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兩次戰敗賠了多少錢,怎麼現在才還完一戰賠款
德國先後兩次發動了世界大戰,而且兩次都是戰敗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還大肆屠殺猶太人,所以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的戰爭賠款和對猶太人的賠款數額巨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削弱德國,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了《凡爾賽條約》。按照該條約德國政府需要支付2690億金馬克的賠款,摺合黃金9.6萬噸。
德國總理默克爾稱,二戰後德國共支付戰爭賠款640億歐元,德國政府向猶太人支付了900億歐元的賠償金。這筆錢是不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賠款中的。
德國在漫長的歲月里背負著巨大的債務,承受了沉重的財政負擔,但是德國的用清償賠款的實際行動,表明了真誠的懺悔,得到了的世界人民的諒解和尊重。
㈡ 德意志統一中的三次王朝戰爭的具體過程
第一次王朝戰爭.對丹麥的戰爭
發生於1864年。當時,丹麥王國在其本土之外還佔領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其中,荷爾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爾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聯;而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居民除了日爾曼人外,還有大量的丹麥人,因此沒有參加德意志邦聯。丹麥國王一直企圖把這二個公國並入本國版圖。1863年頒布的丹麥新憲法規定把兩國歸入丹麥領土。此舉在德國引起強烈反對,俾斯麥乘機挑起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2月開戰,丹麥很快戰敗。根據當年10月簽定的維也納和約,普魯士佔有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則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他便積極籌劃對奧戰爭,因為德意志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奧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攏俄、法、意,使他們在對奧戰爭時不予干預。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荷爾斯泰因,發達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此後,奧軍無力再戰,只得請法國調停。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普魯士不僅吞並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而且還佔領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魯士佔有全德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戰爭.普法戰爭
普奧戰爭結束後,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這個聯邦已經具有統一國家的性質,它有統一的議會,普魯士控制著其軍政和外交大權。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還有美茵河以南、鄰接法國的4個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得)。這4個邦國力圖保持獨立,因而靠攏法國,抵制普魯士。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擾普魯士統一的步伐。早在調停普奧戰爭時,法國就提出,普魯士的勢力不能超越美茵河以南。1870年,普法兩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7月13日,法駐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證永遠不同意霍亨索倫族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辭拒絕,並將事情經過電告俾斯麥,俾斯麥乘機竄改電文,以此激怒法國。電文公布後,法國於7月19日向普宣戰。戰爭爆發後,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輻轟炸,幾小時內法軍傷亡達2.5萬名。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
普法戰爭後,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全部完成。
㈢ 德國前後經歷過六次浩劫,是如何走向強大的呢
談到德國,我們首先想到是一戰和二戰,想到的是納粹和集中營,以及死去的600萬猶太人。但即便今天,很多國人都不知道,在二戰中我國死亡了2000多萬人,傷亡數字遠遠大於同時期的猶太人,而南京大屠殺更是人間地獄。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我們都沒有猶太人更受關注。
戰爭的本質是什麼?極端主義者定義為是人類有計劃地掠奪和屠殺,是動物本性里弱肉強食的原始體現。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德國崛起之前,這個苦難的國家曾經遭遇過幾百年的浩劫。當然,這不能作為他後來傷害別人的借口。即便這樣,德國在國家主權長時間消失的情況下是如何實現崛起的呢?
對於德國崛起,除了德國的教育、德國的工匠精神,以及戰後德國的自我反思,讀者您認為還有那些因素促使德國快速崛起了呢?
㈣ 德意志統一的具體情況及統一前分裂的國家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德國作為一個地理單元在歷史上曾經幾經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末,當時德國分裂為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兩個國家。並於1990年10月3日再次統一。
古代歷史
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延續了許多世紀的過程。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奧托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德意志是第一個戰勝羅馬帝國的民族。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
近代歷史
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德國)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是德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這個由阿道夫·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號稱「德意志第三帝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國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突然襲擊波蘭,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大戰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20多億人口被捲入其中,9000多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使世界陷入一片黑暗。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
㈤ 二戰後德國的統一問題
摘自另外一個問題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西柏林問題」是怎麼回事?
柏林原稱「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有關國際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初期還設有統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並,成立了「三聯占區」;同年,蘇聯佔領的東部地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國又在西部搞市議會選舉,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國境內,成了「孤島城市」;東柏林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
西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占整個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萬,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個不獨立立的特殊政治單位。它遠距離聯邦德國,最近距離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德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於西方三國軍事佔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柏林市巡邏。
由於蘇、美、英、法四國及兩個德國的立場、利益不同,東西方就有關西柏林的主權及其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個柏林也同兩個德國一樣在六十年代初以前關系非常緊張,特別是1961年8月民主德國在西柏林周圍修築「柏林牆」後,柏林的緊張局勢達到了頂峰。後來隨著兩個德國關系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71年9月四國簽訂了「四方協定」後,柏林局勢有所緩和。但由於各方對關協定條文均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因此,雙方圍繞柏林的地位等問題仍不時發生爭執。
㈥ 德國歷史簡介
德國歷史: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 。
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簡稱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110萬人 ,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㈦ 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法國與德國之間有過哪幾次大規模的戰爭
主要的戰爭大概有四場。
1: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普法戰爭。這時期的普魯士同法國之間的戰爭主要是以鋪路石參加歌詞犯法同盟的形式完成的。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時期,拿破崙取得耶拿戰役勝利,犯法同盟瓦解,之後法國攻入普魯士,佔領柏林,普魯士名存實亡。之後的第六次反法同盟,英國同普魯士盟軍在滑鐵盧擊敗拿破崙,隨後攻入法國,流放拿破崙,法蘭西第一帝國終結。
2:普法戰爭(1870-1871)。由普魯士國王挑釁,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發起,目的在於阻止普魯士統一德意志。但很快法軍在邊境的進攻失利,轉入防禦,但仍難以阻止普軍進攻,最終,拿破崙三世被圍困在色當,率眾投降。法蘭西第二帝國終結。法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兩地。統一德意志帝國出現在歷史上。
3: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德國屬於同盟國一方,法國屬於協約國一方,戰爭中德法的一部分以德國入侵為開端,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部隊,但卻很難移動戰線,成為純粹的消耗戰。最終德國戰爭資源消耗殆盡,基爾港的海軍官兵不願出海送死而發動政變,並迅速蔓延至德國全境,導致德國一方的同盟國失敗。德國因戰敗喪失了13%的領土和12%的人口,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瓦解。
4: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1945)。德國屬於軸心國一方,法國屬於同盟國一方。其中的德法部分以德國入侵法國為開端,戰爭經歷了僅僅六周,就以法國投降告終。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瓦解。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成立了維希法國。而流亡海外的戴高樂將軍則好找法國抵抗,成立自由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國一方的軸心國的失敗告終,隨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瓦解,被東(蘇聯)西(美國)方劃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部分。
其實嚴格來說德國是知道普法戰爭之後才統一的,因此前兩個也可以不算在內。
㈧ 德國通過哪三次王朝戰爭走向統一
第一次王朝戰爭:對丹麥的戰爭
發生於1864年。丹麥很快戰敗。根據當年10月簽定的維也納和約,普魯士佔有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則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
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荷爾斯泰因,發動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
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不僅吞並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而且還佔領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魯士佔有全德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戰爭:普法戰爭
發生在1870年,普法戰爭後,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全部完成。
㈨ 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發生過幾次戰爭
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發生過3次戰爭,具體如下:
1.普法戰爭,普法國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德國)和法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德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2,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德國屬於同盟國一方,法國屬於協約國一方,戰爭中德法的一部分以德國入侵為開端,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部隊,但卻很難移動戰線,成為純粹的消耗戰.最終德國戰爭資源消耗殆盡,基爾港的海軍官兵不願出海送死而發動政變,並迅速蔓延至德國全境,導致德國一方的同盟國失敗.德國因戰敗喪失了13%的領土和12%的人口,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瓦解,軍隊被嚴重削減。這一切也逐漸埋下了德國復仇的種子。
3,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1945)。希特勒上台後充分調動了德國人復仇的心理,使德國機戰車迅速開動,德國屬於軸心國一方,法國屬於同盟國一方.其中的德法部分以德國入侵法國為開端,戰爭經歷了僅僅六周,就以法國投降告終.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瓦解。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成立了維希法國。而流亡海外的戴高樂將軍則好找法國抵抗,成立自由法國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國一方的軸心國的失敗告終,隨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瓦解,被東(蘇聯)西(美國)方劃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部分。
㈩ 德國何時戰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是1918年11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是1945年5月9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9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利堅合眾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10)德國統一前戰敗多少次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
19世紀末2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復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1、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極力擴充軍備。
2、俄奧矛盾
俄奧矛盾的表現是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多年來,俄羅斯帝國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干半島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區進行擴張,地處中歐的政合國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干半島西北部擴張,又怕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而獨立。
3、英德矛盾
英國從它傳統的外交政策上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干半島過於膨脹,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沖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