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教育孩子的方式與中國有何不同
德國孩子對於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國的同齡人當中顯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國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實踐,也對此予以確認。例如面對雨過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讀書學習的一位德國少女和一位美國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國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會;而德國孩子很可能就會想到: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熱愛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為什麼德國的孩子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來約束自己,是與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候甚至還需要綁縛以實行限制。德國的孩子在學校里可以有較自由充分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准則。如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臨放棄早餐、或是遲到的選擇;忘了將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便意味著得繼續穿臟衣服;人人都有記事本。
一、「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問過德國的學生關於逃學的問題,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個孩子不接受教育,社會將來就會多一個禍根。所以萬一真有孩子逃學,成年人看到後會對其嚴厲呵斥,警察會將他扣留,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此的態度非常嚴格,會令孩子馬上返校,而家長還要受到罰款或加稅的處分。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意識到,在上不上學的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德國人的教育也異常關注孩子的文明修養,他們認為孩子在行為舉止上遵守規范,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具備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石,也能為全社會創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美好的人際關系,——這在德國引起了全民的重視,報名參加專門的禮儀講座、禮儀講習班的做法已經蔚然成風。
而家長從細微之處起就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個德國孩子在餐桌上都會受到嚴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意識,同時這又是一種磨練。比如德國人在午餐後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很具有誘惑力,但這時父母更不會通融,前提是必須先吃完飯菜。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復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成為無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國常可以看到人們在耐心地排隊等候,或是為他人、為公眾著想的舉動,全社會形成一種高度自覺、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風尚。
二、「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對於孩子的獎懲,,賽里希先生的建議是,「盡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斗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干點什麼都能得到錢的報酬。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如果孩子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嚮往的地方。
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原則,否則懲罰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懲罰之前應該先對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錯以後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對他講清楚家長的要求和實施懲罰的原因,懲罰的開始和結束要明確,不要讓家中一整天都彌漫著怨憤的氣息。」
他們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幾次起床太晚,但隨之賽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懲罰便糾正了他的錯誤,她告訴菲力克斯,自己不能開車送他去學校,「我很遺憾,但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選擇,是放棄你的早餐,還是想遲到。」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准則。
三、很遺憾,你還得繼續穿臟衣服
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下,無論是父親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母親一絲不苟的勞動態度,還是老師和社會其他階層的高度職業道德感,這些都令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並把恪守信條、盡心盡責當作一種榮譽。德國的法律上還有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義,「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晚了半個小時,母親對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認為在生活細節上尤其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家庭教育對此採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讓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儲蓄存摺,在鍛煉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讓他們懂得了勤儉。
茨格拉夫人承認,「有時候作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於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這只能意味著他還要繼續穿臟衣服;而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麼面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只能作出很『遺憾』的決定。」
四、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
在德國同時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甚至連家庭主婦和中小學生也不例外,德國人把近期和遠期的大大小小的約會,計劃,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預先記錄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國稱作是記事本的社會,人們在作出決定之前多半會參閱一下自己的記事本。也許有的人認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過枯燥呆板,可能還有的人認為沒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國人卻認為這不僅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同時更關繫到對待生活的嚴肅態度。
德國人認為與時間形成的散亂的關系反映出其自身的雜亂無序的狀態,所以很早就會鍛煉孩子過一種有計劃的生活,孩子學習分配他的零花錢、支配他的時間,完成他的學習任務,發揮他的興趣愛好,其間形成一種井然有序的關系。而他們認定,筆記本有助於孩子更加准時、守秩序、愛清潔和准確,同時能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採取一種鑒別的態度。
孩子在周密地設計自己時間,同時也就開始了對其自身的周密設計。由此可見德國人幫助孩子確立面對生活的理智觀念,並非是要把他們限制在條條框框之中,而是要讓他們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更高境界。
❷ 德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轉)
對待孩子的態度 要平等對待,相互尊重 孩子做錯了事,也必須讓他道歉,而大人自己做錯了,也會向孩子道歉。在孩子做對了的時候,家長會很自豪的去表揚他們,有時會給他們一些小小的獎品,比如糖或者冰淇淋之類的。 「我教了很久,才教會他們要拿東西去給父母吃,然後,那個一歲的小孩就會在吃飯的時候用手抓起東西,給一圈。這時一定要謝謝他,然後吃下去,表揚對他們很重要。」傾聽孩子孩子早上去幼兒園,中午或下午是由大人接回家的。在接回家的路中,大人就會問他,今天干什麼了,有沒有什麼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小孩在回答的時候,大人會很認真的去聽,然後會說上幾句。晚餐的時候,就會讓孩子把有意思的事情說給父母聽。 遵守規則田芳憶女士深有感觸的說,「如果在一起玩的時候小孩耍賴,也不會太縱容,而是很認真的對他說,你這樣是不對的,這不符合游戲規則,這次我可以原諒你,如果有下次,我就沒興趣和你一起玩了。 一般晚上7點就應讓孩子做睡覺准備。孩子晚上上床睡覺,都不會太聽話,大人會先說,還有五分鍾就去睡覺了,孩子說,好。五分鍾過後,當然他不會去睡,這時大人又會說,那你還可以玩一小會兒,然後就必須睡了。過了一會兒,大人就再叫一次。如果這時孩子還是不幹,那就告訴他,我已經問過你一次,你的回答是什麼,又問了一次,你的回答又是什麼,現在你必須怎麼做。這時就已經是最後的回答了。」先到原則朱珠舉例說,「如果兩個孩子在一起爭一個玩具,那大人就會問是誰先拿到的,誰先拿到就誰先玩,如果後來的那個不幹,就問先拿到的那個,能不能請你給他也先玩一會兒呢?如果小孩說可以,就可以拿走了,如果小孩不同意,那第二個就不能玩。哭,鬧都是沒用的。如果兩個人都說是自己先拿到的,那麼,在爭執不下的時候這件玩具就會被大人拿走,兩人都沒得玩了。 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吃飯朱珠說,「我剛到德國的時候,家裡的小小孩是一歲,我看到他的第一天,他已經自己做在自己的兒單木椅上,用個塑料的小盤子在自己吃東西。還不停的要這要那,我很驚訝。而那個大一點的孩子,正是三歲,他已經坐在桌邊,和大人一起用正式的餐具用餐了,而在用餐過程中,父母還不斷的告訴他,用餐的注意事項。吃晚餐的時候,必須等所有的人都吃完才能離開座位。」自己走路「一歲的小孩一般都是自己走路,要出門的時候會用兒童車來推著他,我們一起去動物園的時候,他自己會在地上走手扶著兒童車,等走累了,再讓他坐在車上推他。爬山或滑雪的時候也都是一起去的,大人都會和他一起走。 接小孩放學,小孩的小書包,一般都是自己背的,只有他在背不動的時候,他會告訴大人,能不能請你幫我拿,大人才會接過來。」 多些時間陪孩子 「下午的時候,孩子都會到公共的游戲場去玩沙子,水和玩具。或者在家裡的院子里或者玩具室里玩。父母會陪他們一起玩。星期六日一般都是陪孩子去騎自行車或者大人跑步小孩騎車。 父母會一起陪孩子去參加幼兒園的化妝舞會,和小孩們一起跳舞,化很搞笑的妝。」 參加家庭勞動 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 小孩過生日,父母會幫他一起准備生日宴會的請貼,一般都是讓孩子自己在紙上按上小手印,由父母去寫地址和日期。請一些小孩想請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當然也會准備好很多小孩愛吃的東西。大人一起聊天,小孩一起玩。 幼兒園----不以教學,而以娛樂為主: 田女士比較說,「德國的幼兒園有教會的,當地政府的,和私人的。大數時間孩子們是,一起玩,一起唱歌,一起做手工,而幼兒園也會把今天孩子做好的小餅干、圖畫之類的成品,寫上孩子的名字,給父母。在幼兒園里,小孩自己玩的玩具是要自己去收拾的,而且有一個自己專用的小櫃子來放自己的東西。德國的小孩下午比較空閑,所以他們會有一些有趣的課程,比如游泳,唱歌,跳舞,學英語,運動之類的,課程很活潑也很有意思。 而中國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和中國的競爭有關。為了孩子,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回家就要做作業。實在太可憐了。三歲之前的教育的確是最重要的,但是這種教育只會禁錮他們的想像力。」 最後,田芳憶女士呼籲到,「請給我們的孩子適當的自由,盡可能多的時間與完全的尊重!」
❸ 德國人是怎麼記住名詞性別的有什麼好方法么
大部分名字都可以從後綴上看出是陽性、中性還是陰性。另外的只能死記硬背。
就算你問德國人有沒有捷徑,他們也會和你說,「沒有」。
網上學德語的網站很多,中國的我就不說了,給你介紹幾個國外的網站吧,初學者可以看看
http://www.learn-german-online.net/
http://www.german-grammar.de/index.htm
答案滿意嗎?哈哈~ ~
❹ 德國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和評價
1.追求學校包括大學發展的民主化
在學校包括大學里實施民主化與參與學校管理是德國教改的重要思想。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以大學生為首的青年社會運動影響下,國家與各級學校間的關系進行了若干調整,而其基本方向則是追求學校的民主化發展。這種民主化發展可視為學校教育的「解放」運動,在其過程中加強學校的獨立自主權,由教師、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學校管理的原則進一步獲得確立。。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德國中小學自1970年以後都維持由各州政府規定教學大綱而由學校教師自定教學計劃與教材的原則。學校獨立自主的思想一直存在於德國的教育改革規劃之中,不過在這個大的原則之下各地方的實踐程度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德國漢堡也許是學校民主化與獨立自主發展最快的地區,社會民主黨執政的地區中家長獲得了較大的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而部分學校也開始參與教育評估與質量提高計劃。
2.堅持「杜會國家原則」,尊重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權
堅持「社會國家原則」,尊重與保障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權是德國《基本法》中明確規定的最高原則。在這個原則下,德國教育改革在行政層面上致力於通過健全的法制建立所有行政機構之間與利益團體之間的對話機制,使教育發展不局限於是一個部門、一個機構的事情而使之成為全社會的事情,同時努力堅持公立學校(國家對教育的控制權)的原則。聯邦教育計劃委員會與各邦教育計劃委員會、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等機構就是這個原則的具體體現。這個原則的缺點是由於聯邦無法介人地方原有的教育勢力范圍,所以各種教育改革計劃也難以同步或全面實施。 3.追求教育機會均等和個人自由發展
自從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以來,平等開始從哲學范疇轉變成為政的訴求。19與20世紀的歷次教育改革都可以被看成是德國教育事業為消餌不平等的努力。19世紀的德國教育仍然存在著許多「合法化」的不平等現象,例如雙軌教育、性別歧視、教育陶冶與職業訓練分離等,這些現象一直到了20世紀才逐步獲得改善。在追求教育機會均等的思想指導之下,德國各級政府致力於綜合中學運動的開展、各級學校女性學生輔導與鼓勵方案的實施、高中與高等教育的擴展、「教育訓練獎助學金」的實施、教學與評價的改善、特殊學校的設立等,以上措施都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到現在為止,早期各種教育不平等的現象在德國人的社會中已經獲得極大的改善,但是並未獲得完全令人滿意的效果,例如傳統三種學校之間的不平等現象仍未消除,同時新的不平等問題更因外國勞務人員、新移民的湧入與東德的回歸而浮現。在近年來德國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與個性自由發展的思想以中等教育最為顯著。早期分化與不平等的分流措施是德國教育的傳統特色,但也是被批評最多的教育缺點。上世紀70年代以後定向階段的設計與綜合中學的建立都是與實踐教育機會均等與個性發展等思想相關的。
4.強調理性批判與教育改革理論的建立
教育學術化與專業化不但建構了獨特而體系完整的德國教育學,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理想與教育實踐的辯證的統一。在理性批判的基礎之上,不論教育學理論還是學校制度都分別成為自我發展的系統。德國的歷次教育改革規劃都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德國的教育改革思想淵源於自然主義、泛愛主義、理性主義與精神科學教育學,並隨著國家現代化的發展而發展,但其要旨均在於個人的發展與啟蒙,以達到自由與解放的目的。德國的教育思想家不但關心教育意義的思考與教育改革理論的建構,也注意到教育實際問題的解決。因此在德國的教育研究中,有關教育改革的論點就匯集發展成為獨立的「改革教育學」,成為德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的理論基礎。從事教育改革研究的學者都注重教育改革歷史與國際教育形勢的考察以及改革理論及方法的探討。許多倡導教育改革的學者如彼特森(P·Peetone)、漢蒂西(H·Vo瓦Hne噸)等也都十分強調以兒童為主體以及追求個人自由發展與解放的教育理想。這一理想也是近代德國學校教育實驗的主要思想基礎。
❺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性別教育
(一)發揚優勢,克服劣勢。男女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要教育他們以人之長補己之短,發揚長處克服短處。教師可以指導男生閱讀他們喜歡的軍事或者科幻書籍,舉行科技、體育、創新等比賽將他們的智力優勢充分表現出來,對於女生也可以鼓勵她們多多參與到所開展的各項比賽中從而擁有更多的思維發展空間,還可以通過開展講座比如「我是女生我驕傲,我是男生我很棒」的主題教育等。總之是讓學生在參與中發揚優勢,克服劣勢。
(二)創造條件,加強男女生的交往。差異心理學研究表明,異性交往具有智力互償、情感互慰、個性互補、活動互激等相互補償作用。因此,加強男女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交往,對於他們心理上的揚長補短是十分有益的,教師們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與異性同學在一起進行各種活動,比如,特意安排男女生相互合作來完成某項任務,讓他們在活動中發現他人的優點並及時發揚;教師也可以在排座位時讓男女聲混合使他們在學習上互幫互助,彌補不足。多向的人際交往可以使差異較大的個性相互滲透,更能豐富學生的個性,是男女學生的性格變得更為豁達開朗,情感體驗更為豐富,意志也更加堅定。
(三)消除偏見,對男女生一視同仁。對於女生,學校應重視她們的生活經驗,滿足她們的特殊學習需要,為她們創造健康的、安全的、具有保護性和激勵性的學習環境,為她們樹立性別學習的榜樣。家長不能把做家務看作是女兒的 「本性」,不要動不動當著女兒的面誇她長得漂亮,也不要議論其他女孩的長相等。對於男生,學校應該多引導他們參與體現男生本領的運動,開設適合他們身心發展規律的課程。家長對兒子不能偏愛,平常不能讓兒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教師也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成績而偏愛女生,比如男女生發生矛盾時不要習慣性地把錯誤算在男生的頭上,要理智耐心地詢問原因然後解決問題以達到最佳的處理效果。還有,不管男生還是女生都應該給予公平的回答問題的機會並且給予客觀公正的表揚與指正。教師一定要做到 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要做到「三心」 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
(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教師要教育男女生正確認識性別差異並正確對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特別要幫助女生了解和正確對待歷史和現實中女性的弱點及作用,要以女英雄、女科學家的先進事跡教育學生,激發女生的自信心和進取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去認識自己,在與他人的比較中認識自己,從自我反省中認識自己,從榜樣中認識自己,從活動表現和活動成果中認識自己。
(五)修訂教材和課外讀物。增加女科學家、女文學家、女企業家等的傳記和作品,改變傳統的「男耕女織」、「男外女內」的插圖,使教材、兒童讀物徹底消除性別歧視,真正做到男女平等。另外,在小學教材的編排中應當充分考慮男女生心理發展的規律,考慮到男女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及智力發展水平等因素,比如可以在《語文》教材中適當插入男生比較感興趣的科普類、軍事類的內容,這樣既可以激發男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擴大了女生的知識面,開拓了她們的視野。
❻ 怎樣和孩子解釋性別問題
該怎麼對孩子解釋性別問題?不少西方人說應該告訴孩子真相,有的則說應該說明但要適可而止。 有一天,Leo突然跑過來問我:「為什麼我是男孩?」 我愣了一下,想了想:「因為媽媽生你的時候你就是男的。」 「為什麼呢?」他問。 我不再裝傻充愣:「因為你有小羅力(德語:小雞雞)。」 他樂了,沒錯,這個他知道。「約瑟芬是不是沒有小羅力?所以她是女孩?」他說。 「對了,對了。」我趕緊說。 約瑟芬是Leo喜歡的小女朋友,她比Leo大一歲,Leo覺得她長得極端的好看。等約瑟芬到我們家玩時,Leo跟她到廁所里去了,目的是看她到底有沒有小羅力。 「為什麼你沒有『羅力』?」Leo問約瑟芬。 「我是女的。」約瑟芬很平靜地說。 「那你的『羅力』在哪兒?」 「媽媽說我的『羅力』是長在肚子里的,男孩子是長在外面的。」 「那這么說就看不見了?可你怎麼撒尿呢?……」 再往後怎麼解決的這個問題我就不知道了。不過,Leo一直存疑。據說美國有兩個五六歲的兄妹,因為好奇,相互看了看對方到底與自己有什麼不同,結果被鄰居看見告到了法院。為此,美國公眾爭論不已。我覺得真是沒事可做了。Stefan更覺得有毛病!隨著Leo漸漸長大,他的問題多起來,而且是越來越難以應付的問題,或者是對我這個東方觀念很濃的女人來說很窘的問題。 究竟如何回答孩子的這個問題,德國的父母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數是實話實說。在Leo家長會上,幼兒園教師克勞迪亞講了一個小班的孩子玩生孩子的游戲——男孩子丹內斯用毯子把肚子塞凸了,說他懷孕了,要生孩子了。克勞迪亞說不對,男人是不能大肚子的。丹內斯說他媽媽就是這么懷孕的,也大了肚子。克勞迪亞說,只有女人能生孩子,媽媽是女的,所以能生。結果丹內斯一整天都很悲傷,因為他將來不能生孩子了。 克里斯汀娜的媽媽說,她女兒曾經問孩子是怎麼出來的,是不是親了嘴就有孩子了,因為她和小朋友米歇爾已經親嘴了。她媽媽說,她解釋是必須長大了,男人和女人特別愛了就會有孩子了,說到此打住。 兒童專家Katharina Becker認為,孩子的任何一個問題都不該迴避,要盡可能坦白地回答,隱瞞的結果是無知和好奇。如果告訴了孩子實情,這樣一來,他們雖然開始好奇著,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不斷地糾正自己。 所以,當Leo的大朋友逖爾已經六歲,並且上了小學時,他已經知道孩子是怎麼產生的了。有一天他在訪問了剛剛生產的蘇西阿姨之後,他對媽媽說,他真該在蘇西阿姨生孩子之前看看產道,那樣他就能看見裡面的小Baby了,而且說不準和小Baby打招呼,讓他快點出來。我聽了,大笑。覺得孩子天真無邪的想像實在令人感慨。在這里,你絲毫不能把任何淫穢的意義加給孩子。而且,從孩子身上,你能感覺到世界的純潔一面。就像Leo有一天興致勃勃的帶有命令式的口氣說:媽媽,你生一個小Baby吧,現在就生,現在就大肚子好嗎?還有一次,我聽到Stefan這么告訴Leo:父母特別愛了,就會有小Baby。然後小Baby在媽媽的肚子里長,長大了就出來了。 這種對於出生、性別的好奇和認識的過程,中國的專家給以名稱叫「早期性教育」。我曾看過一本幼兒教育的雜志,講一個小孩子分辨男孩和女孩從頭發長短來判斷,看見公獅子就說是女的。我讀了覺得有趣。但是,往往對男女的真正區別,家長就迴避了。我記得我對自己的認識幾乎是很晚的,用一句中國人常用的詞句就是「晚熟」。究竟女人的內部有什麼樣的構造,我一直處於模糊狀態。母親也沒有秘密地給我指導過什麼。我把這個經歷和一個小時候的朋友講。她說她對女人從來月經到生孩子,一路糊里糊塗地過來了。什麼都是到時候「現學」。中國過去的教育,不說別的,只從我們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來講,實在可憐。我能理解那時的母親,也理解無能為力的老師,她們不可能,也不敢,哪怕是羞澀地告訴一些真知。我對女孩子將要來月經的事情還是從一個小學同學那裡得知的,那時她大膽地告訴了我這件實情,我有好一陣子覺得當女孩子悲哀,並且害怕這一天的到來。可是在德國,男孩子女孩子對異性的不同早就通過家庭和課堂的早期性教育而有所認識,因此乾脆沒有我所經歷的種種害羞和無知。在一些有湖和海的地方,我看見老師帶領學生去郊遊,十幾歲的少男少女們沒有任何戒備地裸體游泳,他們打鬧著,嬉笑著,活潑而可愛。 一個從國內來的小姑娘黎麗在漢堡一家中學讀書。有一天,她突然打來電話詢問我一些生理知識。我覺得詫異。她那麼羞答答地解釋說,她們馬上要考生理課了,作為剛從國內來的她對此一無所知,而她又不敢問德國同學,因為那樣她們會取笑她。結果我也幫不了她多大的忙。我後來一直想問她這門功課考得怎麼樣。 Stefan告訴我,在他小時候上學時,老師講生理課,從來都不迴避真實。開始,男孩子女孩子還有些不好意思,可誰都知道這是科學,而且跟自己有關,就認真起來了。 對於性別的思考,孩子似乎從未停止過。有一天臨睡前,Leo聽完我講的童話故事之後,突然睡眼地問:「媽媽,你為什麼不是男的呢?」 我愣了一下:「所有的媽媽都是女的,只有女的才能生小Baby。你知道你是誰生的呢?」 「你。」他毫不猶豫。可還是不明白,「那為什麼你是女的呢?」 「因為姥姥生媽媽時媽媽就是女的了。」 「姥姥為什麼不把你生成男的呢?」 「媽媽在姥姥肚子里時就已經是女的了,姥姥沒有辦法改變。」 「有,姥姥可以給你做一個羅力,給你安上,然後你就是男的了。姥姥沒給安。那你現在給自己安一個。」他挺有主見地說。「你用紙做一個,然後粘在肚肚上,這樣你就是男的了……」他說著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醒來,他想起了什麼似地說:「你還得把頭發剪短,而且還要畫上鬍子。」原來他還在想頭一天的事!在他看來,這樣我就是徹底的男的了…… 轉天,Stefan給了我一張紙,上面是一個朋友給他發的E-mail。我看了大笑不止,覺得與我上面所述異曲同工。就此抄錄如下: 題目:《結婚?》 孩子們會說出真理!!! 摘選一組法國十歲以下少年的調查(朋友注): 獨身和結婚哪個更好? Theodore,八歲:我也不知道哪個更好,但是,我將絕不跟我的太太做愛,我不願意她變胖。 Anita,九歲:女孩兒獨身最好,可男孩則需要有人去打掃衛生……怎麼決定跟誰結婚? Alain,十歲:必須找一個和自己愛好相同的人。如果你愛好足球,那麼她也必須愛好並且帶著土豆片和啤酒來和你一起看足球。 Kirszen,十歲:並不是自己決定跟誰結婚,上帝早就為你選定好了。 正確的結婚年齡該多大? Camille,六歲:最好的年齡是二十三歲,因為你已經至少認識你丈夫十年了。 Freddie,六歲:沒有什麼最好的結婚年齡。想結婚的人必須要真壞。
❼ 小學生性別教育課究竟怎麼上
學生們在認真填塗該亮幾盞紅燈 攝影/張曉媚
「當別人的親密動作讓你感到不舒服時,你應該說?」「不,你不可以碰我!」……從個人到小組再到全班,孩子們依次吶喊,表情嚴肅,態度堅決。這是記者昨日在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一堂性別教育觀摩課上看到的一幕。值得關注的是,這是《男孩女孩》教材正式出版後的首堂對外公開的性別教育課,讓人耳目新。
這堂觀摩課時長35分鍾,上的是第二冊的一課——《身體紅綠燈》,目的是讓三年級的孩子們了解身體保護的基本准則,知道什麼是身體的隱私部位,告訴他們隱私部位是不能讓人隨意觸碰的,並學會依據自己的感受,判斷不同的情況,增強自我保護。
課堂上,學生們分為四組,每組六個同學圍坐一桌,在老師的引領下,通過游戲和問答的形式開展課程,充滿歡聲笑語。
「老師用圖片向大家展示幾種情況,同學們覺得不可以接受,亮紅燈;可以接受,亮綠燈;看情況而定,亮黃燈。」一位教師親切對孩子們說。
隨後,黑板的投影儀上,依次顯現出不同場景的圖片,有睡前媽媽親吻男孩的額頭,有小男孩撩小女孩的裙子,有坐在小轎車里的阿姨招呼小朋友「進來坐坐」……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舉起桌上紅、黃、綠三色中任意一張紙卡。
有一幅畫引起了孩子們的熱烈討論:畫中,一個夾著書本的成年人撫摸著小女孩的頭說:「你很可愛!」有個女生說:「如果老師這樣對我,我會覺得很溫暖,所以我亮綠燈。」而一個小男生則舉起了紅牌,他的理由是:「如果這個人摸我頭的力氣太大,我也會覺得不舒服。」他的回答把大家逗樂了。
在課堂的最後一個部分,老師教學生要學會勇敢地說「不」。「當出現那些讓你不舒服的情況時,你應該大聲告訴他:『不,你不可以碰我!』誰來說說這句話?」
孩子們踴躍舉手。
一個小女孩站了起來,輕輕地說:「不,你不可以碰我!」她的語速緩慢而柔弱。
老師隨後問大家:「她這樣說可以嗎?」
「不——可——以。」
「來,再大聲跟著老師說一遍,『不!你不可以碰我!』要表情嚴肅,態度堅決!」
「不!你不可以碰我!」
「好!大家為她鼓掌!」
老師的話音剛落,課堂里響起了孩子們熱烈的掌聲,那個小女孩開心地坐了下來。
【反響】
孩子說:我們喜歡這堂課
課後,幾個孩子告訴記者,他們很喜歡上這堂課,因為有趣,還學到很多知識。孩子們說,二年級下學期時,他們也上過性別教育課,當時學的是《生命的足跡》。通過上課,他們終於知道自己不是什麼垃圾堆里撿來的,而是由爸爸的精子和媽媽的卵子孕育而成的。
當被問及「上這節課時是否會有不好意思的感覺」時,幾個孩子大方地說:「不會,因為它們就像我們的手和腳一樣,都是我們人體中的一部分。」
家長說:老師專業我們才放心
在家長方煒穎看來,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很有必要。她本人曾上過「育嬰師」培訓,專門學習過如何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她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用專業術語告訴他,男孩和女孩有什麼不同。後來聽說兒子所在的學校也有專門的性別教育課,她感到非常欣喜。
對於性別教育,方煒穎提出兩點建議:第一,性別教育要融合科學性和趣味性,希望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老師來教,就像今天上課的老師那樣;第二,她希望能搞個「家長課堂」,對那些對性別教育手足無措的家長們,尤其是老人們,進行些培訓。「性別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聯手,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科學的教育環境。」方煒穎說。
校長說:性別教育重在「教育」
前不久,繼北京市中小學性教育研究課題的中期成果《成長的腳步》引發社會熱議後,滬上首套小學生性別教育教材《男孩女孩》同樣引起廣泛關注。這套試點教材由上海理工大學附小編寫,一套三本均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然而,在各路媒體的「聚焦」中,教材在書店上架僅一天便「銷聲匿跡」,並引來種種猜測。上海教育新聞網曾進行過一項網上調查,當被問及「性教育教材進入小學課程,你怎麼看」時,57.5%的網友表示「很有必要,我們應該放下傳統思維」,18.1%的網友表示「說不準,關鍵要看教材能否把握尺度」,24.4%的網友表示「沒有必要,過早涉及性教育反而可能適得其反」。調查數據表明,多數網友對這一問題保持理性。
上海理工大學附小校長丁利民告訴記者,她希望媒體在關注性別教育的時候,不要只關注甚至放大「性」的部分,卻將本應放大的「教育」部分縮小甚至忽略了。在她看來,性別教育,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她說,《男孩女孩》目前還是試驗本,學校的課程還只是小范圍實踐,今後還會不斷進行完善。「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有效的性別教育,更好地呵護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少受傷害,健康成長!」
【觀點】
個性化時代更加需要性別教育
復旦大學婦女性別研究培訓基地研究部主任沈奕斐對美國的性教育非常熟悉,她指出,美國的性教育不適合中國,而我們不能盲目照搬。在沈奕斐看來,由上海理工大學附小推出的《男孩女孩》教材和課程具有積極意義。首先,它讓性別教育豐富到了對生命的探索和對自我本身的認識。「今天的中國已進入個體化的時代,個人的價值得到肯定和張揚,這使教材在當下尤其具有現實意義。」沈奕斐說。
其次,它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梯度,在內容設計等各方面都真正做到了因人施教,這一點非常不易。「即使孩子之間相差不過兩三歲,但其心理、生理的差別也是相當大的。」
沈奕斐認為,《男孩女孩》教材非常具有前瞻性,「性別教育實際上是差異的教育,而教材始終貫穿著尊重差異、接納差異的理念,難能可貴。」沈奕斐表示,她希望這套教材不僅在上海推廣,在全國也能得以推廣。
在上海市教委基教處副處長朱蕾看來,《男孩女孩》教材和課程的推出,與上海市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所提出的「讓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成長」的核心理念完全契合。她認為,這套教材和課程在促進孩子正確認識自我、消除男女性別歧視、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等方面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❽ 外國人如何培養孩子性別意識
1、男寶寶穿藍色,女寶寶穿粉色
在英國和德國,一看新生兒的襁褓,就能馬上知道是男是女——男寶寶用藍色毯子,女寶寶用粉色毯子。嬰兒並沒有性別意識,凡事都需要學習。如果他們從出生開始就穿某種顏色的衣服,就能讓他們感到「這種顏色屬於我」。
2、男寶寶穿褲子,女寶寶穿裙子
裙子是女性天然的代表,而褲子則屬於男性。裙子的搖曳能讓女寶寶從小就從中獲得溫柔如水的特質,並且百變的裙子也能培養女性特殊的審美;而褲子直挺挺的,男寶寶穿上更能讓他們養成堅毅、果斷的性格。
3、爸爸帶兒子洗澡,媽媽帶女兒洗澡
德國教育心理學專家基尼指出,這是為了讓寶寶子從小就知道,男寶寶的身體跟爸爸一樣,女寶寶跟媽媽一樣。這是寶寶子最早了解人體和性別的啟蒙教育。
4、男寶寶玩機器人,女寶寶玩洋娃娃
玩具是寶寶們最親密的小夥伴,為寶寶選一個好朋友好玩具格外重要。只是玩具種類新奇多樣,爸爸媽媽難免迷花了眼。不同性別的玩具能幫助孩子掌握不同的技巧。通常來說,那些可愛的洋娃娃、畫板、過家家的玩具是女孩子的最愛。而男孩通常喜歡機器人、水槍、遙控車等。
5、寶寶護膚品分男寶寶、女寶寶專用
一般嬰幼兒的護膚很簡單,只需要面霜、乳霜之類的就可以了。不過,男女寶寶護膚大不同,這是很多年輕媽媽忽略掉的一個嚴重的問題,所以媽媽在選擇產品上面要格外注意。像噯呵針對男寶女寶獨家推出的護理產品,創新性地分別為男女嬰設計不同植物的提取物。不同的天然植物清香更為貼合男女寶寶不同的喜好差異和心理特質,更為人性化、個性化和細致周到。
6、男寶寶多擁抱,女寶寶多親吻
男人需要認可,女人需要呵護。在德國,男寶寶如果幫了別人的忙,父母會給他們一個大大的熊抱,然後拍拍後背;而女寶寶通常會獲得一個甜蜜的吻。因為,在大多數人眼裡,擁抱代表肯定,而親吻則代表保護和愛。
7、男寶寶常做挑戰性運動,女寶寶要多做體操
在英國,很小的男寶寶就經常被父親強迫著去爬山或游泳;而女寶寶經常被父母送去練體操。挑戰性的運動能培養男寶寶堅強和不懼挑戰的性格;而體操的柔美與女性的身段正好契合,能培養女寶寶溫柔、平和的個性。
❾ 德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首先想說一下關於網路上經常看到的「德國禁止學前教育」這種說法。德國的孩子並不是在上學前天天傻不啦嘰的就是玩,而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孩子們也會學一些東西。他們的書包不比我們的小。
❿ 如何教育孩子男女有別
多大的