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領土不斷擴張的原因
目前,德國領土面積比較穩定,沒有對外擴張,歷史上德國擴張的原因是對外不斷的兼並戰爭。
1871年普魯士王國吞並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德意志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完成德意志統一。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
㈡ 德意志帝國 ,俄羅斯帝國,法蘭西帝國,大不列顛帝國,奧匈帝國相比較之下,各有什麼優點與缺點
俄羅斯帝國,兵種一般,地盤大,緩沖區很多,季節決定勝局,多次被國外勢力入侵到首都,但都因為冬季而勝利,完全靠主場優勢德意志帝國,確切來說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神聖羅馬帝國自稱為第一帝國,陸軍強大,海勢弱小,地盤小,周邊敵人多,強大起來可以快速吞並周邊勢力,一旦弱小也會很快速的被周邊國家瓜分法蘭西第一帝國,又稱拿破崙帝國,傳統的陸軍霸權,海軍完全猥瑣,但僅僅維持在拿破崙執政下,一旦拿破崙垮台,則可瞬間瓦解奧匈帝國,也屬於陸軍霸權,類似於中國的晚清時期,被周邊國家悄無聲息的超過時,已成為眾國的瓜分對象不列顛帝國,繼西班牙後第二個日不落帝國,但無論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超過前者和上述任何勢力,統治著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面積達世界陸地的20%,影響力巨大,火槍的發明使英國的陸軍不利優勢得到緩解而強大,海軍異常強大,英語被散播至全球
㈢ 德國國土面積這么小,綜合國力世界前3,到底是為什麼
因為你看的是錯誤的,不可能第三的。綜合國力的核心就是——力。沒核武器的德國能比毀滅世界的俄羅斯強,那是改變了權重指數,把核武器等變得微不足道,製造業指數調高;自然德國排在前了!排名如下:
NO1:美國
美國龐大的經濟、文化、科技和軍事影響力貫穿了整個20世紀,是世界上發達國家之一,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等。經濟、政治、軍事、文化、航天、科技、教育均位於世界第一且遠超其他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其他同盟國一同獲得勝利,並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後,終於拖垮蘇聯,成為現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當今美國在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政治實力、科技創新、軍事技術力量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都是無他國能比擬的。美國的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系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僅有包括朝鮮在內的6個國家沒有派入)。同時是世界第一體育強國。國土面積排行第四。
綜合國力NO2:中國
巨大的經濟總量(827122億元,2017年),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世界第二人力資源強國、世界第二體育強國、世界第三軍事強國、世界第二科技、教育強國。龐大的軍事力量和巨大的世界影響力,擁有核武器,中國的軍事武器是用於捍衛國家人民利益和領土完整的。軍事工業的科技水平,管理,技術都在高水平。豐富的自然資源,較大的領土縱深,遠大的國際影響力,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強大的軍事實力,較好的國家形象,軍事科研水平和軍事裝備先進,國民軍事訓練好,節能環保技術發達,世界第二人力資源強國,人口問題也是我國的主要問題,人均GDP8123美元(2016),離發達國家還很遙遠。經濟力量:中國具有世界第二的經濟總量,具有健全而獨立的工業體系。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製造國。
綜合國力NO3:俄羅斯
國土面積排行第一,國際影響力世界第二,豐富的自然資源,強大的軍事實力。世界第九經濟強國,軍事工業發達,用了十個時區。輕工業嚴重低下已經拖累到重工業,且長期依賴中國。傳統的工業強國地位已經改變。1999至今數年間,憑借著較高的石油價格和疲軟的盧布,俄羅斯聯邦的經濟再度復甦,平均每年增長6%。這次的復甦,再加上新政府對基礎經濟進行的改革,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1570億美元恢復增長到約7500億美元,黃金外匯儲備由1998年底的不足100億美元增長到1822億美元。2016年人均gdp達到8748美元。直至2006年底更是突破了2800億美元儲蓄大關,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外匯儲蓄的國家之一。目前俄羅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及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輸出國。俄羅斯是傳統軍事強國。沙俄時期就是強調軍事強國的策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事力量,為有世界影響的軍事強國之一。金磚五國成員國之一。
綜合國力NO4:日本
巨大的經濟總量,先進的軍事技術,較高素質的人口,科技發達。世界第三經濟.人力資源強國。擁有較為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文化產業。工業生產發達,科技水平高,國民素質極高。節能技術發達。對外市場依賴較強。軍事工業的科技水平,管理,技術都在較高水平。是世界上發達國家之一。
綜合國力NO5:英國
較強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強韌的軍事實力,遠大的國際影響力。經濟力量在大國中處於較好水平,它是一個發達國家,是世界上前六大經濟體,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其語言是世界通用語之一,使用人數排行第二(僅次於漢語)。英國在語言,文化,政治上對其前殖民地保留了巨大的影響力,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仍然是英聯邦組織的首腦,和其他15個英聯邦國家的國家元首。英國的外交影響力是巨大的,例如:英國公民可以獲得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免簽待遇。擁有核武器。海軍龐大,具有在全球大部分的地域投擲兵力的力量。英國的軍事工業健全而發達,軍隊先進武器普及率相當高。
綜合國力NO6:法國
發達的經濟水平,強力的軍事力量和科技。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農業基礎穩健,工業先進,旅遊,文化等產業發達。勞動力單位時間創造財富最多。科技水平高。教育較好。
軍事工業全面,軍事科研水平高。有獨立的作戰指揮能力和作戰系統。具有在遠距離地域投擲兵力的力量。擁有核武器。是世界上發達國家之一。
綜合國力NO7:德國
發達的經濟水平,先進的軍事科技,極高素質的國民,較好的國家形象。德國是歐洲經濟強國。農業基礎好,交通發達。教育極好。國防政策的最高目標是確保德國的和平、自由和獨立,並規定聯邦國防軍是一支純粹防禦性軍隊,實施必要的安全預防措施,不掌握和謀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多國在德仍有少量駐軍。但其軍事科研水平和軍事裝備先進。國民軍事訓練好。同時是個體育強國。
㈣ 德國 法國 英國 他們三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誰最強 為什麼
這個問題基本是比較德法,英國90年代後大幅度衰退,現在已經不可與德法同日而語。比較綜合實力是個很籠統不嚴謹的話題,但也能大致討論一下:
①人口:德國人口比法國多出將近一兩千萬,不過德國老齡化是出了名的嚴重
②領土:兩國都不是以領土縱深為基石的國家,法國國土面積更大
③政治地位:法國是五常之一,德國在國際事務特別是地緣政治上沒有過多參與,法國則從薩科齊時代起就頻繁參與國際地緣政治活動,這是法國發揮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不過參與地緣政治頻繁並不能說明國力更強,這是兩國政策方向的差異。
④金融經濟:法德是歐盟的主心骨,也是歐盟的兩個核心支柱,不過在歐盟經濟體系裡德國一直是首席,法國雖然從奧朗德開始一直試圖提升自己在歐盟經濟體系的地位與德國享有同等話語權,但兩國經濟實力差距還是很明顯,法國的失業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經濟上德國顯然領先法國。
⑤工業與製造業:前面有人說德國比法國工業體系完整,那純粹是扯淡,法國現在是世界上除中國外少有的工業體系齊全完整的工業大國,但與中國有些相似,法國全而不精,在高新產業和重工領域都不比德國出色甚至略落後於德國,德國工業發展和日本有共同點,都是揚長抑短。不過近幾年法國軍工逐漸趕超了德國,在軍售領域法國產品逐漸顯露頭角。法德在此領域可以說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⑥軍事:法國有核,但有無核武器已經不似冷戰時期那麼舉足輕重,現在的地緣沖突和局部戰爭很難發展到需要動核武的地步,因為現在的戰爭主題是代理人戰爭或掠奪戰爭而非滅國戰爭。常規力量方面,兩國都已經奉行小而精的建軍思路,兩國武裝力量規模都很小,陸軍水平兩國差不多,德軍略強,但法軍在空軍和海軍上強出德軍太多,主要是因為德國奉行守土思路,德軍只是用於防衛德國本身基本不參與北約軍事行動,法軍則是外向型外交的產物,有較頻繁的國際軍事行動要參與,法國需要藉助法軍來發揮國際影響力。
⑦科技產業:兩國在歐盟框架內廣泛進行科技領域的合作,在科技產業方面兩國基本同等水平。
綜合來說,在和平年代經濟和科技還是評論國力的核心要素,也因為經濟上的地位,德國才成為歐盟內的領袖,雖然在歐盟框架內和法國構成雙核,但諸多事務上德國話語權更有分量,法國也因為經濟的疲軟,在處理德法關系和歐盟內事務時相對被動,兩國綜合國力相差無幾,在不考慮德法軍事沖突的情況下(在歐盟徹底擺脫美國控制和影響之前德法絕對會一心一意合作不可能有大規模軍事沖突),德國略占優勢,如果考慮對於第三國的影響力和實力,法國則略占優勢,實際上,兩國在國際上基本可視作一個整體,兩國廣泛合作使兩國在諸多國際事務上保持高度一致,若要強分優劣無異於把異性相吸的磁鐵強行拉開異性兩極。
㈤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領土越打越少,為何德國還堅持打世界大戰呢
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原來國土面積高達54萬平方公里,穩居俄羅斯以西歐洲第1面積大國的德國,縮水為了如今的35萬平方公里。德國失去了高達近2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也就是說,德國損失了40%的國土面積。這個數字比例之龐大,即使我們作為一個事不關己的旁觀者,都覺得觸目驚心,德國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二戰後的德國
因此,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遭遇慘重的損失,並不是因為德國人喜歡作死,更不是因為德國人愛好戰爭,而是德國發展到一定階段,想要獲得更大的利益的必然選擇。只不過,德國的運氣太過糟糕,德國的對手又過於強大,兩次挑戰都功敗垂成。
㈥ 德國的國土面積與國家的實力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110萬人 ,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德國在基礎科學與應用研究方面十分發達,以理學、工程技術而聞名的科研機構和發達的職業教育支撐了德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2015年10月28日,德國成功獲選第70屆聯合國大會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㈦ 德國的領土面積只相當於中國的兩個省那麼大嗎
德國的領土面積只相當於中國的廣東省貴州省和兩個省面積之和
或相當於安徽省和湖南省的面積之和
或相當於福建省和廣西省的面積之和
或相當於山東省和陝西省的面積之和
或相當於浙江省和廣西省的面積之和
德國領土面積35.71萬平方公里
廣東省面積18萬平方千米;貴州省面積17.6萬平方千米
湖南省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安徽省面積13.97萬平方千米
廣西壯族自治區面積23.6萬平方千米 ;福建省面積12.13萬平方千米
山東省面積15.38萬平方千米;陝西省面積20.56萬平方千米
浙江省面積10.2萬平方千米;廣西壯族自治區面積23.6萬平方千米
(7)德國領土有哪些優勢擴展閱讀:
二戰前後德國國土面積變化:
1、德國,一戰前在鐵血宰相俾斯麥時期從1870年開始擁有領土約61 萬平方公里,一戰失敗,盛產煤、鐵的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紡織中心西里西亞大部分割給了新獨立的波蘭,德國面積變為53 萬平方公里,與一戰前相比損失8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二戰失敗,東普魯士劃給蘇聯,改名加里寧格勒州,奧德河以東10萬多平方公里割給波蘭,居民全部遷徙到德國其他地區,共有17.3萬多平方公里被割讓,從此德國領土僅存35.7萬平方公里。
經兩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共損失領土25.3萬平方公里。
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Deutschland),簡稱德國,位於歐洲中部的議會制和聯邦制國家,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和最大的城市都是柏林。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聯邦政府由聯邦總理和聯邦部長若幹人組成,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國和戰敗國,二戰後,德國在1949年被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四國分割為東德和西德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東德和西德終於達成兩德統一。1972年10月11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㈧ 德國領土變化都與哪幾個德國人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德國在歐洲大陸是一個統一較晚的國家,原因是過去太能作妖了,所以被分割為最多幾百個、最少幾十個邦國,而且各自為政很難統一,但不管怎樣最終還統一了。而統一之後仍然沒改能作妖的毛病,先後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又經過兩德合並才成了今天的樣子。
1989年柏林倒塌後,西德總理科爾敏銳地抓住了兩德合並統一的最佳窗口期,在他的積極斡旋下,美英法蘇四大國默許了兩德的合並。同時,為解除國際社會的疑慮,德國修改了基本法,把人們憂慮擔心的問題寫入了基本法,終於讓國際社會解除疑惑。1990年10月,東德並入西德,一個統一的德國正式出現在歐洲的版圖中,領土面積鎖定在35.7萬平方公里。
從以上與德國領土變化密切相關的人看,威廉一世和希特勒是兩個敗家子,讓德國損失了18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從歐洲第二一下子跌落歐洲第七。而俾斯麥、勃蘭特、科爾是德國的有功之臣,他們為國家利益不遺餘力。
㈨ 德國面積和人口
按照德國官方2016年的統計數據,德國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人口約8267萬,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
如果在中國找一個省份比較,按照面積德國跟中國的雲南省(39.4萬平方公里,4770萬人)差不多,按照人口德國跟中國的四川省(48.6萬平方公里,8263萬人)或廣東省(18萬平方公里,10999萬人)差不多。
按照人口密度排名依次是:廣東省(612.08)、德國(236.9)、四川(170.00)、雲南(121.08),以上數據單位為:人/平方公里。
看上面的數據,德國人口密度也不算小。那麼,為什麼在德國看不到擁擠的人群和車流呢?
原因在於:德國平原多且沒有大城市!
平原廣闊,人口分散
在我國,沿著黑河-騰沖線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人口分布的差異。人口大量集中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以及東南沿海區域。也就是說,在大部分中國人生活的區域,人口密度都非常大。
由於德國擁有大量的平原,所以人口分布較為均勻,是導致地廣人稀現象出現的一個原因。
小城市發達,化整為零
按照德國「大城市」標准,全國超過100萬人口的大城市一共有4個,分別是:
柏林:347萬
慕尼黑:270萬
漢堡:175萬
科隆:100萬
註:以上均為2015年數據
也就是說,德國人大部分住在人口不過百萬的中小城市,這些城市均勻散落在德國各州,每個城市都有完善的市政系統和基礎設施,各臨近城市之間又建立有方便快捷的交通系統。
由於缺少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使得人們感受不到大量人口聚集所帶來的壓迫感,也容易產生地廣人稀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