是為1.1∶1)
庫爾斯克戰役德軍進攻階段
4.jpg
庫爾斯克戰役蘇軍反攻階段
5.jpg
至於發動庫爾斯克戰役當時對德軍究竟會造成多麼大的影響,還有德軍為什麼對戰役一拖再拖,除了眾所周知的德軍為了獲得更多新型坦克及戰機所耗費的時間外,那就是德國元首德軍的優柔寡斷.據戰後古德里安證實,在1943年5月10日召開的軍事會議上,他曾試圖說服德軍放棄向庫爾斯克進攻的計劃,因為實現這一計劃存在著許多障礙.古德里安否決了В.凱捷利的意見--他認為德軍應該從意識形態方面發起進攻,同時古德里安指出,」庫爾斯克是否在我們手中,這跟世界一點兒關系也沒有」.德軍回答說,當他考慮這一進攻計劃時,感到腹部一陣巨痛.因此,這證明德軍對戰役的成功沒有十分把握,於是便把它的實施盡可能往後推遲,而事實上也就是因為他的信心上的動搖最終釀成了戰役失敗的惡果.
從戰略戰術,戰術戰略,雙方將領的指揮藝術上角度來看,本來的勝利者應該是德國,而不是在中前期就已經損失超過百萬(還是保守估計)部隊,甚至已經投入了所有戰略預備隊的蘇軍.相反的德軍在此戰中並非像從前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損失慘重,以至於元氣大傷,甚至整個戰役結束也僅僅陣亡了8萬人.而且由於曼施坦因等人的藝術般的指揮,德軍在戰役後期膠著狀態中依然保留下來了大批有生力量(戰略預備隊,精銳裝甲軍團30萬),這些部隊在德軍後期進行防禦戰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事實上戰役一開始蘇軍的防守和進攻就都很被動,盡管其在人員和武器上佔有優勢,他們的數量是德軍的2到3倍,但實際上他們屈從於德軍的意志,同時被迫在那些從德國人的作戰部署來說很容易防守的方面軍扇形區域發動進攻.而當戰役進行到了最激烈的時節德軍的部隊仍能頂住蘇軍進攻,並反擊取勝,遭受重創的蘇軍被迫不斷向扇形區域增兵,但形勢仍沒能得到根本好轉.
很多人相信庫爾斯克會戰中最負盛名的普羅霍羅夫克坦克戰蘇軍取得了大勝,如蘇聯的觀點認為德國人於1943年7月12日似乎在普羅霍羅夫克損毀了300~400輛坦克---但這只不過是蘇聯坦克指揮官在通報中所做出的詩人般的誇張.在普羅霍羅夫克城下與蘇軍近衛軍第5坦克集團軍交戰的德軍第2坦克兵團事實上只損毀了5輛坦克,另有38輛坦克和12門突擊火炮損壞,而據蘇軍的通報資料顯示--這與德軍的得到的數據相一致--僅蘇軍近衛軍第5坦克集團軍第3軍一個軍就損失了不下334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與此同時,蘇軍占據著是對手幾乎4倍兵力的優勢--同時擁有兩個羅特米斯特羅夫機械化坦克兵團--用1000∶273的比例來對付德軍.可就即便是這樣蘇軍仍然沒能取得勝利,他們被迫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要知道根據蘇軍的最高統帥部的部署,該坦克集團軍本是用於參加反攻並且本來要被派往哈爾科夫的,而這一次嚴重的損失這下又得給它大大地補充兵力.而本來已被最高蘇維埃決定要撤職或是送上法庭的羅特米斯特羅夫,卻因為德軍後來停止進攻計劃而逃過了一劫.
事實上真正使德軍最終喪失戰略主動權而轉入全線潰退的原因並不是德軍在此次戰役中將領指揮的失利,而是德軍由於缺乏自信而導致的指揮失誤(英美聯軍已於7月10日在西西里島登陸,義大利的情勢惡化.當時德軍認為德軍必須要抽調兵力到義大利和巴爾干半島,因此「堡壘」作戰可能被迫停止.但形勢並不是如此嚴重,而且正相反德國最偉大的戰略.戰術家曼施坦因則認為德軍已經到了勝利的邊緣,因為他手裡還有整整三十萬的戰略預備隊還沒有使用,蘇軍此時卻已經無軍可調.至12日的戰斗後,一線德軍依然擁有較強的作戰實力,並在以後幾天的戰斗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包圍了蘇軍的幾個步兵陣地,佔領了一些極有戰略價值的高地,而且蘇聯已經無力挽回即將失敗的頹勢了(當時朱可夫已經在准備自殺或者上軍事法庭了承擔責任了).
但就在這時德軍決定放棄,他將本來能決定戰役勝負的預備隊調離到了西線,而把庫爾斯克戰役最初的全部構想和曼施坦因利用超乎完美的戰術苦戰的成果,完全地丟棄了.
雖然德軍放棄了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略進攻的機會,但他們也給予蘇軍以極大重創.直到1993年,蘇聯關於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的人員、坦克和飛機損失的官方統計數據才被公布出來.以前,德國的損失被蘇聯歷史學家誇大了很多倍.據他們的估算,德軍損失了大約500,000名官兵、1500輛坦克和突擊火炮以及3700多架作戰飛機.這些數據與真實情況相差很遠.據德軍德國最高統帥部提供的數據表明,在1943年7月和8月間,德軍在整個東線戰場損失的人員中陣亡68,800人、失蹤34,800人以及傷病434,000人.德軍在庫爾斯克弧形地區的損失據估算佔到整個東線戰場損失的2/3.因為在這期間,頓涅茨克流域、斯摩棱斯克地區和北方戰區(姆加地區)都在進行著最激烈的戰斗.這樣,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的人員損失里陣亡、失蹤以及傷病人數大致可以確定為360,000人(其中陣亡約8萬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是500,000人.德國空軍的損失還要小得多.根據德國弗賴堡的軍事資料室的有關文獻資料顯示,在1943年7月和8月間,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的損失只有1030架作戰飛機,同時,甚至在所有戰區的損失總數也不超過3213架作戰飛機.這樣,蘇方所說的數據,即敵人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被擊毀了3700架飛機,就純屬是天方夜譚.這一數據是根據蘇聯空軍戰時指揮部的報告提出來的,在那裡經常會把敵人的損失誇大好多倍.
註:1.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檔案館的一份有關德SS裝甲軍的秘密文件顯示.
首先,德SS裝甲軍並非像史料所記載的那樣擁有700餘輛坦克,即使是在戰役開始之前,SS裝甲軍也不過只有211輛具備完全戰鬥力的坦克.
其次,在12日的戰斗中,SS裝甲軍也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損失慘重.根據一份德軍1943年7月13日的內部統計,SS裝甲軍在這場戰斗後尚有163輛可以戰斗的坦克,僅僅損失了48輛.這同蘇軍第5裝甲軍的損失比起來要小得多.
2.1984年的一本蘇第5坦克集團軍二戰史記載,該軍在12日的戰斗後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400輛之多.盡管書中並沒有記載蘇軍損失的坦克數量,但這一數字已足以證明,蘇軍在這場戰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3.一些蘇聯時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這樣的文字:「第5坦克集團軍在這次遭遇戰中損失約650輛坦克,由於無法恢復攻擊能力,已將剩餘坦克編入步兵連隊.」
綜上所述: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同當年嚴寒幫助蘇聯人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一斑,此役德軍的錯誤最終葬送最初庫爾斯克戰役的全部構想,當然對於德軍來說庫爾斯克戰役的失利後果也是極其可怕的,從此德國便再也沒能在東線佔得戰爭主動權.但由於蘇軍方面的損失過巨(保守估計,蘇德兩國人員傷亡比為7:1,戰機損失為20:1,坦克和自行火炮損失為6:1),從而引起了國民的嚴重不滿,才使得庫爾斯克戰役的地位低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和莫斯科保衛戰.
3 北非戰局對歐洲戰場的影響
1942年1月下旬,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從布魯加港開始了進攻,2月佔領班加西並控制了整個昔蘭尼加.6月突破英軍加查拉防線,並攻佔托布魯克,迫使守軍投降.7月追擊馬特魯之潰軍,越過埃及邊境,直逼英軍北非最後一道防線——阿拉曼防線.隆美爾「非洲軍團」的之所以取得勝利,關鍵在於凱塞林第二航空兵團癱瘓了英國馬爾他島空軍基地,獲得北非戰場的戰略和戰術制空權,並對地面戰斗實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線的暢通,使得隆美爾「非洲軍團」作戰物質得到及時補充.(「大力神」計劃)
而當美國在5月初決定將用於中國遠征軍的地面裝備和作戰飛機緊急調往北非後,形勢立刻發生逆轉,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階段,英軍馬爾他島的空軍基地重新活躍,英國空軍迅速掌握了北非戰場的戰略和戰術制空權,幾乎完全切斷了軸心國地中海航線,使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得不到裝備和燃料的補充.在8月最後一個星期里,英軍獲得50萬噸補給品,而德意軍隊只獲得1萬噸補給品.在坐以待斃的前景威脅下,隆美爾被迫同英軍在阿拉曼一線展開決戰.喪失制空權和燃料短缺的「非洲軍團」在決定北非命運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戰斗中豈有不敗之理?

『柒』 二戰的北非戰場對於軸心國來說,是否得不償失

我覺得沒有得不償失。

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後,美國戰爭機器全速運轉,希特勒因其強大的生產能力而絕望。如果不能切斷蘇聯的供應渠道,那將是失敗的時間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無非就是佔領斯大林格勒或埃及。不幸的是,德國沒有這樣做。如果德國竭盡全力擊敗法國,然後擊敗馬爾他,然後征服埃及,則至少可以保證不會無條件投降。

『捌』 二戰時的非洲戰場是什麼樣子的

二戰非洲戰場是一場爭奪殖民地的拉鋸戰,主要在北非地中海沿岸進行(往南不遠就是撒哈拉沙漠,雙方都無法生存)。義大利首先挑起對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的侵略戰爭,但被英軍打敗,退回利比亞。1941年埃爾溫.隆美爾率德軍非洲軍團到達北非,從此開始了他戰爭生涯中最輝煌的篇章,他統一指揮德意非洲軍團,以始終處於弱勢的兵力橫掃英軍,先後攻克托卜魯克和班加西,向東打到埃及的阿拉曼山口,遙望亞歷山大港的燈塔。憑借非洲戰功晉升德國陸軍元帥,被英軍稱為「沙漠之狐」。
英國戰時首相丘吉爾被迫撤換埃及英軍指揮官,蒙哥馬利出場,指揮英軍以優勢兵力取得了阿拉曼戰役的勝利,同期隆美爾因病離開北非,從此德意非洲軍團形勢急轉直下,1943年2月美英盟軍開展「火炬行動」,在維希法國的殖民地摩洛哥登陸,與從東面埃及開來的英軍夾擊德意非洲軍團(但潰退中的德意軍在凱塞林山口重創了美軍,暫時穩定了戰線。電影《巴頓將軍》開頭展現了這一畫面)。到1943年5月,德意非洲軍團25萬人投降,非洲戰事結束。
二戰非洲戰場是一場拉鋸戰、裝甲運動戰、沙漠戰更是一場後勤戰,德意非洲戰事的失敗關鍵是後勤補給被英國皇家海軍給切斷了。

『玖』 請問二戰納碎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帶領的非洲軍團在北非有什麼戰績和由什麼部隊組成,最終結果是什麼

1940年6月,正當法西斯德軍進攻法國的時候,義大利則一面向英法宣戰,一面乘機出兵北非,進攻英屬埃及和索馬里,企圖奪取蘇伊士運河,控制地中海直通印度洋的通道。12月,英軍開始反攻。義大利軍隊被迫向利比亞境內撤退。1941年初,英軍在利比亞的托卜魯克登陸,對從埃及撤退的意軍進行夾攻,經過兩個月激戰,意軍十個師被殲。1941年2月6日,德軍決定派一個輕快師、一個裝甲師去援救意軍。隆美爾被任命為援救意軍的德國非洲軍的軍長。

埃爾溫·隆美爾
從2月11日起,隆美爾開始到非洲戰場了解情況,發現英軍已經佔領了本海齊,並准備向提波里坦尼亞境內進攻。於是,隆美爾首先命令意軍必須堅守塞爾提海灣地區的提波里坦尼亞防線。因為這條防線既可以防止英軍繼續深入,又可以使德國空軍在非洲有一個可供作戰的必要空間,以便向英軍發動閃電式的進攻。但是,面臨的問題卻是兵力不足。如果等待德軍的兩個師全部到達,再阻止英軍的進攻就太遲了,而現在只有一個團,提波里城的意軍在遭到失敗之後士氣又大為低落,多數軍官已經捆好了行李,希望能夠早日撤回義大利;為了阻止英軍的繼續進攻,隆美爾決定利用現有兵力,包括即將到達的第一批德國援軍在內,並已要求空軍對本海齊港口發動一次空中攻擊,炸毀英軍通向本海齊的運輸路線,破壞英軍的增援。隆美爾的計劃遭到意方的反對,義大利的一些軍政官員在本海齊地區置有產業,不願意向那裡轟炸。意軍則不相信能守住塞爾提地區和阻止英軍進攻。意軍在隆美爾的堅決主張下,轟炸了英軍通向本海齊的運輸線,1941年2月14日派出一個師向塞爾提增援。同一天,德軍的先頭部隊--第三偵察營和一個戰防炮營也到達了提波里港,二十六小時後就開到了最前線,隆美爾正式接管了前線的總指揮權。

1941年2月底,隆美爾獲得敵方一個新情況,英軍王牌第7裝甲師撤回埃及,進行休整和補充;它的戰區由剛從英國調來、都是新兵的第2裝甲師的一半兵力來接管。澳軍第6師也調換了第9師,而該師有一部分因補給上的困難還未開到前線。英軍敢於這樣作,是因為他們認為德國前來支援的兵力很少,不敢貿然行動。與英軍的想法恰恰相反,隆美爾沒有等待德軍全部到齊,便利用英軍調防、輕敵的有利時機和條件,採取了大膽的進攻行動。此時,德軍第5戰車團和意軍一個師已經開到前線。1941年3月15日,隆美爾把德國和義大利的軍隊組成混合縱隊,從塞爾提向穆爾祖赫發起進攻,迅速向南挺進了四百五十英里。這次行動,給了英軍以意想不到的打擊,同時還獲得了在非洲條件下作戰怎樣進行裝備和如何長途行軍的經驗,為以後的進攻打下了基礎。

1941年3月24日清晨,隆美爾指揮德軍又攻佔了艾阿格海拉地區的要塞、水源地、飛機場,英軍撤到阿吉打比亞地區。英軍撤到阿吉打比亞地區後,即佔領了可以控制這一帶高地的梅爾沙隘道以及比爾鹽水沼地以南的高地,並在那裡構築工事,准備固守。這時,隆美爾面臨的問題是,等待兵力在5月底到齊之後再進攻,還是馬上就行動。如果等待後續部隊到齊再行動,那麼,就急需解決水源問題,因佔領地區的水源已經枯竭。同時,還會使英軍利用這段時間構築起堅固的工事,其結果將使德軍付出更大的代價。不然,就只能使用現有兵力向梅爾沙隘道進攻,以求在一鼓之下擊敗敵人。隆美爾決定不給英軍喘息機會,以最快的速度去打擊敵軍,變被動為主動。

3月31日晨,在英軍立足未穩的時候,德軍開始向梅爾沙隘道進攻。雙方經過一天的激烈戰斗,德軍於傍晚佔領了該隘道,第二天,德軍又向阿吉打比亞發起攻擊,也是用了一天的時間便佔領了阿吉打比亞周圍的地方。在這次戰斗中,隆美爾為了不讓敵軍知道自己的實力,他用汽車改裝成許多假戰車,迷惑敵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於隆美爾靈活使用機械化部隊,不給敵軍喘息機會,所以,不到一個星期,英軍就從昔蘭尼加的西界陣地後退了二百多英里;不到兩個星期,英軍從昔蘭尼加的東界後退四百英里,只剩下了一支被圍困在托卜魯克的部隊。英軍因為隆美爾指揮作戰靈活,能夠根據沙漠地形、氣候等特點用兵,常常以少勝多、從被動變為主動,而稱他為「沙漠之狐」。

隆美爾在前線視察
為何隆美爾以劣勢兵力卻幾乎能每戰必勝?主要原因是他能認清沙漠戰爭的特殊性質。北非是裝甲兵的理想戰場,誠如隆美爾自雲:「在一望無涯的沙漠上,摩托化部隊能發揮其最大威力。」英國人則深受所謂「步兵心靈」的影響,所以雖享有數量優勢但還是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隆美爾本人又是一位著名的步兵戰術專家,其所著《步兵攻擊》一書早已成為權威名著,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卻一躍成為裝甲名將,所以其心靈的彈性實不可及。事實上,他不僅善於運用裝甲兵,而且更善於運用步兵來配合裝甲兵。誠如其自雲:「裝甲部隊為摩托化軍團的核心,其他部隊都是輔助性的,應繞著核心旋轉。應盡量用戰防武器來消耗敵方裝甲,而把自己的裝甲兵保留供決定性打擊之用。」這也正是

『拾』 二戰北非戰場

二戰北非戰場中的阿拉曼會戰,是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英軍第8集團軍在北非所實施的進攻戰役,在這次作戰中,蒙哥馬利率領的英第8集團軍打敗了由德國名將隆美爾指揮的德、意聯軍,扭轉了北非戰場不利於盟軍的局面。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二戰北非戰場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2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2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4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3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6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2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19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1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2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6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8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2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