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時德國沒能打下英國,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因有以下幾點:1.德國太過大意,鋒芒畢露,而英國十分內斂,蓄勢待發。2.英國的海軍足以在當時的世界上稱雄,德國海軍不行。3.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4.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方法。5.美國參戰幫助英國。6.英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1.德國太過大意,鋒芒畢露,而英國十分內斂,蓄勢待發。
說起二戰時期這德英雙方給人的印象,德國像兇殘霸道的的侵略者,而英國則像是身著西服溫文爾雅的老紳士。這兩個國家之所以會給人這樣的印象,是因為,在戰爭時期德國始終鋒芒畢露,展現出無可匹敵的攻勢,相反,英國則十分內斂,蓄勢待發一味防守。
這一時期英國曾發生了震驚歐洲的慕尼黑陰謀事件,以及大撤退事件,縱觀事態的發展,使我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英國相較於德國處於弱勢。從軍事角度來看,德國的陸軍與空軍兵員素質過硬,配合發達的武器配備與閃擊戰術,在歐洲戰場堪稱無敵,英軍在表面上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實際上,我們被英國的某些舉動迷惑了,英國的實力並不像該國表現出的那樣弱勢。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美、德等國躋身強國門檻,英國的進步著實有限,已經無法匹配原本的霸主之稱,這也給了我們英國不進反退的錯覺。
2.英國的海軍足以在當時的世界上稱雄,德國海軍不行。
英國與其他發達國家同時經歷了這場工業革命,雖然,世界局勢發生巨變,但是,英國僅僅是發展不如幾個新興強國迅速罷了,並未被甩開距離,所以,英國的實力仍然不容小覷。可能英國在陸、空兩軍不是德國的對手,可是,英國的海軍在二戰時期仍足以在世界上稱雄。
二戰打響之際,英、法二國並非直接硬拭德軍鋒芒,而是以示弱採取綏靖政策,使德軍能夠在侵略的路上暢行無阻。隨著1940年德國侵佔法國後,德國開始將英國定為下一步的侵略目標,並制定了「海獅計劃」。
3.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
所謂海獅計劃,實際上,就是德軍慣用的速戰速決戰術,德國人希望通過強盛的空軍在英國境內發動閃擊,將英國擊潰進而投降。然而,德國人最終無法如願,因為,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而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又使德國空軍很難鎖定目標,英國人憑借著這兩點成功翻盤,最終,粉碎了德軍的意圖。
4.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方法。
在最經典的德英空戰中,狂妄自大的德國空軍派遣了二百餘架轟炸機,並有六百架戰斗機從旁保護轟炸機,橫渡英吉利海峽打算給予英國致命一擊,反觀英軍,僅出動了三百餘架戰斗機,在雷達的幫助下對氣勢洶洶的德國戰機展開攔截。由於,雙方的雷達水平差異過大,英國空軍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以二十六架戰斗機的損失擊落了德國近二百架戰機,損失慘重的德國空軍不得不選擇撤退。
經此一役,德國的空軍實力大損,海獅計劃最終破產,閃擊戰術也被英軍逼成持久戰,德軍失去了戰略優勢,最終,無法進一步侵略英國。
5.美國參戰幫助英國。
後來美方參戰,最終,與英國聯手對抗德軍。對德國人來說,原本就日益嚴峻的英國戰場在美軍參戰後更加危機四伏。英軍的實力並未落後德軍太多,加上有發達國家美國的援助,英軍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在陌生戰場的德軍更加不堪重負。
6.英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英國畢竟是島國,即使英吉利海峽再窄,德軍也不可能游過去。而兩棲登陸或者空降作戰的前提條件就是要能夠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德海軍根本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所謂制海權完全是幻想。不列顛空戰雖有2:1的數量優勢,德國空軍依然不能打敗英國空軍,無法掌握制空權。
現如今,德國之所以會給後人留下強盛的印象,有很大的原因是德軍始終處於攻方,而所有戰爭中主動的一方都會提前做出完全的准備,所以,也就給人一種裝備精良戰術得當的感覺。二戰時期德國最強大的其實是陸軍,而德國的短板正是海軍,這就是德國在整場二戰中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卻對英倫島無計可施的最主要原因。
德國的陸軍在海上戰鬥力大損,而德國的海軍並不出色,只能選用相對強勢的空軍作戰,卻被英國發達的雷達技術和得當的隱蔽戰術所制衡。事實證明,英國人不但軍事實力很強,還能因地制宜制定針對德軍的戰術,最終,德軍在英國戰場上大敗而歸。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⑵ 德國為什麼打不過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橫掃整個歐洲的納粹德國最終成為了戰敗的一方。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領導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決策失誤。根據多方面的資料和書籍的參考和多個軍事愛好者的朋友的討論,總結出納粹德國十個方面的錯誤抉擇 ?一。德國因為巴爾干戰役耽誤了五周左右的寶貴的進攻俄國的時間。被絕大多數參與討論的和本人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的一個最致命的錯誤。二。希特勒頑固奉行不放棄一寸土地的作戰方法,也被認為是一個致命錯誤,雖然這一招曾在莫斯科會戰挽救了德國幾乎崩潰的東部戰線,但是它在整個戰爭期間給德國軍隊帶來的滅頂的災難遠更比它的積極意義要深重得多。三。希特勒在敦克爾克讓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事實上放走了30萬英國遠征軍,使英國有力量繼續戰斗從而改變了整個二戰的進程,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四。保密與間諜工作的嚴重失誤,德國人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導致德國在戰場處處挨打,節節敗退。譬如蘇聯間諜佐爾格等給德國帶來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五。西線一直到1944年6月才開辟,而希特勒卻長期為一條根本不存在的西線保留了過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線保留著50萬人,如果能夠把這些軍隊調到蘇聯前線,在1941年12月,德國人應該已經佔領了莫斯科。六。第三帝國有一點變態的猶太政策,使德國在歐洲大陸、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七。如果德國不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也許它不會失去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俄國是一個永遠不要去進攻的國家!」八。假如德國是和美國結盟,而不是與經濟、軍事、科技都不發達的日本、義大利結盟,二戰會是個什麼樣子呢?和日本、義大利結盟絕對是個錯誤。九。1942年,德國發動南線攻勢後已經重新奪取了蘇德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在斯大林格勒,為一個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廢墟的,軍事上,經濟上價值不大的城市反復爭奪,為了很虛無的政治利益,用他們並不熟悉的戰法流幹了身上的血。並且在失敗後,拒不接受事實,導致33萬人的覆滅。斯大林格勒的錯誤其中還包括在戰役初期的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方向進攻這樣的戰略上的錯誤[ 轉自鐵血社區 ]十。在第三帝國完全處於下風,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錯誤地發動「堡壘」戰役加速自己的死亡與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斷盟國登陸地點選在加萊,而錯過了在諾曼底將盟軍趕下大海,避免兩線作戰的最後機會兩項並列被人們認為是二戰中德國的第十項錯誤。
⑶ 二戰時為什麼德國人打不過俄羅斯人
並不是德國人打不過俄羅斯人,德國的經驗方面遠超過蘇聯軍隊,蘇聯軍隊經過「大清洗」已經嚴重被削弱了!
蘇聯之所以能力挽狂瀾,並最終取得戰爭勝利,主要有以下因素:
雄厚的人力物力。1941年,蘇聯人口約為1.8億。戰爭爆發後,蘇聯共動員了3450萬人。二戰結束時,蘇聯紅軍總兵力達1280萬人。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飛機13.41萬架、坦克10.28萬輛、火炮和迫擊炮82.52萬門。
廣闊的疆域為蘇聯抵抗德軍侵略提供了戰略縱深。蘇聯陸地面積為2227.4萬平方公里,地跨11個時區。二戰初期,雖然德軍很快佔領了歐洲各國,但卻無法一口吞下龐大的蘇聯。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蘇聯政府仍控制著2/3以上的國土。此外,嚴寒的天氣也幫助了蘇聯。莫斯科的嚴寒,讓德軍和1812年入侵沙俄的拿破崙軍隊一樣,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2]
美英等國的大力援助。蘇德戰爭期間,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美英兩國給蘇聯以大量的援助,包括槍械、彈葯、坦克、飛機、車輛等軍用物資。如果沒有這些盟友的援助,蘇聯要從1941年的大崩潰中恢復過來甚至擊敗德國,都將會更加的困難。
(戰爭現實又嚴肅,勝敗更多是現實原因。蘇聯的人力物力、國土縱深與美英援助同等重要,蘇聯是唯一在二戰中以千萬規模全力對抗法西斯的國家,軍民付出巨大犧牲才換來勝利。但是戰略戰術指揮水平自始至終不及德軍,高層戰略失誤眾多,部隊大規模被圍殲的情況自戰爭開始持續到庫爾斯克德軍喪失發起戰略攻擊的能力,實在不能稱贊其高層。)
擁有先進的作戰理論。蘇聯紅軍軍事理論家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早就提出了大縱深作戰理論。戰爭期間,蘇聯紅軍成功解決了組織與實施寬正面、大縱深的戰略進攻等一系列軍事問題,保證了衛國戰爭的勝利。此外,蘇聯紅軍還涌現出了以朱可夫元帥為代表的一批傑出統帥和將領。
1941年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國防委員會,提出了「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的口號。為理順指揮關系,8月8日設立了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為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蘇共向前線派去了150萬名黨員和350萬名共青團員。戰爭期間,蘇共吸收了531.9萬名黨員。
蘇聯人民的戰斗精神。為祖國而戰,每個蘇聯人都英勇殺敵,涌現了以彼得羅夫斯基中將、馬特洛索夫、卓婭為代表的一批英雄典型。據統計,戰爭期間,蘇聯軍民共有1.16萬餘人成為「蘇聯英雄」,700萬蘇聯軍人榮獲各種勛章和獎章。
⑷ 二戰時有兩個小國家,德國為什麼一直沒敢打
二戰時期沒有受到德國波及的兩個國家是瑞典和瑞士,但並不是說德國不敢打,只是說在權衡利弊之下沒有打。無可厚非的是瑞士和瑞典這兩個國家確實有強硬的軍事實力,在以此為基礎上才使得德國可以衡量利弊,如果沒有軍事實力作為依靠,那麼德國的納粹是不會和你講道理,更別說放過你。
瑞士
瑞士是一個永久性的聯盟
這個意思其實就相當於瑞士是一個拳頭往一處使的國家,不會搞內部分裂,自然也就沒有給其他國家有機可乘的機會,剛開始的瑞典並不是一個國家,只是區域之間的聯盟,他們為了在奧地利的統治之下,尋求自由,開始聯合在一起,對奧地利進行反抗,小到地處偏遠的阿爾卑斯山脈的村落,大到周邊的城市,所有的人們團結一心,抱成一團來反對積極的統治,慢慢的從聯盟變成了一個永久性的聯盟。
瑞典暗中支持德國
由於瑞典名面上是一個中立國家,但是私底下卻對希特勒表示友好,從德國的角度來說,瑞士這個國家沒有採取任何反抗措施,並且還悄悄的給予物資上的支持,那麼德國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自然不會去攻打瑞典。
且德國確實也需要瑞士的物資支持,因為德國其實是一個資源十分缺乏的國家,大多數的鐵礦石就是來源於瑞典和魯爾工業區。每年瑞典提供了大量的鐵礦石給德國,如果沒有瑞典,德國的裝甲部隊也不復存在。希特勒自然也不是傻的,權衡利弊之下自然選擇放過了瑞典。
⑸ 德國二戰為什麼輸了
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對手太強了,也可以說德國及其盟友實力不足。二戰爆發後,德國席捲歐洲,法國舉旗投降,英國落荒而逃,大半個歐洲落入德國人手中。蘇德戰爭前,德國已經儼然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整合大半個歐洲資源後的德國,其工業和經濟實力已經直追美國。
在科技和軍事領域,德國甚至完全壓倒美國,是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科技和軍事強國。如果單挑,沒有一個國家是德國人的對手,即使美蘇英三大強國聯手,也打了好幾年才憑借雄厚的國力和豐富的資源耗死了德國。
相關信息:
美蘇英是當時世界最頂級的三大強國,任何一個拉出來都比日本和義大利強出一大截,甚至可以說高出一個檔次。美國是當時世界第一工業強國,而且遠離戰火,可以說占盡了便宜。當其他參戰國打得一團糟的時候,美國人悠閑地利用來自南美、加拿大等地源源不斷運來的資源組織著生產,其工業實力無可匹敵。
美國大兵吃著牛肉罐頭,嚼著口香糖,開著吉普車到處亂竄,美國人打仗根本不需要什麼技術含量,直接拿彈葯堆就可以。美國人的物資不僅供應美國軍隊,而且供應其他盟友。
⑹ 二戰德國為什麼戰敗
其實要說根本原因,我也認為是德國根本沒有統治歐洲的資源和實力,二戰能打到這樣已經實屬不易。坦率地說,在41年春天以前,希特勒在戰略上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至於希特勒在軍事上的具體錯誤:1.在敦刻爾克給了30萬英國人一條生路,這30萬人日後對於保衛不列顛島和開辟第二戰場有很大的意義,2.在沒有擊敗英國的情況下發動蘇德戰爭,3.在1941年春天幫助義大利掃盪巴爾干半島和希臘,從而耽誤了進攻蘇聯的最佳時機,事實證明,如果提前一個月入侵蘇聯,蘇聯的歐洲部分十有八九將落入德國手中。這也是日後數個東線錯誤的導火索,4.在中央集團軍勢如破竹之時,將霍特和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群南北分兵支持南北集群進攻列寧格勒和烏克蘭,導致台風計劃至十月底才重新開啟,此時已是隆隆寒冬,德軍強弩之末。莫斯科不能拿下,蘇聯人才能緩上這口氣,5.將南方集群分為AB兩個集群分別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導致兩邊兵力不足,分身乏術。
至1943年一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失利後,德軍失去最後的精銳保盧斯元帥的第六軍團,德軍已無戰略進攻的實力,至此失敗已註定
⑺ 二戰時有兩個小國家,德國為什麼一直沒敢打呢
二戰時期瑞士和瑞典保持中立,雖然這兩個國家處於希特勒佔領國家的包圍之下,希特勒也沒有真正下手。而這兩個國家所謂的“永久中立”也不是真正的完全中立,私底下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也有很多交易,迫於德國威懾也只能這樣做了。(箭頭所指國家都是中立國)
瑞士這個中立國還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德國可以利用瑞士的幌子同美國等一些國家做貿易,瑞士是一個銀行業發達的國家,瑞士成了當時德國對外貿易的中轉站。
瑞士的醫葯、軍工企業比較發達,二戰中沒少向德國輸送這些物質,很多德國搶來的文物、黃金等貴重物品大都流入了瑞士,換取大量的物資。瑞士僅僅在1940年就貸款給德國1.5億瑞士法郎用於戰爭。德軍也可以在瑞士借道去義大利,瑞士的隧道可以讓德軍快速到達義大利。
⑻ 二戰,德國能打敗軍事強國法國,為什麼打不過英國和蘇聯
法國把國土防衛全部押在「馬奇諾」防線上,德國直接進攻法國則必須進攻馬奇諾防線,憑心而論,德國不付出慘重代價是無法突破的,而付出慘重代價後是否能夠贏得勝利,那個變數還是太大了,至少會由英國軍隊加入其中協助法國共同抗擊德國。因此法國高層對於德國可能的進攻不當回事,繼續高枕無憂。然而德國卻繞過馬奇諾防線從北部通過比利時直取法國首都巴黎。法國政府猝不及防只能投降,而失去了堅固工事又被德國機械化部隊截斷了後路的法國軍隊,也只能是一潰千里無法抗擊了。因此德國勝法國是勝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和以強大的坦克集群運動作戰。
德國不能勝英國是因為在敦刻爾克犯了個絕大的錯誤,把英國真正有戰鬥力的主力部隊放跑了。如此就不能不考慮進攻英國本土所面對的強大防守力量,沒有強大的海軍是無法進攻的。於是德國採取了狂轟濫炸,希望英國不戰而降。但英國憑借強大的工業力量在空中與德國空軍展開作戰,德國空軍最終耗不起(德國本土工業雖然發達,但一直到蘇軍反攻進入德國本土才進入戰爭狀態),還因為對蘇開戰而不得不終止進攻。
德國不能勝蘇聯,是因為德軍政治上的錯誤。整個進攻戰略思考是蘇聯被進攻後,政治上發生崩潰,全國缺乏統一領導指揮,如此必然失敗。但情況恰恰相反,蘇聯被進攻後高層政治上不僅沒有發生混亂,相反形成了更加鐵腕的領導層。全國軍民聚集在蘇維埃旗幟下全力奮斗,那麼蘇聯國土縱深和兵員是德國難以應對的。
德國在二次大戰中最終失敗,不能不提到美國的作用。美國參戰前,德國雖然力敵列強但還是占著戰爭的主動權。但美國參戰後,大量的戰爭物質支撐起了英法反攻的資本,也支撐起了蘇聯大反攻的資本。而德國始終過於樂觀(國內未進入戰爭狀態)最終實際上一半是倒在了自己的腳下。
⑼ 二戰德國為何打不過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球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雖反法西斯一方獲得最終的勝利,但人類是人類歷程中抹不掉的灰色記憶。歐洲動線戰場是二戰中主要的戰場之一,在該戰場上主要是德軍同蘇聯的較量,德軍之所以敗給蘇聯,德軍在佔領莫斯科的關鍵時刻戰略失誤是主要原因,同時異國作戰對於環境的不適應也是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蘇聯當時的軍事體制,有一種別稱“看不見的軍隊”,正是這樣的軍事體質,使得面對德軍的進攻過程中,蘇聯能夠迅速的增兵,使得德軍在戰略失誤之後,再也沒有了勝利的可能。加之,德軍的長途異國作戰,對於環境、後續保障各方面與本土作戰的蘇聯必然存在著較大的劣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德軍的戰敗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
⑽ 德國為什麼打不過蘇聯
一、德國並非敗給了蘇聯,而是敗給了盟國。二戰並非蘇德的戰爭,而是德國為首軸心國和英美蘇中等幾十個盟國的較量。作為軸心國的老大,德國一個國家硬扛美國、英國、蘇聯三大世界頂級強國的圍攻,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世界。美國出錢出武器,英國出礦出資源,蘇聯出兵出人力,三打一還花了四年才把德國打趴下,德國之強大可見一斑。
二戰中,雖然蘇聯頂著德國大部分陸軍,但德國真正輸在了英美的戰略轟炸和海量的資源供給,英美的轟炸摧毀了德國70%以上的工業產能和礦場,英美牽制了德國40%的陸軍、60%的空軍、100%的海軍。蘇聯能扛住德國也離不開美英的支援,沒有美英的武器和物資,蘇聯連1942年的冬天都撐不過。
二、蘇聯擁有龐大的戰略縱深,遼闊的國土面積讓德國的閃電戰效果大打折扣。漫長的戰線和泥濘的道路造成德國後勤補給困難,遼闊的國土讓德國不得不分兵駐守分散了戰斗兵員。蘇聯利用國土縱深將德國拖入了戰爭的泥潭。
事實上,想打贏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歐洲、亞洲、中亞、西亞全線作戰,讓蘇聯首尾不能相顧,日本沒有參加對蘇作戰是一個遺憾。
三、蘇聯擁有強大的工業和有效的動員體制。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國,蘇聯強大的工業是蘇聯能扛住德國進攻的重要因素,而蘇聯的集權體制又將蘇聯的人力資源優勢全部壓榨出來,喝伏特加的俄國人本就彪悍,加上機槍的逼迫,個個悍不畏死,連女人都上了戰場,德國想贏蘇聯真不容易。
四、蘇聯惡劣的天氣和糟糕的地形。蘇聯的嚴寒和泥濘的道路可以說是德軍最大的敵人。由於義大利拖了後腿,致使德國進攻蘇聯推遲了一個月,直接導致德國遭遇了蘇聯的嚴寒,嚴寒使得德軍後勤跟不上、傷亡慘重、戰鬥力銳減,最終輸掉了莫斯科戰爭,讓蘇聯獲得了喘息之機。
五、德國低估了蘇聯,德國又出現了戰略失誤。由於德國低估了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抵抗決心,也沒有料到美國的插足,所以非常草率的就進攻了蘇聯。1942年德國和蘇聯打的白熱化時,德國仍然在實行悠閑的八小時工作制,有的軍人還在休假,直到兩年後才進行了戰爭的總動員。假如德國開始就出全力,蘇聯恐怕會被一波推。
此外,德國屢屢出現戰略失誤,特別是德國的三線作戰,把德國坑慘了。此外,德國的盟友不給力,總給德國幫倒忙也是德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