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巴黎盆地,英國倫敦地區,英格蘭中部地區,德國魯爾區為什麼會發展成世界上最著名的工業區
1、因為這些地方都是產煤區,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是由於蒸汽機的使用,而這四個地區都是產煤區。以當時的能力煤炭的運輸距離是很短的,不像今天能夠跨越萬里運煤。尤其是德國魯爾區號稱歐洲煤都,後來德國魯爾區也成為歐洲最大的工業區。即便是後來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用電力,電仍主要靠煤來發。
2、加上這些地區地處平原,在工業革命之前,經濟就已經相對較為發達,人口密集,交通便利。自然發展工業有著其他地方無法無法比擬的優勢。
『貳』 萊茵—魯爾區的區位優勢
魯爾區是在魯爾煤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發展了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等工業的發展。魯爾煤田儲量大、煤質好,煤種齊全,含硫低、發熱量高,開采條件好。
魯爾區鐵礦資源較為貧乏,但離法國東北部著名的鐵礦區——洛林鐵礦較近,通過便捷的交通即可運抵。後來,德國又通過便捷的水陸交通運輸,從瑞典、荷蘭等國進口鐵礦,來滿足其生產。 爾區既是生產中心,又是消費中心。德國以及西歐發達的工業,為魯爾區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以魯爾區為核心,方圓100千米內,是德國最大的消費核心,魯爾區生產的70%以上的煤炭和鋼鐵在此加工、消費。
『叄』 德國魯爾區能夠走向繁榮的原因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進行調整工業結構與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優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綜合整治。
魯爾區的變革經歷了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其轉型大致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上世紀60年代。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制訂調整產業結構的指導方案,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對傳統產業進行清理改造,並投入大量資金來改善當地的交通基礎設施、興建和擴建高校和科研機構、集中整治土地,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階段為70年代。在繼續加大第一階段改善基礎設施和礦冶工業現代化的同時,重點通過提供經濟和技術方面的援助,逐步在當地發展新興產業,以掌握結構調整的主動權。
第三階段為80年代至今。德國聯邦和各級地方政府充分發揮魯爾區內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行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多樣化。
經過綜合整治,魯爾區經濟結構趨於協調,工業布局趨於合理,經濟由衰落轉向繁榮,改變了重工業區環境污染嚴重的局面,成為環境優美地區。魯爾工業區的振興計劃為全世界的舊工業區改造提供了範本。它的策略不是廢舊立新,而是舊物再利用。通過改變原有建築、設施及場地的功能,既再現了工業區的歷史,又為人們提供了文化、娛樂生活的園地。整個魯爾工業區已變成了一個博物館和休閑區。經過多年的不斷調整與改造,魯爾區早已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也是資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轉型的經典案例。對老企業的改造先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逐步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
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改造起始於1968年,他們首先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對傳統的老礦區進行清理整頓,對那些生產成本高、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差的煤礦企業進行關、停、並、轉,並將採煤業集中到盈利多和機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業中去,調整產品結構和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對其他大型企業改革也採取了基本穩定的政策,盡量實行漸進的方式。對於大企業的破產相當慎重,以免引起社會震盪。
其次,加大開放力度,努力吸引外來資金和技術,在加快老企業改造的同時,大力扶持新興產業。
產業發展
這樣做至少可以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新興產業(主要是指以電子計算機為首的信息技術產業和以遺傳工程為首的生物技術產業)可以迅速的積累資金,為老工業改造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援助;第二可以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此,魯爾工業區所在地的北威斯特法倫州還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吸引外來資金。例如:凡是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到北威州來落戶,將給予大型企業投資者28%、小型企業投資者18%的經濟補貼。優惠的政策加上強有力的政策扶持,使得北威州的新興產業有了高速的發展。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北威州從事電子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企業超過了11萬家,各類電信公司380多家,其中絕大多數位於魯爾工業區內。
社會保障
築起「社會保障」的大堤。
魯爾工業區另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經驗是政府為每一個公民都築起了「社會保障」的大堤,使得生活在那裡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魯爾工業區由於資源枯竭使得相當一大批工人失業,為了保障失業者能夠安定地生活,德國政府為他們建起了必要的「社會保障」。在這里,完善的保險制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德國保險業的基本險種分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補貼)、以及公職人員退休金和職工病假工資等。在這個福利網中開銷最大的項目是養老金,年支出額達750億歐元左右,占直接支出總額的1/3。支出占第二位的醫療保險,占支出總額的1/5。目前德國國民中大約有88%都處在法定的醫療保險系統之中。占支出份額較大的其他開支項目依次為失業補貼的勞動就業促進措施、公職人員退休金以及職工病假工資等。
再就業機會
實施礦區生態恢復建設與環境保護,為失業職工創造再就業機會。
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魯爾工業區的資源型城市在采礦開發過程中,對城市的地形、地貌、植被和大氣環境的破壞比較嚴重,地質環境破壞誘發的各類問題日漸突出,因此一些礦區的環境修復已成為該
魯爾工業區
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首要任務。魯爾工業區在處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時十分重視礦區的環境修復。把煤炭轉型同國土整治結合起來,列入整個地區發展規劃,並為此專門成立整治部門,負責處理老礦區遺留下來的土地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當一個企業關閉後,他們迅速組織人力物力對關閉後的企業進行科學的環境評估,制定出周密的整改規劃,科學地對環境進行整體改造,以期迅速抹掉老礦區的痕跡,並在企業原址上建設城市居民住宅小區、娛樂中心、栽樹種草等。今日的魯爾已成為環境優美、景色秀麗,吸引外資最主要的地區,同時大量增加了就業。
『肆』 魯爾區的區位優勢
優越條件
地理位置
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為東西歐往來的「聖路」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地處歐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又位於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西距共同體成員國法、荷、比、盧的工業區很近,北距共同體成員國丹麥以及瑞典南部工業區 魯爾工業區
不遠,東北、南面又鄰近本國下薩克森的經濟重心區漢諾威—沃爾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業區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萊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爾多夫為中心的工業區。便於工業區間以及與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間的貿易往來。
煤炭資源
魯爾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地質儲量為2190億噸,佔全國總儲量的3/4,其中經濟可采儲量約220億噸,佔全國90%。魯爾區的煤炭煤質好,煤種全,為優質硬煤田,可煉優質焦炭的肥煤占儲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為3~18%)和硫分(為0.5%~1.5%)都低,發熱量高,其中肥煤的發熱量高達8600大卡/公斤。
水陸交通便利
萊茵河縱貫全區南北,從萊茵河口上溯的7000噸級海輪和8000噸的頂推船隊,可直抵杜伊斯堡港。從杜伊斯堡到荷蘭邊界的萊茵河段,年均運輸量達1億噸,並可通過河口的鹿特丹港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區內還有溝通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條運河網,總長達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個,河道與港口均已標准化,可通行1350噸的歐洲標准貨輪。同時,魯爾區東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經埃姆登港與海外聯系。所以,雖然魯爾區地處內陸,但由於它有著方便的水運條件,特別是萊茵河通海航運,使得它與沿海地區同樣具有廉價運費條件。鐵路運輸與河運同樣發達。區內鐵路密度非常大,營運里程達9850公里,佔全國近1/5,多東西走向,從巴黎通往北歐和東歐的鐵路,由本區穿過,哈根是德國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是區內及其它工業區聯系的紐帶,從德國西部通往柏林和荷蘭的高速公路均從區內通過。魯爾區公路汽車行駛的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一倍,達每公里55輛。
生產消費中心
魯爾區既是生產中心,又是消費中心。以魯爾區為核心,方圓100公里內,是德國最大的消費核心,這里集中了5個50萬~100萬和24個10萬~50萬人口的城市。魯爾區生產的70%以上的煤炭和鋼鐵在此范圍內加工、消費。
『伍』 關於德國魯爾區的特點
歷史上德國魯爾工業區煤炭、鐵礦石和鋼鐵生產廠位於同一地區,魯爾工業區突出的特點是,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形成部門結構復雜,內部聯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區工業綜合體。魯爾區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發展了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工業的發展,並以其為基礎,興起了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重型機械製造、氮肥工業、建材工業等。同時為大量產業工人服務的輕工業,如服裝、紡織、啤酒工業等也有了很大發展。
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魯爾區的煉油業和石油化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電氣、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現在,魯爾區生產全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戰後在世界一些以採煤工業期間的老工業區嚴重衰退的時候,魯爾區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是與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調整區內的經濟結構與部門結構分不開的。
化學工業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部門之一。德國是現代化學工業的發源地,其發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目前,德國是世界第三化工生產大國,約佔全球化工營業額的10%。德國化工原料已從以煤炭為主轉為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部門結構從以基本化工為主轉為基本化工、有機化工、化肥並重。在有機化工中,塑料、合成纖維與合成橡膠是三大重要部門,產量居世界前列。魯爾區是德國和西歐重要的化工基地。休斯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是魯爾區最大的化工中心,有二十多個化工廠,生產三大合成產品。
『陸』 簡述魯爾區繁榮原因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傳統工業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水資源,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勞動力素質高。
『柒』 德國魯爾區和義大利新區的特點和條件
地理位置
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為東西歐往來的「聖路」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 魯爾工業區的捷徑,地處歐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又位於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西距共同體成員國法、荷、比、盧的工業區很近,北距共同體成員國丹麥以及瑞典南部工業區不遠,東北、南面又鄰近本國下薩克森的經濟重心區漢諾威—沃爾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業區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萊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爾多夫為中心的工業區。便於工業區間以及與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間的貿易往來。
煤炭資源
魯爾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地質儲量為2190億噸,佔全國總儲量的3/4,其中經濟可采儲量約220億噸,佔全國90%。魯爾區的煤炭煤質好,煤種全,為優質硬煤田,可煉優質焦炭的肥煤占儲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為3~18%)和硫分(為0.5%~1.5%)都低,發熱量高,其中肥煤的發熱量高達8600大卡/公斤。
水陸交通便利
萊茵河縱貫全區南北,從萊茵河口上溯的7000噸級海輪和8000噸的頂推船隊,可直抵杜伊斯堡港。從杜伊斯堡到荷蘭邊界的萊茵河段,年均運輸量達1億噸,並可通過河口的鹿特丹港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區內還有溝通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條運河網,總長達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個,河道與港口均已標准化,可通行1350噸的歐洲標准貨輪。同時,魯爾區東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經埃姆登港與海外聯系。所以,雖然魯爾區地處內陸,但由於它有著方便的水運條件,特別是萊茵河通海航運,使得它與沿海地區同樣具有廉價運費條件。鐵路運輸與河運同樣發達。區內鐵路密度非常大,營運里程達9850公里,佔全國近1/5,多東西走向,從巴黎通往北歐和東歐的鐵路,由本區穿過,哈根是德國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是區內及其它工業區聯系的紐帶,從德國西部通往柏林和荷蘭的高速公路均從區內通過。魯爾區公路汽車行駛的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一倍,達每公里55輛。
『捌』 魯爾區為何能成為德國的經濟中心
魯爾區成為經濟中心,是一個多方面原因促成的,魯爾區有煤炭資源,有運河資源,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原因。
1835~1861年德國第一批鐵路在魯爾區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業興起,加以大批外籍技術工人移入,推動了經濟發展。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並從法國獲得大量戰爭賠款,佔有盛產鐵砂的洛林地區和盛產鉀鹽的阿爾薩斯地區(經營40多年),促進了煤鋼聯營和重化工業的發展。19世紀末開始興建運河,並和不斷興建的鐵路和公路組成水陸聯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1939年,硬煤產量達到1.3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佔全國總產量65.5%;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3.6%和66.9%。隨著經濟發展,一系列工業城鎮應運而生,人口急劇增加。在兩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魯爾區也經歷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幾十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如改造老企業,引進新技術,實行專業化、協作化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改善經濟和部門結構,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交通運輸網,注重環境保護等。魯爾區至今仍在聯邦德國經濟中保持突出地位。
『玖』 魯爾區成為德國重要工業區的原因
呵呵,高中學過。
1.
有煤炭,這在當年,是巨大的能源優勢;
2.
距離法國的鐵礦產地很近,因為工業化早期,魯爾以煉鋼為主業;
3.
交通特別便利,水陸交通都很好;
4.
以上三點促進魯爾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巨大的市場又反哺魯爾的工業發展;
5.
水資源豐富(此點可有可無)
本文摘自高中地理課本,10多年前學的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