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歷史的盟軍佔領時期
軍事佔領 參見: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
德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戰爭結束後,美、蘇、英、法4國於1945年6月5日發表關於管制德國的聯合聲明,決定4國分區佔領德國,並由4國佔領軍總司令組成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雖然聲明強調在佔領期間應視德國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各國在自己的佔領區內卻擁有自行其是的權力,潛伏著分裂的因素。
美英法3國的3個佔領區位於德國西部,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西方3國佔領區首先進行清除德國軍國主義及納粹分子的工作,審判了戰爭罪犯,解散了一些壟斷組織,但保留了按規定應拆除的軍事工業設備。
為了使德國的經濟迅速恢復,西方佔領國採取了「重建德國」的方針。 1946年12月美英達成協議,合並兩國佔領區,以促進經濟上的統一。1947年1月雙占區成立。1948年2月,美英把它擴大為類似國家的實體,成立了聯合州議會和行政管理委員會。6月7日,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國簽訂了《倫敦協議書》,法國同意加入,成立了3占區。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國開始在3占區單獨進行貨幣改革,用新馬克代替舊馬克。為了發行和監督新的貨幣,成立德意志聯邦銀行。艾哈德根據其社會市場經濟的設想,取消了管制經濟的規定,促進了經濟的穩定和增長。西方3國的貨幣改革被蘇聯視為違反了波茨坦協定,蘇聯因此也採取相應的貨幣改革措施。東、西佔領區的經濟被完全分割開來。 政治分裂 與此同時,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劇。1948年7月1日,西方3國駐德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召開西佔區11個州總理參加的會議,向各州總理散發 3個文件,後被稱為「法蘭克福」文件,闡明了西佔區發展的設想,並為未來西德的國家機構及其職權范圍定下了基本方針。會上還授權各州首腦著手召開立憲會議,制訂「基本法」。9月1日,在波恩成立了議會委員會,由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阿登納任主席。議會委員會根據法蘭克福文件精神討論和制訂憲法。
1949年4月,西方3國制訂了對西部德國的《佔領法規》,規定西德國家成立後,軍政府將撤銷,代之以由3國文職高級專員組成的高級專員委員會,主管德國對外和安全事務,並對西德議會的一切行動有否決權。在國內問題上,德國政府則可以在盟國允許的范圍內自行制訂立法。5月8日,議會委員會會議結束,制訂出臨時憲法——基本法。新的國家以議會民主制的面貌出現,國家結構為聯邦制,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鐵路、航空、郵電等屬聯邦管理,並給予各州較大的自治權。基本法於1949年5月12日經西方佔領區的軍事長官批准,又經各州議會通過,於1949年5月23日公布生效。
㈡ 二戰德、蘇、英、美從1940---1945年裡發生的重大戰役和事件都有哪些
美國、英國、加拿大、自由法國、波蘭:諾曼底登陸
美國的有:太平洋戰爭(包括日本偷襲珍珠港,中途島海戰)
蘇聯:莫斯科保衛戰
英國:太平洋戰爭,不列顛之戰
德國:二戰全面爆發那一部分
㈢ 二戰第一個攻入德國本土的是哪一個國家最早被佔領的德國城市是哪一個
蘇聯,1944年10月22日,東普魯士內梅爾斯多夫
㈣ 二戰時德國進攻波蘭之後有多少個國家對德國宣戰
更正一下,當時蘇聯並未對德國宣戰,蘇聯和德國聯手瓜分了波蘭,蘇聯對德宣戰是在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之後
對德宣戰國家時間如下
波蘭: 1939年9月1日
英國: 1939年9月3日
澳大利亞: 1939年9月3日
紐西蘭: 1939年9月3日
法國: 1939年9月3日
尼泊爾: 1939年9月4日
紐芬蘭: 1939年9月4日
湯加: 1939年9月4日
南非: 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 1939年9月10日
丹麥: 1940年4月9日
挪威: 1940年4月9日
比利時: 1940年5月10日
盧森堡: 1940年5月10日
荷蘭: 1940年5月10日
自由法國: 1940年6月18日
希臘: 1940年10月28日
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
蘇聯: 1941年6月22日
圖瓦: 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10月11日
巴拿馬: 1941年12月7日
菲律賓: 1941年12月7日
哥斯大黎加: 1941年12月8日
多明尼加: 1941年12月8日
薩爾瓦多: 1941年12月8日
海地: 1941年12月8日
宏都拉斯: 1941年12月8日
尼加拉瓜: 1941年12月8日
美國: 1941年12月8日
中國: 1941年12月9日
瓜地馬拉: 1941年12月9日
古巴: 1941年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 1941年12月16日
墨西哥: 1942年5月22日
巴西: 1942年8月22日
衣索比亞: 1942年12月14日
伊拉克: 1943年1月17日
玻利維亞: 1943年4月7日
伊朗: 1943年9月9日
義大利: 1943年10月13日(脫離軸xin國)
哥倫比亞: 1943年11月26日
賴比瑞亞: 1944年1月27日
羅馬尼亞: 1944年8月25日(脫離軸xin國)
芬蘭: 1944年9月4日(脫離軸心**加利亞: 1944年9月8日(脫離軸xin國)
聖馬利諾: 1944年9月21日
阿爾巴尼亞: 1944年10月26日
匈牙利: 1945年1月20日(脫離軸xin國)
巴哈瓦爾布爾: 1945年2月2日
厄瓜多: 1945年2月2日
巴拉圭: 1945年2月7日
秘魯: 1945年2月12日
烏拉圭: 1945年2月15日
委內瑞拉: 1945年2月15日
土耳其: 1945年2月23日
黎巴嫩: 1945年2月27日
㈤ 哪個國家攻克了戰無不勝的德國
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發動了大規模突襲。龐大的德軍由3000輛坦克、60萬輛其他車輛、7000門大炮、2770架飛機、60萬匹馬以及300多萬人組成,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陸上突擊隊。德軍最初的戰爭進程幾乎達到了完美的程度。在頭幾個小時中,近千架蘇聯飛機被摧毀在地面,數以千計的坦克和火炮在離開營地之前就被摧毀。3個星期內,德軍突入蘇聯境內500~600公里,蘇軍損失無數。7月,德軍發動夏季攻勢,佔領斯摩棱斯克。9月19日,佔領基輔,接連圍殲上百萬蘇軍。10月,德軍三麵包圍莫斯科。然而,新組建的蘇軍源源不斷地開到前線,頂住了德軍的瘋狂進攻,德軍戰無不勝的神話就在莫斯科終結了。往後的日子裡,蘇聯紅軍逐漸取得了戰場主動權。1942年冬,蘇軍展開反攻。次年,迫使希特勒轉入戰略防禦。1944年,蘇軍發起總反攻,終於將德軍逐出蘇聯國土。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德國無條件投降。
㈥ 納粹德國都佔領和侵略了那些國家
軸心國成員
德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義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 (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南斯拉夫是在政變後被德國控制,成為德國的附屬國)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 (傀儡政權)
軸心國成員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成員國需要加以區分。作為軸心國成立標志的三國公約是一個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而反共產國際協定則是一個針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合作條約,在其成員遭到第三國攻擊、或攻擊第三國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其他成員國不需要對其宣戰。法律意義上的軸心國成員只包括上述8國(南斯拉夫在加入後兩天退出)。但是歷史學家通常將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國也算作軸心國成員,雖然事實上這些國家並未加入三國公約。
[編輯]
軸心國建立的傀儡政權
滿洲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汪精衛政權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斯洛伐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克羅埃西亞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塞爾維亞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緬甸巴莫政權
菲律賓勞雷爾政權
軸心國的合作國
芬蘭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西班牙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泰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維希法國
軸心國的佔領國
法國
丹麥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挪威
荷蘭
比利時
盧森堡
希臘
捷克斯洛伐克
波蘭
南斯拉夫
中國
蘇聯
㈦ 二戰結束時蘇聯和美國是如何佔領德國的,是平分嗎
不是平分 蘇聯從東面攻入 佔領柏林 沒有向德國腹地發展 德國腹地及柏林以西大部分地區是被美英盟軍佔領的 後來又從美英佔領區劃出來一部分由法國佔領。 柏林也被一分為二 分別由蘇聯和西方控制。
其實關於攻打柏林的問題還有一些故事 當時的盟軍總司令 艾森豪威爾沒有下令盟軍攻打柏林 他認為攻打柏林代價太大 但丘吉爾卻說:這傢伙根本不懂政治! 事實上佔領柏林的政治意義自然很大 但看看蘇軍付出的代價 戰死者 就達到10萬之多!之後 蘇軍與盟軍 將柏林分為倆個部分 蘇聯還在冷戰時修築了著名的「柏林牆」。
㈧ 德國二戰都有哪個國家在打仗
二戰對立雙方有兩個陣線:以德日意為代表的法西斯陣線;以美蘇英中為代表的反法西斯陣線。
參加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7國,前三國是這一陣線的核心。
參加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47國。
按照國際會議的協議,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都是加入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和地區。丹麥、阿根廷、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蘇聯加盟共和國)因為是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所以也成為反法西斯陣線的一員。
此外,還有3個國家是宣了戰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8月10日對日本宣戰、阿爾巴尼亞(法西斯傀儡政府)1941年10月17日對英國宣戰、暹羅(今泰國)的投降派政府1941年12月11日與日本簽訂攻守同盟,並於1942年1月對英、美宣戰。
所以,共有先後61個國家和地區的17億人口(佔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㈨ 二戰率先攻入德國境內的是 哪個 國家
是盟軍,也就是英美聯軍。蘇軍是第一個進入柏林,但大規模進入的是盟軍。當時在進行最後戰役時,英美與蘇的關系已經處於危險邊緣,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必須要在蘇之前佔領柏林,以為在戰後在歐洲組織更多的國家抵制社會主義。所以德國的分裂也由此而來。
㈩ 二戰德國侵略的順序
二戰德國侵略國家的順序為:斯洛伐克開始、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立陶宛、波蘭、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希臘、南斯拉夫、蘇聯。
二戰初期,希特勒主張先發制人,集中陸軍和空軍,閃電一樣地打擊敵人,攻勢凌厲。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閃擊戰佔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蘭西等國,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1941年他再次用閃擊戰進攻蘇聯,但在蘇聯人民的堅決抵抗下,最終遭到了失敗。二戰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10)1945年哪些國家攻入德國擴展閱讀:
二戰過程: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派兵「閃擊」波蘭,英法走投無路,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擴大了。
1941年12月,日本又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軍事基地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二戰進一步擴大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給德國沉重的打擊,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美國在中途島戰役後,步步進逼,扭轉了亞洲太平洋戰爭形勢。其他國家在1943年也開始了反攻。
1945年5月8日,德國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結束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向盟國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