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的學制體系與英美有何不同
英美學制,正式稱謂是博洛尼亞學制體系,就是分為本科學士,研究生碩士和博士三級。本科和研究生階段修夠規定學分,提交並通過畢業論文即可畢業,獲得相關學位。我國也是該學制體系。對此你應該很熟悉,不必贅言。
而德國傳統的是兩級制:大學入學後學習4-6個學期,先進行一個初級階段考試(Grundstudium Pruefung),通過考試後,開始高級階段(Hochstudium)學習至少4個學期,一般是6個學期後,所有科目考試通過後,可以參加畢業考試。一般是分為兩步:先准備論文,要1至2個學期,才可以准備完成並通過指導老師審核。論文通過後,還要經過1個9人至12人的委員會的口試,考試大概45分鍾,最多不會超過1小時。口試通過後,當天下午即可獲得學位證書。理工科為Diplom ,文科為Magister。Diplom必須修讀2個主專業,Magister必須是1個主專業,2個副專業。在獲得Diplom和Magister後,可以參加博士階段學習。
德國傳統兩級制的第一級經常被我國翻譯成本碩連讀。
目前德國也正在改革學制,逐步和英美製接軌。主要是兩方面:
一方面,在部分專業直接引入英美製,學生可以從本科開始讀起;另一方面,部分大學規定,無論是Magister還是Diplom專業的學生,在通過初級階段考試後,只要在讀2個學期,在考試通過後即可獲得新設立的學士學位。 如果還想繼續學習,既可以以獲得Magister或Diplom為目標開始高級階段學習,也可以直接去申請新設立的Master課程的學習。總之改革後,靈活了許多,學習時間也縮短了不少。
❷ 關於德國人的教育問題,請不要復制,謝謝。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中等教育的國家。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艾伯特總統就頒布了義務教育法。目前德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制(巴伐利亞州為13年,因為德國是聯邦制國家,除了外交和國防歸聯邦政府統轄,每個州在社會事務領域享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德國的義務教育制內容龐雜,其中有三項重要規定最引人注目:1.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必須上學,殘障兒童則上為他們開設的特殊學校,並進行職業培訓。否則家長要承擔法律責任,輕則罰款,重則入獄。2.從1960年起德國的公立中小學不僅不收學費(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大學也是免費的),而且還免費提供部分課本、文具等。在偏僻的鄉村,學校必須免費提供接送車輛,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若要住校,則享受學校的困難補助。私立中小學,在允許學校收費的同時,國家也給予一定的資金援助。3.德國的小學一律實行四年制,小學畢業時,根據孩子多年的學習狀況來決定孩子進入什麼樣的中學。
中等教育並無初中高中之分
第一類學校(有點像我國的普通高中,我們的聯系學校寧芬堡中學屬於這一類),接納小學四年成績最好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在完成8-9年(除巴伐利亞外其他各州均為8年)的學業、高中會考合格並拿到畢業證書後,無需參加「高考 」,根據自己的意願可以直接上大學,至於上什麼樣的大學,主要依據是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成績。需要說明的是,德國中學生的「成績」與我們的「成績」有很大差別,除了每學期1-2次知識考試,主要科目結業時有會考外,還要計入學生課堂討論、社會實踐、完成作業情況等因素,可以說是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在較長時段中綜合素質的發展狀況。你若要就讀如慕尼黑大學、慕尼黑理工學院、柏林自由大學、科隆大學、洪堡大學、波恩大學、
漢堡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那好,除了意願外,你得拿出整個中學階段的「成績」來。光有「意願」而「成績」不夠,那就只能申請其他大學。假如你申請的大學當年沒有位置,可以等到第二年、第三年。總之,只要想讀書,總有大學上。
第二類學校(有點像我國的職業高中)接納的是小學四年成績中等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則進入高等技術學校(相當於我國的職業技術學院)讀書。
第三類學校(有點像前些年我國的初中中專)接納小學四年成績靠後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中學畢業後,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而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當然,聘用單位的老闆必須出資送你參加相關的職業培訓。德國的相關法律規定,無論干什麼工作都必須經過職業培訓。當售貨員,須到商業學校培訓;當個建築工人吧,要經過建築學校培訓;連子承父業的年輕農民在家種地也得有農校畢業證書,否則,銀行不予貸款,也不能享受歐盟的農業補貼,而缺了這兩者,農民就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產。
眾所周知,我國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學生要到初中畢業(16歲左右)才實行分流,要麼進入普通高中,要麼進入職業高中,要麼就讀初中中專。相比之下,德國小學畢業的學生只有10歲左右,這么小的孩子因為其小學4年的學業表現,就必須在少不更事的年齡選擇讀什麼樣的中學,粗一看,這樣的規定近乎違反人道原則。
入門難而要求高
在德國,我了解到,中小學教師的職業有非常不錯的收入。據政府的相關統計,德國政府支付給中小學教師的工資為人均國民收入的2倍多。德國中學教師人均年稅前收入超過45,000歐元,與德國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職員的人均年稅前收入相當,與其他一些行業相比,中小學教師屬於名副其實的「中高收入階層」。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教師的收入也有一定差異,但不會很大,至多為30%左右,因為德國社會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正,這種價值取向已滲入他們的血脈,積淀成為一種民族文化。放眼整個世界,德國中小學教師的收入高於除瑞士以外的其他工業化國家而高居全球第二。
在德國,中小學校教師不像我國那樣存在職稱差別。如果你工作已有年月,且深孚眾望,那麼,你和一般教師的差別在於你有一個「資深教師」的頭銜。對於一所有100來名教師的中學來說,每學科「資深教師」至多那麼一、兩個而已—有些學科甚至沒有。由於沒有職稱和其他名目繁多的榮譽稱號,更沒有荒唐的「主科」和「副科」的門戶偏見,因此,決定德國中學教師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教師的年齡及婚姻家庭狀況。結婚、生孩子會使老師的收入增加,年齡越大,工資也越高,如果是「資深教師」,收入也會比其他教師高一點。譬如庫茨先生(一位令人尊敬的虔誠的天主教徒,當初,寧芬堡中學代表團來我校訪問,庫茨先生是德方的主要發言人。這次作為我們此行的全程陪同),符合上面所列的三項條件,他的月收入是70 00歐元,每年拿14個月,年收入是98000歐元,納稅和交完各種保險後,年實際收入是56000歐元。在職業屬性上,德國的中小學教師屬於國家的公務人員,受不解僱的保護,無失業之虞,而且每年還有兩個很長的假期。
這么好的收入待遇,使得德國中小學教師任職資格的門檻也隨之提高。在我國,大學本科生或碩士生、博士生都可直接到中小學應聘任教。在德國,情況要復雜得多。你若想成為一名中小學教師,至少要過三道「關口」。首先,你得拿到大學本科或者更高的學歷。其次,你得一本正經地接受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訓練,參加權威機構組織的相關考試並取得合格成績。最後,你必須參加國家組織的教師資格考試並取得合格成績。
據庫茨先生說,這三關都不是輕而易舉能闖過去的。與我們國家正相反,「上大學容易畢業難」,這是西方國家高等教育的常規。在德國,大學學制一般為理工科4年,人文科5年,醫科8年。大學前兩年學基礎課,考試不及格不能進入第二階段的學習。第二階段是專業課學習,考試及格才能拿到學分,只有積累了足夠的學分,才能拿到大學畢業文憑。由於大學學習要求很高,加上許多學生要一邊打工補貼生活,一邊又要隨「不懂變通」的教授們認真讀書,因此,無論是基礎課考試,還是專業課學分,都難以一帆風順。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據了解,目前德國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平均需要7年, 4-5年能畢業的人是少數。如果想當教師,好不容易拿到畢業文憑後,還要應付心理學、教育學考試,尤其是難度最大的國家教師資格考試,這大約要花3年左右時間,而且,即便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培訓應考,也不一定能夠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再加上自20世紀80年代起,德國的出生率呈下降趨勢,中小學校學生人數減少,教師職位空缺主要靠自然減員,而德國的制度設置又基本杜絕了「走後門」的陋習,單純的德國人要想成為中小學教師,競爭和篩選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熱愛教育而又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成為教師。而一旦實現當教師的夢想時,年齡已在30歲上下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小學教師職業備受尊重,基礎教育界人才薈萃。
正是在上述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加上德國中等教育的寬松環境,德國的中學就有條件實行一種在我們看來有點匪夷所思的教師任課制度。聯邦教育法規明確規定,凡中學教師必須同時勝任兩門以上學科教學任務。我熟悉的庫茨先生,既是英語學科資深教師,又教拉丁語,同時還擔任高年級學生的就業輔導課。在寧芬堡中學,多數教師要上三門課。庫茨先生告訴我,他的一位同事UlrichKretzinger(尤里查·克里辛格爾)老師同時兼任德語、德國文學、宗教、經濟、心理五科的教學任務。除了多科任教,德國中學教師的課時數初看也讓人嚇一跳。在巴伐利亞,每位教師每周任課不得低於2 4課時(據說在德國其他州乃至許多西方國家大抵如此),寧芬堡中學的老師通常為26課時上下,平均每天授課5節左右。當然,如果將他們日常的教學過程這一決定因素考慮進去,這樣的課時數,就其對教師的生理和心理壓力而言,恐怕還不如我國高三年段每周10課時的工作量。
❸ 德國的學制和中國的學制一樣嗎
不同的。
德國學制是這樣的,小學+中學共讀13年。
小學4年,然後分為3個方向:文理中學,實驗中學和實科中學。一般來講,中學的學制是9年。其中文理中學的教學質量比較高,畢業後可以申請綜合類大學,應用技術類大學和藝術類大學等。
❹ 德國初等教育學制是怎樣的
德國的初等教育是在小學里完成的,大家都接受同樣的教育。一般為4年,生源是6~10歲的兒童。德國法律規定家長必須送子女去小學學習。孩子一到入學年齡,地方政府就會在開學前,給孩子的父母來函,指點、幫助、督促家長送孩子去小學,並申明在辦理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可向政府有關部門尋求幫助。小學教育一般含有學習語言、數學、美術、音樂、體育、手工及宗教等的課程。小學是公立教育的第一階段。
4年之後,家長將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和成績擇校。是上國民學校、實科學校,還是完全中學。德國人認為,兒童修完基礎學校後應當進入最適合於他們學習能力的學校就讀。學習差、動手能力強的貧民子弟多上國民學校。學習中等、愛動手操作的學生上實科學校。學習好、今後想從事科研的人上完全中學,以便將來能直接升入大學。80年代產董了綜合學校。它試圖消除三類學校間的差距,給人人以均等的教育機會。
完全中學學制為9年,完全中學5~10年級屬中等教育領域的第一階段,學生享受義務教育,11~13年級是完全中學的高級階段,這一階段實行課程制。完全中學以畢業證書考試告終,學生通過這一考試後即可進入大學學習。實科學校是一種繼續學校,實科學校的修業期為6年,學生年齡一般為11~16 歲。德國的實科學校於18世紀初就出現了,是一種既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 上述類型學校被稱為中等教育第一階段,中等教育第二階段既包括普通學校,也包括職業學校。普通學校是指完全中學高年級,完全中學又分為普通的和特殊的兩種。普通的包話:古典語、現代語、數學、自然科學、音樂完全中學。特殊的包括:經濟、技術、家政和營養學、農業、紡織完全中學、普教與職教結合的雙重文憑中學。各類完全中學是具有傑出才能的學生不約而同選中的學校。職業學校包括:雙軌制的職業學校、職業專科學校、職業進修學校、專科學生的實科學校大多數畢業的必讀學校。在德國,每個公民都必須接受完12年義務教育,否則不得就業。
德國教育體系的第三級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校有大學和各種專科大學之分,即學術性大學。學術性大學一般被認為水平高、貢獻大、學術地位高。學術性的院校包括:綜合性大學、技術性綜合大學、醫學院、獸醫院或體育、教會、哲學、神學院以及師范、教育科學學院等。此外,還有聯邦國防軍設的綜合性大學和遠距離大學。藝術院校和實用性的高等專業院三類。
繼續教育是德國教育體系中的第四級,也是最後一級。它包括:國民大學、職業補習學校、國民學校夜校、實科學校夜校、完全中學夜校和職業成人中學使得為每個人提供適應的教育成為可能。它保證了人們能夠不受時間、地點、年齡、學歷的限制,終身接受教育。總的來看,德國的教育體制,結構是非常自由、實用的。這與信奉自由主義、務本求實的德國文化傳統價值的觀念是相吻合的。
❺ 德國大學學制是幾年
4-6年。聯邦德國的職業教育主要由兩種類型的學校來實施,一類是職業學校招收主要學校的畢業生。另一類是專科學校招收實科學校的畢業生。
聯邦德國的高等學校大致分為學術性的和非學術性的兩類。學術性大學水平高、貢獻大、地位高、許可權大,像綜合性大學、工科大學屬此類。招收完全中學的畢業生,學習年限4—6年不等。
非學術性大學主要指各種高等院校,如高等師范學校,高等藝術、體育及其它高等專科學校。其學術水平和社會地位都不如學術性大學。主要招收各類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或中等學校的畢業生,這類學校所佔比例大,主要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聯邦德國的教師一律由高等學校培養。
(5)德國等歐洲國家採用的是什麼學制擴展閱讀:
德國公立大學:
德國共有423所公、私立高校,中國教育部承認的有316所,包括綜合性大學、高等專業學院、高等師范學院、音樂藝術學院等 。
公立的綜合性大學有約80所, 通常稱為Universität(即大學),以教學和科研為主。 這類學校可授予Diplom(學士), Magister Artium(碩士)及Doctor(博士)學位。狹義上的德國公立大學即指學術導向的的國立大學。
高等專業學院,通常稱為Fachhochschule(即應用技術大學),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類似於職業學院。
學生經4-5年的專業學習,可取得高等專業學院畢業文憑(Diplom FH)。 一些高等專業學院還設置使用英語授課的繼續研修階段課程(Aufbaustudium),學制一年半至2年,畢業後可獲得(Master)學位。 申請者一般要求具有學士學位或相當水平的學位。 一般情況下,高等專業學院無博士學位授予權。
❻ 西歐現在還是雙軌學制嗎與18、19世紀有什麼區別呢
知道的不多,補充回答
德國法律規定,「凡初中畢業不再升學的學生,就業前必須接受二年半至三年的雙軌制職業培訓。」而企業不得接收未經培訓的員工,未經培訓的員工不能上崗。
❼ 英國美國法國德國那個是不實行雙軌學制的國家
美國不是 ,美國是單軌學制
雙軌學制國家幾乎都分布在西歐
雙軌學制:一軌自上而下,其結構是——大學(後來也包括其他高等學校)、中學(包括中學預備班);另一軌從下而上,其結構是——小學(後來是小學和中學)及其後的職業學校(先是與小學相連的初等職業教育,後發展為和初中連接的中等職業教育)。
2.分支型」學制:指一個國家的學校體系在初等教育階段和中等教育的一定階段由單一的學校系統構成,而在此後的階段(初中以後)開始由分化的多種學校系統與之銜接。這樣構成的整個學校體系就像一把叉子,所以這種學制類型又被稱為分叉型學制。
3❽ 李工真所說的德國採取的教育制度是
一、普通中等教育改革
20世紀末,德國在普通中等教育方面主要採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縮短取得高中畢業文憑所需要的時間,將文理中學的學制由9年減為8年。
2、為保證高校生源的質量,改變大多數州由文理中學自己命題考試的狀況,在州一級實施統一的中學畢業考試。
3、對全國文理中學畢業文憑考試所包括的必修科目做出統一規定,至少應該包括德語、一門外語、數學以及一門自然科學科目(即生物、物理或化學)。
4、在課程方面,增加開設科目的寬廣性,更加重視普通內容的教學和基礎性關鍵技能的培養;適應歐洲統一趨勢,加強有關歐洲的教育;改進勞動技術課程,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把信息與通訊技術教育滲透進各門課程。
二、職業教育改革
德國聯邦教育和科學部於1994年推出了強化職業教育的重點措施,其要點如下:
1、經濟界必須在德國所有的地區提供良好的職業培訓位置。
2、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使受過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具有更多職務升遷的機會。
3、增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通融性與互補性,承認兩種教育證書的等值性。
4、提高青年人職業培訓的比例,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使學習困難的年輕人有機會參加那些就業前景有保障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
三、高等教育改革
德國社會充分認識到高等教育在一個國家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在不斷削減財政預算的情況下,德國政府卻數次大幅度提高教育和科研經費,並對高等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1、針對人才流失嚴重的情況,改革僵化的教授晉升體制,設置「青年教授」席位。這項新計劃使得那些有才華的青年在獲得博士學位後有可能直接晉升教授而無須參加教授備選資格考試。「青年教授」擁有獨立科研、教學和帶博士生的權利,有自己的預算,可以成為終身教授。
2、改革學習和學位制度,加強與其他歐洲國家的交流。為加強大學生對歐洲一體化趨勢的適應意識和適應能力,提高國家的競爭能力,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簡稱DAAD)在2000年決定,今後將把五分之一的德國大學生派送到國外大學學習一個月。同時,德國高等教育界自身也開始加強歐洲課程開發。歐洲課程的特點是課程的國際性和一段時間的國外學習。此外,德國正准備參加擴展中的歐洲學分轉換制度(ECTS),從而有利於各高校間的學習和學生流動。
3、吸引國外人才,使德國成為「國際教育之地,國際科研之地」。基於人才戰略的考慮,德國正設法大量吸引外國留學生和科技人員。2001年7月,德國教科研部通過了一項使德國盡快成為「國際教育之地,國際科研之地」的聯合行動。德國工會、企業主協會、大學校長聯席會議、德國工商大會、洪堡基金會、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等有關教育和科研基金會都是聯合行動的成員。這次聯合行動主要集中於改善外國人在德國居留的框架條件,加強德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國際化。
4、搶占國際教育市場,加強高等教育出口。德國不僅要爭取國外的學生來德學習,還要促進高等教育積極走出去,到國外進行合作或獨立辦學。教育部長布爾曼最近與DAAD簽署了資助德國高等教育出口的計劃。
5、加強高等教育與經濟界科研聯系,促進科研成果轉化。2001年3月,德國聯邦政府提出「知識創造市場」的行動綱領,該行動綱領的出台體現了德國從市場和經濟的角度來理解知識和科研成果,也體現了教育與市場聯合的傾向。
6、提高高等學校生源的質量,考慮進行大學入學考試。針對德國大學和經濟界所抱怨的高中畢業生質量下降的情況,德國聯邦工業協會呼籲高校實行入學考試制度,作為對高中畢業證書質量監督的一種措施。一些學校已經開始對大學入學申請者進行測試。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表示,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高校必然會採取水平測試的做法。
四、學費改革
北歐大學從2010年起結束免費教育,收費後的德國大學依然是工薪家庭負擔得起的,一般收取注冊費500歐元/學期,一年兩個學期,以目前8.7的匯率來算,每年僅需人民幣8700元,其餘的生活開支約7萬元。
五、學制改革
自2010年起,德國的高等院校將全面實行統一的學制、學分制以及學士、碩士和博士三段式的高等教育學位體制。
總的來看,改革後的德國高等教育學制呈現出幾大優勢:
一是獲得學位時間的縮短。據統計,2009年夏季學期攻讀學士學位的學生多數僅需6個學期即可獲得學位,碩士學位一般用4個學期,總時間比原來一步到位平均少了近4個學期。
二是學業相對量化。所有在校學生畢業時均可獲得文憑的補充說明,對其學習內容、專業特色、文憑層次和所在高校體制等進行詳細介紹,便於文憑在歐洲境內互認。
三是英語課程逐步增多,許多大學開設了國際課程,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聘請海外教師來校參與教學。
❾ 近代歐洲的學制是什麼
在近代,歐洲大部分國家採用雙軌學制,最為典型的是英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的進步,才開始對雙軌學制進行改革,逐漸發展成為單軌學制
❿ 德國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體制——實行12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雙向分流。 由於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各個邦、州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體制復雜,各種情況並存,但都實行12年義務教育。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不但免去學費,連書費也不要交。學生用的教材不是自己買的,而是學校發的。一套教材,上一屆學生用完後,學校收回,再發給下一屆學生用,依次類推。 在德國,國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家長更有責任讓自己的孩子讀完12年書。其中,小學上6年,前4年相當於我國的初小,後2年相當於我國的高小,德國人稱之為「預備性學習」或「方向性階段」。因為在此階段,家長和學校都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考慮他們今後向哪個方向發展——是升大學,還是上職業學校。學生小學畢業後,進入初中讀3年,初中畢業後,開始分流:一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再學習4年,一直讀到13年級(其中最後一年不是義務教育,需要交費),以後再升入大學學習。另外一部分學業基礎較差的學生則進入職業學校,再讀3年後就業,也有人進入高等職業學校繼續學習。這種雙向分流有時也會出現交叉情況,如有學生讀了一階段的普通高中後,常見得學業跟不上,也可轉到職業學校就讀。 二、高校升學制度——無統一的國家高考,由學校根據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推薦上大學。 德國從來不組織全國統一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學生讀完13年(12年)後,是繼續讀大學,還是讀職業高等學校,完全由他們自己選擇決定,學校老師只給予指導。我們不禁提出問題:「如果大多數學生都去搶讀普通高中,都要求升大學怎麼辦?」當然不會。德國人的觀念和中國人不同:中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指望自己的孩子通過考大學來成材。而德國人看問題很實在,他們知道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在學校里的表現後,決不會硬逼著子女去讀高中、上大學,有的家長甚至反過來勸自己的孩子:「你去讀職高不是很好嗎?何必要去吃那麼多苦讀普高呢?」由此可,德國人的現實態度。而實際情況:德國的初中畢業生中,大約有30--40%的學生選讀13年制,讀完高中以後上大學;有1/3的學生讀職業高中;還有1/3左右的學生讀完11-12年後,申請讀13年級,以後再升入大學或申請進入專業高等學校學習。 德國沒有高考,但高校卻有名牌大學和一般大學之分,那麼憑什麼來錄取大學新生呢?憑學生在學校里的高中畢業考試成績。德國的教育行政部門從來不組織統考,畢業考試由本校的教師命題,經州教育局審核,如考試水平達不到要求則加以修改。學校組織考試後,教師評分,學生成績記入檔案,各個大學再根據中學對學生的推薦材料進行錄取。 三、課堂教學——小班制對話式上課,注重啟發學生思維。 德國所有的學生都沒有固定的教室。一到了時間,教學樓里到處都是學生,背著書包向各個教室跑。走廊的牆上到處可見一排排掛鉤,專門供學生掛書包用,有的學生就坐在地上休息。學校全是小班制授課,一般每個班的學生在25人左右,最多不超過30人,最少的一個班只有7個學生。教學環境自由寬松,學生一邊上課,一邊吃口香糖,教師也不幹涉。學生回答問題,可以站起來,也可以坐著講,師生關系融洽,從未發現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產生矛盾的情況。課堂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學生成U字形狀環繞教師而坐,便於師生之間交流。課堂教學形式基本上是對話式,一節課的知識容量很小,教師十分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提出問題後,師生共同討論,也有學生引經據典,相互爭辯,雙邊活動頻繁,氣氛十分活躍。德國的教育質量觀與我們中國不同,我們所要求的教學質量是指學生能夠掌握濃厚、扎實的文化知識,並以考試分數來作為衡量標准;而德國的教學質量則著眼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在於學生能否運用學過知識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德國的中學生一般學習三種語言,除學好本國語言外,英語是必修課,另外在西武語和拉丁語中任選一門課。他們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比較輕松,這是國家為了青少年在長身體時自由發展,啟發思維,而一旦進入大學階段,要求將會非常嚴格,學術水平必須達到一定的層次,學生非下苦功不能完成其學業,德國的大學學制起碼是5年,有的是6~7年。 四、職業教育——雙元制的教育體制,理論和實踐並重。 德國的賓士車和工業產品的質量非常優良,這完全得益於該國的良好的職業教育。德國實行雙元制——理論和實踐並重的職業教育體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技術精湛的技工隊伍。 德國的學生完成9年基礎教育後,由教育局和勞動部幫助進入職業學校學習。進校後,首先簽訂兩份合同:第一分是與學校簽的培訓合同。合同規定經過3年的培訓,學生應達到什麼水平;第二份是在有關部門的安排下,學生與企業簽訂的合同,合同規定,學生邊學習邊在企業中實習,從10年級開始拿工資,每月由企業發給學生800馬克。由於學生在學習期間能拿錢,無怪乎能吸引大量的學生上職校。 學生在職業學校上課的時間也隨年級的升高而逐漸減少:第一學年,每周有2天時間到校上課,每天上9節課,其中有3節文化課,6節專業課;第二、三學年每周在校學習時間只有1天,其餘時間均在企業實習。由此可見,德國的職業學校十分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實踐,而對於文化知識,則是需要什麼學什麼。這種強化學生技能的培訓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德國任何一個賓館飯店裡,看到的每一種擺設、用具,哪怕是一個掛鉤,一個開關,盡管用的材料並不是最好的,但其製作的工藝水平十分精湛,這完全得益於他們重視職業技能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