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分享主義是什麼意思

德國分享主義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4-23 12:53:45

❶ 共享經濟跟共產主義思想的區別

共產主義是一種社會配置資源的方式,暗含了政府主導,人人高素質,按需配置資源的模式;
而共享經濟是市場驅動,是閑置資源的再度充分的利用,從資源的豐富度,對人的素質要求不高,更多是資本有償驅動的市場模式;

詳細點說,共享經濟是社會資源重新配置的一種新方式,通過共享模式,從而高效的利用社會資源,達到供求雙方的直接連接,打破時間、空間、信息三維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這里的社會資源包括一切可以創造價值的媒介,比如租房的短租,租車行業的uber,提供創意服務的豬八戒,通訊行業的呼叫雲,對呼叫雲具體來說,它可以讓所有有呼叫需求的企業和可以提供某方面專業呼叫服務提供者直接連接,讓兩種供求資源彈性的創造價值。
而共產主義還是個模糊概念,或者說是個理想大同社會吧!

❷ 為什麼主要有容克地主階級可以統一德國

原為普魯士的貴族地主階級。16世紀起長期壟斷軍政要職,掌握國家領導權。19世紀中葉開始資本主義化,成為半封建型的貴族地主。是普魯士和德意志各邦在19世紀下半葉聯合後反動勢力的支柱,是德國軍國主義政策的主要支持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反法西斯同盟集團(尤其是蘇聯)為了從根源上鏟除德國軍國主義,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及社會改革,將容克地主的土地或收歸國有,或分配給小農耕種,容克階層自此消亡。
中文名
容克地主階級
性 質
普魯士的貴族地主階級
時 間
16世紀
成 就
長期壟斷軍政要職
目錄
1定義
2歷史
3意識形態
4經營方式
5代表國家

1定義編輯
容克地主指靠戰爭取得地歸土地之後向國王申請並獲得該土地的所有權的貴族,這樣使貴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緊密結合,普魯士(德國前身)就以此發跡,最終統一德意志全境,甚至發動一戰!但是由於長期壟斷軍政要職,在經濟上掌握大部分土地,其缺陷也是相當明顯。
容克(Junker,德語Junker的音譯),意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

2歷史編輯
起源於16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消亡。在德國文獻中容克被分為作戰容克、宮廷容克、議院容克和鄉村容克等不同類型。在德國歷史上真正起過較大作用的是鄉村容克。
鄉村容克指普魯士的貴族庄園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以東地區並在那裡進行殖民的德意志騎土領主的後裔。他們集領主權與鄉村政權於一身。16世紀,容克為了擴大穀物生產,以便大量出口到英國、尼德蘭,大量強占易北河以東農民的份地,以農奴的勞役經營商品生產性的大庄園經濟。鄉村容克具有粗獷、暴戾、眼光狹隘的特點。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賜予容克以「完全支配」農民的權力,並給予免稅等大量經濟優惠。在1807年開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擊。19世紀以來普魯士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經濟基礎——封建庄園。為此普魯士王朝把重要軍官職位和政府官位賜給容克作為「補償」。1848年德國革命後,容克的庄園經濟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大部分容克開始資產階級化,但仍保留許多封建殘余。在容克庄園中,雇農仍然處於半農奴的地位。這種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條件下,用資本主義剝削逐漸代替農奴制剝削的方式,被稱為「普魯士道路」。

3意識形態編輯
容克地主階級在政治方面屬於極端的保守主義,主張君主專制,崇尚武力,贊成對農業採取保護主義,其代表人物是O.von俾斯麥(於1862至1890年任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總理)。1871年普魯士「自上」統一德意志,標志容克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後形式。帝國國會中的德意志保守黨和國會外的農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軍隊中的軍官也多出身於容克,從而使整個德意志帝國打上容克的烙印。魏瑪共和國時期,容克敵視共和政體,支持A.希特勒執政。也稱「容克帝國主義」,是列寧對德國帝國主義特徵的概括。

4經營方式編輯
「容克」是德語Junker的音譯,原意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最早是指1525年條頓騎士團建立普魯士公國後那些靠對外軍事征服獲得土地的小地主,後來用來稱呼一切普魯士的地主和貴族。
領導德意志統一運動和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的是普魯士王國的貴族即容克們,俾斯麥便是他們的代表。所以,德國統一後一直到1918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戰敗瓦解為止,容克一直控制著政權特別是軍權。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德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也分享到一部分政權。
實際掌握國家政權的依然是容克,不過這些容克也日益由於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和投資於工業而與資產階級有著共同的利益,並為他們而擴軍備戰對外發動侵略戰爭。 這樣一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便出現了其他帝國主義所沒有的特點:一方面,容克貴族地主控制著國家政權,另一方面資產階級也分享政權,並且已經進入壟斷 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列寧將之概括為「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5代表國家編輯
典型代表:德國即是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德國是在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妥協的情況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的容克地主階級,在德國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這種情況,給德國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 德國統一後,容克地主階級同資產階級的利益漸趨一致。在政治上他們獨佔了德國的軍政要職,在國家政權中起著重要作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壟斷資產階級進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階級專政,以便對內鎮壓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對外爭奪市場和世界霸權。列寧指出,德國是個「軍閥的、容克的、資產階級的帝國主義國家」。 德國在19世紀後半期和20世紀初,雖然經濟發展較快,工業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程度也比較高,但它的壟斷組織普遍採取較低級的卡特爾形式。參加卡特爾的企業,在生產和銷售方面仍然保持經營的獨立性,只是根據協定瓜分銷售市場,確定商品產量,規定標准價格。
1911年,德國共有550~600個卡特爾,它們廣泛地分布在採煤、冶金、電氣、化學、紡織、皮革、玻璃、磚瓦、陶器、食品等一系列部門。卡特爾成為德國最普遍的壟斷組織形式,是與德國經濟中廣泛存在封建殘余分不開的。容克地主和壟斷資本結合在一起,對勞動人民進行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剝削,工人工資低,人民群眾購買力低,國內市場狹小,爭奪市場的斗爭異常尖銳,從而推動了締結劃分市場和規定售價的卡特爾的發展。同時,封建勢力的存在,封建行會傳統對經濟影響很大,工業中與少數大企業並存的還有大量的小企業,它們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這為在生產上進行聯合的托拉斯的發展造成了困難,而卡特爾最易於把為數較多而技術狀況比較懸殊的企業組織在一起。 容克地主階級和壟斷資產階級的結合,使德國帝國主義特別富於對外侵略性。在國內階級矛盾和市場問題十分尖銳的條件下,德國地主資產階級為了轉移人民視線,同英法帝國主義爭奪「陽光下的地盤」,積極地投入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並最早走上了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道路。樣一來,並且已經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列寧將之概括為「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❸ 德國人是如何取得在山東的特權和殖民地的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

條約簡介:

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對外關繫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中國的戰敗徹底暴露了中國的積弱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西方列強叫囂「第二次發現」了中國,於是一哄而起,像餓狼撲食,企圖分享中國這個垂危的「遠東病夫」的遺產。沙俄捷足先登,通過簽訂《中俄密約》和奪取中東鐵路路權把東北變為其勢力范圍。德國亦不甘落後,它以干涉還遼有功為由,迫使清政府同意它在天津、漢口設立租界外,還極力要在中國建立一個港灣,作為它在中國和遠東侵略擴張的基地。
1896年12月,德國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要租賃膠州作為「儲煤站」,遭到清政府的拒絕。1897年1月再次提出,同樣遭到拒絕。由於沙俄也想染指膠州灣,為了不引起沙俄的反對,德皇於同年8月訪俄,以支持沙俄強佔中國大連灣為條件,與沙俄達成諒解。於是德國便開始尋找武力強占膠州灣的借口。11月1日,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曹州(今菏澤)巨野遇害。德皇威廉二世在得知這一消息的當天,(11月6日)就下令德國遠東艦隊從吳淞口駛往膠州灣。11月14日,德國艦隊駛入膠州灣,15日佔領了膠州城。同日就巨野教士案提出六項要求。對德國的侵略行為,清政府竟宣布 「斷不動兵」,一味退讓。德國最後直接提出要租借膠州灣。德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列強暗中交易,在分贓的基礎上得到了英、法、日、俄等國的默許。清政府乞求各國調解膠州灣問題,結果一無所成。在德國的威脅和訛詐之下,清政府被迫屈辱妥協。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6日,由李鴻章、翁同?代表清政府,與德國駐華公使海靖簽訂了中德《膠澳租界條約》。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包括膠澳租界、鐵路礦務及山東全省辦事之法三端,共10款,主要內容有:(1)膠州灣及灣內各島租與德國,為期99年。租期內膠州灣歸德國管轄,德國得以制定章程約束它國(包括中國)之來往船隻。(2)膠州灣沿岸潮平100里內,劃為中立地區,德國官兵有權自由通行,清政府在該區域內「派駐兵營、籌辦兵法」,須先與德國會商辦理。如德國須整頓水道等事,中國不得阻攔。(3)中國允許德國在山東築鐵路兩條,一條由膠澳經濰縣、青州、博山、淄川、鄒平等處通往濟南,一條由膠澳往沂州經萊蕪縣至濟南。德國並有權開采鐵路沿線30里內礦產。(4)山東省內任何工程須用外國人員、資本、器材時,首先應與德國商辦。
通過簽訂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山東全省成了德國的勢力范圍。但德國並不以此為滿足,它是要以山東為基地,繼續擴張勢力,直到把黃河中下游都作為它的勢力范圍。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又是瓜分風潮期間外國通過武力強佔中國港口、割占租借地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德國以租借名義,強索海港,駐扎軍隊,實行赤裸裸的殖民統治,為別國開創了一個惡劣的先例。此後,列強紛紛仿效,中華民族的危機變得更加深重。

條約原文:

一八九八年三月六日,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北京。
山東曹州府教案現已商結,中國另外酬德國前經相助之誼,故大清國國家、大德國國家,彼此願將兩國睦誼益增篤實,兩國商民貿易使之格外聯絡,是以和衷商定專條,開列於下:
第一端 膠澳租界
第一款 大清國大皇帝欲將中、德兩國邦交聯絡,並增武備威勢,允許離膠澳海面潮平周遍一百里內,系中國里,准德國官兵無論何時過調,惟自主之權,仍全歸中國。如有中國飭令設法等事,先應與德國商定,如德國須整頓水道等事,中國不得攔阻。該地中派駐兵營,籌辦兵法,仍歸中國,先與德國會商辦理。
第二款 大德國大皇帝願本國如他國,在中國海岸有地可修造、排備船隻,存棧料物、用件整齊各等之工,因此甚為合宜,大清國大皇帝已允將膠澳之口,南北兩面,租與德國,先以九十九年為限。德國於所租之地應蓋炮台等事,以保地棧各項、護衛澳口。
第三款 德國所租之地,租期未完,中國不得治理,均歸德國管轄,以免兩國爭端。茲將所租各段之地開列於後:一、膠澳之口北面所有連旱地之島,其東北以一線自陰島東北角起至勞山灣為限;二、膠澳之口南面所有連旱地之島,其西南以一線自離齊伯山島西南偏南之灣西南首起往笛羅山島為限;三、齊伯山、陰島兩處;四、膠澳之內全海面至現在潮平之地;五、膠澳之前防護海面所用群島,如笛羅山、炸連等嶼。至德國租地及膠澳周遍一百中國里界址,將來兩國派員查照地情,詳細定明。在膠澳中國兵、商各船與德國相交之國各船,德國擬一律優待;因膠澳內海面均歸德國管轄,德國國家無論何時,可以定妥章程,約束他國往來各船;此章程,即中國之船,亦應一體照辦,另外決無攔阻之事。
第四款 膠澳外各島及險灘,德國應設立浮樁等號,各國船均應納費,中國船亦應納費,為修整口岸各工程之用;其餘各費,中國船均無庸納。
第五款 嗣後如德國租期未滿之前,自願將膠澳歸還中國,德國所有在膠澳費項,中國應許賠還,另將較此相宜之處,讓與德國。德國向中國所租之地,德國應許永遠不轉租與別國。租地界內華民,如能安分並不犯法,仍可隨意居住,德國自應一體保護;倘德國需用地土,應給地主地價。並中國原有稅卡設立在德國租地之外惟所商定一百里地之內,此事德國即擬將納稅之界及納稅各章程,與中國另外商定,無損於中國之法辦結。
第二端 鐵路礦務等事
第一款 中國國家允准德國在山東蓋造鐵路二道:其一由膠澳經過濰縣、青州、博山、淄川、鄒平等處往濟南及山東界;其二由膠澳往沂州及由此處經過萊蕪縣至濟南府。其由濟南府往山東界之一道,應俟鐵路造至濟南府後,始可開造,以便再商與中國自辦幹路相接。此後段鐵路經過之處,應於另立詳細章程內定明。
第二款 蓋造以上各鐵路,設立德商、華商公司,或設立一處,或設立數處,德商、華商各自集股,各派妥員領辦。
第三款 一切辦法,兩國迅速另訂合同,中、德兩國自行商定此事;惟所立德商、華商公司,造辦以上鐵路,中國國家理應優待,較諸在中國他處之華洋商務公司辦理各事所得利益,不使向隅。查此款專為治理商務起,並無他意,蓋造以上鐵路,決不佔山東地土。
第四款 於所開各道鐵路附近之處相距三里內,如膠濟北路在濰縣、博山縣等處,膠沂濟南路在沂州府、萊蕪縣等處,允准德商開挖煤斤等項及須辦工程各事,亦可德商、華商合股開采,其礦務章程,亦應另行妥議。德國商人及工程人,中國國家亦應按照修蓋鐵路一節所雲,一律優待,較諸在中國他處之華洋商務公司辦理各事所得利益,不使向隅。查此款亦系專為治理商務起見,並無他意。
第三端 山東全省辦事之法
在山東省內如有開辦各項事務,商定向外國招集幫助為理,或用外國人,或用外國資本,或用外國料物,中國應許先問該德國商人等願否承辦工程,售賣料物。如德商不願承辦此項工程及售賣料物,中國可任憑自便另辦,以昭公允。
以上各條,由兩國大皇帝批准,中國批准之約到德國柏林之後,德國批准之約交給中國駐德國大臣收領,作為互換之據。
此專條應繕四份,華文、德文各二,由兩國大臣畫押蓋印,各執華、德文一份,以昭信守。

大清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
大德一千八百九十八年三月初六日
大清欽命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李,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大德欽差駐扎中華便宜行事大臣海。

❹ 解釋一下"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簡單來說,容克就是德國的貴族,容克帝國主義就是貴族帝國主義 當時的五大帝國主義國家的性質翻譯過來就是:英國是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的帝國主義 法國是金融資本的帝國主義 德國是貴族帝國主義 俄國和日本是君主專制的軍事貴族帝國主義

❺ 19世紀普魯士為什麼要統一德國

普魯士統一進程:

德丹戰爭
德丹戰爭是德意志實現統一的第一個重要步驟。戰爭是由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地區問題引起的。荷爾斯坦因地區的居民多數是德意志人,石勒蘇益格地區的居民多數是丹麥人。兩地的歸屬,一直糾纏不清。數百年來的多數時間受丹麥統管。1815年維也納會議認可了這一既成事實。但是德國一直認為這是個「恥辱」。40年代末,丹麥曾正式將這兩處劃入其版圖,引起德意志各邦的強烈反對。為解決爭端,1852年英、法、俄、普、奧、瑞典6 國簽訂了一個倫敦議定書,確認在保留荷爾斯坦因的傳統特權的前提下,丹麥仍領有這兩個公國。

1863年11月15日,丹麥國王弗里德里希七世死後無嗣,由其堂妹夫克里斯蒂安•馮•格里克斯堡親王繼位。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坦因兩公國居民不願擁戴新王,因為按照薩利克法蘭克人古老法典規定,「土地遺產不得傳給婦女」。他們認為兩公國應由16世紀初統治過丹麥的克里斯蒂安三世的直系後代奧古斯滕堡公爵繼承。對此,丹麥不予理會,並正式宣布前任國王於1863年3月底發布的總憲法生效。憲法取消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坦因的傳統特權,實際上是將之並入丹麥。德意志國內大嘩,譴責丹麥違反古老法規,無視德意志主權。荷爾斯坦因人也拒絕宣誓效忠丹麥國王,呼籲德意志聯邦議會承認奧古斯滕堡公爵為石、荷兩公國的大公。對於德丹矛盾,俾斯麥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要把這場糾紛作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整個進程的一個步驟。他的意圖是:

首先,以解決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坦因的「法律權利」問題,來表達普魯士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最能夠樹立普魯士在德意志各邦的威信的,莫過於舉起「民族主義」大旗。因為,千百年來,特別是拿破崙戰爭以來,處於歐洲列強股掌之中的德意志各邦人民,對「維護民族主權」至為敏感。石—荷問題正是俾斯麥揮動這面旗幟的大好時機,他決意牽頭「奪回」石、荷兩公國,使普魯士在德意志各邦面前,在全德人民的心目中,成為「德意志弟兄們」的希望。

其次,以此緩和「憲法沖突」。俾斯麥雖則蔑視議會,並對其採取強權壓制的手段。但兵役期和軍事預算問題一直未決。1863年冬,即石荷危機發生的當年,眾議院又在1864年的預算中勾去整編軍隊的經費。而歐洲的金融巨頭,只辦理有三方面簽字的期票貼現,如果在期票上簽字的除了政府以外只有貴族院,沒有眾議院,或者是由冒名頂替者組成的眾議院,那金融界就會把這樣的期票當作一張空頭支票而不予認可。因此,俾斯麥深知,要使這些褲帶里栓著國家錢櫃鑰匙的自由派就範,有效的辦法就是激起他們的「愛國自豪感」,他的石荷政策取得的勝利越大,與眾議院自由派的矛盾就會縮得越小。

事態的發展證明,俾斯麥的估計是正確的,當普軍在對丹麥戰爭中攻克迪佩爾要塞後,原先支持奧古斯滕堡大公的柏林自由派,轉而支持俾斯麥。俾斯麥利用英、法、俄在國際爭端上的矛盾,採取有效措施予以穩住,同時卓有成效地爭取到奧地利與其一致行動。1864年1月17日普奧於柏林威廉街簽訂盟約。奧地利許諾:要是丹麥國王不撤銷總憲法的話,奧軍將支持普軍去對付丹麥。就在普奧擬就盟約的當天,兩國聯合向丹麥提出最後通牒:限於48小時內宣布已公布的總憲法無效。丹麥拒絕,1月下旬和2月上旬,普奧軍隊進入石荷。3周後,整個日德蘭半島便為普奧軍隊所控制。戰爭的進程如俾斯麥之所料,丹麥向英、法求援,列強作壁上觀。丹麥完全孤立,向普奧求和。5月12日,締結停戰協定,丹麥答應讓出石荷。1865年8月14—20日,普奧簽訂了分享戰利品的加斯坦因專約,規定:石荷為普奧共有,但分別管理。奧管南面的荷爾斯坦因,普管北面的石勒蘇益格;荷的首府基爾港的防務委託普軍擔任,鄂爾登堡由普奧軍隊聯防;普魯士有權建築經荷爾斯坦因境內的鐵路,設置電報以及開鑿北海通波羅的海的運河。

又是「共有」,又是「分管」;又是南,又是北,為什麼要弄得如此復雜呢?其實,俾斯麥的用意很清楚,他在為普奧沖突埋下伏筆。試想,奧地利地處南德,荷地處北德海邊,中間橫著普魯士,奧要真正掌握荷,會有多大麻煩?奧管荷,普管石,由普至石必經荷,普魯士就不能利用「共有」、「過道」製造事端嗎?因此,這個「謎底」在俾斯麥那裡早就有了。這是「一張遮蓋裂縫的糊牆紙」,「我們在這里遇到的問題,是只要歐洲的政治形勢許可便可隨時用來作為發動(對奧)戰爭的借口的問題。」只要時機一到,他就會捅破這張「糊牆紙」,打一場「兄弟鬩牆」的、決定德意志命運的戰爭。

普奧戰爭
解決了石荷危機,俾斯麥立即把搬掉最大的政治障礙物奧地利列為他的政策重心。1866年1月23日,奧地利駐荷爾斯坦因總督路德維希•馮•加布倫茨批准在荷的行政中心阿爾托納舉行支持奧古斯滕堡大公的群眾集會。三天後俾斯麥向維也納發去抗議照會,威脅要「終止兩國政府的合作」,要「保留普魯士政策的行動自由」。奧相門斯多爾夫回答:別人不得干涉奧地利管理荷爾斯坦因的權力。普奧之戰一觸即發。2月28日,普魯士國王召開御前會議,俾斯麥就1815 年以來的普奧關系作了分析和總結,並得出結論說:「對普魯士來說,當前德國和歐洲的形勢還從來沒有這么有利過。御前會議一致確認,普奧之戰在所難免。3月29日,威廉下令增強普魯士邊防部隊。此後,隨著普意同盟條約的簽訂,俾斯麥加快戰爭步伐。6月1日,俾斯麥以破壞加斯坦因專約為名下令普軍越過石荷的界河艾德河進軍荷爾斯坦因。6月10日,俾斯麥在柏林公布《聯邦改革綱要》,提交聯邦議會討論。奧地利控制的議會6月14日表決時以9票對6票的多數否定了《綱要》。俾斯麥進而指示普魯士代表宣讀聲明,否定聯邦議會的表決,要求解散聯邦議會。6月15日,普向薩克森、漢諾威、黑森提出最後通牒,要它們接受《綱要》並讓普軍過境,三君主拒絕。次日,普軍開進薩克森、漢諾威和黑森—卡塞爾。6月17日,普軍進入奧地利的捷克地區,普奧戰爭爆發。

交戰雙方,一方是奧地利、漢諾威、薩克森、黑森—卡塞爾、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等大部分德意志中等邦國;另一方是普魯士、漢撒城市、北德小國和義大利。戰爭在三條戰線上進行。西南線—義大利戰線,奧意作戰。奧地利投入7.5萬兵力,6月24日在庫斯托查大敗意軍。北線—德意志戰線,普與北德各邦作戰。普投入5萬兵力,6月27日,在朗根薩爾沙擊敗漢諾威軍並逼其投降,北德大部分地區落入普軍之手。東南線—波希米亞戰線,普奧作戰,是主戰場。奧地利投入28.3萬兵力,普魯士運用鐵路運輸和電報指揮迅速組織3個軍(25.4 萬兵力)於6月22、23日,分三路進攻波希米亞。普軍旗開得勝。奧軍總司令貝德克自感難於取勝,致電維也納宮廷建議議和。奧皇弗蘭茨•約瑟夫寄希望於一次主要的戰役而打敗普軍。這就發生了7月3日的薩多瓦決戰。

清晨,決戰開始,雙方共投入44—46萬兵力。到黃昏時,奧軍最後被擊潰了。此仗奧軍死傷2.4萬人,被俘1.3萬人。奧地利無力再戰了。奧皇電告法國,願將威尼斯讓於法國,請求出面調停。薩多瓦戰役後,普軍通往維也納的大道已打通了。威廉國王和他的將軍們勁頭十足,要進軍維也納,完成祖輩的未竟之業。但俾斯麥卻唱起低調來,他決定他毅然接受法國的調停,結束戰爭。他認為此時徹底摧垮奧地利,其結果不是壯大而是削弱普魯士,不是有利於而是大大有損於德意志的最終統一。

首先,繼續戰爭正中法國的下懷。普軍再向前推進,可以很順利得手。但法國正可趁此出兵萊茵,後顧之憂如何解?因此,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以低條件迫使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後,使普軍「凱旋歸國」,加強萊茵,使法國無計可施。而且在法國於7月5日出面調停的情況下,普仍我行我素,正給巴黎找到出兵干涉的口實。

其次,在普魯士羽毛未豐的時候,過份削弱奧地利而刺激歐洲大國,是很不明智的。將苛刻的條件加給奧地利,逼使它沒有退路,會使它成為「法國或其他敵人的同盟者。」相反,如果此時給奧地利體面地結束戰爭,普奧兩國由於歷史的和地域的原因在對付歐洲大國的時候還有拉手的可能。

還有,奧地利正是民怨鼎沸的時候,此時進軍維也納有可能使民族矛盾激化為尖銳的階級矛盾,在這個正統主義的國度引起革命,這將極大地動搖普魯士這個中歐君主國。反之,不使奧地利屈辱,避免傷害其民族感情,於日後改善兩國關系是極為有利的。

出自以上原因,俾斯麥竭力阻止進軍維也納,終於迫使威廉同意。俾斯麥明智地插劍入鞘,竭力避免進入維也納,為德國的最終統一和日後的國際事務中保留了「歐洲棋盤上的一顆棋子」。

7月22日,普奧簽訂停戰協定,8月23日正式簽訂布拉格條約。奧地利帝國的領土除威尼斯讓與義大利外,不割一地;石荷一切權利歸普;奧地利承認「沒有奧地利帝國參加的新的德意志組織」,德意志聯邦解散;奧賠款300萬英鎊,普魯士保證在條約批准後,三個月內撤出奧地利。普奧戰爭就這樣以奧地利被排除出德意志而結束,原站在奧方的北部4邦——漢諾威、黑森—卡塞爾、拿騷和法蘭克福被並入普魯士版圖。普魯士王國從此連成一片,領土增至34.7萬平方公里,人口2400萬,佔全德的1/3。1867年4月,通過北德意志聯邦憲法。由美因河以北24邦國(包括3個自由市)組成的北德意志聯邦在法律上得到確認。普魯士在北德意志聯邦中居於絕對領導地位。

普法戰爭
北德意志聯邦的建立,並不意味著德國民族任務的完成。南德4邦(巴登、巴伐利亞、黑森—達姆施塔特和符騰堡)尚獨立於聯邦之外。一條美因河,隔開南北兩個德意志。這分離局面的主要支撐者就是法國。在巴黎當局的眼裡,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將是法國在歐陸優勢地位的潛在威脅。而且,此時的法國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地步,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法國深知,出路只有一條:阻止德國統一,惡化兩國關系,進而用戰爭手段奪取萊茵河左岸地區,轉移人民視線,鞏固統治。

俾斯麥也深知,要在美因河上架起橋梁,完成統一大業,對法一戰在所難免。但俾斯麥強調:「要選擇正確的時機」,在普奧戰爭結束不久就揮戈上陣對法開戰,非普魯士之力所能及。

他首先巧施手段,在「領土報酬」的糾葛上穩住法國。普奧戰火剛熄滅,法國便上門索取「領土報酬」,內容有三:「(一)法取得萊茵河左岸地區直至美因茲。(二)盧森堡並入法國。(三)承認法國對比利時的佔領。俾斯麥對在比亞里茨許下的諾言早已丟在腦後,他下決心什麼也不給。普法關系遂之緊張起來。

接著,俾斯麥開展有效的外交活動,使法在未來的普法戰爭中孤立無援。英法關系在60年代後期已十分冷淡,法國正在加緊開鑿蘇伊士運河,使英國大為不安。認為這是對英國印度洋勢力的威脅。因此,俾斯麥斷定:任何削弱法國的沖突都不會引來英國人的干涉。相反,普魯士的增強倒是抑制強大的法國的一種有用的力量,用歐洲大國之間的自行調節歐陸均衡比它英國親自出馬干涉要有利得多。而且,有跡象表明,在法普沖突中,英可能作出有利於普的行動。這是俾斯麥最為放心的。奧地利才從戰爭中脫出,正忙於穩固剛建立的奧匈帝國,要插手於歐洲事務非它力所能及。而且俾斯麥的寬宏大量,對兩國密切合作留下了很大的餘地。加上俄奧關系的牽制,奧地利不會輕舉妄動。

俄國的態度,事關緊要。沙皇宮廷對普魯士的軍事勝利和日益強大甚為焦慮。德意志聯邦的瓦解,一大批德意志小君主國的消滅和普魯士領土的不斷擴大,都深深地刺激了沙俄當局。薩多瓦戰役剛結束不久,俄便急不可耐地串聯英法抗議俾斯麥正在策劃中的廢除德意志聯邦和兼並北德各邦的行為,並動議舉行國際會議加於干涉。此舉雖未得逞,但卻嚇壞了俾斯麥。法俄一旦實現聯盟,普魯士再強大也無法對付左右夾擊的局面,德意志的統一大業非但不能完成,還會重新陷入30年代戰爭後任憑列強宰割的田地。於是俾斯麥便示好和拉攏俄國,擴大法俄距離。他選擇了一個突破點,促使俄國把注意力集中於「東方問題」,引起法英奧的反感,他就可以利用這筆「現實的政治財富」完成他鐵血政策的最後一個步驟。為此,俾斯麥派遣特別使團前往彼得堡。他指令使團:對俄國要求廢除巴黎和約禁止其在黑海保有艦隊的那些條款,「要給他一個友好的答復」,要向俄國明確保證,「普魯士將不會給他設置任何困難」俾斯麥搖動這串黑海門戶鑰匙,確是打動了俄國。俄普的「傳統友誼「因此發揚光大。1868年春,雙方簽訂一項秘密規定:俄國派軍駐扎奧匈邊界,以在普法開戰時牽制維也納;普魯士在俄國受到奧地利威脅時增強萊茵蘭的兵力。

還有南德四邦,這里有著一股強大的反對派力量,不肯擁戴普魯士為盟主,而且這里的工業不如北部發達,對形成全德統一市場,建立強大海軍、奪取殖民地等的要求並不強烈。因此,南德四邦對發動一場對法戰爭、建立中央集權統治並不感興趣。相反,如處理不當,有可能驅使它們同法聯成一氣共同反普。俾斯麥同時看到南德四邦的弱點:它不能無視日益壯大的北德聯邦;南德在軍事上對北德的依賴甚大;南德的經濟生活如糖、酒的生產和銷售與北德關系密切。因此俾斯麥又認為與南德結盟可能性更大。他小心翼翼地處理南北關系:首先是解怨,對南德在普奧戰爭中站在奧地利一邊不予計較,消除雙方的緊張狀態;其次是耐心,不勉強南德加入北德意志聯邦,以避免「普魯士化」之嫌,聽其自然,俟到時機成熟,自然是水到渠成;第三是拉攏,針對南德葡萄酒業因法國競爭而不景氣,1868年5月,俾斯麥公開號召保衛德意志的葡萄酒貿易,終於打動了南德「真正的德意志之心」;最後是挑撥,把法國對萊茵河左岸的吞並野心告知南德各邦政府,使他們看清法國的叵測之心,同時又以此激發南德人民的民族情緒,增強對法的離心力。俾斯麥的這些努力的結果是經濟上密切了南德和北德的關稅同盟;軍事上訂立了秘密的攻守同盟,商定南德四邦在發生戰爭時有義務將自己的軍隊並入北德聯邦的軍隊。解除了「家內」的後顧之憂,造成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到60年代末期,俾斯麥認為摘取勝利果實的條件成熟了。

1868年9月,西班牙爆發革命,女王伊莎貝拉二世逃往法國,王位空缺。1870年春,執政的普里姆將軍派人前往柏林,邀請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家族卡爾•安東親王的長子利奧波德任西班牙國王。俾斯麥視此為刺激法國挑起戰爭的絕好機緣。他費盡口舌,成功地說服威廉予以接受。不料霍亨索倫繼承王位的消息被西班牙報紙披露出來。消息傳到巴黎,鬧得沸沸揚揚,法國外長格拉蒙特向議會發表演說:「這種行為同法蘭西的利益和榮譽是無法統一的」,並表示不惜與普一戰。面對法國的挑釁,威廉退讓了。7月12日,他表示不贊成霍亨索倫家族的人繼承西班牙王位。利奧波德也跟著聲明,他不接受西班牙的邀請。但法國並不想就此罷休,繼續尋釁。7月13日晨,法使竭見了威廉,轉達了法國挑釁性的要求,希望普魯士作出永久不讓霍亨索倫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證。威廉感到莫大的恥辱,當即拒絕。當天下午,威廉把與法使會談的內容和經過給首相府發出了份秘密急電。接到電報後,俾斯麥把電文作了一番修改,特別是將最後一句「從長計議」的話寫成「陛下再沒有什麼可談的了」,以此蔑視的語氣來刺激法國。當晚,俾斯麥把電文交付柏林報紙,並致電各駐外使館,使之公諸於眾,法國因此而蒙受恥辱。

7月19日,法國向柏林外交部遞交了正式宣戰聲明。俾斯麥從容應戰,他的「鐵血政策」推進到了高潮。戰爭爆發後,普軍迅速在西部法德邊境集結。普軍分三路迎擊法軍:摩澤爾河方向的普軍和帕拉提納特方向的普軍進攻法軍要塞麥茨。萊茵河上游的普軍主要進攻斯特拉斯堡。

法國原計劃迅速推進到美因河,把南德和北德分割開來,並促使奧地利加入反普戰爭,一舉打敗普魯士。但開戰才半個月,普軍便挫敗法軍急速侵入德國的戰略計劃,轉入進攻,使法軍處於挨打地位。8月4日、6日,普軍越過邊界,在維桑布爾和維爾特擊敗由麥克馬洪元帥統率的南線法軍,迫使麥克馬洪離開阿爾薩斯。8月6日,普一、二軍團在施皮歇恩高地會戰中,擊敗由巴贊統率的北線法軍。8月16日,普軍成功地阻止了法國萊茵軍團從麥茨的撤退並截斷了它的退路。8月18日,在格拉費洛特和聖普里再敗巴贊軍,隨後將其團團圍困在梅斯要塞。麥克馬洪奉命馳援,又被普軍阻截。普軍將其逼到色當展開決戰。法軍慘敗。9月2日,法皇拿破崙三世、麥克馬洪連同10萬軍隊和無數軍需輜重都落入普軍之手。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國防政府。普軍長驅直入,國防政府未作積極抵抗。普魯士的防禦戰爭遂蛻化為掠奪戰爭。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10月27日,巴贊率軍投降。1871 年1月28日,德法簽訂停戰協定,法國投降,正規軍武裝被解除。5月10日,雙方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簽訂和約,規定: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連同戰略重地麥茨要塞並入德國;法國賠款50億法郎,在凡爾賽政權恢復後30天支付5億,年底支付10億,1872年5月1日前支付5億,餘30億於1874年3月付完,所欠款項法政府應付5%的年息;在賠款付清前普軍繼續駐守法國領土,一切供養費用由法國負責。

打敗了法國,使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在德意志人面前展現了輝煌的戰果,同時也震懾了南德諸邦,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黑森先後派代表團到達凡爾賽,同普魯士進行國家統一的談判。俾斯麥根據南德四邦對待統一的不同態度採取不同對策:拉攏巴登和黑森兩個小邦國,向巴伐利亞讓步,孤立符騰堡。11月15日巴登、黑森加入聯盟。23日,巴伐利亞獲若干自主權後也加入聯盟。兩天後,孤立的符騰堡只得就範。至此,美因河南北的兩部分德意志聯成一片了。1871年1月18日,在法國凡爾賽舉行盛典,威廉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因在神聖羅馬帝國之後,故又稱之為第二帝國)。

❻ 什麼是共享主義共享主義產生的邏輯是什麼

共享主義(Shared Doctrine)是一種思想體系,也是一種發展方向,也稱為分享 主義。當今的共享主義以全的哲學認知:全生態世界觀、人類共同體文化、美麗新世界為基本思想。共享主義以協和、聯動、共享、賦能打造全球價值鏈為路徑,以建設生態文明為使命、以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願景。共享主義以全生態世界觀觀世界,踐行生態文明發展模式,運用世界倫理社會化秩序指針,結合互聯網思維、資本精神,集結統和文明的力量,互聯網+共享理念+聯動能力,以開放、包容、共享建平台;以生態、聯動、賦能建系統,積極構建和優化全球價值鏈,推動文明走廊模式,讓政策規則的聯動、基礎設施的聯動、利益共贏的聯動,創新出更多的增長方式、營收方式、帶動方式,貫通聯動的理念、聯動的智慧、聯動的力量實現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政策溝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開放合作平台,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

中文名: 共享主義 代表人物: 凱文·凱利、張榮寰、盧德之
外文名: Shared Doctrine 代表作品:《必然》、《共享論》、《資本精神》

思想體系
生態共享,聯動賦能:全生之道,在生生態、在恆道、在全然至美。知全而後有炁,炁而後能玄,玄而後能 德,德而後能道,道而後能全。
生態是生產力之父,思想是文化力之父。走向聯動、走向生態、走向智慧、走向共享!

共享主義頂層設計邏輯:
頂層邏輯:全的哲學邏輯+全生態世界觀、人類共同體文化、美麗新世界。
動力底座:生的哲學力量+人格精神、互聯網思維、共享主義。
基礎建設:態的哲學進程+人學教育、互聯網+、智能製造、特色小鎮、新型城鎮化、智慧(共享)城市、美麗中國。

概念
共享主義就是人們以協和、聯動、共享、賦能打造全球價值鏈為路徑,以建設生態文明為使命、以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願景,實現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政策溝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開放合作平台,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

本質
共享主義本質是協和萬邦。共享主義基本特徵:人格社會,君子自覺,奉獻互助,慈善生態。共享是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是共享的成長土壤。共享主義是世界人民共生態、共聯接、共創造、共享有的全生態世界觀。共享主義是互聯網精神的升華,是生態文明的節點,是生態社會的進程。

實現條件
生態是生產力之父,思想是文化力之父。走向聯動、走向生態、走向智能、走向共享!共享主義以全生態世界觀觀世界,踐行生態文明發展模式,運用世界倫理社會化秩序指針,結合互聯網思維、資本精神,集結統和文明的力量,互聯網+共享理念+聯動能力,以開放、包容、共享建平台;以生態、聯動、賦能建系統,積極構建和優化全球價值鏈,推動文明走廊模式,讓政策規則的聯動、基礎設施的聯動、利益共贏的聯動,創新出更多的增長方式、營收方式、帶動方式,貫通聯動的理念、聯動的智慧、聯動的力量實現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政策溝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開放合作平台,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

❼ 什麼是分享主義

和利他主義是類似的,理他主義來源於利己主義,利己主義是基礎,理他主義是利己主義的深層體現

❽ 人性的弱點有哪些一個成功人士的秘訣是什麼

1、嫌貧愛富。 沒有人喜歡貧窮落後,我們應該將此當做一種正常社會現象。
2、人都自私。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別人憑什麼要把自己辛苦得到的午餐送給你?換句話,你會把自己辛苦掙來的午餐給別人嗎?如果覺得不可以,那麼為什麼相信別人可以做到呢?
3、愛聽甜言蜜語。所以,我們要多贊美別人。所以會拍馬屁的人,容易得逞。
4、喜歡排擠才華出眾的人。翻開《二十四史》,我們可以輕易地發現被小人運用陰謀詭計殺害的忠臣良將不計其數。一方面是因為小人過於奸詐殘忍,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因為被害者不懂玉韞珠藏的智慧呢?他們風頭過於張揚,才華過於橫溢,同時又目空一切,不把身邊的同僚放在眼裡,這樣的人不掉腦袋才怪。

5、鋒芒太露容易沒飯吃。在這個世界上,才華出眾卻被排擠的人隨處可見。他們才華在手,就像擁有一把傳世名劍,逢人就要吹噓一番,拿在手中四處揮舞,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有的驚世之才,傻乎乎地把自己樹成人人想打的活靶子。他們看不見自己腳下的火坑,就這樣不知不覺掉了進去。

6、人容易目光短淺。 所以,我們要學會分享主義。學點分享主義,好處利益分給眾人,讓每個人的心理得到平衡,這樣大家肯定會通力合作,協助你順利成功。

克服上面的弱點你就成功了。

❾ 共享主義源流

無論是孔子的大同社會,還是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還是歐文的空想社會主義,無論是王夫之的「公天下」,還是孫中山的「天下為公」,還是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還是盧德之的「資本精神」,以及張榮寰的「全生態世界觀」都貫穿了共享思想,尤以張榮寰的「全生態世界觀」的及其「生態文明理念」五要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共享論」中的價值範式:「萬物皆可以互聯,人皆可以成全,互聯成全生態」貼切的將共享趨勢導引出來,為共享經濟注入了萬物互聯的活力,而生態文明與世界共享相互貫通、高度耦合、協同支撐的發展理念生態系,真正意義上奠定了共享主義的理論基礎!

閱讀全文

與德國分享主義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2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2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4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3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6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2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19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1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2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6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8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2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