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時德國那麼強大,為什麼美國不支持德國
二戰的時候美國根本不想參加的。是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忍不下去才加入的。二戰的時候亞歐國家戰爭一片火熱,死傷慘重。美國離得遠,肯定不想加入,勞民傷財的。美國只想保住自己的第一大國地位,根本不會管那個國家被消滅了。也就日本自大得要死,故意去老虎嘴上拔毛。美國一參戰,肯定就站在日本的對立面,德國自然也是敵人了。
美國參與二戰,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轉折點。美國強大的實力和資源,幫助了被侵略的國家。如果沒有美國的參戰,現在世界的格局是什麼樣的還很難說。
『貳』 為什麼美國在二戰時沒和德國結盟,成為軸心國不是說美國想稱霸世界么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建國也就幾百年,他們基本上都是當時歐洲人,然後被放逐或遷徙到那裡,同歐洲的英法等國是有血緣關系的,從這點上說他就不會和德國結盟。何況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美國不會冒這個險和德國結盟來和全世界作對的。想要強大,不一定非要靠軍事。二戰前期美國是沒有被戰火波及的國家,他也狡猾的沒有立即宣戰,到了戰爭中後期,美國看到軸心國衰敗的跡象以及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步步緊逼,為了自己的利益才參加了戰爭。雖然他們出錢出力出人,可是戰爭卻都是在他國領土上進行的,一戰後的強國基本上都在第二次大戰中元氣大傷,唯有美國沒有傷經動骨,至此二戰後的世界新秩序就由美國來主導了。(註:蘇聯當時雖然也很強大,但是它是由十幾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不同的種族及宗教信仰之間的矛盾是註定這種超級聯邦國家是無法在和平時期長期存在的。)
『叄』 為什麼德國想稱霸會被全世界反補,而二戰以來美國那麼狗,世界各國家卻沒有聯合起來反抗他
因為國家間的關系都是由利益構成。德國相對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來說算是後起之秀,當時世界幾乎已經被英法等國家瓜分殆盡,而德國想要崛起就必須同英法搶蛋糕,這直接觸動了英法等利益,所以才會被英法陣營的國家針對。而美國作為一個英國後裔構成的國家,一直偏安在北美大陸,沒有觸及英法的海外殖民利益和地位。而且一戰之前的英法實力依然處於世界第一梯隊,此時的美國無論經濟還是軍事力量都無法撼動這些老牌帝國的地位。而二戰之後,美國本土因為遠離戰場,從而沒有被戰火破壞,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反觀英法等歐洲國家,在戰火的洗禮下變得殘敗不堪,戰後更是無力重建。而美國此時就看準時機,介入歐洲戰後重建,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從而逐步掌控歐洲。此後更是利用歐洲對蘇聯的恐懼而將歐洲籠絡到自己麾下,導致歐洲各國對美國的依賴更深。等到蘇聯解體後,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再加上華約北約集團的長期對立無法相互信任,導致此時的各國再也無力共同對抗美國。(補充一下,其實歐盟的建立與戰後德法合作等都是為了對抗美國而建立的)
『肆』 美國在歷史上為什麼不想歐洲列強那樣搞殖民
也搞了殖民了啊
美國利用與拉美比鄰的有利條件,加緊對獨立後的拉美國家進行殖民滲透。1823年,提出不允許歐洲列強干預美洲事務的「門羅宣言」,極力排擠英國,企圖統治整個拉美。1823年是神聖同盟對美洲構成威脅最嚴重的一年,因此美國總統發表了《門羅宣言》,在明確宣告不許歐洲列強干涉美洲事務和在美洲大陸擴張其領地。同時,也表明「我們(美國)沒有、將來也不會干涉任何歐洲的現存殖民地與附屬國」。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門羅主義與從前的孤立主義的區別和聯系:一方面,它是孤立主義的內在延續,保持了孤立主義的「基本內核」,即保持「獨立」,不捲入歐洲事務,歐洲不許干涉美洲大陸,美國也不幹涉歐洲及其現存殖民地和附屬國。另一方面,將孤立主義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地域方面,它把整個美洲大陸作為獨立於歐洲之外的對象而不只限於美國。在思想制度方面,把「將君主制度擴大到美洲看作是對美國的和平與安全的威脅」,也就是說,既不允許歐洲列強在美洲擴大其領地,也不許歐洲列強在美洲擴大其制度。再者,從態勢上來說,孤立主義是美國盡量避免被動地捲入歐洲的戰爭與政治,而門羅主義則是美國主動地反對歐洲列強對美洲的干涉與滲透。當然,門羅主義在反對歐洲干涉美洲事務時,並沒有否定更沒有限制美國自身對美洲大陸領土的要求和對美洲大陸事務的干與。
在門羅主義思想指導下,美國確立了兩項重大的對外戰略目標:其一,進行大規模的領土擴張;其二,以鞏固與擴大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為借口排擠歐洲勢力。爭取獨立與擴張領土是北美獨立戰爭的兩個基本目標。獨立戰爭結束量於1783年簽訂的《巴黎和約》,美國不僅取得十三洲的完全獨立,而且還取得了十三洲以外直到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約50萬平方英里的領土;1803年又利用英法競爭的形勢巧妙地同法國周旋,以1500萬美元購買了82萬平方英里的法屬路易斯安那;1819年通過採取軍事行動迫使西班牙手簽訂「亞當斯——突尼西亞條約」,從西班牙手裡獲得6萬多平方英里的佛羅里達。《門羅宣言》頒布後, 愈來愈多的人相信北美大陸註定是美國的領土,美利堅應在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大陸領地上建立起一個民族國家。這一思想迅速發展成「天定命運」的擴張主義口號,更加速了大陸領土的擴張。1845年吞並了40萬方英里的得克薩斯;1846年在同英國的爭奪中獲得了30 萬平方英里的俄勒岡; 1848年不惜通過武力發動美墨戰爭,佔領了50多萬平方英里的墨西哥領土;1867年又從俄國手裡購買了57萬平方英里的阿拉斯加州。美國進行大陸領土擴張與它排擠歐洲勢力的戰略目標是相統一的,領土擴張本身是極為有力地排擠了歐洲列強在美洲的勢力和影響,鞏固和擴大了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同時,在門羅主義指導下,美國還利用其它一切機會和手段打擊歐洲列強在美洲的勢力,即使在內戰期間,美國聯邦政府也沒有放棄門羅主義的宗旨。美國內戰期間,英、法、西班牙不僅希望美國分裂,而且還企圖利用美國內戰作為在美洲恢復君主制和殖民統治的機會。1861年3月西班牙軍隊乘美國內戰即將全面爆發之機, 佔領了聖多明各,美國即緣引門羅宣言向西班牙政府發出照會,反對西班牙這一擴張行為。不久,法國對墨西哥發動武裝干涉,1863年7 月佔領墨西哥城,美國不顧內戰困境及法國對美內戰進行干涉的風險,用門羅宣言對法國提出警告和抗議,拒絕承認法國在墨西哥扶植的馬克西米列安政府,召回了美國駐墨公使。
從19世紀20年代至19世紀末,美國對外戰略的主流始終在門羅主義的指導下,極大地打擊、排擠了歐洲列強在北美的殖民勢力,使美國一躍而為一個東臨大西洋,西頻太平洋的北美大國。正如李慶余先生所說:「美國通過條約,購買等方式取得英國、法國、西班牙與俄國在北美的殖民地,是完全正當的,是對這些領土的解放,是北美獨立戰爭在新的形勢下的繼續,其結果是鞏固了美國的獨立,擴大了美國的版圖,使北美(加拿大除外)擺脫歐洲殖民統治,在共和制的基礎上建立強大的統一國家,這無疑是北美歷史的巨大進步」〔4〕。當然, 門羅主義的實質在於以「維護美洲的共和制度」為借口,實現美國自身擴張領土的目的,美國對墨領土的吞並,即充分暴露了它的本質。正是門羅主義這種擴張本質,把美國引向了初級霸權主義——西半球主義。
三 西半球主義時期
從美西戰爭前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對外戰略的指導思想基本上可以概括為西半球主義〔5〕。 西半球主義的基本思就是突破傳統的孤立主義所固守的美洲領域,跨越大西洋,涉渡太平與歐洲列強爭奪霸權。西半球主義對外戰略的基本目標就是將整個拉丁美洲建成美國的後院,確立美國支配下的美洲霸權為主體的西半球霸權,並不失時機地在世界其它地區撈取貿易機會和勢力范圍。
西半球主義是美國的初級霸權主義,它形成的標志在理論上是西奧多·羅斯福的「美國管理美洲」的思想和「大政策」的出籠;在實踐上則是合並夏威夷,挑起美西戰爭,確立加勒比海霸權。西半球主義的發展則表現在對拉丁美洲各國內政的廣泛干涉與控制,建立美洲霸權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試圖建立「美國信念」下的國際新秩序的努力。如前所述,由於《門羅宣言》在反對歐洲殖民勢力的同時,沒有站在一種民族自決,國家主權獨立的思想基礎上來要求美國自身,反而為美國後來的霸權主義者借「排擠歐洲殖民勢力,鞏固與擴大共和制」之名干涉拉美各國內政開了方便之門。因此到十九世紀末,美國霸權主義者完全拋棄了《門羅宣言》革命性質而始終假借其名,為美國對外侵略擴張服務。約翰遜總統在1866年的國情咨文中就說:「看來,美國合並其附近的海島將是明智的政策」。在他的任期內,為合並聖多明各島竭盡其力。約翰遜的拉美霸權慾望也在他的國務卿西沃德的海洋貿易霸權論及馬漢的海權論上表現出來。
西半球霸權主義戰略的真正推行則開始於十九世紀末的所謂「大政策」。1904年12月,西奧多·羅斯福給國會的咨文中,將門羅主義不準歐洲干涉美洲的思想原則延伸為明顯的帶有侵略擴張性質的「美國管理美洲」的思想,他說:「導致文明社會紐帶全面松馳的長期為非作歹或軟弱無能,在美洲如同其他地方一樣,最終需要文明國家的干涉。當美國在遇到這種罪惡昭彰的事情時,為了恪守門羅主義,美國不得不發揮一個國際警察的作用」。在這里,西奧多·羅斯福不僅篡改了門羅宣言進步的革命性質,反而巧妙地將它說成了美國建立美洲霸權的合法依據,把干涉美洲事務、充當「國際警察」看作是捍衛門羅主義,保護文明社會與共和制的合法行為與國際義務。「大政策」的霸權目標首先是加勒比海和整個拉丁美洲,其次是太平洋上各島嶼。為了建立起牢固的加勒比海霸權,並把整個拉丁美洲建成為美國的「後院」。1895年,美國干涉委內瑞拉與英屬蓋亞那的邊界爭端,美國向英國發出照會,奧爾尼國務卿露骨地說:「今天,美國實際上己君臨這個大陸,它的命令對於其干涉所及的臣民就是法律」。這實際上等於向英國及其它歐洲大國宣告,歐洲勢力應該完全退出美洲。在美國的嚴厲干涉下,委內瑞拉危機以英國讓步宣告結束,這一事件標志著美國在美洲居首要地位的時代已經到來。緊接著,1898年4月,美國挑起了爭奪拉美、 太平洋地區殖民地的美西戰爭,全殲了在菲律賓和古巴海面上的西班牙艦隊,迫使西班牙於1898年12月10日同美國答訂《巴黎和約》,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波多黎各,西印度群島中的所有西屬島嶼及太平洋中的關島、菲律賓群島,規定西班牙放棄對古巴的主權。美國在西班牙退出古巴後,給予古巴形式上的「獨立」,事實上完全控制著古巴。奪得菲律賓後,美國企業界歡呼:「我們來到太平洋就要留下來」,美國政府把佔領菲律賓與太平關霸權聯系起來。與此同時,早在1893年美國就精心策劃並幫助夏威夷的白種人推翻島上的土著政權。美西戰爭時,美國將夏威夷作為進攻菲律賓的基地;1898年8月,美國宣布合並夏威夷, 佔領了這個「通往亞洲市場的中繼站」和「北太平洋貿易的鑰匙」。美西戰爭後,羅斯福、塔夫脫、威爾遜等美國總統,進一步發展了以「大政策」為核心的西半球霸權主義。羅斯福認為美國應該積極謀求在這個世界上發揮影響,建立美國信念下的世界秩序。1902年他對國會說:「國際政治與經濟關系正在增長的相互依賴與復雜性,愈來愈使得正當地維持世界秩序成為所有文明的有秩序的國家應盡的義務」。在此思想指導下,美國開始積極干涉世界事務。1905 年羅斯福主動調停中俄戰爭。 1906年美國捲入摩洛哥危機,擔當起調解德法矛盾的角色,第一次「反孤立主義之道」而主動介入歐洲大國事務。為了切實加強自身的大國地位,羅斯福將「大政策」發展成為「說話溫柔,大棒在手」的「大棒政策」。1903年11月篡動巴拿馬發生「革命」,由美國代理國務卿洛關斯指揮這場「革命」,並派美國軍艦予以協助,使巴拿馬從哥倫比亞分裂出來。政變不到半個月,美國就同巴拿馬正式答訂修建巴拿馬運河的條約,美國取得建造、設防與管理巴拿運河的權利。1914年運河正式通航,美國完全扼住了這處勾通大西洋與太平洋航運的加勒比海咽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美國為確立西半球霸權,通過經濟控制與軍事擴張,還先後干涉多米尼加、海地、尼加拉瓜、墨西哥等美洲國家的內政。這一時期,美國把遠東貿易和對華關系看作是西半球霸權的外國,目的是盡力謀取商業機會,為美國大量的剩餘商品與資本尋找國外市場,增強美國的商業力量,以此作為加強西半球霸權的手段。為此,美國加強了在太平洋各島嶼的力量,並竭力反對日、俄等國對中國領土的侵並,反對各列強在華勢力范圍的商業壟斷。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接連兩次向各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並於1913年5 月第一個承認中華民國,以防止列強「藉承認問題向中國提非分之要求」而謀取特殊權益。美國在確立西半球霸權時,拿不出更強大的力量建立遠東霸權,於是採取了上述遠東戰略措施。
『伍』 為什麼美國不學德國稱霸世界
美國不是不稱霸,而是美國的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決定了他不能也不想像傳統帝國一樣稱霸,也就是說不是僅僅依靠侵略戰爭、殖民統治和掠奪資源來發展自己。
從政治上來說,正如樓上幾位朋友所說,美國不可能長期進行非正義戰爭(這個正義是指美國國民的觀點),當然,民主國家一般都是如此。他們無法忍受毫無意義的流血,越戰的失敗即為典型,美國從未在戰場上戰敗過,回顧韓戰、越戰,最終都是國內的壓力導致了放棄。
從經濟上來說,20世紀以來,美國始終是世界上最有活力、最富創新能力的經濟體,他站在世界產業鏈的最高端,是國際貿易的主導者。美國不需要殖民地,和征服、管理殖民地的巨大付出相比,美國可以輕松地通過貿易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金錢、資源、人才和權力。美國希望其他國家都強大得足以和他做生意,但不要強大得足以挑戰他的主導地位。
出於安全和利益考慮,美國在全世界推進自由民主,這不僅是意識形態之爭,更是現實的利益之爭。民主國家之間幾乎從未發生戰爭(應該是從來沒有,但我記不清了),這是對國家安全的最佳保障。民主國家都有統一的游戲規則,這無疑有利於美國發揮他的長處,強化主導地位。
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比如美國人的宗教救世情結等,水平有限,無法展開,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論美國的民主》。瞎說幾句,聊勝於無。
『陸』 曾經的德國那麼聽美國的話,為什麼現在德國敢公然跟美國叫板
因為美國要限制德國的發財之路,要把德國變成一個束手束腳的窮人,甚至使用控制關稅的方式來打壓德國的汽車產業,還要求德國每年多掏百億美元來自己保護自己,與之前對比,德國自然要和美國叫板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德國以前唯美國馬首是瞻,而現在卻老是和美國叫板。美國想要打壓德國的經濟,德國自然不會答應,以前美國對德國有諸多好處,而現在美國要與德國清算,因此也就會老是和美國叫板。
『柒』 一戰和二戰時美國為什麼從頭到尾都在幫英國而不幫實力強大的德國
一、主要原因有2個
1,美國為了自身國家利益,避免德國勢力膨脹,對自身造成威脅,所以幫英國。
2,英國與美國之間的人情關系更密切, 站在種族角度看,用親情關系比喻,英聯邦就是盎克魯一撤克遜家族的老子,而美國只是這個老傢伙的庶出乎,有天庶出乎翅膀硬了,想自立門戶單過,老子自然不答應,父子倆就幹了一架,最後兒子贏了,老子只好同意兒子自立門戶。——這就是美國獨立戰爭; 過了百多年,老子終於老了,曾經強壯的身體開始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而庶子卻是茁壯成長,隱隱間有了取代老子成為盎克魯一撤克遜家族族長的架勢,老子自然不會輕易讓出族長的寶座,不過,不等父子倆打起來,鄰村的日爾曼家族就先打過來了。——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美國獨立戰爭
1,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或稱為美國革命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2,這場戰爭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范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之外。
3,由於英國一直以來對殖民地進行剝削,對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嚴重阻礙作用,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北美人民奮起抗爭。始於1775年4月的萊剋星頓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
1,一戰,是指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非正義戰爭,亦稱「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2,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3,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四、二戰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
1,二戰是指20世紀30-40年代由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的戰爭,亦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2,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
3,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
『捌』 二戰時期,美國為何沒有站在軍事實力更強的德國一方
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第2次世界大戰,交戰的雙方分為了兩派。而具體到歐洲戰場,分別是以德國為首的法西斯,和以蘇聯、英國為首的盟國。在遠在大洋之外的美國參戰之前,德國在歐洲戰場上取得了極為明顯的優勢地位。
二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
退一萬步講,即使當時的美國統治階層真的集體昏了頭,選擇站在德國一邊,那麼,當德國成為世界老大之後,美國充其量不過是德國的小弟而已。
更何況,從希特勒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出,在希特勒自己劃定的人種等級之中,美國人的地位並不算多高,即使美國支持德國,在德國取得世界霸權之後,“人種並不高明”的美國是否能夠獨善其身,仍是未知數。
一邊的選擇是支持蘇聯、英國等國擊敗法西斯國家,一躍成為世界老大,另一邊的選擇,最好的結果也不過當德國的小弟,如何選擇,自然一目瞭然。
『玖』 為什麼美國沒有加入軸心國,共同瓜分世界呢
早在19世紀,英國首相就已經深刻的揭露了國家競爭之間的本質:“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二戰期間美國的選擇也不例外,美國選擇加入盟國而不是軸心國,跟美國良心是否發現沒什麼關系,而是基於美國的利益考慮。
元首
更何況,在元首所著的《我的奮斗》,也就是元首煽動德國擴張的理論基礎中,將美國人列為德國人之下的民族,在元首的觀點里,德國人的種族地位只在美國人之上的。
也就是說,元首統治下的德國與美國根本沒有聯合的理論基礎。德國人不會與自己低一等的民族和國家平等相待,而被德國視為“劣等民族”,美國人自然也不會與歧視自己的德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