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在幹嘛
工業革命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工業革命是促使工場手工業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一次革命,使世界資本主義進入蒸汽時代。這場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19世紀擴展到歐洲大陸、北美和日本。
工業革命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其中之一是,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面貌,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彼此聯系,不可分離的整體:經過工業革命的歐美國家成為力量強大的工業國,一方面,他們以武力打開許多亞非國家的和地區的大門,掠奪原料,傾銷商品,進行殘酷的剝削,造成那些國家和地區的長期落後和貧困,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歐美工業國家的入侵,也極大沖擊著亞非國家和地區的舊制度和舊意識。
對中國的影響:(1)19世紀三十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告終,之後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里的先進人物,認識到國家的危難和落後,要求改變現狀和學習外國。魏源寫了《海國圖志》,這是中國第一部較詳盡地介紹西方地理、歷史的著作,對開闊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起了積極作用。
(3)鴉片戰爭更加激化了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洪秀全通過創立拜上帝教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4)19世紀五十年代,英法美等國相繼完成工業革命,不滿足鴉片戰爭中獲得侵略權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清政府拒絕修約要求,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美、俄兩國對英法的侵華戰爭採取表面調停、實際支持的態度,趁火打劫。這次戰爭仍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俄、美、英、發現後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和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5)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面對如何解決內憂外患,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引用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先後創辦近代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並籌劃海防,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製作用。
(6)19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資本主義企業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興起。由於中國資本主義是在中國辦殖民半封建化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政治上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的特點。
2.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其對中國影響
19世紀70年代以後,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對中國的影響:(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落後國家的掠奪,彼此之間也展開了分割殖民地的爭斗。在這種國際背景下,中國的鄰邦和邊疆地區遭到侵略者更加嚴重的蠶食鯨吞。當時中國邊疆出現新危機:美日對台灣的侵略、俄英對新疆的侵略、英對西藏的侵略等,1883—1885年法國侵略中國,挑起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
(2)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英、法、日、俄等國都陸續成為帝國主義國家,1894年,日本又發動了對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同時也說明洋務運動沒有是中國走上富強。而日本則利用巨額戰爭賠款瘋狂擴充軍備,使自己擠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部平衡的加劇,後起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緊了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地區的侵略,這一時期對外擴張的經濟形勢以資本輸出為主,並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3)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列強以開設銀行、強迫貸款、投資鐵路、開礦設廠等方式,對中國加劇經濟侵略,並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之後,美國又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一天天膨脹起來。
(4)甲午戰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面臨中國帝國主義瓜分的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發動和領導了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戊戌變法」,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但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以失敗告終。
(5)同時期農民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打破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但最終也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為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保護帝國主義各國在華侵略利益,八個帝國主義國家聯合發
㈡ 德國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有什麼區別
1、首次提出時間不同
德國工業4.0:在德國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
中國製造2025:2014年12月,「中國製造2025」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2、目標不同
德國工業4.0:通過工業4.0戰略的實施,將使德國成為新一代工業生產技術的供應國和主導市場,會使德國在繼續保持國內製造業發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競爭力。
在社會根本上,德國完善的民主法制和知識產權保護,是保障德國製造業健康發展的堅實後盾,更是降低社會生產成本、提升效率的真正利器。
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2025」是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政府立足於國際產業變革大勢,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國製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
其根本目標在於改變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通過10年的努力,使中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為到2045年將中國建成具有全球引領和影響力的製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3、主要內容不同
德國工業4.0:
1、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路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2、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3、是「智能物流」,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則能夠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中國製造2025:
1、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程
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增材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葯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
重點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人才培訓等工作。制定完善製造業創新中心遴選、考核、管理的標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點形成15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
2、智能製造工程
緊密圍繞重點製造領域關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支持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並實現產業化。依託優勢企業,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供應鏈優化。
建設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在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行業和企業中,分類實施流程製造、離散製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等試點示範及應用推廣。建立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搭建智能製造網路系統平台。
到2020年,製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製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業強基工程
開展示範應用,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組織重點突破,針對重大工程和重點裝備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急需。
支持優勢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強化平台支撐,布局和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創建一批公共服務平台,完善重點產業技術基礎體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受制於人的局面逐步緩解,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等產業急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先進製造工藝得到推廣應用。
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種標志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4、綠色製造工程
組織實施傳統製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開展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製造、低碳技術產業化示範。
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扎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專項。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准體系,開展綠色評價。
到2020年,建成千家綠色示範工廠和百家綠色示範園區,部分重化工行業能源資源消耗出現拐點,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到2025年,製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製造體系基本建立。
5、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組織實施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能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等一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
開發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重大裝備,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與工程化、產業化瓶頸,組織開展應用試點和示範,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搶占競爭制高點。
到2020年,上述領域實現自主研製及應用。到2025年,自主知識產權高端裝備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明顯下降,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㈢ 德國「工業」與「中國製造」如何摩擦碰撞
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落後與先進並存、傳統與現代共生,需要積極探討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相結合;傳統手工藝與先進製造業相結合;第一次工業化與第二次工業化相結合;信息化與工業化相結合。德國工業4.0在全球產生重大影響,標志著全球加快全面進入以智能製造為核心的智能經濟時代。德國工業4.0與美國比較流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提法和一些學者說的第五次工業革命等,都是以信息技術革命性突破為基礎,反映了工業經濟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網路化的發展趨勢。本文著重分析德國工業4.0戰略的主要特點,比較中國製造2025,得出一些重要啟示。德國工業4.0主要特點德國工業4.0可以概括為:一個核心,兩個重點,三大集成,四個特徵和六項措施。一個核心:互聯網+製造業,將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廣泛深入地應用於製造業,構建智能工廠、實現智能製造。兩個重點:領先的供應商策略,成為「智能生產」設備的主要供應者;主導的市場策略,設計並實施一套全面的知識和技術轉化方案,引領市場發展。三大集成:企業內部靈活且可重新組合的縱向集成,企業之間價值鏈的橫向集成,全社會價值鏈的端到端工程數字化集成(ERP、MES、SFC車間集中控制系統部署)。四個特徵:生產可調節,可自我調節以應對不同形勢;產品可識別,可以在任何時候把產品分辨出來;需求可變通,可以根據臨時的需求變化而改變設計、構造、計劃、生產和運作,並且仍有獲利空間;四是過程可監測,可以實時針對商業模式全過程進行監測。六項措施:實現技術標准化和開放標準的參考體系;建立復雜模型管理系統;建立一套綜合的工業寬頻基礎設施;建立安全保障機制和規章制度;創新工作組織和設計方式;加強培訓和持續職業教育。把德國工業4.0放在全球范圍和歷史背景中比較發現,可以看出德國工業4.0有以下5個重要特點。1.基礎性。與德國整體發展戰略相關,發揮優勢,應對全局性挑戰。德國是一個很重視發展戰略規劃的國家,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一直在努力建立部門間高技術戰略協調機制,制定德國的創新發展國家戰略。2006年。德國政府制定了「高科技戰略」,2010年7月,發布了《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報告,,2011年11月,德國政府特別提出把德國工業4.0作為《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的重心,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充分說明德國製造業在德國整體發展戰略中的基礎性作用。工業4.0有助於促進工業-科研聯盟瞄準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目標,制定具體的創新戰略和實施路線圖,確保德國製造業的領先和優勢地位,是保持德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2.策略性。與國際社會競爭相關,在國際相近的戰略思維中,尋求不同的策略。加快先進製造業的發展不僅僅德國高度重視,其他國家也同樣高度重視。事實上,早在200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就把CPS系統確定為關鍵研究領域。2011年3月,歐盟公布了「歐洲2020戰略」,提出800億歐元預算,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研發經費計劃。日本也提出了類似的「工業智能化」戰略,重點發展人工智慧、服務機器人等產業。德國很清楚自身近些年在競爭中的不利態勢,面臨很大的壓力。面對競爭形勢,德國採取了包容、開放、有策略的戰略,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德國為工業4.0配套制定了領先的供應商策略和主導的市場策略,重點考慮將產品與恰當的服務相銜接,著力開發新的商業模式。這是很值得借鑒的。3.創新性。與工業發展歷史相關,把累積、繼承、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高水平的創新。一方面,充分考慮了從工業化早期階段吸取經驗,繼承和發揚現有工業的核心價值。在德國,一般意義的信息和通信技術(ICT liangguanli)至今仍然支持90%的工業製造過程。因此,工業4.0很重視藉助傳統工業和研究領域的傳統優勢。另一方面,德國工業4.0將製造領域的所有因素和資源通過CBS系統構成全新的社會服務和實時保障平台,體現了深度的創新性。德國「工業4.0」就是一種「再工業化」戰略。但是與美日的「再工業化」不同,德國的「工業4.0」核心在於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以及模塊化技術,實現工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工業中由於地理位置導致的生產、研發脫節現象,使工業生產技術的研發和升級不再依賴物理上的互相接觸,使德國在既保持自己科技研發技術優勢的同時,也可以繼續享受全球化生產的優勢。德國通過新理念、新戰略、新技術,把信息化推向質的變化階段,推動以智能製造、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生物為特徵的新的工業革命。這一點是很高明的。4.前瞻性。與未來趨勢相關,正確研判當前的形勢和未來的趨勢,體現事物發展規律。工業4.0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戰略;智能經濟、智能世界是一個中長期的發展目標。在現實與中長期目標之間,德國一方面特別注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智能工廠進行多層次、多視角的透視和描述,既體現可操作性,又體現前瞻性,為正確選擇戰略重點、採取超常規的相應舉措,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另一方面,德國把實現技術標准化放在最為優先的地位,搶先制定行業標准,企圖繼續佔領全球製造業的制高點,除了在經濟上獲得現實利益外,更重要的是為長遠確立德國製造優勢創造條件。5.市場性。與市場發展需求相關,適應市場、構建市場、引領市場,占據市場制高點。德國把智能工廠作為智能化世界的一部分,以「工業智能化」帶動「社會智能化」,為「社會智能化」提供新一代網路基礎設施、先進通信技術、智能控制系統設計、「大數據」分析方法等各類軟硬體,將成熟的「工業解決方案」轉化為「社會服務解決方案」,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領域推廣應用,構建新的市場空間。德國在構建市場的過程中,特別把CBS技術和產品確立為主導市場,根據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設計系列化的智能產品,建設智能社會,建立全新的商業機會和模式,必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市場價值。
㈣ 為何所有的工業革命都是在國外發生的,當時中國在干什麼
對於各位了解我們國家歷史的朋友來說,都應該非常的清楚,在我們國家幾千年的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國家都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最鼎盛的時候,其他國家都要派人到我們國家來學習一些文化之類的。其實大家也很好奇,如此強大的中國居然沒有發生過工業革命,為何所有的工業革命都是在國外發生的,當時中國在干什麼?當時還處於封建社會,我們國家的皇帝忙著處理朝政,沉迷於自己的大國之中。
其實這個來訪的人就是為了來和中國達成一些協議,希望我們國家打開大門,然後和他們一起謀發展,一起開展工業革命。但是因為 當時的皇帝一直居高臨下,一口否決了這個使者的請求,認為這沒有意義。就是在工業革命時期,我們國家才開始慢慢的和西方一些國家拉開了差距,最後導致越來越落後,就是因為當時的皇帝太驕傲自大,沒有能跟上世界發展的趨勢。
㈤ 當英國發生工業革命時,中國在干什麼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中國正在閉關鎖國,對外面的世界是一無所知!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中國正值內憂外患,外國入侵,封建統治動搖!
20世紀50年代,第三次工業革命(美國):中國剛剛建國,全國人民勒緊著褲腰帶過日子!
㈥ 歐洲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在幹啥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中國正在閉關鎖國,對外面的世界是一無所知。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中國正值內憂外患,外國入侵,封建統治動搖。
20世紀50年代,第三次工業革命(美國):中國剛剛建國,全國人民勒緊著褲腰帶過日子。
㈦ 當歐洲發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處於哪個時代,社會狀況如何
關於你的問題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清史稿」等相關文獻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清德宗光緒帝(1871-1908),第一段光緒元年至十四年(1875-1888),是他讀書階段,1877年,左宗棠擊敗阿古柏,阿古柏自殺。攻佔烏魯木齊,平定天山南北路。曾紀澤取代崇厚對俄談判,取得勝利,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區。1881年,慈安太後突然去世,從此慈禧一宮獨裁。1883年12月—1885年4月中法戰爭爆發,由於李鴻章的妥協投降,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在清朝洋務運動的影響下,一些城市出現了求富的現象,一些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起來。
來源:《清史稿德宗本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66f4b0102ekvp.html
㈧ 二戰中國要是有德國那樣的工業會如何
首先,非常贊成那位熱心網友的說法,歷史就是歷史,是定格在那裡的,當然我也認為適當的想像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太迷戀這些東西。
其次,德國當時的工業基礎很高,工業行業工人的素質和教育程度很高的。工業技術也是很高,當然和美國比差一點,但是技術和基礎是世界第二的,規模是世界第三的。所以如果中國有那個水平,那很強的。以中國當時的人口加上好的武器,世界上估計除了美國蘇聯沒有啥國家能比了。
最後,即使當時有德國的工業基礎,但是當時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面,軍閥很多,官僚貪污腐化嚴重,很難說有德國的工業會有啥好的改變。何況當時中國的政治氣氛不適合發展工業,因為當時當權的政治力量是買辦資本家控制政府,他們更需要進口而不是發展自己工業。
-----------------------------------------
其實當時中國最需要的不是工業,是團結和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和強大的組織力量。
很贊成被推薦的說的,抗美援朝中美武器差很大,而工業更是差很大,50年的中國工業還不如抗日之前,而美國那絕對世界第一啊,世界第二都只有人家美國工業能力的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