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 德國是不是世界第一強國英美蘇 都無法單獨與之抗衡
不是,德國經濟在二戰前至少無法與美國較量。1、以鋼產量比較,1937年美國 13200萬人,鋼產量6076萬噸,1937年,德國本土人口6700萬,1940年本土鋼產量2000萬噸左右,含佔領區2600萬噸。
2、gdp而言,1940年美國為2000多億美元,德國為561億美元。
3、以坦克生產為例,德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但1945年出現崩潰。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
總之,德國創造了經濟奇跡,但也最大程度利用了其潛能。隨著二戰的深入發展,德國已然力不從心,即使不打仗,戰前也超不過美國,打仗後,美蘇都展示出超強潛力,德國只能是排前列,無法成為第一。
B. 二戰德國為什麼會打不過蘇聯
德國充其量是只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強國。也就是和法國在一個等量級上。
剩下的英帝國,美國,蘇聯都是洲級別的大國。
如果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還能把沒有實現工業化的,半封建而腐敗的沙俄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的話。那麼在蘇聯在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超過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工業產值國家而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國家。這標志蘇聯這個人口眾多,幅員廣闊,資源豐富的大國已經完成了自主工業化。這時候的蘇聯除了在在鋼產量上和化學工業上海落後於德國,在所有的工業產量和指標已經超過了德國。從蘇聯三五計劃在伏爾加工業區和烏拉爾工業區鋪開的軍工的攤子,已經是德國望塵莫及的了。也就是三五計劃因為德國入侵而沒能如期完成,否則那時候再開打,德國差得更厲害。
戰前,蘇聯的軍工代表團訪問德國參觀德國坦克製造廠時,蘇聯人認為德國人在對其嚴格保密,因為已經研製了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的蘇聯根本不相信德國的3號和4號坦克是德國的主力坦克。
可以說,那個時候,美國和蘇聯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業國家的排位,就已經顯示出了戰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端倪了。
C. 二戰德國為什麼打不過蘇聯
德國充其量是只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強國。也就是和法國在一個等量級上。
剩下的英帝國,美國,蘇聯都是洲級別的大國。
如果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還能把沒有實現工業化的,半封建而腐敗的沙俄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的話。那麼在蘇聯在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超過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工業產值國家而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國家。這標志蘇聯這個人口眾多,幅員廣闊,資源豐富的大國已經完成了自主工業化。這時候的蘇聯除了在在鋼產量上和化學工業上海落後於德國,在所有的工業產量和指標已經超過了德國。從蘇聯三五計劃在伏爾加工業區和烏拉爾工業區鋪開的軍工的攤子,已經是德國望塵莫及的了。也就是三五計劃因為德國入侵而沒能如期完成,否則那時候再開打,德國差得更厲害。
戰前,蘇聯的軍工代表團訪問德國參觀德國坦克製造廠時,蘇聯人認為德國人在對其嚴格保密,因為已經研製了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的蘇聯根本不相信德國的3號和4號坦克是德國的主力坦克。
可以說,那個時候,美國和蘇聯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業國家的排位,就已經顯示出了戰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端倪了。
D. 德國人為什麼在二戰時可以戰勝那麼多的國家
我個人認為是這么幾點,總結一下,不知道對不對:
1 德國在戰前有其經濟為其軍事行動做後盾,一戰後德國已經用最短的時間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打仗就是打經濟,所以德國在開戰後這方面已經在歐洲處於優勢。
2 歷史遺留問題導致民眾的抱怨心理,一戰後德國受到不公正待遇,從那時起德國國內的民眾就開始憋著一股怨氣,這也成為德國發動戰爭的一種動力,因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是不會有這么大成績的。
3 希粹(簡稱)的宣傳攻勢,將其塑造成了民意的代表者,這種心理上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也成為了德國在開戰後能迅速在國內動員數百萬軍隊的原因。
4 過早准備,而別國卻一直鬆懈,德國從退出一戰協定後就開始擴軍備戰,其准備的充分和計劃的周詳是別國無法比擬的。反觀周邊國家,英法一直觀望希望引火向東,而蘇卻抱有德國不取得歐洲就不會對自己有所想法的觀念,別的小國則看著這幾個國家沒有動作,以為德國會受制於他們,所以也不防備。所以到開戰時這些沒有防備的國家就迅速淪陷。
5 綏靖政策,這個書上有,我就不說了,這是德國前期無所顧及的主要原因。
6 德國軍事裝備的先進性,一戰後德國就已經認識到自己戰爭觀念的落後和裝備的落後,所以戰後他們用最先進的科技和最強大的人力投入到了軍工上,這是他們成為一戰後第一個將坦克部隊作為一支對立作戰力量的國家,而法國到了開戰後還在將坦克作為配合步兵作戰的一個兵種,這種軍事觀念上的差別,在戰前天平就已經傾斜了。
7 德國軍人的素質,德國的軍人選拔是相當挑剔的,這也是一戰後德國加強軍隊建設的主要發面,他們加強了質量上的建設,德國的軍人可以說是二戰時期個人素質最強的,即使到了後期德國已經出現力量匱乏的時候,其軍人還是非常重視素質鍛煉。德國軍人在戰前的戰爭觀念要求是:每一個軍人都必須具有自己完成一次小規模戰爭的能力。這種要求就相當於現在的特種兵,如果樓主懷疑的話,可以看看德國的坦克部隊,在閃電戰的時候一天奇襲這么遠,如果不是個人作戰能力強的話,軍隊早就因為散亂而崩潰了。
8 德國軍事將領的優秀,可以說德國在一戰後保留了其主要作戰幹部,並在這基礎上提拔了很多很有天賦的少壯派,所以他們的戰爭天賦和先進的作戰理論使德軍處於世界軍事力量的尖端。綜觀二戰所有國家,誰有德國的優秀將領多?曼因施坦、窿梅爾等等。反觀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的將領還是老一代,傳統的作戰思想大大落後於時代。而蘇聯的將領在大清洗後還剩下多少?
9 很好的利用了各國的矛盾,戰前歐洲和蘇聯的矛盾是很明顯的,所以德國為了先近後遠,先與蘇簽定了互不侵犯,然後集中力量對付英法,而蘇聯也上當了,以為德國不會先攻擊自己,於是很大膽的不在爭取任何盟友,只去擴大自己的防禦地帶,芬蘭、波蘭等等成了他首先的靶子,這也大大激怒了英法,導致戰前他們之間不和諧的因素。直到歐洲基本淪陷後他們才又走到了一起。
10 作戰通訊的現代化,德國也許是最先進入通訊戰爭的國家,那時他們便大打通訊戰,利用自己先進的通訊力量使敵人癱瘓,而自己卻行動迅速,這也是他能大量閃擊對手的原因。
先就這些了,我再想想再總結吧,呵呵,歡迎點評~~
E. 德國是二戰的戰敗國,但為什麼現在發展成世界強國
德國人口多,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工業早完了,由於德國人精益求精的性格讓他們的工業產品在世界上很受歡迎,因此德國有很多工廠,德擁有工業體系比較健全,加上人口多,還有歐洲大多國家的幫助,一個國家的強盛和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有很大的關系。
F. 二戰,德國能打敗軍事強國法國,為什麼打不過英國和蘇聯
法國把國土防衛全部押在「馬奇諾」防線上,德國直接進攻法國則必須進攻馬奇諾防線,憑心而論,德國不付出慘重代價是無法突破的,而付出慘重代價後是否能夠贏得勝利,那個變數還是太大了,至少會由英國軍隊加入其中協助法國共同抗擊德國。因此法國高層對於德國可能的進攻不當回事,繼續高枕無憂。然而德國卻繞過馬奇諾防線從北部通過比利時直取法國首都巴黎。法國政府猝不及防只能投降,而失去了堅固工事又被德國機械化部隊截斷了後路的法國軍隊,也只能是一潰千里無法抗擊了。因此德國勝法國是勝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和以強大的坦克集群運動作戰。
德國不能勝英國是因為在敦刻爾克犯了個絕大的錯誤,把英國真正有戰鬥力的主力部隊放跑了。如此就不能不考慮進攻英國本土所面對的強大防守力量,沒有強大的海軍是無法進攻的。於是德國採取了狂轟濫炸,希望英國不戰而降。但英國憑借強大的工業力量在空中與德國空軍展開作戰,德國空軍最終耗不起(德國本土工業雖然發達,但一直到蘇軍反攻進入德國本土才進入戰爭狀態),還因為對蘇開戰而不得不終止進攻。
德國不能勝蘇聯,是因為德軍政治上的錯誤。整個進攻戰略思考是蘇聯被進攻後,政治上發生崩潰,全國缺乏統一領導指揮,如此必然失敗。但情況恰恰相反,蘇聯被進攻後高層政治上不僅沒有發生混亂,相反形成了更加鐵腕的領導層。全國軍民聚集在蘇維埃旗幟下全力奮斗,那麼蘇聯國土縱深和兵員是德國難以應對的。
德國在二次大戰中最終失敗,不能不提到美國的作用。美國參戰前,德國雖然力敵列強但還是占著戰爭的主動權。但美國參戰後,大量的戰爭物質支撐起了英法反攻的資本,也支撐起了蘇聯大反攻的資本。而德國始終過於樂觀(國內未進入戰爭狀態)最終實際上一半是倒在了自己的腳下。
G. 二戰後為什麼德國註定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眾所周知,二戰初期,納粹德國的軍隊在歐洲所向披靡,不僅橫掃波蘭、法國等七國軍隊,還將英國遠征軍趕回不列顛,佔領了西歐廣袤而富饒的土地,一時主宰了西歐大陸;巴巴羅薩行動中,德軍再次憑借閃擊戰的利劍將蘇聯巨人刺得遍體鱗傷,其中基輔戰役更是戰史上空前絕後的合圍戰。到1942年,納粹德國發展到了頂峰,勢力范圍北到列寧格勒附近,南達北非,東至伏爾加河,西臨大西洋。
可僅僅三年後,德國便在西方盟軍和蘇聯紅軍的聯手打擊下土崩瓦解,德軍在東西兩條戰線上全面潰敗。在蘇聯紅軍越來越逼近的腳步聲中,帝國元首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中自殺,同他一手炮製的「第三帝國」化為歷史灰燼。
作為歐洲工業技術的典範和戰爭新游戲規則的開創者,為什麼德國的兩次大戰都註定以失敗收場?
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可謂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希特勒缺乏戰略頭腦,不懂軍事卻喜歡越級指揮,導致德軍在戰場上失利;也有人說德國與義大利和日本這兩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結盟,尤其是「豬隊友」義大利各種拖後腿,導致德國被迫改變戰略部署。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這些答案雖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總有隔靴搔癢的感覺,並不能真正讓人信服。畢竟,戰爭不僅是武器層面的PK,更是背後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要解答德國因何戰敗這個疑問,雲石君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自然是德國地緣區位的劣勢。
從整個歐洲大陸的地緣格局來看,德國地處歐洲的「十字路口」,夾在東西歐兩大地緣勢力中間,周圍都是法國、英國、俄國等實力雄厚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這種獨特的地緣結構,對德國形成了天然的限制,使其很容易陷入四面受敵的不利境地。
當然從現實層面來看,德國的處境或許還沒那麼糟糕。雖然夾在東西歐之間,但德國由於自身實力強大(一戰前德國經濟已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加上納粹集權體制的加持,也有機會改變——畢竟中國古代據中原討平四方的王朝不勝枚舉,所以中原也不是完全不利於成就大業。
為什麼二戰後的德國對納粹反思會如此徹底?這除了外力的強制與自身認識的變化,其實也與德國戰後的國情密不可分。與日本死不悔改,依然能逍遙快活不同,德國的國情決定了,它想繼續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無止境的懺悔是不得不做的選擇。
H. 二戰德國為什麼打不過英國
1、實際上二戰爆發前,英國和德國的實力總體上是勢均力敵,只是德國的戰爭准備更充分,但是由於海軍的發展不是短期能夠提升的,使得德國海軍一直就無法和強大的英國海軍相比。因此德國就像是一個無腿先生,無法走出歐洲大陸,不能進行遠洋作戰,北非已經是德國的作戰極限了,在歐洲本土之外,英國依靠海軍優勢,可以切斷德國的任何補給和摧毀德國任何規模的艦隊。而且不列顛空戰,德國又失去了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因此無法征服英國。2、不只是二戰,從歷史上看德國就從來沒有戰勝過英國(是從整個戰爭的結局看),英國一直就是壓著德國人就像是中國足球一直讓韓國壓著),不只是德國人,近百年世界級大戰中,英國都沒有輸過,強大的拿破崙也是被英國聯合盟國所以絞殺(主要是什麼原因:就是英國海權太強大,強大的海軍使得英國能夠成立全球性帝國,並且主導世界秩序,也因此獲得了各種資源優勢和國際政治優勢(盟國優勢,貿易資源優勢),因此一個新崛起的國家,如果要想從武力上擊敗老牌強國,即使比他強大都不一定能夠取得成功,因為你沒有這么些資源可用,所有的這些資源都是舊體系內的,反對你破壞這個體系的。目前英國的霸主地位(世界上第一個全球性強國),只有美國取代成功,而且是通過和平方法取代而不是通過挑戰它。
來自網路知道
I. 德國為什麼打不過蘇聯
一、德國並非敗給了蘇聯,而是敗給了盟國。二戰並非蘇德的戰爭,而是德國為首軸心國和英美蘇中等幾十個盟國的較量。作為軸心國的老大,德國一個國家硬扛美國、英國、蘇聯三大世界頂級強國的圍攻,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世界。美國出錢出武器,英國出礦出資源,蘇聯出兵出人力,三打一還花了四年才把德國打趴下,德國之強大可見一斑。
二戰中,雖然蘇聯頂著德國大部分陸軍,但德國真正輸在了英美的戰略轟炸和海量的資源供給,英美的轟炸摧毀了德國70%以上的工業產能和礦場,英美牽制了德國40%的陸軍、60%的空軍、100%的海軍。蘇聯能扛住德國也離不開美英的支援,沒有美英的武器和物資,蘇聯連1942年的冬天都撐不過。
二、蘇聯擁有龐大的戰略縱深,遼闊的國土面積讓德國的閃電戰效果大打折扣。漫長的戰線和泥濘的道路造成德國後勤補給困難,遼闊的國土讓德國不得不分兵駐守分散了戰斗兵員。蘇聯利用國土縱深將德國拖入了戰爭的泥潭。
事實上,想打贏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歐洲、亞洲、中亞、西亞全線作戰,讓蘇聯首尾不能相顧,日本沒有參加對蘇作戰是一個遺憾。
三、蘇聯擁有強大的工業和有效的動員體制。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國,蘇聯強大的工業是蘇聯能扛住德國進攻的重要因素,而蘇聯的集權體制又將蘇聯的人力資源優勢全部壓榨出來,喝伏特加的俄國人本就彪悍,加上機槍的逼迫,個個悍不畏死,連女人都上了戰場,德國想贏蘇聯真不容易。
四、蘇聯惡劣的天氣和糟糕的地形。蘇聯的嚴寒和泥濘的道路可以說是德軍最大的敵人。由於義大利拖了後腿,致使德國進攻蘇聯推遲了一個月,直接導致德國遭遇了蘇聯的嚴寒,嚴寒使得德軍後勤跟不上、傷亡慘重、戰鬥力銳減,最終輸掉了莫斯科戰爭,讓蘇聯獲得了喘息之機。
五、德國低估了蘇聯,德國又出現了戰略失誤。由於德國低估了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抵抗決心,也沒有料到美國的插足,所以非常草率的就進攻了蘇聯。1942年德國和蘇聯打的白熱化時,德國仍然在實行悠閑的八小時工作制,有的軍人還在休假,直到兩年後才進行了戰爭的總動員。假如德國開始就出全力,蘇聯恐怕會被一波推。
此外,德國屢屢出現戰略失誤,特別是德國的三線作戰,把德國坑慘了。此外,德國的盟友不給力,總給德國幫倒忙也是德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J. 二戰時德國那麼強大,為何打不過蘇聯
二戰時德國那麼強大,為何打不過蘇聯呢?
翻開二戰的歷史就能夠看出,蘇德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德國號稱世界頭等軍事強國,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德國不僅是軍事強國,更是工業強國,雖然當時的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事實上,德國早就為蘇德戰爭做好了准備,甚至可以用勢在必得來形容,為此,他們早就策劃了巴巴羅薩行動,據了解,這個行動計劃最初是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和指導的,1940年8月底就制定完成了,為了完成這個計劃,德國還將自己的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也牽涉其中。
除此之外,由於蘇聯的大部分領土靠近北極區域,每年冬季的氣溫極其嚴寒,而德國軍隊當時根本無法應對這種極端嚴寒,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遲滯了德軍的進攻步伐為蘇聯方面爭取到了時間,這樣一來,等到蘇軍手中的武器裝備和兵員得到了極大補充之後,就開始對德軍展開了全面的反擊,而由於德國的戰略縱深較小,很快,蘇軍就攻打到了德國的首都柏林,並最終戰勝了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