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的八十八位數學偉人是哪些
中國著名數學家:
1、古代:墨子 惠施 張蒼 耿壽昌 劉歆 許商 張衡 劉洪 徐岳 趙爽 劉徽 王蕃 何承天 張邱建 祖沖之 祖日桓 甄鸞 劉焯 王孝通 李淳風 僧一行 邊岡 沈括 賈憲 劉益 秦九韶 李冶 王恂 楊輝 郭守敬 朱世傑 陶宗儀 吳敬 王文素 顧應祥 程大位 徐光啟朱載堉 李之藻 王錫闡 梅文鼎家族 年希堯 明安圖 董佑誠 焦循 汪萊 李銳 項名達 阮元 徐有壬 戴煦 李善蘭 鄒伯奇 夏鸞翔 華蘅芳 丁取忠 黃宗憲 左潛 曾紀鴻 周達
2、現當代:胡明復 馮祖荀 姜立夫 陳建功 熊慶來 蘇步青 江澤涵 許寶騄 華羅庚 陳省身 林家翹 吳文俊 陳景潤 丘成桐
馮康 周偉良 蕭蔭堂 鍾開萊 項武忠 項武義 龔升 王湘浩 伍鴻熙 嚴志達 陸家羲 蘇家駒
王菊珍
外國著名數學家:
1、古希臘:泰勒斯、歐幾里得,阿基米德,畢達哥拉斯,
2、德國:高斯、萊布尼茲、希爾伯特、歌德巴赫、克萊因、開普勒
3、法國:笛卡兒、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費馬、柯西、泊松、嘉當、伽羅瓦、傅里葉
4、美國:Lars V.Ahlfors
5、英國:牛頓、泰勒、麥克勞林
6、瑞士:歐拉、丹尼爾·伯努利
7、匈牙利:馮·諾依曼
8、挪威:阿貝爾
⑵ 世界五大博物館分別是什麼
1、倫敦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是英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又稱不列顛博物館,位於倫敦魯塞爾大街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
十八世紀中期,在漢斯·斯隆爵士遺贈給國家的私人圖書館及其藏品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始建於1753年,1754年購買蒙塔古大廈為館址,1759年首次向公眾開放。
2、法國盧浮宮(Musee Louvre)
盧浮宮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臟。它的整體建築呈「U」形,佔地面積為24公頃,建築物佔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
盧浮宮始建於13世紀,是當時法國王室的城堡,被充當為國庫及檔案館。但於1546年建築師皮埃爾·萊斯柯在國王委託下對盧浮宮進行改建,從而使這個宮殿具有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後又經歷代王室多次授權擴建,又經過法國大革命的動盪,到拿破崙三世時盧浮宮的整體建設才算完成。
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西半球最偉大的博物館,以展覽各國文物和藝術品著稱。它與英國的不列顛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並稱世界三大藝術殿堂。博物館面積達 200 萬平方公尺,館藏品有 300 萬件,從舊石器時代到現代藝術應有盡有,其中對於美國本土的藝術珍藏頗豐。
博物館最初於1870年由一群社會名流、慈善家、藝術家共同成立,於1880年遷至紐約曼哈頓第5大道和82街交口處的現址。佔地面積17英畝(102市畝),橫跨80至84街,建築的外觀與大廳由美國建築師理查和莫里斯於本世紀初設計。藏品分屬17個保管部門,各部門負責購藏、維護、展出。
4、故宮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
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成立於1925年10月10日,是我國最大的一座綜合性博物館。故宮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有宮殿建築9000多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分前朝、後寢兩大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左右輔以文華殿、武英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後寢以乾清宮、坤寧宮、交泰宮為中心,左右輔以東西六宮,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及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5、艾爾米塔什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
冬宮是俄羅斯著名的皇宮,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正如人類歷史上其它著名的宮殿一樣,該宮殿自從建成以來一直備受劫難。
冬宮初建於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後被精心修復。
⑶ 德國著名的建築當中,蘊含哪些數學知識
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又稱不列顛博物館,位於倫敦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博物館之一。
這座龐大的古羅馬式建築里珍藏的文物和圖書資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博物館所不能比擬的。
⑷ 博物館里的數學有哪些
博物館里的數學不計其數。
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對館藏物品分類管理,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築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
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
數字化館:
數字博物館,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立體顯示系統、互動娛樂技術、特種視效技術,將現實存在的實體博物館的三維立體的方式完整呈現於網路上的博物館。
⑸ 世界排名前十的美術博物館
第一位:法國盧浮宮(Musee Louvre)
盧浮宮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臟。它的整體建築呈「U」形,佔地面積為24公頃,建築物佔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
盧浮宮始建於13世紀,是當時法國王室的城堡,被充當為國庫及檔案館。但於1546年建築師皮埃爾·萊斯柯在國王委託下對盧浮宮進行改建,從而使這個宮殿具有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後又經歷代王室多次授權擴建,又經過法國大革命的動盪,到拿破崙三世時盧浮宮的整體建設才算完成。
繼「賢王查理」建設了重要的圖書館而聲名遠播之後,16世紀的弗朗索瓦一世又開始大規模地收藏各種藝術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時期,盧浮宮的收藏已十分充實。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盧浮宮已經成為經常展出各種繪畫和雕塑作品的一個場所。
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從那時起,這里的收藏不斷增加,更不用說拿破崙向那些被征服的國家徵用的藝術貢品了。總之,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400,000件,分為許多的門類品種,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有從中世紀到現代的雕塑作品;還有數量驚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等。迄今為止,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
盧浮宮是一座真正的迷宮,尤其對於一名外國人而言,想在宮中確定自己的位置是非常困難的。這座龐大的宮殿里收藏了無數的藝術珍品,包括大量來自東方的藝術品。其中最著名三件作品有斷臂的:「維納斯」,沒有頭的「勝利女神」,「蒙娜麗莎」進入凡爾塞宮的人們都會首先看到路易十四躍馬揚威的銅像。宮內共計500多間的大殿小廳被油畫、壁畫、天頂畫裝飾著,這些畫作均出自名家之手。宮里還有在大批的雕塑,其藝術氛圍絲毫不遜於盧浮宮。
第二位:倫敦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在倫敦的魯塞爾大街上,面積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小,但展出面積也較故宮博物院為大。原來是私人捐贈的圖書館,1754年購買現址的蒙塔古大廈為館址,1759年首次向公眾開放。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廈基址上修建了現在的古羅馬式大廈,並捐贈了許多皇家藏品,成為今天的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可謂廣博,堪稱一座世界歷史博物館。人類文明發源地巴比倫、印度、中國和希臘的珍貴文物比比皆是。希臘的石雕,印度的寶石戒指,巴比倫的銀器,中國的瓷器琳琅滿目。比馬王堆女屍還早上千年的古屍也有幾具,但不是英國的,而是埃及的,十幾具展出的木乃伊還僅僅是館藏的一部分。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文物收藏,尤其是木乃伊收藏堪稱埃及本土以外之最。
尤其是埃及最珍貴的文物,4000年前在正反面分別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希臘文的石碑藏在大英博物館中。這是世界唯一的一塊,並據此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堪稱鎮館之寶。
由於大英博物館建得較早,它的外形和布局已成為博物館的標准模式,後來者競相效法。其中兩部分展品格外吸引我,一是中國磁器,上自漢唐,下至明清,青花、鈞瓷、唐三彩、景泰藍按年代與產地排列,應有盡有,大概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陶瓷館。印度寶石戒指也十分引人注目,火紅、海藍、石榴紅、祖母綠各色俱全,菱形、球形、卵形、異形大小不一,真是巧奪天工。
大英博物館還以其圖書館著名,因為大英博物館的起源就是漢斯·斯隆爵士捐贈的私人圖書館,英王喬治四世改建新館時又捐贈了大量書籍。這里是馬克思為他的不朽之作——《資本論》收集資料和寫作的主要場所,許多參觀者來尋找馬克思當年常坐的座位。
第三位: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8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佔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6.5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然而,在建築上沒有體現出美國人的創造性,高台階、大廊柱,與任何一座標准博物館一樣刻板、單調。但展出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裝1.5萬件。
我國的蘇州園林也被仿建在博物館的主樓二層的北廳之中,這可能真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1981年9月才由我國蘇州能工巧匠建成的明軒十分吸引觀眾,不時聽到遊客問:「中國花園在哪裡?」為了避免擁擠,規定了專門路線入園,由定時電梯控制人數。園中飛檐、雕梁、魚池、涼亭,室內對聯、撣瓶、八仙桌、太師椅一應俱全。一些美國遊客坐在涼亭里閉目養神,宛如中國的墨客騷人,甚至搖頭晃腦的姿勢也帶上了「中國味」,十分可笑。
被認為科學技術最發達的美國,對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濃厚興趣,實在發人深思。可能由於美國歷史很短,博物館的主辦者不滿足於單件展品的陳列,而是充分利用雄厚的財力,製造一些風格迥異的環境來讓人懷古。除明軒外,還按時間和國別布置了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從14至18世紀的室內陳設。盡管都是一樣的富麗堂皇,但法國式的畫頂、英國式的壁爐和西班牙式的傢具還是刻上了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烙印。
大都會博物館展出面積極大,在藝術上卻難稱登峰造極。最明顯的特點是:藝術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法國大雕塑家羅丹作品的復製件展覽。美國人對法國文化的崇拜是出人意料的,在美國,不止一次有人對我說:「您會講法語,您是真正的高級知識分子。」
第四位:德國森根堡自然博物館
建在法蘭克福市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館是德國最大的自然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流博物館之一。
1763年,以德國著名的醫生和大慈善家森根堡先生的遺產建立了森根堡基金會,用來促進科學的發展。1815年,德國最偉大的詩人和文學家歌德回他的出生地法蘭克福探訪時參觀了森根堡基金會並首先提出創建森根堡自然協會的倡議。1817年11月22日,法蘭克福的17位自由公民自發地組成了民間性的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靠私人的捐款開展起各種活動。1818年,協會開始籌建博物館。貝特曼先生在這一年一次就捐贈了3000古爾盾金幣,並在隨後的年代中每年都向協會捐贈相當數量的款項。1883年,包什先生將高達80萬馬克的遺產捐贈給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使其在很多年裡獲得了工作保障。此外,還有許多人向森根堡博物館捐贈了許多稀世珍貴的私人收藏品作為展品。
在創始後的100多年裡,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的工作人員都是自願組成的。直到1901年,才有1人開始得到政府津貼;到1950年,領政府工資的工作人員也才只有10人。森根堡博物館的發展與所有這些工作人員對自然科學的執著熱愛和無私奉獻是密不可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遭受了嚴重的創傷,許多城市被炸成了廢墟,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的10幾位會員自發地將博物館的藏品轉移隱蔽起來,最終使100多年來收集的館藏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避免了被戰爭破壞。
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創始之初只有17名會員,現在,會員人數已經發展到了4500人,此外還有大量的通訊會員和榮譽會員,其中包括歌德、達爾文、居維葉、黑格爾等許多世界著名的詩人、科學家和哲學家。最另他們驕傲的是,魏格納關於大陸漂移學說的第一個學術報告就是在森根堡自然博物館里作的。大陸漂移學說對地質學界的革命性作用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物理學界中的重要作用一樣具有深遠的影響。
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從世界各地收集的動植物標本、古生物化石標本和礦物岩石標本有數百萬件,許多館藏都是稀世之寶。其中的古生物展品非常豐富,包括各種古魚類、恐龍、魚龍、翼龍、始祖鳥和哺乳動物等各種門類。博物館中的陳列也非常講究,例如其中的象類展廳,以各種古象的臼齒化石為實證反映了象類的起源與演化關系,然後以這些象類化石為依據形象地繪制出象類在整個地球上發展、散布和演化的過程圖,給觀眾以直觀的印象,最後,將幾種大象的骨架和同等大小的復原模型與現代鯨魚的巨大骨架陳列在一起,使觀眾感受到生物界大千世界裡各種生物「萬類霜天競自由」般的奇異。
森根堡自然博物館不僅僅將自身的展覽設計和實施得完美無瑕,而且還設立了專門的博物館教育計劃,德國中、小學生到博物館里來接受自然科學教育已經成了必修課之一。在這里,學生不僅參觀,還要回答參觀試卷上提出的各種問題作為成績考核。具1989年的統計,這一年來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參觀的觀眾人數達30萬,其中45%是成年人,55%是中小學生。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已經成了一所自然科學的啟蒙大學校。
第五位:奧地利盔甲博物館
格拉茨(Graz)市是現代奧地利的第二大都市,位於奧地利和匈牙利的邊境。該市在中世紀時是奧地利向南用兵的中框、轉運站和邊防重地,市區的Zeughaus(德語軍械庫之意)就是中世紀時奧地利對土耳其軍作戰用的武器庫。建築物本身是在1642年建成的,現仍藏有近3萬件以上的甲胄和冷兵器,是一所規模相當大的中世紀武器和甲胄的博物館。
館內第一層主要是存放各式輕重火器、一些步兵用的黑色鐵制胸甲和輕騎兵用的甲胄。此層樓內大量存放的各式火槍包括了火繩槍、燧發槍、輪發發火機槍等。
火繩槍最早於15世紀初出現於歐洲,早期是發射石彈,後來改發射圖形的鉛彈或鐵彈,是一種從槍口用木製通條裝填彈葯、再用火繩點火發射的火槍,這種火槍的口徑通常在23毫米以內,重8至10公斤,彈丸重約9克,射程則在150至250米之間。
燧發槍於17世紀未開始出現。和火繩槍相比,燧發槍用燧石槍機點燃裝葯,發射速度較快,口徑小、重量輕且後座力小,燧發槍口徑約在20毫米以下,帶刺刀時全重5至5.5公斤,彈丸重32克,燧石槍機上的火鐮同時又是火門的蓋,槍托的彎曲度較大,便於瞄準和提高射擊精度。
第二層和第三層存放步兵、輕騎兵和重裝騎兵的甲胄。甲胄主要是由胸甲、頭盔、葉片甲、金甲、臉甲和頸甲組成。胸甲可保護士兵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的殺傷,以胸板和背板組成,上面用環扣和較鏈連接,下面用皮帶系緊。胸甲有時有壓制的花紋或鑲嵌著飾物,但通常只有軍官和貴族的階級才有特權在胸甲上雕刻花紋,而且花紋和飾物多寡皆按階級而定。胸甲重量約在6至10公斤之間,厚1至3毫米。
第四層主要是存放冷兵器,除了其中一部分冷兵器是來自歷次戰役中土耳軍遺留在戰場上的戰利品外,其餘均是奧地利產的冷兵器。
冷兵器一般構造都很簡單,通常用於白刃戰斗。按其使用特點,可分為打擊兵器,例如狼牙棒、流星錘;刺殺兵器,例如劍、長矛、長槍、刺刀等;砍劈兵器,例如戰斧、鉞、鐮等;以及兩用刺劈或劈剌兵器例如軍刀、戟、馬刀等
第六位:梵蒂岡博物館(The Vatican Museum)
梵蒂岡博物館的館址是世界上博物館中最早的,公元5世紀末就有了雛形。在16世紀與聖彼得大教堂同時擴建,總面積為5.5公頃,為故宮博物院的1/13,展出面積與故宮相仿。分12個博物館和5個藝術長廊,還包括屋頂花園。梵蒂岡博物館是歐洲宮廷式建築。裡面連成一體,九曲十折,幽深莫測。落地高窗,採光很好,延綿不斷的畫頂、漆壁雖然極盡富麗堂皇之能事,卻給人不無憋悶的感覺。梵蒂岡博物館像故宮一樣分為A、B、C、D路,脈絡清楚,對初游者十分方便。屋頂花園是梵蒂岡博物館一絕,不但佔地面積很大,而且繁花似錦,一掃博物館的沉悶氣氛。走累了,還可上到開闊寬敞的屋頂花園,環視整個羅馬,賞心悅目。
就搜集寶物而言,梵蒂岡博物館可謂豐富多彩,羅馬教廷藉助遍布世界的天主教堂,搜羅了各地的寶物,其力量之大不亞於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所不同的是:教廷更感興趣的不是文物而是寶物。位於羅馬的梵蒂岡博物館受到古羅馬藝術傳統的深遠影響,雕塑的收集堪稱一絕。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采各異,在沒有人體解剖學的紀元前,藝術家的手不僅賦予冰冷的大理石以人形,還賦予了它生命的情與力以及無以言表的思想,令人無不嘆服。館中另有一室,集中了獅、虎、象、蛇等幾十種動物的石雕,宛如一個石頭動物園,別有風味。
西斯廷小教堂和拉斐爾畫室是梵蒂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畫聖就有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兩聖把近10年時間貢獻給了梵蒂岡博物館,所以被西方稱為現代化源泉的文藝復興的收藏,梵蒂岡堪稱世界一絕了。其中西斯廷小教堂里世界名作穹頂畫《創世紀》、巨幅壁畫《最後的審判》都以宗教故事為主題,出自一代巨匠米開朗基羅一人之手筆。而拉斐爾則於1508—1518年為梵蒂岡做壁畫10年,建立了他的畫室,總稱為《教權的建立和鞏固》,其中希臘哲人的《辯論會》和描述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大數學家歐幾里得的《雅典學院》堪稱極品。
令人感嘆的是拉斐爾組畫的題目是《教權的建立和鞏固》,但他以復興古希臘藝術的內容和手法,表現了古希臘人講科學、允許不同意見發表的百花齊放精神,反而從根基上摧垮了教權,真是最大的諷刺。看來先進科學和文化的方向是任何權力都難以阻擋的,規定了宣揚教權的創作題目,卻限制不住其表現方法,反而促進了對教權抑殺創造性的懷疑,真是螳臂當車,傳為千古笑柄。
本以為羅馬、梵蒂岡的雕塑已嘆為觀止,而到了佛羅倫薩就只好再「嘆」了。究竟是羅馬的雕塑「最」好,還是佛羅倫薩的「最」好呢?究竟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最」好?還是皮歐菲迪的雕塑「最」好呢?
第七位:京都國立博物館(Kyoto National Museum)
京都國立博物館是於明治中葉時期建造的法式文藝復興風格的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的本館(主樓)主要用於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館內所藏大約1萬多件貴重文物,定期變換內容在新館舉辦常設展。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磚結構建築物本身,由於其特殊的歷史價值,還被列為日本的國家重要文物。
第八位:皇家馬來西亞三軍歷史博物館
皇家馬來西亞三軍歷史博物館由數棟單層營房構成,共分五個不同主題的展示館,其中,一館為太平洋戰爭,二館為馬來亞內戰,三館為名將錄,四館為英雄榜,五館為聯合國維和行動。
一館是博物館的精華所在,入口處外有兩座小亭,一座裡面放著一輛二戰時英軍所用的通用裝甲偵察車。另一座則放著馬來亞馬來西亞王國剛獨立時的國名在內戰期間所使用的戴姆勒偵察車,該車是二戰期間英軍普遍使用的裝甲車,炮塔上還有當年皇家馬來亞陸軍軍徽,顯得十分醒目。
太平洋戰爭對馬來西亞人民來說,是揮之不去的慘痛記憶。當年日軍從泰國宋卡灣登陸,沿著狹窄的印度支那——馬來亞走廊,僅用了2個月零7天的時間,打敗主要由英、澳大利亞和印度部隊組成的盟軍,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一館所陣列的就是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文物,包括當年日軍作戰路線圖、幾次主要戰役的說明及英軍馬來亞作戰的戰斗序列,日軍和盟軍代表性的輕型裝備與軍服,馬來亞步兵旅的作戰紀錄等。最令人注意的是「馬來亞的淪陷」和「新加坡的投降」這一段戰史。
二館主要描述馬來西亞在1948年6月16日到1960年7月31日之間12年內戰的內容。
三館的名將錄,均以馬來西亞歷年來的參謀總長為對象,有繪制的肖像,並收集其制服、勛章,及敘述其人其事供後人瞻仰。
四館的英雄榜,則記述和保存了二戰和支持聯合國和平任務期間,馬來西亞軍人的戰斗英雄事跡。二次大戰時,在馬來半島作戰的英國馬來亞指揮部,共轄有2個馬來步兵旅、1個印度軍、1個印度步兵旅、1個澳大利亞師和其它英軍步兵團,在這時期內,共產生了3位馬來西亞的戰斗英雄。
五館展示的是有關維和的裝備和資料。馬來西亞在二次大戰結束後這近50年來,一共派遣過將近3200人次的部隊,參加剛果、兩伊戰爭、納米比亞、海灣戰爭、莫三比克和柬埔寨等次和平任務。最近的一次是在科索沃,馬來西亞應聯合國的請求,派出一支營級的和平部隊。
第九位:故宮博物院(故宮)(The Palace Museum)
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成立於1925年10月10日,是我國最大的一座綜合性博物館。
故宮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有宮殿建築9000多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分前朝、後寢兩大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左右輔以文華殿、武英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後寢以乾清宮、坤寧宮、交泰宮為中心,左右輔以東西六宮,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及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明清兩朝共有24代皇帝在此居住和行使國家最高統治權。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明清宮廷歷史、宮殿建築和古代藝術品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多為歷代藝術珍品。故宮展覽有「宮廷史跡陳列」和「歷代藝術陳列」兩大體。
前者主要是中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御花園,西路養心殿、儲秀宮等宮廷原狀陳列;後者分布在中路各宮殿的兩廡和冬路殿宇,如陶瓷館、青銅器館、繪畫館等,展示了我國燦爛的古代文明。陶瓷館為「陶瓷通史陳列」,展出了各時代陶瓷精品400多件。青銅器展出了商、周、春秋、戰國各時代青銅代表器物,反映了我國青銅文化的基本面貌。繪畫館以專題展覽為主,輪流展出館藏繪畫精品。
第十位: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Hermitage Museum)
冬宮是俄羅斯著名的皇宮,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正如人類歷史上其它著名的宮殿一樣,該宮殿自從建成以來一直備受劫難。冬宮初建於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後被精心修復。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成封閉式長方形,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築宮殿裡面有內院,三個方向分別朝向皇宮廣場、海軍指揮部、涅瓦河,第四面連接小埃爾米塔日宮殿。
面向冬宮廣場的一面,中央稍突出,有三道拱形鐵門,入口處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冬宮四周有兩排柱廊,雄偉壯觀。宮殿裝飾華麗,許多大廳用俄國寶石——孔雀石,碧玉,瑪瑙製品裝飾,如孔雀大廳就用了2噸孔雀石,拼花地板用了9重貴重木材。埃爾米塔日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最有特色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物。其完整性與華麗程度都令人印象深刻,裝潢豐富,窗上飾框及浮雕裝飾給人以力量,圓柱有規律的排列,牆表面由白色、綠色相間配合,使長長的外觀形形色色,生動起來。1917年2月前,冬宮一直是沙皇的宮邸,後來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佔據。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起義群眾攻下了冬宮。十月革命後,將原來官廷房舍和整個冬宮撥給艾爾米塔什,1922年正式建立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1946年冬宮表面塗成起初的藍寶石顏色。
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與巴黎的盧浮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齊名。該館最早是葉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1764年,葉卡特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冬宮的艾爾米塔日(法語,意為「隱宮」),該館由此而得名。
博物館現包括五座建築物:冬宮、艾爾米塔什、舊艾爾米塔什、艾爾米塔什劇院、新艾爾米塔什。目前,博物館共分八個部分:原始文化部、古希臘、羅馬部、東方民族文化部、俄羅斯文化史部、古錢幣部、西歐藝術部、從事導游工作的科學教育部和作品修復部。8個部共有藏品270餘萬件,包括史前文化和埃及藝術收藏品以及大量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俄國、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油畫及雕刻。
其中有1.5萬幅繪畫,1.2萬件雕塑,60萬幅線條畫作品,100萬塊硬幣和證章,22.4萬件古代傢具、瓷器、金銀製品、寶石與象牙工藝品等。這些工藝品分別陳列在350多個展廳中,如畢加索立體畫展廳,意、法畫家展廳,俄國歷代服裝展廳等。所有展廳各具特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彼得大帝展廳,這里陳列有大量的彼得大帝生前用品,其中許多是他親手製造的。展廳中的一個玻璃櫃中有一尊彼得大帝的臘坐像,頭發是彼得大帝本人的真發。肖像旁立有一木桿,木桿上端兩米多的地方刻有一道線,以示彼得大帝身高超過兩米。同中國故宮一樣,該館藏品異常豐富,因此參觀者如果想要走遍所有全部展廳,恐怕花上一個月的時間都不夠。
⑹ 急求博物館基礎知識
我也不知道博物館基礎知識是什麼,我自己找了一些資料,你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博物館基本知識
1、什麼是博物館:
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
博物館的社會職能:
1.收集、保藏文物標本和其它實物資料
2.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3.進行愛國主義思想道德教育
4.科學研究
5.豐富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生活
博物館的特徵
以實物為基礎,組織形象的陳列,進行直觀的宣傳教育。實物性、直觀性同學術性的相互結合構成博物館的顯著特徵。
博物館的類型(共分為5大類):
歷史博物館、紀念博物館 、文化藝術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 、綜合性博物館
2、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從小里說,這是源遠流長的地方歷史的重要見證;從大里說,這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博物館不單純是一個市民文化補習的地方,更重要的,它應該成為市民休閑的主要場所之一,獲得多少知識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難得的靜謐、幽雅氣氛,並在這個氣氛中放鬆在工作、學習中綳緊的心弦成為來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博物館的文物是靠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達到歷史與現在人的對話,它已成為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對人類文化遺存、自然遺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歷史發展】
博物館現象最初萌發於人們的收藏意識。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就注意尋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歐亞非大帝國的軍事行動中,把搜集和掠奪來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里士多德曾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教學,傳播知識。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繼續南征北戰,收集來更多的藝術品。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館一詞,也就由希臘文的「繆斯」演變而來。
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不同,繆斯神廟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裡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傳說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德都是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的。
繆斯神廟這座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在公元5世紀時被毀於戰亂。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在17世紀後期出現。在18世紀,英國有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他決定把自己將近八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它的首要職責。
從1977年開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且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今年是第22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無論以前人們曾有過多麼的輝煌的文明,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造著文明,文明卻無法永生——這是永恆的法則。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某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這個途徑就是博物館。
還有一種說法:「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到了19世紀的後半葉,我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我國出現得比較晚,僅有一百來年的時間。日語中的「博物」一詞來源於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詞,而這一來源於拉丁文的詞又是出於希臘文meusion一詞,它的意思是一個專門為供奉希臘神話中掌司詩歌、舞蹈、音樂、美術、科學等活動的九個女神meusin的場所。
在古代希臘,另外有一種與現代博物館性質比較接近的專為保藏寶物的機構,它是一種專門保存版畫、珠寶、王室的旗幟和權杖以及其它珍貴飾物的收藏機構。這種寶物庫在歐洲其它的國家也有發現。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收藏內容的擴大,原來一些寶物庫逐漸使用了當時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國慕尼黑,兩種不同名稱的博物館同時存在了很長的時間。隨著時代的轉移和社會教育發展的需要,改了名稱並擴大了規模的博物館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寶物庫,終於成為今天流行的為廣大群眾開放的博物館。【博物館類型】
隨著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館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劃分博物館類型的主要依據,是博物館藏品、展出、教育活動的性質和特點。其次,是它的經費來源和服務對象。
■外國博物館
外國博物館,主要是西方博物館,一般劃分為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和特殊博物館四類。
▲藝術博物館,包括繪畫、雕刻、裝飾藝術、實用藝術和工業藝術博物館。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藝術的博物館包括進去的。有些藝術館,還展示現代藝術,如電影、戲劇和音樂等。世界著名的藝術博物館有盧浮宮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
▲歷史博物館,包括國家歷史、文化歷史的博物館,在考古遺址、歷史名勝或古戰場上修建起來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秘魯國立人類考古學博物館是著名的歷史類博物館。
▲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容涉及天體、植物、動物、礦物、自然科學,實用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巴黎發現宮等都屬此類。
▲ 特殊博物館,包括露天博物館、兒童博物館、鄉土博物館,後者的內容涉及這個地區的自然、歷史和藝術。著名的有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斯坎森露天博物館等。
▲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自然保護區、科學中心和天文館以及圖書館、檔案館內長期設置的保管機構和展覽廳都劃入博物館的范疇。
■中國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在1988年前都是被劃分為專門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三類,國家統計局也是按照這三類博物館來分別統計公布發展數字的。
中國博物館事業的主管部門和專家們認為,在現階段,參照國際上一般使用的分類法,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將中國博物館劃分為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這四種類型是適合的:
▲歷史類博物館以歷史的觀點來展示藏品,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藝術類博物館主要展示藏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如故宮博物院、南陽漢畫館、廣東民間工藝館、北京大鍾寺古鍾博物館、徐悲鴻紀念館、天津戲劇博物館等。
▲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以分類、發展或生態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體的方法從宏觀或微觀方面展示科學成果,如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台灣昆蟲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等。
▲綜合類博物館綜合展示地方自然、歷史、革命史、藝術方面的藏品,如南通博物苑、山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
3、什麼是博物館?
什麼是博物館?
(英)彼得•伍得希德,傑弗里•斯坦思菲爾德 宋向光譯
「博物館」一詞源於古希臘文「mouseion」,該詞原意為「思考之所」或「繆斯的寶座」。羅馬時代,「博物館」指從事哲學討論的場所。劉易斯的研究告訴我們,「博物館」一詞在十五世紀被重新使用,當時用以專指「偉大的羅倫索」的私人收藏,羅倫索是文藝復興時期統治佛羅倫薩城邦的梅迪西家族的成員之一。十七世紀,「博物館」被廣泛地用於指稱私人鑒賞家的收藏。十八世紀以後,「博物館」的詞義發生明顯的變化,重要用來指那些專門從事保護和陳列社會所有的收藏品的文化事業機構。
十八世紀末,「博物館」一詞的釋義為存放和陳列文化遺產的物品的建築,而不再僅僅注重藏品自身。近年來,隨著露天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的發展,由於此類博物館的藏品不僅包括大量的實物物品,也有許多建築物,因此,館舍要素在博物館定義種的重要性逐漸削弱。在當代,一般認為「博物館」一詞還包括「藝術館」。
歷史上,人們還曾使用過其它一些詞彙,它們常被作為博物館的同義詞。「畫廊」一詞在十六世紀時使用較為普遍,它源於義大利語「galleria」,用以特指那些平面為長方形的,且常用於陳列繪畫和塑像的房間,與義大利語的「museo」一詞不同。「museo」是指那些主要用於陳列青銅器皿、雕刻藝術品和其它珍稀藝術品的場所。「密室」一詞則用來形容鑒賞家的私人收藏和存放裝飾藝術品的房間。德語中也有一些用於區分自然標本收藏、藝術品收藏和歷史標本收藏的專有名詞。
由於自名為「博物館」的社會文化事業團體的表現形式異常繁多,以至於使人們很難把握它們的共同之處。當前為人們普遍接受的博物館定義見於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該章程於1974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第11屆國際博協會員大會上被通過。這個定義是:
「(博物館是)非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陳列有關人類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物證。」
博物館的定義服務於多種目的。那些為博物館專業團體所採納的博物館定義,其主要作用是規定團體成員所應具備的資格。隨著時間的推移,更為精確的博物館定義為這些團體所接受,其主要作用是在工作準則中對博物館職能的規定,以及用於對博物館資格的審查,同時也作為促進建立專業人員標準的一個重要步驟。英國博物館協會於1984年通過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博物館定義:
「博物館是為公眾的利益而收集、記錄、保護、陳列、闡釋物質證據與之相關的信息的機構。」
這一定義於1988年為英國博物館與美術館委員會所接受,作為該委員會組織起草的全英博物館登記辦法中的「博物館」定義。
美國博物館協會於1962年通過的博物館定義是:
「(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為組織臨時性展覽,該機構應享有免交聯邦和州所得稅的待遇,向社會開放,由代表社會利益的機構進行管理,為社會的利益而保存、保護、研究、闡釋、收集和陳列具有教育和欣賞作用的物品及具有教育和文化價值的標本,包括藝術品、科學標本(有機物和無機物)、歷史遺物和工業技術製成品。符合前述定義的機構還包括具備上述特點的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天象廳、歷史文化學會、歷史建築和遺址。」
美國博物館協會於1970年制定的「博物館資格審查辦法」中「博物館」定義的文字表述於此略有不同。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博物館定義均有附加解釋條文,對定義正文中的某些詞彙加以進一步的規定。此外,博物館定義中還經常有一些小的改動,以反映博物館事業和所處環境的變化。還需明確的是,上述博物館定義多指公共博物館,即由公共經費支持的博物館。但是,許多私立博物館和「獨立」博物館同樣適用上述定義。我們應記住這樣一個事實,即公共博物館是近、現代社會的產物,許多當代公共博物館源於私人收藏,那些私人收藏主要是為了滿足收藏者個人的興趣。
什麼是博物館學?
博物館學研究的緣起似乎可追溯到十八世紀時關於博物館工作方法的討論,其中最重要的時尼克里阿斯撰寫的《博物館技術》(1727年),該書討論了藏品分類、藏品保護和藏品資源等問題。
盡管有關博物館學史的研究尚不充分,且缺少這方面的專著,但在一些國家中已開始探討博物館學研究的初期情況及發展。英國萊斯特大學第一位博物館學博士學位獲得者蒂勒的博士論文題目為「博物館學及其傳統:英國的經驗,1845-1945」。這篇論文回顧了英國博物館學研究的歷史。美國的卡士曼(1984)和馬爾特(1987)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工作。這些研究表明,博物館學研究的早期工作主要是由博物館個別工作人員進行的,對他們的首創精神和成果已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描述。
「博物館學」一詞的使用時間並不太久,在大學中開設博物館學專業課程始於本世紀六十年代。「博物館學」是一個比較概括的詞彙,它包含博物館學和博物館技術兩項主要內容,也可以說它是研究博物館工作理論和方法的各個方面的一門學問。劉易斯曾指出,博物館學和博物館技術這兩個詞彙的出現是比較早的。如1776年門德斯•德•考斯特在其著作中曾使用「博物館技師」一詞。1878年,德國垂斯登曾刊行一份關於博物館學的刊物。國際博物館協會在1972年曾對「博物館學」和「博物館技術」作了如下解釋:
「博物館學是關於博物館的科學。它致力於研究博物館的發展歷史和背景,博物館在社會中的作用,博物館研究,藏品保存,教育和組織機構的特定組織形式,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同種類博物館的分類研究。簡而言之,博物館學是一門分支學科,它主要注重對博物館的目的和組織的研究。」
「博物館技術是與博物館學有關的技術方法的總匯,它包括博物館各方面工作的方法和實際操作。」
當代博物館學反映著博物館的兩項最基本的且又相互關聯的職能,其中之一是搜集和保護自然標本和文化遺物,另一項職能也是與此緊密聯系的,即通過陳列、教育、闡釋等活動使公眾能接觸、利用這些物品,達到教育和欣賞的目的。
博物館藏品管理的理論和時間使博物館學的一項主要內容,近年來得到逐漸完善,其內容也日漸復雜,這是由於博物館必須遵從日漸增多的國際和國家法規、協議、公約,以及有關搜集活動和文化財產所有權轉移的准則。博物館藏品管理事務受到重視,也反映處公眾對用公共經費支持的文化事業機構日益關注的現實。
一些「高、精、尖」科學技術更多地被博物館所採用,這對博物館藏品管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反映在藏品保存工作范圍的擴展。盡管藏品保存工作歷來被看作是藏品管理工作的組成部分之一,但近年來藏品保存工作逐漸發展成為專門學科,有本專業的專家、培訓課程、專業組織和學術理論。藏品保存工作內容也有明顯的改變,從側重對物品的維護、修復,轉變為「預防性藏品保存」;以及從對博物館環境(光線、氣候、和環境因素)的調控,發展到使由於環境因素導致的藏品劣變降低到最低限度。藏品保存工作已發展為專門學科,例如,1987年成立的下屬於國際博協的國際博物館藏品保存委員會包括有25個工作小組,涉及不同門類的博物館藏品以及藏品保存工作的不同方面。
此外,在博物館藏品檔案管理和藏品信息再現方面也發生了一場革命,這是使用了電子計算機的結果,這也是博物館工作的一項主要內容,並且正逐漸發展成為專門學科,已組織了專門組織、培訓課程和發行了定期學術刊物。
由於公眾對博物館事業日益關注,使得博物館更加重視公眾服務工作,這種狀況使一些學者注意對博物館觀眾、以及觀眾對博物館和博物館組織的各項活動的反應的研究。近期的研究項目包括人口統計學研究,對博物館觀眾(非觀眾)的動機和行為表現的研究,以及嘗試測度陳列設計手法及建築特色對觀眾的欣賞、學習和活動動機的影響程度。早在本世紀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中期,美國的一些學者就已開始這些方面的研究,但在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這方面的研究終止了。直到本世紀六十年代,才又重新開始隊商業性及臨時性展覽效果的評估研究工作,而且是有館外的學者主持進行。現在,許多博物館已將對本館的陳列和各項活動進行評估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並由本館專職工作人員負責。對評估工作日益重視的標志之一是在1985年成立了國際博物館觀眾研究圖書館。
博物館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依靠完善的組織管理工作,博物館管理包括藏品管理、館舍和設備的管理、以及人員管理。有關博物館館舍管理的研究已進行多年,第一部專著於1950年出版。近年來出版的有關專著雖然多側重建築的形式,但越來越多的人們已注意到博物館建築的功能,即如何改善藏品安全和保管條件,為公眾提供適宜的設施,並滿足在博物館中進行的各種活動的需要。
博物館學課題的組織
確定一種完善的博物館學研究課題組織辦法是相當困難的。國際博協於1946年編制了博物館圖書文獻分類辦法,作為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中博物館條目的擴充。國際博協的圖書分類辦法曾經過多次修改和擴充,這一辦法還為國際博協編制的「國際博物館學目錄」年刊所採用,其中包括八項主要條目:
一般博物館學,
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物保護,
博物館和社會,
博物館(管理、人員、館舍設計和設備),
博物館藏品(搜集、藏品檔案、研究、保存和保衛),
博物館,傳播和闡釋(公眾、陳列、教育和文化活動),
博物館類型,
國家和國際博物館協會的活動。
博物館學研究課題的另一種組織辦法來自博物館培訓課程計劃。國際博協人員培訓小組和國際博協下屬的國際博物館工作人員培訓委員會為博物館專業人員培訓制定了「國際博協基本教學大綱」(1980)。這一教學大綱已被廣泛採納,盡管通常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細微的改動。這一「基本教學大綱」包括九項主要條目:
博物館學介紹:發展史和博物館宗旨,
博物館的組織、工作和管理,
博物館建築、布局和設備,
博物館藏品:來源、相關記錄、修復和搬運,
科研工作、研究,
博物館藏品的保護與管理,
展示:陳列,
公眾,
博物館的文化和教育活動。
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在編制教學大綱「博物館學學習要點」及相關參考資料時,採取了一種簡明的辦法,即:
博物館背景:涉及博物館的哲學、歷史和現實背景,包括博物館的組織、法律、服務對象和專業。
博物館藏品管理:涉及到藏品保護和管理工作的諸多方面,包括藏品搜集工作方針、搜集工作所涉及的法律、法規、搜集方式、藏品檔案、藏品庫房、安全保衛和保險、研究和利用。
博物館管理:包括博物館管理機構的構成和職責、博物館工作人員、博物館館舍和選址、設備和材料、以及工作經費。
博物館服務:主要關注於博物館為公眾提供的各種形式的服務,包括陳列工作方針和實踐、博物館教育服務、博物館信息服務、「博物館之友」、義務工作者和商業活動。
博物館學和其它學科的關系
由於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博物館,博物館學必須反映這些不同的看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一些人認為博物館是藝術事業中的一部分,與戲劇和音樂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種認識從許多藝術事業管理課程中包括有博物館內容上得到反映;但是,另一些人則認為博物館屬於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與那些負責管理保護自然保護區、歷史遺址、歷史建築及歷史紀念物、紀念地的組織有密切的聯系,這是由於博物館藏品只有在「原生地」才能被完全地了解和理解。還有一些人則認為,博物館應屬於旅遊或休閑業,特別是那些吸引了眾多觀眾的博物館更應歸屬於此。而對那些教育職能發揮充分的博物館來說,則似乎應被視為是教育事業中的一個專門部門。
博物館學與一些專門學科,如藝術、考古、生物學、植物學和地理學,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例如,一為考古類藏品的管理人會視自己為在博物館中工作的考古學家;而一位藝術類藏品的管理人會認為自己是藝術史學者,而不僅僅是一位博物館藏品管理人。
此外,博物館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必須緊密依託於其它相關專業學科。如博物館藏品保存工作植根於化學和物理學;博物館建築研究則源於建築學;博物館陳列研究大量汲取了涉及理論和教育學的成果。鑒於很難將博物館學的分支學科與相關專業學科截然區分開來,一些研究者認為博物館學不是一門完全獨立的專門學科。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在這里討論。重要的是,人們已認識到博物館學是與其它相關專業學科緊密聯系的,而且不可能與之相分離。
原文載於《博物館學資料舉要》
⑺ 找一些關於博物館的資料
博物館目錄
【歷史的發展】
【博物館類型】
【國際博物館日】
【博物館之最】
【中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館相關書籍】
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從小里說,這是源遠流長的地方歷史的重要見證;從大里說,這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博物館不單純是一個市民文化補習的地方,更重要的,它應該成為市民休閑的主要場所之一,獲得多少知識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難得的靜謐、幽雅氣氛,並在這個氣氛中放鬆在工作、學習中綳緊的心弦成為來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博物館的文物是靠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達到歷史與現在人的對話,它已成為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對人類文化遺存、自然遺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編輯本段]【歷史的發展】
博物館現象最初萌發於人們的收藏意識。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就注意尋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歐亞非大帝國的軍事行動中,把搜集和掠奪來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里士多德曾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教學,傳播知識。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繼續南征北戰,收集來更多的藝術品。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館一詞,也就由希臘文的「繆斯」演變而來。
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不同,繆斯神廟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裡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傳說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德都是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的。
繆斯神廟這座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在公元5世紀時被毀於戰亂。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在17世紀後期出現。在18世紀,英國有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他決定把自己將近八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它的首要職責。
從1977年開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且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今年是第22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無論以前人們曾有過多麼的輝煌的文明,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造著文明,文明卻無法永生——這是永恆的法則。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某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這個途徑就是博物館。
還有一種說法:「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到了19世紀的後半葉,我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我國出現得比較晚,僅有一百來年的時間。日語中的「博物」一詞來源於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詞,而這一來源於拉丁文的詞又是出於希臘文meusion一詞,它的意思是一個專門為供奉希臘神話中掌司詩歌、舞蹈、音樂、美術、科學等活動的九個女神meusin的場所。
在古代希臘,另外有一種與現代博物館性質比較接近的專為保藏寶物的機構,它是一種專門保存版畫、珠寶、王室的旗幟和權杖以及其它珍貴飾物的收藏機構。這種寶物庫在歐洲其它的國家也有發現。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收藏內容的擴大,原來一些寶物庫逐漸使用了當時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國慕尼黑,兩種不同名稱的博物館同時存在了很長的時間。隨著時代的轉移和社會教育發展的需要,改了名稱並擴大了規模的博物館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寶物庫,終於成為今天流行的為廣大群眾開放的博物館。
[編輯本段]【博物館類型】
隨著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館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劃分博物館類型的主要依據,是博物館藏品、展出、教育活動的性質和特點。其次,是它的經費來源和服務對象。
■外國博物館
外國博物館,主要是西方博物館,一般劃分為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和特殊博物館四類。
▲藝術博物館,包括繪畫、雕刻、裝飾藝術、實用藝術和工業藝術博物館。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藝術的博物館包括進去的。有些藝術館,還展示現代藝術,如電影、戲劇和音樂等。世界著名的藝術博物館有盧浮宮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
▲歷史博物館,包括國家歷史、文化歷史的博物館,在考古遺址、歷史名勝或古戰場上修建起來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秘魯國立人類考古學博物館是著名的歷史類博物館。
▲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容涉及天體、植物、動物、礦物、自然科學,實用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巴黎發現宮等都屬此類。
▲ 特殊博物館,包括露天博物館、兒童博物館、鄉土博物館,後者的內容涉及這個地區的自然、歷史和藝術。著名的有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斯坎森露天博物館等。
▲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自然保護區、科學中心和天文館以及圖書館、檔案館內長期設置的保管機構和展覽廳都劃入博物館的范疇。
■中國博物館
山海關長城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在1988年前都是被劃分為專門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三類,國家統計局也是按照這三類博物館來分別統計公布發展數字的。
中國博物館事業的主管部門和專家們認為,在現階段,參照國際上一般使用的分類法,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將中國博物館劃分為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這四種類型是適合的:
▲歷史類博物館以歷史的觀點來展示藏品,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藝術類博物館主要展示藏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如故宮博物院、南陽漢畫館、廣東民間工藝館、北京大鍾寺古鍾博物館、徐悲鴻紀念館、天津戲劇博物館等。
▲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以分類、發展或生態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體的方法從宏觀或微觀方面展示科學成果,如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台灣昆蟲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等。
▲綜合類博物館綜合展示地方自然、歷史、革命史、藝術方面的藏品,如南通博物苑、山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
[編輯本段]【國際博物館日】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一詞,源於希臘文「繆斯庵」,原意為「祭祀繆斯的地方」。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科學與藝術的九位神女的通稱,她們分別掌管著歷史、天文、史詩、情詩、抒情詩、悲劇、喜劇、聖歌和舞蹈,代表著當時希臘人文活動的全部。
1971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召開大會,針對當今世界的發展,探討了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功能與人類未來的關系。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國際博物館協會從1977年開始,將每年的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
歷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
1992年主題是:「博物館與環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
1993年主題是:「博物館與土著人」(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1994年主題是: Behind the Scenes in Museums。
1995年主題是:「反應與責任」(Response and responsibility)。
1996年主題是: Collecting today for tomorrow。
1997年主題是:「與文物的非法販運和交易行為進行斗爭」(The fight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of cultural property)。
1998年主題是:「與文物的非法販運和交易行為作斗爭」。
1999年主題是:「發現的快樂」(Pleasures of discoverty)。
2000年主題是:「致力於社會和平與和睦的博物館」(Museums for Peace and Harmony in Society)。
2001年主題是:「博物館與建設社區」(Museums: building community)。
2002年主題是:「博物館與全球化」(Museums and Friends)。
2004年主題是:「博物館與無形遺產」。
2005年主題是:「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
2006年主題是:「博物館與青少年(Museums and Young)」
2007年主題是:「博物館和普遍遺產」
2008年主題是:「博物館:促進社會變化的力量(Museums as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編輯本段]【博物館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美國華盛頓特區斯密斯紹年恩研究院。包含16個博物館和1個國家動物公園,號稱世界之最。擁有1.4億件展品,有6000多個雇員。
▲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的英國自然博物館和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都被國際上公認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列。雖然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建館時間比美國自然博物館的時間要早116年,但是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基地面積、陳列內容、觀眾人數等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擁有極其豐富的動物標本和其他珍藏,這是該館開展科學研究和科學宣傳的雄厚基礎。例如,該館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鳥類標本就有80多萬件,在恐龍整理室里就安放著數百幅恐龍骨架標本。
▲最美的博物館之一:1997年,一座石破天驚的建築傑作在西班牙中等城市畢爾巴鄂橫空出世,它以奇美的造型、特異的結構和嶄新的材料立刻博得舉世矚目,被報界驚呼為「一個奇跡」,稱它是「世界上最有意義、最美麗的博物館。」它就是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最多的國家:哪個國家也比不上英國的博物館數量,尤其是倫敦。英國是博物館迷的最愛,也是最早發展出現代博物館學並擁有全世界最高博物館密度的國家。 博物館迷在倫敦,若不在家,就肯定在往圖書館的路上,單是倫敦就有200多家博物館,而且其中不少是免費的。大英博物館從建立伊始就堅持對公眾免費開放。 在城市中麻痹了感覺的自己,能在博物館中慢慢找回細膩的觀察力以及感受藝術和生活的本能。你會受益無窮的。
▲世界五大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館(冬宮)、中國的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館。其中前四個是世界公認的具有世界性文物收藏的博物館。
△盧浮宮:這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宮殿始建於12世紀末,是當時法國王室的城堡,被充當為國庫及檔案館。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擴建和修繕逐漸成為一個具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金碧輝煌的王宮。從16世紀起,弗朗索瓦一世開始大規模的收藏各種藝術品,以後各代皇帝延續了這個傳統,充實了盧浮宮的收藏。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如今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已達40萬件,其中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1981年,法國政府這座精美的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從此盧浮宮成了專業博物館。其藝術藏品種類之豐富,檔次之高堪稱世界一流。其中最重要的鎮宮三寶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維納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迄今為止,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盧浮宮正門入口處有一個透明金字塔建築,它的設計者就是著名的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大不列顛博物館 :大不列顛博物館,即大英博物館始建於 1823年。她的展覽館里保存著最能代表英國藝術和文學的珍品,有很多極珍貴的文件與手稿,如英國大憲章的原稿、莎士比亞手稿真跡等等;有埃及、西亞、東方、希臘、羅馬和英國的歷史文物;有英國歷代的「戰利品」,如小巧的埃及獅身人面像、從雅典女神殿取來的愛爾琴大理石等等;此外還收集了中國、印度等歷史悠久國家的民俗資料、美術品及出土文物。在中國展室可看到許多中國古玩字畫,這些器物多是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掠奪的。其東方藝術館的藏品絕大多數是中國文物,達兩萬多件。其中有六千多年前的半坡村紅陶碗,新石器時代的玉刀、玉斧,商周的青銅器,秦漢以降直至明清各個時期的瓷器、玉器、漆器、繪畫、雕塑等等,乃至博物館後門的兩座大石獅,都是中國藝術品。這里還藏有斯坦因從敦煌藏經洞掠奪的大量佛畫。其館藏最著名的中國名畫是傳為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所作《女史箴圖》。這是一卷流傳有緒的著名巨跡,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極高的地位。此件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劫往英國的。 其圖書館以豐富的館藏聞名於世,英國的每種書在此都有保存,事實上,國家所有的出版發行物你都能在此找到。此外不乏各國珍貴的版本和極具價值的文獻手稿。這個圖書館是最佳學問天地,馬克思的《資本論》即在此完成。大英圖書館的藏書中,中國古籍達六萬多種,內有中國波羅蜜佛經的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中國歷代宮廷檔案、竹簡、刻本等,還有敦煌寫本一萬余件。
△大都會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7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佔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大都會博物館號稱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館,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00多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 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的完整的公元前15年的埃及神殿,它的總重量為800噸,據說拆的時候為了確保原貌,還給每塊磚上都打了標號,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裝1.5萬件。我國的蘇州園林,1981年9月才由我國蘇州能工巧匠建成的明軒也被仿建在博物館的主樓二層的北廳之中,這可能真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十分吸引觀眾,為了避免擁擠,規定了專門路線入園,由定時電梯控制人數。園中飛檐、雕梁、魚池、涼亭,室內對聯、撣瓶、八仙桌、太師椅一應俱全。除明軒外,還按時間和國別布置了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從14至18世紀的室內陳設。盡管都是一樣的富麗堂皇,但法國式的畫頂、英國式的壁爐和西班牙式的傢具還是刻上了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烙印。博物館內還收藏了大量來自中國的文物和藝術品,特別是一些佛像和壁畫,遊客在館內還可以欣賞到一些珍貴的中國古代繪畫,例如唐代韓乾的《照夜白圖》。
△埃米塔什博物館
埃米塔什博物館即冬宮,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最早是葉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1764年,葉卡特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冬宮的埃米塔什(法語,意為「隱宮」),該館由此而得名。 冬宮初建於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後被精心修復。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成封閉式長方形,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築宮殿裡面有內院,三個方向分別朝向皇宮廣場、海軍指揮部、涅瓦河,第四面連接小埃爾米塔日宮殿。面向冬宮廣場的一面,中央稍突出,有三道拱形鐵門,入口處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冬宮四周有兩排柱廊,雄偉壯觀。宮殿裝飾華麗,許多大廳用俄國寶石——孔雀石,碧玉,瑪瑙製品裝飾,如孔雀大廳就用了2噸孔雀石,拼花地板用了9重貴重木材。埃米塔什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最有特色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物。其完整性與華麗程度都令人印象深刻,裝潢豐富,窗上飾框及浮雕裝飾給人以力量,圓柱有規律的排列,牆表面由白色、綠色相間配合,使長長的外觀形形色色,生動起來。1917年2月前,冬宮一直是沙皇的宮邸,後來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佔據。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起義群眾攻下了冬宮。十月革命後,將原來宮廷房舍和整個冬宮撥給艾爾米塔什,1922年正式建立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1946年冬宮表面塗成起初的藍寶石顏色。博物館現包括五座建築物:冬宮、埃米塔什、舊埃米塔什、埃米塔什劇院、新埃米塔什。目前,博物館共分八個部分:原始文化部、古希臘、羅馬部、東方民族文化部、俄羅斯文化史部、古錢幣部、西歐藝術部、從事導游工作的科學教育部和作品修復部。8個部共有藏品270餘萬件,包括史前文化和埃及藝術收藏品以及大量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俄國、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油畫及雕刻。其中有1.5萬幅繪畫,1.2萬件雕塑,60萬幅線條畫作品,100萬塊硬幣和證章,22.4萬件古代傢具、瓷器、金銀製品、寶石與象牙工藝品等。這些工藝品分別陳列在350多個展廳中,如畢加索立體畫展廳,意、法畫家展廳,俄國歷代服裝展廳等。所有展廳各具特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彼得大帝展廳,這里陳列有大量的彼得大帝生前用品,其中許多是他親手製造的。展廳中的一個玻璃櫃中有一尊彼得大帝的臘坐像,頭發是彼得大帝本人的真發。肖像旁立有一木桿,木桿上端兩米多的地方刻有一道線,以示彼得大帝身高超過兩米。同中國故宮一樣,該館藏品異常豐富,因此參觀者如果想要走遍所有全部展廳,恐怕花上一個月的時間都不夠。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80,000㎡。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 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經初步清點,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據1925年公開出版的二十八冊《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一書所載,計有一百一十七萬余件,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於此。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為此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分別組織人力繼續對文物進行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夕,為了保護故宮文物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故宮博物院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從1933年2月至5月,宮內重要文物被裝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遂於南京建立文物庫房,並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1937年,南遷文物又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 別存於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三處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後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一萬余箱,但至今還有2,221箱仍封存於南京庫房。近十幾年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而且,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編輯本段]【中國博物館學會】
中國博物館界群眾性的學術團體。
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倡議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經有關單位協商,確定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革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作為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的發起單位。1980年 7月,8個發起單位的負責人在北京開會,決定先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10月,在四川成都召開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成立會,會上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章程(草案)》,選舉產生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委員。
籌備委員會成立後,發展團體會員 155個,編輯出版《中國博協通訊》15期,徵集博物館學論文98篇,完成了中國博物館學會成立的准備工作。1982年 3月23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博物館學會成立大會,正式通過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
中國博物館學會至1989年已有165個團體會員,1170名個人會員。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博物館學的研究和學術活動,提高博物館的業務和學術水平,開展國際間博物館學術交流活動,增進同國外博物館工作者的聯系,編輯會刊、通訊,編譯博物館學專著、資料。
中國博物館學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中國博物館學會下設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地質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保管專業委員會、社會教育專業委員會,按照博物館學各分支學科的內容分別組織學術活動。會刊編委會負責學會會刊的編輯、出版、發行工作。
至1989年,中國博物館學會已召開代表大會兩屆,各種學術討論會16次,共收到博物館學論文近千篇,還組織了多次學術報告會和學術座談會,活躍了博物館界的學術空氣,促進了博物館學理論與實際工作水平的提高。
[編輯本段]【博物館相關書籍】
《博物館》中國有關博物館知識的通俗著作。曾昭燏、李濟編寫。1943年7月重慶正中書局出版。全書共10章,約4萬余字。第一章除說明中外博物館沿革外,著重闡述了博物館的性質與職能,強調博物館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服務,其最大「功用」是保存有價值的物品、輔助研究工作、實施實物教育和精神教育。該書的重點是闡釋博物館的具體工作。作者通過對歐美博物館的深入考察,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用大部分章節,對博物館的組織、管理、建築設備及收藏、陳列、研究、教育等工作的基本原則和要求,作了系統、扼要的說明。對中小型博物館建設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指導作用。
《博物館學》作者包遵彭,曾任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該書是以作者在大學講授博物館學的講稿為基礎編寫的。1970年1月作為 「大專教材第二種」由台北正中書局出版。全書共15章,主要論述中外博物館歷史與博物館的各項實際工作,資料大多采自歐美博物館學文獻。 第一章「緒論」闡明了全書的指導思想。作者認為,研究博物館的目的,最重要的方法應該從其「性能」與「構成要素」兩方面著手。前者由博物館的產生與發展過程,研討其各種性能的構成;後者就博物館的現狀,分析其要素。該書正是依照這種設想展開論述的。第二章介紹了世界博物館的演進;第三章探究中國博物館的淵源及發展,對台灣省博物館的狀況亦有平實的論述;第四章討論博物館的分類。其餘各章著重論述了構成博物館要素的各個方面,具體說明了博物館實際工作的內容與要求。其中關於文物藏品的介紹,主要闡釋了文物收藏、防盜、國際考古發掘原則以及名勝古跡和戰時文物的維護等內容,論述詳盡。
《中國博物館旅遊指南》,此書是一本目前比較精彩和實用的博物館參觀指引手冊,它從中國1800多所博物館中,精選出341所,按地區分類,方便出行查閱。此書還以「中國博物館名錄」欄目收集了這1800間博物館的詳細地址,一覽無余。而每所博物館的建館歷史、展覽特色、場館布局、詳細地址、開放時間也一一羅列清楚。
⑻ 數字博物館是什麼你有哪些了解
如今科技越來越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設了數學博物館,但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這件事情,所以很多人就會問:數字博物館是什麼意思呢?這種數字博物館有什麼優勢呢?那麼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而且數字博物館它的信息是虛擬化的,但是它的信息提供也是多元化的,給人們展示出來的文物是非常的具體和方便的。
⑼ 一個數學家的故事。
新聞來源: 明鏡 於 November 26, 2004 03:21:12 敬請注意: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論壇立場!
德國《明鏡》周刊11月25日報道,德國數學奇人格爾特·米特靈11月23日晚在德國中部的大學城吉森市做了心算表演,僅用了11.80秒,就心算出了一個100位數的13次方根,打破了世界心算紀錄,從而第5次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運算速度遠超計算器 現年38歲的格爾特·米特靈在吉森市的數學博物館,當著180名觀眾的面進行了這次創紀錄表演。首先由計算機隨機給出一個100位的整數,它是另外一個整數的13次方。兩名監督者將這個數字給了格爾特·米特靈,然後宣布開始並立即按下秒錶計時。人們似乎還沒有看到格爾特·米特靈如何動作,就已經聽到他大喊一聲「停」,然後格爾特·米特靈就在黑板上寫下了他的答案:45347161,並記下了秒錶顯示的時間:11.80秒。
格爾特·米特靈就這樣打破了此前由法國人阿列西斯·勒麥爾創造的在13.95秒內心算出一個100位數的13次方根的紀錄,第25次創造出世界好成績,第5次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格爾特·米特靈計算速度之快確實令人驚奇,就在他給出答案的時刻,一些好奇的觀眾還沒有將那個100位數完全輸入自己的計算器中,更不用說還要進行繁復的開13次方根的計算了。
中學時成績不出眾
格爾特·米特靈的智商很高,根據他自己的介紹,他智商高達145。他有三個學位,兩個是博士(教育學和心理學),一個是碩士(信息學),可謂文理兼通。但他說,他在中學的成績並不突出。小學四年級後要分校時,他差一點沒有被分配到揮釁潯弦瞪瘧蝗菪碸即笱У摹拔姆ǜ咧小保咧斜弦檔某杉ㄒ膊緩茫芷婪質?.7。在德國學校的評分中,1分為最高分,4分為及格。但是,他很小就顯示出對數學特別是數字的濃厚興趣。在4歲時,就學會1000以下整數的四則運算,在8歲時就學會開方。他說,在得到一個題目之後,他首先要判斷可能是答案的數的特徵,例如在這次表演中,由於給定數字末位數是1,所以答案的末位數一定也是1。然後他迅速找到一個演算法進行計算,最後找到正確答案。
給你找了一個相似的
⑽ 在德國的歷史中,柏林哪五個博物館組成了一個島
經常出門在外的朋友們都知道,不管是哪個國家、哪座城市,不管是教堂、寺廟、展覽館、名勝古跡,尤其是博物館之類的建築,都是獨立的,鮮少有聚在一起的。可你想不到的是,在德國柏林,卻有一個另類的奇葩,一座聚集了柏林5個博物館的島嶼--博物館島。
博物館島位於柏林市中心施普雷河兩條河道的匯合處,共有老博物館、佩加蒙博物館、博的博博物館、新博物館和藝術西廊5個博物館。組合在一起的博物館免去了遊客往返奔波逐個參觀的疲憊,而且每個館都單獨設計,薈萃了整座柏林歷史的精華。
老博物館來自古代美妙絕倫的雕塑,繪畫,工藝品:新博物館美貌的埃及艷後;老國家美術館著名的德國繪畫大師,法國印象派大師的傑作……每一件藏品,每一幅畫像,每一樣帶著歷史印記的古老物件,都讓這些帶著德國歷史氣息的博物館綻放著曾經的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